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AK-47?
卡拉什尼科夫今日去世,在悼念的同時,也不得不對AK47做一番評論。為什麼它的影響範圍如此之大?究竟好在哪裡?發明之後的六十多年過去,一些軍隊還在配備它?
做完方案上來怒答一發,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AK47的地位為何如此之高,影響範圍如此之廣。
1.因為這是前蘇聯向外輸出意識形態革命的結果。無論是東歐、南美、東亞、中東,南歐,任何曾與蘇俄有過同盟的國家,未必能拿到原子彈,拿到T55,但AK47一定是管夠的,而且生產線和圖紙也經常奉送。作為步兵最依賴的輕武器,只有大量武裝了當地人民,才能形成足夠的人民戰爭威懾力。而且在蘇俄紅色意識形態的宣傳下,AK47成為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反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一個象徵,所以莫三比克的國旗上都有AK47的造型,而毛澤東主席也曾賦詩讚頌「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這五尺槍說的就是AK47的中國版,56式衝鋒槍。所以AK的流行先是地緣政治的結果。就算蘇聯解體,但這種反抗的精神象徵遺傳了下來。依舊被廣大受壓迫或者自認受壓迫的民族所認同,所使用。
2.這也是AK47經濟性擴散的結果。本身AK47大量使用衝壓件,成本低廉,結構簡單,性能可靠,性價比相當高。而蘇俄慷慨的擴散生產線和圖紙,讓諸多國家都能夠自行生產AK47的各種山寨版變形版改進版,這使得AK47具有POD的特性,從極地嚴寒到悶熱雨林,再到乾旱沙漠,乃至海島波濤,AK都有很強的實用版。而部分國家的改進版甚至還要更好用,比如芬蘭版AK,極地適應性很強。東德版就是大名鼎鼎的AKM,在可靠性、精度和用途上更勝一籌。我曾在東歐的靶場試用過改進版的AKM,在加裝瞄準鏡、兩腳架,換用重型槍管的情況下,一桿普通AK瞬間變身狙擊,在簡單校準之後能夠保持相當高的精度散布,即使是800米射程內都有可怕的命中率。而阿富汗山地版的AK47,可能看著粗糙醜陋,但精度和威力同樣不可小覷,都是白沙瓦卡里希傑山谷的手工精品(當然鋼材所限,壽命可能短一些)。所以AK47看起來四處開花,但在那裡它未必叫這個名字,在芬蘭叫做瓦爾梅特M60(或者M62),在德國叫AKM,在波蘭叫PMK,在南斯拉夫叫M64,在中國叫56式,在以色列叫加利爾。儘管各國都會有所改進,不過當你看到那個熟悉的彎月形彈匣的時候,你還是會不自覺的叫它AK。
3.武器是男人最忠誠的伴侶,姑娘可能會背叛你,但你的AK不會——這是我在中東的時候,聽阿拉伯大鬍子和我說的,他鼓動我掏錢買一桿AK防身。雖然我沒買,但我很認同他所說的。AK最出色的特點就是可靠性好,關鍵時刻不會掉鏈子,也好伺候,利用附品,30秒內完全可以分解,十分鐘進行維護再組裝起來就OK。如果你選老婆,你是選這種上陣十分鐘就心滿意足的,還是選那種需要各種調情工具還要將近一小時才哼哼著說差不多了下周再伺候的呢?什麼?你選後者?那好吧,你不是不了解武器,你是不了解女人,我這個例子選錯了。
4.威猛,這也是AK47的顯著特點。相對於小口徑的M16系列和AK74,很多文化不高的外國兄弟都更喜歡AK47,它在性能、造型和重量中取得了比較好的平衡。巨大的響聲、囂張的槍焰、沉甸甸的分量、結實有效的槍托子,讓它極具武器應有的雄壯感和威懾力。M16就不說了,就算是AK74,也被非洲和南美兄弟認為是「娃娃槍」而不待見。在這個層面上,AK47是男性心理選擇的潛意識體現:更大、更粗、更長,我帶著它,我夠男人!不要笑,在AK47流行的地方,這的確就是理直氣壯的文化。什麼?你問為什麼不背一個迫擊炮更顯得有男人氣概,請問你知道迫擊炮有多重么?炮彈有多重么?想裝逼你也要量力而行啊。所以說,AK47是綜合起來最平衡的嘛。
最後,誰還在用AK47,其實從精度、經濟性、便攜性和後勤支援的角度來說,AK74是完勝AK47的,所以很多國家都換裝了小口徑的新一代槍族。目前還大規模列裝AK47的,要麼是經濟不發達,無力更新生產線的國家,比如古巴、朝鮮、塞爾維亞,要麼是連年動亂,武器基本靠進口的國家,尤其以非洲和阿拉伯中東國家為多。其實精明的人都願意用AK74,而不願意用AK47,輕便不說,殺傷力毫不遜色,還顯得更有逼格。比如全球第一恐怖分子拉登,用的就不是AK47,而是一枝傘兵型(或者裝甲兵使用的)AKS74U短突擊步槍。PS:在國外,我試用過美、俄、德三系的著名槍族,說實話,用著最順手的是德系,G36或者MP5SD用著真舒服,但真精密,不好伺候。AK47略重,我選了摺疊托,不是很順手,但很親切,畢竟從小看著長大的,AK74更好用一些,但的確有些像玩具。美系的也很順手,但嘗試分解保養,不好伺候。要是我選一支上戰場,我也會和拉登一樣,選AK74。我愛AK那彎彎的彈匣,就像姑娘的娥眉,天邊初升的月亮。
7月13補個視頻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
看完你會回來的
=======================
轉發:當人民拿起卡拉什尼科夫的AK步槍
原文地址當人民拿起卡拉什尼科夫的AK步槍
作者席亞洲
發表時間:2014-01-05
