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將會是互聯網金融的下一個熱點嗎?

短期、小額、分散是供應鏈金融的特徵,掌握借款方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可以確保風險控制。同時,行業足夠大,銀行又不是很願意做這些臟活累活。。。是不是大有前景?歡迎大家拍磚


我來瞎扯瞎扯吧。

我是在一家VC機構,以前我看過兩天材料,我覺得這塊市場不好做(因為2014年,2015年老講P2P什麼的),我覺得供應鏈這塊市場太難了,不好搞。只是理論上很大的市場而已。
我是文科生,不太懂這些,我也不是從業者,局外人也。是因為老闆對這塊市場有興趣,於是我看了一下材料。以下是我瞎扯的底稿:
------------------------
什麼是供應鏈鏈金融?

簡單來講就是貸款!借錢放貸。誰借錢?借給誰?錢哪來?一般是大企業借錢給小企業,當然也不是說什麼小企業都可以借,這些小企業基本都是和大企業有業務往來的。錢可以是銀行的,也可以是大企業的自有資金,還可以是外面的P2P。
用電商來打比方則大體上表現為:電商(大企業)是採購方(它要進貨賣東西),它借錢給自己供應商進行資金流轉(錢可能來自於與銀行的合作或外面的P2P平台,也可能是它的自有資金),這不但可以加快效益進程,還可以借盤活資金,又可以賺一筆。
至於可以借多少?借多少安全?怎麼還?如何風控?這些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基本可以這麼認為:供應鏈金融這塊業務主要是涉及B端,不涉及C端消費的一種金融服務,它不向個人消費者開放,它就是貸款。一般涉及其中的有:核心企業、銀行、供應商(核心企業上游)、分銷商(核心企業下游)。


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核心企業不可或缺。

主要就是核心企業,它可以向上游貸款,供應商(核心企業上游),也可以向下游貸款:分銷商(核心企業下游)。

------------------------
供應鏈金融並不是一個行業

供應鏈金融並不是一個行業,並沒有什麼相應的「供應鏈金融管理條例」,也沒有什麼「供應鏈金融法」。過去供應鏈金融就只是屬於一個銀行的貸款業務。或者可以說它是一個被集合的概念,是財經辭彙,是銀行(還可以是其他金融機構)站在企業外部將這整個可以服務的鏈條統稱為「供應鏈金融」。
------------------------
針對企業用戶B端的金融和針對個人用戶C端的金融有什麼區別?

拿B2C電商舉例,B2C電商是中介平台,它同樣也對C端用戶提供金融服務以促進消費。B2C電商一面要找供應商(核心企業上游)買貨,屬於供應鏈條,一面要向消費者(核心企業下游)賣貨,屬於消費鏈條,前者企業是接觸供應商,大量的小B,後者是接觸個人消費者,無數的小C。我可以把消費者小C這一端看成是前台,把小B那些內部管理供應鏈的一端看成後台。供應鏈金融主要就是做後台的那塊金融服務,盤活流動資產,是產業鏈整合的金融手段。

如果B2C電商向個人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則表現為:電商作為供應商,借錢給消費者(錢可能來自於與銀行的合作或外面的P2P平台,也可能是它的自有資金),加快交易進程。至於可以給C借多少?借多少安全?還多少?如何風控?這些也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比如可以分期付款。但本質是相似的,都是借錢放貸,都是在優化企業的系統構建,都是想讓企業更加現代化。
------------------------
相關平台舉例,迅速了解

拿其他相關電商平台,完全針對B端的B2B舉例,好比上海鋼聯300226,這類企業有很多B端的小企業用戶,這些小B想採購鋼材,那麼上海鋼聯的供應鏈金融就表現為「代購」、「團購」模式:它的角色是銀行+代購,先收取定金(可能是30%),然後把這些小B的需求都集合成大的單子再去找鋼鐵廠採購,鋼鐵廠接到大單就開始生產,然後發貨。不過鋼鐵廠也不需要發貨到上海鋼聯,上海鋼聯會先通知小B交餘款,小B交錢了然後上海鋼聯再通知鋼鐵廠發貨給小B,上海鋼聯兩頭吃。同樣是代購、團購,但供應鏈金融在其中會涉及的金融比較大就是了。

再舉例ERP信息化的企業,現在我有100000個用戶,雖然都是小企業,但現在我有話語權,因為我的數據平台知道它們的運營數據,那我就可以為這些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這塊市場銀行是做不了的,別的金融機構也不好做,就我可以做,銀行提供錢是可以,但是我是主導,小企業都在我的生態圈子裡。用友網路600588正是屬於這個。

另外一種情況,我也是ERP信息化的企業,但我只有100個用戶,不過它們都是大型國企,實力很強大。那麼,現在我就不容易直接做供應鏈金融這塊市場了,這些國企是不差錢的。怎麼辦?那我可以幫忙這些國企做它們的供應鏈服務、方案、信息化、風控等等,把你的上下游供應鏈都優化優化,給你們的用戶借錢。畢竟我也是有數據,很了解用戶的供應鏈,等於我是在做一個供應鏈金融外包大戶,錢則可以和銀行合作,銀行也願意。漢得信息300170正是屬於這個。物流行業也多屬於這類。外部的服務型企業,多數屬於這個。
------------------------
為什麼核心企業很重要?

