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大畫幅相機拍攝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單軌雙軌都用過,用了單軌就嫌雙軌的太糙
但是單軌重到拍一次室外要心理建設好幾天不停問自己確定要去室外拍嘛
每次裝片都是盲人摸象,雖然我蠻喜歡這個過程,越來越熟練
毛玻璃對焦眼睛看到瞎,必須上放大鏡
光線暗的時候上放大鏡也看不清,心一橫這次對焦就聽天由命吧
film holder要鎖好,一不小心就漏了光
裝片的時候film holder前後分清楚,我是拍之前白邊露在外面,拍完插回去黑邊在外面,有時候忘了就會搞混哪些拍過哪些沒拍過,每張片那麼貴簡直想死
沒法抓拍,構圖也很困難,挪動起來不方便,挪動一下還要套上黑布看一下挪對了沒
洗片最好一個罐子不要裝滿6張
配合imacon掃出來一張片巨大

反正我不愛拍大幅,太不自由。


有一次我想拍我的冰箱…

4*5的,來來去去要在箱子里提著,只不過再帶上三腳架真的需要勇氣…和力氣。所以我有時候會偷懶,就近架在穩定的各種平面上直接照了。

但至少4*5還是可以在我提得東系列的。下面是8*10的,就是帶不動 家族成員之一:


8月22日 加了幾張渣渣圖,以供參考。攜帶型的4x5.

1,重
2,上底片尤其麻煩,必須要暗箱或者完全暗室。
selflight都不可以。
底片的正反面很重要,而且不能碰到指紋。
3,沖印非常麻煩,黑白雖然也是可以和135mm那樣,但是不小心就失敗了。而且最多也就2張(4x5)。
安全的話還是一張一張。
4,拿出去很拉轟。
5,怕蛇腹漏光要蓋一塊布。
6,在取景器看到的畫面是顛倒的。
7,沖印很貴,而且加減曝光都要錢。所以在同樣的曝光要多拍幾張,然後得到完美曝光。
8,大畫幅的底片太美了。
9,大畫幅對用光非常講究,還要一個不錯的測光表。
10,室內拍大畫幅測光極其複雜。
11,對我這種窮逼,每次按下大畫幅的快門都很緊張,也是對自己沒有自信的表現。
12,大畫幅的鏡頭快門也就是用來裝快門線的。
13,大畫幅的鏡頭快門聲音真好聽。
14,大畫幅的底片正反面都可以拍,但是效果怎麼樣?自己去試一試。
15,大畫幅的底片夾子很好玩,拍完以後要多重保護,不小心抽出一點點就哭了。
16,4x5加捷信的腳架,健身新方案。
17,大畫幅的使用方法有別於其他的相機。
18,大畫幅那個取景器在強光下不可見,也是那塊布重要的地方。
19,對焦挺蛋疼的,尤其室內。f64很好很好。
20,蛇腹測距很麻煩,換算方法需要的話我在公布。
21,室內有訣竅測距,不過我也不太記得了。但是需要一點小玩意,就不需要去看錶換算了。
22,蛇腹那個一般情況下要拉直,如果拐彎了進光變化要換算。
23,水準很重要。
24,鏡頭幾乎無畸變,建築無敵,放大無敵。
------------更新----------25條-----------
25,大畫幅4x5也有便攜款式,可以做成一個箱子一樣,拿出來很漂亮。工藝品!
26,下次會不會問濕板攝影是什麼體驗了呢?
27,想不出來了啦!

