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被俘數大於被擊斃數?
在三大戰役中,國軍被斃傷的應該不足的五十萬,而被俘的,起義的,投誠改編的達到了百萬之巨,有點小疑惑,希望哪位大神解答一下。
十一縱官兵攻擊李樓之前,已經把交通壕挖到距(國民黨)守軍很近的地方,他們不斷地喊:「老鄉!投降吧!馬上就要總攻啦!」李樓里的士兵答:「後面督戰隊的機槍架著呢,要攻就趕快攻,不然我們想過去都過不去了!」十一縱的攻擊準備炮火剛剛延伸,突擊隊就衝到了敵人的陣地前沿。「趕快跑!八路上來啦!」一部分守軍官兵開始往後跑,卻被老兵攔住了:「要吃飯的就別跑!」混亂中,十一縱的爆破組在前面連續爆破,根本不理會戰壕里驚慌失措的敵人,後面的戰鬥很快就變成了抓俘虜的追擊。國民黨守軍在空曠的田野上跑得到處都是,十一縱的官兵們邊追邊喊:「別跑啦!趕快過來開飯吧!」
題目本身是一個略顯古怪的想法。即便對陣動輒「三光」的日本侵略者,八路軍/新四軍也向來強調日本軍國主義當局和普通日本軍民的區別,致力於爭取和團結後者,聶榮臻和美穗子的傳奇可是上教科書的。解放軍更沒有理由把肉體消滅國軍的底層官兵當做作戰的宗旨。反過來對於國軍士兵而言,相比有專門人員向他們宣傳政策的解放軍,他們更應該擔心「自家人」會不會突然取走自己的性命。
...一個名叫張明虎的國民黨兵跑來了,後面的機槍追著他掃射,解放軍官兵一邊用機槍掩護他一邊喊:「別怕!再跑三十米你就解放啦!」終於跑進戰壕的張明虎顯然是餓壞了,他先吃了一張油餅,又吃了四個花捲和兩張高粱餅,接著喝了一大罐子熱湯,最後才停下來吸上解放軍幹部遞過來的旱煙袋。「你們是好人。」張明虎說。他說他從前在家給東家扛長工,身邊的解放軍官兵紛紛向他介紹說自己從前是鐵匠、木匠或者是佃農——「原來都是一條褲子一根繩。」當天晚上,張明虎就參加解放軍對一個村莊發起的進攻。天亮的時候,大家發現張明虎沒回來,都以為他光榮了,正難過的時候,張明虎蹦蹦跳跳地回來了,肩上多了挺機槍,興高采烈的樣子。
憑什麼要挨著餓,為了那支把槍口對著「自家人」的軍隊,而和那支要請我吃飯的軍隊拚命?
彼時的底層人民固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卻也不是傻子。
...那些被俘的國民黨軍士兵,只要放下武器和報出你的苦出身,立刻就會被好幾雙手握住,解放軍官兵熱誠地對他們說:「兄弟,你解放了!」然後,這個遞過來一個熱饅頭,那個遞過來一根紙煙,那種感覺好像不是當了俘虜,而是迷路掉隊好容易才回來一樣。成千上萬的國民黨軍俘虜兵,幾乎一夜之間成了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的戰士。於是,連隊開會的時候,一個話題總是討論個沒完沒了:過去是為誰賣命?現在是為誰打仗?華東野戰軍里竟然出了這樣的現象:打黃百韜時被俘的國民黨軍士兵,到打黃維的時候因作戰勇敢已經成為戰鬥英雄,有的甚至當上了排長、連長。周恩來說:「這種情形是世界戰史上所少有。」
民心所向,一目了然——畢竟那是一場將全國人民從煉獄中解救出來的戰爭,而這個「全國人民」又理所應當地包括了被壓迫的國軍底層官兵。
上面的故事節選自王樹增《解放戰爭》。
前面幾位網友說的很清楚,很少有人在必敗的戰鬥中願意打到底。無論國共,解放戰爭中雙方士兵大多沒有必死的信仰,一旦自己認定走投無路,投降都是正常的選擇。但我也注意到,拿解放軍一方說事的,例子翻來覆去也就是那幾個,180師被美軍擊潰,28軍登陸金門損失三個團,新四軍總部被包圍大多被俘等等。
這幾個例子有什麼共同特點呢?就是解放軍的對手擁有絕對的優勢。
比如說金門戰役,解放軍的對手是不熟悉的大海,第一波三個團幾乎耗盡了全部的航渡資源,接下來只能獨自面對敵人優勢兵力,沒有任何突圍的希望。又比如說皖南事變,新四軍9000人直屬部隊被國民黨8萬人困住,其中總部1000多非戰鬥部隊,在司令政委不和的情況下,被幾個師圍著打,最後這1000多人近一半被俘。(但戰鬥部隊有2000人由傅秋濤率領打出去,機關幹部也有李一氓等人突圍)。至於180師固然有自己的問題,但美軍機械化編隊的反擊速度超過了志願軍重新整理編製的速度,這是大量被俘的根本性因素,相當多的部隊是在散兵游勇狀態下被俘的。我前幾天採訪志願軍老兵,裡面提到了部隊被打散後被坦克追擊的細節。最後只有他們那支小小的摩托化編隊成功突圍,大量步兵被扔在敵後:
馬前卒:比亞迪真的很厲害么?
記者:您在朝鮮最驚險的經歷是哪一次?
黃建華:1951年5月末,我差點陷在包圍圈裡。就是第五次戰役180師被圍那一仗。我當時和班長一起運汽油去春川前線,給180師的540團(註:該團在隨後的突圍中損失超過三分之二)送汽油。還沒到鐵原,迎面就有部隊退下來,越往前走,往北撤的部隊越多。有人向揮手要我們折回去,但我們只能聽團里的命令南下。最後有個配手槍的幹部攔下我們,估計是個團長或者營長,我們還沒下車敬禮,他就命令似地說了四個字「原車返回」。問他車上的汽油怎麼辦,他還是四個字:「就地銷毀」。
我們就離開公路在支路附近找了個窪地,倒車把車尾朝窪地,開後箱門,汽油桶就滾下窪地,開出上百米,回頭朝汽油桶開槍,看到燃燃大火才返回公路。一路往回走,把沿途看到的傷員都叫上車。開過一個野戰醫院,本來想去送傷員,結果路上的戰士說那邊已經有敵人了,我們也聽到了坦克發動機的聲音,好在我們路熟,就一路向北開到沙里院醫院才放下傷員。後來我們才知道,這次撤的倉促,後面一直有敵人機械化編隊在追。我們路過的那個野戰醫院全部被俘。要是再往前開,我們也和180師一起陷在包圍圈了。
總結一遍這些解放軍的敗仗,必須承認「人力有窮時」。面對十倍以上的敵人,面對大海,在平坦地貌面對機械化程度勝你百倍的敵人,主觀戰鬥意志再堅定,也不可能挽回敗局。但是,令人吃驚的是,解放軍先後和近千萬敵人作戰,大小戰鬥幾萬次,真正值得一提的大敗仗,即成建制丟部隊,大量被俘的戰鬥,也就這麼幾次。而國民黨一方的戰績完全反過來,幾乎每次敗仗都會成建制丟部隊,都會大量被俘。以至於在某些戰場上,解放軍完全不必徵兵,只靠俘虜就能越打越多。
馬前卒:史上有哪些搞笑、奇葩或者意想不到的戰爭?
最後,在解放軍前成功撤退,已經成了國民黨軍的一種榮耀。52軍從營口撤退,平津戰役塘沽守軍成功撤走,這本來是依託制海權的正常行為,結果回去反而可以邀功,作為越級提拔的資本。
馬前卒:中國有哪些類似「敦刻爾克」的故事,拍成電影會是什麼效果?
52軍撤退算是遼瀋戰役中國民黨方唯一的亮點。但2師上船後,撤退紀律太差,不服海員指揮導致超載的船隻傾斜,搖擺中使用明火引燃船隻,結果寶貴的輪船沒出遼河口就燒掉了。一個師燒了一個多團,扔下2個團,只有25師和軍直屬單位從海上撤出。
……帶著52軍一路狂奔南下的軍長是劉玉章,黃埔四期。後來調任金門防禦司令,和解放軍隔海相望。金門上山的軍用公路因此被命名為「玉章路」。後來劉玉章一度被內定為國民黨朝鮮遠征軍司令,要帶著52軍到三八線上打志願軍,因為美國人不要而作罷。
為什麼國共雙方被大量俘虜(≈被殲滅)的概率如此懸殊?