年前一位老人離開了我們,他沒有在監獄裡蹲20多年,也沒有為民主和自由絕食抗議。他的名字,沒有與西方吹捧的種種思想所勾連,只和一支槍聯繫在一起,而這支槍的名字,又和很多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雖然指責AK-47「武器殺人」的聲音不絕於耳,對於卡拉什尼科夫,這或許是一種更好的紀念,因為他的生命和靈魂也藉由這件武器和那段歷史永久傳承下去。
卡拉什尼科夫的一生,可說是蘇聯科技人員典型的人生歷程。關於AK-47的專利權等等事情,已經有足夠多的文章論述,筆者不再贅言,不妨直接從他的作品——AK系列自動步槍開始吧。
AK系列步槍在大眾文化中更是毫無爭議的「槍」這個符號的形象代表,在電影《戰爭之王》中有一段配合著《天鵝湖》音樂的特寫,鏡頭慢慢沿著AK-47(其實電影里的道具是中國的56式衝鋒槍)的槍身向上推進,看著它挺拔的槍身、曲線畢露的彈匣、一觸即發的扳機、矜持的保險、堅實的槍托……這近乎於挑逗的畫面,這就是大眾文化中AK-47的典型形象——性感的槍,有著神性的槍。
2005年,電影《戰爭之王》中向獅子山軍閥推銷AK步槍的軍火商
技術之神
那麼,AK為何具有神性呢,首先我們要說說它的技術優勢,這是它一切傳奇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催生了現代世界的戰爭,不僅武器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幾乎所有戰後的重要科技都在大戰期間至少有了雛形。戰爭爆發之初,全世界的軍人還在探討到底要不要裝備衝鋒槍。蘇聯甚至更加極端地認為,連半自動步槍都過於複雜,不利於沒有多少文化的士兵掌握,所以並不重視衝鋒槍,甚至撤裝了已經開始生產的AVS-36、SVT-40等半自動步槍。
60年代初,東德士兵叛逃,可見他使用的是PPsh41衝鋒槍
然而戰爭一開始,蘇聯就痛感手中的自動武器數量不足。二戰中,蘇聯生產了數量巨大的衝鋒槍和機槍,但蘇軍步兵手中最典型的武器,依然是古老的「莫辛·納干」旋轉後拉槍機式步槍。二戰後期,蘇軍終於重新思考未來的士兵需要什麼武器,開始設計新一代自動武器。
對於一支槍來說,最重要的問題莫過於它發射什麼樣的子彈。蘇聯和德國不約而同地認識到,他們需要一種介於手槍子彈和步槍子彈之間的彈藥,於是「中間威力步槍彈」誕生了。發射中間威力彈的步槍能夠對400米內的目標具有「足夠的精度」——這大概是普通士兵肉眼能看清敵人的距離。與之相比,發射手槍子彈的衝鋒槍只能對一兩百米上的目標保證一定的命中率。也就是說,即使你看得見敵人在前面探頭探腦,你手裡的衝鋒槍也很可能打不中他。而之前普遍使用的「全威力步槍彈」雖然能讓神槍手打中1000米以外的敵人,卻同時有很大的後坐力,不適合讓士兵在各種姿勢下連發射擊。
正在埋設地雷的越南遊擊隊,他裝備的仍是一把莫辛·納乾式旋轉後拉槍機式步槍
新型7.62*39毫米(7.62表示口徑,39毫米則是槍彈的長度)子彈於是成為蘇軍戰後新型步兵武器的第一選擇。然而與德國同行相比,蘇聯槍械設計師們似乎偏保守。與德國戰爭末期生產的Stg-44突擊步槍相比,槍械大師西蒙諾夫和捷格加廖夫圍繞蘇軍子彈設計出的是SKS半自動步槍和RPD輕機槍,對步兵的火力提升有限。
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設計師,卡拉什尼科夫比他的前輩們更有魄力。他結合自己在二戰中作為普通一兵的作戰經驗,經過一年多的打磨,拿出了AK-47步槍。這支槍贏得了斯大林本人的青睞。據說「鋼鐵同志」拿到樣槍的那天,一整個下午都不捨得放下它。
蘇軍全面換裝AK-47,官兵們對於新式武器愛不釋手
斯大林喜歡AK-47當然不是沒有道理的。它外形樸實、質感強、部件結合緊密、各部件的設計都很周到,是一件精湛的工業設計作品。AK-47的人機功效堪稱完美,可以說超過了此後在它基礎上修改而來的很多型號步槍。
同時,拜新型子彈所賜,AK-47步槍可以讓士兵們輕鬆地在各種姿態下噴射子彈,精度也達到了一定水平。它的性能在步槍、衝鋒槍、輕機槍之間達到了完美的平衡,事實上一個步兵班中的士兵完全可以全部裝備AK-47突擊步槍進行作戰,而確保相當的作戰效能——此後卡拉什尼科夫又開發了AKS-47傘兵步槍、RPK輕機槍、AK-47SU短突擊步槍等型號的衍生武器,形成了AK-47槍族,滿足了步兵班對於輕武器的大部分需要。
「布拉格之春」時街頭巡邏的蘇軍
這是AK-47成功的最基本因素。至於AK-47最令人驚訝的可靠性,其實和它相當的並不少見,比如以色列的「烏茲」衝鋒槍,也可以完成在漫天沙塵中可靠發射,從泥水裡撈出來就能打這些AK步槍的「神技」。但它可遠沒有AK這麼聲名遠播,就是因為其基本性能和AK-47沒有可比性。
此外,AK系列步槍之所以能夠長期裝備世界許多國家,更是由於二戰後,輕武器發展已經達到成熟狀態,再在槍械的基本結構上進行修改也不會顯著提高作戰效能。即使是21世紀最先進的步槍,其基本性能也不見得比AK-47有多大提高。俄軍精銳的特種部隊在車臣大量使用AKM突擊步槍就是一個例證。
裝備從AK-47衍生而來的AK-74槍族的俄軍
在車臣戰爭中,俄軍精銳部隊使用了大量AKM步槍
不過,僅僅是上面這些技術性能上的優勢,AK-47還只能叫一支傑作。作為一件工業品,AK步槍的產量是它「成神」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製造之神
