如何評價張黎新作《少帥》(《張學良》)?

《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的導演張黎再執導筒;《亮劍》《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編劇江奇濤再度執筆,講述傳奇人物張學良的一生。文章飾演張學良,李雪健飾演張作霖,小宋佳飾演于鳳至,張歆怡飾演趙四小姐。

該劇有何製作秘辛?是否能超過張黎前面的歷史劇巔峰?是否能順利過審?


看到現在,發現最驚艷的竟然是柳岩演的表嫂。嬌柔身段,嫵媚靈動,萬種風情。尤其曬被子那場戲,我一女的都愛上她了。(多圖)


這兩天集中看了《少帥》,一個爭議演員演了一個爭議人物,確實很有一些娛樂話題。不過,我看它倒不是因為演員,而是因為導演張黎。張黎拍過很多知名歷史劇。比如,《走向共和》拍的是晚清的危局與改革;《人間正道是滄桑》,拍的國共的合作與紛爭。可以說,這兩部歷史劇,是現今最豐富,最耐人尋味近代史版本。而今,我把《少帥》看成他近代史的第三部,講的是軍閥的飛揚與苦撐。

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電視劇主題的設置重點,並沒放在九一八和西安事變上。九一八可以看成前事的宿命,西安事變更是草草收場,無心和正史發生衝突。電視劇的重點,反而放在張作霖與張學良這兩代軍閥的父子關係上,並由此演化出張學良與郭松齡的師生情誼,以及張學良與楊宇霆的主臣關係。從這個角度看,導演其實很巧妙地把歷史劇轉化為家庭劇,運用子承父業這個百試不爛的設置,寫出了一個歷史家族的喜怒哀樂。這布置像極了科波拉的《教父》和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的混合版。它們的主題都是,一個深深愛戴父親的兒子,決心把父親的事業繼續下去,為此扭曲自己竭盡全力。一個無心權力的人,不得不坐上權力的寶座,為自己的宿命無望掙扎。

說到張學良,不能不提到張作霖。張學良的肉體生命是父親給的,他的政治生命也是父親給的。在傳統歷史形象中,張作霖是馬匪出身,「媽了個巴子的」不離口。電視劇也反映了這個形象,不過更突出了他心思如發、善於周旋的政治本色。在劇中,張作霖說:「什麼是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能應對就不易。懂全了不可能,打那是土匪。」這濃縮了他的政治哲學。雖是土匪出身,卻精通人情世故,知道政治的本質。在和馮德麟競爭東北王的過程中,他沒有一觸即跳、用武力解決,而是外交結北京政府,內以金錢、情誼寬慰政敵。同樣對湯玉麟的分裂圖謀,他當機立斷解決兵權,事後又擇機多加安撫。最終他兵不血刃解決了東北王的歸屬,避免內訌帶來的實力損耗,也強化了集團內部凝聚力。這是他比關內軍閥的高明之處,關內天天是府院之爭、直皖大戰,他是團結弟兄攢實力、謀發展,藉助關外這個天然的避風港,實力安能不逐漸強大起來。

同樣在內政上,張作霖也多有建樹。他重用王永江整理財政金融。東三省的收入從每年虧損二千萬兩,扭轉到每年收益三千萬兩。這為奉系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也是奉系出關逐鹿中原的最大本錢,可以說王永江是奉系的最大功臣。軍事更是張作霖的重頭戲。他依靠他的綠林兄弟打下江山,又重用各色軍校生整頓訓練部隊。張作霖說,東北軍里有三種勢力,一種是老派,和他一起起家弟兄們,對他忠心不二、生死與共,代表是張作相;一種是洋派,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見多識廣、通曉現代軍事,代表是楊宇霆;一種是土派,陸軍軍官學堂畢業,從基層干起和士兵同吃一鍋飯的,代表是郭松齡。他們各有各的優勢,老派是忠,洋派是新,土派是能。張作霖要做的,是三派都要用,又不能對一派過於親近,而是既重用又牽制,把三者擰成一股繩,讓他們完全為己所用。此等既是政治心術,又是推心之言。細細想來,近代史上哪一個政治團體,何嘗不都是如此情形。最後脫穎而出的不是能力最突出的,而是最善於整合各派勢力,能夠為所有人接受擁戴的。

張作霖正是用此等手段,將勢力擴張到整個北方,成為北洋最後一位大元帥。但勝者敗之因。也正是如此,在勢力膨脹到頂點後,奉系也快速衰敗。因為奉系的強盛,並非其軍事實力足夠強大,而是張縱橫捭闔的政治外交技巧,加上能人王永江積累的財政儲蓄。等前者捉襟見肘,後者又逐步耗盡,張作霖的政治結局只能黯然落幕。同樣是張作霖命門的,還有他和日本人的關係。在劇中,楊宇霆打了個很生動的比喻,一個人向銀行借錢,如果只借一元、兩元,銀行是他的老闆,但是他一下子借了一億元,這樣他反而成了銀行的老闆。銀行怕他倒閉,就不能還錢了。於是,他以此為借口不斷向銀行借錢,借了幾十億幾百億。為了表示信用,他也會有抵押。借錢的人就是張作霖,銀行就是日本人,抵押品從東北擴大到華北。起家之初,為了壯大自己,他必須向日本「借錢」。為了向日本「借」更多,他要保證自己更加強大,描繪的藍圖從東北到整個北方乃至全中國。但是等到張過度膨脹開始節節敗退。日本人就開始擔心他們的「借款」,要求張儘快兌現承諾的利益輸送。可是,張作霖依舊用他的江湖手段,打哈哈拖著不辦。日本人罵他沒有契約精神。國家主權當然不是生意。但日本人也不是只會動口的生意人。他們策划了暗殺,張作霖命喪皇姑屯。張作霖的死,也意味著軍閥時代的終結。在軍閥時代,依靠外國援助,可以強化軍事實力,割據一方領土,左右中國政局。現在,那樣的時代逐步逝去。

說完了老張,再說小張。張作霖是天生的政治家,張學良卻原是無心政治的年輕人。他有年輕人的共性、有活力、有理想、易衝動;也有公子哥的特徵,愛美酒、愛女人、愛party。他有他的煩惱,那個龐大家族的一切他都得適應。看到那個剛剛死去親媽的小孩,來到奉天陌生豪華的大院里,得新認一幫年輕又陌生的媽媽們,我能感到那種尷尬、彆扭和無措。在那個熱鬧繁華的地方,沒媽的孩子內心如此悲涼。在這個基礎上,電視劇把他和表嫂的不倫之戀,演繹成一種內心取暖的戀母情節,是由一番戲劇的合理性。他有他的憤怒,婚姻這個終生大事,竟由父親專斷決定,作為一種政治報答,讓他娶大自己三四歲的女人。他一度想悄悄逃離這個家,買了船票去美國去讀醫學,安安靜靜地過自己的日子。如果真的成功了,也許人生就完全改寫了。可是在檢票口,他被攔了下來。前來的楊宇霆告訴他,他是張作霖的兒子,所以父親不同意,他永遠也離不開奉天。楊說:「沒有人願意生活在別人的庇蔭之下,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在咱們這個父權的傳統里,兒子天生就對父親的全是充滿渺視和貶抑。可話又說回來了,如果你沒有這樣一個父親,我奉天參謀長,有必要對你這個一身奶味的青年說這種語重心長的話么?」楊宇霆雖然理解張對父親的不滿,但他也代表著張的父親,某種意義上也成了父親的化身。這個象徵,可以看成電視劇後面張楊衝突的伏筆。

