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財務自由?
很多人說自己30幾歲就退休了,財務自由了,如何定義財務自由?財務自由這幾個字對於屌絲太有誘惑力了!
購買力大於慾望,就是財務自由!
個人可投資資產的低風險高流動性實際孳息(名義孳息減去摩擦減去通貨膨脹)能寬鬆地支持個人期待中的生活水平和重大意外開支。
對於個人理財來說,要想實現財務自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就是先規劃好日常的生活開支,然後就是減少負債,提高原始資金的積累,最後就是如何讓財富保值增值,獲取更多的投資收益。以下摘自嘉豐瑞德的四點建議:
一、好好規劃日常開銷
規劃日常開銷是實現財務自由的第一步,如果規劃不好,一個月入100萬的人月花費200萬,也談不了財務自由。即使還沒有錢,也要先學會合理消費,其實理論上,學生及剛工作的工薪族因為有家裡父母的補貼(這一部分也算被動收入),也是可以達到財務自由的,前提是,不亂花錢,至少做到花費比月入少。
二、減少負債
負債會減少你的被動收入,使可以用作花費的基數變大。所以在具體操作上我們要盡量少用西用卡,如果必須要用,記得按時還款。盡量不要借錢消費,一來一旦負債變成了習慣,不容易作未來規劃,也不容易積累第一桶金。
三、提高創造資產的能力,作好原始積累
一個人的被動收入也會發生變化,但是被動收入都是從主動收入轉化而來的。在初始的階段,假設已經完全「斷奶」告別父母的供給,那麼一個工薪族幾乎是不可能有「被動收入」的(富二代不在考慮之列),所以要積累原始資本,為未來創造「被動收入」作準備。
四、適當投資,坐享「被動收入」
到了一定境界之後必須創造「被動收入」——只有來的不怎麼費力氣才可以談「財務自由」,那麼就一定要學會投資。要想成為一個財務自由者,需要長期連續對管理學、投資學的鑽研,需要對這兩者進行非常認真的實際運用,不懂得管理自己資產的人哪怕偶爾得到了巨額財富,也很快就會賠光。只有長期的,作為穩定現金流存在的「被動收入」方能達到「財務自由」。比如,如果有人用10萬元購買為期12個月的宜盛財富月月盈,那麼一個月就可以收到800元的「被動收入」;再比如,投資某個成長性比較強的企業,會每年收到一定百分比的分紅…
剛剛看到有人噴知乎對於那些能直接通過 Google 、維基百科等找到答案的問題是什麼態度?反思了一下,覺得伸手黨確實讓人有些不爽。之前看到此題目是就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了baidu隨便就能找到答案,又看到已有的答案不標準,於是直接wiki了一下貼過來,怒答。
不過轉念想想,記得有人說過「知乎上被贊最多的答案之所以棒,在於作者能發現並回答問題背後的問題」(複述得不確切,歡迎更正)因此又跑過來狗尾續貂一下,談談我對財務自由的看法,看看能不能把一個「伸手黨」的題目答得高大上一點 =)
認為我畫蛇添足的話只看上半段就好~
-------------------------------------------------------------------------------------------------------------------------------------------
1)回答原題目:
財務自由是指你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
簡單地說,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要等於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狀態,如果進入這種狀態,我們就可以稱之為退休或其他各種名稱。如果你每月的開支是一千元,且你能獲得一千零一元無需勞心勞力幹活所掙來的被動收入的話,那你就已經達到這種人人都艷羨的財務自由了。本例中的這一千元被稱為「臨界點」。一旦突破這個臨界點,只要不發生什麼重大的災難,你就可以不用幹活也能生活下去,當然如果你喜歡你的工作也可以繼續幹下去,或者你可以選擇你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而不是為生活所迫地做那些你不樂意卻又無可奈何要做的事。
