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乎用戶是不是普遍存在低估一般民眾的現象?


我覺得有必要把這個寫在前面。
雖然我很痛恨「大眾」的一些毛病,但不意味著我跟大眾有仇,要把他們統統打倒。
我痛恨這些毛病,並在這裡把它們批判一番,並不代表我自己就沒有這些毛病。
寫這些一方面是想讓大家審視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有沒有這些毛病,或者是如果受了這些毛病的氣,看這個也能解解氣,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解剖,很多毛病我都是照著自己寫的。
批評別人不代表讚美自己,別人的錯也無法證明自己正確,請大家記住這一點。
另外,也請不要把自己當成「大眾」,認為就是在針對你們,千萬不要玩這種對號入座,不然會感覺受了侮辱的,而我本意並不想侮辱任何人。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毛病,希望大家能多多思考,把自己變成更優秀的人,讓中國變成更優秀的國家,讓人類變成更優秀的種類。

==============================

沒有!絕對的沒有啊!
大眾是真的傻啊!
答案寫長一點沒人看,到人家評論區吐個槽幾百個贊啊!
跟人基本沒法解釋現代藝術,都說自己看不懂啊!
看不懂就算了,他還非說現代藝術是垃圾啊!
還非說這些藝術家是在騙錢啊!
還非說懂畢加索的都是在裝逼啊!
跟人基本沒法解釋意識流啊!
非說是流水賬啊!
非說自己也可以寫啊!
非說我們這些搞文學的是在裝逼啊!
跟人基本沒法解釋科學啊!
人家根本不想懂啊!
上次在一個「你行業中最牛逼的實驗是什麼?」的問題底下回答了伽利略的雙球思想實驗。
結果評論區一堆人表示沒懂啊!
還有一堆人反駁伽利略啊!
伽利略啊!
還反駁得有條有理啊!
非說這思想實驗有問題啊!
各種解釋就是不懂啊!
這個是高中內容啊!
就是有人不懂啊!
鴿子為什麼這麼大啊!

不用懷疑了,大眾是真的傻啊!

======================
為了避免回答無營養,我再補充一些,希望量變能帶來質變。

在「大眾」這個群體裡面:
別人混日子你努力,是你傻;
別人作弊你認真,是你傻;
於是開始從眾;

寧肯相信百度知道,不肯相信自己身邊有學問的人的建議;
不管什麼歪理,只要寫成文字,就會真的相信,並且在空間、朋友圈轉發;

厚待外國人而鄙薄本國人;
總是對外國人高看一眼;
認為外國人=科學、洋氣;
認為科學=真理;
認為藝術=洋氣;
覺得學理科意味著辛苦,學文科意味著輕鬆,學藝術、體育意味著文化課成績不好而走投無路;
對一切都有刻板印象;

總是想指導別人,卻教不好自己家的孩子;
會想要控制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比如自己家的孩子或弟弟妹妹;
會想把自己控制的人變成自己的樣子;

知道得多了一點就想開始賣弄;
看到別人賣弄的時候,就會尖刻地提醒別人「只有半吊子才會賣弄」,儘管自己連半吊子都沒有;

善於發現別人的缺陷,然後批判別人;
善於發現自己閃光的一面,然後讓別人來讚美自己;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即使是非常愚蠢的馬屁;
痛恨別人指導自己,同時喜歡指導別人;
如果自己真的不懂,那麼會要求別人指導自己的時候,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不然就不接受;
有求於人的時候會一副低低在下的態度,同時會很容易忘記自己曾求過別人;

好像有點跑題了。

或鄙夷科學,或蔑視讀書,但聽別人瞎掰幾句科學道理,就會覺得高大上;
覺得無知是一種恥辱,但從不想著增加自己的知識,只想著如何防止別人看穿自己的無知;
覺得別人顯得懂得比自己多是對自己的侮辱;

總是能為偷懶找到合理的借口;
力爭比身邊的人強,當不比身邊的人強時,總能說服自己認為自己比較強;
覺得自己不可能比在某行業素有名聲的人強,於是放棄了;