@任先生 提示,鏡頭的畸變也是有的,修改了。
我其實是器材盲人,討論器材的話請忽略我吧 。
謝謝任先生指正。
避開了高票嘲諷技能了呢。
我非器材黨,那些玄學我不懂呀,大畫幅我也沒拍幾次,總共不到50次。
是台相機給我就用,自己要用主戰力也是數碼相機。
扛路上也就拍了兩次。底片還是借我韓國朋友的。
回答肯定有誤,有待指正,我這也就是個初級體驗。

以上


---------------8月20日更新-------------------
不是我想玩匿名,匿名不好玩,主要之前嘲諷放大了。

@chan park 你說的有幾個小問題…
1、大畫幅鏡間快門的聲音和中畫幅其實可以說沒太大差,Topcon鏡頭多配精工,諸如Mamiya TLR,Press,6、7沒記錯的話也都是精工快門。祿來雙反、哈蘇用的compur,大畫幅compur快門就更多了…
2、大畫幅的【底片】不能反過來拍的,會導致曝光嚴重不足和清晰度下降。
3、蛇腹拐彎不用重新計算曝光,你彎到需要重新計算曝光的程度鏡頭像場早就不夠了…
4、蛇腹是雙層膠合的,外皮開膠裡面不會漏光的,安心。
5、非對稱結構的鏡頭畸變一樣讓你嗷嗷叫。
6、大畫幅底片用手碰一下也沒事,只要不是剛吃了抓飯就行。
7、大畫幅輕的比135相機(D800之流)還輕。

其實我還真不明白,知乎上這麼多「是怎樣一種體驗」的問題層出不窮,意義何在。
爽,也是別人爽。
不爽,也未必會告訴你。
整天問和人啪啪啪爽不爽啊,是什麼體驗啊,三淺七深和九淺一深感覺是不是不一樣啊,這唱的哪一出啊…

我估計這問題要是有人認真回答,要麼就是描述自己如何嚴肅認真的扛著相機,如何通過認真的前期思考拍出了影像——

第一次試用林哈夫4X5畫幅膠片拍攝,由於天氣陰霾,選了雲棲竹徑景點,自認為比較能拉出灰度空間距離。
大畫幅的前後組擺動,使得對焦的點與焦平面變得隨心所欲。這張的竹徑作為中景的人物是必須清楚的,後組糾正了燈桿的變形,前組擺動使得路燈的焦平面儘管不在中景上,但還是外形清晰。而作為竹徑的竹子,我避免了清晰描寫,只做了模糊的灰度映襯,這樣避免了瑣碎的線條幹擾視覺,主題明了,黑白灰自認為還不錯。
搖擺自由的焦平面,使得創作的餘地大大拓寬。

(source:小試4X5大畫幅黑白片)


要麼就是說自己如何如何歷經艱險拍攝到了畫面,不是險峰就是不毛之地。貴精不貴多——

公社都會組織幾次集體外出採風活動,「大畫幅相機不需要你拍攝很多張,我們可能用了幾天的時間,就是為了拍攝一兩張照片。 」 2013年,趙毅和另一名攝影愛好者先後三次攀爬了箭扣長城。作為萬里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趙毅的目的只有一個,拍攝長城的獨特峻景。「當時我站在長城
的一個頂點上,旁邊的圍牆都快沒了,一呆就是3個小時,這也是我經歷最危險的一次拍攝。 」

(source:發燒友玩大畫幅相機 一張底片100多塊-A22版)


要麼就是把大畫幅說的高深莫測,高不可攀,高高在上,高貴冷艷——

  大畫幅攝影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是攝影基礎中的基礎,你一旦使用了大畫幅相機,就需要拋棄以前用35毫米或120膠捲養成的絕大部分拍攝習慣。你需要更
精心地構圖,甚至給對焦屏畫上標尺;更嚴格地測光和曝光,保證每一張底片的色彩和細節的表現;更規範和嚴謹的操作流程,確保不出現人為的失誤而留下遺憾。
所有這一切都必須付出代價,你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更多的體力,還要犧牲中小片幅相機的靈活性。你必須提前計劃,進行構圖、對焦、測光,觀察光線的變化,光
影的效果,計算好光圈和快門的比例關係…

(source:走進大畫幅攝影的新時代)


