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內(2014-2019),科技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當然是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首先,不了解的請先看這兩個視頻吧
視頻封面虛擬眼鏡&試用反應視頻

視頻封面實拍妹子用頭戴顯示器玩過山車!嚇尿!視頻

總的來講,這是這幾年來看,最讓人覺得現實、有前景,能大幅度改變我們生活的技術。
以下一一論述。

第一,前景
看了這幾個視頻後,相信你已經對這項技術能夠做到的,有很多自己的想像。這比蘋果手機的前景更加清晰。第一款iPhone發布時,大家還是持觀望態度而已,大型手機廠商高管們更是嗤之以鼻。但是我相信,看了以上這兩個視頻,所有人都知道,這項技術意味著什麼。

第二,條件(價格/技術)。
VR概念是由Jaron Lanier在大概30年前提出的,也就是80年代。雖然登上過紐約時代和華爾街日報,但是大家可以想像那時的效果,能怎麼樣。而現在的智能手機硬體大戰,導致了包括計算晶元、顯示晶元、高像素顯示設備、高敏度螺旋儀、體感等在內一系列硬體的高速發展,終於,在消費者可接受的價格範圍內,可以做出效果足夠好的產品。而這一點,是某項技術有可能在最近改變現實的必要條件。上面視頻提到的Oculus Rift開發版本,價格才僅300美金而已(2000不到!國內1台腎機可以買兩個半這個!讓第一次看了這視頻的所有人估計這個設備的價格,基本都上萬),消費版只能更便宜。

第三,各界關注度

  • Oculus VR自身狀況
    Oculus Rift是2012年9月在
    Kickstarter上完成的眾籌,金額為243萬美金,為原定目標25萬的10倍。之後,各種遊戲業大腕包括著名的John
    Carmack也加入了Oculus
    VR。開發版本去年年中開始對外銷售,國內包括知乎(可以自行搜索oculus查看)上也有各種評測,總體評測範圍都為客觀+樂觀。幾乎同期的A輪融資,金額為1600萬美金。最近幾周60000套開發版本已經售罄,同時也完成了7500萬美金的B輪融資。
  • 競爭狀況
    各大小公司,DIY愛好者們開始圍繞著AR(增強現實)、VR進行研究。有從視頻角度(視網膜投影,直接解決用眼壓力問題)出發的 Avegant Glyph ,也有從軍用回復民用增強虛擬雙殺的 Lumus Glass ,還有三天後馬上將要發布的巨頭索尼的虛擬現實頭戴設備。作為可穿戴設備的始作俑者Google Glass就不用多說了,包括微軟在內,誰知道會憋什麼大招。
    Update:索尼推出Project Morpheus,正式進軍虛擬現實 (PS4)
    傳微軟正在開發虛擬現實頭戴設備 (XBOX)
  • 衍生項目
    沉浸式遊戲項目:不用多說,最直接的使用場景。youtube上已經有大把大把的體驗視頻。關鍵字: oculus reaction
    教育/科研/設計:社會團體beanotherlab:體驗「變性」的感覺
    HBO:進入「權力的遊戲」世界
    天文科學家:讓你體驗非常真實的太空旅行
    Danfung Dennis:現實電影即將上映,讓你成為電影中真實的一員
    NASA:使用 Kinect 和 Oculus Rift 結合的技術控制機器人
    Telepresence(遠程虛擬在場):房產裝修/設計,客戶想要什麼裝修,直接可以體驗;買房的不用跑來跑去看房了。在線開會,大家在線一起看電影(riftmax),和體感結合遠程動手術等等。等以後計算性能大幅度進步了,就算建模設計個新的引擎,也能直接馬上「感性」地體會到其速度和操控感。

第四,可能遇到的困難
目前,作為虛擬現實幾乎同義詞的Oculus VR在前段時間的CES上和這幾天的SXSW上都展示了第三版的Crystal Cove原型,針對第一版,不僅是簡單的畫面增強到AMOLED 1080p,還有大幅度降低延遲、消除motion blur、空間追蹤、假峰效應(Ghosting effect)等等。但即使在第一版工程機售罄,外界反響良好,第三版在這幾次展會中反響也很好的情況下,創始人 Palmer Luckey 並沒有給出任何上市日程計劃並躲避了眾人的追問。
-------------------------
Update:Oculus Rift開發版第二版(DK2)開始接受預定
-------------------------
對於真實的模擬,在基礎的模式確立後,其每增加一個維度,複雜度都會呈指數提高。但是,目前的所有頭盔中,我認為只有 Oculus VR 是往真正的虛擬現實方向走的,其它的(噱頭,其推廣的主打方面等)可能只是「超清頭戴視頻設備」這些關鍵詞中的其中一個或幾個等。虛擬現實需要細緻地去描述人在現實中的主觀感受,包括 Palmer 甚至有提到人在不同海拔,內耳壓力會有改變等情況。因為人眼接收到信號和身體其它部位接收到的信號不一致的話,有可能讓大腦非常困惑而導致昏眩、噁心等情況,這是 Oculus VR 目前致力於解決的問題。
還有另一個目前沒有定論的疑問,是在虛擬現實內的輸入方式。拿滑鼠鍵盤肯定是沒什麼意思的,其他手柄或者手柄的變種吧,也不是那麼好。而有限的現實空間,也不能容下無限的虛擬現實。直到這個解決方案的出現:
視頻封面VR設備「Omni」與「Oculus Rift」組合試玩視頻

這個東西雖然還不完善,但是卻是一個相當實用的家用解決方案,尤其在商業領域,那些不需要複雜的地形的比如「真正的虛擬在線商店」等虛擬場景是非常合適的。而且也適用於晨跑之類的用途。更加複雜的地形,也許就沒有標準化的解決方案了,比如前文提到的和HBO合作的權力的遊戲場景,是根據特別場景加入了風、地板搖動等因素。但是如果想像力放遠一點,3D列印技術速度快到能即時合成的話,那就完美了。