作為一件需要大批量生產的工業品,不光是做出一把樣槍來這麼簡單。事實上,AK就是自動武器中的「福特T」型車,卡拉什尼科夫與其說是設計了一種槍,不如說是設計了一整套製造AK步槍的工業體系。可以說AK系列步槍的生產,集中體現了二戰後大規模生產工業品的各種特徵。
表演腰際射擊的阿爾及利亞警察,可見即使是女性也可較為輕易地控制AK步槍的連發射擊
最初的AK-47還不能完全滿足「超大規模生產」的要求,它的機匣還是用了機加工工藝,也就是從一整塊金屬通過銑、削工藝變成一個部件;同時槍上也還有許多鉚釘。1953年起,蘇聯生產的AKM步槍就改變了工藝,改為衝壓、焊接工藝,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更降低了生產難度。至今,世界各國使用最多的AK系列步槍仍是AKM和與之採用相似生產工藝的中國56-2式衝鋒槍。
關於世界上到底有多少AK系列步槍,新華社報道,卡拉什尼科夫大師曾說過一個數字:共有一億支,其中俄羅斯伊孜馬克工廠生產了其中的10%。
美國槍械愛好者根據相關數據進行的統計似乎不支持這個說法。他們認為,俄羅斯生產的AK-47步槍約500萬支、AKM步槍約1000萬支(其中一半用於對外軍援)、AK-74步槍500萬支。中國仿製型約1500萬支,國外非官方組織估計中國還生產了額外500萬支未被列入官方記錄,全部用於援外。而其他國家生產的總數約為500萬支。但上述統計數字顯然不夠完整。據統計,俄羅斯2012年列入銷毀清單的AK-74步槍就有上千萬支。
1967年,在蘇伊士運河中洗澡的以色列士兵,手中拿著繳獲的AK-47步槍
1967年運河戰爭中以色列軍主要裝備的是烏茲衝鋒槍,這種武器其實也非常可靠,但基本性能根本無法與AK-47相提並論
西方槍械研究者一般認為,AK步槍的總產量可能在7000萬支左右,不大可能達到1億支之多。
儘管如此,這個數字已經大得讓人喘不過氣來了。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聯也不過生產了2000萬支莫辛·納干步槍——那可是比AK結構簡單得多的「拉大栓」步槍。而自動武器產量更少,蘇聯波波沙衝鋒槍約600萬支,而德國MP40衝鋒槍更僅有120萬支,和AKM同樣大量採用衝壓工藝的MG-42機槍產量約有100萬支。
正是AK步槍如此龐大的產量,它才能夠得以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的流行。至今,AK系列生產仍未終止,其最終產量到底會有多少,可能無法得到一個準確的數字了。
解放之神
AK步槍的性能優勢和巨大的產量結合在一起,終於造就了AK步槍的傳奇歷史,不誇張地說,它是一支改變了歷史的槍。在談AK對世界歷史的影響之前,我們必須回顧一下AK誕生之前的一些歷史事實。
阿爾及利亞內戰中的法軍士兵,裝備著醜陋而短小的MAT衝鋒槍
二戰前,第三世界國家反殖民抵抗者很難得到制式武器,要想組織起一支軍隊異常困難。
在「游擊隊之歌」里有一句歌詞:「沒有槍,沒有炮,自有那敵人送上前。」然而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的背後,卻是中國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遭受帝國主義國家武器禁運的歷史。當時的世界列強,不僅僅是對中國,也對當時全世界的殖民地國家實施禁運。
越戰早期越南遊擊隊照片,最前方一人使用美製BAR自動步槍(輕機槍),後方几個人使用的武器十分雜亂,似乎包括湯姆森衝鋒槍、M2卡賓槍和莫辛·納干步槍
以《海牙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19世紀末、20世紀初制定的軍控條約中,對於機槍進出口就有相關規定,後來還禁運火炮等重武器。這看起來是為了「人道主義」原因,減少戰爭傷亡的「正義之舉」,事實上卻只是把戰爭變成了殖民者對反抗者的單方面殺戮而已。
簡單來說,所有帝國主義列強現役的軍用武器,都受到嚴格的管制。這使得殖民地國家只能依靠走私偷運手段獲得少量現代武器,而且價格高昂。這大大提高了反抗的「門檻」,直到二戰結束後多年,完全依靠本國人民武裝和少量外來援助在反抗帝國主義的戰爭中獲勝的,也只有中國這唯一的特例。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以巨大的傷亡為代價的。
越南正規軍在越戰中逐步換裝AK槍族,圖中士兵手持56式衝鋒槍
隨著冷戰的持續,AK步槍為全世界各路武裝所用,圖為使用AKM步槍的黎巴嫩民兵
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歷史中,還沒有哪個世界大國曾經向殖民地軍民提供主流水平的輕武器。
二戰結束後,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開始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製式軍用武器。關於這一點,毛主席也有論述,他曾提到,世界範圍內反帝國主義游擊戰爭的興起,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輕武器的普及。以越南、阿爾及利亞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社會主義陣營軍援下紛紛走上反抗之路。