從財務自由方面來說,資產就是你不用工作就能把錢放到你口袋裡的東西(資產產生被動收入),而負債則是從你的口袋裡把錢拿走的東西。因此,你的私家車就不再是普通意義上所說的資產。一套用於出租盈利的物業才是資產,因為它完全歸你所有,每月產生的收入抵消了你交納的物業稅後還有盈餘。而你自己住的房子就不再是資產,因為你還要為它負擔抵押貸款以及因此產生的貸款利息,即使還清了抵押貸款和貸款利息,你仍然要承擔房屋的維護、物業稅等項目開支。
下面各項是實現財務自由的標準原則:
- 創造資產
- 減少負債
- 管理日常開支
財務自由跟你是否年輕或有多少錢無關。如果你能從本職工作以外的途徑賺到足夠你日常開銷的錢,你就已經財務自由了。年齡可能跟財務自由無關,假設你現年25歲,每月開支1000塊錢,你的資產每月產生1001塊錢的被動收入,你就財務自由了,你可以選擇你想做的事情,而不必擔心下一頓吃什麼或者住哪裡。假設你現年50歲,月入百萬,但每月開銷超過百萬,那你仍然沒能達到財務自由,你仍然不得不繼續月入百萬地這麼維持下去。
有人認為,財務自由僅僅適用於少量人口,如果絕大多數人都試圖達成財務自由,那麼該系統將不可避免地崩潰。該理論認為財務自由所依賴的被動收入,來源於其他人的主動收入。這和產生嬰兒潮退休問題的原因基本相似,其中關於當占人口大多數的戰後嬰兒潮一代陸續開始領取退休金時,社會保障體系被預言將會崩潰。
被動收入實現財務自由[編輯]
下表不完全列舉了各種可能達成財務自由的被動收入來源:
- 直銷所獲得的獎金
- 出租物業
- 股息或基金分紅
- 銀行定期存款和每月收入計劃
- 圖書或音樂創作的版稅、專利費等收入
- 來自博客或網站的廣告收入
- 前任配偶賠償的每月生活費,子女撫養費或兒童信託基金
- 出租專業資格或學歷
出租物業[編輯]
這是人們達到財務自由最常見的渠道,然而這也是一個最昂貴的方式。優點是一旦你有了一個可供出租的物業,它就能為你產生被動收入,它通常是一個長期產生現金流的優質資產。擁有該物業的完整業權通常較為可取,因為物業空租期內你沒有抵押貸款的壓力,仍可以保持財務自由的水平。
以上引用自:財務自由
2) 我認為的問題背後的問題:為什麼我必須要工作?為什麼我必須要為錢而做我不喜歡的工作?為什麼我生的不如別人好不能啥也不幹天天享福?。。。。
財務自由之所以對大家超級有誘惑力是因為它約等於一種不勞(不用怎麼工作)而獲(有可負擔生活開支的收入)。「財務自由這幾個字對於屌絲太有誘惑力了!」對每個人都有誘惑力吧!人性的弱點無可否認,但我並不支持推廣這一看法。
財務自由最大的好處不是讓你從此不用工作了,而是讓你有時間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雖然你要是達到財務自由可以天天不事生產,但個人非常反感一個青壯年不為社會創造價值,整天無所事事。作為一個非常反對inefficiency的人,我認為如果社會上越多的人獲得財富自由以後啥都不做從此告別工作,真還不如沒有人達到財富自由踏踏實實為社會做出貢獻呢(歡迎討論)。不過我個人還是有目標要在30歲以前獲得財務自由,不過之後我絕不會從此退休不工作,而是有時間和底氣去做我任何想做的是,就是去做慈善支教之類沒有什麼收入的工作麻麻也不會為我的財務擔憂了╮(╯▽╰)╭
因此,財務自由不等於從此閑在家裡啥事不做。財務自由=讓你有時間和精力投入你喜歡的、你認為對社會更有價值的、你認為更有奮鬥目標的工作。
---
就像一個科科都考95分以上的小孩,有什麼興趣玩什麼遊戲都理直氣壯一樣。
我也希望有一天可以達到財務自由,去做我認為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就算這些事在經濟上不會回報我太多,我可以拍拍胸脯對家人說,我仍然有被動收入做靠山,不用擔心。
很多回答都寫得很詩意,看完之後還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錢才算財務自由。其實,財務自由有標準的定量演算法。
這個標準就是:(可投資資產總額*4%) &>= (你的年支出總額)。
可投資資產是指能給你帶來財務收益的資產,不包括自住房、自用車等。
計算時,可投資資產和年支出總額都按現值算,不用考慮通貨膨脹。如果你一年各種消費支出是40萬,那麼,可投資資產總額超過1000萬就算財務自由了。
為什麼是乘以4%?
因為一個資產均衡配置的投資組合在長期的實際收益率就是4%/年。雖然在長期的投資過程中,資產凈值會有張有跌,但只要不犯大的錯誤,實現4%的長期複合收益率問題不大。
為什麼計算時不用考慮通貨膨脹?