強硬、固執、粗暴,如果父親給張學良的只是這種形象,張就是五四時典型的反封建家長的革命青年。不過,父親還有另外的形象,親情、信任、期望。諄諄教導和精心培養,成了父親向兒子表達親情的方式。父親手中龐大的家業,也激發了張學良的責任感。父親原指望他讀書上學做文官。為了向父親證明自己,他決心進入東北講武堂。在軍校,他遇到了自己的老師——郭松齡。在張學良眼中,郭松齡有才幹、有理想、有道德。他的新思想深深吸引了張學良。他們在軍校成了好師生,在軍隊里成了好搭檔。在他們一起整頓軍隊、革新軍事。張學良也獲得自己的軍隊基礎——奉系第三軍團。某種意義上,郭松齡成了張學良另一個意義上的父親,思想上更為高尚,情感上更為深厚的父親。在郭松齡看來,擁有新思想卻在舊軍隊不得志的他,遇到了他原本看不上的執絝子弟,卻成就了一段奇緣,就像管仲遇到了齊小白。郭有了一展才智的機會,也擁有了更大的抱負或野心。特別是在他戰功赫赫卻賞賜不公的情況下,他打著擁戴小張的旗幟反叛老張。自己情深父子的老師,卻要反對自己敬愛的生父,而且是打著擁護自己的名義,這無疑是一個強烈的刺激。他夾在兩者之間痛不欲生,最終還是選擇了生父,自己權力的真正支柱。他率領軍隊在巨流河與老師對峙,讓打著自己旗號的老師落荒而逃。郭松齡最終被捕慘死,他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弒父。在精神的幻滅與挫敗感中,他選擇花花公子式的方式麻醉,女人和嗎啡。

離開了精神上的父親,他還有真正的父親。張作霖還是一如既往地信任他、教導他、培養他,為兒子能真正執掌自己身後的權力竭心儘力。在父親身邊,他得到了一絲安慰和感動。有意思的是,和父親關係的改善,也方便他改善與正妻的關係。他開始慢慢尊重和喜歡這個知書達理、精明能幹的太太。從常規預期看,父親的生命還有很長一段時光,他可以在父親庇護下享受高級軍官的瀟洒生活。這未嘗不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和康復。然而,皇姑屯事件發生了,他失去了父親。那個父親,雖然有時粗暴固執,但能給足夠支持和援助。他可以躲在父親背後,不立即面對政治風雨。現如今,他只能依靠自己,扛起東北軍政重任。這時,他只有二十八歲。二十八歲的年齡,你讓一個富二代立刻全權掌管父親的上市公司,在現在的我們看來都是很難的事情。何況是當時要接管東三省這個龐大的基業。這麼看,接不上班倒是正常的事情,然而驚奇的是張學良反而接上了班。當然有老臣們的一片忠心,但也要看到軍閥子承父業的只此一家。從這個角度看,張學良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堪,他是軍閥後代中的佼佼者。他把奉系乃至自己的政治生命延長了7年。

不過,具有諷刺和悲劇意味的是,他僅僅是表面上接上了班。他沒有力量和日本對抗,也沒有手腕和日本周旋。老臣們服從他,僅僅是因為他是張作霖的兒子。這一點在楊宇霆身上表現得很明顯。他一心要像輔佐老張一樣的輔佐小張,卻輕蔑地把他稱為孩子,嫌棄他懶散的公子做派,嘲笑他離不開嗎啡。他把他急於東北易幟的心態,說成小孩急於證明自己的衝動。他在劇中說:「老帥不在了,東北的情況呢,叫滿局殘棋余劫子,這孩子剛上台就不知輕重,和日本人在易幟改棋問題上打劫,對日外交搞了幾個月了,殺得昏天黑地的,劫子還是劫子,這事完全可以由我來辦的,線釣得長長的,事辦得緩緩的,早早晚晚我都能贏他日本人,無奈啊,這孩子太想證明自己可堪大用了。上台的當天就急著辦,完全把我給避開了。我楊宇霆傷心啊,那你又能怎麼辦啊,孩子就是孩子!」這態度從他的角度無疑是忠言逆耳。不過,張學良正處虛弱無助狀態,渴望做大事證明自己。楊宇霆無疑是公然藐視,加上郭松齡在時的舊怨。在忍無可忍狀態下,他下令槍殺了楊、常。張學良藉助殺人立了威,但是也讓老臣們噤若寒蟬。楊宇霆是另外一個意義上的父親,喜歡教導、自恃權威、愛擺架子,可以看成張心中負面父親形象。楊宇霆代表的負面父親形象,與郭松齡代表的正面父親形象,兩者合起來正是生父張作霖的豐富形象。然而生父死了,郭也死了,張也通過殺楊完成另一類弒父。電視劇就講完三類父親的故事,從戲劇結構上進入尾聲。

他心中的父親全死了,身邊的老臣也不敢多言。他真正孤立無援了,只能擺弄自己紙糊的部隊。在中東路事件中,奉軍遭受慘敗;在九一八事變中,奉軍不敢抵抗。從某個角度,九一八是張學良政治的宿命,是他急切政治的必然結果。楊宇霆說的沒錯,年輕的他太急於證明自己了。他急於和日本對抗,改旗易幟,誅殺重臣,急於出關,左右局勢,甚至還聽信中央,攻打蘇聯。結果他擴大了自己的敵人,卻沒有增強自己的力量。當日本惱羞成怒,真正開始出動武力時,他卻沒有可以真正依靠的力量了。他期望中支持他的南京政府,也不過隔岸觀火、虎視眈眈。九一八對他是個兩難選擇,是伸頭瓦碎,還是忍辱偷生。他突然又恢復了軍閥本色,選擇保存實力甘受罵名。不過這僅僅是保全了6年。1936年,他又遇到同樣的困境。前有戰力驚人的ZG,後有虎視眈眈的中央軍。結果他又超出想像力的發動西安事變,也順此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我覺得,劇中的張學良雖然有軍閥的父親,也能做出些軍閥的手段。但在內心深處卻不願是一個軍閥,這只是他勉為其難的一個責任。他時刻都想逃避,年輕時想離家赴美學醫,從軍時用酒精女人麻醉自己,隨蔣回南京不也是逃避呢?他拋棄了自己的軍隊,可以心安理得做個怡然自樂的自己。軟禁對劇中的他,何嘗不是一個解脫。只是他會後悔么,後悔那段從檢票口被截開始分叉開來的路。他應該主動進入講武堂從軍么,他真的需要扛起父親留給他的基業么。從1917年年到1936年,僅僅20年的時間,他是證明了自己,還是否定了自己?他說過,我的事情到36歲,然後就沒有了。他可以用後半生時間,好好思考自己的生命。

這部劇很有意思的是,劇中的每個人都在對張學良評價,這些評價出於各自的立場,但也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張,實質上是導演聲音的代言人,成了張學良評價的多重奏。下面選擇一些典型:

這一位東北的繼承人,有一股衝動和任性,他自己都很難控制,奉系內部有新派和舊派之分,其中新派里又有士官派和陸大派之分,郭松林事件後,陸大派集體受挫。他們依附於張學良之下,充滿了對士官派首領楊宇霆的集體仇恨,張作霖死後,陸大派鹹魚翻身,反而是士官派的楊宇霆變得舉步維艱,但由於初登舞台的張學良要實行易幟更化,遭到我國阻擊之後,權威頓失,懷疑聲四起,雖然奉天的軍權掌握在張學良手上。但權貴中的要員幾乎都重聚在楊宇霆身邊。張學良已經感覺到他的權威正在流失,卻又只能問計他並不喜歡的楊宇霆,他無法面對如此複雜的危急局面。他變得容易急躁而衝動——————菊池武夫


這孩子剛上台就不知輕重,和日本人在易幟改棋問題上打劫,對日外交搞了幾個月了,殺得昏天黑地的,劫子還是劫子,這事完全可以由我來辦的,線釣得長長的,事辦得緩緩的,早早晚晚我都能贏他日本人,無奈啊,這孩子太想證明自己可堪大用了。上台的當天就急著辦,完全把我給避開了。我楊宇霆傷心啊,那你又能怎麼辦啊,孩子就是孩子!——————楊宇霆


那二十郎當歲的年輕人是上將,我也是上將,到底是誰領導誰啊——————蔣介石


張這個人屬於新時代,花花公子,未經危難,摔一跤也不完全是壞事。——————蔣介石的幕僚


我們弄清所有人,都要弄清他的出身、他的學歷,他的經歷,他的故事,否則將無從談起——————宋美齡

我的事情到36歲,以後就沒有了——張學良,


這是一篇「娛樂資本論」對張黎的一篇專訪。

原標題:從《走向共和》到《少帥》,政治元素弱化的張黎變了嗎?