因為核心企業強勢,就可以要求上游供應商先發貨然後它到期結賬,賒銷就是先拿貨再給錢。這就讓上游企業要先自己墊資,於是它就資金緊張,會影響到員工的工資、新生產的投入等等。那怎麼辦?這時就可以找銀行貸款,它把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賣給銀行,也就是債權轉移給銀行,銀行去找核心企業收貨款。而核心企業這時就很重要了,因為它現在欠銀行錢,它信用不信用就直接關係到這個應收款的壞賬率。這類上游的供應鏈金融,主要屬於應收類的融資。

同樣,因為核心企業強勢,就可以要求下游的分銷商先打錢然後才給下游發貨,不賒銷。那下游錢不夠又想多採購怎麼辦?這時候它也可以找銀行貸款,約等於是把未來的貨權轉移給銀行,銀行成為核心企業債主,按約定通知企業發貨。而核心企業這時就很重要了,因為它最直接了解下游的分銷商情況。這類下游的供應鏈金融,則主要屬於預付款的融資。

總之,核心企業非常重要,因為它是當事人。它掌握信息流、物流、資金流。
------------------------
供應鏈金融的分類

供應鏈金融的分類大體就是三類:1、上游的應收款融資;2、下游的預付款融資;3、存貨融資。存貨融資並沒有涉及到核心企業,但在一個供應鏈金融系統中存貨融資會經常涉及到核心企業的合作、幫助,所以被歸在這裡。

我把它們簡單理解為:應收款融資主要是上游企業轉移債權給銀行融資(類似保理業),預付款融資是下游企業轉移掉未來的貨權給銀行融資(類似於典當行業),存貨融資就是抵押融資(類似於典當行業)。

保理業

順便提一下保理業,企業轉移債權然後找銀行融資,這類應收賬款融資在金融行業中叫「保理業」,也屬於一個巨大的金融行業。
供應鏈金融涉及的多屬於明保理。在供應鏈金融市場的統計上,保理業的市場規模往往是參考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的重要數據。
供應鏈金融涉及到的保理業和傳統保理業的主要區別就是對借貸人更了解,因為有核心企業。

融資租賃業(其業務可以屬於供應鏈金融,為下游用戶)

也提一下融資租賃業,在供應鏈金融中也經常提到這個行業,它同樣也有屬於供應鏈金融的服務,我們可簡單把它看成對B的「分期貸款」。
比如空中客車A380客機,一台就幾億美元,下遊客戶買不起,貸款都貸不起,於是可以讓融資租賃公司把飛機先買來,貨權還歸融資租賃公司所有,但客戶有使用權,然後再分期付款用,租來用。
目前國內多數銀行也提供這類業務,中國工商銀行的全資子公司「工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平安集團下屬專門從事融資租賃業務的全資子公司「平安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都屬於全國的前二強融資租賃公司,也屬於銀行。
在供應鏈金融市場的統計上,融資租賃業的市場規模往往也是參考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的重要數據。
不過這塊市場,融資租賃,好像發展不怎麼樣,據說有大量的殼子公司,很多公司沒有業務。
------------------------
國內對供應鏈金融市場的空間預測
目前國內幾乎所有關於供應鏈金融研究的市場規模數預測數據都是來自前瞻網,前瞻網的預測原理是:2014 年非金融企業存款、應收賬款、預付賬款總額為87.3萬億。
於是前瞻網對供應鏈融資的動產比例、資產質押比例的不同情境下做了彈性分析,測算供應鏈金融市場空間。假定87.3 萬億中20%可用於供應鏈融資,同時假定「融資金額/質押資產金額」比例為60%,則2014 年潛在供應鏈金融空間可達10萬億。
但它說的是空間,並不是實際。目前國內供應鏈金融還沒有實際的統計數據,都是預測。
------------------------
哪類產品更受歡迎?

我們知道,目前供應鏈金融的分類大體就是三類:1、上游的應收款融資;2、下游的預付款融資;3、存貨融資。

前瞻網對國內的市場規模進行了預測,預測報告2015年規模為12 萬億,按每年5%的增長率到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左右。前瞻網在數據上是強調應收賬款,說的是市場空間,並非實際統計的市場規模。說的是上游的。

但應收類產品是國外供應鏈金融的主要融資模式,因為銀行不需承擔企業的什麼銷售風險,所以國外是喜歡應收賬款類的產品。可是,國內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是預付類。是下游的。為什麼?
原因是國內產能過剩啊。核心企業對銷售更關心,採購倒是很多,不怕。
而銀行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又離不開核心企業的支持,所以就發現下游銷售那端的了。
所以我認為網上的那些數據,只是理想上的數據。
------------------------
供應鏈金融有4大模式

供應鏈金融的模式主要就是4種,
1是商業銀行主導模式;前期吧,畢竟是銀行最早發現這塊業務。
2是核心企業主導模式;發展下來就是這個趨勢了。企業更現代化。憑什麼永遠都是你銀行賺錢?
3是物流企業模式,如前所述,類似於一家ERP,即外部的服務型大企業,幫忙這些企業做供應鏈服務、方案、信息化、風控等等,幫用戶把上下游供應鏈都優化優化。畢竟它也是有數據,很了解用戶的供應鏈,等於做一個供應鏈金融的外包大戶,錢則可以和銀行合作,物流行業屬於這類,外部的服務型企業,多數屬於這個;
4是電商平台,主要類似於阿里京東,給自己供應商借貸。
------------------------
供應鏈金融有3大參與主體

供應鏈金融,雖然有很多主體,比如供應商、分銷商、銀行、核心企業,還有互聯網P2P,但真正參與其中的只有三大主體: 1、◆銀行; 2、◆核心企業;3、◆外圍的其他資金端機構(P2P、小貸、保理、融資融券),這三大主體是相互利用的關係。

外圍其他資金端機構實質約等於銀行的作用,可以為核心企業提供資金。在互聯網時代,資金渠道多了P2P。
------------
◆銀行

站在銀行的立場:供應鏈金融是新業務,是搭便車
供應鏈金融歷史上是屬於銀行業的辭彙。根據目前了解,它是國內銀行為了開發中小企業客戶而嘗試的一項業務,它算是新業務,發展似乎是有一種必然性,原因如下:

1、我國經濟結構在轉型,中小企業的數量在急劇增加,所以銀行怎麼嘗試開發這塊市場創收?怎麼從這些中小企業里選擇優質客戶呢?
2、傳統我國的銀行都傾向於國企、優質企業、大企業這類客戶。隨著銀行與這些客戶的長期往來、持續的深化接觸和了解後,會發現與這些客戶周邊有的大量業務往來的「優質人脈」型的相關企業,是處於客戶的「優質關係圈」,這個圈子內長期合作。若銀行將這些相關企業作為借貸對象,其風控成本較低、信息審核成本也低,應該很好地利用。

