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是一座怎樣的城市?與其他國際大都市相比有什麼獨特之處?
比如紐約比起來呢?
上個月看到了一篇文章說倫敦是整個西方文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為什麼?因為倫敦69.7%的人都是大學畢業的。
對比一下其它國際大都市:
紐約、巴黎、柏林、等:也都在45%左右。
洛杉磯、羅馬、馬德里、等:不到35%。
稍微接近倫敦的只有:挪威奧斯陸、瑞士蘇黎世。不過也只有54%,比倫敦還少10%。
剛查了一下亞洲的:
香港和新加坡大概比倫敦還高,70%多。
東京、漢城也在60%-65%,沒倫敦比例高。
(中國大陸的不清楚)
補充:
英國其他地方大概在40%左右。說明倫敦比較誇張,或者英國各地畢業生都來到了倫敦。
---
所以呢,毫無疑問倫敦是西方「文化水平最高」的都市。
對一個西方都市來講,算是個特點吧。。。
正面回答:倫敦體量如何?
憑總GDP什麼的,一般把倫敦評為第三第四:
(這裡用PPP吧)
1)東京,$1,600 billion (相當於一個巴西、或加拿大)
2)紐約,$1,400 billion (相當於一個澳洲、或俄羅斯)
3、4)倫敦、洛杉磯 都在 $850 billion左右 (相當於一個印尼)
5、6)巴黎、首爾 都在 $750 billion左右 (相當於一個土耳其)
目前大概就這六大。。。
倫敦也沒希望趕上紐約、東京,因為它們人口都比倫敦大一倍。
不過上海$600 billion、北京$500 billion,都快追上了六大。不久就成了八大。
現在退歐了,英鎊跌了10%,所以倫敦排名很可能已落到第六了。
---
倫敦還有什麼特色呢?感覺很多。
1)感覺歷史比紐約、洛杉磯長遠多了
倫敦是羅馬兩千年前建立的羅馬省會。
(呵呵,約克也是當年一省會,而且至少四位羅馬皇帝都有在約克上朝,唉,不說了)
當然不能跟3000年歷史的西安、洛陽等等比,但是絕對跟北京有一拼了。別說上海(!)
所以倫敦歷史旅遊景點確實很多呀。如果一天看一個,也需要好幾個月才能看完。很多人到倫敦呆兩天都意識不到這一點,真有好多歷史古迹。。。
大家都知道市中心白金漢宮;但是倫敦市內還有十幾個不同王朝當年的宮殿沒人關注啊。。。
160年前的那些地鐵站有很多也已經成為歷史遺迹了。還蠻有趣。
博物館無數。其它小景點也有很多,東倫敦這邊好多小地方都很有故事的。
比方說這個碼頭那個教堂這個老酒吧那個老房子曾經發生了什麼世界重大的事情。
好吧,不多說了。
2)倫敦目前還是旅遊最多的城市
至少是世界上外國人過來遊玩最多的城市了。
把倫敦六個大機場都加起來,每年有1.4億人次到達倫敦。比紐約、東京、巴黎都多。
3)倫敦在1800-1920左右是世界最大的城市。第一個超過兩百萬人口的城市
想一想500年前的倫敦。。。不到二十萬人。
就這麼點大。規模大小還不如中國現在的上千個縣城。
現在的「市中心」:白金漢宮、牛津街、westminster、mayfair、soho、唐人街、等。這些地方當年還都是農場,沒人住。更別說南倫敦、東倫敦。
現在的幾百個地鐵站,也只有五六站屬於老倫敦城範圍(bank周圍那幾個呀)。
什麼Kings Cross、Baker Street、Waterloo、Victoria都在當年算城外小農村之地。
直到現在那麼多地鐵站地名都是之前的城外村名。
4)倫敦只有39%的人是本地白人
還有13%黑人(比紐約多?)。16%南亞人(其中8%是穆斯林)。5%東亞人或東南亞人。
還有5%的「混血」。。。估計也是世界最大的混血比例吧?
