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趣的單詞的演變或起源的故事?
俄羅斯的國名,俄語稱為Россия(Rossiya);
蒙古語稱為Орос(Oros),省去了詞尾,又因為蒙古語單詞不能以r音開頭,在前面加了個O;
漢語根據蒙古語譯為「俄羅斯」(e luo si);
「俄羅斯」三個字的中古音為nga la sie,
越南語中的漢字音以中古音為基礎,把俄羅斯稱為Nga La T?,一般簡稱Nga。
古英語時代,5-8世紀
盎格魯-薩克森人入侵、移民不列顛
用來表示【雲】的辭彙是welkin,這個詞跟荷蘭語、德語同源
但是不列顛人(威爾士人)在改講英語的過程中,
把一個本來表示【土堆】的辭彙 cloud 引申成了雲的意思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威爾士語自己就把 土堆 引申成 雲
另外,由於9世紀,維京人大幅入侵、移民不列顛
維京人把自己語言表示雲的sky也帶入了不列顛,
並伴隨他們改講英語,讓sky這個詞流入了英語
形成了 welkin、sky、cloud 都可以表示 雲 的大混戰局面
最終,16世紀的倫敦英語,
cloud 勝出,sky被擠去表示【天空】,本來表示天空的heaven,被擠去表示【天堂】
而最正統的welkin,被擠去表示【蒼穹】,成為詩歌辭彙,被完全排出主流了
=== 17.5.4 更新一波,好久不見 ===
以下這些英文單詞都與「愛」有關
Believe(相信):believe的中世紀英語拼法為beleven,古英語拼法為belyfan(beliefan?),再上溯到原始日耳曼語(Proto-Germanic)為ga-laubjan,原意為「珍重、珍愛」,這裡的laub是為原始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PIE)詞根leubh-,愛。
Friday(星期五):Friday在古英語中是friged?g,是以Frigg(北歐神話中的愛神弗麗嘉)命名的。
Venom(毒藥):這個單詞源自於拉丁文venenum,與古羅馬神話中愛與美之神維納斯(Venus)同詞根。同時venenum最早的含義是「愛情魔葯」。
Amateur(外行):amateur的詞根源自於拉丁文amare,愛。同時這也是人名Amy的詞根,在古法語中,Amy(拼為Amee)的意思是「被深愛之人」。
Charity(慈善、施捨):源自拉丁文caritas,愛。但是這裡的愛與amare不同,前者更顯崇高、尊敬,後者偏向於情慾之愛。caritas其實譯自於古希臘語agape,在聖經中,這個單詞指無私的、廣泛的一種愛,這種愛對待一切事物沒有任何差別。
Philosophy(哲學):大家都知道,哲學即為愛智慧——這放在詞源學上也十分說得通。philosophy源自於希臘語philosophia,philo-(愛) + sophia(智慧)。
Philadelphia(費城):希臘語中有三種愛,agape,eros(情慾之愛,相當於拉丁語中的amare)和philia(兄弟、朋友之間的愛)。而美國城市費城的英文名則是這樣——philo- + adelphos(兄弟),即兄弟情誼(基友的愛)。
Philip (菲利普):這個男子名的組成規律為phil- + hippos,對馬匹的熱愛。
====(你們太污了)7.13 受 @Yogomove Keita 等人的啟發,補充一下penis與pencil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penis(這單詞的含義相信很多人都明白,我就不多說了)源自拉丁文penis,最早指尾巴。
而pencil鉛筆由古法語pincel(在法語中這個單詞最後變成了pinceau,畫刷,畫筆)轉變而來,再往上追溯的話則源自於拉丁文penicillum(painter"s brush,畫筆),該單詞是拉丁文peniculus的「指小詞」(將單詞的含義親昵化,作用類似漢語中的「小XX」)。而peniculus又是penis的指小詞,peniculus由penis與後綴-culus組合而成(-culus用來將所修飾的事物昵稱化),原意為a little tail,小尾巴。
某些網站把penis稱作鉛筆看來也是有合理原因的。
====6.24 更新大洋洲各國國名與部分屬地名的起源====
(圖源:維基百科)
Australia 澳大利亞:最早,發現澳洲的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塔斯馬尼亞州以他命名)將這塊大陸取名為「新荷蘭」(New Holland)。到了1788年,英國殖民者於東部登上了這塊貧瘠的大陸,並將澳洲的東邊取名為「新南威爾士」(New South Wales,現在的新南威爾士州的雛形),西部地區仍叫新荷蘭。
當時無人探索的澳大利亞南部地區被稱作Terra Australis(拉丁文,South Land,南方之地)或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拉丁文,Unknown South Land,南方未知之地)。英國航海家馬修·弗林德斯提出議案,建議將整個澳洲改名為Australia,而「新荷蘭」則繼續以州的形式留在大陸的西邊。這一提議一開始是被拒絕的,但後面大家都在用Australia這一稱呼,大英帝國最後於1824年通過了這一命名提案。
New Zealand 紐西蘭:當塔斯曼發現紐西蘭時,他給這裡取名為「Staten Landt」。1645年,荷蘭地圖製作者們將之更名為Nova Zeelandia(荷蘭有個西蘭省,Zeeland)。後來庫克船長將之英文化為New Zealand。
Fiji 斐濟:斐濟群島的主島名為Viti Levu(維提)。它與這個國家國名Fiji是有關聯的。當庫克船長與他的船員們造訪湯加(另一個太平洋島國)時,他問湯加土著民他們鄰居的島嶼名字叫什麼,湯加人用他們的土話將Viti說成了「Fisi」——庫克船長一行人將之理解成了「Feejee」,因此斐濟其實不應該叫Fiji而應是Viti。
(庫克船長,圖源:維基百科)
Tonga 湯加:源自薩摩亞語toga,南方,因為湯加群島位於波利尼西亞中心島嶼群的最南方。
Samoa 薩摩亞:Samoa源自薩摩亞語Sāmoa。一種說法是,薩摩亞指「神聖的中心之地」。在薩摩亞傳說中,天神Tagaloalagi在薩摩亞創造了世界;另一種說法是Samoa意為「Place of the Moa」,Moa在薩摩亞語中指一種已滅絕的鳥類。
Kiribati 吉里巴斯:18世紀80年代,英國探險家托馬斯·吉爾伯特(Thomas Gilbert)將包括現在吉里巴斯群島的一大片島嶼群以他的名字命名為Gilbert Islands。Kiribati是Gilbert的當地土語念法,發音為「Kir-a-bas」。