銀行的優勢:資金多、專業化。
劣勢:被動。這個業務必須圍繞一家核心企業。

我認為,銀行實際是將小企業的風險信用評估轉移到優質信用的核心企業上,在經濟學上,類似於對正向外部性、「搭便車」。只要和核心企業捆綁在一起,就可以實時了解到自己的客戶情況。這也可以看出當前銀行業面臨的問題:

1、目前銀行的業務很難向下延伸,那些供應鏈周邊的企業現在才變成銀行的關注對象;
2、傳統銀行的業務面臨瓶頸,對於銀行來說,圍繞一個圈子所發生事物而展開的金融服務就已經被認為是很先進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了?唉。
未來,銀行在這塊業務會越來越被動。
------------
◆核心企業

參與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企業主要是國內的上市企業。阿里、京東也屬於這一類。它們參與的方式主要是:設立子公司(保理為主,也包括融資租賃項目)、設立民營銀行、另外就是和外部的互聯網平台合作,募集資金。
收購的也很多,玩快的。比如我剛才看到一個新聞:
002418康盛股份11月23日晚間公告,擬以支付現金67500萬元收購朗博集團持有的富嘉融資租賃有限公司75%股權。
好幾十個,這裡我就不列了。

站在核心企業的立場:參考、利用、觀望

供應鏈金融對於企業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很值得一試:
1、從市場競爭層面看,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生態的,系統的,站隊的競爭。想不想更生態戰?想不想更有話語權?那圍繞它而展開的金融服務,會進一步提高該企業的地位、話語權,鞏固其「帶頭大哥」的地位。
2、從經營層面上看,它可以提高企業的效率,優化了資金系統,至少在理論上確實對企業經營是有利的。供應鏈金融就是在「優化」這個系統圈子,於是和上下游相互之間就有可能較為長期維繫關係,可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共贏。對所謂「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多流統一,不斷提高效益。在外國,供應鏈金融確實已經是可行的。
3、從業務層面上看,有銀行帶頭開拓市場,錢是銀行的,又不需要企業自己出,何樂而不為?核心企業跟蹤試水,如果市場大就可以自己做,增加利潤增長點,如果市場小也沒有損失,何樂而不為?讓銀行去做吧。

我認為
主導權是在企業的手裡,但它必須確實是一家核心企業。它必須已經打通供應鏈,體內信息化建設要達到一定水平,已經相對形成了一個供應鏈條,在細分領域內有一定的地位。
未來核心企業可能替代銀行,只要銀行試水成功,核心企業就可能自己去做這塊市場。

另外再說一下法律

供應鏈金融中,其他非金融機構也是重要的借貸人,如核心企業,現在也有法可依了,國務院法制辦2015年08月13日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明確規定「除依法報經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並取得經營放貸業務許可的非存款類放貸組織外,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經營放貸業務」,該意見稿是對非存款組織的放貸業務實行許可制度。它有一個註冊資本不得低於500萬元的要求,也就是說核心企業放貸必須再設立公司。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上市企業成立保理公司。

也插播一句P2P,P2P為什麼熱?現在看就清楚了一些,不只是主板市場在玩概念,為什麼有那麼多莫名其妙P2P?有那麼多人買嗎?其實這個P2P確實是主板核心企業考慮的一塊來錢的地方。試水的工具。
------------
◆外圍的其他資金端機構

外圍的其他資金端機構(P2P、小貸、保理、融資融券):資金端,P2P最弱勢

小貸公司資金主要是自有的,但它資金量小。

保理公司的資金主要來自銀行貸款,所以等於是在給銀行打工。

P2P平台可能有的是「有娘家」的,它給某家核心企業在網上向個人用戶募集資金,將核心企業內部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放在外面銷售、理財(很多供應鏈P2P其實有上市企業背景)。有可能這家P2P是在給保理公司、小貸公司募集資金,和人家合作。由於它們是在網上,在線的,於是P2P平台的流量就顯得非常重要的。

可以說P2P平台是目前最弱小的參與者。它可能成為核心企業的工具,也可能只是在為別的資金端客戶打工。

整個未來P2P的情況這裡很難定論,或許主要還是和P2P服務的行業有關。
------------------------
國外。

美國,比如UPS、GE,在經歷了供應鏈金融的快速增長階段後,其業務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會穩定在一個比例,行業不同對應的比例理應不同。
------------------------
供應鏈金融是企業現代化管理的一種制度設計

自中國打開國門,大量西方思想湧入國內,技術層面、文化層面、經濟層面、制度層面無一不是在西化,都在向西方學習,在企業管理制度上同樣如此。

我認為供應鏈金融也只是企業現代化管理的一種制度設計,一種配置。

作為一個新有名詞它似乎顯得很「高大上」,它也確實是企業(特別是核心企業)現代過程中必然要考慮的,但不可當做企業自身的重中之重,企業重心還是應該圍繞著自身主營業務。
------------------------
再瞎扯VC行業里,現在的部分舉例

比如美團,O2O這種地推的,團購什麼的,可能搞這塊金融嗎?比如它的客戶那麼多的餐飲、服裝。也可以為他們提供貸款?
我覺得不可能,因為被團購方的對象,合作從來就不具有延續性。人家是在淡季、促銷季節才傾向於使用你們的團購。旺季一來就拜拜。下次淡季再來利用您。現在的合作解除!於是團購要不斷地地推。我的大意就是說團購這類的O2O並不具有對服務對象的多少真實數據了解,服務斷斷續續。風控成本很高的。

而比如外賣,家政啊,上門炒菜啊,上門修腳、按摩啊、美甲啊,O2O這種。可以嗎?給小飯店貸款啊。
得了吧,目前O2O這一行都是燒錢的、倒閉的。然後一個路邊的小吃小飯,送送外賣,你覺得他就靠你一家外賣O2O?你覺得很容易掌握他們的數據嗎?你覺得這些小店很需要貸款嗎?