剩下的22%是什麼人?全球各地的其他白人。絕大部分是東歐來的,或歐洲其他地方。
什麼地方的人都有。猶太人也有十萬多(1%)、愛爾蘭人2%、等等。
這才是真正的國際都市吧。幾百個民族都在一起天天相處。
什麼國家什麼菜系的菜都那麼容易在各區吃到。。。當然覺得倫敦好。
城市萬千計,孰優孰劣,自古難有公論。在此我僅提供一家之言,諸位姑妄聽之。我到過世上不少稱得上瑰麗雄奇的城市,倫敦依然是我認為的最獨特而又美好的存在。能和倫敦相媲美的,粗略地屈指一數,不過巴黎、東京和香港聊聊數者耳。
一、比起巴黎,倫敦不失浪漫
巴黎的浪漫是濃烈而集中的,以埃菲爾鐵搭為圓心蕩漾開去。在香榭麗舍,在楓丹白露,在拉丁區,在左岸,在一切環繞著鐵搭的地方,你都能感受到巴黎濃得化不開的浪漫:衣香鬢影,佳人如雲;歌吹為風,粉汗如雨。尤其是塞納河沿岸的金碧輝煌,猶如出自諸神手中絢麗的樂章。去到巴黎,不妨在看盡左岸的繁華後,牽著戀人的手去逛人世間最美的書店:Shakespeare Company,送她一本辛波斯卡的《萬物靜默如迷》。
事實上,濃郁的浪漫並不是巴黎的全部。當埃菲爾鐵塔隱沒於天際,一個巴黎悄然消逝,另一個巴黎浮現出來。新的巴黎面目冷峻,牛皮癬、污水、煙頭隨處可見。亮麗的佳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算命為主業,偷竊為副業的吉卜賽人;以及一些尤其善於簡單粗暴解決問題的黑人。我曾見識過這樣的巴黎,並在那裡露宿了一晚。記得那一晚秋寒入骨,我蜷縮在牆角,把行李箱放置在身前擋風,把裡面的衣物拿出來裹住身體取暖;如今想來,仍覺驚心動魄。
說回倫敦。倫敦式的浪漫要顯得平淡得多;但是這樣的浪漫又是如此奇特的存在於城市裡的每個角落。無論是在大本鐘,還是海德公園,或是再遠一點的諾丁山,倫敦式的浪漫都是那樣不張揚地存在著。任選一個無事的午後,隨意坐在街邊的長椅上,看路上來往的車輛,看路旁呷著Latte閑聊的人們,看黏在腳跟的落英,看倫敦忽明忽暗的雲,就很好。倫敦的街頭小景總是透著別樣的精緻。
你和戀人若問我埃菲爾鐵塔和倫敦眼哪個更適合情侶前往,我會替你選擇倫敦眼。和所有美好而易碎的愛情一樣,埃菲爾鐵塔經不起近看,它只適宜封存在相冊中供你遙遠地相思。近看下的鐵塔是粗糙的,褪色的。它是如此的鐵鏽斑然,每一條鋼筋都滲著了無生機的褐色,時刻提醒你它只是一個前工業時代的產物。鐵塔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力,但是也揭示著人類對自然的蔑視。登上鐵塔,人被環繞的鐵網所包圍,視野受到嚴重的阻擋,只好隔著那些交叉縱橫的鐵網方格向外俯瞰巴黎,直教人活潑不得。
相比之下,倫敦眼則要濃妝淡抹總相宜得多。設置在倫敦眼上的膠囊式座艙是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若碰到非節假日的夜晚,趁著遊客稀疏,你和戀人頗有機會包下一個大大的膠囊,共賞只屬於你們的倫敦夜景:你會看到河岸邊的議會大廈;你會看到明月下的西敏寺;你會看到極具科幻感的碎片大廈(The Shard);你會看到五彩的射燈穿過整個泰晤士河兩岸。
我總覺得,陳奕迅《幸福摩天輪》一曲的意蘊只有在倫敦眼上才可全然地領會到:
「天荒地老流連在摩天輪/在高處凝望世界流動/失落之處仍然會笑著哭/人間的跌蕩/默默迎送」
當和戀人在倫敦眼上欣賞倫敦的夜景時,不妨戴上耳機,播放這一首老歌;去感受歌詞里的,一字一句。
二、比起東京,倫敦不失古雅
我很喜歡東京這個城市,因為它足夠「古雅」。說它「古雅」,並不因其歷史悠久,而是它很好地傳承了自身的文化譜系。即便是在東京的鬧市區里,許多遠至江戶時代的歷史依然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譬如曾經光顧的某個陋巷裡的小店,店主依然在菜單上用Botan(牡丹)來稱呼豬肉,想來這已是江戶時代幕府頒布「禁肉令」時,坊間對豬肉的別稱了;又,某天清晨六點,我沿著馬路晨跑,見一山坡,小跑而上;穿過一小片竹林,便見一神社隱於其中,庭院寂然,葉落無聲。神社就這樣篤定地與一群現代化建築待在一起,對抗時間。後來發現,這樣的神社在東京是極尋常的。
在「古雅」這點上,倫敦和東京頗為相像;只是較之東京,倫敦更多添了幾分神秘。有段時間我住在倫敦一個叫lincoln"s inn field的公園旁。閑來如事就自己騎一輛單車,穿行於大街小巷之中。某天騎車出行,在拐過幾個街道後,忽地發現一棟體量巨大的石棺狀建築矗立在眼前。它是那麼突兀地立在路的中央,和周圍的建築格格不入,彷彿是不知從何處移植而來一樣。我走近一看,心中便是一陣驚詫。在建築入口的上方赫然地雕刻著一個熟悉的標誌:一個圓規下面橫放著一把尺子。我曾無數次在報紙、書籍、電影和雜誌里見過這標誌,然則當它真的在現實中出現時,我還是感到了無比的震撼。說到這,相信不少人也知道我的所指了,「共濟會」的大名在中國依然是如雷貫耳的。後來從路人口中得知,這棟建築確是屬於「共濟會」所有,名字叫:Freemasons Hall。
倫敦千年的歷史讓這個城市充滿了各種謎題,而倫敦古典優雅的氣質又讓背後的謎底隱藏在各種容易忽略的細節之中,等待後人來一一挖掘:共濟會的舊集會地;Soho區數世紀的情色兇殺;市區每一盞路燈上的奇怪標誌;讓女王都敬畏三分的倫敦城中城,以及背後波詭雲譎的金融世界……在感受倫敦古典優雅的同時,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當一回福爾摩斯。
