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後搖滾(Post-rock)?
有人認為後搖(Post-rock)不是真正的搖滾,那麼後搖和搖滾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呢
作為一個為了後搖燒器材的燒友,曾經好多次聽著後搖感嘆「Oh holy shit ,I could die to this !」
第一次遇上後搖是在豆瓣上,有一篇介紹一個後搖專輯的文章,我試聽了,感覺和以前聽的純音樂都不一樣,單純的器樂演奏,卻有著強烈的情感表達,感覺很奇妙,我知道我步入新世界了,後來知道這種音樂不叫純音樂,叫後搖滾(post-rock)。
我覺得遇上後搖很幸運,它給了我很多力量,在傍晚跑1小時+後力竭想放棄快倒下時是後搖給我注入n打興奮劑,讓我拔腿狂奔停不下來。
誠然,後搖迷們知音難覓的感覺絕對深有體會,或許後搖的小眾屬性恰恰成為後搖迷們奉之為信仰的不可或缺的小小條件,我們可以在那漸強的吉他音牆、震撼的失真效果、幽暗精巧的旋律里回憶到內心最不可言說的片段。
然而後搖在許多人看來就是一種徹底的末世情結,代表著叛逆、殘酷和不計後果。
那麼後搖和搖滾有什麼關係呢?它們之間有什麼異同呢?
說句落俗套的話,後搖之於搖滾就好比後現代主義之於現代主義。
它突破了搖滾樂的定義,改變了搖滾樂的基本概念與傳統架構。許多傳統搖滾樂所產生的現象,在"後搖滾"的樂隊里卻是經常被改寫的。
例如篇幅比搖滾樂大了很多,其多達10來分鐘甚至數十分鐘的大篇幅用來宣洩情感也比搖滾樂來的淋漓盡致;
又如大部分樂團並無主唱又沒歌詞,而傾向樂器演奏,即使有少量的人聲,也只是作為整體旋律的一種附屬;
又如後搖曲子沒有搖滾樂的明顯的基調,波動頻繁,顯得天馬行空;
再如搖滾樂里的主唱和吉他手的崇高地位在後搖滾里不復存在。
其所用的樂器和傳統搖滾樂基本相同,但節奏,和聲,旋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隨著近幾年的演變,近年來許多"前衛搖滾"或"藝術搖滾"也混入了傳統"後搖滾" 團體當中,大都呈現出清新治癒的風格。如Múm,Sigur Rós,Kashiwa Daisuke,World"s End Girlfriend,Miaou,Euphoria等等。
典型的傳統後搖大牌比如日本的Mono,丹麥的The Seven Mile Journey,他們的作品大部分都有著無比宏大的結構,尤其Mono,有著一種強烈的控制情緒的龐大力量,會讓你看到絕望的瞬間和重獲希望的一片天光,有如宏大磅礴的交響樂,卻多了幾分暴戾,顯得極端殘酷,爆發來得不計後果,另人絕望。每一次現場不亞於一場風浪浩劫式的交響樂演出。你絕對想不到那種作品僅僅出自4、5個人之手。
鑒於沒找到質量好的現場視頻,在此我謹作幾個蝦米鏈接,好讓大夥感受感受。
Ashes In The Snow 歌曲
Mono,來自日本,一個左手執菊,右手握刀的民族,所以他們身上凝聚了太多暴力美學的意向。
這種陣容和某國的 帥氣里透著土氣的 故作扭捏的 習慣用所謂的雞湯來叨叨念念的小清新小勵志樂團們一比就凸現出十足的專業。
Pure As Snow (Trails of the Winter Storm) 歌曲
Passenger"s Log, The Unity Fractions 歌曲
你相信磅礴的高潮可以僅由一把吉他開啟么?請耐心聽到第7分15秒!
Forever Lost 歌曲
stella 歌曲
來自日本的Kashiwa Daisuke,這個不屬於磅礴大氣型,但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富於質感的畫面感。36分鐘的神作!沒有一分鐘是多餘的。
Storytelling 歌曲
同樣不屬於傳統後搖。來自日本的world"s end girlfriend,風格如其名。古靈精怪,天馬行空,讓人屏息。
Lonely God 惘聞 Lonely God歌曲,Lonely Godmp3在線試聽
欣慰的是,國內也有許多優秀的後搖。這首來自大連的惘聞,這個樂隊增添了我對這個城市的好感。經常看到好多後搖迷尤其是女生大叫:這個曲子怎麼會怎麼會那麼好聽....
