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明明已奪取政權為何還要發動戰爭?

一個政治家和一個政黨集團,難道不就是為了奪取並保有政權嗎?何必採取發動對外戰爭這麼冒險的方式去維持政權?關起門來科學地、精緻地剝削壓榨本國人民並壓制其它競爭勢力的方式不是更好、更保險嗎?對外則可採取妥協退讓的方式,哪怕做兒皇帝也行啊!只要能保有政權。


希特勒從來沒有下大棋,也沒有什麼長遠的政治經濟考量,最後發動戰爭是騎虎難下,順勢而為。他對於國家經濟發展有一種激(zhong)進(er)的非主流理解。從1936年赫爾曼戈林全權負責帝國四年計劃開始,德國經濟就由一群門外漢掌管,走向了戰爭的不歸路。

關於希特勒為什麼發動二戰,學界一直有爭議,但也無外乎兩種主要的觀點:

一種是馬克思主義式的結構主義(Structualism),認為是德國的國內經濟形勢迫使希特勒採取戰爭手段來維持經濟。這種解讀方法是知乎上的主流。
另一種是傳統的直白的意向論(intentionalism),認為希特勒從一開始就有稱霸歐洲的野心,經濟政策是為戰爭服務的。

說到德國在經濟危機後的復甦和擴軍,就必須提到1937年前的經濟改革總設計師亞爾馬 沙赫特(Hjalmar Schacht),以及他的經濟政策「封閉經濟」(Autarky)

沙赫特是第三帝國前期的主要政治人物,是希特勒在德國工商界的代理人。用陰謀論的眼光來看,沙赫特和希特勒一開始是誰利用誰還說不定呢。自希特勒1933年上台以來,沙赫特作為德國經濟部長和德意志銀行行長 推行了一種類似凱恩斯主義的新經濟政策。納粹最初的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是相似的,大規模公共設施建設比如高速公路,國家收購某些大型企業等。但在此基礎上,沙赫特打算把德國的對外貿易全部消滅,達到一種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的狀態。這樣德國經濟就可以消除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在貿易保護主義的高牆裡茁壯成長。

但是完全封閉經濟是不可能的,德國畢竟不是什麼都有。對於那些必須的礦產和資源,納粹採取的是點對點的進口,即只和少數物產豐富的國家進行特定貨物的貿易,從而最大程度上避免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為了避免德國馬克的繼續貶值,德國使用本國貨幣支付這些原材料,有時甚至使用工業產品以物換物。這裡比較著名的就是中德合作,中國用鎢礦等原材料換取德國的軍械設備。當然,德國主要的進口國家在東歐,比如西里西亞的糧食,羅馬尼亞的石油。如此一來,這些小國在經濟上對德國變得越來越依賴,成為了納粹德國的經濟殖民地。

納粹上台以後還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擴軍。一方面擴軍可以刺激軍工企業的發展,解決部分實業問題,成為經濟恢復的一個契機。但從長期來說,擴軍以及公共設施的建設對納粹政府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為了繼續維持這種畸形的經濟政策,沙赫特發明了MEFO Bill,即一種金融詐騙式的債券,意在用不存在的信用繼續維持納粹政府的高額開銷,用盡一切辦法榨乾德國經濟。1936年納粹政府的軍費達到了政府支出的10%,冠絕全球。

沙赫特的封閉經濟政策的本意是幫助德國脫離經濟危機,但在客觀上使德國戰備化了。封閉式的經濟可以使德國在開戰後遇到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同時增加了政府在經濟調控上的權力。1936年,眼見德國經濟恢復到了一定水平,沙赫特和戈德勒博士(後來的刺殺希特勒集團主要成員)向希特勒建議停止封閉式的經濟模式,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加大自由貿易在經濟中的比重。若是希特勒採取了他們的建議,那麼二戰或許永遠也不會爆發了。但對於希特勒來說,封閉式經濟不是恢復經濟的手段,而是目的。希特勒認為依賴國際貿易的國家是軟弱的,因為國家不應該被國際市場左右。他的理想就是在德國建立完全封閉式的經濟。1936年是德國最後轉向成為正常國家的一個機會,但這種可能的未來在赫爾曼戈林取代沙赫特成為帝國經濟舵手的一刻消失了。相比於久經商場的沙赫特博士,戈林對經濟一竅不通,這也正是希特勒選擇他的原因。對於希特勒來說,經濟問題相比於政治和戰爭是不重要的,只是支持國家進行偉大的事業的工具。戈林執掌的經濟四年計劃(1937-1940)是沙赫特封閉式經濟的加強版。

到了三十年代末,當德國政府已經榨自己的國家後,希特勒變得不滿足於僅僅經濟殖民東歐的小國。他希望把更多的東歐土地納入他的德意志封閉經濟體中。因為經濟規模決定效率,資源人口土地越多,封閉式的經濟就越可以得到發展。在希特勒的設想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等原先第二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土地會被兼并進帝國的大家庭中。東歐的石油和糧食以及市場將大大增強德國的實力,從而和英法對抗。當然這一切本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名正言順地獲得,但希特勒對經濟的片面理解使得德國只能通過侵略擴張來獲得這些資源。奧地利和捷克屈服了,波蘭起先是拒絕成為德國經濟殖民地的建議,繼而拒絕向德國交出坦澤走廊。在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希特勒見時機成熟,便順勢佔領了波蘭,全然不顧英法對其宣戰後產生的後果。