Marshall Islands 馬紹爾群島:1788年,英國探險家約翰·馬紹爾(John Marshall)與吉爾伯特來到了這片群島,之後這片群島以馬紹爾的名字命名。當地人以前稱他們的家園為「jolet jen Anij」,上帝的禮物。
Tuvalu 吐瓦魯:Tuvalu意為「Eight Standing Together(八個在一起)」——吐瓦魯語中,tu為「stand up」,valu為「eight」——16世紀第一波來到吐瓦魯的歐洲人將位於吐瓦魯的八個島嶼與環礁定位殖民地(現在吐瓦魯有九個大島)。
(吐瓦魯,圖源:維基百科)
Vanuatu 萬那杜:18世紀,庫克船長將這片群島命名為The New Hebrides(新赫布里底群島,以蘇格蘭同名群島命名)。當萬那杜於1980年取得獨立權之後,該國人民將國名改為Vanuatu,意為「our land forever(我們永遠的土地)」——南太平洋奧斯特羅尼西亞語中vanua指土地。
Solomon Islands 索羅門群島:這個群島由西班牙航海家門達尼亞·德·內拉(álvaro de Menda?a de Neira)命名,據說他誤以為這個群島蘊藏黃金,因此他才把這個群島命名為所羅門——聖經里富有的以色列國王。
(圖源:維基百科)
Nauru 諾魯:源自諾魯語anáoero,I go to the beach,我到了沙灘。
Micronesia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源自古希臘文mikron?sos,mikros + n?sos,small island,小島。
Palau 帛琉:Palau在帛琉語中拼為Belau,該詞可能來自帛琉語beluu,村莊;也可能來自詞語aibebelau,「indirect replies」,與一個創世神話有關。國名Palau一開始在西班牙語中是Los Palaos,接著傳入德語,形式變為Palau,最後傳入英語(一開始拼為Pelew)。印尼語有個單詞Pulau,意為海島,但與帛琉無關。
Papua New Guniea 巴布亞紐幾內亞:該國國名挺特殊的,由兩個部分組成。Papua源自馬來語papuah,「頭髮捲曲的人」。New Guniea由西班牙探險家伊尼戈·奧爾蒂斯·雷特斯(Y?igo Ortiz de Retez)命名,因為他覺得當地人長得很像之前他在幾內亞灣看到的非洲人。
(以下為部分地區、屬地地名考)
Niue 紐埃:紐埃位於紐西蘭屬地庫克群島。庫克船長與1774年發現了這個島嶼,當他登上這座島嶼時,「迎接」他和他船員的土著人身上塗滿了紅色的顏料(包括牙齒),像血一樣(實際上他們的塗料來自他們當地產的一種紅色香蕉,名為hulahula)。庫克船長嚇尿了,他把該島稱為「野蠻島」(Savage Island)。接著幾個世紀以來大家都把紐埃稱為野蠻島。後來,紐埃的原名Niue得以重用,而Niue意為「behold the coconut」(看!椰子!)
(紐埃海岸,圖源:維基百科)
Hawaii 夏威夷群島:這片群島的最大島名為夏威夷島,Hawai『i。而該詞據考證源自Hawai』iloa,當地傳說中的一個傳奇人物,他最早發現了夏威夷群島並帶領他的夥伴們定居於此地。
====6.21 更新單詞silly與idiot的詞源考====
這兩個單詞最早都不是拿來罵人用的。
在古英語中,silly的拼法為s?lig。那時這個詞的含義為「有福的,幸運的,神聖的」(s?l的含義為「幸福」)。即使到了中世紀英語,silly(seely,seli)的含義仍然為「好運氣的,好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13世紀初,這個單詞出現了「清白的」這一含義。到了13世紀晚期,這個單詞開始出現負面的意義,「可悲的」,「卑下的」,接著是「弱小的」,最後到了16世紀,這個單詞變成了如今我們所使用的「愚蠢的」一義。
相比起silly,idiot的詞義變化倒沒有那麼徹底。這個單詞源自古希臘文idi?tés,指城邦里的普通公民。接著在拉丁文中,idiot(idiota)指「俗人,門外漢,不參與公共事務的人」。該單詞在12世紀左右傳入古法語,idiote,指「未受過教育的人,愚昧無知的人」。傳入英語之後,到了14世紀早期,idiot的含義為「精神有問題(而無法處理日常簡單事情)的人」,也就是白痴。
====6.16 更新幾組單詞的詞源考====
以下這幾對單詞在詞義上八竿子打不著邊,但它們的詞源卻是相同/相近的。
Salad/Salary 色拉/薪水:這兩個詞詞義互不沾邊,但在拼寫上它們挺像的。它們都源自單詞salt(鹽)——確切點說是它的拉丁文形式sal。最初,salary(salarium)指羅馬士兵買鹽的錢(鹽在當時十分寶貴,是必需品)。同時在羅馬時代,沙拉蔬菜經常以鹽作為調料。
Disaster/Astral 災難/星的,星形的:astral源自義大利文astrum(再往上追溯可以到古希臘文ástron)——然而astrum跟disaster似乎也沒什麼關聯。我們還是來看看disaster吧,disaster來自義大利文disastro,直譯為英文則是「ill-starred event」(disastro的前綴dis-表示事情在混亂之中崩潰)——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主管命運。因此這兩個詞之間的關係可謂千絲萬縷。
Corridor/Occur 走廊/發生:大家小時候都有被家長告誡過不要在走廊過道里亂跑吧?其實,corridor最最最初指「跑步的地方」——源自拉丁文currere,意指跑步。而occur源自拉丁文occurrere,指遇見。occurro(occurrere是它的現在不定式,『present infinite』)源於ob-(against)與curro(run)。
Mortify/Mortgage 蒙羞,受辱/抵押:這兩個詞詞義完全無關,但它們都源自於拉丁文mors,死亡。mortify在14世紀到17世紀時期指殺死、害死;關於mortgage,我們把這個詞給拆開:法語mort指死亡(同樣源自mors),gage指抵押權——當財產被沒收或債務履行完畢時,抵押權即刻失效(mort,「死亡」)。
====6.14 更新關於數字11(Eleven)與12(Twelve)的詞源考====
(答者譯自mentalfloss)
數字的英文拼寫一般來說是很有邏輯規律的,從21到99,規則都一樣:先說十位數,然後跟著個位數(如twenty-one,21;sixty-nine,69)。但是數字10到20之間就有些不一樣了——不僅僅十位數(teen由ten演變而來)被放在個位數之後(如17不是teen-seven而是seventeen),而且11和12的英文單詞拼寫十分怪異。(為何11是eleven而不是oneteen?)