最初蘇聯提供的軍援武器主要是「莫辛·納干」步槍和老式機槍、衝鋒槍,甚至二戰中繳獲的德國槍械,這些武器彈藥類型混亂,且數量也有限。對於殖民地的革命者們來說,他們組織的軍隊不可能有帝國主義軍隊那樣完整的軍事訓練,要想組織多種不同射程、不同任務的輕武器互相配合,難度很高。中國援越抗法期間,陳賡大將就曾經對這一時期戰術技巧生疏的越南人民軍頗有微詞,這與當時越南軍民缺乏優秀的輕武器也有一定關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爭經驗是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慢慢磨礪出來的,期間付出的巨大代價,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負擔得起的。
阿富汗戰場上的蘇軍,手持安裝有榴彈發射器的AK-74步槍
阿富汗戰爭期間的「聖戰者」,他們手中的AK大多並非繳獲,而是從中央情報局手中獲得,而中央情報局則從中國和東歐大量購買這些武器
我們前面提到,AK步槍是一種槍族化的武器。也就是說,只要用AK系列槍族,就可以武裝起一支軍隊。從戰略角度來看,這大大簡化了步兵的訓練、後勤保障等等工作。對於接受蘇聯援助的很多國家來說,意義巨大。
AK-47從7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真正成為第三世界人民眼中「解放之槍」。這一時期在全世界範圍內,第三世界反殖民的浪潮風起雲湧。尤其是非洲、南美,到處都是揭竿而起的左翼運動。而他們無一例外,都拿著蘇聯的AK步槍。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以南非軍隊、安哥拉政府軍等為代表的反革命武裝手中的比利時FN-FAL步槍。手持這兩種武器的黑白皮膚士兵們在非洲大地上的碰撞是如此的火光四濺,以至於原本名頭沒那麼響亮的FN-FAL步槍都得了一個「自由之槍」的諢名。
1988年,安哥拉內戰前線的古巴軍人,這場戰爭打垮了南非白人政權,被稱為「冷戰中最後的熱戰」
南非軍隊裝備的FN-FAL步槍也借這場戰爭揚名,被稱為「自由之槍」
看看這個時期全世界各地實現獨立的前殖民地國家名單,我們就可以知道AK步槍在徹底埋葬殖民主義的這場大戰中佔有什麼地位。
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總數上千萬的AK步槍在世界各地同時參與戰爭。全世界所有希望反抗帝國主義壓迫的人們,都可以拿到一支不錯的武器。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改變了中東的戰略形勢,經此一戰,阿拉伯人重拾信心。埃及自行生產的AK步槍在這場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當然,從這個時期開始,AK步槍的使用者更為「多樣化」。例如1972年製造「慕尼黑慘案」的「黑九月」激進組織就使用了AK-47步槍。
冷戰結束後,蘇聯龐大武器庫向市場敞開,如果說此前國家間軍火貿易和援助中輸出的大部分武器至少還有一定的限制,只能是一點一點「流散」的話。那麼蘇聯解體後,AK步槍在世界上簡直是開始了一場毫無限制的「雪崩」。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中情局在80年代成了中國和東歐國家AK的最佳客戶,他們採購了大量的AK步槍,現金交易。這些槍被運給阿富汗的「自由戰士」們……後來這些步槍里有多少被用來指向美軍就不知道了。
隨著各地民族解放戰爭基本取得成功,原本那些在殖民時代,曾被殖民者與反抗者的衝突所掩蓋的、種種更加複雜的矛盾浮現出來,其中有不少是殖民者長期「經營」埋下的民族、政治「地雷」。在那些剛剛結束了戰亂的國家,戰爭再次爆發。而東歐地區國家的分裂和動蕩中,更是到處都有AK的身影。
圖中出現的是羅馬尼亞製造的AK步槍,連沒什麼條件挑剔手中裝備的塔利班也認為這是所有AK步槍中最糟糕的
它出現在9歲的童軍手裡,它出現在銀行搶匪手裡,它出現在頭上包著頭巾的原教旨主義恐怖分子手裡,它也出現在掃射電影觀眾的槍手手裡。同時,它也被用來打擊恐怖分子,被用來保衛國家安全,被用來抓捕壞人,被用來保護野生動物……冷戰時代生產的AK步槍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可能今後幾十年里它都會繼續在全世界各地繼續發出它帶有濃重金屬撞擊音的特別槍聲。
中國曾以軍援方式對外提供超過500萬支56式衝鋒槍
武器殺人?
有人指責卡拉什尼科夫設計出的這支武器過於耐用、好用,才製造了如此多的殺戮。這種論調實在不值一駁。如果不是西方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殘酷壓迫,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殖民地民眾起來反抗他們的殖民統治?如果不是西方帝國主義在被迫離開前製造的種種矛盾,為何新獨立的殖民地會陷入連續的動蕩和混戰?如果不是美國西方對解體後蘇聯各國的背信棄義,又怎會導致AK步槍以極為低廉的價格大量流散?如果不是與美國中央情報局關係極大的國際武器黑市的存在,這些步槍又如何能大量流入戰亂國家?