這就要討論戰場上一般的戰鬥模式——雙方都沒有極端的地形優勢(比如國民黨在金門戰役中的制海權),都沒有絕對的人力優勢(比如皖南事變中國民黨的十倍兵力),都沒有不可抵擋的技術優勢(比如朝鮮戰爭中180師對面的裝甲編隊)。在這些「正常」的攻防中,為什麼國軍哪怕是小挫也要丟下大量俘虜,共軍就算是失敗也能帶走絕大多數部隊呢?
一般來說,要殲滅敵人就要儘可能包圍對方,但既然任何一方都沒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很難落實孫子兵法說的「十則圍之」,那就只能在局部戰場上集中相對優勢的兵力,以精銳兵力插入敵人戰線,「切」出一塊敵人打殲滅戰。比如說大家熟知的孟良崮戰役,就是解放軍以總體上弱勢的兵力,集中精銳在74師兩側插入,再加上從敵後返身一擊的6縱,對74師進行了局部包圍戰,最終,解放軍以2000陣亡,9000受傷為代價,殲滅3萬人的74整編師,其中俘虜近2萬人。
不過,在大多情況下,實施包圍的一方還要應付對手其他部隊,在打殲滅戰的同時要避免自己被殲滅,很難從容地組織一條連續的包圍線。
比如說,在粗略的戰史總結中,我們可能覺得殲滅戰的情況是這樣的:
即紅方切入藍方戰線,一方面對被切割部隊進行圍殲,另一方面積極擊退對方其他部隊,同時對內對外構築兩條完整戰線。但在實際戰鬥中,這種好事太難得了,幾乎不能稱之為戰爭。(剿匪戰鬥倒是常有類似情況)如果指揮官等到這種機會才出手,一輩子也未必能圍殲對手一次。真實場景中,大多數殲滅戰是這樣的:
即攻擊一方還沒完全破壞對方戰線,就派遣少量精銳部隊突入敵後,在包圍敵人一部分部隊的同時,也令自己的攻擊部隊陷入險境。一般來說,在敵後快速建立穩固戰線(同時針對兩個方向)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能讓精銳部隊佔據要點,截斷主要交通線,就算完成了包圍,可以準備進行第二階段的殲滅戰了。
在這種態勢下,被分割包圍的藍方有三種選擇。
一是反包圍,用優勢兵力殲滅紅方突入部隊;
二是打通交通線,讓被圍部隊變成單面受敵,依託源源不斷的增援和補給打陣地戰;
三是利用紅方部隊立足未穩的局面迅速突圍,能吃掉紅方一股迂迴兵力最好,吃不掉也要從紅方不連續戰線的空隙中殺出去(為此可能會損失很多輜重,但至少保存了兵力)。
而紅方既然兵行險著,送了很多精銳小部隊孤懸敵後,相互之間還缺乏增援,那幾乎只有賭到底一種選擇,即不斷地向敵後繼續迂迴精銳部隊,激勵已經穿插到位的部隊就地固守,同時正面加強攻勢,不惜代價吃掉後勤較差的被圍藍軍。
從史實來看,解放軍一方步行機動能力較強,國民黨在大多數時間兵力強,卡車多。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打成對峙,雙方指揮官都有很多包圍對方的機會和意願。為什麼解放軍越打越多,甚至能用俘虜當主要兵員,國民黨一方卻很少打出漂亮的殲滅戰呢?
這還要歸結為雙方軍隊組織能力的根本性差異。
還是以上圖為例,我們暫且不論藍方其他部隊的救援意願,就說被圍部隊。很顯然,無論指揮官在三選一中做了什麼樣的決斷,都繞不過一個關鍵的操作——分兵。
選擇一意味著在抵抗對方正面進攻的同時,要反過來尋找背後敵人的弱點,抽調火力攻堅。
選擇二和選擇一差不多,都是多線作戰,防禦的時候向後進攻,只是目標較低,驅逐敵人也行。
選擇三說明放棄了打通主要交通線的努力,需要把大部隊解散成小編隊,分路通過山地、窄路、渡口等不利地形,在敵人精兵集團之間打開一條通路。同時還要留部隊牽制對方的正面進攻,節節抵抗,直到主力抵達自己一方控制的交通線。
這就觸及了國民黨軍的痛處——軍閥部隊執行肥瘦不一的任務,必須協調複雜的利益關係,交換妥當後才能出發。越是軍情緊急,越要扯皮,越是指揮不靈。而小部隊離開主力,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單獨作戰,每一級主官都有自己的私心,都擔心拼光了部隊被架空,都擔心自己衝殺在前沒人跟進。所以,國民黨軍在戰線穩固,一線平推的時候尚有很強的戰鬥力,一旦戰線被解放軍精銳部隊攪亂(還談不上破壞),被圍部隊就會陷入短暫的麻痹狀態,不戰不降不走,直到被解放軍逼成一團,才倉促構築環形陣地,進行最後的抵抗。更不要說救援部隊完全可能隔岸觀火,落井下石了。
馬前卒: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戰敗主要是因為軍事策略失誤嗎?
「用兵以能聚散為上」。除了迂迴,實施任何複雜戰術的前提都是分兵。而分兵有效的前提是小部隊也有戰鬥力。分出去的1/10兵力達不到全軍戰鬥力的1/10,這很正常。但如果連全軍戰鬥力的1/100都達不到,那分兵就沒啥意義了。
在真實的解放戰爭中,運動速度慢、小部隊缺乏戰鬥力的一方正是國軍。為什麼?因為國軍的高級軍官、中下層軍官、和底層士兵的利益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軍閥依靠封建制的管理方式來控制軍隊。在行軍中,士兵缺乏快速行軍的動員和激勵,軍官擔心快速行軍有逃兵(夜行軍尤甚),食物供應也歧視一線單位,再加上各單位的行進難以協調,自然比共軍慢了不少。縱使國軍有再多的戰術奇謀,也無從實施。
對於國軍各級軍官來說,軍隊是自己的本錢,精銳打光了未必有人給補充,好武器用壞了沒準會換成落後的。所以分兵的時候,無論是一個師還是一個連,都不願意單獨承擔作戰任務,都不願意離開主力太遠。結果,國軍每次分兵都意味著漫長的扯皮,被分出去執行戰術指令的部隊無法做出任何威力偵查,會被任何有積極性的解放軍小部隊甚至游擊隊壓縮向主力方向。
上面那段引文還表明了另外一個問題——國軍的情報搜集能力很差。不要說迅速突圍,就連判定自己「已經被圍」的事實都是個難題。解放軍火力差但機動能力強,所以喜歡夜間迂迴穿插。國軍夜間不願派出小部隊做威力偵察,又不肯依據少數哨兵的見聞做決斷,往往是早晨起來才想起試探後路,到中午才發現自己被圍,扯皮半天后又到了晚上,只能坐視解放軍第二批迂迴部隊趕往敵後。第三天早晨國軍終於判定了態勢,組織部隊突圍,發現解放軍的工事已經修的和城牆一樣了……
當然,被逼無奈的時候,分散突圍是一個不需要選擇的選擇。大多數情況下,只要突圍一方堅決要走,不戀戰,不求攻堅,不吝嗇輜重,總能跑掉一大批作戰部隊。北非戰役中,德國人每次在沿海兜住英國人,總有一大批紐西蘭好漢,澳洲牛仔趁夜離開公路,冒著渴死的威脅穿越沙漠步行突圍。隆美爾的少量迂迴部隊也只能聽之任之,甚至認為這是保證圍殲剩餘敵人的必要條件(所謂圍三闕一)。我之前一個回答談到二戰蘇德戰爭的基輔戰役,很清楚地說明了分散突圍的模式:
馬前卒:歷史上有哪些炮灰取得意外成功的事例?
圖中紅色向西的突出部是被圍殲的蘇聯西南方面軍,而紅色突出部背後的藍圈,就是德軍佔據交通線的迂迴部隊。德軍佔據了交通樞紐,意味著蘇軍主力無法作為一支機械化部隊撤到後方。但德軍只佔據了交通樞紐,說明會有很多堅定的蘇軍小編隊(下圖紅線)徒步衝出包圍圈。巴格拉米揚元帥(當時還是少將)就是其中的代表(中間的紅線):
分散突圍說起來容易,實際執行中意味著軍隊要去「碰運氣」。每一支部隊選擇的方向都可能是敵人,也可能無遮無擋地走到友軍方向。解放戰爭時期無線電台並不非常普及,方向和情報往往要靠每支部隊自己判斷。成功突圍的部隊往往要在不同的道路交叉口進行反覆試探,才能找到(必然存在)的突圍路線。
在亂軍之中,試探意味著交火,意味著整支部隊都要承受這種不確定性,都要對指揮官有絕對的信心和跟隨意願。但實際上,國民黨軍雖然不是全都是拉來的壯丁,但軍官和士兵之間很少有感情聯繫,完全靠懲罰和(極少的)賞賜維持紀律。平時為了避免開小差,連夜間行軍都要盡量避免,現在國民黨軍分散成小部隊,在鄉間小路上反覆試探解放軍的防線,你怎麼能指望士兵們緊緊跟隨自己的官長?