Eleven和Twelve源自古英語單詞Endleofan與Twelf,再往上追溯就是ainlif(ain + lif)和twalif(twa + lif)。詞源學家猜測,後綴-lif是「to leave(離開)」的詞根。ainlif是「one left (after ten)」(離十一位);twalif則是「two left (after ten)」(離十兩位)。 【據 @肖深刻的九叔的評論,-lif的含義不是to leave。該部分文章是通過翻譯國外網站而得來的因此答者沒有去深究。答者特去查證得來-lif確實應該是left的含義,即「留下」。因此eleven(ainlif)應該是去十剩一,而twelve(twalif)是去十剩二。感謝糾正。】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不使用threelif,fourlif,fiflif,sixlif等等諸如此類的數字英文呢?答案跟歷史上數字系統的發展有關。多年以前,大多數人沒有區分大於10的數字的必要。其實一些原始文明的語言里只有一、二和「很多」以描述數量。所以十以下的數字先出現,然後再用-lif來衍生出更大的數字。
可能以前有過threelif、fourlif這樣的數字系統,但是11和12在日常生活中用得相對更頻繁。很多數字系統都建立在12的基礎上,因為12可以被很多數字除盡。我們專門有個單詞dozen(打,十二個)就是這個原因。11和12的使用度越來越頻繁,它們的形式因此固定,無論其他系統如何發展。
我們可以把這一理念拓展到其他數字中:像10的倍數就有不規則的拼寫發音(twenty,thirty而不是twoty,threety)。我們用的最早、最多的單詞,也就成為了形態最不規則的單詞。
====我 是 分 割 線(以下為前期內容)====
School,學校:源自希臘文skhola,意指休閑、閑暇時光,然而現在指學校。
Companion,同伴,伴侶:源自拉丁文companis,com- + pánis,直譯成英文則是together + bread。因此companion最初指與你分享麵包的人。
Muscle,肌肉:源自拉丁文musculus,直譯為英文是little mouse,即小老鼠。關於這一演變的一種說法是肌肉在身上的突起、波動很像小老鼠在亂爬。(根據 @張君諾 與 @庄雞仔 的補充,肱二頭肌在粵語中也叫「老鼠仔」)
Astronaut,宇航員:源自希臘文astronautes,astro- + nautes,即star + sailor。這個詞最初用來指在天上各個耀眼的星星之間航行的人。
Daisy,雛菊:源自古英語d?ges eage,意指「day『s eye」(日之眼)。而雛菊在清晨開花,到晚上則含苞。
Window,窗戶:源自古斯堪的納維亞語vindauga,「wind eye」(風眼)——牆壁上沒有鑲玻璃的洞,作用是給房間通風。
Dandelion,蒲公英:源自法語dent de lion——tooth of the lion(獅子的牙齒),用來描述蒲公英參差不齊,鋸齒般的葉子。(感謝 @viga wang 的糾正。根據 @利悟利 的補充,蒲公英的德語拼寫為L?wenzahn,L?we + Zahn——轉換為英文即lion + tooth——Zahn des L?we,獅子的牙齒 )
Explain,解釋:源自拉丁文explanare,指"弄平,弄光滑」。對複雜事物的好的解讀能夠將之變得更淺顯易懂。
Squirrel,松鼠:源於古希臘文skíouros,即skiá + ourá,直譯成英文則為「shade tail」——指松鼠大且毛茸茸的尾巴「能夠當遮陽傘來用」。在中世紀英語中該單詞為squirel。
====更新一波====
Girl,女生:在中世紀英語中,girl其實用來指小孩或年輕人(不分男女性別)。那時這個單詞的拼寫為girle、gerle或gyrle。在《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ry Tales)中,喬叟(Chaucer)說道:「In daunger hadde he at his owene gise/ The yonge girles of the diocise.」,譯成現代英語則為「In his own power had he, and at ease/ Young people of the entire diocese(在這一整個教區中,他能自由自在地掌控年輕人).」。
Meat,肉:最早meat被用來泛指固體食物(與液體食物如飲料相對)或動物的飼料(mete)。在1775年出版的《蘇格蘭西部群島之旅》(A Journey to the Western Islands of Scotland)中,作者塞繆爾·約翰遜這樣寫道:「Our guides told us, that the horses could not travel all day without rest or meat(我們的嚮導告訴說,不休息不進食的馬匹是不能一整天行走的).」。
Pretty,漂亮的,機智的:古英語中,pretty(那個時代的拼寫為pr?ttig)指狡猾的、狡詐的。後來,這個單詞開始轉變為積極的含義,指聰明的、靈巧的。最終到15世紀,這個單詞轉變為我們現在所用的意思。
Naughty,頑皮的,淘氣的:14世紀,naughty people = people who have naught(nawiht,nothing),即身無分文的,啥都沒有的窮人。到了15世紀,這個單詞的意義從「身無分文的」變成了「無價值的、道德敗壞的」。這個詞可以用來指荒淫放蕩的人或有其他不端行為的人。1678年出版的Sermons preached upon Several Occasion中,作者伊薩克·巴羅(Issac Barrow,牛頓的老師)說道:「a most vile(卑鄙的), flagitious(窮凶極惡的) man, a sorry and naughty Governour as could be」。但同樣在15世紀時,這個單詞也出現了我們目前所用的這一含義。