在目前,不得不說 VR 是一個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新科技概念,因此我毫不懷疑這個東西將在接下來幾年中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改變。


對於普通消費者,僅僅五年根本不會有什麼變化,一些原本與科技絕緣長輩們會更多地接觸到新事物,他們才是變化的主體。生活方式的變化主要還是來自社會層面,傳統的成功標準被顛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享受生活,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而具體如何獲得,以何種科技手段作為輔助,其實並不重要,因為目前的選擇已經足夠豐富,絕大多數人並無時間逐一嘗試。未來的變化無非是富裕階層享受的昂貴服務逐步走向平民化,富裕階層的生活哲學也滲透到普通百姓中,所有人都有能力更好地規劃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科技能做的就是削減成本並提供更暢通的信息渠道。


未來五年,也就是2014年到2019年。

當我們對未來五年「科技怎麼改變我們的生活」進行討論,那其實拆解的邏輯是:2014年到2019年,人類行為是如何被可預期發展的科技所改變。

先來看看人類行為的走向。由於信息的透明和扁平——而這兩者意味著速度——這個世界越來越平,越來越一致,已經是個毋庸置疑的趨勢了。美國大選我們看直播,世界各地亂飛……全球人民的信息融合,形成了思想、文化、價值觀上的趨同。在這個趨同的大趨勢下,各種個性化細分變得珍貴,反而被更加的尊重和保護。這是個很美好的狀態。

所以我認為未來五年,人類的行為總體的趨勢是越來越趨同,但個性化被尊重。

而由於糧食富足和環境污染的緣故,個人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主要矛盾。

另外由於數據化的趨勢——「永遠在線」、「雲計算」和用戶越來越開放的隱私認識,個人行為會進一步的被數據化。

再來看看科學技術能發展成神馬樣子。

首先,我認為手機作為個人數據控制中心的地位會繼續保留,所有的手機都實現永遠在線,並且流量免費了。

並且,我認為手機的交互能力和現在的相比,不會有本質的提升。各種解析度會進一步提升,但五年後的手機看起來也就是和現在的手機差不多,只是薄了點而已。這是由人類手掌大小、視覺聽覺觸覺特徵和電池發展的能力來決定的。

特別要說一下電池的問題。我們在計算能力高速發展的狀態下二十多年,總會有種錯覺,就是覺得什麼技術都是可以突破的(這是所得性偏見),但事實是這世界上大多數的技術已經停滯了很多年。比如鎚子,比如發電技術,比如烹飪技術。電池技術的發展生命曲線,已經是進入到穩定區間。所以對於電池,電量和體積的關係趨於穩定,而提高晶元的工作效率,才是正確的發展路徑。當然,提高晶元的工作效率,根本上是個產品設計的問題,也就是對人類行為觀察的問題。

由於手機地位的確定,以及電池的瓶頸和手機交互方式的基本滿足,手機周邊擴展變得更加的重要。

手機周邊的擴展,會有很多的路徑選擇,我認為符合這樣條件的會成為下一階段的大眾產品而非過渡產品:能做好手機延展的,而非手機變異的,並且符合上述人類行為發展大趨勢的。

手機延展而非手機變異的意思是說:補充手機和人之間的需求鴻溝,而不是變成另外一個手機。

而在未來五年,手機會越來越變得像是一個管端而非終端,主要負責簡單的本地運算以及和雲端連接。手機周邊的產品越來越多,連接也越來越穩定。

直到手機作為管段的價值被替代(就像現在的運營商管道化一樣),手機將會退出歷史舞台,完成它輝煌的歷程。但我預計這至少要是2020年代的事情。

綜上,我認為在未來五年,越來越豐富的,以手機為管端的,符合人類健康普適價值觀的,個人數據化配件會越來越多的改變人們的生活。


簡單說下,不天馬行空,就說實打實的

1、5年的概念,5年前是2009年,iPhone已經發展3代了,安卓還沒出現,但是有谷歌要做手機的傳言。電腦已經進入衰退期,信息化已經普及。

2、2014年,谷歌投資了智能家居,谷歌眼鏡搞了,但是普及不開,三星的智能手錶失敗,蘋果還沒開始搞,蘋果的TV盒子沒成功。車載這塊剛剛起步。

3、技術進步的背景。

5年可以預見到的技術是處理器再快10倍,或者說處理器夠用,功耗大大降低。電池技術能進展20%就謝天謝地了,也許只有5%,值得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價格倒是可能下降一些。

顯示技術不會有革命性突破,還是現在這些,但是功耗會降低,效果會更好,彎曲屏幕會有。

攝像頭技術5年應該上一大步,成本也會大大降低

人工智慧軟體水平會提高一些。機電控制這塊也會進步。

4、人類的需求

電腦已經普及了信息化,下一步的需求,在電腦裝不上的地方,用新的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化。過去五年實際是電腦做到手機大小的革命。

然後把電腦的應用做到手機上。

未來的需求是,把電腦的應用做到客廳里——盒子,做到汽車上——車機,做到人身體上——穿戴式設備。但是首先要有實際需求。

現在做穿戴式的往往有個誤區,為了穿戴式而穿戴式,只有周鴻禕找對了方向,孩子和老人的定位,防止人丟了。這是有應用場景的。卡路里消耗這些東西只有小眾的小眾用戶。

家庭這塊,nest算是找到一個空調控制的點,煙霧報警的點,這也是有需求的。

所謂需求,是現有同類產品不夠好,新技術差異明顯,用戶捨得掏錢的。不是空想出來的。

5、5年內的信息化需求

5年科技發展能滿足的,帶來大改變的,在於現行的低效率生活和生產方式,譬如餐館點菜,醫院排隊,打計程車(打車軟體解決)、交水電費(淘寶已經給你解決了)