(這裡有必要提到,奧匈帝國在一站之後被肢解在客觀上掃除了德國入侵東歐的障礙。捷克的軍工,羅馬尼亞的石油,以及南斯拉夫的軍隊如能整合那會是歐洲第四強國。事實上戰間期三國也是這麼做了,但無奈政治實體間利益錯綜複雜,再加上和匈牙利的領土爭議,「三國小協約"終究不成氣候,被德國各個擊破。)

希特勒的邏輯大概這樣的:經濟危機說明經濟全球化行不通--在德國建立封閉式的經濟--封閉式經濟缺少某些重要資源--向東歐擴張獲取這些資源--英法反對德國擴張--那就打打打。

吞併東歐的領土最早是在1937年的侯斯巴赫備忘錄中出現的(Hossbach Memorandum)。希特勒在這場會議中明確闡述了德國需要通過向東歐擴張來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除此之外,備忘錄還指出由於德國軍隊現在已經完成現代化改裝,和英法德的戰爭必須在這些武器裝備過時之前爆發,時間暫定在1943-1945年。如果不發動戰爭,1945年的德國將是一個政府破產,民不聊生,軍隊擁有大批過時裝備的國家。所以在1940年,半動員的法國面對的是已經變賣所有家產孤注一擲的德國。

到底是經濟問題迫使希特勒發動戰爭,還是希特勒為了發動戰爭而改造了德國經濟 現在是無論如何也說不清楚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希特勒對經濟問題的幼稚理解是其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畢竟他還是太年輕,不懂的悶聲大發財的套路。


我得毫不客氣地說,大部分答案並沒說到點子上……有的答案雖然方向對了,但還不夠犀利。@流放瘋 的答案(希特勒明明已奪取政權為何還要發動戰爭? - 流放瘋的回答)寫得不錯,但如點明「底層老百姓」的社會成份會更好。納粹的主要支持者是小資產階級、失業工人和不從事生產的流氓無產階級,在納粹執政以後,才取得了資產階級的支持。不指明這一點易產生底層工人支持納粹的誤解。

首先,納粹確實是走民粹路線上台的,是適合於當時時代背景的右翼民粹主義,還用上了「社會主義」這個當時的流行詞。但這並不意味著納粹上台以後會在乎民意。德國發動戰爭也完全不是因為德國民眾想發動戰爭……工業黨時常宣稱中國民眾愚昧,政府因為在乎民意而阻礙了科技發展云云。這種論調已經很可笑了,然而現在居然會有多人認為德國納粹也十分在乎民意……不知為何會有人產生納粹德國是一個民主國家、納粹德國的行為受民意所驅動這種幻想……另外我不認為把大部分德國民眾想像成好戰的軍國主義分子是一個明智的想法。

同理,高票不具名用戶的答案(希特勒明明已奪取政權為何還要發動戰爭? - 匿名用戶的回答)稱納粹發動戰爭是為了「合法性」……這裡的「合法性」是政治學術語,指納粹政權和法律被認可的程度。納粹不在乎德國民眾的認可,上一段說過了。那麼納粹就在乎美英法帝國主義列強的認可么?一個不斷撕毀條約、最後向美英法發動戰爭的法西斯國家,會在乎它們的認可?納粹確實有反共許諾,然而在納粹德國侵略蘇聯之前,先發動的是對英法的戰爭。我想知道,納粹政權發動對英法的戰爭難道是為了從英法取得「合法性」?「合法性」這種上層建築的東西,列強何時在乎過?

那麼納粹德國發動戰爭是因為希特勒的個人性格或個人意志導致的么?當然不是……列位啊,你們是不把紅警1打多了,認為只要沒有希特勒德國就不會發動戰爭了……你們難道忘了中學政治課和歷史課上是怎麼教的唯物史觀么?女士們先生們,個人意志是左右不了歷史走向的啊。歷史不是主觀能決定的,希特勒本人再傲嬌也是要為德國資產階級服務的。

我在這個答案里說過(你聽過哪些軍盲的言論?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戰爭是外交的延續,是不同資本集團競爭遠大於合作、矛盾難以調和的結果。經濟危機嚴重到一定地步、生產過剩到一定地步、國際市場被瓜分到一定地步,列強想不打仗都不行。反之,沒到打仗的時候擦槍走火,對雙方賺錢都沒好處,大家都不想看到。

那麼二戰前是什麼情況呢?