對於大多數國民黨基層單位來說,平時作戰靠重武器撐腰,還有打幾個回合的能力。現在丟了大炮分散突圍,既然面前的交通樞紐被佔領,就已經是戰鬥意義上的「絕境」,足以給投降提供充足理由了。所以很少有國民黨部隊願意在突圍中轉彎,往往只要一次碰壁就會放下武器。解放軍插入敵後,構築鬆散而不連續的包圍線,貌似是一個四處漏水的篩子,但在面對基層作戰積極性很差的國民黨軍時,反而如同鐵壁銅牆,滴水不漏。
(後來在朝鮮打美軍,志願軍基於打國民黨美械部隊的經驗,也曾張開類似的鬆散包圍網抓大魚,結果只能網住階級矛盾尖銳的黑人部隊,面對團結一致的海軍陸戰隊就付出了很大代價。)
前面討論的都是解放軍圍國軍。現實中當然也有國軍圍解放軍的時候。但正如前面所說,包圍的第一步是派精銳部隊,插入對方戰線做切割,還要承受被反包圍的風險。這對於國軍來說,協調利益真的太難了……而解放軍由於待遇上盡量官兵一致,連隊管理民主化,基層部隊的凝聚力很強。所以,儘管解放軍也經常被包圍,也會被逼選擇分散突圍,但大多數情況下都能衝破國軍並不堅定的包圍圈,很少大規模被俘。金門/皖南等戰鬥儘管規模不大,也會經常拿出來和淮海/豫東等大戰相提並論,就是因為這種案例實在太稀缺了……
總之,雖然雙方士兵都會在沒有勝利希望的時候放下武器,但對於「沒有勝利希望」這個條件,解放軍顯然和國軍有不同的定義。對於國民黨軍隊來說,被(鬆散地)包圍,往往就意味著一次大規模被俘。而對於解放軍來說,被(鬆散地)包圍,只是意味著要面臨幾次無後方的艱苦戰鬥,不到被大海困住這種絕境,總要再試試其他的突圍方向。解放戰爭中,雙方都沒有皖南事變那種兵力優勢,而戰鬥又大多發生在制海權無用的內地,所以,在犬牙交錯的戰鬥中,雖然雙方都經常截斷對手的後路,但圍殲往往發生在解放軍包圍國軍的時候,而不會成為國軍包圍解放軍的常見結果。你覺得國軍被俘虜的「太多」,實際上描述的就是前面所說的差異。
最後,必須補充一句。這些國民黨俘虜大多加入了解放軍,他們在解放戰爭、抗美援越、抗美援朝中的戰績證明,革命和解放真的能讓中國人發生脫胎換骨的變革。
相關回答:
馬前卒: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戰敗主要是因為軍事策略失誤嗎?
馬前卒:47年中央敢於在西北和胡宗南兜圈子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馬前卒:紅軍為何可以躲過各路軍閥的重重包圍而生存下來?
馬前卒:讀史時,哪些故事讓你動容?
馬前卒:解放戰爭期間,前蘇聯給了中國哪些幫助?
黃仁宇有一次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講到晚明政治政令不通,下面不知道上面的命令是要幹什麼,他突然有感而發,說其實這也不算是晚明的黑點,他以前當過國民黨的新一軍排長,打仗的時候如果跟底下的兵說要打哪裡,為什麼要打那裡,下面的兵就不打了。你只能告訴他們一些很具體的命令,讓他們處於一種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狀態,否則這兵就沒法帶了。
這時候有個大陸的研究明史的老師突然站起來說黃教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以前當過共產黨的連長,我們打仗的之前都一定要告訴士兵到底為什麼打仗,是為誰而戰,知道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士兵才有戰鬥力,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們戰勝了你們的原因。
不知為何而戰,不知為誰而戰的軍隊戰鬥意志肯定是渙散的,指望他們寧死不屈捨生忘死簡直痴心妄想,國軍大多當兵吃糧吃糧當兵,跟共軍逆風死磕有什麼好處?圖什麼許的?他們回答不了,就不如投降。
更何況那時在國軍里當兵,吃糧似乎也是個問題。21世紀的國軍自然吃糧不是問題,不過他們似乎仍然沒有找到為誰而戰和為何而戰這倆問題的答案。
淦,投共啦!田文富所在國民黨第一一〇軍輜重團,有一天,抓住一名逃兵,綁在大樹上,用青岡棒活活打死後,還要繼續綁在大樹上「示眾」多日。
1944年冬的一天,雲南昆宜師管區基幹團二營五連正趕上「何瘋子」值班。全連新兵被帶到連部門前,「何瘋子」派人將兩名逃兵從臨時牢房中拖出來,親自用繩子反綁兩名逃兵的雙手,然後,將逃兵吊在半空。接著,又叫人搬來八塊磚頭,用細麻繩每兩塊捆一坨,拴在每個逃兵的每一隻腳拇趾上。 這一次,「何瘋子」親自執棒,一直打到逃兵屙出一褲子屎尿臭氣熏天的時候,才罷手。昏迷不醒的逃兵被拖下去埋了。不埋也活不成,遍體鱗傷不說,骨頭也斷了幾根,加上內傷,根本活不了幾天。
與「何瘋子」「殺雞給猴看」相比,還有更殘忍的殘殺逃兵方式。 抗戰末期,原國民黨第一八四師某團駐防雲南屏邊時,一次,抓到三名逃兵。那天早操,全團官兵集合在一個大操場上,前台上是殺氣騰騰的值星官,兩側由荷槍實彈的團部特務排警衛。新兵站在前排,老兵和軍官站在後面。顯然,這種刻意的安排是要給所有不知軍營深淺的新兵們一個下馬威。 執勤官整隊完畢,團長亮開了洪鐘般的大嗓門:「把三個怕死鬼拉上來!」話音剛落,三名早已魂不附體的逃兵被拖上前台。 團長朝他們鄙視地掃了一眼,隨即下令:「讓他們日土!」 幾個大漢一擁而上,有人按手,有人按腳,每個逃兵身體兩側各站一人,掄起軍棍「噼啪噼啪」輪打。也不知打了多少軍棍,團長喊了一聲「停」,叫人抬走了其中兩人。台下的士兵都以為留下來的一人要被槍斃示眾,沒想到團長竟然命令逃兵所在新兵連一百多名新兵,每人都要端起步槍去捅逃兵一刺刀! 瞬間,新兵們一個個呆若木雞全都愣了:昨天還是朝夕相處的患難兄弟! 一時間,新兵們的腿又全抖了起來。誰忍心下手?不忍心也得下手。 第一名新兵上去,照逃兵的非要害部位捅了一刺刀,逃兵慘叫一聲。第二名新兵還是捅在逃兵的非要害部位上。一百多名新兵,以他們違心不忍的方法,為逃兵選擇了最難以忍受的死亡過程。 按照團長吩咐,死去的逃兵被臉朝下埋掉了,怕死鬼是不能再見天日的。
這還不算最殘忍的。 也是抗戰末期,國民黨暫編二十一師第二團二營機炮連士兵羅珠成在雲南省箇舊市卡房鎮駐地,親眼目睹了一場更令人髮指的慘劇。 那天,該營抓住一名逃兵。這一次沒打,但比打還殘酷,是活剮!逃兵被扒光衣服綁在柱子上,柱子前擺一張桌子,桌上放著一把匕首、一隻鐵盆、一塊鐵板,鐵板上有比銅錢稍大的圓洞。全營集合後,軍官宣布:由逃兵所在連每人用匕首從逃兵身體上旋下一塊肉,標準就是鐵板上的圓洞那麼大。 頭一刀由軍官示範。隨後,一百多名士兵一人一刀,誰也別想躲脫。 到最後,逃兵身上的肉幾乎被割光,白骨外露,腸子也掉了出來,殷紅的鮮血淌了一地。逃兵被折磨到這個地步還沒死,一雙痛苦的眼珠還在動。
據九台政治整訓統計資料,舊軍隊殘殺逃兵的方法達一百多種,有槍斃、刀殺、火烤、開膛、破肚、扒皮、抽筋、勒死、活埋等等,其中尤以由交警部隊和地方保安武裝改編的暫編五十二師最為殘酷。該師第三團某軍官抓住逃兵後,先挖一個深坑,裡面鋪滿生石灰,將綁住手腳的逃兵推入坑內,再去澆水,讓士兵活活燙死。該團某連長把逃兵綁在柱子上,用刀破腹後,扯出腸子,叫人往外拉,連長則用小刀從逃兵的前額上開始往下剝臉皮,一直把臉皮拉到嘴角,死都不給人一個痛快。該團還有一位軍官將逃兵吊在半空中,下面用火烤,烤得士兵渾身流油,一直烤到人油滴盡,通體焦黑死去時為止。用火烤逃兵時,有一種特別的吊人方法,就是把繩子栓在逃兵身體一側的手拇指和腳拇趾上,再吊起來。不知哪個「有文化」的「爛學究」,給這種吊人方法取名叫「鳳凰單展翅」。
這還不算最殘忍的。 據記載,個別軍官甚至將逃兵身上的肉割下來切碎煮熟,而後強迫士兵分食,軍官則吃人腦。筆者在雲南石林採訪的起義士兵劉益,抗戰期間在雲南屏邊駐防時,就被強迫喝過「人肉湯」。他說,那一次軍官強調:「喝了人肉湯,就不會開小差了。」不喝就挨打,打了以後還得喝。 這還不算最殘忍的。 史料記載,在華北傅作義系統的某部隊,有一位逃兵被抓回後,殺了37刀。逃兵的肝肺被挖出來後,還要強迫死者的父親去吃!