因為名義收益率會高於4%。假設通貨膨脹率是3%/年,那麼名義收益率就是7%/年。通貨膨脹率高了,名義收益率也會隨之高。名義收益率減去通貨膨脹率後,基本能達到4%的實際年化收益率。
假設你剛好實現了財務自由,可投資資產1000萬,預計每年花費40萬。
那麼每年從資產中拿出4%用於支出消費後,資產還能以和通貨膨脹同樣的速度保持增長。也就是名義資產總額隨通貨膨脹增長,實際資產總額不變,即錢永遠都不會變少。
這就是真正實現了財務自由。
有人覺得沒必要到死的時候還有那麼多錢,最好到死的時候錢全部花光,並且認為那也是實現了財務自由。
這樣操作風險還是挺大的,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如果「人沒死,錢花沒了」,那就比較麻煩了。而且往往越到後來,醫療護理等各種開支越大。所以最好別這樣操作。
(可投資資產總額*4%) &>= (你的年支出總額),就代表你不僅每年有錢花,而且這輩子錢都不會花沒了,想活多久就活多久。這就是財務自由。
我用一句話回答吧:衡量你是否財務自由,就看一個指標:你是不是還在單份出售你的時間?
這裡必須要引入一個名詞【被動收入】
【被動收入】指的是我不需要付出或者只需很小的努力就可以輕鬆獲得的收入。比如我有間房子拿去出租,我只需簽訂幾個手續,就可以每月躺著拿租金,這就屬於「被動收入」。
下面說【財務自由】的理解吧:
引用《富爸爸窮爸爸》里的觀點,資產是能夠讓現金流入自己錢包的,負債是能讓現金流出的,比如30年的房貸,按此觀點,這樣的房屋就不是我的資產,而是我的負債,因為它每月都要搶走我錢包里的錢。
好,那【財務自由】就是這個「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產生的最優配比結果。當未來時間裡,我的【被動收入現金量】>【日常支出現金量】,那我就達到財務自由了。這個「自由」體現在,去除我的支出,我還有閑錢供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就是「財務自由」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花費自由」。
要達到「財務自由」哪有那麼容易。一個聰明的父母不會刻意給自己孩子留下大筆金錢,而是留下能夠增加【被動收入】的資產。而個人奮鬥要達到財務自由就需要多多增加資產項,增加可以拿到被動收入的資產,比如租金,版稅,分紅,利息等等。
當然這些在工作中是不會得到的,只有自己去尋找投資。
我現在還只是一枚財務管理的大學生,長期目標就是達到樓主這種【財務自由】,爭取提前退休,然後躺在家裡拿著被動收入,去完成我的其他人生目標O(∩_∩)O
(純乾貨,不妥之處,歡迎指正)
被動收入大於支出
精神自由,
不再被社會束縛,
不需要世界告訴你是誰
老有朋友問我:什麼是財務自由?這是引自西方投資理財
中「financialfreedom」的一個概念。其實概念並不重要,我提出「財務自由」是把它作為投資理財的一個終極目標。追求財務自由的目標就是將這種財務的「約束力」降到最低,尋求個人身心的最大自由。一個人要做巴菲特幾乎不可能,但達到財務自由還是可能的。
我對財務自由的標準其實並不高,概括有幾條:首先不必為錢而工作。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為了「討生活,即為個人或家庭,為供房供車,為維持一個體面的「成功人士」的生活而工作。工作一旦停止,則「體面生活」會變得「不體面」。如果,你可以不必為錢而工作,而是為興趣而工作,那你有幸在通往「財務自由」的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我總認為「為興趣而工作」是邁向財務自由的第一步。很多通過創業而成功的企業家,最初就是從「做感興趣的事」開始的。比爾蓋茨、楊致遠當初的創業都是從興趣開始的。最初他們也不知道會獲得這麼大的一筆財富,金錢和財富只是他們為興趣工作的一個意外收穫。
即使專業作投資的巴菲特也不是直接沖著「錢」去的,他的興趣在「價值發現」。正因為巴菲特的興趣專註於「發現好的公司,並買下」,所以他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地重複閱讀枯燥的數字和報表,而很少關注股價。我們很多人投資就是直接沖著「錢」去的,什麼商業模式和價值分析並不是興趣所在,他們興趣的焦點在「股價=錢」,完全被哪個代表「錢」的價格曲線所控制,但最終的結果卻離「錢」越來越遠。