對於生產部門來說,物流控制,人員流動,財稅管理等等。現有的很多方式都是低效的,信息技術可以改變,但是行業應用需要行業支持。

超市現在有用電子墨水標價牌的,這個東西用無線數據更新,電腦統一控制,就是節省人力物力的創新。

這類東西是5年內能做的。

6、5年以上的需求

這一塊就多了,人類發展的趨勢,就是越來越懶,衣食住行越來越方便,而且還得負擔得起。

所以未來的趨勢就是智能化,一切東西的智能化。

汽車,人不需要開,手機點一下,無人駕駛到指定位置,上車告訴汽車去哪,汽車自己去。人在車上吃喝玩樂。到了地方該幹什麼幹什麼。

回家,家電「機器人化」。簡單說就是保姆能幹的要求家用電器能幹,電費比保姆費便宜。

指定時間指定任務,有清掃機器掃地,地板打蠟,擦拭傢具,擦玻璃,清理雜物。(現在只有掃地機器人)

衣服髒了,扔固定地點,自動清洗自動晾乾,自動給你放到制定位置。

家用電器的出現降低了家庭生活佔用的時間,家用電器的智能化會是又一個飛躍

這個需要人工智慧技術,電控技術發展和成本下降。普通家庭負擔的起,而且比保姆便宜。

【bong開放日】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大千世界

---------------------------------------------------------------


2014年有望實現的10大前沿技術

世界經濟論壇下屬的全球議程理事會近日公布了2014年有望實現的十項影響人類未來的前沿技術,其中包括了時下非常流行的可穿戴電子設備產品以 及腦控電腦技術產品。這份報告的撰寫者努巴?阿費彥(Noubar Afeyan)指出:「技術可能已經成為現代世界發展變化最具標誌性的代表。

面對資源稀缺和全球環境變化等一系列問題,正面的技術突破能夠為存在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全球最具迫切的挑戰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通過強調最重要的技術突破,全 球議程理事會旨在提高人們對這些技術的意識,並希望在縮小投資、監管和公眾理解力之間距離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

1. 根據身體調節的可穿戴技術


新一代的可穿戴設備將採用根據身體進行調節的相關技術。這些設備的體積極為小巧,裝有很多個感測器和一套反饋系統,並將自身隱藏在強大的功能性外表之下,以 便讓用戶更好地接受。此類「隱形」設備包括能夠檢測心率的耳塞、隱藏在外衣內部用於追蹤動作的感測器、跟蹤健康體征的暫時性紋身以及藉助GPS指向通過發 出振動提醒的觸感式鞋底。這些設備的應用範圍也非常廣泛:接觸式鞋底目前被用來幫助盲人導盲,佩戴 Google Glass的腫瘤醫生則可以在手術過程中通過語音輸入來查看患者的醫療記錄和其他可視信息。

2. 納米結構碳合物技術

快速增長的全球汽車數量使汽車排放成為一個非常嚴峻的環境問題,因此提高交通運營效率是降低排放的一個有效途徑。

首先,納米結構碳合物技術的使用可以使汽車的重量減少10%甚至更多。而輕量化的汽車需要的燃油量就相對較少,從而達到了提高交通運輸效率和減少溫室氣體排 放的作用。其次,納米結構碳合物技術的使用可以提高乘客的安全性。一旦發生車禍,採用新技術的鋼板既能夠吸收衝擊力又不容易折斷,從而達到有效保護車中乘 客的目的。最後,採用該技術的合成材料還可以循環使用。

3. 海水採礦技術(從鹽水中獲得金屬物質)


隨著淡水資源的日益萎縮,海水淡化已經成為獲取淡水的一種替代方法。然而淡化過程卻存在著嚴重缺陷。除了要消耗大量能源以外,這一過程還會產生大量的濃縮鹽水,而排放回海水中的濃縮鹽水對給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而解決這一問題最具前景的方法可能是:我們不應該將海水淡化後產生的濃縮鹽水視為廢物排放掉,而是把它視為提煉貴金屬的一種資源。濃縮鹽水中含有鋰、鎂、鈾等貴金屬以及鈉、鈣和鉀等普通金屬元素。

4. 將電力儲存在電網上的技術


電力資源無法直接存儲起來,而風能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由於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而無法持續供電。雖然水利發電可以解決持續供電的難題,但其成本高昂、受環境制約以及完全依賴地質結構的缺點也顯而易見。

而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有望徹底解決電力無法存儲的難題。比如,液流電池(Flow Battery)是電池的正負極或某一極活性物質為液態流體氧化還原電對的一種電池。它能夠像存儲煤炭和天然氣一樣存儲液體化學能量。新近發明的石墨烯超 級電容器(Graphene supercapacitor)使電池完成一次快速充電就能夠循環放電數萬次成為可能。

5. 納米線鋰電池技術


納米線鋰電池能夠更加快速地完成充滿電過程,同時還能夠比目前的鋰離子電池多釋放出30%到40%的電量。因此,這種下一代電池有望徹底改變電動汽車市場的面貌,同時還能讓太陽能轉化的電能進入千家萬戶。硅基陽極電池預計將在未來兩年里應用到智能手機中。

6. 不依賴屏幕的顯示技術


隨著電子設備已經日趨小型化,人們很難在智能手機屏幕上打出一篇小說來。而無屏幕的顯示技術則可以將全鍵盤投影到一個更大的表面以便用戶使用。無屏幕顯示技術還可以通過將影像直接投射到人的視網膜上來實現,這不僅省去了笨重的硬體設備,而且還有助於保護個人隱私。