《少帥》已經播出近半,現在對這部劇的評論已經漸漸地從演員文章是否能夠演出張學良,轉到了劇作本身,可能是影片的魅力總算蓋過了演員個人帶來的話題,也可能是熱衷於八卦的看客終於散盡,總之,現在這個時機,終於有更多人能心平氣和的看待這部作品了。


前幾天,小娛在張黎工作室拜訪了張黎導演,和小娛印象中的「黎叔」一樣,他是個說話慢條斯理,充滿文學氣質的導演。在聊到歷史時他會滔滔不絕的給記者講故事,講曾國藩、講邵雍、講李鴻章,「李中堂是什麼人呀?獨支大廈於將傾。」難掩對李中堂的惋惜。

《走向共和》中的李鴻章


如今,講述李鴻章在國家衰落之際獨立支撐時局的《走向共和》,因其先進的「史觀」成為國產劇中難以超越的作品,這部影片給了觀眾重新看待歷史人物的視角,可是在當年這部片子也是受到了爭議的,不少觀眾聲討創作者「洗白」慈禧,「洗白」李鴻章、袁世凱;無獨有偶,另一部歷史劇的典範《大明王朝1566》有過類似的經歷,「與歷史不符」成為了主要的抨擊點。


好的片子總是會在爭議過後在歷史中留下位子的。不知道這部爭議頗大的《少帥》,會在結束之後獲得大多數觀眾的認同嗎?


談《少帥》:再出一個《走向共和》,很難

說到《少帥》,一般人會將它與張黎之前的兩部作品比較,一部曾經收視口碑雙豐收的《人間正道是滄桑》。《人間正道是滄桑》與《少帥》有著相同的編導構成,張黎和江奇濤,甚至故事上也給人一種熟悉感——熟悉的軍校生活,熟悉的叛逆少年。


但是身為中國找不出幾個的富二代、官二代的「少帥」張學良,在成長史上與《人間》的楊立青相去甚遠。據張黎所說,劇中的四個女人,代表著他人生的幾個階段。12歲,張學良喪母,失去母愛的張學良,內心多少有點「俄狄浦斯」情結,溫柔待他的「表嫂」成了他的啟蒙;16歲,和比他大三歲的于鳳至成親,這個女人是他聽從父母之命娶的;他20歲出頭,第一次帶兵打仗,第一次見生死,也第一次決定他人的生死,這時候他和谷瑞玉產生了感情;27歲,張作霖被日軍炸死,張學良忽然之間失去了靠山,所有的負擔要由他一力承擔,這時候只有15歲的趙一荻出現了,她像是張學良陰影中的一抹亮色,使他一見傾心。


感情故事是張學良最為外人津津樂道的地方,連張學良自己也說,「平生無憾事,唯一愛女人」。但在張黎的作品裡,個人感情永遠不是描繪的重點,「我們想拍的,是另類生命成長史」。27歲就不得不挑起東北這個擔子,「西安事變」更是改寫了他的人生,改寫了整個中國的歷史。在這樣一個人物身上,有著「另類的父子情,另類的男女情,另類的師生情,另類的同僚情,可書寫的地方很多。」


張學良的生命之中,爭議最大的,當屬是否下達不抵抗命令,張黎認為「把不抵抗罪名歸於張學良一身肯定是不公平的」,但是他也沒有想把張學良洗白,「只是說通過劇情,把事實給擺在這兒。」,張黎並非說講述的一定是歷史事實,在他看來,拍歷史劇,更多的是在製造一種符合當時歷史精神的主題。他劇里表現的只是一家之言。「沒有證據和資料顯示命令他不抵抗,但是所有的電報往來都是一句話,不要發生衝突」東北易幟之後,張學良不可能擁有東北外交的自主權,因此在對外興兵的問題上是很矛盾的,但這也不意味著張學良就完全放棄抵抗了,遼吉失陷後,張學良改組了錦縣、通化、賓縣、依蘭、龍江、黑河等地的抗日政權,與日軍和漢奸策動的傀儡政權對峙1年零47天。


另一個讓人總是會拿來比較的是《走向共和》,因為《少帥》劇情的時間線與《走向共和》幾乎相連,出現了和《走向共和》同樣的人物,甚至段祺瑞都是同樣的演員飾演的。當小娛問張黎,「《少帥》還會不會造成《走向共和》那樣的影響?」張黎卻搖頭,「很難」。不是因為「民智已開」,而是「泛娛樂化」浪潮之下強思考性的作品很難有太大影響。

談演員:文章和張學良一樣任性

曾經有記者前輩在小娛面前吐槽過文章,「文章啊?採訪他的時候他可拽了,都不正眼瞧記者。」因此在小娛的心中,也是對「文章飾演張學良」是帶著抵觸的心態的,即使張黎導演在很多場合解釋過選擇文章的原因,小娛仍舊帶著幾分抵觸——為什麼偏偏是文章呢?


張黎並非不知道文章的任性,但是卻認為這種有才華的年輕人不應該被負面新聞埋沒。「他的表現力超強,能在現場帶來驚喜。」表現力強,在之前很多導演都這樣評價過文章,文章也曾因為演技在內地80後小生里佔據一席之地,然而「周一見」事件之後,資本方几乎都放棄了他,轉而選擇更有希望的小生,一年多過去了,文章完全沒有新片出台。「高大全的角色不能演,因為文章不是這樣的人,那你說讓文章演什麼呢?」明顯對文章這樣才華橫溢的青年演員有著呵護。

除了文章之外,還有幾個演員是並沒有做過他選的,一是宋佳,從《中國往事》里懵懂的富家少女到《四十九日祭》里充滿風情的秦淮女子,還有《師父》里堅毅嫵媚的師娘……這一次,則是柔弱端莊的原配于鳳至,「宋佳演民國戲是一絕」,到了民國,宋佳就能成為灰暗底色里最濃烈的一抹胭脂。


二是李雪健,在《少帥》出來之前,我們看到的李雪健是虛偽的宋江,是各個階層的黨委幹部,是樸實的好爸爸,看上去都和霸氣外露的「東北王」不相干。當時爆出是李雪健要扮演張作霖時有人感到不滿,李雪健年紀大身體也不太好,怎麼演繹一代梟雄張作霖?但是結果我們也看到了,前二十集里,李雪健的表演出神入化,出身草莽,一口粗話,卻不失大將風範,群雄輩出的東三省,也只有他才能鎮得住。


「我用演員還是希望用比較熟悉的演員」張黎這麼說。他經常用話劇出身的老演員,在他的劇組一般早上五點就準時起床背台詞,找狀態,要是有誰偷懶,台詞沒說好的,大家都會鄙視。時隔多年仍會有演員懷念在張黎劇組的氛圍,或許是遺憾,將來很難遇到這樣精益求精的劇組了。


談創作:現在的觀眾越來越懶了

《少帥》仍舊是十足的張黎作品,攝影、燈光、美術團隊全都是電影水準,但是不少熟悉他的觀眾都能看出張黎的鏡頭變了。《大明王朝》、《中國往事》里表示人物內心的黑白閃回,《人間正道是滄桑》裏手指滑過麥田的想像鏡頭,這些為觀眾津津樂道的東西變少了,拍攝手法從寫意變得寫實,這是什麼緣故?「我也在學美劇。現在的觀眾懶惰了。在觀眾越來越舒適,越來越倦怠的情況下,你給他那種刺激,他是不跟你玩的。」張黎說。