其次是保持財產性收入的凈現金流入。除了工資收入外,財產性收入是達到財務自由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即保證不工作的時候也有凈現金流入。財產性收入可以來自:房租、股票紅利、債券利息。財產性收入中一個重要概念是:凈現金流入。有的人可能擁有不少物業,但每個月下來收入的租金還不夠覆蓋銀行的按揭供款,現金流是負數。像這樣的資產在財務負債表上是一個「債務」,而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資產」。作為一個企業的股東也是一樣,如果每年從這個企業分不到紅利,而只是不斷地追加投資,那這份股權也很可能是一個「債務」。
第三,需要保有一定量的凈資產。如果要給「財務自由」一個定量的概念,即凈資產。高凈資產投資者,即總資產減去總負債大於或等於100萬美金。如果考慮到中國的國情,考慮到人民幣的購買力,在一線的大城市裡凈資產達到300萬人民幣;二三線城市200萬人民幣;小城鎮有個100萬人民幣就可以列入「高凈資產投資者」的行列。這是現在的水平,如果你的目標是定在20年後,考慮到通脹的因素(年均2%),這一定量標準應該是:一線城市446萬;二三線297萬;小城鎮149萬。
最後,保有一個平常和自由的心。一個真正的「財務自由人」應該是,一個既有錢,又有閑,和保持了一個平常自由心的人。錢不一定能使人自由;但沒錢,一定不自由。若要達到財務自由,既要身往之,還要心往之。
你不必為衣食的節儉而感到羞愧,因為你不需要用大腹便便來證明你的富有;你不必炫耀你的財富而得到尊重,因為你的人格已足以贏得尊重;你的財富只為:讓你所愛的人和愛你的人過上舒適(不是奢華)和有尊嚴的生活。這樣,財富才能使你達到真正的心靈自由。
財務自由,就是說你躺倒不幹活,每個月的收入都能超過你每個月的花銷。
假如通過吃銀行存款利息的方式達到吃喝不愁的財務自由狀態,以銀行3%年息,每月3000的生活開支計算,你需要至少120萬的銀行存款。
如果算上5%的年通脹率,那你的120萬本金就需要有8%的投資回報才能實現上述的財務自由。
要是你每月3000還不夠花的,假設要花到5000,那本金就相應要提高到200萬。
換句話說,當你的本金從120萬增加到200萬,你每個月可用的錢就從3000升級到了5000。
這大概就是我們要對賺錢這件事孜孜以求的動力吧?
【如果喜歡我的答案,請打賞一個微信紅包吧:bean-sprout 】
一個有意思的單詞:FU MONEY——fuck you money。這筆錢的意思是代表按照目前你的收入和消費狀況,經過科學計算可以得出的一個資產值。如果你當下立即馬上擁有這筆財富,辣么,你就可以想幹嘛幹嘛,或者隨時隨地對你的老闆或者客戶say: 屮屮。假定,你今年25歲,打算買一套200萬的房子。根據全國房租排行、房租增幅排行、月均消費排行等等等等調研之後。如果你在高大上的北京生活,你現在想要馬上財務自由的資金量需要達到223萬,而如果你在重慶,你也至少需要為自己準備179萬。
具體的計算公式在這裡:http://www.talicai.com/diary/35126前幾天在理財師朋友圈發了一個「假如有100萬投資P2P,就可以不用工作了嗎 」的話題,好多人都參與了互動,說100萬太少了,還不到財務自由的程度。
「財務自由」這個詞最近在我們社區討論得特別多。現實工作和生活壓力太大導致大家的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弱,很多人一旦在公司受委屈了,就會蹦出財務自由的想法,而伴隨著這個想法的內心OS是:等老娘哪天實現財務自由了,你還敢這樣對我,我就一拍桌子走人不幹了,然後再來一場說走就走的環球旅行!
財務自由=不工作+旅遊,這個詞給大家帶來的這種感覺這些年越來越明顯。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的朋友A ,非常有理財頭腦,06年想著奧運會後北京房子肯定會漲價,所以一口氣買了幾套房子。後面的生活可想而知,憑著幾套房子的房租他都可以過得很好,完全實現了財務自由。但是他一直堅持上班,直到14年在公司受了委屈,還被老闆批評了。這件事情後,他果斷辭掉了已經工作了10多年的工作崗位,把其中的一套房子賣掉,套現了300多萬,然後拿著錢開開心心的去實現多年來的環球旅行的願望。
過去這些年他一直以為自己非常喜歡旅行,哪怕一輩子在路上都可以接受。但是真正去環球旅行之後,他漸漸發現其實並非如此。他從前旅行時的愉悅,更多來自從工作狀態中抽離出來得到的短暫放鬆和充電,而非來自於旅行本身。
當他把一整年都消耗在走走停停的旅程上,「走久了,你就發現其實旅行挺無聊的,整天無所事事,這兒看看,那兒瞧瞧,讓我覺得自己特別沒有價值。好像失去的生活的意義。」於是旅行回來,他又重新找了一份和之前類似的工作,當然,工作之餘他還是會去旅行,而且相比於那一整年的旅行,他覺得現在的旅行更有意義。
A讓我們看到,財務自由其實和我們之前理解的不大一樣。後來又找了幾個朋友聊到了這個話題,對於財務自由,我們總結了三點:
1、理解什麼是財務自由,評估自己到底要多少錢才是實現財務自由?