看完這個回答之後,會認為是在說自己;
會想辦法反駁這個的回答;
會說「你這樣說大眾,難道你自己不是大眾嗎?」;
「難道你脫離大眾了嗎?你這個低級趣味的傢伙!」;
如果反駁不了,就會說服自己不是這樣;
如果自己真的好像是這樣的,就會有點氣悶,導致睡覺的時候還在想著這事;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建議搜索一下「巴納姆效應」,就會氣順很多。

總之,大眾的確是很傻的,跟大眾當中不傻的那一些比起來。
傻並不可怕,人人都有犯傻的時候。
可怕的是犯傻了,還要把自己說成是對的。
大眾就是這樣,因為他們是最廣大的一批,所以他們不可能錯。
如果他們錯了,他們就把對的打倒。
直到他們當中相當數量的人意識到自己錯了的時候,才會反過來把那些還沒意識到的打倒。
所以我說大眾是傻的,不帶褒貶地說,大眾的確傻。
大眾的傻不是知識水平上的,是態度上的。


題主你好。
根本沒有低估群眾,而是大大地高估了群眾
根據2011年世界教科文組織(好像是這家發布的,具體我忘了)發布的世界平均教育水平線。中國人的平均教育水平,是接受了7年教育,7年教育什麼水平?初中一年級
所以說,
「這些都是初中課本的知識啊」、「這些都是高中課本的知識啊」「我在三線城市讀的大學啊」等等,你真的已經屬於整個中國知識水平的前列了。
因為至少有一半的群眾,根本沒有讀過初二,更不要提高中了。

更不用說中國歷史各朝代前後順序、物理學經典實驗、疑罪從無基本法學理論、畢加索的藝術價值、現代藝術的理解、音樂劇的欣賞、電影拍攝手法解析、經濟學基本術語、統計學基本概念等等。

更不用說人道主義救援制度、戰爭的反人類性質、核能的優勢與劣勢、航天科技發展的必要性、國防安全的意義、領土完整的重要意義、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國際公共關係影響、大國外交政策導向等等。

————————2015年2月1日更新————————
看評論說我把平均數和中位數的概念搞混了。
我仔細一想,還真是!數學老師我對不起你!
不過答案就不改了,讓各位讀者也了解下這個錯誤。
PS:參照金字塔模型的話,那恐怕不止一半人沒有上過初二了。


然後看到有個評論說我引用的數據可靠性成疑。這一點我確實沒有辦法進行考證,畢竟是文科生,對統計學要求等等不是很了解。不過即便可靠性成疑,但大致的意思應該是沒錯的。我國的基礎教育水平仍然是不太高的。
推行了那麼多年的九年義務教育,經濟發達地區應當是沒有問題,欠發達地區確實還存在問題。


《烏合之眾》里說過了,群眾運動中沒有理智,只有情緒。群眾運動中,集體的智力取決於所有參與者的最下限。
除非任何一位群眾的基本素質都能達到至少等同於伏爾泰/魯迅等人這一級,不然,任何時候你都可以盡情的低估群眾。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群眾的腦袋是混亂的。


上知乎的大部分人真的就是一般民眾,雖然保守估計他們中的一半以上不這麼認為。
我也經常吐槽歷史常識的普及率,但是比起「這個事件你竟然不知道」我更多的吐槽的是「辯證思考謹慎發言啊親們!」
術業有專攻,比如一個歷史大家也許在物理方面的知識還不如理科高中生,但是一般能當上大家的人只要腦子沒壞掉就不會對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領域隨意發表觀點,像我這種半瓶醋的更是什麼領域都不敢隨意發表觀點,知乎ER經常吐槽的所謂的「大眾」並不是一些真的蠢得無藥可救什麼都不懂的人,而是無法也不想對自己的言論和行為負責任的人,何況並不是上層建築的知識才叫知識,這些人可能在某一方面的知識並不比知乎ER們差,我也算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之前為了種出好吃的尖椒還是得專門去請教農村的老師傅,老人家不懂歷史,覺得網路是帝國主義帶進來的壞東西,但完全不妨礙他種的尖椒謎の美味,我去問的時候也沒擠兌我「大學生竟然連這個都不懂」,頂多是吐槽「抓兩把就是抓兩把,什麼多少克多少斤,這孩子,上學都上傻了。」( ?_?)


