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中國沒有統一漢字發音和音調而出現了各種方言?


因為沒有必要。自古就有中介語,只不過各個時期名稱不同,選作中介語的方言不同而已。既然已經有中介語作為跨方言交流的功能,也就不需要再統一其他內容。

就像兩張數據表對同一個實體有不同的編碼規則,我要關聯兩張表時,用映射就可以了,不需要破壞原有表再重建。

再說到「韻書」,要先確定「韻書」的目的。目的不同的情況下,有的用中介語,有的用方言;有的是用來記錄,有的是用來規範 (況且規範也只是針對某一種方言形成規範,而不是讓全國都只能說這種方言的規範)。目的不同,作用不同,意義也就不同。

古代的社會制度與經濟狀況,使得取仕成為上等出路,因此形成了語體上重文輕白、語音上重雅輕方的觀念,雅言成為了受教育階級的標誌。古人對方言的「保護」是被動的,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講通語的需要,方言幸而得以代代相傳,儘管在傳承過程中一次次烙上不同時期通語的印記。

在經濟基礎極大發展的今天,人民對上層建築的追求也日益迫切。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認識到文化多元的意義與價值,進而主動保護方言,而非被動地「先污染,後治理」,這也是主觀能動性越來越強的體現。

積極主動地保護方言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就像防旱防澇、施用肥料、搭建大棚而不是憑天吃飯一樣,就像發展醫學、注重預防、定期體檢而不是坐以待斃一樣。只不過吃飽、活著是較低層次的需求,吃好、健康是稍高的層次,而文化自覺與歸屬則是更髙且更晚為人所察覺、所需要、所重視的層次而已。

有人說,方言是地理隔絕、交通不便的產物,因此當今社會應當廢除。然而,當語言從基本的交流工具,變為思想意識、文化藝術的載體時,其所承載的就不僅是交流工具的功能,也不能僅以工具視角來評價。「好心辦壞事」的行為客觀上帶來了損失,卻不能因初衷是好心而得以抹殺;殖民行徑為受殖民地區的人民帶來苦難、傷痛與恥辱,但殖民者出於統治目的興建的基礎設施卻可以在光復後保留使用。以方言產生的原因推導出應當廢除方言的結論並不是十分正當的。

普通話是方便跨方言溝通的津梁。保護方言不是為了抵制普通話,推廣普通話也不是為了消滅方言。


因為全世界各國都沒有統一實際發音和音調,而出現了各種方言。

消滅方言的是大規模的印刷產品、國家層面的語言標準、以及最重要的:由國家主持的初等教育的普及。電視、廣播、網路這類後起的大眾傳媒則是加速了方言的衰弱。

但即使是美帝,照樣有各種口音問題,雖然差距很小。


首先,古代官方是有教官話的,但古代多數人不讀書,不受影響

其次,即使是官話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步分化,現在的普通話也逐漸隨著地域而分化成地方特色普通話

再次,現在推廣普通話其實是受到商品經濟發展的紅利,改革開放之前,推普並不是很成功,畢竟生活的圈子就這麼大,沒必要去跟別的地方的人交流。改革開放之後,人口開始可以比較自由地流動,人們需要跟外地人打交道,這才促進普通話的推廣,即使沒有推普,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本身也會有通用語言出現。


就我所知,古代有這麼幾種定音韻的書:
聲類(三國)
韻集(晉)
切韻(南北朝-隋)
唐韻(唐)
廣韻(宋)
平水韻(宋末)

後來搜了一下,中國古代韻書_田園這個博客總結了以下的內容:

中國古代韻書

一、萌芽中的韻書

1、 李登的《聲類》
2、 呂靜的《韻集》

二、六朝韻書

3、周研的《聲韻》四十一卷(《隋書.經籍志》)
4、 張諒的《四聲韻林》二十八卷(《隋書.經籍志》)
5、 段弘的《韻集》八卷(《隋書.經籍志》)
6、 無名氏的《韻集》二卷(《隋書.經籍志》)
7、 王該的《文章音韻》二卷(《隋書.經籍志》)
8、 王該的《五音韻》五卷(《隋書.經籍志》)
9、 無名氏的《群玉典韻》五卷(《隋書.經籍志》)
10、陽休之《韻略》一卷(《隋書.經籍志》;又見陸法言《切韻序》,無卷數。)
11、李概的《音譜》四卷(《隋書.經籍志》;陸法言《切韻序》作李季節,無卷數。)
12、無名氏的《篡韻鈔》十卷(《隋書.經籍志》)
13、劉善經的《四聲指歸》一卷(《隋書.經籍志》)
14、周彥倫的《四聲切韻》(《南史.周彥倫傳》)
15、沈約的《四聲》一卷(《隋書.經籍志》)
16、夏侯詠的《四聲韻略》十三卷(《隋書.經籍志》;陸法言《切韻序》作《韻略》,無卷數。宋本《廣韻》作夏侯該,捂、誤。)
17、潘徽的《韻篡》三十卷(《隋書.潘徽傳》)
18、釋靜洪的《韻英》三卷(《隋書.經籍志》)
19、杜台卿的《韻略》(陸法言《切韻序》)