因為時代的變化,他也不得不做出一些改變,拍攝手法從虛到實,政治觀點一弱再弱。可是在改變的過程中,有一部作品成為了遺珠,那就是《孔子春秋》。2010年《孔子春秋》拍攝完畢,之後在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都播放過,然而在中國並沒有播出。「當時我以為會有需要,現在覺得已經不需要了。」這個時代已經不需要孔子,孔子的遲疑、恐慌、擔當不是觀眾會感興趣的點,電視台也不認為會有收視率,因此這部劇成了時代的炮灰。

「人到了五十知天命的時候,玩也玩了,耍也耍了,也彷徨過,迷茫過,也犯過錯誤,這樣一圈之後,最後發現其實你琢磨的事情人家已經都明白了。2000多年以前就明白了。」張黎評價當年不順應時代的孔子作品的時候,這樣感慨。


談未來:曹操籌備八年,想拍《天龍八部》

2015年,《琅琊榜》、《羋月傳》等IP大劇都獲得成功,很多正劇導演都開始拍IP大劇,然而張黎卻覺得「IP」這個詞很陳舊,「美國50年代就已經有了。明碼標價一個故事3000美元,5000美元,10000美元……一個大製作公司的手裡一年要買幾百個故事,買幾百個IP,然後遴選之後,請專業編劇變成成故事,編成劇本,咱們這兒變一個概念,所以我估計今年下半年這兩個詞就沒了。」他還說,不要跟花三年、五年埋頭創作一個劇本的編劇江奇濤聊IP,他會笑的。


對IP熱並不盲目追隨,並不意味著他趨於保守,他前段時間追了《毒梟》,很認同美劇的季播模式。籌備了八年劇本接近完稿的曹操,一開始就想以季播劇的形式推出,並且最好是先網後台。因為網路對他而言,最大的用處就是傳播,點擊量是對一部劇最直接的反應。

美劇《毒梟》


張黎還爆料,他想拍「文版」金庸劇,因為武版的打鬥戲消解了金庸劇想傳達的道理。如果要拍的話,一定要拍的是《天龍八部》。因為故事性強,有家國情懷。


在採訪完之後的一天,張黎給小娛發了馮驥才的一篇文章,其中有這麼一句「沒人拿名人當回事,只拿名人的名當回事。歷史的內涵,歷史的意蘊、獨特的精神跑到哪裡去了?沒人管也沒人問。」想必是專註挖掘歷史內涵的導演張黎對當今歷史劇式微而戲說甚至惡搞劇橫行的一種無奈吧。

作者:陳瑾昕 編輯:吳立湘


來自「娛樂資本論」,微信公號:yulezibenlun


好吃不如餃子,好玩不如嫂子
——張學良


有一個花花公子,圓圓的腦袋,他的原配妻子比他歲數大,生活也曾挺恩愛的,他也在自己的道路上取得過成功。後來他又找了一個歲數比他小的當小老婆,他頹了,被大家唾罵。他不甘心,決定重整旗鼓,重新再來。於是,他發動了西安事變,他接拍了電視劇《少帥》。
-------------------------------------------------------------------------
在補充一些。文章和張學良都是很有爭議的人物。文章,有人說他是演技一流的好演員,有人說他是拋棄妻子的負心漢;張學良,有人說他是愛國將領,有人說他是敗家公子。電視劇要的就是好看,有意思,我很高興黎叔找出這麼個角色,他不是那種傳統的英雄形象,所有人都說他好。這個角色不是,可以說他好,也可以說他壞。這就像生活中身邊人一樣,他都有好的方面,有壞的方面。每個人心中都有對這個人的一個認識,不同的認識,豐富多彩才是最絢麗的。
-------------------------------------------------------------------------
今天這是第十集了吧。
先談談老帥,李雪健老師是老戲骨了,演的是真好,什麼時候匪氣,什麼時候文氣,拿捏的很有度。直接上圖。

但是,我感覺老帥演老了,大帥死時才54歲。李雪健老師本來都60的人了,還往老里眼。這樣演,感覺損失了一些英氣。

張作霖這個似笑非笑的神情實在是絕了。這種英氣李雪健沒有足夠表現出來。
如果扮相年輕一些,也許會更好。

沒錯,我感覺前十集張作霖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後來,東北的局勢不斷緊張,麻煩事越來越多,大帥也老了。這時李雪健的扮相就神似多了。

然後在說說少帥。這裡就談談文章演的成年少帥。
從前幾集看,文章演的少帥和我心目中的張學良是有出入的。

那麼我們大概概括,張學良應該是一個胸無城府,平日里是無憂無慮的少爺形象。

劇中我們看到的張學良經常發脾氣,不給人好臉色看。抱怨也挺多的。文章演的有點過了。

這個設計我覺得沒必要。我也軍訓過,軍訓的時候誰不餓啊,一看有好吃的能偷吃,什麼破事都忘到九霄雲外了才對嘛。這跟張學良的性格也不大相符。
不過,少帥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我很期待文章的後幾十集。


因為私生活而否定藝術是傻X的行為 照部分人的邏輯 畢加索你不用看了 喬老爺的蘋果你也別用了 論私生活這哥倆比文章差多了


2016-01-26~已更新一波,補幾張圖。


《少帥》中
有一種戲骨叫李雪健,一言一眼,有板有眼。
張作霖之油滑老辣,從一個普通觀眾的我來看,是覺得挺好的,至於有人挑剔嗓音,我想說如果這是原聲,那我感覺不能用好來形容,我感到敬佩,李老師鼻咽癌手術後,抗癌成功,還能堅持原聲的話,我只有敬佩與感謝。

再來張鎮樓的

有一種風韻叫柳岩,一步一回頭,無不充滿媚惑,民國旗袍,配柳岩之形體,帶之其笑容,不用演,往哪一站,風韻自來,絕對符合人物角色。本人不敢評價一個人的演技,因為咱不專業,但就觀眾角度而言這類角色,能比柳岩演的更像,更專業的絕對不多。像!

有一種痞氣叫文章,從眉眼到言語聲調,從《奮鬥》到《雪豹》到《少帥》,痞氣演的確實到位,自然而然。演技是演技,人品是人品,戲是戲,生活是生活。撇開文章私人生活而言,絕對是個有演技的好演員。青年張學良的痞氣確實演的很到位,很好。

目前,就看到14集,後續再更,我是追著看的,確實不錯,千萬不要因為對一個演員的個人看法而錯過一部好戲,畢竟一部戲不是一個人的戲,而是一群人的努力。

這次更新必須要說說宋佳了。
前段時間,去看完《師傅》,出來後就對哥們說:宋佳在這部戲裡的風韻絕不遜於國際章。沒想到時隔不久,《少帥》中的于鳳至又讓我看到了另一個宋佳。一個端莊,溫婉,包裹著舊社會女性外衣的新女性。將于鳳至的大家閨秀之氣,與其隱忍,識體之特性都展露出來了。
《師傅》中的宋佳

《少帥》中的宋佳

再說一個角色,這個人在戲中的表現絕對是成長型的,越來越搶眼了。他就是楊宇霆~余皚磊
起初,不覺得有什麼,中規中矩吧,可是越往後,隨著劇情發展,鏡頭越來越多,表現就開始搶眼了,謀士的險辣,善言都表現的不錯,包括其有一段的無奈也很到位。上圖

還有一個搶眼的配角,那就是郭松齡,這個人氣場真是沒的說,太強大了,大義凜然,潔身孤傲之氣真是不演自來,關鍵是他的孤傲給我的感覺不是文雅的清高,而是不屑的粗獷。很適合表現軍人的孤傲。

後續再更吧。。。張黎的作品確實有保證呀!