我認為O2O架構上其實只是一種CRM(客戶關係管理),小B管理小C,上面再一個中心O2O,然後互聯網化。很多本地服務的那種O2O互聯網企業理論上是可以看到自己客戶的銷售數據。但還是比不上上面提到的那種類似物流的、外部的服務型企業,比如生鮮B2B,做買菜送菜物流的,人家數據更可靠。那種餐飲供應鏈物流會比社會上的O2O適合做這個。那方面也早有很多企業。
------------------------
總之

銀行是開拓者(目前這塊業務做不好,16家上市銀行,年報也沒有這塊的數據,本來這塊市場就只是貸款業務而已。大家可以去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查詢,銀行們2015年上半年對國內小企業的新增貸款,比例是在下降的,也就是說銀行對小企業貸款做地確實不好,甚至是越來越不好,是在退步,供應鏈金融對銀行來說只是個高大上的辭彙,罷了)

外面的P2P是被利用者。文案里會說叫依託什麼什麼、背靠什麼什麼、滿足什麼什麼,但真的不好做。甚至還不被利用。並不是說搭建一個互聯網平台就可以改變什麼生態的。如果是投資機構,我覺得要謹慎對待這類互聯網企業,這塊業務不好做。

至於保理、融資租賃。抱歉我沒有看那麼細。相對來說也不是那麼容易做。這不是VC喜歡的那種搞成長性行業。

核心企業是關鍵。

外面的人,不好搞。


覺得我回答對了,你就點點我~~duang~duang ~

覺得我回答錯了,你就改改我~duang~duang~

(PS :1.請唱出來上述話;2.多麼純潔的一篇回答,表罵我)


「如果有一個穩定的現金流,就將它證券化。」

這是華爾街的一句名言,也可以看出資產證券化業務在金融中的重要性。那麼,供應鏈金融,也就是企業的應收賬款保理業務跟網貸平台合作,做債權轉讓或者收益權轉讓(也可以打包成為產品啦)本身就是一種類似與資產證券化的模式,但是在中國的背景下只能稱之為「類資產證券化」模式,為什麼咧~ 網貸平台作為借貸中介機構並不允許擔當SPV,沒有資格受託、發行相關產品……好像跑偏了,嘿嘿,回來主題。


供應鏈金融能夠成為互聯網金融當中舉足輕重的一個模塊呢?噹噹噹噹!就是取決於以下幾個重要問題啦:

第一,供應鏈金融的前景有多大?

雖然中國現在的保理業務總量已經很大很大了,有多大,這麼大~

2013年商業保理行業發展報告中,在全世界的保理業務量中中國的份額只那塊藍色的,已經很多了有沒有

但是,看看對於我們龐大的經濟總量來看啊,佔GDP只有這麼一丟丟

這還是2012年之後,保理行業費勁巴拉的蹭蹭往上發展的結果,未來的隨著監管的規定和相關的試點增多的話,會有多少呢?反正我找到的材料是:預計2014年我國保理行業交易量突破3萬億,達到3.5萬億元。2018年將達到5.39萬億元。(雖然2014年已過,但是鄙人實在沒好好找到2014年的報告,怪我咯)嚇到了吧~ 可是不少商業保理公司的人曾經對於《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表示,全國應收賬款規模應該超過20萬億。(數據來自商業保理專委會APP推送)

第二,供應鏈金融訴諸於網貸平台的動力有多大?歡迎專業人士補充,


那個,這個問題其實我不知道,嘿嘿。我能想到的是有保理公司幫助交易雙方在賬期內融資,two buddies happy, 保理公司融不用出錢了,P2P來幫忙融資給錢,One more buddy happy,投資者再掙個利差,好像是everybody happy的結果(好像哪裡不對誒)。


雖然上述的過程肯定是漏洞百出啦,不過看看現實是:第一,現最大一單保理業務就是海航集團旗下的P2P平台完成,融資總額逾2000萬元,這也是業內為數不多的單筆高額融資保理項目。(資料是2014年的,現在不知會不會更大)第二,有多家P2P平台開始專門做保理業務,像是愛投資下的「愛保理」業務啊,「眾利網」啊,「在理財」啊,都是與保理公司合作做保理業務的。第三,現階段的保理業務還是僅限於資信狀況良好的大型上市公司和國有企業,今後的中小企業供應鏈保理應當又成熟的平台來做以降低風險。


第三,風險怎麼有多大?

在供應鏈金融的現有模式,基本上是保理公司將自己受讓的應收賬款轉讓給平台投資人,同時通過回購承諾或者是反向保理的方式進行增信,要不就再拉個擔保公司啦,保險公司啦來走一遭加固一下。其實,從根本上來說,能不能產生壞賬還不是基礎交易的完成度有多大,信譽資信狀況都良好的大型公司不必說,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嘛~而且有保理公司、擔保公司背書是保險一點。但是,行業是第一點問題,隨著經濟放緩,產能過剩行業的保理業務風險加大;第二點小問題就是,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必然有些網貸接入到中小企業的應收賬款業務當中去,這些企業的壞賬率高,又加上為了獲取客戶的平台可能素質也不高,真是雪上加霜啊,就讓市場的大浪淘汰這些吧。。沒辦法了,總體來說,隨著保理行業以及網貸行業逐漸規範起來,加上行業人才的專業性起來之後各方防控都會好一點啦~


所以說,鄙人認為這個模塊肯定回事3-5年互聯網金融或者至少是P2P這一塊很重要的業務之一啦!!不服來戰吧~

參考文獻:2013年中國商業保理報告


看了幾個答案,其實都是在說保理業務。準確的說,並不是供應鏈融資。
供應鏈融資的放貸目標,是在核心企業上下游的相關企業。保理業務,不需要有核心企業,只要有應收賬款的存在就可以放貸;而圍繞核心企業所衍生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做文章、挖掘信貸需求,才是供應鏈融資。
等我吃完晚飯回來接著寫。
==================兩個月之後的一條分割線===================
首先,我道歉,我說吃完飯來回答,結果一吃吃了兩個月-,-
本來以為沒人關注這個問題了,結果還是有一兩位知友來關心我的飯吃完沒,我受寵若驚,深覺不寫個長回復就辜負了大家的關懷,於是打開寫作模式來好好答一題。