Fun,有趣的:這個單詞最早用作動詞時指欺騙、誘騙,它源自單詞fon——一個形容傻瓜的非常古老的辭彙。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片語「make fun of」等還能找到這些原始含義的影子。
Smart,聰明的:smart在古英語中(寫作smeortan)用來形容造成痛苦的東西,武器、釘子、飛鏢都能用smart來形容。莎翁作品《亨利六世》(Henry VI)中正有「as smart as lizard"s stings(蜥蜴的蜇傷)」這樣的例子。
====根據 @Pneo Kotoba 的評論所補充====
Nice,好的:nice源自拉丁文nescius,而後者意為無知的、愚昧的。接著這個單詞經由古法語進入中世紀英語,在14世紀到17世紀間,nice的含義為愚蠢的、無知的,在那個年代,nice還有「(規章)嚴格的,刻板的」、「嚴謹的」、「挑剔的」等等五花八門的含義。
關於nice的消極含義漸漸消湮於歷史之間。到了18世紀,nice成為了積極辭彙,並最終成為了英語口語中最常用的單詞之一。
====推薦一波書目與網站====
大家在問有什麼關於詞源學的好的書目值得閱讀。由於答主是在校大學生,雖是英語專業,但詞源學不是答主的專攻,平時閱讀量也不甚多。因此還請各位知友對我所推薦的書籍與網站加以批駁與補充。
四部大部頭詞典:
《牛津英語詞典第二版》(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蘭登大學英語詞典》(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ary)
《韋氏新世界詞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桑代克·巴恩哈特世界詞典》(Thorndike Barnhart: 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
兩個實用網站:
http://www.etymonline.comhttp://www.wiktionary.org其中etymonline的主頁面上有該網站的詞源參考文獻介紹,在這裡我就不列出來啦。
火雞(turkey)與土耳其(Turkey)。
火雞(Meleagris gallopavo)原生於北美,其英語名稱與土耳其國名相同,可以歸功於十五十六世紀的殖民地貿易。但具體如何演化的還存在爭議。
一種說法是,十五世紀土耳其商人將火雞從北美帶到君士坦丁堡,又將其出售到英國。英國人不清楚其原產地故將其稱為Turkey coq,最終簡稱為turkey。
另一種說法是,早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土耳其商人就將西非幾內亞的珍珠雞(guineafowl)出售給歐洲,英國的購買者將其稱為Turkey coq。當英國殖民者乘五月花號到達Massachusetts遇見當地的火雞時,誤以為是同一物種,便沿用了原先的名稱。稱為turkey。
然而,土耳其人當然知道火雞不是土耳其原產的,他們將其稱為hindi,意思是 來源/有關印度。
法語亦然。火雞稱作(la) dinde,簡化自(poulet) d』Inde,來自印度的雞。希伯來語tarnegol hodu(?????? ????),意第緒語indik (??????),義大利語pollo d"India,俄語indeyka (индейка)等也表示,我們支持「火雞是從印度來的」的觀點。
此外,北歐的荷蘭語kalkoen,丹麥語和挪威語kalkun,瑞典語kalkon,芬蘭語kalkkuna,似乎要更具體一些,來源於印度城市科澤科德(Kozhikode)的舊稱卡利卡特(Calicut)。1498年葡萄牙探險家 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就在這裡登陸並開始香料貿易。
然而,印度也不產火雞啊。在印度的印地語中,火雞稱為Peru (????),為葡萄牙語借詞peru,指國家秘魯,也曾泛稱西班牙控制的美洲地區,如墨西哥。這才是火雞原產地之一。
夏威夷語pelehu,烏爾都語Peroo,也都是來源於葡萄牙語的借詞。
此外,柬埔寨的高棉語稱火雞為moan barang(??????????),字面意思是法國雞。由於曾為法國殖民地,在柬埔寨「法國」泛指西方來源。在亞洲其它地方,馬來西亞語稱火雞為ayam Belanda,意思是荷蘭雞。越南語則簡單些,稱其為gà tay,西方雞。
Sorry for the long post, here"s a turkey.
摘編自維基百科。這裡有一個火雞在各種語言中的表達的列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ames_for_turkeys
說幾個因為避諱造成的詞語形式演變。
1,史上最苦逼植物——山藥。(知乎上有人科普過這個梗)這個東西不長在山上,平原地區出產較多;另外它雖然也入葯,但還是主要用來做食物吃的。其實山藥原名薯蕷。在唐朝的時候為了避唐代宗李豫的名諱,改名作「薯葯」。結果到了宋朝,為了避宋英宗趙曙的名諱,再次改名作「山藥」。
2,黃瓜。黃瓜原名「胡瓜」,是張騫出使西域帶來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君主石勒特別聽不得「胡」字,於是將「胡瓜」改名「黃瓜」(因為黃瓜完全熟透了確實是黃色的)。與黃瓜命運類似的,還有同時傳入中國的「胡桃」被改名為「核桃」。而胡椒因為傳入中國較晚(唐朝),所以沒有被強制改名。
(添加圖片:真·黃瓜,自然成熟掉落的)
3,「丘」與「邱」。「丘」字作為姓氏與地名用字(沈丘、任丘、封丘、商丘、章丘等等),一直存在。但是雍正皇帝覺得「丘」是孔聖人的名字,大家這麼隨便用不太好,就下了一道聖旨,所有的姓氏和地名中的「丘」字都要加耳朵旁。估計當年是普遍都這麼做了,但後來就有人又恢復回來了。所以現在丘、邱都是姓,如丘成桐、邱少雲。地名方面目前的官方寫法大多是不帶耳朵的,但「霍邱」貌似還帶著。
再講幾個因為「避褻字」而產生的音變。
4,松。在中古以前它的讀音大致是/ziung/,與表示精液的「?」字同音。後來就為了避免尷尬讀作/siung/(現在有些地區還這樣讀),然後演變成了/sung/.