國民黨士兵在舊軍隊所受的階級壓迫是駭人聽聞的。
在經濟上,軍官 「吃空」(就是虛報士兵人數,以貪污空額的薪餉和糧代金)貪污司空見慣,剋扣士兵的伙食更是「家常便飯」,有的軍官甚至還要以「保管」、賭博等形式,勒索士兵的錢財。
在人身權利上,國民黨軍隊內部通行殘酷的體罰、肉刑制度,軍官對士兵,上級對下級,有隨意打罵的權力,甚至可以草菅人命。
地方軍閥部隊是這樣,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也不例外。以胡宗南第7兵團為例,據該部士兵揭發,一些軍官虐待、殘殺士兵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其430團的副營長陳××當機一連連長時,士兵劉炎春開小差被抓回,陳××將劉炎春吊起來毒打,打死後,屍體扔到野外喂狗,再把死者的雙耳割下來,懸掛在牆上,然後集合全連宣布:「你們看這是什麼東西?以後誰再逃跑,就這樣辦!」
其351團士兵岳全福揭發:他16歲時被保長抓了壯丁,村裡與他同時被抓去當兵的有10人。這10人中,有2人被槍斃,有1人被打跌死崖下,還有1人因為解手沒請假,被軍官活活剝了皮!
其473團副營長王××接新兵的時候,遇見幾位病號走不動路了,就欺騙他們說:「誰走不動了,說一聲,我放你們回家。」有4名士兵剛扭頭往回走,被王××叫住,他讓4名病號跪在四五丈高的崖邊,抄起一根棍子,一棍子一個,全把他們打到溝底,然後,揚長而去。
其158師軍官鄧××揭發,他當排長的時候,一次跟著迫擊炮連連長到四川接新兵,親眼看見這位連長殺死了20多名開小差的新兵。多是用鍘刀鍘死的,還有用「五馬分屍」等辦法殺死的。有一位新兵跑了,他帶人到新兵家裡去抓,沒抓到,就放火把新兵家裡的房子燒了。還有一次,沒抓到逃兵,就下令讓4名士兵抬起逃兵的家屬放在火上燒,直到燒死。
其55師參謀主任朱×,曾命令直屬連連長:「凡是士兵犯了錯誤,一律活埋!」此人曾在一次處罰士兵時,當場挖出士兵的心臟,掛了兩大串。士兵揭發他「常有吃不完的人心」。
其349團2營排長石××要雞姦一名士兵,被該士兵拒絕,石××竟弄來一根紅蘿蔔往這個士兵的肛門裡硬塞!
其某師副師長×××是個性變態狂,過去他的部下只知道他經常利用職權強行雞姦下屬,誰知,通過訴苦一揭發,被他雞姦過的部下竟然多達89人,氣得起義官兵群眾紛紛要求把這位副師長褲襠里的玩意給割了!
據統計,在第144師的2 451名士兵中,母親被強姦有107人,被霸佔的有21人,被迫改嫁的有185人;妻子被強姦的有57人,被霸佔的有53人,被迫改嫁的有93人;士兵被強姦、霸佔的姐妹有159人,被強姦、霸佔以及被迫改嫁的嫂嫂有175人;士兵的母親、姐妹、嫂嫂被強姦、霸佔以及被迫改嫁的,總計達850人。
該師2 451名士兵在舊軍隊中,被吊打過的345人,被捆打過的289人,被棒打過的1 238人,被刺刀打過的13人,被槍托打過的677人,被打過耳光的1 362人,被皮帶打過的945人,被拳打腳踢過的991人,被打昏死過去的53人,被打吐血的20人,被打殘廢的22人,被罰過跪的1 298人,被罰過凍的535人,被罰過曬的128人,被罰挨餓的1 302人,被罰過喝尿的1人,被罰過吃地痰的1人,槍斃未死的33人,活埋未死的24人……
《心路滄桑——從國民黨六十軍到共產黨五十軍》
在另一個回答中曾用過類似的內容,這裡只用來說明我自己能看到的一個側面。
去年我擔任過唐德剛先生建立的中國近代口述史協會的助理,在廣州地區採訪在世的抗戰老兵。以下是其中幾人的故事:
肖桂榮老兵。1943年時日軍炸壞其初中,沒了書讀,於是響應十萬青年十萬兵的號召參軍。原被編入遠征軍14團,因為他有初中文化,所以後來被編入第五軍第200師600團團部當文書,但由於團部書記沉溺於鴉片,將所有工作都推到他身上,加上他受到團長賞識,有意提拔他,個人的不滿加上升遷的希望,使他申請調到戰鬥部隊,於是被派遣到600團第2營步兵第5連第2排擔任上士排副。總共在昆明接受了幾個星期的訓練後,便被派遣上前線。
在戰場中,肖老數次走過鬼門關。在龍陵時受命率領一個加強班阻擊一個營的日軍渡河,從而讓大部隊迂迴過河從側部進擊日軍。大家可能對於加強班和一個營沒有什麼概念:肖老當時的加強班,只有十七個人。而日軍一個營的編製,約有三百至四百人。因為裝備落後,肖老部隊的機關槍和步槍根本打不過河,拋擲手榴彈也拋不過去,只能使用槍榴彈(請自行Google,當初我也是這麼做的……另據評論提醒,槍榴彈射程不應該超過步槍和機關槍,可能是肖老當時表述不清,我則軍事知識缺乏,沒有細究。存疑。),因為使用槍榴彈會暴露自己,所以極易成為日軍目標。當大部隊完成迂迴進攻時,十七人的加強班,只剩下了兩人。當初講到這裡時,肖老泣不成聲。
後來肖老還數次走過鬼門關。後來在攻打龍陵縣城的時候,近距離和日軍拼刺刀,右股被日軍刺傷,跌倒在地,將要被殺死之際,一個戰友在身後突然衝出,抱著日軍一起滾下山崖。由於當時戰場煙霧瀰漫,肖老根本來不及看清這位犧牲自己的戰友是誰。又一次,在建築工事的時候,一顆子彈從頭頂擦過,留下一道至今可見的疤痕。
肖老最後一次死裡逃生,卻充滿著滑稽的意味。戰爭結束後,他本來是要乘坐團部的飛機回昆明的,結果在臨上機時,副團長的一個親戚擠走了他的位子。飛機在飛回昆明的途中撞山,全機人員無一倖免。
這樣一位為抗戰出生入死的老兵,回到昆明後,卻成為了成為了「編外」。編外者,是由於當時國民政府要縮減兵員,節約軍款,將部隊合併。當時的96師和200師合併為新的200師。兩個師可以合併為一個師,兩個連長卻不能合併為一個連長。因此雖然肖老在戰爭中已升遷為連長,但由於他不是軍校嫡系出身,加上軍齡較淺,遂成為了「編外人員」。在昆明苦等了一年多,沒有任何關係的肖老仍是沒能受到任何人的待見,後來連少量兵餉也被取消了,沒有辦法只能走到廣州投靠其大哥。他離開時,政府連路費都沒有提供,結果他只能一路坐霸王車,吃偷來的食物,一共走了幾個月,才走到廣州。我問他,對共產黨怎麼看,他這樣回到道:
肖:當然是支持共產黨啦!
葉:支持共產黨啊?
肖:對啊。支持共產黨,那時候啊,做工的才不管共產黨或者什麼別的。總之做工了之後,不做壞事,就一視同仁的。我那個時候。
葉:不是啊,就是說,你支持共產黨的嘛,那為什麼你心裡面會支持共產黨呢?
肖:因為共產黨公道嘛。
葉:你是從哪裡看出共產黨比較公道的?