要麼就唱反調,站出來說這不過是一種生活體驗,別搞的那麼神秘——

現用樂高玩具製作照相機的達人!攝影師Cary Norton用樂高做成了一架4*5大畫幅相機!大畫幅相機的部件它一樣不少:片夾、鏡頭、毛玻璃取景器等。甚至比起普通的4*5相機,它的外觀更為拉風!這台相機的鏡頭是Cary
Norton在EBAY上花40美金淘來的,直徑127MM,光圈為F4.7。對焦被限制在大約3英尺的位置,這是一個不錯的拍攝人像的距離。但是無法對
焦到無限遠,Cary Norton 認為應該能有更好的對焦方法,或者可以做一個針孔透鏡板。

(source:&>用樂高製作的大畫幅相機)


要麼就純研究器材如何如何——

蔡元手裡的最主要收藏就是蓮花大畫幅相機,是國內收藏蓮花相機最多的一位。蓮花相機一共有10款,老蔡收藏了其中的4X5、5X7、4X10、8X10、
8X20、12X20這六款,而7X17、11X14、14X17、20X24這四個畫幅沒買,因為這些畫幅在國內玩的人不是特別多,找膠片是個問題,要
是自己裁膠片就太麻煩了。

(source:古典攝影的魅力 高燒玩家大畫幅器材收藏)

當然,有些初哥或許會用很多「有木有」和感嘆號湊一篇看上去令小白覺得「大畫幅好厲害啊!」的回答——

這個例子我沒找到,想咆哮兩句是沒啥問題的「超級麻煩啊有木有!!!!尼瑪按下快門的時候才發現片夾的擋片沒有啦啊!!!!…」挺無聊,這我懶得編了。

-------------------------------分割線----------------------

我有大畫幅,但沒興趣告訴你我的體驗。
另外放了大嘲諷,為了安全,匿了。


麻煩,相對於效果,時間和金錢成本投入極高。
然後可能就是有點儀式感吧,架三腳架,安裝相機鏡頭,測光,取景,上冠布,調前組後組,放大鏡對焦,上濾鏡,調光圈上快門,插底片,取板子,看時機拍,反轉板子插回去,取底片做標記什麼的。還要自己沖洗放大,自己暗房後期。
畢竟以前所有數碼相機轉兩下轉輪就能幫你做到的東西都要自己拿手調整,前後半小時才能拍一張。也有那種只有精通了相機成像原理與預先想像的人才能用的得心應手的小小的自滿。

比較適合用來用心拍自己喜歡的人,除了你自己以外沒人知道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


倒像,天旋地轉的


抗得時候心力憔悴,出片後觀看那就是一個爽字


沒啥特殊的體驗,就是設備帶著重,然後取景器是反像。
哦對了,記得關t門拔豆腐刀。

其實都是相機,都能出照片罷了,和拍攝者水平高低無任何關係。b格單算。


拍的很慢,每天背出去很累(雙軌木機)
拍照時回頭率暴表(木機和單軌尤其)
照片掃出來自己超喜歡,但是看的人並不多。
偶爾做幾張印象也感覺對方並沒有那麼喜歡(至少不如小畫幅數碼+後期拍的那麼喜歡)


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這是我自行設計,高精密加工製造的大畫幅相機,這是612的。航空鋁鎂其實很輕了。

下圖在測量焦距。

樣機難免有些瑕疵,但是成品絕對會很完美。漆面顏色是真正的軍方漆。總之,就那麼回事。


給一個老前輩扛過機器背過腳架,到了地點架好設備,然後用黃色濾鏡掃一圈要拍攝的景,由於沒帶測光表,就用隨身的5d3照了一張,然後調參數,在布蒙住的後背裡面看取景,當然成像是反的,快門在鏡頭前面~整個過程有點緩慢,人多的地方很難拍~