兩個月前我說過,和其他融資模式不同的是在供應鏈融資中的有一個關鍵角色:核心企業。典型的核心企業是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實體商品品牌,比如西門子、飛利浦,本土的海爾、聯想。知名度沒有這麼大的品牌商,但是對上下游有一定影響力的,也可以做為核心企業。圍繞在這些核心企業周圍,有大量的供應商、經銷商、製造商,為核心企業的正常運行提供價值。

從供應商角度來看,核心企業向供應商賒賬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在帳期期間,供應商就有周轉資金的缺口,從而引發融資需求。這時候,銀行可以提供貸款,保理機構也可以進行保理,幫助供應商提供周轉資金。供應商表現好了,合作時間長了,銀行就慢慢從提供流貸發展到提供中長期貸款,比如供應商擴建產能需要的建設資金。從經銷商角度來看,融資需求主要來自於核心企業向經銷商壓貨,經銷商向核心企業訂貨的資金需求。

可以看出,供應鏈融資的需求與其他融資需求並無不同,但是核心企業在這樣的鏈條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對上下游的影響力
只要是金融機構,不管是銀行、小貸還是互聯網平台,都知道這些供應商和經銷商有天然的資金需求,但是如何抓住這些客戶,還是要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這時候金融機構和核心企業間的合作關係就起作用了。在供應鏈融資業務的起步階段,銀行一般會讓核心企業推薦供應鏈中的企業,再針對這些企業進行審核放貸。這一階段,銀行基本把風險小融資需求大的優質企業都收了。這裡要提一句,其實對於優質的供應商和經銷商來說,找他們貸款的人太多了,盯著供應鏈金融這塊肉的人太多了。銀行不用說(就是銀行也不只一兩家在競爭),有些核心企業有自己的金融公司,地方性的小貸公司,新興的互聯網借貸平台,都來找他們貸款,他們自然也會挑肥揀瘦。有的銀行審批較嚴格,就會聽見經銷商抱怨給的額度太少,壓一批貨就佔了,沒太大意思。但是,這些優質的供應商和經銷商考慮到和核心企業的關係,銀行的關係,多少都會貸款的。核心企業和銀行的關係越鐵,對上下游的影響力越強,自然對推動業務有極大幫助。

2.對風險控制的幫助
無論是多優質的企業,銀行還是要進行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的。核心企業對這些經銷商和供應商的了解和評價,自然是非常有價值的參考因素。而且在信息收集層面,從經銷商和供應商處收集的信息基本上可以在核心企業處得到核實,從而減少信息不對稱,減少風險。對於供應商和經銷商來說,本身能進入一家大品牌的供應鏈,至少通過了核心企業的審核,說明具有一定的實力,這也減少了風險。與核心企業的持續合作情況,一定程度上也能幫助貸後監控,比如從核心企業反應這家經銷商經營下滑,進貨不正常等現象,就提醒放款機構要提高警惕啦。

綜上,供應鏈金融不是個新鮮事物,傳統金融機構已經做了很多年,那麼供應鏈金融在互聯網大潮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題主問供應鏈融資會不會是互聯網金融的下一個熱點,我說,她已經是互聯金融的熱點啦。

利用互聯網做供應鏈融資的平台有很多,模式不盡相同,有的與投資方合作提供中介服務,有的自己放貸。但是基本上共同標榜的特點是,快!註冊快,審批快,放款快!還有的說,我們利率低!(這個要吐槽,能低到哪去。。。)
在我看來,做供應鏈融資的互聯網平台並沒有對傳統供應鏈融資進行本質上的創新,僅僅是通過互聯網的形式補充金融市場,降低成本而已。

前面說了,優質的供應鏈企業已經有了傳統的低息融資渠道,這就是說池子里的大肥魚已經基本被人撈走了。但是池子里還有小魚啊。那些達不到銀行借款門檻的供應商和經銷商就成為了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目標客戶。在沒有互聯網的時候,這些目標客戶可以去問小貸公司借,去問高利貸借,現在有了互聯網平台,這些目標客戶有了新的融資途徑。

有的供應鏈融資平台做的是中介生意,實際上是在撮合放貸人與這些企業。比如一個經銷商在四大行貸不到款,沒關係,參加我這個供應鏈融資項目,在我這個平台上還有城商行,還有保理公司們,你把資料交上來,哪家願意哪家貸。所以原本貸不到款的經銷商就貸到了款。有的供應鏈融資平台以自有資金放貸,承擔的風險更大,但利潤也更高。當然,在這個互聯網金融群(Yu)雄(Long)逐(Hun)鹿(Za)的階段,還有很多打著供應鏈金融的旗號實際連核心企業都沒有合作過的小貸公司線上版。

反過來說,對於新成立的互聯網融資平台,供應鏈融資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事實上現在很多新上線的平台也確實是從供應鏈金融做起的。抓住一個核心企業可以拉進來幾百甚至上萬家經銷商和供應商,對於一個新成立的平台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業績推動和賣點。而且有了核心企業的配合,可以確定這些經銷商和供應商都是有著實際業務的企業,那麼對於一個風控經驗有限甚至為零的平台,一定程度上能夠控制風險。當這些平台在供應鏈融資這個業務上穩定了,有一定名聲了,肯定會在核心企業之外尋找其他客戶,做直接的貿易融資。這個階段,考驗的就是風險識別和控制能力了。


一堆坑,企業的道德風險太大,確權難,債權無法一一對應。


談點自己的看法。


我所在的公司中瑞財富是專註於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的P2P平台,2014年5月份上線,昨天(3月17日)累計成交額突破了7億元。我們可以說是互聯網金融行業中專註於供應鏈金融方向的一家公司,對於供應鏈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結合,我想從P2P行業的角度談一談。


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有越來越多的P2P平台開始做供應鏈金融業務,也有聲音認為供應鏈金融將是互聯網金融的下一個熱點,對此我深表認同。


以中瑞財富服務的大宗商品行業為例,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有萬億量級的市場空間。以煤炭行業為例。2013年,中國市場煤炭消耗量36億噸(含3億噸進口煤),非國有大礦佔比54%,電煤消耗佔比51%,理論上的市場煤有9億噸,按照450元/噸計算,9億噸的市場煤交易額是4000億。