肖:我說啊,抗戰勝利的時候,自己出生入死,打到勝利了,自己卻什麼都沒有。自己心裡面就……
葉:很憤懣?
肖:很憤懣。到共產黨的時候呢,每個人一律平等,所以我就說共產黨好。
另一位老兵,在此隱去名字,在此姑且稱為唐老兵。
唐老兵曾幾次登上媒體,身份自然是「抗戰老兵」,但在某程度上,他其實和抗戰聯繫並不大。他父親是當時國民黨的高官,因此從小就就讀名校,包括著名的南洋模範學校。中學畢業後,一方面由於成績不好,另一方面因為家中後母不待見自己,而就讀軍校門檻較低,不需要家裡出錢,因此進入黃埔軍校(第十二期),就讀時,軍校還有補貼,每個月發到手上的大約有一塊多,而當時到茶樓「飲茶」(喝早茶)只需要三到五分錢,到電影院看戲也只需兩分錢。
1937年抗戰爆發後,前線基層軍官傷亡眾多,因此軍校生被命提前畢業。畢業時因為成績不好,平時表現也不佳,沒能留校,被分配到余漢謀的第四路軍第65君第187師第1097團團部任少尉見習官。當時戰鬥部隊急需軍校生補充基層軍官,黃埔生更是首當其衝紛紛被調到前線。而唐老沒有被分配到前線,很可能是其父親的關係。當時,唐老因為學過「經理」,所以在團部負責「打算盤」,即計算、會計之類的工作。
後來又被調到學習無線電,結果無線電設備一直都沒有撥下來,唐老無所事事地等了一段時間後,就在連無線電都沒碰過的情況下,因其姑丈在廣東省教育廳任鼎鼎大名的許崇清的秘書,又被聘任到廣東省教育第五科負責管軍費,後來覺得一個「軍佬」在民政機關中太悶,就請了長假走人。
靠同學介紹,又在軍隊中謀到了排長一職,自然,這也不是戰鬥部隊,而是在補充兵訓練處中,負責接收新兵。結果沒有耐性,又通過人介紹在湖北黃琪翔的部隊中任「參謀」。不過其實這段經歷相當可疑。剛開始時,唐老說他八年抗戰都在黃琪翔的部隊中任職,但其實在1941年黃琪翔就因為其反蔣經歷而被明升實降,被調到第六戰區任陳誠的副司令,沒有了隊伍可帶,自然也沒有了參謀部。
後來在迂迴提問之下,唐老才說出他在黃被調到第六戰區之前,已經因為「做得沒有意思」又再次請假走人到重慶。其實就我個人經驗推斷,唐老有沒有任過這參謀一職也十分可疑,因為一個在軍校中學經理科(相當於後勤科),在之前又只有文員經歷的情況下,要在軍部中找到參謀職位,可能性實在不大。
到重慶後,唐老得到一份肥差:在西南進出口物質運輸總經理署重慶分署的會計科中擔任文員。這個西南進出口物質運輸總經理署是什麼東西?只需要說一件事情,大家大約就會知道其分量(以及油水)了:其署長,正是大名鼎鼎的宋家的一員,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為什麼唐老能在其中某到職位?因為他的爸爸此時就在署中的總會計室任職。這個機關的機能,就是將歐美國家從滇緬公路運來的物資接收並發放到全國各地。後來,唐老又被分到西南運輸署的川滇公路分署任職。
抗戰勝利時,他已因為戰爭期間的「貢獻」,被升任為中校,被調到南京的中央訓練團受訓,學習財務。半年畢業後,被調任到江蘇、浙江一帶任稅務官。稅務官,有錢之餘,有十分無聊,於是唐老就天天跳舞,一天三次,早餐後一次,午餐後一次,晚餐後一次。
巧合的是,唐老說起過一件事情,與前面提到的肖老有幾分關係:
因為當時很多軍官呢,抗戰勝利被裁員的很多。我看見就說我不做了,去登記失業軍官,進去軍官總隊。後來轉業,去南京中央訓練團轉業。因為當時抗戰勝利,很多軍官,發三個月遣散費,叫你走人。一點都不負責任,抗戰八年就要你拚命,一抗戰完,你不安排。很多人沒什麼知識,沒什麽文化的啊,他除了當兵練槍,什麽都不懂的。你一下不要他了,他們就組織起來,巡行,「此路不通,去找毛澤東!」那他就怕了,然後才成立軍官總隊,把失業軍官收攏起來,然後再派工作。後來又打內戰,這些軍官又派回工作。所以國民黨垮臺就在於此。一方面,接收,變劫收,打劫、搶東西;第二方面呢,對軍官這樣來對待。抗戰八年的時候,你拼了命要人;抗戰勝利後,你又不安排人工作,這怎麼行。那些人就巡行了,「此路不通,去找毛澤東!」他就怕打內戰了,然後才成立軍官總隊,收容這些軍官,免得他們都去了毛澤東那裡。
俘虜遠多餘死傷,原因肯定是多樣的。共軍自二三十年代開始就展現出來的超強的宣傳能力肯定是一個方面。不過上面的事例想說明的是這麼一個方面:當時的國府,很腐敗。當時的國軍,很散漫。
為誰扛槍?為誰打仗?打這個仗值得不值得?這個問題是解決軍心士氣的根本問題,也國民黨軍士氣不高,被俘遠遠多於戰死的根本原因。在國民黨軍隊中不勇敢,到了共產黨軍隊之後,經過階級教育(主要是訴苦教育),從思想上解放了自己,明白了打仗的意義,從而成為了自覺為全中國老百姓的解放而英勇拼殺的戰士。
1,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11旅33團1連解放戰士馬林山,補入連隊還不到兩個月,就在一次戰鬥中一馬當先,獨自一人沖人國民黨軍的炮兵陣地,俘敵數十人,繳獲1門山炮,被縱隊評為戰鬥英雄。在縱隊慶功會上有人問他「你哪來的這股勇氣?"他說:「經過訴苦,我看清了蔣軍是窮人的敵人。過去在蔣軍中是為仇人賣命,聽到槍響就膽顫心驚;現在是為窮苦人打仗,槍一響就滿肚子怒火,想一口吃掉敵人。」
2,我(華東野戰軍1縱司令員葉飛)曾問過一個戰鬥英雄,在國民黨軍隊當兵時怕死,如今為什麼打仗那麼勇敢?他說過去是被迫當兵,不願為他們賣命;現在我是人民戰士,是為了整個被壓迫階級的解放,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而當兵打仗,就是死了也感到光榮,是值得的。這在我的記憶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3,王福民原是國民黨兵,被日軍俘虜後送到本溪當勞工。日本投降後參加我軍,。他當國民黨兵時間比較長,沾染了一身流氓兵痞習氣,人伍後公開講共產黨不如國民黨,八路軍不如中央軍,經常破壞群眾紀律,吃老鄉東西不給錢,有時還打罵群眾。在訴苦中,他痛哭流涕檢討自己,「我也是窮人出身,全家沒吃沒喝,挨打受罵,受盡了剝削和壓迫可是,自己糊塗,在國民黨軍隊里穿了幾天『二尺半,在鬼子煤礦里當工頭吃了幾天大米飯,就忘了本,不知道干八路是給誰幹的,平時講怪話,打仗不開槍。過去我糊塗不懂事,現在共產黨救了我,從今以後我要重新做人,一定好好乾",在保衛臨江戰役中,他擔任連群眾工作組副組長,處處以身作則,維護群眾紀律。行軍中,他的鞋破了,腳凍傷很嚴重,但一聲不吭,堅持和大家一起走。一次行軍,他扛著機槍走了180里.堅持不讓別人換。打仗時他奮勇當先,端著機槍向敵人猛掃。同志們都說:」現在的王福民與訴苦前相比簡直是兩個人。」在三保臨江大北岔南山戰鬥中,王福民堅守在前沿陣地,6次負傷(其中兩次是重傷),堅決不下火線,直到最後犧牲。
4,中野4縱11旅31團把攻佔李圍子戰鬥中的俘虜立即補人連隊。一個名叫張榮新的解放戰士補人5連後,當日即在老戰士的引導下,哭訴了1942年他全家在「水、旱、蝗、湯(指湯恩伯)"天災人禍的逼迫下,離鄉乞討,賣兒賣女,自己被抓壯丁的悲慘境遇。他撕下蔣軍的帽徽,踩在腳下,立誓要報仇雪恨,為被壓迫人民的解放而戰鬥。不久在攻打楊文學村時,5連進攻中被敵碉堡火力所阻。張榮新所在的班傷亡很多,班長負傷,副班長陣亡張榮新主動指揮本班堅持戰鬥。他帶領兩名戰十,用手榴彈炸毀敵堡,掃清了障礙,使本連完成了進攻任務。戰鬥結束後,他被評為戰鬥英雄,併當了副班長。