視網膜顯示技術在2013年取得了非常快的進步,而且似乎註定會在無屏幕顯示市場得到大範圍配置。很多公司都已經在該領域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其中包括虛擬現實頭戴式耳機產品、仿生隱形眼鏡、為老人和半盲人開發的手機以及全息視頻。

7. 人體菌群療法


在過去幾年裡,人體菌群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熱點對象。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資助的人類微生物組工程(Human Microbiome Projec)在2012年發布的報告中披露,有1萬多種微生物存在於人體的生態系統中。一方面,大量的菌群在人類生命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 腸道菌群就可以幫助人們消化食物並吸收重要的營養物質;但另一方面,人體中幾乎無處不在的病菌有時也會變身為有毒菌株,並引發疾病甚至導致死亡。


現在,研究人員把重點轉移到腸道菌群及其在治療傳染病、肥胖症、糖尿病和腸炎等病症的作用方面。現在人們已經充分意識到,抗生素療法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進 而會導致很多併發症,比如會導致危及生命的艱難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另一方面,由健康腸道菌群組成的新一代療法正在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並有望改進現代醫療診治水平。人體菌群技術突破很明顯為治療 嚴重疾病開闢的全新的途徑,並將改善人類種族的整體健康水平。

8. 針對癌症和傳染病的RNA基因介入療法


蛋白質合成一直是導致多數人類疾病和紊亂的重要因素,而RNA基因介入療法則長期以來被認為有能力治療傳統藥物療法無法提供幫助的疾病。在過去一年裡,生物 醫療領域再次成為研究人員的重點。在2014年之前,已經有兩種RNA基因療法被正式批准。以RNA基因介入機製為基礎的藥物可以幫助治療基因紊亂、癌症 和傳染性疾病。


新一代RNA基因藥物能夠降低天然蛋白質的合成數量,並能夠促進優化、有治療效果的蛋白質的活體生 成。在與大型製藥公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下,數家旨在開發RNA基因療法的私有制公司已經宣布成立。在未來幾年裡,我們希望這一醫療領域能夠在治療疑難雜症 方面向傳統製藥業迅速發起挑戰。

9. 自我量化分析預測技術

自我量化技術已經存在多年,它能夠持續收集人們每日的活動數據以幫助人們做出更好的健康和行為決定。然而,隨著當今物聯網的發展,自我量化技術已經在更加廣闊的領域發揮作用。

智能手機記錄了人們活動的海量數據,包括聯繫人(聯繫人列表和社交網站應用)、通話人(通話記錄、信息記錄和電子郵件記錄)、常去的地方(GPS定位、 Wi-Fi登陸記錄和地點標籤照片)以及活動記錄(應用程序和加速數據)。基於這些數據和專業化機器學習演算法建立起來的人們及其行為的分析預測技術有助於 我們進行城市規劃、追求可持續發展和提高醫療診斷結果。

10. 腦控電腦技術


腦控電腦技術正在一步步接近現實應用。電腦可以藉助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術來讀取和分析從大腦中直接發出的信號。BCI已經取得了臨床成功。四肢癱瘓患者和中風患者已經能夠通過腦電波控制機器人幫助他們移動輪椅,甚 至是喝咖啡。此外,直接的腦部植入技術也已經幫助全盲患者恢復了部分視力。

近期的研究重點一直是探索使用BCI技術 實現不同大腦直連的可能性。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在去年發布報告稱,他們已經成功將兩隻老鼠的大腦通過網路實現了連接。此後,這兩隻來自不同國家的老 鼠能夠合作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來獲得獎勵。同樣是在去年,哈佛大學的科學家表示,他們藉助無創BCI技術在老鼠大腦和人腦之間建立起了功能連接。

其他研究項目還在一直關注控制人腦或直接從電腦向人腦植入記憶。去年年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已經成功向一隻老鼠的大腦內植入一段錯誤記憶。 而直接控制人類記憶可能在治療精神創傷壓迫紊亂症方面有著應用前景。從長遠發展來看,信息有可能會以電腦文件的形式被載入人類大腦。當然,這一領域的技術 進步也引發了許多道德上的爭議。

---------------------------------------------------------------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大千世界


1、電力的無線傳輸,所有設備不再需要usb、miniusb、microusb,出門帶各種設備再帶各種SB的事可以通過一個小設備解決。
2、可穿戴設備帶來的顛覆!譬如最先顛覆的鍵鼠、各種遙控器等控制設備;原有的需要與操作設備親密接觸的操作行為,變成動動手動動腳
3、各種設備與可穿戴設備的融合。設想一下作夢時候舔一舔bong,幾天後收到一份類似23andme的報告。
4、類似老美的社會保險號碼唯一代碼為識別碼,走到哪裡刷臉刷眼動手動腳將以前的各種卡各種卷各種認證化繁為簡
5、生活的各種細節的量化。不再是單純的走了多少步,睡了多少覺。而是走路的姿勢有些外八字需調整的提醒,每天都改善一點點的獎勵。是睡了多久,作了啥夢,是清醒夢、惡夢還是春夢,順便在第二天早上郵箱or evernote or 手機簡訊有一條關於昨晚夢的記錄(最近幾次作夢醒了後都憑藉殘存的記憶把夢記錄下來,比如昨晚夢到所處的大廈建在海里礁石上,外面100米高大浪滔天然後一冰山過來把樓撞塌了…然後樓塌了發現在地面上身處類似災難片救援場景中)
當然了最好還是要實現類似健康管理的功能,針對量化出的身體數據,訂製合適的健身養生治療方案,哪怕這是增值服務,至少是針對自己的適合自己,誰用誰知道。
6、bong大賣,滅掉其他所有不人性的一眼看不會反人類的需要星星的能力才能使用的渣渣們。

dayu帶著bong跑起來了。自己也有過自主研發產品的想法,可是一直沒有邁出第一步。前陣子有個機會也聯繫了bong,可能想法太簡單沒有得到回復,最終也擱淺。是時候做個有魄力的人,動起來!