- 另外,在下表示最大願望是能感受一場Mono的Live...彼時當無憾矣。
ps:有些人聽mono的音樂時說感覺很傷感,然而那並不是傷感,那是殘酷,是暴力美學。
PS:已經如願在上海聽到mono的live,完美的體驗,比想像中還震撼,萬古洪荒、摧枯拉朽。現場有不少人哭了……後搖所傳遞的情緒是無比複雜的,但這種複雜往往又不僅是幾種情緒的簡單疊加,而更像是揉合後的新情感。
但在聽者看來,這種情緒卻常是無比清晰的。
因為它早已根植於聽者的腦中,伴隨了自己很多年,只是缺少一種引發的「點」,而後搖提供了它。
於是這種積蓄許久的情感如山洪般噴薄而出。並和心中情感產生了深刻的共鳴,這種共鳴的強度是遠高於一般歌詞音樂的,它過於細膩和獨特,像一副荒誕派油畫,或者說,後搖就是音樂領域的現代派油畫。
再往深些說,它甚至會引起一種有如看科幻小說一般的快感,空間和星海都在聽者的腦中產生又毀滅,那種快感真的是比生理高潮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夜裡騷情難抑,來篇純感性扯淡文。
至少對我來說 評價後搖重要的一點是 感受的契合
有的曲子聽著聽著就像是自己內心裡自然生長出來一樣的
借用謝玉崗的一段話來回答:
「而且現在聽後搖的青年們的那種自憐自艾的狀態我特別抗不了,你不要覺得音樂是你的庇護所,音樂就是音樂,你的生活就是你的生活,沒有任何關係。音樂可能會給你一些想法和感染,但音樂什麼也不是,後搖更不是,狗屁不是,它不是你的庇護所,都是扯淡,你要去過自己的生活,要不去死。」
來自:http://www.douban.com/note/317256993/
有人覺得聽後搖要跑步發泄,我卻覺得聽後搖的時機不該是在跑過十幾圈大腦缺氧「high」得神志不清的時段,那時候應該聽搖滾才能讓血液熱起來,讓情緒替代理智,跑起來也有勁,如果後搖一響,瞬間就泄氣了,還跑什麼?
聽後搖應該是在夜半無人,一個人躺在床上無人打擾的時候。聽著後搖,一天的所有情緒一起醞釀爆發,在平靜中耗盡所有力氣,然後安然入睡。
這玩意是真催眠啊。。。
僅憑個人淺見作答,才疏學淺,望見諒。
從目前個人得到的信息來看,在樂器的使用上後搖和搖滾基本採用同一種配置(電吉他,電貝司,架子鼓,可能又多了許多單塊),除此之外後搖和搖滾沒有其他太多的聯繫,我們甚至可以說,後搖是一種反搖滾,不同於搖滾的吶喊與抗爭精神,後搖更傾向於一種自我欣賞以及。。。自我的滿足?
一女性朋友的前男友說,後搖是一種末世情結。
如何評價後搖滾
如何評價World"s End Girlfriend
如何評價惘聞
如何評價沼澤這個樂隊
如何評價GY!BE
。。。
對於樂隊而言,創作出什麼那就是什麼。對於欣賞者而言,你經歷過一些什麼,你在想些什麼,你從post-rock中聽到了什麼那就是什麼。芭蕉
悶騷的青年都去玩後搖了,後搖是用搖滾的樂器從另一面來詮釋自己的情感
後搖滾這個名字 就是 一個陷阱
那些溫柔的人在音樂中找到了共鳴
我覺得後搖這種音樂風格,留人以無限遐想空間,不同人不同時間可以有不同感受,可以悲傷 壓抑 舒暢,而這是其他類型音樂無法擁有的,喜歡後搖,很簡單.
用重的音牆表現沉默
用起伏的旋律線表現情緒
可能是一種後激進主義表現形式
參見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
推薦閱讀:
※哪些搖滾歌曲聽完後有如注射了致幻劑?
※如何評價謝天笑的《阿詩瑪》?
※如何評價約翰·列儂(John Lennon)?
※有哪些音牆刷得很出色的歌?
※後搖中經常出現的噪音牆是如何製造的?用了哪些效果器?具體刷的時候有什麼要注意的?
TAG:藝術 | 音樂 | 搖滾樂 | 生活 | 後搖PostR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