5, 大批功臣、模範、英雄當中,有不少是從國民黨軍隊中解放過來的,在整個解放戰爭期間,我部(華東野戰軍4縱)先後補人部隊的解放戰士達5萬餘人。翻身入黨的黃有根,犧牲後被追認為英雄的葉炳榮,戰鬥英雄施剛魁等,都是解放成分。許多解放戰士不僅成為部隊的骨幹,傑出人物,有的甚至後來成長為軍、師領導幹部。在他們發展的道路上,訴苦教育和立功運動起了極為顯著的作用,有些事迹感人肺腑。如被譽為神槍手的肖炳連,從小給地主當僱工,剛成人又被國民黨軍抓壯丁受盡苦難。被我們解放過來後,經過訴苦教育,很快成為一個有高度政治覺悟,智勇雙全,屢立戰功的優秀共產黨員,被評為戰鬥英雄,在豫東戰役中榮立特等功。後來在淮海戰役中身負重傷,臨犧牲前還忍著劇痛,一字一句地囑咐班裡的戰友說:「實現「……戰前……決心……為人民……立功」。肖炳連犧牲後,團政治處副主任彭啟和宣傳幹事王化用5斗糧食找老百姓換了一口棺材將他掩埋,使解放戰士深受感動。
6,路新理是蟠龍戰鬥解放人伍的,他成天低頭不語,誰找他談話,他老是一句話:「吃誰的糧,就給誰干唄!」榆林戰鬥,他畏縮不前,朝天放槍.是4連出了名的後進戰士。在公祭大會上,他控訴地主殘酷逼死母親的經過,話還沒說完,戰士們就喊起口號來:打倒蔣介石,為路新理的母親報仇!路新理又哭著檢討了自己的錯誤,然後舉起槍說:「現在我明白了,我扛著這桿槍是打誰的。」 在宜川—瓦子街戰役中,路新理衝鋒在前,殺敵十餘人後犧牲,被追記特等功。
7,有個榆林三岔灣的解放兵,在元大灘打馬鴻逵時,故意說重機槍的拉火條發生放障。別人不懂技術,對他沒有辦法。這次訴苦中他坦白了自己的錯誤,說:「訴苦擦亮了眼睛,淚水洗凈了機槍,我現在才知道手中的槍是幹什麼的。」1團8連有個解放兵,本來姓王,小時賣給姓馮的地主,改名叫「馮來生」。在西華池戰鬥中(1947年3月),他在胡宗南48旅當機槍兵.看到在拉鋸戰中的我軍一些人員犧牲在陣地上。訴苦當中,他回想自己的窮苦身世和經歷,思想受到極大震動,夜裡夢見戰場上的情形而被驚醒,最後終於訴了自己的苦,在講到「陣地上倒下那麼多階級兄弟」時,放聲大哭。訴苦後他改姓王,起名「王忠勇」,意思是要忠誠地為人民服務,勇敢作戰。全連開會慶賀他改姓名。他說:「過去在那邊(指國民黨軍)是為地主老財賣命,現在是為自己,為窮人,犧牲也是光榮的。」他還說:「這次訴苦真是一把開心的鑰匙,我現在是真正解決了。」
「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言人評西北人民解放軍最近一次大捷稱:這次勝利改變了西北的形勢,並將影響中原的形勢。這次勝利,證明人民解放軍用訴苦和三查方法進行了新式整軍運動,將使自己無敵於天下。」——《評西北大捷兼論解放軍的新式整軍運動》毛澤東(一九四八年三月七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
歡迎關注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國軍虐待新兵、解放軍優待俘虜!
這邊廂在地主地里干著活哩,保長說:李四啊,恭喜你,國軍中意你了,家裡就別回了,傢伙什留地里啊,跟我走到縣裡報到去,什麼?要解手?不用了,堅持一會,我這有新打造的鐵鏈一副,戴上吧,走哪都不迷路。
一路被架著到了新兵站,套了個太陽帽,繼續趕路,去哪裡,不知道。肚子餓了,給,吃吧。媽呀,這飯里怎麼有沙子啊?哦不,是小石子。啪啪啪,鞭子抽下來。嚷嚷啥?活膩了你?實在沒法吃,餓著吧。晚上一排人栓著倒在一起,肚子吃壞了不對付,難受啊,咋的?拉褲子里了。嚷嚷啥?自己擦乾淨。。。如此一個人,奄奄一息,一起出鄉的同伴只剩一半了,活過來的也都蔫著。到了部隊,被逼著動手從幾個被抓回的逃兵身上割下一塊肉。第二天上戰場,發了一支槍,猥瑣在壕溝里,肚子繼續不對付,往左邊看一排子彈飛過來,往右瞅一顆炮彈落下,心裡操班長一百遍。
那邊廂,老鄉們,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啊,白面饅頭管夠啊,繳槍不殺啊,自願入伍啊,不想當兵發路費啊,回家分地主的田地啊,照顧老娘啊,打倒蔣家王朝啊,解放窮人啊,參軍光榮啊,班長幫扛槍啊。。。
思前想後,找個天黑、人少的時候,跑過去吧!
1949年11月中,劉鄧、賀龍帶20萬部隊入四川。胡宗南中央軍和地方軍一共93萬。
12月底,四川全境解放。
劉鄧賀傷亡6000(亡1000餘)。
殲滅國民黨軍93萬。其中:俘降80萬,斃傷8000,其餘潰逃。
這仗是怎麼打的!!!
說個兩個很好笑的事 解放戰爭的最高潮第一個衝進南京總統府的 是吳化文的35軍 朝鮮戰爭第一個衝進漢城的 是曾澤生的50軍 這兩個在常凱申手下都是不受待見的雜牌軍 吳化文是西北軍起家 跟隨過馮玉祥 汪精衛 蔣介石 最後投了共 還混了個全國政協委員 曾澤生是龍雲的老底子講武堂出來的 46年就去了東北 一直被壓制 補給比別人少 兵員補充也輪不到他 結果一投共 真叫大力出奇蹟了 解放軍唯一一次衝進別人國家的首都叫他給撈上了 51年因車禍回國 因戰功被太祖單獨接見一個晚上 54年50軍整建制回國 禮物擔任50軍軍長 死的時候葉帥胡x幫出席追悼會 這算不算常凱申為TG培養的高級人才
有人在評論區討論50軍撤編的問題 我這裡談下個人觀點 當時是從11個軍區縮編到7個大軍區 昆明軍區與雲南軍區合併是板上釘釘的事 60軍作為四野的主力部隊--這個是打出來的主力 67年從四野的大本營遼寧本溪調防到二野防區的四川 本身估計就存了撤編的意思 戰爭時代 當然是誰能打誰上 但是和平年代 就要考慮很多的因素了 比如出身 紅幾方面軍出來的 比如與當地政府的關係 二野席捲大西南之後 西南局的人事基本都是二野說了算 同樣的 四野從東北打到海南 那中南局的人事也是四野說了算 50軍從東北移防 沒有移防到廣東湖南而是四川 估計就存了這個心思了 曾澤生從48年當軍長 一直當到68年當了20年的軍長-我沒做過統計 如果沒有意外 他應該是解放軍中擔任同一部隊軍事主官時間最長的人 55年評銜 正軍職評中將銜 可以說漢江南岸的50天保了50軍將近40年的安穩 85年撤編 自己作死出了解放軍從來沒有過的整建制投降---評論區有人好像感覺沒啥大事 我在這裡解釋下 整建制 意味著是軍事主官和政治主官同時同意投降 黨支部討論通過的 遼寧賄選案之後問的是共產黨員在哪裡 這次整建制投降之後查找原因 連這個都不能問 因為是指導員提議投降 連黨支部集體通過的 這無論如何也沒法洗的 只能說愧對先祖吧
評論區有人說什麼越南戰爭是為了太宗上位啥的 我倒是覺得可以用歷史宿命論來解釋 只要是中原大一統王朝 度過了開國的時光 刷安南副本一定是擺在優先的位置 你看從漢朝馬援以來 唐宋元明清 誰沒幹過越南 就算是民國 也混了個越南北緯17度線以北受降 你說這怪不怪 豫湘桂會戰輸得褲子都沒了 但是安南副本也還是要過 雖然是躺著過的 打越南 是一種習慣 一種信仰 一種證明 當一個習慣持續了兩千多年 這種習慣 就成了一種本能 哈哈哈感謝各位的贊和評論啊 哈哈 終於知道了這麼多人為什麼會花那麼多時間精力來寫帖子了 這種成就感還有跟一群聊得來的朋友一起策一個在現實里無法討論的事(作為一個土木狗,跟朋友在一起討論無非兩個事,領導的人事調動與具體的工程項目)真的很爽啊 哈哈哈 再次謝謝各位
餓啊
共軍幾個肉包子就全跑過去投降了····
比如遠征軍,當初美軍強硬的把後勤的權力從國民黨軍官里搶了過來,挨個點名發餉
遠征軍戰力大增
抗戰勝利後,遠征軍回國,一個團能追著彪哥一個縱隊跑
然而國民黨軍管強硬的把後勤的權力從美國人手裡搶了回來··
然後瞬間彪哥就追著他們跑···
蔣公:我也很絕望啊,我能怎麼辦啊!