三、比起香港,倫敦不失繁華
在我看來,香港和倫敦的繁華度是不相上下的。香港有彌敦道、銅鑼灣;倫敦有牛津街(Oxford Street)、攝政王街(Regent Street);香港有油尖旺區,倫敦有西區(West End);香港有中銀大廈、國際金融中心;倫敦有瑞士再保險大廈(The Swiss Re Building)、勞合社大廈(The Lloyds);香港有淺水灣、半山;倫敦有貝爾塔萊維亞(Belgravia)、肯辛頓(Kensington)。甚至,若論物質的豐盛,香港似是較倫敦更勝一籌。
然而繁華背後,香港透著的是蒼涼,倫敦透著的依然是自信。三十年前,香港人唱的是羅文的《獅子山下》:「同舟人,誓相隨,無畏也無懼」;三十年後的今天,香港年輕人唱起了陳冠希的《香港地》:「七百萬隻螞蟻不容易走到一起」。顧城說:「生如蟻而美如神」,香港人只認了前半句。
於是看到的是,香港出生的表哥帶我去參觀他那五十平的「豪宅」,苦笑自稱「港燦」;
於是看到的是,在香港做生意的舅舅搖著頭無奈地說:「現在生意難做了,只能北望神州」;
於是看到的是,香港的士司機一邊開車一邊冷嘲熱諷:「你們現在是強國人民啦,什麼都有啦,來香港做什麼」;
於是看到的是,凌晨三點油麻地的大排檔里,幾個大叔圍著一桌殘羹冷炙,挑著牙籤,晃著酒杯。酒杯碰到一起,聽到的都是夢碎的聲音。
反觀倫敦,六十年前的倫敦人信奉「Keep clam and carry on」,六十年後的倫敦人依然如故。雖然許多人認為二戰之後,倫敦世界中心的位置讓位於紐約;倫敦人多半只能像沒落貴族般頹唐地活著,從此怨天尤人。但是走近倫敦人,你會發現他們只是不善聲張而已,但並不因此而變得頹唐。
長者說:「悶聲發大財,這是最好的。」 倫敦人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出色。Keep clam所以能「悶聲」,Carry on所以能「篤定」,兩者結合起來容易發大財。某天我坐銀禧線(Jubilee Line)往滑鐵盧(Waterloo),中途上來一老者,衣著普通,典型的英倫穿著,手腕上戴的卻是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的Grand Complications。倫敦人無論貧富都是這般「悶騷」地活著,內斂,不張揚,但無不透著自信。你看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全民偶像卷福,還有莫教授,Jon Snow等等的大咖不是常被拍到獨自一人搭乘地鐵么?他們開豪車的照片反倒是不常見的。
四、結語
倫敦的朋友給我寄來一份小禮物,是一個地球儀,裡面附了一張卡片,說是希望我常回去倫敦看看。
我回信時回復了她一句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的話:
「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I don"t want to earn my living; I want to live. )
我接著說,所以倫敦是要再去的。和其他國際大都市比起來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特別特別貴。
題主在問題描述里舉例要和紐約比較。唔,我一個月前剛從居住了七年多的倫敦搬到紐約。兩個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城市,若說與中國大都市的比較,紐約不會讓你感覺過於陌生——而倫敦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先出去了回來繼續寫……
唔~好忙~
我沒有什麼旅遊 tips 可以分享給各位。因為我對旅遊這事兒沒什麼情懷可言,有多少人只是走馬觀花就滿足了。我想說說,幾件遊客觀察不到的事情。
也許大家都知道,倫敦是按 Zone 環狀放射性分區的,但財富和生活水平並不是由里到外漸變的——也不都是由某個區域的名聲決定的。有的時候,臨街就是另一個世界。
大概四五年前,我住在 Aldgate East。我所在的街,平時十分安靜,只有兩條機動車道。往西走幾分鐘便是 City 金融城,往北走幾分鐘便是著名的 Brick Lane。這兩個地方,真是毫不相干。一條 Commercial Road,連結了兩個世界——安靜的中產階級居住區(Wapping / St Katherine"s Dock / Leman Street)和五光十色的印巴裔商業街(Shadwell / Whitechapel)。類似的還有 Barbican,一下地鐵就能看到舊地不成樣子的 council high rise,雖然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公屋,但屹立在著名的文化區內,也算是奇特一景。
也許最明顯的莫過於新金融城 Canary Wharf(反對將其翻譯為金絲雀碼頭。具體原因可自行維基百科)。我知道知乎上也有幾位同學在那上班,但我相信如果你不住在狗島,你也許還沒有參觀過狗島南部。從 Westferry Road 往南走上十分鐘,你會發現,左邊是一棟棟 council flat,右邊卻是臨河的高檔住宅(好吧,十幾年了可能現在不能算高檔了)。若是下午三四點路過那裡,正好趕上成群結隊的穆斯林小朋友在裹著黑紗的媽媽們的帶領下放學回家。濃厚的異域氣氛讓你感到迷惑,因為幾分鐘前還站在承載著英國巨大財富的金融新城的廣場上。
