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購物中心零售業門庭冷落,而餐飲娛樂等門店的顧客缺絡繹不絕?

觀察到好多購物中心客流不少,但提袋購物的比例卻很少,客流和消費也主要在餐飲、娛樂等方面。現在很多購物中心不是都要加大餐飲娛樂的比例嗎,想問一下其中的原因,是電商的影響還是有別的什麼原因。


1、某東某寶的出現,讓消費者有了更便宜的購買渠道,降低消費者成本,消費者必然選擇更有性價比的網路購物,造成商業流量與銷售額雙雙下跌.
2、現在商業綜合體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增長遠遠低於商業的增長,就我所在的城市瀋陽,最近幾年商業爆發,新開了萬象城,恆隆廣場,大悅城,各種萬達廣場,卓展,新世界,龍之夢,樂天,星摩爾,茂業還有一堆沒去過講不上名字的,加上原有的幾大商圈的本地各種商場,實在是僧多粥少,不冷清就怪了.
3、商業為通過餐飲吸引流量,並增加消費者在商業內的逗留時間,必然給予餐飲業主優惠政策,降低餐飲業主的成本,間接降低消費者就餐成本. 同時商業也會選擇性的給予一些有特色的餐飲業主(比如雕爺家)特殊補助(據說可以要到裝修費),增加商業內餐飲的競爭力,吸引更多流量.
4、團購等促銷活動有效降低消費者的就餐成本,對增加餐飲上座率起到很大作用.
5、消費人群與消費觀念的改變,主流消費群體的年輕化,更多的體驗消費,更多的網路購物,必然造成餐飲娛樂消費的火爆和零售業的冷清.


購物更多是一個人的事情,而一起吃飯、唱K等屬於一個社交行為。
購物這東西主要還是物質上的需求,大多數人關心結果不關心方式;網路零售業的發達降低了懶人們外出購物的需求。而社交完全是精神需求,註定了網路社交永遠只能停留在表面,膚淺的慰籍而已,人們還是需要面對面的交流。


如果有人明確表示購物中心正在遭受劇烈的電商衝擊……那麼他不是在搞笑,就是在裝B
當然,有各種專家會危言聳聽的告訴你,百貨受到了電商衝擊…商業地產受到了電商衝擊…傳統行業受到電商衝擊…事實是什麼?就連我們曾經認為的,應該受到很大衝擊的某些高利潤傳統行業(如傢具賣場),居然都表示只受到較小衝擊,購物中心的零售所受影響其實非常有限。
電商是什麼,其實就是傳統商業環節電子化,對,環節而已,所以傳統商業很多東西都不是環節,比如媳婦、女朋友嘴裡的逛街,她們會告訴你實體店的購物體驗和網購的體驗基本就是兩碼事。
實際上,行業內,大家其實普遍「說」百貨受到電商影響最大,2014年全國就關了20多家,百盛新光王府井都有,是的,只是「說」,因為你不說好像就是對電商沒有警惕之心,其實大家都知道,關電商毛事咧,連準備連關5店的瑪莎百貨都沒說「一切都是電商惹的禍」。
很明顯,其實這就只是個城市化過程里市場的正常調整,百貨在國內過了那麼長時間舒坦無憂的好日子,本就就該!一個城市裡的百貨很多格局、品牌、甚至折扣活動都差不多。之後,城市綜合體開始爆髮式增長,啊偶,更靈活更具吸引力的商業模式把百貨虐的體無完膚,然後百貨們哭著對你說,要不我們也變變吧?於是金鷹開始餐飲娛樂大換血,是的,他們也開始重視「特業」,百盛TM都居然都去搞餐飲了,電商惹的禍?不是!都是城市發展速度過快惹的禍。
上面說遠了,說到百貨,題主主要說購物中心,購物中心就更明顯了,再把以前做的圖拿出來

(招你妹第一季 圖)
親啊,看看這個2.5線城市的城市綜合體數量和未來商業體量,我所在城市的一個片區70W人,已有三個大型綜合體,按照20萬人維持一個綜合體都基本飽和,現在這個片區里還有2個大型綜合體待開業,3個綜合體在建……在區域人口不能滿足商業基本的情況下,招商就只能招聚客能力更強的業態,所以就先整餐飲!還要TM加大比例,對了,娛樂也搞上。搞上了再讓零售來開店,反正他們不開被他殺,開了還能自殺。順便說一下,實際上,綜合體的數量並不是飽和,而是發展過快。具體看連接吧 薑汁小隊