再來看看融資情況,銀行系統不斷收緊對大宗商品行業(鋼貿、煤炭等)的貸款額度,絕大多數中小微企業不能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但這些小微企業是老實本分做業務,希望能夠加速資金周轉,多做業務,與下遊客戶保持穩定緊密的合作,他們的融資需求是再真實不過,可是得不到滿足,即使得到滿足也是資金成本非常高的。巨大的融資需求對應的是極其有限的資金支持,可以想像這中間的機會有多大,這也正是產業背景P2P平台的重大機遇。


大宗商品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地位極其重要。如果我們能夠提供成本在12%以下的資金,能夠俯下身去做好風險管理,能夠用更先進的手段做金融,這個市場機會是巨大的。


中瑞財富就是看準了這樣的機遇,依託背後集團中瑞控股的支持紮根於大宗商品領域,通過供應鏈金融融資的方式解決供應鏈上下游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對於「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P2P平台」這樣的結合模式,我們集團內部都是十分有信心的,我們認為這個行業未來很有可能誕生若干個體量百億量級的垂直領域P2P平台。


先大概說到這裡,關於供應鏈金融的風控等問題,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再來補充。最後補充一個觀點:供應鏈金融的門檻較高,只有掌控深厚的產業背景和資源,才能把控好風險,真正做好互聯網供應鏈金融。


在信用風險全面爆發之前應該是這樣吧


不新鮮了,至少10年前傳統機構已經在做,好一點的供應鏈核心企業應該是非常少了,剩下的除非你能把它扶大,不然風險還是很大。再說明一下,應該說很多包括應收賬款融資的產品,包括保理、質押、承兌等業務,很多重複的融資結構。沒有很好的掌控力分分鐘讓你的賬款變得不存在


我國現階段供應鏈金融發展較好的是股份制銀行,但是近年國有銀行也不斷滲透到這個領域,2010年、2011年、2013年,建行分別與金銀島、敦煌網、京東商城合作共同開發在線融資平台。2012年,中行與京東商城推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預計未來供應鏈金融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除了銀行,電商企業近年來也紛紛搶佔供應鏈金融市場,2013年蘇寧宣布,將蘇寧供應鏈金融業務面向中小微企業全面開放。其中授信業務已覆蓋交行、中行、光大、花旗、渣打、平安、滙豐等國內外7家知名銀行。


從中長期來看,國內供應鏈金融將必然獲得深化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受世界經濟復甦明顯放緩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總體不足,我國各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較為突出,在此背景下,企業應收賬款規模持續上升,回收周期不斷延長,應收賬款拖欠和壞賬風險明顯加大,企業周轉資金緊張狀況進一步加劇。據估計,目前,全國企業的應收賬款規模在20萬億以上。假如用這些應收賬款當作銀行貸款的潛在抵押品加以充分利用,可以預見未來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市場潛力巨大,供應鏈金融行業報告數據顯示,到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的市場規模可達14.98萬億元左右。


供應鏈金融至少在目前的中國國情下只是一個很美很美的童話,簡單說下供應鏈金融里一個相對還算明晰的保理吧,在一個會因為打了一隻老虎會影響100隻貓和200家企業的國度里,你有時會看著應收賬款漸漸變成一張超長期國債,試問此等情況下怎麼會有真真正正的保理業務,上述200個企業把控了多少行業,大家都應該會很清楚吧。
不過這不代表不應該嘗試,只是不要看的太美好,路還長呢。


表面,是;根本,不是。


我公司所在的,是魔都很有名的一幢商務樓。從去年開始,大樓里每天幾乎都有白髮的本地中老年人被外地口音的年輕人忽悠到某層。

我觀察過,基本上每位中老年人從該層搭乘電梯離開時,都面露「我要發達啦」這樣溢於言表的喜色。

根據這些年輕人的工作吊牌,我做了點搜索,結果,猜猜這家企業主營業務之一是什麼?

沒錯,「供應鏈金融」。

更新:這家公司已搬走,據說遷至淮海路。


所謂供應鏈金融,我覺得這個本質就是聯合融資的產品,銀行為了擴大中小客戶業務,轉移信譽風險而已。


三大金融科技改變供應鏈金融發展

供應鏈金融是企業模式的發展和未來

如果深刻理解供應鏈金融,它其實代表的是現代企業的發展模式。從企業本身來看,將企業經營B2B類比B2C網上購物,可以直接放購物車、下訂單、在線支付,如果想優化一部分自己的現金流,還可以用白條,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就是交易、支付、融資完整融合在了一起。

現在企業的發展也是在做貿易層、支付結算層和信貸融資層等不同層次的交易,所以它是代表企業發展的一個途徑,現在企業的發展就是要做到多層面的融合來優化整體的運營效率。

再從銀行的角度來看,現在的銀行對公業務,大家普遍強調和認可的趨勢就是交易銀行,以現金管理和貿易融資為兩大核心基礎,它的目標是把這兩個服務深度融合,同時和企業的交易行為深度融合在一起。

企業端在推進交易、支付結算、融資這三個層面當中的兩個服務空間就是銀行的現金管理和貿易融資服務空間,它幾乎就代表了現在企業和現代銀行對公業務的發展途徑。所以,供應鏈金融幾乎代表了一個趨勢和將來。

金融科技對供應鏈金融的變革

金融既要助實體又要防風險,供應鏈金融則需要防範中小企業融資難所產生的金融風險。金融科技主要改變供應鏈金融的在於三個本質層面。

- 交易徵信解決中小企業評價問題。

- 大數據解決核心企業與貿易夥伴的關係,供應鏈金融的開放性問題。

- 區塊鏈解決鏈式信任關係。

1) 交易徵信: 交易徵信與自動貸後解決貿易真實性、自償性和中小企業評價問題。

金融科技對於供應鏈金融的提升主要是基於交易數據的徵信以及自動貸後。能夠把原來單純依託靜態的、事後的,有可能會人為加工過的財報類的數據,延伸到交易數據層面。以前的財報基本就是平面上的一個點,現在拿到的則是一個立體的數據,這樣就可以從更多的維度去觀察和分析,造假的難度和人為加工的難度非常大。真正解決人工確權、貿易真實性和自償性問題。