光鮮亮麗的 Canary Wharf 坐落在倫敦犯罪率數一數二的 Tower Hamlets 轄區內。
這種不同階級和平共處的良好景象,倫敦市中心是怎麼做到的?(郊外就不談了,沒住過不了解。)努力融合社區與文化。這麼重要的一件事,很可惜我沒有在北京、巴黎或紐約見到過。
三四年前在倫敦看房時了解到,任何開發商要蓋新房,政府規定每個住宅小區必須有一定比例的房子作為 affordable housing(優惠窮人的政策)出售。你可以將一層樓的住宅定兩種價,也可以在高檔住宅樓的旁邊另起 no frill 的小樓,一種「不管怎樣,我就是要讓富人和窮人住在一起」的趕腳。起初也許覺得太過 socialism,「這不科學!」但慢慢你會了解到它的好處。
巴黎就是個反面例子。幾十年前,從北非移民到巴黎的勞工們只能住在便宜的郊外,於是慢慢地形成了他們自己的小世界。第一代移民吃苦耐勞,到了第二代(大概是七十年代還是八十年代,不記得了)人們漸漸意識到,「我們也是法國人,我們也應該享受同樣的權利,可是我們沒法與法國人融合」。直到一次郊外的暴力事件被媒體大面積報道,巴黎市中心的富人們才發出「我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存在!」的驚訝感嘆。如今巴黎郊外的糟糕狀況全世界有目共睹。我的一位法國同事向我講述巴黎郊外的慘狀,搞的我中午飯都難以下咽。
知乎上宣揚種族歧視/隔離的高票回答的贊同者們,希望這個例子能給你們帶來一些新的思考。有時候,事情不只是你想像的聖母情結那麼簡單。這個世界很大,也很複雜,歷史也夠長了,不要光看到眼前的景象,就單線程地發出一個反應。
另一件事就是,英國人的 stereotype。這是個很有趣的東西。「With the greatest respect」這種梗你也許已經看得太多。嗯,我就是不想讓你知道我在想什麼——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英國人。至於這種情結怎麼來的,我推薦各位看看這個簡短的 Stephen Fry 的採訪視頻,需要翻牆:「英式幽默」和「美式幽默」的區別是什麼? - 鄧妍的回答
來到紐約有一個月了,我慢慢開始懷念英國人的臭德行。紐約人可真是直截了當。八月份在紐約待了一周,玩+看房。幾個中介無一例外地說話像機關槍一樣,沒一句廢話,一切為了一個執著的目的:生意。我朋友在寬頻上網公司的實體店裡正在猶豫選哪個月租計劃,有些猶豫不決,畢竟沒什麼人能分清 100Mbps 和 30Mbps 到底有多大區別。這時候銷售小伙兒發話了:「哥們兒,我也收集手錶,我看你這表也值不少錢了。你這麼有錢還糾結這個啊,要我說你就選這個最好的!」朋友轉述時,我目瞪口呆——這事兒,在倫敦簡直一萬年都不會發生!為什麼?英國人懂得如何 ? 不 ? 看盤下菜。
或者叫做,sophistication。看盤下菜這是資本主義自帶屬性,英國人早就學會了如何掩蓋這一點;)副作用就是可能讓你覺得有些拐彎抹角,而箇中好手能讓你毫無察覺地老實掏錢買個滿意。
源自階級謙卑和自嘲的幽默總是讓人有安全感的;)
暫時先寫這些,繼續去忙了……評論歡迎提問,不歡迎批評——除非你住倫敦時間比我長 ^_^
---
看到評論里有人提到「我們 Mayfair」,唔,好巧,搬來紐約之前的最後一年我正好是在 Belgravia 的一幢私宅里上班,也是我職業生涯里最開心的一年。每天 off peak 時段上下班,中午還有老闆的管家給做飯,要不是因為上天給我安排了別的計劃,我還真捨不得離開倫敦來到紐約。接下來就說說倫敦的富人居住區好了。哦不,「您們的富人區」,您看行么?^_^
Westminster、Kensington Chelsea 有窮人嗎?有。但不明顯罷了,比如,居家的 pensioners。前兩個月還剛看過一篇報道,講的就是這件事。從富人那裡收取高稅額,是英國黨派們向普通民眾表忠心的一種常見手法,畢竟富人有的是資源去躲避這些高達 50% 的稅率。於是這一次,據說政府又要加收高價房的房產稅了。這就牽扯到居住在富人區的不是那麼富有的人——不少人只是生來就住在那裡,但並不富有,他們被稱作「有產無財」(property-rich but asset-poor 之類,記不清了)的居民。文中還提到,這個稅可以等他們去世後才徵收(從繼承人那裡徵收吧我猜)。
住在富人區的開銷是很貴的。這裡說的並不是我們馬上能想到的生活用品物價高、交通費高之類的,這些還都算小事。我的老闆告訴我,假如你擁有這樣一棟白房子,每五年都要向政府上繳一次油漆費——你家的牆能刷什麼顏色,是由政府決定的,哦對了,這個粉刷油漆的錢也是你來出~這下我理解了為什麼 Belgravia 的房子都那麼漂亮整齊了。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分享一些遊客常識以外的有趣事情給大家。不管怎樣,如果你非要認為我之前的文章是盲目地覆蓋了全倫敦所有地方的話……那我也沒轍~
這世上任何一個大都市,既已成為大都市,便意味著沒有辦法只用一種方式描述。見多識廣的「您們 Mayfair」應該更明白這個道理吧:)
---