中國電視的主要問題
演東北的電視劇電影一點東北味沒有
一看小品全是東北味
東北人很無奈

————————————
看了一集,感覺很失望


沒邀可謝,就先簡單說一下吧~
一開始聽說這個劇開拍,心情很複雜,當時正好剛看完張黎導演的《四十九日祭》不可自拔……我毫不懷疑黎叔能拍成一部好劇,尤其是看到宋佳和李雪健這個陣容orz沖著這個團隊也沒有不看的理由。然而文章嘛……
聲明觀點,我對張學良印象一般,對於易幟和雙十二,我是資磁的,以及把不抵抗上升到賣國確是過分了。但六子本人的行事手法和政治頭腦真的不敢恭維,衝動魯莽,缺乏遠見,至於私生活那沒什麼興趣。扯到意識形態其實沒有多大意義,你覺得六子他懂嗎。
對文章這個演員,一直沒什麼好印象。從演技上看,浮誇做作,透著內心的一股狂妄(本人也確實如此),演的那部《雪豹》應該是抗日神劇的模範作品之一吧。私德有虧,也是掩藏已久的人品終於顯出來了。去年的《四十九日祭》,文章客串的那個變態日本兵,還弄死了我家胡歌,簡直不能忍……所以我一開始聽說文章演六子,就預感這是六子在電視劇中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言歸正傳,《少帥》這個劇看了兩集了,江奇濤的編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編劇就是他)果然不一般。人物性格豐滿而有節制,各具特色沒有臉譜化,劇情節奏適宜,剪輯仍然是黎叔的風格,矛盾衝突分寸恰當,各位演員都極為傳神,各路爛劇你們都好好學習一個!
前兩集文章還沒有出現,但從片花上看,似乎表演方面的壞毛病改正了不少,敢於突破自己了,這說明男主雖然不可能讓我喜歡,但在演技上可以看下去了。
看完第一集就有一種「根本停不下來」的感受……完了我的期末考試……
看了10集的感受是,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看的劇,不論是導演調度、編劇塑造人物和推進劇情,還是演員(老帥、鳳至大姐、五媽媽,簡直神了)。至於文章的演技,和他自己比,確實有非常大的進步,但和其他的主演比,還是有差距,有時表現「紈絝」的方式還是他自己慣用的套路,讓人看到的並不是六子。但總體來看,還是並沒有脫離這個劇的環境的。後面六子成長了,他也有所成長。
劇情對歷史的把握之準確已不需贅述,很多答案都已經說得十分到位。
再說幾句吧:
感覺全劇總體的硬體都很過關,尤其是帥府一家人的服飾都極具質感,然而有幾個槽實在是忍不住要吐一下( ????? )
1.皖系的小徐東北話說得比老帥還標準
2-1.老蔣為何那麼胖
2-2.恩來男神為何那麼胖那麼丑而且還沒到1937年為啥他的胳膊就殘疾了
2-3.潤之兄為何那麼丑髮型真是不能忍
3.三十年代的中央軍服裝居然是深灰藍色軍裝+大蓋帽簡直在逗我
只是覺得這種問題不是黎叔該犯的啊2333


說是演的張學良,怎麼閉眼睛一聽特像王自健呢?


至少在目前體制下,敢把張的一生完整的呈現出來,這本身就需要很高的智慧。就目前國內導演來看,能力上可以完成這事兒的,也就只有張黎了。
這電視劇能拍出來就不錯了,更何況拍得還這麼好看。就目前劇情簡介上看,此片至少涉及到不倫之戀,吸毒,婚外情,以及諸多不適宜公開討論的內容。也就是說張導至少是想把少帥還原為一個普通人來描寫,在這點上,那些無腦黑張學良以及質疑張導為此洗地的人,真的是得了逢共必反的癌,而且深入了腦髓。

演員方面,目前看來挑不出毛病。噴文章的人目前看來,應該屬於朝陽群眾這個群體。將私德作為評價一個人能力的前提,不僅不智,更會嚴重影響我國建設法治社會的進程,於國於民,持此論而不自恥著,實乃民族之毒瘤。
技術上考量,就前十集的演技水平看來,文章至少在第一梯隊,這一梯隊的領頭羊當李雪健老師莫屬,李老師的演技,已入化境,不是我等凡俗能評論得了的。而中流砥柱則為楊新鳴老師領銜的幾位老軍閥,這裡頭,張作相及馮德麟最出彩,老戲骨,演的出了油,從口音到手勢,都算計得淋漓盡致,看得只能說個過癮。文章在此梯隊墊底,於輩分於實力,都理所應當,雖然仍沒有擺脫此前演戲的老路子,但演得也算是自然,口音自是沒有算計得到位,但是情態上,至少是及格的。
第二梯隊的領軍人物,則是黃品沅老師的郭松齡,余皚磊的楊宇霆以及宋佳的于鳳至。此三人演技未必在文章之下,但囿於戲份並不多,表現空間太小,目前看來只能在第二梯隊。黃老師的愛國軍人形象自是穩如poi,但考慮到郭在歷史上的叛變行為,不知道以黃的忠烈形象會作何呈現,也算是日後一個看點。余皚磊算是一個踏實的演員,吃了面相的虧,演不上啥主心骨角色,但是這演員的派勢很足,在那兒不說話就是一齣戲。這點在《白日焰火》裡頭就看得出來。宋佳的話,才出來幾集,作為主角之一,現在的演出算是及格。但是考慮到後頭還有很多她的戲份,包括後來趙四齣來後她的隱忍,現在就能在她的表演里找到伏筆,所以這個演員不簡單。如果對比此前她幾乎算得上艷星的幾部戲,再看看這部戲她的技巧,真是叫大巧不工啊。總之往後頭走,這仨肯定是能排第一梯隊的。
第二梯隊其餘的演員,則為童年張學良,張學成,以及馮庸。開篇就是驚喜,要不是劇情需要,真想再多看這仨幾集,這裡頭小少帥演的最好,口音到位不說,跟李雪健老師對戲完全不虛,真的是不容易。學成馮庸演得也不錯,但還能看到一點兒童演員的影子,而小六子演得,活脫脫就是那個小六子。
第三梯隊的話,矢野浩二能排在最前頭。他這個角色不容易,能完成得及格,就能出個彩。目前看來,他出了會兒彩,但是往後看,尤其是皇姑屯事件之前,夾在張作霖和日本人之間那層關係,不知道他還能不能像之前演得那樣生動。
菊池少尉往後,就是各個姨太。這裡頭,五太太還能算及格。二太太雖不是生面孔,如果看過《偽裝者》的話,但總覺得她能發揮得更好。其他幾個,有時候演得會讓人齣戲。
就目前看來,演技方面,最讓人不放心的就是張歆怡。說實話,從《四十九日祭》里就看得出,她的演技跟上述所有人都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我也不是黑,你要是看看她在《四十九日祭》裡頭的表演,相信就能明白我的話。真是分分鐘齣戲,張嘉譯這種老戲骨都拉不回來。要是文章,那怕是更難了。

然後來說說前十集的劇情,


坊間有個段子
周恩來不抽煙不喝酒活多少歲
毛澤東抽煙不喝酒活多少歲
鄧小平抽煙喝酒活多少歲
張學良抽煙喝酒找找老婆活那麼久。。。。。

作為一個東北人,對張氏父子的各種英雄事迹和所謂的野史雜談多少了解一些。
就題材而言,比較適合電視劇素材,因為他身上的矛盾性,爭議性,以及他的壽命讓他跨越的時代劇變能讓人真切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有幸看過張少帥的真人視頻,東北口音比較重,看起來像個孩子,也沒有那麼帥,至少沒我帥吧。
演講才能不及現在的一些首席傳銷大師甚至不如微商群主。

但是
中國人講虎父無犬子,這一生物學上的真理驗證在他們身上再恰當不過。
一個人長什麼樣,說什麼話,不能完全證明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他的每一個選擇和做的每一件事情可以。
我們以上帝視角看他這個人並不是沒有瑕疵,但那是在高倍放大鏡下所的到的產物,於民族歷史來說,他是起推動作用的。