在受教育水平和生活條件上沒有低估,反而高估了。

但在道德水平、為人整體素養、各方面追求等方面存在低估現象。同時習慣於無視自己的群體中稱不上比別人高級的現象的存在。


很奇怪的現象是:知乎上有一部分人習慣把大多數人所享有的條件高估到和他們自己所享有的差不多的地步,不相信那些人所說的關於他們的生活的事實、不相信他們真遇到了客觀上很難克服的困難,但是同時又認為大眾傻是理所應當的,甚至他們所下的判斷有時比實際情況還要「傻」一些。似乎不少人意識不到一個人所享有的成長條件和他們的許多特質之間的相關性,而更多的認為那些不好的特點都是他們天生的、應得的。

當然這並非這些人們有意為之的錯誤,更多的也只是令人無奈的因為背景不同、過於不了解而導致的認知在某一方面的空白。

看來即便是所享有的條件很好的人,在全面、清晰、理智、懂得換位的思考方面也未必能做到很好,同樣很大程度上是盲目與無知的。


知道知乎的贊同和微博的贊有什麼區別嗎?
知道知乎的贊同和感謝的區別嗎?
知道知乎的回答和論壇里的跟帖有什麼區別嗎?
知道知乎和百度知道的區別嗎?
知道知乎和豆瓣的區別嗎?
知道知乎的有效回答和沒有幫助回答的區別嗎?
知道知乎的回答和評論的區別嗎?
……
每當我看到知乎里一個問題下某個講故事的無用回答被頂到第一位(海底光纜是如何鋪設的? - 光纜 - (2015年時經 @弓箭手 提醒,這條問題下,優質回答已經戰勝無幫助故事,排名第一。但現在又被毫無幫助的故事佔領了第一名,你看,這就是,至少是該問題下大多數知乎用戶的水平))、那些跟帖一般的回答(那些「我也想知道」之類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491487 (貓薄荷為什麼會使貓發瘋,到底是什麼成分,什麼化學原理?) )、那些某軟體如何安裝的問題、那些徵集貼、那些評論式的回答(吸煙讓人過癮是什麼原理?有節制的吸煙依舊有害嗎? - 健康)……我都覺得我們的社會還是需要更好一些的教育普及。

知乎的贊同是認為答案內容在自己的知識面內並且認可,感謝是答案內容超出自己的知識面並且覺得受教。評論和文章里的贊才是和微信微博的贊一樣的「真棒」的含義。


沒有,只是過分高估了自己。


知乎眾過於看重智商和知識,而輕視了民眾的生存智慧。
知乎主體是小資階層、it從業者、學者等精英階層,所以言論上傾向於精英主義、自由主義,看低底層貧民,這很正常。
要警惕這種自視甚高,卻又不願意俯下身子深入底層民眾的習慣。


1983年,戴維森提出過一個理論叫做「第三人效果」,大意是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低估他人。

(時間記錯,不好意思。謝謝@kintana moro指正!)


民眾的特性相當多,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更不是那本《烏合之眾》能說明白的,盡信書不如無書,蠢成什麼樣才能把一本書當成聖經到處嘚吧。
」群眾運動中沒有理智,只有情緒。群眾運動中,集體的智力取決於所有參與者的最下限。「這種屁話純粹是感情抒發,竟然還有人當成公式用,勒龐都得笑瘋了

一般知乎用戶也是民眾,但是他們看不起別的民眾。他們談論其他人的時候那種嘴臉就差說「你也配姓趙」「你也配叫人」
這些玩意看受教育程度低的國民,態度不是平等,不是同情,最多的是鄙夷,但是他們自己吶(包括我在內),在真正的掌權者眼裡不過是一群傻比,和別人又有啥區別
馬克思說『團結一切無產者「,為啥要強調,因為這幫人根本不團結。知識分子在掌權派眼裡不過和其他人一個鳥樣,不過給了他們一些虛假的尊重和榮譽,他們尾巴竟然勃起來了。排斥起本來應該是自己同黨的工人農民了,唉,真是聰明到不知哪裡去了