我親自簽的手令讓將軍去領武器,這將軍都得給管理倉庫的行賄不然領不到武器·······
老哥,你咋當的兵?
42年逃荒,沒辦法了,八個老鄉一起當的兵。還沒到軍隊,路上死了五個。命大,活下來了。兄弟你呢?
那年我在火車站賣雞蛋,一個排長讓我把籃子舉高點。我舉高了,他一把把我薅上車,軍帽往我腦袋上一扣,我就當了兵。老哥,你說咱為啥打仗呢?
為啥?因為督戰隊的機槍不長眼唄!聽說那邊的士兵家裡都分得到田,媽了個巴子,老子才不信。
唉,老哥,你也別不信。我看那邊部隊一個個打仗不怕死,說不定是真的呢?老哥,萬一咱倆真被俘了,還真能分到地,你有啥打算?
真要是那樣的話……老子先要桿槍,把團長那個狗日的斃了!9月22日,10:00,補充:感謝贊和評論。
只是借用的圖,沒想到那麼多贊。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無法體會到「人心所向」這個詞的偉力,但這從來不會是一個空洞的詞。
9月22日,13:26,補充:
至於一些紛爭,我想,豐碑上的文字早已經給出了回答:
國民黨軍隊更類似於私兵,效忠的是統帥,好的統帥是經常能餵飽人的統帥
國民黨統帥:跟著我,每天都有米粥吃,一周還能不限量吃一頓鹹菜!!
國民黨士兵:棒棒噠!!!
so,紅軍最困難的時候還有很多人忠心,對於老紅軍是因為已經有國家意識。
而對於剛加入和一般人來說,則是因為國軍這樣的組織方式,完全是參照敵人來的,明明能給自己人吃小米飯的時候,看對面人飯都吃不上,然後立馬判斷:「嗯,對面藥丸」。於是立即不讓自己的手下吃飯了,反正也跑不了了……你這樣怎麼能讓紅軍的人跑過來呢……
其實蔣介石也有這毛病啊
去遠征軍視察,一開始「嗯,牛肉罐頭不錯。」
然後各種瞎雞巴問,我覺得吧他丫是老毛病犯了,聽到日本佬補給不咋地開始吃木頭渣子,回來就說部隊別吃肉了,都吃木頭渣子去……
史迪威個心疼啊,想法設法給各種部隊搞吃的,弄得蔣介石認為他真是個敗家子——的確是敗家子,你想想一個團的口糧幾個月下來足夠蔣介石一家子買一個新的鞋拔子了,能不心疼么,一個團和一個鞋拔子,傻子都知道鞋拔子對於生活質量的提高大嘛!史迪威個混蛋!
是不是很像現在的土老闆?實際上就是土老闆。
但是到了解放戰爭,由於解放軍方面控制了廣大農村,這下變成了解放軍比國軍更能餵飽士兵的肚子了。
解放軍偶爾吃不飽的時候,有核心的國家和政黨忠誠的軍隊,所以有根。而國軍方面滿打滿算親信加起來都不一定到一個營,對面吃的東西更好而自己跟不上的時候,小兵們自然就可以為一個包子跑掉了。
國軍內部跳槽也很常見啊,川軍跑的少一方面是因為川軍太窮,士兵到了別的部隊也無法立足會被欺負死,走不了,另一方面參軍在當時貧窮的四川,如果打得好待遇至少比周圍人要好,心理也平衡了。
但是在面對源源不斷的肉包子的時候,哪個國軍都扛不住啊
要你連吃十年小米稀粥還每個月就給你兩塊錢零花錢,然後別人給你介紹個工作每天都有包子白饃饃,甚至一個禮拜還有一兩頓紅燒肉……我估計你剛聽到肉就奔過去了,管他媽什麼機槍掃射炮火覆蓋呢,先吃頓飽再說……
實際上也不乏投誠部隊突破解放軍兇猛火力,強行撕裂解放軍防線衝進來投誠的例子……(如果算投誠部隊在投誠過程中依舊算是國軍的話,能不能算作是國軍強大戰鬥力的證明呢?不過如果算是解放軍了的話,那麼這就是對炊事班最大的認可啊……果然精銳都在炊事班)
可見肉包子的威力有多麼巨大
我爺爺,16歲上集市買菜,被國民黨抓壯丁抓走,還沒走到大部隊,就散了。自己跑回家,還沒到家,又被國民黨抓走。記得他說抓他的是胡宗南的下屬部隊,從四川抓到西康,還沒打上仗胡宗南已經跑了,部隊又被共軍包圍了,繼而全部起義。爺爺被共軍收編,派往山區剿匪,因中土匪包圍,全班犧牲,爺爺因為沖在第一個,被打中膝蓋失去行動能力,被運下山治療,反而活的性命。後來能活動以後被安排去雅安的醫專讀書,學成後回鄉在縣醫院上班,在文革前夕做到了醫院院長。在這之前,從未因為是國民黨的身份而受到迫害。文革後,因造反派鬧事,爺爺作為領導,被打為了走資派,跪火盆開批鬥會這些就不多說了,經常的事,後來也沒有平反。汶川地震我爺爺連續三天去醫院要求捐款而不得(醫院還沒來得及組織),大罵現任領導們無能。捐款成功後,收到了國務院發的優秀共產黨員證書,高興的像個孩子,幾次拿出來給我看。
2017年9月22日補充:
解放前的生活是很苦的。我爺爺排行老七,等到打完仗回家後,家裡已經只剩老八了。
解放後雖然也不好過,但沒死過人。
我們家還有很多故事,答主會在空了的時候做一些補充。
我爺爺和我奶奶是真的有緣分,假如他參軍沒有負傷也許就死在了剿匪途中,如果傷的不是膝蓋還能正常走路可能他就死在了朝鮮戰場,哪有機會在醫專和我奶奶結緣。我爺爺一個農村娃寫的一手好毛筆字可能也與這段時間的學習有關。兩個人的名字也頗有緣分,爺爺名尚才,奶奶名尚英。英才二字說的正是他們。
老一輩人名字起的都挺有特色,像我外公,一個16歲就開始打鐵的鐵匠娃,竟然叫何聲海這種有意境的名字,特別是這三個字用繁體寫的時候,真是別有一種味道。
軍事鬥爭、土地改革、統一戰線三板斧下去國軍也就不剩啥了。
隨便舉幾個例子,陳明仁死守四平,把林彪打的被迫撤退損失慘重,自己親弟弟都被俘虜了,這個功勞賞個兵團司令不過分吧?結果呢,你71軍打光了?好的回家歇著去吧,手裡沒兵誰拿你當回事啊。三大戰役結束後,國軍將領被俘的被俘,撲街的撲街,光頭又把陳明仁這幫老傢伙哄出來了,結果呢,這幫人拿了錢拿了槍轉身帶著新兵投了共。
喝口水去
喝水歸來
這就是一場新式軍隊對舊式軍隊的徹底吊打,凱申公所掌握的只有少數幾支准近代化軍隊,而且這幾支部隊也在繁重複雜的國民黨內部傾軋中逐漸墮落下去,果粉為啥吹噓張靈甫,首先要樹立的這個偶像,必須能打,張靈甫還算湊合,其次,不能有投共行為,這樣杜聿明王耀武立馬就被果粉刷下去了,至於黃百韜嘛,我想好多果粉壓根就不知道他是誰
國民黨的軍隊中確實太多被抓壯丁的了。我爺爺就被抓過壯丁,逃跑給割了兩個耳朵。
解放戰爭的時候我爺爺才剛結婚沒過久。在沒被抓壯丁之前我爺爺有一個外號叫「樣板兒」,家鄉的土話,就是長的非常俊俏,帥到可以當樣板的意思,一米八多的大個兒。
解放戰爭的時候被國民黨的部隊抓了壯丁,同時被抓的還有很多同鄉。被抓後沒多久我爺爺趁夜裡逃跑,但是沒有逃掉,又被抓了回去,當時他所在的部隊要按照逃兵將人處決。
處決的方式是相當的殘酷的,不是槍斃,也不是砍頭,而是罷了,錯了,是這個「耙了」。
「耙了」之前要先割掉雙耳,然後把人綁嚴實了,在地里挖個坑,把人埋進去,只把頭露出來,用以前牛拉的那種耙地用的耙,從頭上耙過去。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叫《混世奇才龐振坤》就有「耙了」這個處決人的橋段,在現實中確實是有的,印象很深刻,也因為這個橋段,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這個電視劇的名字。
我爺爺被割去雙耳後被綁了等著第二天處決,但是夜裡一群同樣被抓丁的士兵一直向長官求情,說是求情差不多是要挾吧,然後就把人給放了,再後來就被共產黨解放了。
回到家之後因為營養不良,就特別的瘦,再加上爺爺人本來就比較高,又被割了耳朵,他的外號就從「樣板兒」變成了「泥鰍」,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外號叫「沒耳朵」。
我爺爺奶奶過世的很早,七十年代雙雙死於瘧疾,而那個時候我爸爸也才不到十二歲。所以小時候經常聽到有外村的老頭喊我「沒耳朵家的孫子」,那個時候我並不知道爺爺的事,一直以為可能是我爺爺耳朵背,聽力不好所以才有人給他起外號叫「沒耳朵」吧,也是後來才知道真的是被人割了耳朵。《白毛女》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是真實存在的。
這樣的部隊,上了戰場不打國民黨自己人就不錯了,還指望跟共軍正面剛嗎?