手機碼字 就這麼地吧


瀉藥
(剛才看到還欠88個被邀請的問題沒有回答,整個人都不好了)

這個問題很有趣,是我這種天馬行空的人很容易表情獃滯,腦洞大開,流下哈喇子想上一個下午……尤其是我前幾天看過德普大叔的新電影后更是激動到尿尿分叉!

之前亂看一些科技演講,看到IBM的醫學機器人,看到仿生學已經到了神經元模擬階段,貌似一切都和電影一般,我們用數字化數據模擬神經單元,然後用非人為演算法自然生成擬生物系統。

我更期待的科技改變生活應該是在一個點之後的世界,那就是人工智慧,當然,太多科幻片讓我們對這種世界的到來產生恐懼,而我這種樂觀的傢伙卻不以為然,如果真有一天人類要被人工智慧取代,那也是一個正常的過程,社會發展本該如此。

我認為原理上完全可以,現在科技已經開始複製草履蟲的神經系統,如果這個達到了,那就是0到1的進化,是質變;接下來發展到人類水平只是從1到100的進化了,隨著硬體成本不停降低而計算速度突飛猛進來看,這也是指日可待的過程。

我希望我死之前可以看到我的意識上傳到互聯網的一天,容量現在已經可以達到,剩下就是意識了。(容量的問題不說了,因為你的腦子裝下的數據還不比你口袋的優盤存儲的多……悲催的現實)

其實這種思維的轉變也是通過2013年一年在KnewOne這個公司開始變化的,之前的近十年,我都算是從事軟方向(軟體、互聯網、開發等)的IT行業,到了KnewOne開始,算是正式接觸,而且是前沿接觸到了硬體科技,見到過很多讓人「哇塞哇靠哇草草草」的神奇產品。
人的思維就是這樣,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有可能就會顛覆你之前認知的世界,這個道理和最初讓人顛覆的「地球是圓的」這個問題一樣可推測。

其實上面一堆已經回答了我所期待的世界還是未知世界,但改變生活的思路完全不是現在的人可以想像的,但我個人認為時間點在人工智慧的跨越是個分水嶺。

科技改變生活,不光是衣食住行,而我們之前認為上帝做的事情我們也可以做。

引用《超驗駭客》裡面的一段台詞:
記者:你這是在創造上帝么?
德普:創造上帝?這不是人類一直在做的事情么?

未來改變生活的不是科技,是我們自己,我們將變成上帝,為所欲為。
謝謝~


機械假體技術讓更多的人再次站起來Hugh Herr: The new bionics that let us run, climb and dance

Hugh Herr is build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bionic limbs, robotic prosthetics inspired by nature"s own designs. Herr lost both legs in a climbing accident 30 years ago; now, as the head of the MIT Media Lab』s Biomechatronics group, he shows his incredible technology in a talk that"s both technical and deeply personal — with the help of ballroom dancer Adrianne Haslet-Davis, who lost her left leg in the 2013 Boston Marathon bombing, and performs again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TED stage.

Hugh Herr領導開發的機械假體可以讓截肢者再次跑步,攀岩,甚至跳舞。


同五年前,猜不到嘩啦啦一片的低頭一族不一樣,五年後,想來,因頸椎病近視眼的猛增,應有所改變了——可穿戴設備的大行其道應該是能猜得到的!至於可植入人體的設備呢,則只能說或許會有一些苗頭了。總之,未來五年內,因為現有的科技讓弱視鬥雞駝背抽筋的病人層出不窮的出現,在可穿戴大行其道的同時,醫藥行業會迎來第二春!


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新發明,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有的可能只是小小的創意,博人一笑,而有的發明,則可能改變人們未來的生活方式。創新,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發明,也讓人類向著更加文明的未來進步。

1、谷歌眼鏡

簡單地說,這是一副內置在眼鏡架中的計算機。這幅眼鏡配備了半英寸(1.3厘米)的顯示屏,你可以用它拍攝和分享照片,進行視頻聊天,檢查約會,訪問地圖和Web。到2014年,消費者就可以買到谷歌眼鏡了。


2、電子寵物狗

人們是否還記得電子寵物?目前萬代公司最新設計了一款新玩具軟體,可成為典型的虛擬電子寵物。人們只需從下載TechPet手機應用軟體,通過觸摸屏就可對電子寵物狗進行餵食。


3、3D智能印表機

下載或新建一個圖樣,點擊列印按鈕,這台佔地很少的3D印表機就可以擠出超薄塑料,一層一層地列印出實物,而且你願意列印多少份都可以。跟MakerBot的前代機型相比,最新的Replicator 2效率更高,列印更準確,它的軟體也更加易於操作,而且你不需要對機器進行組裝。有了Replicator 2,任何人都可以在家裡開設一個小型工廠。


4、竹筒iphone揚聲器

這種竹筒揚聲器可以放大iphone手機的聲音,並能增強立體感,無需外接電源


5、高速蝙蝠衣

10月,首屆翼裝飛行世界錦標賽在中國召開,穿著「蝙蝠衣」的飛行者們從5000英尺(1500米)的懸崖跳下,滑翔穿過一個山谷,最終打開降落傘降落地面,在30秒時間內飛行了四分之三英里(超過一公里)。目前只有20人有資格參加比賽,南非的朱利安·布勒(Julian Boulle)榮獲冠軍並創造了世界紀錄,他的成績是23.41秒。、