還記得前面提到過的電影《戰爭之王》嗎?凱奇扮演的軍火商就是同一個美國將軍搭上關係開始國際武器黑色交易之路的,在影片結尾他直接捅穿窗戶紙:「美國需要我這樣的人,因為這樣能讓總統不用弄髒自己的手。」這部影片是一位真實的國際軍火商的「自傳性」影片,片中出現的AK都是準備交付給用戶的武器。
中國的甘蔗刀在盧安達種族屠殺期間被用來殺人,有些人都可以指責中國「向戰亂地區提供武器」,卻無視西方在第三世界國家戰亂背後的「決定性」作用,實在是可笑之極。
AK-47或許是這個人接觸到的第一件精密工業製品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最無法忘記的是這樣一個場景:一個非洲部落的男子,身上只有幾片破布遮體,卻拿著一把AK步槍,對著鏡頭憨憨地笑著——這也許是他此生接觸到的第一件精密的現代工業產品。這種差異給人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在科幻電影《太空漫遊2001》中,有一個經典的鏡頭,東非草原上的祖先拿起一個骨頭,拋向天空,這根骨頭隨後變成了未來的太空站。而中國小說家劉慈欣也曾寫道,人類第一次仰望星空開始,到認識到宇宙的終極秘密,不過是一瞬間。
非洲軍人並非都是拿著AK、衣服花花綠綠的「表演藝術家」
今天的媒體給我們勾畫出非洲一片殘破、戰亂頻仍、到處都是9歲童軍拿AK掃射的印象——然而,在我看來,從殖民地人民拿起AK-47開始,到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新秩序,也不過是一瞬間。
當非洲國家開始自行生產現代化武器裝備之後,新的、更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曙光也就出現了
今天,坦尚尼亞為代表的非洲國家,已經走出了殖民者退去後留下的戰亂不斷的惡性循環,走上了發展之路。其軍隊也不再只是拿著AK-47,坐著豐田皮卡的「行為藝術家」,他們已經擁有了國產的坦克,甚至將來可能還會自己製造飛機、汽車、輪船,走入現代工業國家行列。這一切,都是從AK-47帶來的解放開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AK-47,無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步槍。
相關回答
蘇聯都做過哪些好事?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搬運下自家的專欄文章:AK-47 「槍王之王」的不老傳說
「在這個世界上,最著名的商標是香奈兒、蘋果、三星、賓士和微軟,其中沒有一種屬於俄羅斯,但作為一個俄羅斯人,我想說的是,無論從產量、盈利,還是對歷史的深遠影響看,它們都在AK-47面前相形見絀。」
——亞歷山大·烏茲漢諾夫(Alexander Uzhanov)《卡拉什尼科夫》
不管以上言論是否屬實,有一點是肯定的,AK-47是現實和遊戲的永恆話題。如今,雖然制導武器風頭正盛,但在前線,槍械的地位沒有衰退。作為代表,AK-47更是集眾多含義於一身:在俄羅斯,它是民族的象徵,一種過硬的出口物資;在西方國家,它既是理想的收藏品,又不斷引起公眾的焦慮和恐懼;在非洲,它作為通貨與美元等值,人們用它的槍聲表達喜悅和不安;而在動蕩的伊拉克、阿富汗和敘利亞,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些戰火紛飛之國,只有緊握它的棕色護木,普通人才能獲得些許安慰與平靜。
事實上,在今天,AK早已不純粹是武器。
人民的復仇者
AK-47的故事始於1941年的一場坦克戰:9月底的一個早晨,卡拉什尼科夫駕駛T-34去攻擊德軍的先頭部隊,但森林邊緣,坦克遭到埋伏,卡拉什尼科夫被彈片擊中,成了需要疏散的重傷員。接下來的事情令這位年輕人終身難忘:在撤退過程中,手持衝鋒槍的德軍攔截了救護車,喪心病狂地向傷員開火。卡拉什尼科夫活了下來,但那一幕卻成了刻骨銘心的經歷。
卡拉什尼科夫1942年設計的第二支衝鋒槍,採用延遲后座式原理,發射7.62毫米手槍彈。木製的前握把能提高射擊時的穩定,槍管隔熱套前部有防跳器,還配有一部便於攜帶的鋼製可摺疊槍托
卡拉什尼科夫後來寫道:「我看著鮮血淋漓的殘肢斷臂,不禁痛哭流涕,在戰爭爆發前,有人告訴我:紅軍有最先進的武器,但在前線,我們卻沒有一把衝鋒槍保護自己——我捫心自問:我們的自動武器到底在哪裡?」
前線的痛苦經歷,讓這位年輕人開始了漫長的試驗。1942年春,他被要求回家養傷,便趁機回到了以前工作過的鐵路修理站。在書籍的幫助下,他開始嘗試設計自動武器。很快第一個成果誕生了,但這把黑色的樣槍卻將他送進了拘留所,因為聞訊趕來的警察相信,有人試圖用這把槍「發動暴力襲擊」。
這次意外讓卡拉什尼科夫被關押了四天,但也給許多官員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於對槍械的痴迷,1946年春,卡氏被選派去研究一種能發射M1943子彈的武器。M1943是蘇聯武器工業的一次革新,後來被稱為AK-47的鋪路石——它是一種中型彈藥,在設計時不再追求遠距離殺傷,而是試圖保證以較小的後坐力連續發射——這也奠定了後來AK-47備受矚目的基礎。