評論中有同學提到英國人的虛偽和中國人差不多。嗯,這個事情嘛,又涉及到 high/low context 文化這個概念了。什麼是 high context 文化呢?就是我只說一句話,裡面卻可以包含無數意思——如果你生活在中國、英國和日本;low context 文化正好相反,說一句話就是一句話,不需要你去猜——典型類似美國或者德國。
我並不覺得 high context 虛偽,我甚至覺得它很有趣。無趣的是什麼呢?其衍生的 beaurucracy。也許你不喜歡的是這個吧:)【多圖預警】
站在希斯羅機場T3入境口,我並沒有對在我求知慾最旺盛的年歲影像記憶中的這座城市有太多好感,甚至有些許討厭。只需稍稍往右看,很清楚的就能看到外面狂風大作,只是下午三點半,從機場到倫敦西區,天已全黑。
真希望,這個聖誕節能結束的快一點。我的第一反應。 當然,沒能如我願。從第二天與獲得過五次BAFTAs最佳紀錄片的BBC導演見面,開始在倫敦奔赴各大展覽,在養老院跟著十幾位八十多歲的退伍老軍人一起吃了地道的聖誕午餐,到Brighton,到Oxford,到Cotswolds,以及後來前往威爾士山谷見到私人動物園以及久違的太陽雨彩虹,很難相信,我已經深深愛上了這個我曾厭惡的國家。
新年後,一直待在倫敦西區,每日雖規律,卻總有新驚喜。回國過新年,離開前一晚,我和Martin在東區的河邊,看著列車從橋上緩緩駛過,路過的幾個畫廊、餐館零零散散幾個客人,他不緊不慢地跟我介紹每一家的歷史以及這個區域的發展,我抬頭看看天空中的幾顆星星,想著明天必定是個好天氣。我說,我馬上就回來。Martin大笑,說,還以為你一直想著離開呢。是啊,和去過的其他地方不一樣,我沒有立刻愛上這個地方,如此昂貴、到處擁擠、日照短、陰冷潮濕。但也就是這樣的天氣,造就了英國人內斂、幽默、溫和的性格。在街上偶遇的每一個微笑,參加的每一場演出、展覽,都像是一枚枚釘子一樣,牢牢地把我的心拴在了這。那天在考文特花園看了卡羅爾,走出影院漫步在周圍,下起了毛毛雨,一紅衣女子闖入了鏡頭,急匆匆,正如凱特在片中的那一襲紅衣一樣,就像她說的那樣:An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每天傍晚雷打不動一場小雨,飄過灰黑的滄桑的磚牆,在倫敦特有的霧朦朦中落在生鏽的黑亮的鐵軌上,竟感到一絲愜意。雨霧中隱約可見的教堂尖頂,舊舊的地鐵車廂像盪鞦韆般沿著彎曲的鐵軌搖晃出視野,站台上穿米黃色呢子大衣黑色長柄傘不離手的的老男人,在雨中寒意里裹緊駝色風衣的金髮優雅女人,這些對雨天習以為常的事物和人們,散發出一種安之若素的清冷感。他們在說著,雨中的倫敦才是倫敦。
聖保羅大教堂穹頂,可以俯瞰整個倫敦市。作為英國人民的精神支柱,聖保羅被視為火焰中鳳凰再次飛舞的地方。歷經多次毀壞、重建,二戰中丘吉爾高呼「Save St"Paul",如今,這裡依舊是英國人民」安營紮寨「的地方。今年聖誕子夜,和兩千人一起參加了聖誕彌撒,雖不是教徒,但是聽到第一句由男孩領唱的天籟之音從穹頂傳來,還是為之一振。
由牛津街、攝政街、查理十字街以及Shaffesberry街包圍而成的一個方形區域,就是倫敦SOHO區。當年,法國雨格諾教徒、俄羅斯猶太人以及來自希臘、義大利、比利時、馬爾他、瑞士和中國的移民都在此落地生根。在四百年前,這裡只是一片空曠的原野,據說SOHO的名字正是來自於當年狩獵人的叫喊聲。當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此匯聚,尤其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波西米亞風,帶動倫敦眾多爵士俱樂部的發展,這裡也慢慢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夜生活中心。周圍與百老匯齊名的劇院、密集分布的百年咖啡廳、酒吧、餐廳,雖然已不是當年的紅燈區,但那燈紅酒綠,依舊活色生香。
Bricklane的塗鴉街,與百米之外的Spitalfields不同的是,這裡更加前衛,而且是一種來自亞文化的時尚。這個區域也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塗鴉文化區域之一。
諾丁山市集。
那個童話故事,已經是很久遠了。這裡依舊陽光明媚,只是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作為倫敦最多元化的街區,這裡還會有很多故事會發生。
跨年夜,三十萬人,泰晤士河邊。
午夜大本鐘鐘聲響起的時候,倫敦眼煙花綻放。三十萬人一起倒計時,一起高喊新年快樂。有尖叫 有擁吻 有香檳。之後泰晤士河邊的pub,水泄不通,大家都好像是老朋友一樣,一起擁抱,一起跳舞。
這座城市,行走難,開車停車更難。可是,我們依舊在唱著,等我們老了,特拉法加,還得喂鴿子。
-------------------------------------------------------
我已委託「維權騎士」(http://rightknights.com)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chalffychan
大家也可以來參加我的英國旅行知乎 Live: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去以色列旅遊,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 - Chalffy 的回答 - 知乎