我們在中學歷史課上講,德國和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都是為了解決資本主義固有的經濟危機,給人一種誤解——似乎發動戰爭和實行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都可以解決經濟危機,然而羅斯福新政事實上未能解決經濟危機。

在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以後,到1933年,美國實施了凱恩斯主義的羅斯福新政。在當時,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也都實施了類似的經濟措施。這種經濟措施與我國在08年經濟危機爆發以後實行的政策類似,本質上都是國家重新給予企業以市場來振興需求。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危機,只是延後了經濟危機的總爆發。國家在給予企業以市場的同時,會吸引資本家投資擴大生產力。然而國家要搞投資建設,也是要大量借債的,不可能任由債務持續擴大,否則一旦債務違約後果更糟糕。這樣的話,一旦國家給的需求有一天沒了,那麼生產力過剩就會更嚴重。

歷史上也確實如此,在1937年羅斯福新政實施4年後,美國經濟剛剛復甦,第二輪經濟危機便爆發了。1937年初春,隨著美國重工業巨頭杜森伯格和奧本的破產,新一輪企業破產的高潮開始。在一年之內,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下滑3.4%,失業率由9.2%飆升至12.5%,道瓊斯工業指數則在同期出現腰斬,跌幅達到49%。這一輪經濟危機同樣很快波及全球,美、英、法等國都遭受了巨大影響,美英法三國在一年內工業生產分別減少了21.9%、9.5%、15.5%,資本主義世界失業工人又增到1800萬人,並直接導致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法西斯上台。

德國這時經濟已轉上戰爭軌道,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到了1939年,儘管大肆剝削猶太人,也走到了經濟崩潰的邊緣。借用本問題下@章易 提供的回答(德國人究竟為什麼發動二戰? - 塔什諾夫的回答):

上台後兩年,希特勒政府的公共債務增長了103億帝國馬克而到了1937年,國家已經有了破產的跡象,這時,如何為這種「財政的瘋狂」(萊比錫市長格德勒語)注入資金來避免國家破產的慘劇成為一個緊迫問題。
……
即便如此,按照1938年9月1日德國財政部長給希特勒寫的信中,也暴露出帝國財政仍然缺口很大的問題:
「9月帝國的現金儲備已近枯竭,長期的新國債又不適合馬上發行…………我們在一個非常困難的財政情況下進行調節,給國外的印象就是我們的經濟狀況處於非常虛弱的狀態,在國內會因為驚恐導致民眾支持銳減,重蹈魏瑪的覆轍。」

1939年1月帝國銀行董事寫信給希特勒,闡述了他們的擔憂:
「無止境的國家開支膨脹已經摧毀了有序預算的企圖,即便是稅收負擔的大幅度增加也會將國家財政置於崩潰的邊緣,並因此摧毀中央銀行的貨幣匯率。沒有什麼財政上的靈丹妙藥或者是什麼機構亦或是控制措施能夠有效到在這種無邊無際的支出經濟的災難性作用下還能保持貨幣的穩定。沒有哪個貨幣發行銀行有能力在導致通貨膨脹的國家支出政策下還能維持貨幣價值的穩定。」

到了1939年,在國家財政收入為170~180帝國馬克的情況下,民用財政支出達到了163億帝國馬克,債務還本付息的支出達到了33億帝國馬克,用于軍用的支出也達到了接近100億帝國馬克,而帝國總債務已經達到驚人的374億帝國馬克。

希特勒原本計劃在1943-1945年發動戰爭。但國家已經不再能給企業提供市場了,已經到了「列強想不打仗都不行」的地步了。為什麼要發動戰爭?1、殖民地已經被列強瓜分完畢,而市場又必須要增加,那麼只能通過戰爭手段搶奪其他列強的市場了;2、戰爭本身可以摧毀生產力,不論是敵方的還是己方的;3、戰爭可以迅速消耗過剩生產力。

於是歐洲戰爭爆發了。

納粹上台是德國資產階級的選擇,發動戰爭也是德國資產階級的選擇。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里,辛德勒感嘆說:「過去生意失敗,都是始料不及。功虧一簣,錯不在我,一直缺少了某元素。……元素可望不可求,而成敗卻由這元素決定。」女主問這元素可是運氣,辛德勒答:「戰爭。」發動戰爭維持的是資產階級的財源滾滾,而不是為了「維持政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政權只是上層建築而已。納粹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管家,就算納粹不上台,德國也會加入世界大戰。

得益於歐洲戰爭,美國能夠向全世界傾銷軍火,大大緩解了經濟危機。但就算後面德日不主動向美國挑釁,美國早晚也是要加入戰爭的。解決經濟危機的是世界大戰,而不是羅斯福新政。二次大戰以後,英、法、德、日、意幾個列強的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殖民地幾乎喪失殆盡,而美國資本的市場大大擴大,使得美國一舉成為超級大國。

前面說過,與1929年和1937年經濟危機相似的是2008年和2015年經濟危機。2015年,不僅中國不可避免地開始陷入全面性經濟危機,許多國家本幣大幅貶值,主要工業國家出口大幅下降,貨幣戰硝煙瀰漫。世界前景非常不好,我們前方不僅是星辰大海,而且是烏雲密布的星辰大海。這當然不是普羅大眾所希望看到的。


納粹政權就是玩民粹到了最極端的產物。

什麼是民粹?就是國家面臨危機後,產生了兩種解決的思路,一是所謂「統制派」,就是強調統治階級的自我調整來克服危機;另一種是所謂「民粹派」,通過引導底層人民對統治階層的「控訴」,達到部分顛覆統治秩序的目的。