M1943子彈(右二)與其它槍械彈藥的對比,從左至右依次為:二戰德國MP44突擊步槍的7.9毫米短彈,美軍M1卡賓槍短彈,北約M193型通用步槍彈,北約M80型通用步槍彈,沙俄/蘇聯制M1908步槍彈,捷克制Kr 52步槍/機槍彈,AK-47的7.62毫米步槍彈,AK-74的5.45毫米步槍彈
1946年初,卡氏被選派進入莫斯科東南40公里的一個隱蔽村莊,這是一個小型武器的試驗場。在試驗場,卡拉什尼科夫並不是獨自戰鬥,許多同僚加入了他的「團隊」。在他們中最著名的是,首先是技術員普利瓦洛夫·扎伊采夫,他負責槍管受力的分析,並參與了原型槍的改進,此外還有女繪圖員卡佳,她後來成為卡拉什尼科夫的第二任妻子。殘酷的競爭讓每個齒輪都緊咬牙關,卡氏自傳里記述了一個細節:卡佳敲開卡拉什尼科夫的房門,說「祝賀你通過了初步測試」,說完便以革命同志的友誼伸出了右手。對此,卡拉什尼科夫僅僅當成一場玩笑。他頭也不回,只是望著窗外的枯枝落葉。
此時此刻,這位槍械工程師不知道,他的武器已同政權捆綁在了一起。在他埋頭研究期間,冷戰的「鐵幕」徐徐降臨,蘇聯急於在軍事領域奪回主動權。
繪圖板前的卡拉什尼科夫,注意他頗為尷尬的執筆姿勢,由於戰爭舊傷,他有時需要助手才能完成複雜的繪圖作業
為擊敗西方國家,斯大林要求軍工部門全力以赴,而卡拉什尼科夫步槍完全滿足了他的需求。與老式的單發步槍相比,AK雖然射程不足,但火力異常猛烈,從而賦予了前線士兵以寡敵眾的機會。同時,對於衝鋒槍,AK又擁有較好的精度和較大的威力。其槍機的運動原理也被認為簡單可靠,在測試中,人們把它扔進沼澤,放進細沙堆里反覆翻滾,直到每個縫隙都被臟物堵塞;接著樣槍又被扔下高樓,並被大貨車直接碾過,但令人驚訝的是,除了略帶顫抖,AK-47的射擊聲沒有中斷。
AK-47的全部零件
試驗過程中,卡拉什尼科夫也遭遇了許多對手。其中之一是66歲的捷格加廖夫少將。捷格加廖夫出身於一個軍工世家,他本人從1916年就開始了對自動武器的研究,但當看到卡拉什尼科夫的作品時,捷格加廖夫愣住了。他用一種敬佩的口吻說:「同志們,請把我本人的樣槍送到博物館去。」
隨著捷格加廖夫承認失敗,已沒有什麼能阻止卡拉什尼科夫的步伐:1940年代末,蘇聯國防部為其定名為AK-47,並決定大量裝備部隊。面對高達15萬盧布的獎金,年輕的設計師猶豫了,因為他不知道能不能一次買下一輛蘇聯最好的「勝利」牌汽車,然而他驚訝地發現,減去購車款,這筆獎金還剩下13.4萬盧布。
卡拉什尼科夫步槍很快成了蘇聯政權的象徵,並和軍人一道出現在有代表性的宣傳畫上
AK-47的問世,讓卡拉什尼科夫家喻戶曉,然而,作為蘇聯工業的結晶,在細節上,他開發的武器又被當局嚴格保密:出版物禁止刊登AK-47的照片,所有子彈需要在發射後回收,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斯大林去世。接著,就像開啟了潘多拉盒子一樣,AK-47突然越過了蘇聯邊境。歷史作者們注意到:保加利亞和東德1959年開始仿製AK-47;匈牙利是1958年;波蘭是1956年,同時還有許多國家成了忠實用戶——一種步槍與國家的勢力範圍就這樣完成了捆綁。導致轉變的原因是什麼?答案也許在於兩位蘇聯領導人的統治政策。
第一位統治者是斯大林,作為一名老布爾什維克,他堅定地認為:蘇聯與資本主義陣營必將面臨決戰,為贏得這場戰爭,他需要大量的AK-47作為應對,讓它充當了紅色帝國的秘密武器。而對其繼任者赫魯曉夫來說,他想建立的是一個橫跨歐亞的「社會主義陣營」,於是AK-47便迎來了擴散時期。然而頗為尷尬的是,這種武器投入的第一場衝突並不是同資本主義的較量,而是社會主義的內部糾紛。這一幕發生在1956年,伴著經濟江河日下,仇恨開始在東歐的蘇聯衛星國——匈牙利蔓延和擴散。
虎兕出柙
在布達佩斯的拉科齊廣場,約瑟夫·費耶緊握著一支AK,將7.62毫米子彈射向了雅諾什·巴拉薩。作為匈牙利最早的叛亂者,22歲的費耶偏執且自信。他自小被家庭遺棄,經歷過戰爭、流浪和入獄。當1956年1月24日,不滿於社會的他走上街頭之後,一把被蘇軍遺棄的AK-47便成了得心應手的武器。然而,對戰鬥的熱情很快讓年輕人喪失了理智:10月30日,他在拉科齊廣場進行搜查時,發現秘密警察雅諾什·巴拉薩正試圖逃跑。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一直存在爭議,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參與了對巴拉薩的殺害。面對西方記者的鏡頭,他不在乎地擺著姿勢,留下了一張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從此時此刻起,AK-47便成了全世界武裝反抗行為的象徵和名片。
拉科齊廣場上的約瑟夫·費耶(左二),他手持一把從蘇軍手中繳獲的AK步槍這張照片令他名垂史冊,也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然而,愈發升級的暴力活動,也很快招來了蘇聯軍隊的鎮壓:這也是後者第一次將AK-47大規模投入戰鬥。在狹窄的城市街道中,它的表現完美無瑕——最終有上萬名市民在密集的交火中死去。費耶雖然活了下來,但他再也沒有把步槍抗在肩上,而是和上百萬同胞一樣,選擇了在高壓下沉默度日。然而,一個沒有槍的公民,又註定是無法戰勝嚴絲合縫的告密體系的——作為謀殺犯,1959年4月9日清晨,在布達佩斯的一座絞刑架上,這位第一個有據可查的、拿著AK-47的起義者被秘密處決。