你的哪次旅行是抱著「朝聖」的心態去的?去了哪個地方?為什麼而去? - chalffy 的回答 - 知乎
你見過最美的落日是在哪裡? - Chalffy 的回答 - 知乎
旅遊的時候,你發現過哪些有意思的本地市場? - chalffy 的回答 - 知乎
歐洲有哪些小城市值得一去? - chalffy 的回答
在英國除了倫敦外,還有哪些值得探索的地方? - Chalffy 的回答 - 知乎
紐約是西方化的上海,倫敦是古典版的東京。
前者是在本身的多元文化上建構本土文化(紐約客文化/海派文化)
後者是傳承自身文化譜系,並傳承原有結構發展,再在這基礎上多元化。
前者有宏大的文化結構,這種結構是多元和非中心化的,並在這之上建立新的,符號化的本土文化認同。
後者有潛在的文化語境,這種語境是傳承自文化歷史(包括本土的不同階級,文化符號等等在歷史上的共融),形成現狀和主流價值觀,再與外部世界的文化繼續妥協。
但產業結構方面正好重新組合,上海和東京類似,紐約和倫敦類似走在海德公園裡感覺周圍是一種自然的古典,走在中央公園感覺四周像一個看得見的巨大的牢籠
ps紐約的唐人街規模把倫敦的中國城虐成渣渣哦
從一座橋說起:泰晤士河上有一座橋叫千禧橋,一頭連著Tate Modern博物館, 一頭連著St Paul大教堂。這是倫敦最好的寫征:一頭連接以宗教代表的精神傳承,一頭連接現代文明。
紐約最具代表的三座橋:BMW--布魯克林大橋,曼哈頓大橋和威廉斯堡大橋。它們體現了紐約最大的特徵之一是區劃和融合的並存。
紐約和倫敦總是在比肩。這頭John Steinbeck說,once you have lived in New York and you made it home. No place else is great enough. 那頭Samuel Johnson說,if you are bored with London, you are bored with life.
的確這兩所城市有太多相似點,古老的大英帝國,現代的美利堅,最相似的是一種無窮盡感。在這兩座城市,你想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找到最頂級的專家。 你有broadway show, 我有south bank; 你有Central Park, 我有Hyde Park; 你有Starbucks, 我有Costa; 你有Saks, 我有Harrods;你有5th ave, 我有Oxford street; 你有NYU,我有UCL;你有Columbia, 我有LSE; 你有Knicks, 我有Arsenal;你有Times Square, 我有Trafalgar Square; 你有MET,我有National Gallery;你有Grand Central, 我有King"s Cross。
除了乾淨與否,倫敦和紐約最大的不同在於:在紐約待過一天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是New Yorker; 在倫敦生活了頗久的人也不見得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個真正的Londoner。
但無論如何,能夠有幸在這兩座城市生活的人,在其心中,永遠有種特殊的印記。
一個字,貴。 住一區少說8千鎊一年。去街上吃飯至少10鎊一頓。對,你們說北上廣都這個價,那我說北上廣我一百塊能吃的很爽。
街道,房子和地鐵怎麼說呢。。。嗯,有歷史感。肯辛頓房子最高不過十層,幾十年前建的,還得天天修修補補。然而我就是喜歡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我現在住的公寓電梯是鐵門,還要自己拉,歷史感啊。。。
倫敦地鐵都快百年了,車廂大小還跟百年前一樣。我們的地鐵過道能橫著站三四人,倫敦的只能站兩人。站內通道又小又窄,完全不符合大都市形象好不好。地鐵司機還天天罷工。哪天考試坐地鐵碰上罷工,那簡直日了狗了。我在廣州住的時候,可從來不知道地鐵還會延誤,以為全世界地鐵都準時到站的。倫敦地鐵之前放了一個宣傳片,倫敦地鐵在2020年終於有玻璃門啦。就是防止你不小心掉進地鐵道的那種。
倫敦到哪都有酒吧,這對於酒鬼喝球迷非常好。哪裡都有club,喜歡去浪的人也能很享受。什麼,你要遊樂園,大型超市?對不起,沒有。遊戲廳?有是有,只有賭博機。
出國留學前一定要想好自己想住哪種地方。六年前的文字,那時是第一次海外旅遊的「小白」眼中的倫敦。很多看法不一定成熟。
這個問題算強答吧,還是請大家多看看其他人的答案。
一、遊盪,在陽光燦爛的倫敦
倫敦是什麼?誰都說不出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覺得是多元化,是如此和諧的多元化。古老的哥特建築和蛋形的標新立異新建築、高傲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和亞洲、非洲的黃色黑色面孔,三明治和麵條,皇室和平民,陽光和陰雨,都市和大自然,原來認為是對立的東西,是如此和諧的統一在一起。This is London without Parallel!
十月的倫敦,陽光燦爛,間或陰雨綿綿。不過你也可以說凄風苦雨,間或陽光燦爛。一切要看你的心情。
給家裡人發一份短消息,報告一下天氣,不是很快樂么?