通常來講,數據經過脫敏的處理,對企業數據相關敏感性是在企業自願的情況下脫敏化處理之後再到中心端,中心端基於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在本質化效率提升的數據基礎之上,結合行內數據、其他外源數據,再把模型分析做好,就能夠真正做到量化授信,分級預警,在這當中不止有實時監控,甚至在模型裡面還有一些預測性的指標,幫助金融機構更早、更及時性地解決相關問題。以北京雲圖徵信供應鏈金融服務雲平台為例,其運營的「數據云貸」雲平台,是面向金融機構、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數據整合和業務處理平台,基於令人信賴的風控系統、靈活的業務管理和信貸處理功能,將中小企業的供應鏈交易數據轉化為信用資產,高效締結與優秀核心企業、金融機構的強強合作關係,幫助合作夥伴快速建立數據信用供應鏈金融體系。

2) 大數據: 解決核心企業與貿易夥伴的關係,供應鏈金融的開放性問題。

供應鏈金融首先解決的是以核心企業為依託的上下游問題,但本質上供應鏈金融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的問題。在很多傳統的解決方案中,僅僅依賴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配合和數據,而核心企業往往只掌握部分交互類的數據如下游預付渠道融資中的客戶訂貨數據,新的金融科技發展採用交易網關數據工具部署在中小企業,可以智能適配到中小企業進銷存ERP的系統,或從雲端獲取額外的交叉數據。真正建立基於授信主體的全方位數據才能真正掌握,結合行業大數據,擺脫以往占核心企業額度,要求核心企業硬性擔保等問題,才能真正發展依託中小企業的更開放的行業性供應鏈金融體系。

3) 區塊鏈: 解決與鏈式非信任關係問題。

區塊鏈所解決的都是一個核心的問題,即信任問題,來自多方的數據,比如供應鏈金融的貨押業務,就會涉及金融機構、企業、倉儲、服務提供方、倉儲監管方等五方,包括企業那邊可能還有買方和賣方,在這當中獲取數據和數據之間的來回確認相對會比較麻煩,由於他們各自都有信息記錄的方式,所以五方一起去對賬非常繁瑣。產業之間本身也有上下游的關係,比如原材料和化工,和日化品的品牌商、汽車的主機廠和汽車零配件的產業就是一個上下游,這也會有相關的縱向的協同。更好的方式是大家各自都往區塊鏈記載分散式的賬本,大家最終又有一個能夠達成的共識,所以,區塊鏈解決的就是供應鏈金融在非信任的體制下怎麼達成一個信任關係。

傳統的供應鏈金融因為存在著核心企業溝通,操作成本高昂,貸後管理複雜等等一系列問題,結果就是花費很大精力卻無法產生合理收益,金融科技的發展將真正改變傳統供應鏈金融,不只是簡單在線化,而是通過交易徵信、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推動供應鏈金融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為實體經濟創造更大價值。


http://weixin.qq.com/r/h3XUzC-ES3I0rWuv9yC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是的,供應鏈金融是下一個黑馬。


我個人理解就是企業融資多一個渠道,供應鏈金融不一定是核心企業發起,目前中國在這塊相對落後,屬於新興領域都會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而大發展,


幾何金融這家公司隸屬的集團全資掌握了幾家供應鏈的核心企業,1安徽徽酒集團。2.思貝克工業品平台。大家可以可以剖析下


隨著互聯網的介入,供應鏈金融在升級換代的同時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將成為金融創新的又一種新常態。


現階段在利率市場化幾近完成,高收益資產即將消失、資產增量減緩、只能挖掘存量提升資產效率的宏觀大背景下,有擔保、有相對高收益和穩定現金流的風險資產將吸引資金追逐,供應鏈金融正在成為企業拓展融資渠道的重要途徑之一。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漸受青睞

隨著相應監管政策的落地,互聯網金融行業告別野蠻生長,上千家平台從流量競爭轉向了對資產的拼搶,其中供應鏈金融以其可控的系統性風險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成為了許多平台爭相轉型的方向。


事實上,供應鏈金融並不是一個複雜的概念。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現代經濟模式也愈發趨於細分化,產品的生產工序也被分解為各個環節,並分配至若干企業共同完成,其背後是一套完整的產業鏈。

雖然精密分工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而降低了製造成本,但是各環節間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的運作模式給其中的中小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壓力,上下游之間往往需要墊資才能開展業務,這便是供應鏈上巨大的融資需求,而與這些需求對接的金融模式便是供應鏈金融。

由於供應鏈上的債權涉及整個產業鏈,風險被分散到了其中的各個環節。同時,債權有鏈中的核心企業進行授信或兜底,這些企業往往是行業的龍頭,實力雄厚,進一步降低了債權的風險。這些債權其實相當安全,背後有完整的供應鏈作為擔保,並且鏈中每一筆資金的流向、每一箱貨物的去向都是確實可查的。


左手創新,右手風控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已達10萬億,並將在2020年突破15萬億。


如此巨大的蛋糕為何現在才被受到熱捧?其實傳統金融機構早在十幾年前就已涉足其中,深發展銀行於2003年就率先開展了保理業務與供應鏈債權進行對接,但由於傳統機構門檻較高、操作繁瑣,傳統供應鏈金融經過多年發展也並未形成氣候。

而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成熟,使得機構對供應鏈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閉環的實時監控變為可能,並可以進一步地將所得數據翻譯成標準化金融語言,在極大地提高了風控的效率同時讓風險更為可視、可控。

據相關從業人士透露,以往需要人工幾天完成的一筆風險審查,現在可以憑藉先進的信息技術在一天之內完成幾萬筆。

分析師表示,這種業務處理能力上的突破,才是真正的金融創新。為什麼金融不能服務大眾?就是因為業務能力受限制,我們只有一雙手,干不過來兩個人的活。可是憑藉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我們的金融業務能力可以被提升到完全不同的層面,普惠金融也就成為了現實。