5,昆。在韻書里一直是/kun/(漢語拼音gun1)的音,但大家都讀作/k"un/(漢語拼音kun1)。據說這麼讀是因為表示「內褲」的「褌」字讀/kun/。但是,為什麼今天「褌」字還是跟「昆」同音?甩不掉了啊。
6,鳥。這個字的本音是diao3(目前還有極少的方言這麼讀)。但是後來它引申出了「小雞雞」的意思,所以在表示「鳥類」這個意思的時候,人們使用了niao3這個音。所以說水滸裡面的口頭禪「鳥」,其實還是「屌」。
另外「尿」字的本音是sui1,今天國內還有不少地方還這麼讀(或者讀類似的s-開頭的音,原答案說上海這麼讀是不對的),與「水」同源,普通話里sui1這個音保存在「尿泡」(膀胱)中。我懷疑「尿」讀niao4,與「鳥」有關。
---
關於「尿」字再說兩句:「撒尿」這個動作,其較早的用字是「溺」,《史記》里就有用例。「尿」這個字,其本音應該是sui1(屍表義-與身體有關,水標音),是名詞。此外還有一個「溲」字,也表示小便,名詞。(所以說名詞的尿液應該最早都是s-音字。)不過niao這個音轉移到「尿」字上應該也挺早,因為《廣韻》《集韻》就已經有這個音了(而且只有這個音)。而「鳥」讀niao卻更晚,估計在宋甚至明朝才出現(最早記載鳥讀niao音的是洪武正韻),所以我前面說的「尿」與「鳥」字的關係,其實不一定。
-----
既然前面提到了「胡瓜」和「胡桃」,就再說一說漢語對非本土的瓜果蔬菜的一種命名方式:表「海外、國外」的定語+原有詞。能被用來表示「海外、國外」的,有胡、番、海、洋、西、歐這幾個。
「胡」是最早的,帶有明顯貶義。例子有胡瓜(後改黃瓜)、胡桃(後改核桃)、胡椒、胡荽(芫荽)、胡蘿蔔(寫成葫蘿蔔不對)、胡麻(芝麻)。
「番」的使用比較靠後,也有一定的貶義。例子有番茄(寫成「蕃茄」其實是不對的)、番紅花、番荔枝、番石榴、番麥(玉米,估計這一說法還殘存在極少方言中)
「洋」比較中性,後來因為洋貨質量好反而偏褒義,在瓜果蔬菜類里有洋姜(菊芋)、洋白菜、洋芋(土豆)等等;其他物品還有洋火、洋車子(自行車)、洋油、洋布等等一大批。(洋車這個詞至今在方言中仍然有活力。)
「西」也偏中性,常見的有西紅柿、西葫蘆、西芹、西瓜、西紅花(就是番紅花)等等。
此外還有極少數用「海」字的,如海椒;還有用「歐」字的,如歐芹、歐防風,但國內一般不吃;還有用「西洋」的,如西洋參。學英語時是不是很困惑:
December是12月,同詞根的Decimal是十進位。
November是11月,拉丁語中nov(non)是英語nine的意思,nonary是九進位的意思。
October是10月,八抓魚是Octopus。
September是9月,七邊形是Septangle,著名品牌七匹狼是Septwolves
畫風哪裡不對啊!!!!
嗯,古代羅馬只有10個月,後來他們的國家領導人非要加倆月。後加的倆月本來排在最後,但凱撒大帝非要把那倆月當成起始,於是所有的月份只能順延。
7月變9月、8月變10月...
只是這些月份的拉丁語名稱沒有變,但詞根含義已經對不上了。
@yAvHirfvU 網友的補充:August原名叫Sextilis(6月),變成8月後為了紀念Augustus才改的名。Augustus是屋大維的封號。Sextilis的詞根是Six!
@水木刃網友補充:7月July的來歷是紀念Gaius Julius Caesar凱撒大帝。而在被改成July之前,這個月叫Quintilis。這個詞的詞根是第五。quincentenary是五百年的意思,quintant是五分儀的意思,quintessence是第五元素的意思!
==更多文章請到汽車文化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王洪浩 答過的問題
看到 @王贇 Maigo@vincenttian的回答,想到一個關於省略演化的詞 「的士」taxi。
最開始叫taximeter cab。taxi-表示費用,比如單詞tax就表示稅費。meter表示計量,計量器。cab是cabriolet的省略,原本表示輕型馬車,後來汽車出現進而表示汽車。
所以taximeter cab就是計費車,當然就是計程車,多麼有規律。
後來因為太長,人們進行省略,有人叫cab(也沒有其他車叫cab了,不會有歧義),有人叫taxi(就一個字「費」),還有人叫taxicab。
事情還沒完,後來taxi傳到中國,音譯成「的士」,人們又進行省略,除了「的士」這個詞以外,其他時候大家都省略叫「的」(字典中為di二聲,不過我觀察人們念一聲的比較多),比如「打的」,「面的」,「的哥」,「黑的」,「快的」(誤),「滴滴」(誤)。
這音節真的已經省略到頭了。伊斯蘭征服時期,穆斯林們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向東打到薩珊波斯滅國,疆域直抵中亞,向西奪取了埃及,敘利亞,耶路撒冷,以及北非,最西處只與歐洲的伊比里亞半島一線之隔。
709年,西班牙的年輕國王被篡政者羅德里克所推翻。被廢除的國王向塔里克求救,請他幫助恢復王位。於是,710年7月,塔里克任命泰利夫為隊長,率領一個由400名步兵和100名騎兵組成的清一色的柏柏爾人偵察隊,在歐洲大陸差不多最南端的一個小小的半島上登陸,偵察情況並向他彙報。泰里夫登陸的這個半島,現在叫塔里法,原來叫泰里夫島,就是因泰里夫而得名的。
在得到事態的報告後,711年,塔里克親自率領由七千人(大部分是柏柏爾人)組成的大軍,橫渡大西洋,越過海峽,在一座峭壁前面登陸。相傳,他渡海的船隻是由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休達城的伯爵朱利安提供的。他登陸的地方被命名為塔里克山,阿拉伯語叫直布爾·陀里克, 亦即現在的直布羅陀,塔里克因此得以名垂青史。從此開始了對西班牙的征服。塔里克是一位有經驗的軍官,他乘羅德里克國王到他的國家北部去的機會,在後來成為阿爾赫西拉斯城的那個地方建立了基地。
再後來,穆斯林們統治了西班牙大部分長達七百餘年,直到1492年才完全被驅逐出去。
而現在,英語中的關稅一詞「tariff」就是源於直布羅陀海峽的塔里法,因為穆斯林們把持了這個交通要道有幾百年時間,每從這過的船必須要交錢,這就是關稅的雛形,久而久之,這項費用也就拿地名來命名了。
說個我每天都喝的東西吧~~~~
有個詞大家在學的時候好奇怪:
thé
跟英語有點像
但是讀音完全不一樣啊!!