沒有擺明對比對象能這麼問么!
gucci一月就接待一個客戶,街邊小吃攤一天幾百個顧客,你能問為什麼「gucci生意這麼差,有什麼辦法能讓它和x地小吃攤一樣么」么?!
說能你就是在耍流氓。

題主說的購物中心,默認為萬達這類地,裡面的品牌基本屬於二三線品牌。(意思是非奢侈品也沒有快消品。快消品什麼時候人流量少了,而且去優衣庫買個內衣都要給你個質量不錯的袋子)

這類品牌幾乎在天貓京東上都開有旗艦店,旗艦店價格和專櫃不分上下(偶爾有優惠券),所以反對一樓答案。當然,你要是指在淘寶上買同款當我沒說。

購買數量和該品牌的品牌熱度,粉絲黏度以及觀察當天星期,再以及折扣力度有關。
換言之就是你周一去看和有折扣的周末去看是完全不同的人流量。答主就屬於那類不打折就不想買東西的人…

而餐飲的特殊屬性讓它除了特殊節日,幾乎不需要做出促銷。你非得說開業時的折扣什麼的當我沒說。(其實非常希望哪家飯店做點「西蘭花季末即將下市,所有西蘭花餐品八折」的活動(☆_☆))

最後,我能沒事就約人「好無聊啊我們去x吃x吧」,我能沒事約人「好無聊啊我們去xx買點東西吧」么?!

我能不穿新衣服,我不能不吃東西啊…

逛街也是需要體力的。


顯而易見,餐飲娛樂 ,只能上門體驗


提袋購物的比率是有所下降,但僅限於中端及低端群體,高端群體還是注重實體店購物的體驗,享受專業服務和保養的內容,網購對他們的衝擊並不大,這是我跟一些輕奢品牌代理商了解到的信息。


因為餐飲購買的是服務和體驗。而商店購買的是商品
商品可以在某寶上獲得,但是服務和體驗不行


去問馬雲


你可以去淘寶買衣服 但你總不能去淘寶唱歌吧?


先佔個地方 一會補充

網羅衝擊實體店 這個應該會有衝擊 但不是非常完全.

舉個例子不一定對 就那 nike 來說 你說nike網上店的價格真的回比實體電少很多嗎(假貨除外)答案不能如果這樣那直接開網店好了 何必還全世界的開實體店 網上價格便宜的鞋要麼是過季款 要麼事買的不好而這些鞋實體店也會打折
實體店的優勢夜很明顯 比如購物的體驗性 買到東西可以方便更換的方便性

以上是對實體店的回答 下面為何吃喝玩樂比買東西的多

首先衣食住行是人們必不可少的 而卻 吃是每天比不可少的 衣服有時候有幾件久刻意了 所以你看到的吃比買衣服的多些

其次 去吃的主要還是年輕人 學生軍多些 這些人的購買力相對差些 吃飯大家可以平攤 買衣服就不能了把 而這些人的衣服有些還被網店分走

實體店有些衣服很貴導致人們回考慮購買 土豪除外 大眾店還是有人去的 優衣庫呀 美邦什麼的

還有也許是樓主只顧著看著別人吃了 並沒有注意到他們購買的東西就在座位上

個人意見 不喜勿噴


如果實體店開了網店 那冷清也許是一種假象
實體店變成了一種體驗式的場所 交易在線上完成
而吃飯唱歌看電影之類的對場所有局限性


大型超市呢?有沒有數據啊


推薦閱讀:

商業地產的前期產品策劃是做什麼的?
萬達模式為什麼能成功,有什麼缺陷?其他地產商等為什麼沒走這條路?
如何決定商業街的業態分布?
商業地產投資的商業模式是什麼,風險在哪裡?一般的回報率如何?
地產項目中的資金是怎麼使用和回籠的?

TAG:電子商務 | 零售店鋪 | 消費心理學 | 商業地產 | 餐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