另外多說一句,如果老蔣贏了解放戰爭,中國噴子現在在網上能拿出來吹牛的估計最多也就是出了個姓宋的世界首富吧。
但是窮人絕對不會比現在活的好,比現在更有尊嚴。國軍最怕的就是CCP軍隊喊話……
聽榮軍醫院的解放戰爭老兵講故事,俘虜來的國民黨兵,先開訴苦大會。那個時代嘛,國軍里當兵的也都是苦出身,而且抓來的壯丁比志願兵多多了。大家這麼一訴苦,革命動員就好辦了。想想看,按中國人只要能活就不造反的性格,如果絕大多數人都至少能活下去的話,哪來這麼多願意造反的。
據老兵自己說,最快的一次,俘虜來的國民黨兵跟他說,不用給我們這一批開訴苦大會了,把槍給我們。然後這幫人連軍裝都沒換就要去打國民黨……
什麼叫大勢所趨?這就是。
後面的話被知乎說不合規定,本想留到評論里再說,但連寫三次都被刪了……
無他,就是土改的威力,樓主家魯西南,外公也是拉壯丁拉去當國軍的,淮海前他那部隊就起義了,然後火線入黨各種英勇戰鬥,渡江的時候都連長啦,長江短暫對峙的時候有一天,外公跟指導員因為做飯問題倆人吵了起來,爭執中淘米的框子被打翻,大米撒到了河裡,外公一拳就把指導員干河裡了,一擼到底記大過,戴罪立功第一批過了長江,一直打到大西南,後來抗美援朝三次入朝作戰兩次重傷,又干到連長,因為有處分也升不上去,回國組織安排去上海國營大廠,死活不去,堅持轉業回老家當了村支書,六幾年的時候過年殺豬,黑燈瞎火結果抓了只母豬殺了,背了個破壞生產的帽子各種被批鬥,開除黨籍。一直到小平時代,平反,恢復的黨籍。外公感動的一塌糊塗,天天講他們劉鄧大軍什麼的,我一直存疑,因為家裡沒有任何證明外公以前那麼英勇,後來聽我媽說外公有一大堆軍功章,全被我二舅小時候拿出去換麥芽糖了。。。老人家過世二十年了,我還清楚的記得臨走前,外公最後跟大舅二舅我媽我姨說的竟然是,我們一家都是共產黨員,要以身作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公跟指導員爭吵的內容是做大米飯,外公要多做一些,指導員堅持原則不讓,外公不理他自己去淘米,指導員來奪,米筐打翻了,外公人高馬大一拳給指導員打河裡了,指導員沒事救上來了,後來犧牲到朝鮮了。外公的事迹告訴我,部隊真的是黨指揮槍,外公當時差點被槍斃,真是一擼到底,待罪立功,渡江的時候第一批上的,九死一生。
另外外公走的時候,遺言以身作則的意思是,死後火葬,當時我們那都是土葬,半夜偷埋。遺憾的是,最後還是沒聽外公的,土葬了,怕人說閑話。我爺爺14歲被抓壯丁做了國民黨的兵,解放戰爭跟著長官投了共,給了兩條路,一拿路費回家,二編進解放軍,我爺爺選第一條路,後來抗美援朝時自願報名去了朝鮮,58年因病轉業。我中二時期看了幾篇地攤文章曾問他為什麼要跟共產黨,他說傻子才喜歡國民黨
首先我們知道,國共雙方的基層戰士,大家都是無產階級兄弟,又都是中華民族的同胞。在這一前提下,雖然拿著槍對A,看著像是對手,但是大家其實都有著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剝削階級和買辦勢力(分別對應前兩種屬性)。從這兩股勢力的基本屬性來看,可以推理出,這些基層的戰士們對這兩股勢力都十分痛恨。
那麼問題就簡單了,為什麼投降的人那麼多?因為國民黨反動派同時代表著這兩股勢力,在共同的敵人面前,這些戰士便會自發地聯合起來。
首先得說明的是,現在看到的國民黨軍隊被斃傷和俘虜人數差距如此之大,並不能說明國民黨的戰鬥力問題,以淮海戰役總結的戰績統計表可以看出,俘虜的絕大多數都是處於第三階段戰鬥中抓獲的,而此中功勞可以歸功於解放軍的政工人員的政治攻勢,為此粟裕在淮海戰役勝利大會總結時候點明了這一點,如果不是政治攻勢的成功,那麼解放軍的傷亡會更大,而拚死抵抗的國民黨軍更多。
三大戰役並不是獨立而是相互聯繫的,在淮海戰役發起之後,徐州方面國民黨軍隊一邊尋求與解放軍決戰,一方面又由於遼瀋平津地區國民黨的敗退而膽戰心驚,作戰猶豫不決。
軍隊都有其戰鬥核心,解放軍的核心是她的黨支部,直下連隊,也就是基層各班的共產黨員乃至預備黨員,只要基層黨支部不動搖,那麼他們最小的作戰單位也不會動搖,而優秀作戰班組又會起到榜樣作用,從而帶動其他作戰班組。而國民黨軍隊的戰鬥核心則是其精英部隊或者嫡系,其非嫡系是處於可犧牲可拋棄的地位,(如東北戰場四平之戰之後,蔣介石親臨瀋陽,這時候共產黨南滿部隊為吸引國民黨而主動向鞍山、海城進攻,駐守軍隊為60軍184師,18師師長潘朔端固守求援,甚至槍斃兩個連長穩定軍心,杜聿明也調孫立人南下,哪裡知道第二天「老頭子」命令新一軍原地整休三天,電令潘朔端死守,並讓杜聿明委任大石橋的184師551團團長為代理師長,潘朔端一氣之下率部起義)而精英部隊的核心又是其軍事主官,最下只能到連排長,軍事主官不僅是整隻部隊的精神支柱也是其物質保證,所以如果其軍事主官被斷絕聯繫,往往結果就是樹倒猢猻散,所以在此前提下,部隊往往就是其軍事主官的私產,所以除非是萬不得已的絕路,他們往往不會拼盡全力,其戰鬥力發揮不到五成,但是到了萬不得已的絕境,又不會有其它友軍倖存了。所以如淮海戰役後新華社發表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樣「不論是國民黨的哪一隻軍隊,只要被人民解放軍一旦包圍了,便再也不能突圍逃跑,再也沒有一個援兵增援了,唯一的生路是迅速的繳械投降,如果不迅速投降,結果不是餓死凍死,就是徹底被殲滅」
淮海戰役戰鬥總結對國民黨軍隊的弱點是這麼說的:
1.無論攻防均得依靠工事及炮火,離開工事、炮火時,則失去戰鬥信心,鬥志不堅,無各自為戰精神。
2.對我之包圍迂迴之戰術極為恐懼。
3.怕我工事抵進,火力抵進,及夜間戰鬥,更缺乏白刃反撲精神。
1.指揮上下脫節,在戰鬥中如無軍官監視、督隊時,受我緊縮圍困與強烈攻擊時易繳械投降。
推薦閱讀:
※為什麼越戰中國不派兵幫北越,而朝鮮戰爭就派兵幫朝鮮?
※為什麼台灣議員總「打架」?
※陳璧君為汪精衛辯護的一席話有一定道理么?如何反駁?
※縱觀中國史,能看出哪些固定的規律與現象?
※清朝時滿蒙回藏地區人民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