說到中文的茶 ,我們知道是cha 然後我們學日語的時候也看到お茶おちゃ,什麼俄羅斯語,波斯語 ,阿拉伯語,捷克語 貌似都是差不多的語音,葡萄牙語中直接是Chá。
但是到了法國這兒變成了thé,德語是tee,英語是tea ,西班牙語是té 義大利語te
感覺進入另一個系統啦
其實 他們的這個詞也是中國裡面來的 ,不過就不是我們的普通話了
而是閩南中的茶
當時荷蘭人到中國來,因為其他港口基本上被封了,所以選擇在福建上岸,當地人民端上茶相待,外國人哪兒喝過這個
直問到 這是什麼?
反正也聽不懂 ,大概明白說的是啥 ,就用閩南語回答te
然後他們就把這個東西帶到了歐洲了。也把名字帶給了歐洲群眾
我什麼葡萄牙不一樣呢?
因為人家來的早啊 ,16世紀早期就來了,那個時候還是大部分跟中原地區做生意的說。
但是 問題來了 ,法語 西語 意語都挺像的
怎麼到了英語就是tea 了?
這裡我們就要說到英語歷史上的 「母音大推移」
當時對一些母音的發音進行了改變
ea的發音也在其中 tea 這個詞就變成了ti了
其實你想想bread裡面的ea 是不是也發e的音呢 ?
這樣tea 原來就讀te 了~~~
Laconic
馬其頓打拉科尼亞,也就是斯巴達,傳信說如果我們攻陷你們的城市,我們會把他夷為平地,斯巴達回復說「如果」
於是這個單詞的含義是。。自己查吧
大家說這麼多印歐語的,我說幾個漢藏語的。
「尼瑪」,想必大家對這個詞不陌生了。這個是藏語 「太陽」 的漢語音譯。其實這個詞要分成兩部分看,前面的 「尼」 和漢語的 「日」 同源,而後面的 「瑪」 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後綴。在古代漢語以及一些現代漢語方言中,「日」 (rì)的聲母仍然是 n-(有的甚至變成了 l-),沒有變成 r-。在這些語言中,「日」 字仍然讀類似 ni(有的可能還保留輔音韻尾)的音。
「晉美」,這是一個藏語名字,拉丁化可以寫成 jig-me。jig 的意思就是 「禁忌」,me 就是 「無,沒有」。其實這就是咱漢族名字 「無忌」 的藏語同源形式。這也許說明 「無忌」 這個名字的起源是非常古老的。
「尚父」,這是周武王對姜太公(姜尚)的尊稱。其實從藏語方面來分析,「尚父」 就是舅舅的意思(藏語原詞我忘記了,大概是 zhang-po)。周人姬姓與姜姓(應該是古羌人)通婚。周武王是文王的晚輩,但姜尚算是文王的同輩,所以武王稱姜尚為舅舅。1. 韓語里德國叫做??,大約讀若 Dogil,乍看八竿子打不著。
實際上漢字寫作「獨逸」,這在漢語是兩個入聲字,中古音大約是 dok it,-t尾入聲字在韓語里規律地轉換為 -l 的發音。
然後這個「獨逸」其實來自於日語的漢字寫法,日語這裡的發音也是基於漢語中古音的,但對應略不同,一是在這裡「獨」沒有發作入聲,而是 ド (do)(這個不知為何,求大神指教),二是 -t 尾入聲字一般要湊一個韻母發成-ti 或 -tu(聽起來更呆萌了),實際逸字的發音是 "イツ" (近似普通話的"以疵")。這樣日語整體讀來近似「多以疵」,用來音譯德文 Deutsch 還是很接近的,個人認為比「德意志」發音更接近。(看過黑塔利亞的應該對這個日語詞印象深刻)
所以這是一個韓語向日語借漢字音譯德語的故事 ┑( ̄Д  ̄)┍
2. 希臘語里(以及高中數學書中)的 Ω/ω (omega) 是 o-mega(大的)的意思,表示大o,而O/o讀作omicron,其實是o-micron(微小的),表示小o;希臘語里二者都是韻母,分別為長音/短音的o。
法語里的字母 y 讀作 i grec, grec表示「希臘的」,恩,希臘的i。
查了下,西、意語也都一樣:i griega/i greca,具體可參見wiki:Y
最有意思的當然還應該是漢字。以下不定期更新,拋磚引玉,歡迎指正。
- 撂-略
撂字的右邊「畧」是略字的異體字。畧略正如峯峰,羣群,棊棋的關係,偶爾可以用來裝逼。
另外引申一下,畧是撂的聲符,這裡-ve 和 -iao看似很遠,實際上是中古葯韻、覺韻在普通話(以及北京話)里有較規律的文白異讀,文讀e/o/ve,白讀ao/iao(而在很多方言都會統一讀成類似 -o 的韻),例子很多。
文讀 白讀
學 學xué習 xiáo (見郭德綱相聲)
覺 覺jué悟 睡覺jiào,我覺jiǎo著吧
剝 剝bō削 剝bāo橘子
削 剝削xuē 削xiāo蘋果
約 約yuē會 上秤約yāo約
著 zhe zhāo,zháo
瘧 瘧nuè疾 發瘧yào子
雀 麻雀què 家雀qiǎo
鑰 鎖鑰yuè 鑰yào匙不過似乎也發現有個反過來的例子,求指點
殼 地殼qiào 雞蛋殼ké
data 和 date 這兩個詞都來自於拉丁語的「data」,意為「被給(的東西)」。
data 的數據一義尚好理解,因為數據可以由一個設備「給」另一個設備。date 的日期一義則來源於羅馬人在信的最後會寫上「某年某月某日給(郵差)」,久而久之就帶上了「日期」的含義。
參考: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 data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term=dateallowed_in_frame=0 - date
把式這個詞在東北指精通某種技藝的人,最常見的是莊稼把式。其實這個把式,是滿語借的漢語裡面的博士,因為平翹舌不分,就讀成了巴克什。再音譯回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把式。