李雪健
一年前來黑河的電影院有幸見過一面
是那種讓人慢慢捉摸的演員 沒有陳寶國李幼斌那樣的大巧不工 也沒有陳道明那樣的文人風骨 好像在老一輩藝術家裡自成一派 焦裕祿我沒看過 但是宋江 馮敬堯 這兩個角色打破我印象里的那種感覺 但是他演了 又沒覺得哪裡不對,且忘了原來的感覺,即使大宅門裡的於八爺的幾聲吆喝,也讓人記憶猶新。

而文章
我一直很喜歡的演員,他的角色總是很頑,很討喜,用大量貧嘴台詞堆砌沒什麼錯,起初佟大為也是這麼起來的。
我沒有在qq空間轉發過從向南到劉易陽之類的營銷文,也沒有關注他的微博貼吧。所以嚴格意義上說,我不是他的粉。但是他扮演的每一個電視劇角色都能讓我感覺到他的用心,從而讓我該角色。
我一直期望他的電影能有突破,海洋天堂讓我看到了希望,然而接下來的營銷電影失戀33 不二 徹底將燃起的希望澆滅了。 至於出軌門之後的我在路上最愛你我也有看,感覺吃了蒼蠅般的難受。
究其原因,一部電影里根本沒有時間 沒有條件 也無法展示出他的豐富的表情和優秀的台詞功底,所以他的存在很雞肋。

整體來說,對於少帥這部劇,我還是比較期待的。 雖然少不了根基於原主角和演員主角的爭議甚至謾罵,但是這樣的爭議往往會使人好奇。
而且,這部電視劇適合一年以後看,因為它時一部所有人憋足了勁想演好的電視劇

無論李還是文

他們都很渴望不辱使命或是鹹魚翻身。

對了,利益相關 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你們仔細看可能會看到我的背影。


追了兩周了,今天看到四十集,日本關東軍準備突襲瀋陽。不吐不快。

高麗雯飾演的宋美齡今天有一句台詞 「評價一個人,要看他的背景,他的學校,他的成長經歷」

張作霖,字雨亭,漢族,1875年3月19日生於大清奉天海城縣小窪村,私塾學歷,19歲(1894)從軍,25歲(1900)成為保民團長,統領20餘名團員,27歲(1902)合併整編保民團,升馬隊管帶,32歲(1907)升任奉天巡防營前路統領,36歲(1911)入奉天鎮壓革命黨,41歲(1916)被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委任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成為奉天軍政最高長官,42歲(1917)統一奉天軍政大權,44歲(1919)統一東北軍政大權,52歲(1927)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53歲(1928)被關東軍炸死在皇姑屯.

張學良,字漢卿,漢族,1901年6月3日出生於大清奉天台安縣,東北陸軍講武堂炮科畢業,10歲(1911)生母過世,18歲(1919)進入東北陸軍講武堂炮科學習,師從郭松齡,19歲(1920)晉陞陸軍少將,21歲(1922)參與第一次直奉戰爭,23歲(1924)參加第二次直奉戰爭,24歲時(1925)老師郭松齡起兵反奉,兵敗身死,27歲(1928)接任東北最高軍政長官,當年,東北易幟,北洋政府徹底成為歷史名詞,南京國民政府實現全國名義統一,28歲(1929)處決楊宇霆和常蔭槐,東北大權在握,同年,強行收回中東鐵路路權,引起蘇聯武裝干涉,東北軍慘敗,被迫恢復甦聯對中東鐵路的所有權,29歲(1930)武力調停中原大戰,統領中國黃河以北八省軍政,30歲(1931)日本關東軍發動918事變,張學良命令北大營不得抵抗,日軍佔據瀋陽後,張放棄單方面外交和軍事努力,寄希望於南京國民政府和國聯調停。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

大帥張作霖,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傳奇人物,出身寒微,一生縱橫於滿族人,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蘇聯,日本,東北弟兄之間,縱橫捭闔,以一個中國傳統草莽江湖英雄的形象,作為軍閥,在動蕩而混亂的年代,穩定了東北三省的局面,使其免於陷入戰火,挾東北三省之物產資源,作為其逐鹿關內的依託,最終成為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大總統。

張作霖,成長於危難困局中,作為傳統的舊中國軍閥,宗族,江湖,兄弟,人情是他的信條,新式的陸軍,裝備是他的工具,他遊走於多方勢力之間,無比狡黠,以驚人的技巧力求在亂世中為自己爭取更大的舞台,卻又不希望損害任何國家利益,最終,惱羞成怒的日本人掀桌,張作霖,作為中國歷史舞台上最後一個有全國影響力的傳統軍閥,作為最後一個傳統軍閥遊戲規則下的中央政府的最高領導人,最終在53歲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他的兒子,繼承人,張學良,則是中國的新一代軍閥,他來到這個世界,一頭背負著這個國家沉重的過去,一頭擔負著這個民族渴望蘇醒的未來,他一方面是張作霖這箇舊式軍閥的兒子,在利己主義的環境下長大,另一方面,他渴望擺脫軍閥的標籤,突破利己主義和地方主義的桎梏,成為這個國家新生代的領袖,作為年輕人,更渴望以新時代民族國家領袖的身份,引領潮流,揚名天下。當27歲的他成為東北軍政長官時,終於可以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於是在就任當年,他不顧日本的態度,強行推動東北易幟,實現國家統一,展現了他與舊式軍閥首鼠兩端的不同,名動九州,而次年處決楊宇霆和常蔭槐,則是他行事草率魯莽而缺乏政治智慧的表現,隨後,自信掌控東北大局的他,自詡肩負國家民族責任的他,再度劍走偏鋒,豪賭中東路,在南京國民政府的授意下,強行收回中東鐵路,引發蘇聯武裝干涉,東北軍損兵折將,再次暴露了他空有家國情懷,缺乏政治智慧的弱點,作為實際上的軍閥,他選擇了中央政府的立場,而拋棄了他作為軍閥的立場,在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周旋中,屢屢被當成槍使,隨後,他並未停下腳步,而是進一步介入中原大戰,為自己贏取了北方八省軍政長官的地位,然而,當日本關東軍進犯瀋陽北大營時,他再次選擇了南京國民政府,也就是所謂的「大局」,放棄武力,相信國聯調停和南京國民政府的斡旋,直到日本佔領東北全境,他再也沒有選擇的權力了。

張學良,與他的老師郭松齡如出一轍,有振奮民族國家的心,但對於殘酷的政治鬥爭和國際爭端缺乏必要的認知和手段,志大才疏,眼高手低,行為魯莽,缺乏作為領袖必須的理性冷靜決斷能力,年紀輕輕被歷史推上舞台中央,很不幸的演砸了。

張學良和蔣介石領導下的政權,是中國在現代民族國家和軍閥統治下的傳統國家之間的中間站,他們高舉著三民主義的大旗,本質上卻是軍閥,他們拒絕承認自己是軍閥,兩人唯一的不同,是蔣擁有更豐富的政治經驗,能更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軍閥本質,而張天真的以為自己是現代民族國家的領袖,在撲天蓋地的讚譽中忘乎所以,而忘了自己是一個生活在軍閥遊戲規則下的軍閥,忘記了軍閥應當以利當先,老成持重,謹言慎行的原則。當一個人忘了自己的身份和立場,被衝動擺布,往往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張學良付出的代價就是失去自己的根據地和政治地位,而這個國家,因為出了張和蔣這樣的領袖,付出的代價是十四年的侵略戰爭。

軍閥的特點,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在面對外國勢力的時候,往往進退失據,缺乏信心,寄希望於其他外國勢力的干涉和斡旋,而不是自身的決斷和奮戰,甚至於在外國勢力的周旋之間忘乎所以,沾沾自喜,搞不清楚自己的真實狀況,也不去面對真正的問題或者根本無力解決真正的問題,蔣如此,張亦如此,這樣的人,無法承載我們這個偉大國家的復興夢想,也不配帶領這個國家走向新生。