6、噴水背包

法國發明家設計的水上噴水背包,不僅可以讓人們從水中躍至空中30英尺,還能像海豚一樣潛入水中。


7、量子隱身衣

美軍最新投資研製了一種「量子隱身」材料,能夠彎曲覆蓋者身體上的光波,從而使人們實現類似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效果。該材料被稱為「量子隱身」偽裝材料,通過彎曲人體周圍的光波,從而使覆蓋該織物的人們處於完全隱身狀態。


8、自動充氣輪胎

當輪胎氣壓過低時,這款固特異輪胎能夠探測到,內置的壓力探測器在氣壓不足時自動開啟,使空氣進入一個泵氣管。車輪轉動時,輪胎底部受擠壓部位把空氣從泵氣管中排出。當氣壓達到最佳狀態時,壓力控制器關閉。


9、太陽能盆景充電器

法國設計師最新設計一款「電子盆景」,它的葉片由27塊太陽能電池板構成,能夠對手機等電子裝置進行充電,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4個小時便能完成對手機充電。


10、小型人造室內雲朵

這並不是PS處理的圖像,荷蘭藝術家本德努特-斯米爾德最新發明了如何在室內製造出白色雲朵。這需要精確一絲不苟的規劃設計:溫度、濕度和燈光必須恰到好處。當準備條件具備時,斯米爾德使用一個煙霧器來製造這個室內人造雲。它持續時間非常短暫,卻十分美麗,能夠奇妙地移動。

推薦閱讀

《電影中的機器人離我們還有多遠?》


微信搜索ofweek,回復「機器人」即可查看


想要看未來怎麼樣,就要看年輕人們怎麼樣,減去五年,也就是現在大概12-20歲的這群年輕人,他們玩的都是啥。
09年的時候,和父母輩吃飯,飯間他們嘮嗑,我拿出手機玩,被數落了半天。
12年的時候,我的父母輩全部都用上了手機,然後一家人在家的時候,每個人都是拿著一個手機或者pad,出門玩休息的時候,也是打開手機。當然,看到好玩的也會遞給對方,或者念給對方聽。

我們也在老去,因此,很快我們也會成為那個嘮叨的卻什麼也控制不了的人,只能跟隨時代的潮流去適應。因為對於未來,做為個體來說,似乎能夠控制未來,其實你啥也控制不了。

12-20歲的年輕人,他們覺得未來是什麼樣的,未來就是什麼樣的。因為未來是他們的(作為一個大齡熟女麻麻,我真是淚如雨下)

基於上面的理論,我隨便YY一下:
1. 個人ID可以被實現(不是身份證)
我已經很久沒有用過現金了。。。你的財產只不過是數字而已,我覺得卡也應該消失 ,這麼多這卡那卡,太反人類了,掉了還要去補辦,還要證明我自己是我自己。。。只要每個人都有一個唯一的id,不就解決了么。所以穿戴式設備(五年以後可能會是植入式設備,這樣不會丟,更無感,不過需要更年輕的人來接受),有一個突破點就在這裡,畢竟比帶手機方便一些。

2.隱私的邊界會越來越模糊,人們會越活越真實
越是年輕的人,對於隱私越是不敏感,他們留下了大量的個人歷史在互聯網上。因此,我認為隨著互聯網的衝擊,人們會越來越真實。比如,現在很多公司招聘一個人,看的就是他在網路上留下的個人歷史,那是真實的你。小時候,我還記得我媽每年暑假都要讓我練字,因為她說字是敲門磚,字寫得好,以後寫求職信的時候,容易找到工作。在信息不公開不透明的環境下,門面工作當然會盛行。未來你想靠一手好字逆襲?恐怕沒有機會。。。甚至我覺得高考體制改革也會靠這個,簡歷不就是無法證明的濃縮個人歷史嗎?美國的申請學校制度不也需要大量的證明嗎?
很多科幻片,提到這個隱私邊界時,都是悲哀的,我倒是覺得應該是很令人興奮的,有的東西,你想隱瞞,其實只是你覺得可以隱瞞而已。。。

3. 教育的變革機會
未來五年可能會有一次教育的變革機會,由於2,人們會越來越真實,所以體制教育這種不是辦法的辦法,可能會被擊破。人類天生就是有求知慾的,體制教育對求知慾的破壞性,相信能看知乎的人都是有過深刻體會的。但是,在我們那個年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人們需要門面工作,對於個性的打磨,社會這個大機器沒辦法做到,成本太高了。但是互聯網是有機會的,因為互聯網太自由了,所以,每個人都有途徑去學習和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東西。而這些了解和學習的結果,會成為你的個人歷史,能夠成為證明你真實性的歷史資料。如果是這樣的話,到底是躺在大學宿舍的床上打四年遊戲但是勉強靠抄作業混畢業的人能夠證明自己呢?還是有各種在線教育經歷的人能夠證明自己呢?現階段是前者,未來可不好說哦。

暫時想到這裡,完全沒有邏輯,想到啥說啥;)


863成果落地接近尾聲。也是序曲。


答一個3D列印的內容。

2013年2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強調了3D列印技術的重要性。

3D列印在醫學發展最重要的一點:器官移植。

結合3D列印的技術,可以實現的列印器官內容非常廣泛。

目前可以實現列印到複雜器官的列印。

一、3D列印臨床應用的優勢:

臨床應用方面,醫生可以先利用患者的CT三維重建作為高度特異性的模板,然後再從患者身上提取細胞,在實驗室進行修飾,加入相應功能,再指導3D列印完全符合患者個人形態的組織及器官,並且由於細胞來源於患者本身,避免了器官移植的排異反應。

這是一張腹部CT掃描後進行三維重建的圖像,可以看到患者的盆骨、腰椎、腹腔大血管走形及上面左右各一的腎臟下緣。以此作為3D列印的模板,3D列印可以完全精確到個人。你的任何獨特的器官/組織發育都可以被複制。

總的說來,利用人體細胞組織進行的3D列印一是彌補了器官移植的器官短缺情況,二是避免了器官移植的排異反應。再也不用擔心沒有角膜/心臟/腎臟/肝臟捐獻者啦!