走在倫敦的中心區,絕對非常安全,把包背在後面。到處可以看到cctv的字眼,不過不要以為那是中國的cctv,是中央監控的意思。
到了一些十字路口,就看有沒有指向路牌,指向不同的方向,地點非常清楚。
大膽的向英國人問路吧,好幾次我都是被人帶到目的地,其中有說話顫巍巍、走路顫巍巍的老太太,搞得我特別不好意思。講話客氣一點,以sorry開始,以thanks結束。
如果你英語不好,不知道如何問路,建議享受特有的「自動應答機」的服務。你就在車站裡,大聲的把你要去的地方念出來吧!呵呵,在愛丁堡的車站,為了怕忘,我把目的地大聲念了兩遍,旁邊就有一個婦女,立刻跑過來告訴我應該坐幾路車!?
不吭聲也行。愛丁堡的清晨,我拖著大箱子,一個中年男迎面走過來,中止了打手機,主動問我去哪個酒店,並且詳細為我指了路,然後接著打手機。
在倫敦的最後幾天,我也開始幫助人了,雖然是廣大的亞非拉人民,例如地鐵裡面指導坐哪條線啦,機場裡面抱非洲小朋友過自動扶梯啊。奇怪,竟然真的有人問我路。我到香港也是有人向我問路,而我剛好知道怎麼走。
Cesuo!cesuo!
——旅遊者眼中的英國人和中國人
有人說,旅遊和居住在一個城市,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旅遊者總是去發現城市中最美好的東西,居住者總是去發現不好的一面。
旅遊過程中,處處感到了英國人的精細和嚴謹。大到城市建設、中到街心花園和小小庭院,小到從酒店物品的擺設,都非常理性,尺度剛好。在酒店裡,馬桶蓋上擺了三個備用的紙卷,竟然也是完美的對稱,三個紙卷的紙頭,都撕開傾斜,壓成幾何圖案,形成了三個平行線。
偏偏英國人在飲食方面不講究。堪稱國寶級的「fishchip」,跟我們的國寶級的「餃子」,簡直沒有辦法比。不過,我有一種觀點,吃飯不講究的國家,往往是發達國家,像日本的壽司,英國的fishchips,美國的漢堡包,都是最簡單的食物。中國人在吃的方面花的時間太多了,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動肯定就時間少了。比如四川的燒白,要提前幾天時間來準備。天哪,有這個時間,去爬爬山,讀讀書不好么?
陰晴不定的天氣,影響了英格蘭人的性格,我猜想。一會陽光燦爛,一會陰雨綿綿,容易讓人想起世事無常。雪萊在《無常》裡面吟唱到:「今天還微笑的花朵,明天就會枯萎;......」 有什麼讓人相信的呢?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從來和英國人無緣,《英國病人》的故事沒有發生在英國,而是烈日炎炎的北非。英國人很少和族外的人通婚。英國人的保守和懷疑是骨子裡的。
英國人崇尚理性和科學,整體素質很高。在大英博物館裡,每天都看到成群的小學生來做作業(對於我來說是兩天,呵呵)。電視節目里智力比賽節目鋪天蓋地,速算啊,猜字啊,中國流行的很多電視節目是英國電視台授權的,例如大富翁遊戲。似乎英國人特別鍾愛填字遊戲,酒店大堂擺了很多這類雜誌,報紙也必有填字遊戲的版面,坐火車的時候,經常看到有人拿筆做。
不知道各國人民在坐火車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如何度過漫漫旅程的?據說俄國人會拿出一本長篇小說來看,中國可能有兩種,北方人侃大山,南方人一言不發玩手機。而英國人做填字遊戲。看長篇小說和做填字遊戲的民族,都是可怕的民族。
印象中的英國人很高傲,不過在旅遊者眼中,他們都是活雷鋒,請他們拍照時,服務太熱情了,還有售後服務,拍後問:滿意不?
當然,不盲目崇拜老外,不認為外國月亮圓。我也看到了很多冷漠的英國人,坐飛機回來時,我覺得一個小朋友很可愛,忍不住多看了幾眼,突然,母親的眼神冷冷的盯著我,像是要殺死我,父親的眼神更冷,讓我不寒而慄。我也跟服務行業的人大吵過,用F開頭的話。還有人不找零錢,欺負我老外。。。。。。
而且英國人的熱情也僅僅限於問路和聊天,我感覺到你無法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國人和英國人之間有深深的文化的隔膜。有幾個問題是天然的鴻溝:星期天上午去教堂還是在家睡覺?吃熱狗還是熱狗肉?等等。
英國的紳士和高傲,其實就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有時候不經意的就流露出來,他只是看一眼,只是挑一下眉毛,只是聳聳肩,其實他相當於大聲的說了一聲:No!
如果你碰到長得像中國人的,千萬不要撲上去抱住,熱情的、眼淚汪汪的喊一聲:老鄉!首先,亞洲面孔不一定是中國人;其次,是中國人不一定是大陸人,有可能是台灣或者香港人;最後,是大陸人一定不會搭理你!
我也覺得很怪,在其他地方碰到國人背包客都很和善,可是在倫敦就見不到親切的笑容,也許跟倫敦的高物價有關?