中國國民黨,始終沒有培養出能夠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體制和領袖;歷史,最終拋棄了他們,在一九四九年,全新的民族國家終於誕生。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定要理智,要理解自己的利益和立場,要相信自己,要有非凡和勇氣和智慧,才能脫穎而出。

你問我怎麼評價電視劇《少帥》,我要說電視劇《少帥》完美的傳達了上面的信息。

--------------------------------------------------------------------------------------------------------------
我得說一點我個人的觀點,在讀史的時候,讀者站在上帝視角,很容易輕視當事人,而且容易帶入讀者的個人情緒,對當事人的形象看得過於片面,要麼把當事人當聖人,要麼把當事人當垃圾,但事實上,當事人既不是聖人,也不是弱智,他體現出來的能力,也是通過個人的經歷,教育,歷練培養起來的。

漢卿十歲喪母,父親又是個對家庭教育沒空上心的土匪軍閥,自小在軍營和夥伴中長大,恣意妄為,人生中第一位真正的老師郭松齡,也不過是保定陸軍大學畢業,能教授漢卿的也不過是一些北洋軍隊的管理技能,對於民族國家的意識,主義之爭,對於新式現代陸軍的管理,對於國際政治,郭幾乎一無所知,卻給漢卿做了這方面的啟蒙。漢卿沒有接受過任何先於時代的教育,但因為郭松齡的啟蒙,他無法再延續自己父親的路,卻也不知道新路怎麼走,27歲倉促接受東三省,除了一些帶兵作戰的經驗,內政,財務,外交經驗幾乎為0,而且主少國疑,雨帥的拜把兄弟都是土匪路子,不和他新派的思想,新派的日本士官派為首的楊宇霆桀驁不馴,拿他當三歲小孩,在處決楊之後,漢卿身邊幾乎沒有得力的副手,他的同窗,戰友之類都不及他老練,如何支持他?他只能在一個一個錯誤中修正自己的判斷,通過巨大的錯誤成本來學習,奈何時局不給他學習時間。

只能說,以他當時的能力,根本不足以駕馭東三省這麼大的盤子,很多事的決策上,他也是在嘗試、冒險和學習,很悲劇,以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容許他出錯,而他也缺少一些諸如強力的輔助者幫助他止損或者糾偏的措施,於是在連續的錯誤後,一崩到底,也對蔣和南京政府,不斷失望。

這也是為何他與共軍接觸後,一方面佩服共軍作戰能力和政治水平,一方面被伍豪潤之等共軍高層的人格魅力折服,這樣的組織和精英,是他當年苦苦等待的夥伴,於是一拍即合。

朝鮮的金三胖,背景與漢卿何其相似,且看未來如何。


正在看,有看下去的動力,李雪健老師一如既往的牛逼…卧槽為啥會有柳岩?穿那麼多幹啥?小六子東北話真6啊。可文章你能不能把你的京片子改成東北口…

最後:文章不是好人,但他演戲是好的,請分開對待。
什麼鬼台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這是我的原創影評公號影徒(yingtutv)前幾天發的一篇關於新劇《少帥》的影評。
《女人、大煙、槍炮和江山:他才是中國最狠的「二代」》
文/影徒(yingtutv)

85年前,一則有關江山美人、國讎家恨的段子,刷爆了民國朋友圈。

時值九一八事變爆發滿兩月,大教育家馬君武在《時事新報》上憤而題詩: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當行。  

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

桃色傳聞的生命力總是勝過被反覆塗抹的正史,不堪傳聞自此糾纏少帥半生。直至數十年後,渡盡劫波、皈依天主的張學良,仍然直言「平生最恨此詩」,已近百歲的他,委屈如少年,「朱五我一句玩笑都沒開過,胡蝶我見都沒見過」。

少帥就是少帥,哪怕是人生最重要的辯白,依然女人優先。

八卦黨滿意散去,觀史者輕笑而過。在合上的史書幽暗深處,少帥擦去額頭冷汗,回望藏在他身後那片層巒疊嶂般的黑幕。緋聞光環是如此強大,成功遮掩了中國近代史上那些最敏感的問題。東北沃土拱手相讓,卸甲密電何人所令?神州易主江山變色,千秋功過誰人評說?

在這個基礎上,就不難理解《少帥》電視劇的選角,看看柳岩的豐乳討論下文章的名聲就好了。

有些問題,不可深究,不能深究。

1

隱喻

《少帥》前兩集,最激烈的情感戲發生在父子之間。

李雪健的形象或許並不符合東北人對張作霖的想像,但不怒自威的霸氣,卻是正宗的大帥味道。

叱吒風雲的張作霖,對接班人要求極為嚴格。他在的時候,張學良不敢奢求美食,否則看見就打。飯粒掉在地上,得撿起來吃,這是帥府的規矩。

草莽出身的大帥,一心想讓兒子飽讀詩書。張學良自己,原本也想學醫學農。當然,少年的心中,最嚮往的還是自由職業者,以及那個終極目標,「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跟女人在一塊堆兒玩」。

為了逃脫父親的掌控,少帥曾考慮遠赴美國,工讀念書。然而幾經碰壁後,他還是去了自家的講武堂,畢業後,進入自家的東北軍,當上別人口中的「黃嘴鴨子團長(形容經驗不足)」。

於是,民國亂世,少了個醫生,多了個變數。冥冥中,命運露出詭異笑臉。

他並不適合做軍人。電視劇中,張學良在火車站見到一位因戰亂而乞討的老人。老人抓著地上滾落的饅頭,混著泥土塞入口中,張學良覺得這是軍人做的孽。為了勸阻內戰,他曾在張作霖面前痛哭流涕地祈求。

不過,這並沒影響到他「吃喝嫖賭抽」。少帥當時不抽香煙,而抽大煙。

第一次抽,是因為作戰不利生氣。他曾把自己抽到糊塗。

他的苦惱在於,隨著戰功的增加,部下卻因為自己的身份,無法升職。他向張作霖提出晉陞的想法,結果老帥罵道:媽的,你小子要當督軍,你想要起來?

他一度想撂挑子,想「自個逃走了,不幹這個了!」

1928年6月,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昏迷前他囑咐:讓小六子(張學良)回來,不要讓他坐火車回來,讓他把東北軍都帶回來,打……

一周後,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軍閥混戰的中國,從形式上實現了統一。有人說,這是將「東北王」打下的基業,拱手相讓。

老帥如果在,會否跟中央合作? 少帥回答:不知道,「有人說我不易幟,自己獨立的話,東北可能可以保下來。那我就變成日本的傀儡了。」

電視劇《少帥》的開篇,少年張學良頂撞教書先生。

張作霖將他打得皮開肉綻,邊打邊罵:「祖宗八代的陰德,都讓你小子給折騰光了,折騰光!」

無論對於劇情還是歷史,這都是個要命的隱喻。

2

女色

風華正茂的張學良,用三件事改變中國:宣布東北易幟,「九一八」事變後沒有抵抗便放棄東北,發動「逼蔣抗日」的西安事變。

然而,排在民國四公子首位的他,被人熟知的卻是情史,他也得意自評「平生無憾事,唯一愛女人」。

在晚年的口述史中,他欣賞傳說中紀曉嵐的尋歡準則:生我的,我不敢。我生的,我不淫。其餘無可無不可。

那段口述中,他宣稱「有11個情婦」,並提到了不堪回首的初夜:16歲那年,失身於表嫂。電視劇中,那是一段香艷誘惑的情愛戲。男性觀眾的目光,隨著少年張學良懵懂渴望的眼神,在飾演表嫂的柳岩胸上起起落落。