注意,民粹派與革命派的區別在於,民粹派的領導者依然是統治階層的一部分。只不過是利用底層人民的能量,「不按套路出牌」,在統治階層內部尋求更大權利罷了。

由於這些民粹派部分的動員底層人民,擺出一副為民請命的架勢,因此往往被與左派相混淆。他們也往往用「社會主義」之類的標籤包裝自己。

具體到德國,一戰後特別是1929經濟危機之後,德國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人民生活非常困苦。連資產階級也陷入了危機。此時,民粹派的納粹上台是統治階級試圖走不尋常路線解決危機的一次嘗試。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核心就是個「購買力」的問題。希特勒向資本家借錢,搞基礎設施建設,搞各種大工程,搞軍工生產……既然膽大敢花錢,自然提供了購買力,經濟危機也就一時「解決了」。

從國際上說,英法雖然不喜歡希特勒這個2B,但是希望德國可以作為共產革命的防火牆。最好是德國、蘇聯拼個兩敗俱傷。所以對希特勒採取了綏靖的態度。

可是,借的錢是早晚要還的。凱恩斯說:「從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可是希特勒這2B玩的太過火,人還沒死,錢就沒了。

那麼怎麼賴債呢?內債很多債主是猶太人,乾脆幹掉他們!外債債主大多是英法,那就和他們干架,自然也就不提還錢的事了。

至於國內的債主,你看國家正打仗呢,你也不好逼的太緊是不是?

從德國的例子可以看出民粹主義的一般發展規律:首先是經濟社會的危機,部分投機者利用底層人民的痛苦,提出某個「主義」;上層束手無策的情況下,產生了讓民粹派試一試的想法;民粹派上台,為了討好其受眾,要麼從某些人身上割肉,要麼大舉借債;民粹經濟無法維持,於是大力挑撥族群矛盾,希望通過殺掉少數民族或者外國人來奪取蛋糕,以延續政權壽命;擴張受阻,「希望」破滅,完蛋……

不要以為民粹派離我們很遠,二戰後雖然沒納粹那麼極端的,但玩這一手的還是很多。比如台灣的民進黨,印度人民黨,泰國的「泰愛泰」黨,俄國的葉利欽,塞爾維亞的米洛舍維奇等等……共同特徵都是喜歡通過挑撥族群矛盾,玩撕裂政治。

中國也有人想複製這一道路,特別是葉利欽和米洛舍維奇的道路。近些年網上愈演愈烈的所謂「皇漢」「穆黑」之類的現象,其幕後的推手到底是誰?值得研究。

他們的水平雖然菜鳥,他們的道路未必沒有「前途」。

說句大家不愛聽的,各位網友的子孫後代死於他們所宣揚的「極端分子」的手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死在這些民粹分子的手下的可能性很大。無論是其發起的各種清洗,還是為了他們而喪命異域。


摘自@jo jo 題主可以借鑒

很多人把振興德國經濟的希特勒看作偉人,把發動戰爭的希特勒看作瘋子。其實這兩者是必然的因果關係。

希特勒既不偉大也不瘋,他治下的德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也沒什麼神奇之處。因為他採用了當時很流行的凱恩斯主義來振興德國經濟。國家借債,投資基礎項目,比如造鐵路,造高速公路,修水壩,訂購武器,盤活一些大企業,於是大企業有資金可以養活下面的小企業,大小企業都有錢了,工資發得就多,就業就充分,工人有錢了,就可以消費,又可以養活農業和服務業,大家消費需求多了,企業就有錢生產更多的產品,於是就這樣循環,經濟就繁榮了。

看似很美好,但是凱恩斯主義有兩個大問題,一個是國家欠債問題,它必須不停借債才能刺激經濟。欠的債加上利息就像滾雪球一樣增加。另一個是大量資金投入製造,造出了大量產品賣不出去,因為其他國家也在危機呢。

面臨這些問題,是不是希特勒的行為就很好解釋了。國內的債主主要是有錢的猶太人,殺了就不用還了,還能再搶點。國外的債主主要是英法美,打了就不用還了。多造的武器物質正好用於戰爭消耗,成本就靠掠奪佔領地收回。

可是小流氓碰到老流氓。西邊的羅斯福也在搞凱恩斯主義,美名羅斯福新政。碰到的問題和希特勒一樣。正急得雙腳跳,希特勒和日本人自己送上門來,於是美國參戰,成為正義領袖,幾百萬下崗青年送去戰場,千萬噸剩餘物質跟著消耗。等到戰爭結束,歐洲工業被打爛,美國產品嘩嘩地賣過去,順便還救了一批餓死鬼的命,美國從頭到尾名利雙收。歐洲等到新一輪產業革新,開始飛速發展時,美國早成為巨無霸了。

同樣是解決經濟問題,希特勒吃相難看,羅斯福就高雅很多。希特勒侵略別人,羅斯福拯救別人,希特勒殺猶太人搶錢,羅斯福養猶太人賺錢,這就是余滄海和岳不群水平的區別,誰還能說希特勒偉大。德國人的博弈能力差美國人不是一個檔次。