我在英國只碰到了兩個旅遊團,在倫敦街頭看到母女二人,全身巴巴瑞!帽子圍巾是巴巴瑞,風衣巴巴瑞,包包巴巴瑞,鞋子巴巴瑞,我被這些格子晃暈了,忍不住說「O my god」。
另一次在愛丁堡的城堡前,停留著中國旅遊團的大巴。當時城堡已經關閉了,兩個保安站在門口。一個中年男人下車,沖向兩個保安大喊,揮舞著手指,前面的保安奮力攔住他,後面的保安如臨大敵。誰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只是不停的大喊「cesuo!cesuo!」
Anyway,作為旅行者,體會到了高傲的英國人的熱情和好客的國人的冷漠,有點怪異。倫敦街頭偶遇兩位國人mm,伸手打招呼。你能猜到下面發生什麼?
一個英國大媽衝過來,奪過我手中的相機,為我拍了照!
還是有例牌的售後服務,被問滿意么?我微笑著說,非常滿意。
「英國的優雅會提醒我,我真的很喜歡這裡。」
這是我老闆說的。
倫敦是我老闆曾經「戰鬥」過的地方,那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她住在「張幼儀」的身體里,在這裡度過了人間最美的四月天。
很多時候,一座城市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個人的體驗與記憶。
「 當時我們在劍橋拍《人間四月天》,我們就住在徐志摩念書的地方。導演說:"天黑就收工!"演員聽完馬上對視,互相使眼色,因為在國內我們有時拍到天亮都不收工,居然在這裡拍戲待遇這麼好。但是開拍第一天我們就發現被『騙』了,居然晚上10點天才黑,日戲怎麼永遠也拍不完。」
十多年後,我老闆因為工作原因再次回到倫敦,她發現下午4點天就黑了,就是得出結論——「拍戲一定要選好季節。」
再來倫敦是為了開個人演唱會,還有到威斯敏斯特大學和海外學子聊聊天。
」對我而言,倫敦真的很美。昨天一大早就出去散步,一進去海德公園覺得怎麼拍都很漂亮,我是說風景,不是我本人。陽光跟加州的陽光是不一樣的,這裡的陽光是有氣質的,我早上去大本鐘時在橋上走,我發現很多人趕著去上班的那個樣子都是好看的,連匆忙都是好看的。」
劍橋的張幼儀,倫敦的劉若英,如果有機會遇見,應該是美好的事情吧。
我愛倫敦
我嫌棄紐約
但我又習慣了紐約
覺得也還可以了
畢竟飯比倫敦好吃
我好像也回不去倫敦了
誒
傷感啊
可無奈每個人都有初戀啊。ta就是千好萬好。
跟紐約相比,倫敦更有古意。
倫敦的城市格局與街巷沒有經歷過大的規劃改變,個別地方還有很早的歷史遺迹,譬如古羅馬時期的城牆。這些都是紐約怎麼累積也不可能有的。
題主可以讀一下英國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撰寫的巨著《倫敦傳》,為一座城市而編寫的萬花筒般的傳記,從各個角度將倫敦這座傳奇城市的方方面面婉婉到來。
Definitely one of the very few truly world-class cities in the world, yet as for its uniqueness, I suppose quite a subjective thing.
Have been to lots of great cities, all the metropolises share the same characteristcs:
Big.
Internationally crowded.
Extremely Expensive.
Fairly Difficult.
Endless events and venues.
Fancy educational/artful/historical establishments.
Your choice depends on your priorities.
I love London cuz she provides world
class collections of art and antiquities, she shows versatile performing arts. There are plenty of theatres and gigs to experience, loads of great buildings to explore.
NYC can"t beat this.
I love afternoon tea.
I also adore and enjoy the campus atmosphere and culture here, profound, elegant, cool, sometimes funny, sometimes weird.
"Why, Sir, you find no man, at all intellectual, who is willing to leave London. No, Sir, 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for there is in London all that life can afford."
— Samuel Johnson
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其他國際大都市再找一個出來?
倫敦這座城市,介於羅馬和紐約的正中間。
都去過的童鞋應該懂的。怎麼不問倫敦和巴黎哈哈,倫敦低調又不失高貴啊,看似高高在上,骨子裡極為叛逆、多元,西倫敦和東倫敦完全迥異的氛圍融合在一起,這些和紐約還是差別明顯吧
每個人,心中總有一片草原,呆了幾日就不願離去。對我來說,這座城市,沒有米蘭的奢華,沒有巴黎的浪漫,沒有柏林的新潮,沒有莫斯科的莊重,沒有紐約的市井,沒有巴塞羅那的魔幻,更沒有阿姆斯特丹充斥著慾望的味道,既沒有蘇塞晌午陽光下的閑適,也沒有伊比薩夜間酒精而起的喧囂。倫敦,在褪去了陰雲的傍晚,信步走入一家酒吧,要一份烤牛肉,就著黑啤,感受著這個城市的上妝卸妝之間的喘息。酒吧里的電視播放著倫敦對陣維根的橄欖球比賽,牽動著這個城市的脈搏,涌動著上班族們,卸下領帶之後的快感。
我愛倫敦,一如既往。推薦閱讀:
※上海比其他世界性城市差在什麼地方?
※學習服務設計 ,請問倫敦藝術大學與格拉斯哥美術學院相比哪個更合適呢?
※在英國留學,如果不愛喝酒的話,如何更好的融入local group?
※倫敦時裝周與其他三大時裝周相比有何特點?
TAG:城市 | 倫敦GreaterLond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