二、3D列印移植目前的應用及發展情況:

1. 3D列印簡單替代組織。

牙齒,假肢等無生命組織的列印比較容易實現應用,在國外已經有臨床應用報道,由於可以利用患者的影像重建作為模板,列印組織在患者體內的貼合性很強。

簡單生命組織如耳、軟骨、指骨及皮膚等列印及應用也已經基本實現。

左上為列印的腎臟,右上為耳朵輪廓,下面為指骨。

2013年,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和含牛耳活細胞的凝膠造出一種新型人工耳,無論在外觀還是功能上,均可與真耳相媲美。未來幾年內,將人體細胞體外修飾後用3D列印出組織或器官,可能會作為整形外科手術的一種新方案。

如下: 未來列印的耳朵不僅僅是裝飾,甚至可以利用人體正常的聽細胞找回聽力。

3D列印修復面部。

英國60歲的埃里克·莫傑因惡性腫瘤被迫切除了整個左臉(包括左眼,左側顴骨和大部分下顎骨),英國倫敦皇家醫院醫生利用3D列印技術為他重塑了面部。

網上可以搜到這位患者未重建面部的照片,口味較重,沒有貼過來(感興趣的同志可自行尋找)。雖然看起來他手術後面部不對稱仍很明顯(因為長期單邊咀嚼等,已導致明顯的右側面部肌肉及骨骼變形,這個很難恢復)。相比他未重建前的樣子,可以說他已經得到了重生。

同在英國,今年年初,一名男子利用3D列印技術,修復了因遭遇摩托車事故而變形的臉龐。他在2012年遭遇交通事故,導致面部顴骨骨折,眼窩、上頜和頭蓋骨均破裂。
手術前,醫務人員進行了數月的斷層掃描和對頭蓋骨3D模型的生成。手術時,醫務人員首先對鮑爾的顴骨進行重塑,隨後利用3D列印製造的模型來修復臉部,最後,用鈦材質的植入物來調整骨頭的形狀。最後他的左臉頰和眼窩得以完全修復,臉部也恢復了對稱。

2. 3D列印複雜器官。

3D列印腎臟技術已經實現,並且利用人體細胞列印出的腎臟可以分泌尿樣成分。

圖為一位外科醫生講述其利用體細胞3D列印出的腎臟組織。

據TED這位外科醫生的講述,他們實驗室也利用3D列印出膀胱,皮膚等組織,並且他們為一位脊柱裂的10歲男孩進行了3D列印的膀胱移植手術,現在這個男孩已經上大學了。當這位男孩現身說法時,觀眾們全部震驚到站起來鼓掌。
具體移步:Anthony Atala: Printing a human kidney。
字幕版:TED - 3D列印腎臟。

另外3D列印心臟也已經實現,至於移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國家現在非常支持科技發展,加上器官移植嚴重的供小於求局面,相信一旦技術成熟,應用到臨床指日可待。

總的來說,器官移植是醫學上多年來一直很難突破的難題。供體有限,器官保存時間短,保存技術複雜,供體及受體配型難,移植後的排異反應大,還有前期複雜的各種問題導致器官移植代價大,價格登天等。相信3D技術的發展結合細胞工程技術的發展,數年內器官移植可以實現巨大的突破。器官衰竭再也不會使患者和家庭絕望,排異反應再也不會讓醫生睡不著覺。失明者可以再次看到五彩的世界,失聰者可以再次聽到愛人的呼喚,我們也不需要再看到母親暴走切肝救子,女兒為父捐腎等等讓人揪心的故事。

科技發展可以救人於危難,應該是我作為一名小醫生最興奮的事情了吧。


天空藍了


現在社會是顯示屏時代,各種各樣不同的屏。如果下一個5年,全息技術應該差不多了,可以開始全面替代各種各樣的屏了。手機真的是弱爆了。現在的智能手錶,就那麼JB點大你讓大家情何以堪。呼喚一下,彈出一個巨大的虛擬顯示屏,然後在上面操作,多麼炫目。


說說自己的觀點吧。

科技提升改變生活有兩個步驟,其一是發明,其二是大面積推廣。發明,比如說計算機、網路、無線技術、乃至珍妮紡紗機、汽車、發電機的最初問世。而後推廣就是這些新發明被普及。知乎上大部分人生活在中國,千萬不能小看推廣問題。比如現在大家熟悉、有前面的一些答案提到的無限網路通訊,就是一個尚在普及中的科技,而且單純看這件事本身,增速並沒那麼快(尤其二三線以下的城市)。而其實一項科技真正改變人們生活,往往需要他處於普及狀態。

所以我的觀點是,未來五年可能改變人類生活的科技,大部份你今天都看到了,或能想得到。關鍵是,你不知道他會以怎樣的形式出現。(如果五年前我預測到網際網路的普及會推動社交網路的發展並準確推測出幾種可能的模式如臉書,如推特,我肯定不告訴任何人而是悶頭去幹,今天就是億萬富豪了。但更多的人只是預測到了web2.0,更細的確實比較難。我也就只能猜個大概。)