2、如何實現財務自由。
3、當真正實現財務自由時,要如何安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什麼是財務自由?到底要多少錢才是實現財務自由?
每個人對財務自由的標準不同,總的來說指不用為生活開銷而工作的狀態,如果在本職工作外,也能賺到足夠日常開銷的錢,就已經財務自由了。但這還有另一項前提,就是這些本職之外的收入,必須足夠穩定。
有了財務自由的定義,那麼對於多少錢才是實現財務自由就跟這個人的消費水平息息相關了。如果你們家庭的年消費在25萬,那你本職以外的工作就必須給你帶來大於25萬的收入,所以財務自由的第一步是清楚自己的消費情況,然後把這個數值作為自己的小目標。
我覺得 就目前來說
能4倍 我現在的工作收入 我覺得我 就財務自由了
目前 某事業單位 混退休 年收入10萬
那麼要自由 需要躺著 每年能賺40萬
目前來說 5%的 年化收益 的投資渠道 可以理解 為 旱澇保收 超低風險
這樣的話 大概需要800萬
好吧 我不吃不喝 先搬80年磚再說
一直致力於財務自由。
就我個人認為,財務自由不是由具體的財產金額所決定,每個人經濟消費觀念水平不一,你一千萬感覺自由了,人家一個億還覺得不夠花,簡單談錢的多少沒有實際意義。非經濟相關專業,談談自己的理解,幾個標準。
一,沒有後顧之憂,基本的醫療保險和失業養老保險要有。咱們國家生病忒貴了,福利保障不過來,這個保險沒有,有多少錢都不踏實。
二,基本生活保障要有,簡單來說車子房子要有,最好還完貸款。我手裡一個億,打起仗來秒變廢紙,財務自由煙消雲散不說,生活都成問題。車房在手,東山再起指日可待。
三,具體收入水平看個人消費觀念。就我現階段這種屌絲的想法,月入五萬足矣。兩萬用來玩,一萬用來吃,一萬各種業餘興趣,一萬用來機動。
幾年前剛工作時,我覺得一個Macbook很貴,一個iPad很貴,上下班打車很貴……當然,後來這些都買得起了,而且買一個不會影響到生活質量,不需要下個月節衣縮食。
如果一些消費,長期來看不會讓你的生活品質變差,可以認為你對這樣的消費「脫敏」了。
有的人對超市的消費脫敏——推著購物車隨便拿;
有的人對商場的消費脫敏——等朋友吃飯的時間順便買了三雙鞋;
有的人對房子和車子脫敏——拿出支票要買房子,才發現這一套自己已經買過了……
從這樣的角度看,所謂的「財務自由」就可計量了。
一級財務自由,超市買菜不問價格;
二級財務自由,商場買衣服不看價簽;
三級財務自由,奢侈品血拚只看心情;
四級財務自由,樓盤買房一次付清;
五級財務自由,併購公司家常便飯。
除去日常開支能夠滿足個人要求
「When you can live on 4% of your investments per year, you are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JL collins
(摘自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寄了兩個月才到手的原版書,激動的來分享一下)
最基本的財務自由是解決住房問題後,每年資產收益達到當地人均GDP水平的3倍以上。就算是實現個人的財務自由了。例如深圳2014年的人均GDP水平是15萬元,那麼3倍以上就是每年45萬元的水平。這應該是當地小康級或者准中產家庭的收入水平。按照5%的年化收益率水平來算,就是得有900萬元。而如果按照年均10%的收益水平來算,那就450萬元的水平。如果按照銀行每年3.5%的存款收益來算,那麼就是1286萬元。
推薦閱讀:
※現在的你覺得需要多少錢實現財務自由?
※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人,人生還有什麼追求嗎?
※如何提高財商?
※一個月盈利有2到3萬,請問怎麼利用起來這些錢?
※超級課程表 CEO 余佳文是如何實現財務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