三、定型的韻書

20、(隋)陸法言的《切韻》

四、修訂、增補的韻書

21、(唐)孫愐的《唐韻》
22、(唐)李周的《切韻》

五、官修韻書

23、(宋)陳彭年、丘雍等人修訂的《廣韻》
24、(宋)戚綸等的《韻略》
25、(宋)丁度等的《集韻》
26、(宋)丁度等的《禮部韻略》

六、正統韻書

27、(金)韓道昭的《五音集韻》
28、(元)黃公紹的《古今韻會舉要》
29、(明)樂韶鳳、宋濂等人的《洪武正韻》

七、《中原音韻》系統的韻書

30、(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韻》
31、(元)卓從之的《中州音韻》
32、(明)蘭茂的《韻略易通》
33、(明)畢拱宸的《韻略匯通》
34、(清)樊騰鳳的《五方母音》

八、平水韻和詩韻

35、(宋)劉淵的《平水韻》(又叫《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或《新刊韻》)
36、(金)王文郁的《平水韻略》
37、(金)張天錫的《草書韻會》
38、(元)陰時夫的《韻府群玉》
39、(明)凌稚隆的《五車韻瑞》
40、(明)潘恩的《詩韻輯略》
41、(明)李攀龍的《詩韻輯要》
42、(元)陰時夫的《韻府群玉》
43、(清)張玉書等的《佩文韻府》
44、(清)《佩文詩韻》
45、(清)周蓮塘的《佩文詩韻釋要》
46、(清)余照的《詩韻珠璣》
47、(清)余照的《詩韻集成》
48、(清)朱月坡的《漁古軒詩韻》
49、(清)汪慕杜的《詩韻合壁》
50、(清)湯文璐的《詩韻合壁》
51、(清)惜陰主人湯祥瑟的《詩韻全壁》
52、(清)《詩韻含英》
53、(清)《詩韻題解》
54、(清)《讀詩韻新訣》
55、(清)《詩韻辨同》
56、(清)《詩韻尤雅》
57、(清)《佩文廣韻彙編》
58、(清)《佩文韻溯原》
69、(清)《詩韻析》
70、(清)《詩韻歌訣初步》
71、(清)《養默山房詩韻》

九、詞曲韻書


北曲韻書是用《中原音韻》,南曲韻書參考《洪武正韻》。
72、 (明)朱權的《瓊林雅韻》(南曲韻書)
73、 (宋代刻印)菉裴軒的《詞林韻釋》(有爭議,不能肯定是宋本)
74、 (明)陳鐸的《詞林要韻》
75、 (明)沈乘麔的《韻學驪珠》(又名《曲韻驪珠》《曲韻探驪》)
76、 (清)王鵕的《音韻輯要》
77、 (清)周昂的《新中州全韻》
78、 (明)沈謙的《詞韻略》
79、 (清)仲恆的《詞韻》
80、 (清)戈載的《詞林正韻》
81、 (清)《學宋齋詞韻》
82、 (清)《笠翁詞韻》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如果古代中國沒有統一漢字發音和音調,為什麼近三千年前的詩經,我們今天讀起來仍然朗朗上口?

你覺得你的問題還成立嗎?


沒有錄音沒有電話沒有mp3,集中培訓五百萬人深入每郡每縣每亭推廣官話?在國家軍隊平時都要農耕的年代?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即使現在推廣普通話這麼多年,大部分地方本地的交流還用當地方言。學習語言是一件很累人的事,謀生還來不及呢,你用什麼說服人家全家餓著肚子陪你玩?


技術限制做不到


你看看從古至今,
哪個大國實現了全民無文盲?全民標準語?

中國是個大國

自有國情在此


因為古代沒有留聲機


因為,中國地理環境及氣候多變,導致:人們放鬆時的聲帶鬆緊程度不同。所以,產生了造應當地氣候的方言。


我覺得是因為沒有互聯網的原因


因為沒有廣播電視


推薦閱讀:

漢語拼音中的 ü 未來有可能被廣泛地書寫為 v 嗎?
法語和西班牙語的關係是什麼?
台灣地區的「國語」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這麼軟綿綿的?
新加坡華人到底喜歡說英語還是說漢語?
是不是說粵語會被兩廣之外的部分人群看不起?

TAG:語言 | 方言 | 普通話 | 漢語發音 | 漢語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