約瑟夫·費耶的另一張照片,背後是一輛被市民用燃燒瓶摧毀的T-34坦克
但潘多拉盒子已經被打開了,就在費耶得到AK-47的同時,一種徵兆也浮出了水面: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證明,AK-47不僅是前線軍人的理想裝備,而且賦予了各路反抗武裝抵抗正規軍的機會。它的體積適中、容易操作,像費耶這樣的半文盲只用了兩個小時就掌握了它;它的彈藥較輕,對成批運輸和轉移非常有利;此外,木製槍托的AK-47可以藏在提箱中,摺疊槍托的版本可以藏在大衣內——這些都為發動突然襲擊提供了機會。於是,在愈演愈烈的冷戰中,AK-47搖身一變,成了各路「抵抗戰士」的標準武器。
當美國軍隊進駐越南時,最擔憂的就是AK-47的突然襲擊。和訓練有素的美國士兵不同,他們面對的越共不僅身體素質很差,而且沒有接受過全面的武裝和訓練。但無可否認,他們是一群棘手的敵人,因為他們懂得在森林地帶隱蔽起來,並充分發揮AK-47的火力。
一名站崗的越共士兵,他手中是一把略顯破舊的AK-47,攝於1973年、美軍與北越的換俘行動期間
1964年的政變中,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被迫下台,但一條意味深長的政策卻被繼承下來:那就是向友好國家大力提供武器裝備。從1964年到1974年,蘇聯共向北越政權提供了超過80萬支AK-47和AKM,越共領導人用這些武器擴充了他們的隊伍。在這個過程中,北越士兵發現,AK雖然其貌不揚,但火力兇猛、便於維護——這些在游擊戰爭中都是無可爭議的優點。
對槍口下的美軍士兵,情況就明顯不那麼美好了:他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AK在許多方面都優於他們手中的M14。更耐人尋味的是,從AK-47設計、改進到大規模亮相的任何時期,美軍從未對M14進行任何必要的改進,所有情報都被高級軍官置若罔聞,而他們付出的代價就是前線士兵的鮮血。
越戰期間,攜帶M14作戰的美軍步兵
M14,1954年由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研發,越戰初期是步兵的標準裝備。然而,當其開發和定型時,工程師卻恪守著一個傳統信條:槍械的核心指標應當是火力精確。出於這個原因,M14龐大且笨重,讓美軍負重難行,更可悲的是,它的可靠性問題重重。「這種步槍會隨時隨地卡殼。」一名參與越戰的美國士兵如是說,而軍事歷史作家克里斯托弗·奇弗斯對此的評論是:「AK-47與M-14在越戰中的交鋒,直接揭穿了關於美製武器的神話,它由軍火製造商和高級軍官編織,並讓士兵們一度沉浸在戰無不勝的幻夢裡面。」
作為應對,美軍開發了M16步槍,從某些方面,這種步槍與AK-47旗鼓相當。然而問題在於,它來得太晚了,越南已成了不折不扣的戰爭泥潭。就在無數美軍苦苦掙扎的同時,更多的AK走出了工廠,湧向冷戰的其他熱點地帶。
AK-47及其衍生槍的主要型號,從上到下依次為AK-47(1949年列裝、30發彈夾版);AKM(1959年列裝、30發彈夾版);AK-74(1978年列裝、30發彈夾版);AKS-74U(1979年列裝、30發彈夾版)
大擴散
AK步槍進入南美是在1960年代,用戶是卡斯特羅領導下的古巴社會主義政權。就像美國人擔心的那樣,古巴不僅驅逐了西方勢力,還成了向拉丁美洲傳播共產主義的一塊跳板。1970年,薩爾瓦多·阿連德當選智利總統,成為南美第一位有社會主義傾向的主要國家領導人,卡斯特羅聞訊立刻送給他一支摺疊式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槍。面對它,阿連德興奮地拍下了許多照片。
在最著名的一張中,人們看到阿連德將槍指向空中,一邊看著槍筒,彷彿AK-47已經成了他的兄弟和戰友——這支槍後來和切·格瓦拉的頭像一道,充當了1970年代左派運動的名片。
阿連德與AK-47,阿連德是智利左翼政黨的領導人,與蘇聯和古巴關係密切,後在1973年的政變中被軍隊將領皮諾切特推翻
阿連德始終保存著這把AK-47,儘管它將在總統的謝幕中扮演一個尷尬角色:1973年9月,由CIA支持的政變在智利爆發:阿連德坐在睡椅上,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用AK-47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實上,發生在智利的政變只是一個開始,它標誌著紅色力量正在受到遏制,首先是拉丁美洲、其次是非洲、中東和東歐,而從1980年代後,研發和生產AK系列步槍的蘇聯政權更從內而外瓦解了。頗為諷刺的是,這些國家無法為民眾提供麵包,AK步槍卻在武器庫中堆積如山,毫不奇怪,出於最尷尬的原因,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它們都離開了故鄉,並開始了向世界各地的大流散。