以前我在另一個問題下面看到過一個很好的答案,我覺得也可以用來回答這個問題:德國人究竟為什麼發動二戰? - 塔什諾夫的回答
直接搬運過來了:

作者:塔什諾夫
鏈接:德國人究竟為什麼發動二戰? - 塔什諾夫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來簡單論述下:
希特勒政府上台之時,普遍性的經濟衰退已經停止,目睹了經濟危機如何摧毀魏瑪政府的希特勒政府下大力氣來安撫國內民眾,提高民眾福利,降低普通工作人員的稅務負擔。

由此導致的,就是上台後兩年,希特勒政府的公共債務增長了103億帝國馬克而到了1937年,國家已經有了破產的跡象,這時,如何為這種「財政的瘋狂」(萊比錫市長格德勒語)注入資金來避免國家破產的慘劇成為一個緊迫問題。

這時,希特勒盯上了在國內大部分屬於富庶階層的猶太人。1938年2月出台的一項法令要求每個在德猶太人,只要財產超過五千馬克,就要在六周內申報財產。在猶太人並未全部按照法令申報的情況下(如漢堡,只有16%符合納稅申報義務的猶太人申報了財產),在德國和奧地利的德國猶太人財產也達到了80億帝國馬克(占當年總稅收的40%),並且考慮到身為德國公民的猶太人平均每人每年的1500馬克各種保障措施(養老金,失業補償金等等),如果清除猶太人,便又可以得到每年五億馬克的資金來填補虧空,所以到了1937年,希特勒政府用各種手段逼迫猶太人放棄德國國籍離開德國,又利用法律規定的移民稅以及財政機構和外匯管理局對外匯,證券,郵票,首飾,黃金,白銀,寶石,貴重藝術品以及古玩的極為嚴厲的輸出限制,靠對猶太人財產橫徵暴斂來填補虧空。在1938年的大屠殺之後,又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猶太贖罪金」、對私有財產的強迫國有化、其他途徑)獲得了26億馬克的資金

但是即便如此,按照1938年9月1日德國財政部長給希特勒寫的信中,也暴露出帝國財政仍然缺口很大的問題:

9月帝國的現金儲備已近枯竭,長期的新國債又不適合馬上發行…………我們在一個非常困難的財政情況下進行調節,給國外的印象就是我們的經濟狀況處於非常虛弱的狀態,在國內會因為驚恐導致民眾支持銳減,重蹈魏瑪的覆轍。

1939年1月帝國銀行董事寫信給希特勒,闡述了他們的擔憂:

無止境的國家開支膨脹已經摧毀了有序預算的企圖,即便是稅收負擔的大幅度增加也會將國家財政置於崩潰的邊緣,並因此摧毀中央銀行的貨幣匯率。沒有什麼財政上的靈丹妙藥或者是什麼機構亦或是控制措施能夠有效到在這種無邊無際的支出經濟的災難性作用下還能保持貨幣的穩。沒有哪個貨幣發行銀行有能力在導致通貨膨脹的國家支出政策下還能維持貨幣價值的穩定

到了1939年,在國家財政收入為170~180帝國馬克的情況下,民用財政支出達到了163億帝國馬克,債務還本付息的支出達到了33億帝國馬克,用于軍用的支出也達到了接近100億帝國馬克,而帝國總債務已經達到驚人的374億帝國馬克。

所以,為何德國人執意對內在國內大規模迫害猶太人,對外不惜挑起世界大戰的原因已經顯而易見:國庫缺錢,德國政府不惜一切代價來避免國家破產,只要國家出現靜止狀態,這些破綻就會顯現出來,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的採取過激行為來避免國家破產的可怕局面到來。


因為合法性問題。

希特勒執政有兩個合法性來源,一個來自對國內老百姓的許諾,一個來自國外對反共的默許。

前者主要在於保證解決民生問題,而解決民生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種族優越論上的。
也既有必要通過征服劣等民族來擴展優秀的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間,對內表現為反猶,對外就表現為擴張。

德國要解決民生問題僅僅靠自己已有的資源是並不夠的,通過兼并萊茵區,蘇台德,捷克斯洛伐克,不僅貫徹了理論,加強了國力,掠奪了財富,最終也確實改善了民生,也就是說納粹在國內的群眾基礎是必須要掠奪他國才能維持的。

而且戰爭是一種轉移視線的辦法,也是加強基層控制的手段,戰爭可以名正言順地讓納粹黨人加強對國家的管制,從而穩定政權。這個伎倆一向是古今中外屢試不爽的。

第二個原因恐怕是由於對英美的反共許諾,他必須要東擴做出姿態,獲得來自英美的支持,同時迷惑法國人。這樣才能獲得國際上的對自己突破民主框架而建立的獨裁政權的承認。

依靠著東進的假象,才使得德國有可能簽訂慕尼黑條約,從而達到穩定國內權力的目的。英國人秉持大陸均衡政策,看著蘇聯二三十年代快速崛起,扶植一個小弟當打手是其最合乎邏輯的選擇,而德國最符合這個角色。