翻翻法國大革命的歷史,雖然民眾一直被王黨,波拿巴黨,資本家當槍使,但是最終王黨和波拿巴一家都被掃到了垃圾堆里,資本家雖然最終勝利,卻也被迫向群眾讓渡了相當的權利。你們最看不起的普通民眾的生活越來愈好。
法國資本家們聯合起來冒充共和黨向民眾兜售」民主「」自由「,用來推翻貴族,自己掌權。自以為民眾好騙,沒想到革命席捲歐洲,再想收權利千難萬難。
其中知識分子冒充的角色很不咋地啊,我記得工人們豎起街壘和軍隊對射的時候,這群自以為高尚的玩意捅了不少刀子,倒是你們看不起的人最終讓那些寫在紙面上權利最終實現。

假如某一天,中國發生些改變。夠嗆是因為電腦前的各位,因為各位的腦袋,在危險到來之前,早就縮到殼裡去了。


只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那每個人都能得出自己比大多數人強這麼一個結論。


不是低估民眾重要的是高估了自己…


87.53%的司機覺得自己技術中等偏上。
69.69%的女孩覺得自己在同齡人里長相中等偏上。
一局dota里至少有8個人會覺得自己被拖後腿了。

某些網友低估別人沒有我不知道,高估自己是一定的。


其實絕大多數點贊黨都深知自己自己是廣大人民群眾中的一員……


同意 @AI Euler的觀點,再從另一個角度補充一點東西:

去年春天,吉林大學一個教授到我們這裡來做一個人文方面的講座,問問題階段有同學提到了我校人文素養的問題,好像也是說舍友背不過朝代順序。這時教授很嚴肅的問我們:「誰知道包穀豆,一蛇皮袋多少斤?」

我們面面相覷,因為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無厘頭。教授又問:「一蛇皮袋大米多少斤?」「一蛇皮袋麵粉多少斤?」,還是沒有一個人知道。

教授又問:「一蛇皮袋包穀棒不到100斤,背著走100米,一早上15趟,誰能走下來?」只有個別人舉手了。

後來教授問:「誰能快速區分蔥和蒜苗?」這次舉手的人多了一些,但仍然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教授這時才說:「我們現在認為是常識、基本素養的知識,在大部分人嚴重是奢侈而高雅的東西,是無用的。這些知識對於感興趣的人,是一種享受和樂趣,而不是從不懂的人那裡找到優越感的工具。

「大部分人心中的常識,是讓他們能夠生存所必須的那些知識。我上邊問的問題,都是我小時候每一家小孩都知道的東西。而任何一個初中以上的男生,抬100斤的包穀是必須能做到的。

「而我給你們講的這些東西,根本不需要讓所有人知道,讓喜愛的人從中受益就足夠了。」

最後再講一個故事:

一個哲學家、一個物理學家和一個船夫坐船,哲學家問船夫:「你懂哲學嗎?」船夫說:「不懂。」哲學家說:「那對你的生命是嚴重損失!」物理學家問船夫:「你懂相對論嗎?」船夫說:「不懂。」物理學家說:「那你已經失去了一半生命。」

突然起風了,船飄飄搖搖,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都慌了手腳。這時船夫問:「你們會開船嗎?」兩人:「不會。」船夫熟練地掌著舵,過了一會風停了,船夫回頭說:「如果我們都 不會開船,我們就都會失去生命的全部。」


不止低估一般民眾,還會高估自己呢~


第一反映是孔乙己。

「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


知乎存在的現象是:
1、低估了一般群眾對你自己所不滿意的事情的容忍能力。
2、高估了一般群眾對他自己所不滿意的事情的容忍能力。

因為知乎的用戶並不是一般群眾。


每當我看直播彈幕的時候,,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低估這群人,,,


反正我覺得一開始是高估了知乎ers了,沒想到很大一部分人也和逛貼吧一樣的方式逛知乎


推薦閱讀:

2014 年 6 月 6 日,知乎發布的《良性討論公約》具體內容是什麼?
如果知乎有成就系統,你會獲得哪些成就?
在知乎上公開表明信仰共產主義,會被罵的很慘么?
知乎大牛有哪些值得欣賞以及學習的優點?
兩個知乎大V在一起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