首先是網路。我認為網路免費不太可能。為甚麼?兩個例子,銀行跨行手續和公路使用。跨行辦理業務一直在收手續費,有個別情況下免費是基於其他商業目的,比如競爭性攬儲,但大部份跨行業務還是收費的。另一個例子更明顯,公路,除了高速與長途的過站交費外,其實所有開車人都在以交稅的形式付費,修路養路甚至會直接使用全體納稅人繳納的財政收入。你幻覺著使用道路不要錢,其實是變成稅了。所以網路收費我猜測在未來五年還是會收費的,以後會不會變成國家基礎設施而改成收稅,也說不準,但只要他消耗成本,基本就不會免費。

但普羅大眾能享受到的網路速度仍然肯定會不斷地、大幅地提升。一旦大眾的網路上行速度提升到現在下行的速度,比如10Mbps﹣100Mbps,那麼遠程操控家用設備就可以得到普及。而如果整體網路速度接近各種主板總線速度則會對硬體設備產生影響,比如上下行均達到20MB/s-100MB/s,那麼手機可以不需要大容量硬盤,只配一個小存儲器存儲緊急聯絡人信息即可。而如果再快,真正達到總線速度,那麼移動終端可能只需要屏幕和「網卡」就行了,所有運算都交給雲處理,不耗本地電能,哪怕電池容量不變,續航時間也會大幅提升。人手一塊屏,是可能的。

緊接著第一個的下一項猜測,與網路繼續發展也密切相關。我在此借用大劉在三體中的一個預測,那就是以後所有平面的地方都會變成觸摸屏。五年內可能不會達到那種程度,因為那需要材料學的重大飛躍與普及,但五年內帶OS(操作系統)的觸摸屏愈來愈多是可能的。現在已經有安卓相機、安卓電視了,未來將可能出現安卓洗衣機,安卓烤箱,安卓馬桶……(我不是安卓粉,也可以是蘋果或WIN,隨便舉例一下。)更不用提特斯拉都已經問世,帶觸屏的汽車只是推廣問題。

再有一個推測,同樣基於現存在技術。大家知道蘋果的Siri吧,一種人機語音交互,當然要有網。另外大家知道微軟XBox的Kinect嗎?一種僅靠攝像頭的人機動作交互(沒玩過Kinect,至少知道Wii吧?Kinect就是不用持著手柄的Wii,可以識別人體的動作,甚至可以識別一些物品,比如紙張等等。)Siri是機器人的耳朵和嘴,Kinect是機器人的眼睛,網路服務器終端是機器人的大腦,有沒有發現一個沒鼻子的智能機器人的腦袋已經栩栩如生展現在面前?至於行走,見過掃地機器人不?反倒是手臂,似乎還短時間內很難達到鋼鐵俠Stark的實驗室的那種水準。但一個能聽能說能看能走的機器人,已經可以做很多事情了。目前Siri還比較小眾,Kinect比較小眾,掃地機器人也比較小眾,若五年為界,就算有機器人問世也還是小眾,但這個趨勢應該會逐漸展現的。

其他的想到再寫。


如果題目換成五十年,會好回答很多~

首先,什麼是科技?

智能手機?更快的火車?碉堡的電腦?無處不在的液晶觸摸屏?………

這只是消費者層面,大概就可以寫十本書了,而真正決定地球科技天花板的其實是軍工技術,但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幾乎可以說是另一個世界的東西了。

所以,結合生活的提問角度,並綜合考慮科技的消費層面表現形態,我試圖擼一個簡單的詮釋出來——

科技是什麼?

科技是信息。

並且只有一個面向,擴散效率。

也就是說,信息擴散得越快,失真度越低,就代表科技越先進。

那麼,根據最新的摩爾定律(衰減修正後),五年內,信息技術將比現在翻 3 倍左右。

另外,還有個背景條件需要陳述,世界上大約 83% 的人可以享受到當前最新的信息技術。(收入在中等以下人群一般會落後兩三年,甚至更多,比例計算來自 http://i.ifeng.com/news/news?aid=71607005vt=5ch=rj_bd_memid=)

好了,終於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

未來五年,科技會通過信息技術的表現影響世界 83%的人——

生活在雲端。

財產進一步數字化,實體貨幣交易將巨大規模減少。

手機與某種形式存在的 ID 身份卡,將是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入口。

異地將再也不能成為戀愛失敗的理由或借口了。

最後,「真相只有一個」


VR技術的突飛猛進將為遊戲等產品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從根本上的改變現在虛擬世界的內涵,交互方式。並從一個側面徹底的改變人類社會。


我能想的起來的:
大街上會經常見到新能源車,城市出現充電樁。這個是必然的。

網速更快了,10M以上的寬頻普到城鎮,影響嘛,比方說在線視頻更清晰,在線看電視電影的體驗更好,通過網路看電視劇的人更多,就會影響電視產業,電視劇選材會更年輕,新潮;網上首播等等,網路機頂盒進一步取代電視機頂盒,電視電腦兩塊屏進一步融合,廣電總局著急了,因為電視機這道防線可能失守,一方面對網路機頂盒的功能控制的更嚴格,一方面加強網上監管,美劇迷可能被殃及,這個是瞎猜的。
10M寬頻普及帶來的影響多了去了,大家一起腦洞。

在多少科幻電影中出現過的、多少人兒時的夢想、好用又便宜的頭戴顯示器,在未來的五年內真的來了,加上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在更遠的將來,我們遊戲娛樂甚至是學習的方式都可能改變。當然,5年之內這也就是玩玩。


互聯網就像紐帶將網路與實體連接


推薦閱讀:

KF,EKF怎樣設置Q和R陣?
如何看待宇樹科技的「萊卡狗」四足機器人?
較大規模的機器人公司是怎麼進行開發的?
機器人控制在實際中用到了動力學控制嗎?
為什麼兩輪自行車在騎行的時候更容易掌握平衡,靜止的時候卻很難?

TAG:互聯網 | 生活 | 機器人 | 科技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