然而哪知道德國這個朋友蘇聯人也想爭取,德國人和蘇聯暗中結盟瓜分波蘭後,德國的西進就不可避免了,因為此時的納粹國內已經穩固,而國外的支持也不再重要。這時民族主義和獨裁者的野心使得整個國家最終發狂,徹底擊碎凡爾賽體系就成了新的野望,從此戰爭機器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魚吞舟的那個答案不就是扯淡嘛,批著希特勒順便銷售自己的觀點。

發現,現在總有些人把穆黑往納粹上引。而且魚吞舟所謂的民粹,真的想他說的那樣么,有些內容不能深說,試試把大家都熟悉的近代歷史朝他說的那些邏輯上套,照樣能套上、可是他敢說近代革命史么?只敢扯扯納粹啊、穆黑啊、皇漢啊。

這不是扯淡嘛,有句簡單的邏輯:
不破不立。


破的時候,只要上發動底層民眾,大家都差不多暴力。但你不能只看破,就下結論都是納粹。
關鍵是立什麼?立了沒?
鬥爭其實是利益的再分配,分配過程中,幾乎沒有不流血的,幾乎沒有不流無辜者鮮血的,但這是必然,就算是心腸像聖母也無法避免的一種社會解決問題的必然方式。這裡不是宣揚暴力,而是這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可改變的,即是我們都是大慈悲,也只能眼見其發生並且無能為力的。唯一能做的只是推遲延緩這臨界點的到來。

美國獨立戰爭按你的標準是不是也可以套,義和團起義是不是也可以套,蘇聯革命是不是也可以套,還有就不能說了,但其結果就一定是納粹?

做人啊,有這樣貼出前半截不談後半截、就敢下評論的么?
只談破壞,大家都是王八蛋,但真的政治家會控制和約束這種破壞,將其逐漸引導成新的建設的力量。只有無恥之徒,才會只看到底層民眾的暴虐,而忽視這暴虐實際是對生存權的爭取,忽視這力量完全可以轉化為對新生的建設。這玩意兒,道家幾千年前就明白了,現在還有人搞非黑即白這一套。

那請問:如何溫和的完成利益再分配?這種溫和的背後都是基於怎樣的力量對比?


看了一圈回答,沒幾個講到點子上了。希特勒和納粹黨雖然帶領德國擺脫了經濟危機。但這種方式就像國內前幾年搞的4萬億一樣,靠透支未來的需求來解決當前的危機。德國瘋狂的搞基礎建設並同時擴軍的政策只是暫時解決了經濟危機而已。如果當初不是納粹擴軍讓很多基層軍官和高層得到了晉陞機會,軍隊會一邊倒的擁護納粹黨?很快這些基礎建設和龐大的軍隊系統在未來靠誰來養活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包袱。如果不儘快解決,很快就會發生新的經濟危機。而納粹又是靠著德國國內私人大資本家和底層老百姓的支持上台的,不能像XX黨一樣的把問題轉嫁到老百姓和國內私人資本家身上,所以遇到經濟困難就先去拿有錢無權的猶太人開刀,掠奪完猶太人之後就得找其它方法了。當時很多老百姓對納粹黨讓他們有了穩定的工作與高質量的社會福利而對納粹黨感恩戴德,為了保住自己家庭來之不易的生活,參軍的熱情很高。另外德國一戰並不是完敗,戰後對德國的懲罰太重,讓德國從上到下都有復仇情緒,納粹黨也很好的利用了這種情緒。加上當時西方國家和蘇聯又互相猜忌,英法美都想讓德國先站出來和蘇聯對抗,在德國剛對周邊國家動手的時候無底線的綏靖。以上種種因素結合起來,不打起來反倒奇怪了,此時對外擴張是很合理的選擇。


因為猿首如果不發動戰爭,就會丟掉已經奪取的政權。
意識形態上,戰爭是納粹黨展示作為民族復興核心領導地位的唯一途徑;物質上,德國的經濟已經向戰時軌道前進了,不打仗根本不可能真正走出經濟危機。
發動戰爭,萬一打贏了呢?
而且從1939年歐陸的形勢來看,德國的贏面很大。
蘇聯沒有想立即跟德國打的意願,英法兩個大國的首腦被綏靖自我洗腦了。你看,猿首入侵大波波的時候,英法壓根就沒發動牽制性進攻,坐視蘇德瓜分波蘭。
猿首幹嘛不發動戰爭?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奪取政權只是第一步,統治階級要坐穩江山,僅僅執政不行。要想長期執政就要平息國內矛盾、推行自己的主張。

在納粹主義的制度設計下,用戰爭轉嫁危機是延續納粹統治的唯一辦法。雖然開戰前德國經濟已有好轉,但任何一個帝國主義不可能在沒有殖民地的前提下維持國內高消費水平。一旦維持不了,物價飛漲、工資縮水,就會有「李特勒」把希特勒趕下台。