夫人,一詞借去指稱王公貴族的正妃,還是因為平翹舌不分(r為翹舌音),"furen" 就讀成了"fujin"。音譯回來寫成漢字,就成了福晉。
同理的還有,滿語章京就是將軍。
渾台吉,由於發不好「z」這個音,於是太子就變成了台吉,而他後來當了大汗,又當了皇帝,那些替清朝寫歷史的文人們便改「渾」為「皇」,改「台吉」為「太極」,以彰顯其帝王氣派。於是渾台吉就變成了皇太極。(關於皇太極本名尚有爭議)1、由於sp st sc起首的音節未必大家都能發出,導致當時法語在前面添加e,義大利語在前面添加i。隨後法語是es演變成é(參考英語的stage與法語的étage),而義大利語在文藝復興時去掉i。
有些義大利語詞在「文藝復興」時誤打誤撞的也有,比如historia(歷史)的h不發音成istoria,然後又誤認為i是添加上去的又變成storia了。
看到了@王贇 Maigo的回答之後,忽然想到了另外一個異曲同工的例子。
英語里的「公共汽車」名為 bus,實際上是 omnibus 的簡稱。
Omnibus 在英文里本意是「四輪帶座的公共交通工具」,來自於法語的 omnibus。
而法語的 omnibus 其實是 voiture omnibus 的省略。Voiture 在法語里是「車輛」的意思,而 omnibus 則來自拉丁語,表示「為了所有人」。
熟悉拉丁語的同學會發現,omnibus 其實是 omnis「所有」的複數與格形式——也就是說,英語的 bus,只留下了拉丁語里的變格後綴(還沒留全),所有的表意成分全都省略沒了!
————
@Enzo Jiang也有過類似的發現:廣州地鐵的英文譯名為什麼是「metro」,而不是「underground」或「subway」? - Enzo Jiang 的回答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 Bus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 Omnibus
1.
Guy這個詞在美式英語里是「傢伙」或者「男人」的意思,屬於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單詞。這個詞來自於400年前一次試圖炸死英國國王的失敗行動。1605年,一個叫做Guy Fawkes的人在英國國會大廈的地下室里放了32桶炸藥,計劃在11月5日國王出現在這裡時引爆這些炸藥。但在11月4日,這名刺客和他的炸藥被人發現,英國國王逃過一劫(直到現在,英女王在國會演講前還要象徵性的派人到地下室轉一圈)。為了紀念這次事件,之後每年的11月5日英國人都會進行慶祝,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製作並點燃象徵刺客的假人。這個用木頭、樹葉和破布製作的假人就被稱作是「Guy」,因此這個詞引申出了一個含義是「穿得破破爛爛的人」。在美國,人們在11月5日也跟著宗主國英國一起慶祝這個節日,這個假人也同樣被稱作是「Guy」。但在美式英語中,這個詞隨著被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逐漸地失去了其負面含義。就好像兩個死黨之間互相稱對方為「爛人」一樣,叫得多了就沒那麼刺耳了。最後,這個詞徹底變成了一個中性的詞語。
2.
Decimate這個詞最初指的是古羅馬對於叛變士兵的一種刑罰,方式為在接受處罰的士兵中隨機地挑選出十分之一處死。假設在羅馬時代我們抓獲了1000名叛變的士兵,對他們進行威懾性的懲罰顯然是必要的,但是把他們全部處死又不太現實。那麼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古羅馬人就可以使用這種被叫做decimation的懲罰:所有的士兵以十人為一組,分成100個小組,然後每個小組分別進行抽籤,抽到死簽的人被處死,剩餘的9個人可以活下去。所以decimation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就是「減少十分之一」(deci-這個詞根的意思就是十分之一,例如分米是decimeter)。
在現代英語中,decimate這個詞的詞義已經演變為「大量殺傷、大量毀滅」。不知道各位下次再見到這個詞時,會不會聯想到當年一個普通羅馬士兵站在隊列中,默默等待抽籤時那種無助的恐懼感。
3.
在傳說中,希臘的克里特島上有一座迷宮,迷宮中關著一隻兇殘的牛頭怪。想要殺掉牛頭怪的希臘英雄忒修斯帶著一個線團進入了迷宮,沿著自己走過的路線滾動線團將線放下。在迷宮深處殺死牛頭怪之後,忒修斯靠著自己放下的線重新走出了迷宮。忒修斯手中拿著的這個線團就叫做「clew」,後來人們又把這個詞拼寫成clue,意為「線索」。所以,當你下次看到一個人被形容為clueless的時候,你應該可以想像出一個人傻傻地站在迷宮深處,不知所措的樣子。
4.
Serendipity這個詞也許是GRE辭彙中最為詭異的一個詞,它的意思是「意外發現財寶的能力或運氣」。我甚至一度認為這個詞唯一的作用就是調戲GRE考生,在生活中永遠不會有人使用——直到後來我看了一部叫做serendipity的電影。
這個詞來自於一個波斯童話故事《斯里蘭卡的三個王子》(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其中serendip是波斯語中對於斯里蘭卡的稱呼)。在故事中,三位王子在冒險過程中總是能通過意外的方式得到各種收穫。於是人們便創造了serendipity這個詞來表示這樣的本領或運氣。
5.