不過一切都只是獵奇而已,對大畫幅攝影一點也提不起興趣,為什麼呢?說不上來~

聊天之中他告訴我,這台機器在出產的那個年代值一輛賓士車,其實現在一個數碼後背也很貴,如是而已。


大畫幅就是個巨大的坑,其實前面幾位已經說的很透徹了。略談下個人感受,我8年買入第一台屬於自己的膠片機海鷗4A然後一路膠片到現在大畫幅機身就光三台了,一台木雞兩台單軌(摺疊複合)中畫幅器材就不用說了,只要想到的叫得出名的一線的德產的都有了 畫幅從66到617……
頓時有天發現自己得認真拍照了,不能隨意了,得為以後留下點什麼,然後決定上大畫幅!(帶移軸,有些45機器是不帶移軸的快拍機此處不討論)
結果發現這七八年膠片拍攝(包括暗房沖洗)經驗很多不能用在大畫幅上。45上得重新再來,因為太多細節,那片最簡單的一個裝片動作少有不慎就會毀了整張底片。這時候才能理解細節中藏著魔鬼,因為要得到一張好片子已經不再是拍到、曝光準確,而是透視、真正的和沖洗結合的區域曝光等一些135 120上完全沒有的東西。這時候就覺得自己完全是個小白,什麼都不懂……看到人家用5.6光圈都能完成莎木定律 自己只能F22……但此時又覺得理論太乾澀,實踐代價又太高,能問的人又少,只能自己閉門玩,這樣難免走火入魔,變成器材黨……
唉,我慶幸的是沒把有限的錢用在數碼這個更大的不斷更新的無底洞上,而是燒在了膠片上,雖然現在膠片越來越貴,但相信我 當你在觀片器上,拿著放大鏡看著你的45底片上每個細節時候,你會覺得每個付出都是值得的。
最後說句,什麼器材什麼鏡頭拍什麼內容,135上可能不那麼明顯,但120上已經很明顯了,比如我能用祿來雙反拍人就不會用哈蘇去拍人哪怕焦段鏡頭結構都是一樣。
上45需要勇氣,拍45需要體力。


經常有人用數碼後期調膠片、調德味;
但是膠片就是膠片,數碼就是數碼!
如果追求細節和高像素,那麼你會發現:
飛思、哈蘇都是渣,8X10才是王道!
————這不是我說的,別打我!
我還是果斷匿了!


一個親戚多年前本來答應送套哈蘇中畫幅給我,結果屁顛屁顛地樂個幾個月就沒下文了……

前兩個星期這親戚突然跟我在微信上說,這次回來帶一套4X5的仙娜回來送我。他老早就已經預定好了10月份回來的,而且他移民多年,這次回來之後,這次回來之後,下次就不知道是啥時候了……

我自己玩攝影的資歷其實也不淺,而且折騰過的德頭也相當多(雖然都是些便宜冷門貨),但對於一直都是以135為主的我來說,突然要轉換過去用4X5,真心也是有點難以想像。

所以嘛,這回答也就先暫時立在這裡,等我相機到手了再來補充感受吧!


大畫幅的感受就是一個詞兒「費勁」


記不住順序衝出來就等著日狗吧。
心好累別問我為什麼。


一個詞「值得」 無論是價格還是操作麻煩還是不便攜,當看到底片的時候都是值得!


抗機器很辛苦,一個人沒有車的話基本沒法出去拍。
雖然外界很嘈雜,蒙上隔光布後就會完全沉溺在取景框的精美影像里,感覺很美妙。
每次按快門前都會一一確認每一步都正常,然後滿心期待沖洗出來的樣子。(有一次記錯了底片盒ab面,造成一面沒拍一面拍了兩遍,沖洗完才發現空歡喜了。。)
底片真的很漂亮,精心保存起來可以做傳家寶(^_-)


一定很慢
從135換到120已經深有體會


推薦閱讀:

目前在大陸使用膠片,最便宜的購買渠道是?
選哪台膠片機好?
尼康D7200與D5600買哪個好?好在哪裡?
固定牙刷的那組其中黑色小架子有人知道叫什麼名字的嗎。像化妝品那組 用什麼東西把產品粘在一起最有效?

TAG:藝術 | 攝影 | 攝影器材 | 攝影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