佔領殖民地、從殖民地剝削供養德國人。這個系統良性運轉的前提是快速打下大片土地,掠奪人口和資源,用以收買國內民心和維持國家機器。有點類似於資本主義版的奴隸制。

不搶錢,不煽動排外,希特勒也坐不穩江山。


原子彈發明以前的歷史就是戰爭史。你不打別人,別人也會打你,沒有邏輯可談。聖母們不要用現在的奇怪思想去衡量那個年代的人。

用「經濟危機轉嫁」這個理由那是逗比,經濟發達了更會主動出兵。
用民粹,納粹之類的理由也是逗,歐洲就從來沒消停過,難道納粹之前打的仗就不算了?
真實的理由就是:沒有理由。一個字,干~

所以說,原子彈拯救了人類。


權責一體兩面。
奪權之後不是「恭喜你通關」,而是「新的冒險開始了」。
當權者不能促進經濟發展、民眾幸福,分分鐘仆街。
只不過各個權力主實現這個目的,所用的手段不同。
希特勒選的是最雞賊的方法,見效很快……

沉得也很快……


給你捋一個邏輯,一看就明白。
1929年金融危機,魏瑪共和國經濟徹底崩潰,魏瑪政府本身就是個軟弱的七歪八扭的政府,能耐不大,一看這情況,竟然大把的給容克貸款,還裁公務員,結果民怨就沸騰了,尼瑪傻子都看出來你個半殘政府下,容克這種情況根本沒有償還能力的好伐!好吧,除了幾個容克貴族,大家都憤怒了。
然後希忒拉就跳了出來,吧啦吧啦推銷自己的國社黨和民粹主義,大談如何給下層人民麵包,給公務員工作,收攏了一票人心。但是魏瑪並不慌張,老子有十萬國防軍,還靠貸款拉了容克!然而希忒拉祭出了大招:老子要帶你們報仇啊!重新武裝起來,打死英法狗日的!容克一看,卧槽重新武裝,老子第二帝國過來的重工業要全力開工啊,錢要來了!國防軍開始還不滿,結果希忒拉把羅姆獻祭了,國防軍一看卧槽,有誠意,又可以報仇,媽的乾死白頭鷹牛牛啊!
然後希忒拉就掌握了全國政權,開始按他的思路發展經濟,但是魏瑪弱雞根本沒留下來幾兩銀子怎麼辦?不要緊,先用家底開始大規模的民用基礎設施建設,有開工就要有工人,就有飯吃,暫時穩住局勢,大家一看你有潛力!華爾街倫敦乃至德國國內的猶太人都來投錢,於是德國國內各個工業項目(主要是軍事)都開始了全面開工。
但是問題來了啊,如果專心投民用那是能賺錢的,但是那樣容克和國防軍一看你個鱉孫言而無信是要死啊,所以還要大規模的投軍事工業,但是你特么搞軍事工業是純燒錢的,況且即便是開工的基礎設施建設,收益還是被投進了軍事工業。
那沒錢還債咋辦?沒關係,先把猶太人殺掉賴賬。
然後還是沒有錢咋辦?沒錢還債白頭鷹和牛牛早晚是要殺上門來要錢的啊!
媽的開戰吧。。。好歹咱搞了不少軍工,先下手為強啊。。。


因為納粹黨的最終目標從來就不只是奪取政權,而是「爭奪生存空間」。

在當時德國人心裡,因為一戰打輸了,所以有大量的原德意志帝國領土被割讓出去了,然而那些領土上卻住著大量他們同族的人。

居然出現了波蘭這個被德俄瓜分n次,對於當時德國人來說只是地理概念的國家,還切斷了德國本土和龍興之地柯尼斯堡之間的走廊。德國人自然認為這是恥辱,換我我也想搶回來。

還有奧地利這塊地方,這原本就是歷史遺留問題,但無論是德國人還是奧地利人都認為是德意志人。

而德國的精神內核里,認為一個正常的德國有義務團結起所有德意志人,而且他們認為德意志的文化是最優秀的。

其實不僅僅是德意志人了,還有德意志文化的影響,其影響更深遠。

有的族群雖然不是德意志人,但是卻接受了德意志文化,比如波羅的海三國、匈牙利族、巴爾幹上的一些族群。

而德國人認為德國有義務統一他們。

但是如果統一他們的話,那也接近征服整個歐洲了。

不過納粹作為一個執政黨,必然要契合民眾的心理,尤其是,類似解放整個民族或者說文化的想法在當時的德國又非常有市場。

再加上納粹的復仇主義和經濟計劃的一些忽悠,糅合在一起,納粹輕而易舉得奪取了政權。

在這之後,由於德國周圍有一圈德意志人聚集地區,雙方裡應外合,其他國家又恐懼德國的強大,再加上英法綏靖政策,納粹比較容易就實現了德國人的理想。

但是如我所言,德國文化影響太廣,統一德意志文化基本就等於動了整個歐洲,最終激起了滾雪球般的效應。

—————————

先寫這麼多,十個贊了再補


1、希特勒侵吞捷克與波蘭並不是為了維持所謂的政權,出發點很簡單就是為了帝國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土地資源。這個很難理解么,斯大林跟希特勒瓜分波蘭難道是為了維持蘇維埃政權嗎?用對外戰爭來維持政權這個腦洞還真大。當時上得了檯面的西方列強,有哪個國家嫌自家土地多的,你們說一個出來,是日不落英國還是人類燈塔美國還是二戰後跟越南打了一仗的法國?說起來這個高盧雞二戰抱大腿好不容易熬到解放,結果沒多久就出兵越南想要搞殖民,真是諷刺。德國出兵波蘭跟法國出兵越南本質都一樣,可能前者還有正當的理由,而後者純屬流氓加無賴。