片方試圖營塑造出一個具有母性美的性啟蒙對象。但張學良口中,表嫂是個暗娼,「男朋友有一個連那麼多」。

張學良稱「我壞蛋都是從她身上學來的」,然而,這種「壞蛋」終究成為他一生所好。

「女人要沾上我,她就不離開了」。如果能年輕十歲,張學良會選擇開一門課程,專門講如何管理女人。

向來都是女人追他,「人家是因為我的權勢而來」。

少帥的情史甚至跨出了國界。墨索里尼的女兒艾達曾對他產生好感。野史中,他曾開著飛機帶著艾達飛翔於北平上空。

1925年,在上海的張學良還曾與宋美齡約會過幾次,常在一起跳舞遊玩。少帥曾說:「若不是當時已有太太,我會猛追宋美齡。」當時蔣介石算他的情敵。後來他在《西安事變反省錄》里說,如果夫人那時在西安,也不一定會發生西安兵變。

被軟禁的50餘年裡,外有原配于鳳至經營打點,維持張家基業;內有趙四小姐照顧起居,悉心相伴。不過趙四曾說:如果不是西安事變,咱倆也早完了,我早不跟你在一塊了,你這亂七八糟的事情我也受不了。

情債無數的少帥,最終成了怕老婆的人。

3

彎與直

1931年9月18日,瀋陽北大營突然響起隆隆炮聲。遙遠的北京,衝進屋子的少帥舉著電話:「日本人這是在挑釁,你不要上他的當,不要跟他們發生衝突。」

電視劇的畫面定格在那一刻。

沒有激烈抵抗的情況下,東北迅速淪陷。張學良獲得自由後曾表示,不抵抗命令是自己下的,與蔣介石無關。時過境遷,此說法已難以核證。

更多時候,人們習慣於對比父與子的差異。

北伐戰爭時期,張學良曾勸張作霖不要繼續南方作戰:日本人盼著我們打……抄了我們的後路,我們打不過日本人。

張作霖拍了桌子:「我有30萬東北軍……他撐死了在南滿有13000人……我怕什麼日本鬼子?」

東北淪陷後,有日本朋友把張家近五六千萬的家產,裝成三列火車送到了北京。張學良大為光火:這是在羞辱我啊,要還你把東三省還國家。

東西又拉回去了。

看著很霸氣,聽著很解氣,但想想還是委屈。張學良曾這樣評價自己:我老師是寧折不彎之人,而我卻會選擇寧彎也不折。

少帥也激進過。1929年中蘇爆發中東鐵路事件,東北軍與蘇聯軍隊交戰,敗得很慘。後來他承認,當時想打一仗提高東北的地位,屬不自量力。

他對汪精衛印象不錯,後來卻成了漢奸。九一八事變後,汪曾找到少帥,要他跟日本打一下,做個樣子。少帥反對:真打我打,敷衍我不幹。

打一仗與保存實力之間,他往往選擇後者。東北淪陷後,他也很少打勝仗。

少帥去了西北,與楊虎城一同「剿匪」,卻幾次因戰事不利,遭受蔣委員長的指責。那時他其實不過三十歲左右,「差不多三分天下有其一」了。

與民國其他將領相比,張學良最大的不同便是除了老帥,此前再未做過誰的下屬。這也為後來他的種種表現,提供了可能的理由。

少帥解釋與委員長最大的分歧,在於自己希望「攘內先安外」,而對方堅持「攘外先安內」。鎮壓某次學生運動時,蔣介石說用機關槍打。少帥被激怒了:機關槍不去打日本人,怎麼能打學生?

彎曲時間越久,綳直的力量越大。

那一夜,夜幕如鐵。張學良滿心想的是:你這個老頭子,我要教訓教訓你!

一切如同鮮衣怒馬少年時的意氣之舉:小爺是陸海空三軍副司令,當年一出山海關便是我家天下,抓你也就抓了,能怎樣?

中國國運,開始轉向另外軌跡。

4

命數

晚年拍攝視頻中,垂垂老矣的張學良一口東北腔,他對往事的回憶,也因此多了幾分喜感。

其實從出生地判斷,他其實離象牙山那個屯並沒多遠。

晚年的少帥,自得開懷。上世紀90年代,張學良初出樊籠,遠赴美國。與故人相聚時,張學良一口一個男女關係的笑話,逗得一桌人前仰後合。

在紐約玩的天昏地暗之際,遠在異地的趙夫人得知了少帥返老還童的消息。電召無效後,只得親自將「老頑童」抓了回去。

九十多歲高齡,還能招惹上惹上緋聞的,也只有少帥了。

而在緋聞之外,關於他的評價卻兩級分化,有人說少帥不簡單,在民國的渾水裡趟了這麼長時間,全身而退。而反對者確認為,他只是戰勝了時間。

孰是孰非?功過只留後人去評價了。

他其實想得很清楚,他告訴史家:從二十一歲到三十六歲,這就是我的生命。

那是他生命最精彩的部分,其他歲月不過是斷雲殘雨,不提也罷。

電視劇《少帥》,同樣以西安事變做結。在現實的時間線上,少帥生命的尾聲,一直隱居在夏威夷。太平洋潮起潮落,歲月波瀾無驚。大陸朝野幾經邀請他訪問東北,但直至辭世,他再未踏足白山黑水。

少帥為何不回東北,他究竟所愧何事?

這又是一個不能深究的秘密了。


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號:影徒(yingtutv)——戲中故事,戲外人生,高質量原創電影評論


從兩個角色的表演角度評價,導演選演員准。
只看了兩集,開始覺得是張作霖李雪健演的好,有評論說太文氣,不威武,其實張作霖的成功不就是土匪里講文化,文化里講土匪嘛,所以李雪健真是抓准了角色靈魂,就像宋江之小吏詮釋。相比李雪健的演誰像誰,跳出自我,文章就是演自己,這不是少「帥」,應該是《大帥》啊。可是又回味了下,歷史上這對父子的成敗似乎很相似啊,一個最底層出身的馬匪,靠什麼混上東北王,亂世梟雄,讓我想起劉備,兄弟如手足,這個人正是因為多少跳出自我,想事做事具備一定的公眾思維,才在亂世中把准了弦,彈出了不錯的旋律。而對於張二代,他其實一生考慮的不是在這個社會上如何生存下去,而是如何證明自己,他一直在尋找自我,所以會有後來種種自負的人生。細思極恐,導演好厲害!


看完前兩集,可以看下去,這就是好評啦,哈哈。文章還沒出現,小六子很有意思,東北話說的深得我心。看小不點兒和表嫂之間的互動,我也不知道這是確有其事還是野史記載,又或者純粹杜撰,不過看下集預告,這個情節真心不太願意接受。李雪健老師的作品我只看過《嘿,老頭!》,看到張作霖的時候,第一反應並沒有認出來。說實話這個張作霖和我心裡的形象有差距,說不出來就是覺著他不是這樣的,當然不是說李雪健老師演技的問題,演技棒棒噠,而是每個人對同一個形象都有不同的想像。小時候超級喜歡單田芳老師講的評書《亂世梟雄》,所以對這個電視劇也很有興趣。


演張學良,難道不是 張默 最適合?


張黎拍的劇,劇情最牛的是 走向共和 以及 大明王朝1566。鏡頭音樂最好的當屬 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鏡頭感簡直太美了,神作,像是在看電影,還是文藝電影。少帥,從前幾集看,是不可能超越以上這三部劇的,個人感覺水平和 四十九日祭、軍人機密差不多。


洗白電視劇,選文章真是神來之筆,一個全國人心目中的有罪之人,來演另一個歷史中被詬病多年的紈絝子弟。絕了!


推薦閱讀:

說西遊降魔篇和伏妖篇不好看的你真的看懂星爺了嗎?
《西遊降魔篇》為什麼選文章作為主演?另外這部電影對於文章的地位是否有提升?

TAG:中華民國 | 電視劇 | 張學良 | 文章演員 | 少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