中小企業受益最大

供應鏈金融的互聯網化使得中小企業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這種金融服務創新將給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帶來結構性的改變。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比較複雜,但大體來說傳統機構業務處理能力的限制是很重要的因素。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缺口達到了22萬億之巨,而90%左右的中小企業未與金融機構發生任何借貸關係。

供應鏈上的小企業在商業模式、企業規模上各有差異,所以統一的風控標準難以形成,每一筆貸款都意味著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的審核、融資合同的擬定和確認、現場資產估值等繁瑣流程,而這些流程必須由人工來完成,效率十分低下;同時,雖然一條供應鏈金融上的融資需求體量很大,但是其中每一筆貸款額度都相對較小,所以整體而言,傳統機構給中小企業放貸的成本太高。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通過信息化處理,降低了中小企業融資門檻,簡化了金融人員審批流程,不僅讓中小企業得到了在傳統機構方面難以得到的融資,也給整個供應鏈注入了新鮮血液,促使其進一步的蓬勃發展,最後供應鏈金融服務商也得到了傭金實惠,總的來說實現了多方共贏的目的。


未來五年將現寡頭

對於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業內預測:從目前國內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態勢和既往經驗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3到5年將會完成行業洗牌,行業座次也會排定。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供應鏈本身相對獨立、相互垂直,每個供應鏈體系都可能孕育出巨大的市場空間,因此未來一家獨大、通吃所有領域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有幾個平台在自己的優勢領域精耕細作,形成多領域多寡頭的情況。


P2P網貸的出現完成了互聯網時代金融革新的第一步,而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很有希望成為互聯網金融創新的第二棒選手,並引領金融行業開始本質上的創新與突破,在經濟「新常態」下,真正的金融創新才剛剛揭開序幕。


供應鏈金融是基於一個實力較強的核心企業,根據核心企業的信用、融資方與核心企業貿易的真實度來評估融資方的信貸資格,為核心企業的供貨商和經銷商提供融資服務。

供應鏈金融或許是2016年P2P行業非常重要的方向,它可能會成為未來P2P行業中佔比最大的細分領域。在北京前十名的平台中,除了專註做個人信用貸款的幾家平台,幾乎所有平台今年都會有相關的供應鏈金融隊伍推出,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趨勢。


幾個世紀以前,諸如保理和存貨融資等多種供應鏈金融的基礎性產品就已在西方國家出現,遠遠早於供應鏈管理思想的萌芽。1916年,美國頒布的《倉儲法案》建立起了一套倉單質押的系統規則,這帶來了以農產品為代表的各類倉單的廣泛簽發和流通。這種倉單既可以作為結算手段,也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然而,現代意義上的供應鏈金融概念,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世界級企業巨頭在全球範圍內採購和業務外包,尋求成本最小化,因此衍生出了供應鏈管理的概念。隨著全球化貿易的深化,供應鏈管理從最初的物流、信息流管理層面逐漸擴大到解決資金流瓶頸和降低融資成本的財務價值再發現層面。至此,供應鏈金融的概念才浮出水面。

回望國內,2001年下半年,原深圳發展銀行在廣州和佛山兩家分行開始試點存貨融資業務(全稱為「動產及貨權質押授信業務」),年底授信餘額即達到20億元人民幣。之後,從試點到全系統推廣,從自償性貿易融資(2003年)、「1+N」供應鏈融資(2003年)到系統提煉供應鏈金融服務(2005年),深發展銀行2006年在銀行業率先推出「供應鏈金融」品牌。此後,多家銀行從懷疑到觀察,最終紛紛試水,供應鏈金融開始在國內銀行業大行其道。

所謂供應鏈,就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分析和控制,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路鏈。實踐中,核心企業往往通過推遲對供應商的付款或加快向分銷商轉移庫存來實現自己的財務經濟性。但是這些做法實際上形成了對上下游的資金擠壓,結果往往導致整個供應鏈的融資成本高企,並且可能迫使供應商延遲原材料的購買、縮減在產品存貨,進而推遲對核心企業交貨;或者迫使分銷商高成本借款,從而給整個供應鏈的持續運營帶來很大的風險。這樣一種簡單的成本轉移,無疑是把上下游企業置於競爭的對立面,沒有真正體現供應鏈成員之間利益共同體的原則。

供應鏈金融正是通過實施供應鏈上下游諸多企業資金籌措和現金流的統籌安排,合理分配各個節點的流動性,從而實現整個供應鏈財務成本的最小化。所以,供應鏈金融的實施者是核心企業,直接的受眾是供應鏈的上下游供應商、分銷商等企業,而最終獲益的則是整個供應鏈的所有成員企業。

隨著科技與網路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採購、庫存、資金管理方面藉助於各類管理軟體(尤其是ERP軟體)和電子網路平台。物流公司、金融機構也通過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和各類電子交易平台提供電子訂單、發票、貨物運輸、網上支付等電子化服務手段來提升財務管理的效率。與此同時,互聯網技術在多個垂直行業和橫向場景中的應用,把市場中的每一個企業都鏈接起來,打破了地域壁壘,使無限零散化、碎片化、實時性發生的交易信息得以記錄和保存。一旦供應鏈各個環節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基礎交易信息全部通過互聯網以及電子交易平台實現在線交互之後,這將推動以此為載體的行業進化到DT時代,大數據的應用將幫助整個行業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防範風險,熨平周期,進入良性循環。

供應鏈金融也將得益於互聯網技術與電子化交易平台的應用而不斷演進出新的模式。從傳統的金融機構對核心企業進行風險評判給予授信的模式,演進到以基礎交易大數據的分析為主要手段,精確衡量各類資產的風險與收益,實現最優配置的模式。進而,各個層級的企業在互聯網與電子化交易的平台上,也能通過豐富多元的融資方式,在線對接多個金融機構並快速擇優完成資金融通,最大化的按需配置流動資金,使企業的經營資金得到充分的利用,顯著提升運營效率及盈利水平。

我們身處第六次全球信息革命的前沿,供應鏈金融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這兩者的碰撞將產生怎樣的聚變效應,讓我們拭目以待!


根據行業新聞,的確是的


推薦閱讀:

供應鏈金融交易流程和風險防控機制?

TAG:互聯網金融 | 供應鏈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