2、希特勒從一個市井草根一步步向上爬並不是出於對權力的渴望,而是出於一個奮青對日耳曼民族的極端的愛。當希特勒徹底掌權成了國家元首之後,他首先想得肯定是如何利用手中的權力改造這個國家使她符合自己心目中的那個遠大期待。

3、二戰希特勒負一半責任,另一半英法負。希特勒沒想過再打一次世界大戰,英法為了波蘭對德宣戰是意料之外的事。

4、沒有任何實際證據證明希特勒不侵吞捷克與波蘭,納粹德國經濟就要蹦。


希特勒明明已奪取政權為何還要發動戰爭?

答:維持政權需要資源啊,不然誰和你混。

需要資源就要開疆拓土,自地理大發現以來,所有戰爭都是為了資源和空間。

因為國家生存就需要生存空間。

門羅主義

門羅主義由約翰·昆西·亞當斯等諸人構思而成。1823年12月2日,由詹姆斯·門羅總統發表於對美國國會演說的國情咨文中,這是美國對勢力範圍的劃定和宣言。雖然美國名義上反對殖民主義,但門羅主義卻事實上是美化殖民主義的遮羞布,就美國表達自己在美洲大陸的利益訴求,指責歐洲租列強不應該再干涉南美事務,同時美國對歐洲事務宣布中立,假如歐洲列強入侵拉美,美國將視為對美國本身的侵略。


門羅主義在美國的內政和外交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對內而言美國對外不承擔義務,高關稅保護國內經濟發展,短時間內促成了美國追趕歐洲幾百年的工業化進程,最終使美國成為了世界首屈一指的工業強國。對於外交而言,美國雖然宣布,美國對歐洲之間的紛爭保持局外中立的態度,但事實卻是美國在一戰、二戰中前期置身事外兩邊取利,後期選擇勝利方結盟爭取國家利益最大化。以二戰為甚,美國最後上演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一幕,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權。


門羅主義在南美。門羅主義在二戰後被提起過兩次,一次是英國與阿根廷的馬島之戰,阿根廷提出美國不是主張南美是南美人的南美,美國不是主張不容許歐洲入侵南美嗎?美國呵呵一笑,英國與美國雖然是競合關係,但你阿根廷算那根蔥?美國不但不干預,反而鼓動英國打阿根廷,同時還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聯合軍事禁運阿根廷,這才是阿根廷最後失敗的原因。另外一次是古巴導彈危機,這一次卡斯特羅倒是沒有學阿根廷向美國提出門羅主義,而是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美國的U2還是偵測到了蘇聯的導彈基地,於是立刻大兵圍城,拿出不惜要打核戰爭的架勢,嚇的蘇聯以為真的要打仗!這或許就體現出了美國門羅主義的實用特徵,一方面他鼓吹拉美是獨立的,其實美國對拉美的控制是非常嚴密的,美國中情局發動的大部分軍事政變和顏色革命都發生在拉美。另外一方面美國對拉美農業、工礦的掠奪幾乎達到瘋狂的地步,僅次於中國。哈哈。門羅主義對於美國而言就是劃分勢力範圍,不容他人染指的宣言。


對於中國而言,中國也需要中國版本的門羅主義,沒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怎麼能被稱之為大國!且要拿出捍衛自己利益的決心和意志,一方面在海洋展開戰略對峙;另外一方面要從陸地迂迴,打破戰略被動。美國在東亞、西歐、中亞、中東空耗實力,堵截中國、俄羅斯做無用功,只要西歐、中東、中亞、東亞一方出錯,美國就可能失去舊大陸的橋頭堡(日本和英國),自身勢力可能撤回美洲大陸,而門羅主義將會重新抬頭。中國發展自身經濟,培養遠程投送能力,文化上來一次中國版的文藝復興,勢力上統一台灣,整合日韓、東南亞、澳洲,把亞太地區作為自己的後花園,繼續援(kong)助(zhi)非洲,用高鐵整合中亞五國,繼續深交巴鐵,待以時機涉入中亞,繞開帝國殺手俄羅斯,就可以把歐亞大陸連起來。


中國一個陸權大國發展航母幹嘛?難道無欲無求?有中國在,美國不可能玩的起太平洋湖,屠龍的勇士最終的命運就是變成守護財寶的龍。


因為元首是難得的老實人,競選時演講時說的都是真心話。

再說,小富即安多沒出息,我們的前方是星辰大海。


因為我們要征服的是星辰大海。


因為希特勒做了個龐氏騙局,為了使騙局不破只能出去搶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土耳其埃爾多安稱德國是納粹一事?
如果納粹穿越到當今歐洲,會有怎樣的後果?
如果當年德軍的軍隊作風和美國大兵一樣,那麼現在這個世界又是如何?
二戰前英法的「綏靖」政策是上策,中策,還是下策?
二戰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TAG:歷史 | 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