這裡講一個稍微有點跑題的。喬治亞是西亞的一個小國,喬治亞州是美國東南部的一個州。這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在英語中卻都寫作Georgia,一個字母都不差。
所以當2008年俄羅斯入侵喬治亞的時候,你可以想像一個地理不好的美國人早上醒來後看到鋪天蓋地的「Russia invades Georgia」新聞時內心會是多麼地崩潰。
那麼為什麼這兩個地方會有完全一樣的名字呢?答案是??純屬巧合。喬治亞的國名在喬治亞語中是??????????(Sakartvelo),在經過數種語言的翻譯、轉寫之後,這個國家的名字在英語中最後就變成了Georgia。
6.
土耳其和火雞為什麼都叫Turkey?
在英語中,turkey這個詞最初指的是一種來自馬達加斯加的雞(guinea fowl,珍珠雞)。因為這種雞是通過土耳其被運到到英國的,所以從英國人的視角來看,這種雞是來自於土耳其的,所以這種雞就被叫做turkey。當美國的火雞被運到英國後,人們以為火雞和珍珠雞是同一個物種,所以也把它們叫做turkey。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來了:在土耳其,火雞被叫做什麼呢?在土耳其,火雞被叫做「印度(Hindi)」,因為人們一度以為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是印度,所以這種來自美洲的雞自然就被叫做「印度」。在法語中,火雞被叫做Dinde,這個詞的字面意思也是「印度來的(D"inde)」。
6月19日更新到第六條,有空的時候再更新。無獨有偶,之前做過一個和 @vincenttian 回答,關於omnibus一樣的回答,附帶metro的詞源
廣州地鐵的英文譯名為什麼是「metro」,而不是「underground」或「subway」? - Enzo Jiang 的回答
另外說下大眾的slogan, das Auto,Auto這個德語詞是Automobil的縮寫,而Automobil這個詞來自法語的voiture automobile,voiture是載人車輛的意思,automobile是自動(會自己動)的意思,由auto-和mobile構成, 後來這個詞傳入德語和英語的時候,前面的法語詞voiture就省略了,只留下了automobile,在德語中又變成了Auto。英語中還有一個對應的意譯詞motor car.
這還沒完,這種簡寫詞後來又傳回法國,所以在法國說voiture或者automobile成了同義詞,但是很少人會說voiture automobile了。
倒是日本人很忠實地翻譯了個詞:自動車搬運之前寫的兩篇。
#TIL butane 和 butter 是同源詞 and 對昨天值乎回答的一個補充
Butter:
From Middle English, from Old English butere ?(「butter」), from Proto-Germanic *buter? ?(「butter」) (compare West Frisian buter, Dutch boter, German Butter), from Latin būt?rum, from Ancient Greek βο?τ?ρον ?(boútūron, 「cow cheese」), compound of βο?? ?(bo?s, 「ox, cow」) and τ?ρ?? ?(tūrós, 「cheese」), from Scythian.
—butter - Wiktionary
*buter? 是 PGmc 從拉丁語中借用以表示奶油的詞,而該詞又來自古希臘語 βο?τ?ρον.
Butane: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 with four carbon atoms as are also present in butyric acid. This acid is found free in rancid butter, from which it takes its name. The Greek for 「butter」 is 「boutyron,」 which became 「butyrum」 in Latin.
—Some interesting etymological derivations of chemical terminology
因為奶油中有遊離丁酸,他們就採用同一個古希臘語詞命名丁酸 butyric acid, 進而有作為四碳單位的詞根 but-
這個古希臘語的 βο?τ?ρον 很可能是 βο?? 和 τ?ρ?? 的複合詞,而它的詞根 τ?ρ?? 又另有乾坤。
From Proto-Indo-European *tewH- ?(「to swell」), from the same root as *tewH-k- (Lithuanian táukas ?(「fat」), Old English tēoh ?(「thigh」)), *tewH-m- (Latin tumeō, Old English tuma ?(「thumb」)), etc.
—τυρ??
而拉丁語 tumeo 的一個派生詞是 tumor.
其中 τ?ρ?? 就是酪氨酸 tyrosine (Tyr, Y) 一詞的來源。這個 τ?ρ?? 又來自 PIE *tewH-, 而後者表示腫脹的含義。來自同一個 PIE 詞根的詞還有 OE tuma, 其後代就是英語 thumb.
See also Butyric acid and Tyrosine for more details.
稍微補充一下英文Money的來源,包括西班牙語的moneda和義大利語的moneta。這個故事有點長,大家耐心一點。
最信服的解釋是,在公元前334年,Camillus在羅馬的Capitoline Hill建了一座神廟,並把神廟獻給了Juno,同時給Juno了一個稱號(epithet)叫Moneta。所以這座神廟的全稱是The Temple of Juno Moneta。而這座神廟在建成後成為了羅馬造幣廠,往後四百年羅馬城都在這裡鑄幣。於是The temple of Juno Moneta中的moneta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錢的代稱了,也是英文money的詞源。
更具體一點,把這座神廟獻給Juno是為了紀念傳說中Juno養的鵝就在這裡發現了夜襲Capitoline Hill的高盧人然後大叫警告了羅馬人。這也是為什麼給了她Moneta的稱號,因為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的monere,是警告,提醒的意思(西塞羅說的)。神廟名字的意思就是the temple dedicated to the alarmed Juno,獻給警惕的朱諾的神廟。
@SARA小小迪,說的不錯,但Moneta並不是姓,只是一個稱號,古希臘人是沒有姓的。這也和赫拉管錢沒什麼關係,完全是因為羅馬人在那座神廟裡造幣而已。推薦閱讀:
※為什麼英語的冠詞有a和an之分?
※為什麼perspective是個名詞?多麼像個形容詞?
※gmat到底需不需要背單詞?
※有哪些來自人名的英文單詞?
※pro- 和 pre- 這個兩個 prefix 有什麼不同?是什麼導致了 proscribe 和 prescribe 這兩個單詞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