其中的一個典型是阿爾巴尼亞的AK-47,1997年的經濟危機之後,示威者洗劫了全國最大的工廠,66.5萬支槍械和1.5億發子彈不翼而飛——儘管它們大部分被收繳了,但依舊引發了一場3900人死亡、上萬人受傷小型內戰。同時,還有數千把步槍流入了臨近的科索沃,第二年,當地便開始了反對南聯盟的武裝叛亂。
1990年代末,一批從阿爾巴尼亞走私出境的卡拉什尼科夫系列步槍在歐洲被起獲
AK-47的另一個擴散中心是烏克蘭。1990年代華約解散後,部署在東歐的蘇聯軍隊撤回了祖國。他們嘗試運回武器和彈藥,但由於俄羅斯境內沒有那麼多的倉庫,大量「貨物」被滯留在了半途中的烏克蘭。作為冷戰中的關鍵基地,以及蘇聯的軍事工業中心,烏克蘭本身已經是武器庫了,而這些武器的存在,很快將這個國家置於了風口浪尖之上。一名在1990年代造訪當地的記者寫道:「在沿途的鐵路車站,隨處可見生鏽的硬皮車廂,裡面全部是槍支彈藥。等待這些危險品的,要麼是在月黑風高之夜被運往某個戰亂國家,要麼就是在凄風苦雨中被鏽蝕殆盡。」
死亡商人與宗教狂人
一旦武器唾手可得,軍火生意必然興旺發達——電影《戰爭之王》中,主人公尤里正是藉此迎來了事業巔峰——他的故事,又完全是新一代「死亡商人」發跡史的寫照。他們不僅提供可靠的武器,而且提供廉價的武器,而他們手中最有力的槓桿,就是散落在東歐各地的AK-47。
《戰爭之王》DVD封面,構成主人公尤里·奧爾洛夫頭像的,正是無數的AK-47彈殼
如同一部經典教科書,《戰爭之王》生動地描繪了他們的「事業」。就像凱奇飾演的尤里一樣,新一代軍火商沒有優越的出身,而是大多在摸爬滾打中積累了發達的人脈。他們與其說是推銷員,不如說是中間人:一頭連接著需要武器的團體,另一頭聯繫著供貨商——即坐擁大量裝備的東歐權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以一把AK不到90美元的單價進貨,隨後以幾倍於此的價格售出。而這些武器一個重要目的地是非洲。蘇聯解體後,形形色色的武裝組織失去了貨源,於是軍火商便取代了蘇聯政府,繼續扮演起「供貨商」的使命。
《戰爭之王》截圖,尤里和叔叔在廢棄的蘇聯軍火庫中,作為一名高級軍官,叔叔也是尤里的供貨商,這和現實中的情況別無二致
如今,AK泛濫的非洲國家可以列出一長串:索馬利亞、蘇丹、烏干達、安哥拉、賴比瑞亞……在此期間,AK步槍也獲得了另一個名字:非洲殺手(African Killer),從1990年代至今,至少200萬非洲人倒在7.62毫米口徑的子彈之下,而在購買步槍的客戶當中,最臭名昭著的莫過於1987年成立的「聖靈抵抗軍」(簡稱LRA)。
2012年,紀錄片《Kony 2012》讓LRA家喻戶曉。因為它揭露了該組織活動的殘忍事實:在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巫術的混合信仰指引下,其首領約瑟夫·科尼(Joseph Kony)讓他的手下吃掉了那些敢於反抗的「惡棍」。從成立到今天,共有超過10萬名民眾在LRA槍口下喪生。令他們肆虐至今的,不只有信仰的盲目狂熱,還有AK-47毋庸置疑的可靠品質。
一名不到12歲的LRA戰士
LRA的一個重要基地是烏干達,在當地的嚴酷氣候下,許多武器很容易生鏽甚至報廢。但對極端戰士來說,即使再差的AK-47,在掩埋幾年後,只要稍加保養,都能像新槍般連續射擊。一名前LRA士兵這樣寫道:
「在貯藏之前,240把步槍被塗上了油,隨後被裝進塑料袋,埋在了一片白蟻橫行的森林中。一年後,我們挖開土坑,發現白蟻吃掉了槍托,但槍械本身居然還能用。我們的領導人曾經說,『是詹姆斯·邦德的神力製造了這些步槍。』到後來,大家都知道了這些是無稽之談,但我想,AK-47確實有某種神奇的品質,而且充當了科尼橫行霸道的保障,假如沒有AK-47,我們得有一半人要拿木棍作戰——假如這樣的話,仗肯定沒辦法打下去。」
在非洲某國內戰中,一名攜帶AKM突擊步槍的兒童士兵正在抽煙
當然,在這片土地上,AK-47的用途不止限於戰鬥和屠殺,從北非的婚禮到南非的搶劫,人們隨處可以見到它。在許多國家,它們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畢竟在一個沒有秩序的地區,能給人帶來最安全感的不是其他,而是他們手中不斷發射子彈的武器。
出於同樣的道理,世界上另一個動蕩地區,也成了它興旺發達的土壤——這個地區就是中東。它的影響是如此驚人,甚至卡拉什尼科夫本人都公開質問:「為什麼我設計的步槍最終到了本·拉登等恐怖分子手裡?」
2001年「9·11」時間後,本·拉登出現在半島電視台發布的一段錄像中,在他身旁擺放著一把AKS-74U,AK步槍的短卡賓型
然而據本·拉登自己說,他的隨身武器,一支短小精悍的AKS-74U,實際是從一名蘇聯將軍屍體上繳獲的戰利品。他的說法當然有待考證,但諷刺的是,將AK-47形象提升到新高度的,是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而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正是蘇聯自己。
走上神壇
1979年,長龍般的T系列坦克入侵了這個國家,這些軍人攜帶著新出廠的AK-74突擊步槍,這種步槍是AK-47的改進型。然而在興都庫什山的崇山峻岭間,他們很快遭到了AK-47、AKM等同型武器的回擊。這些武器一部分來自倒戈的阿富汗士兵,另一些來路則相當可疑。這些槍械首先出現在巴基斯坦境內,接著在邊境被分配和包裝,最終乘馬車抵達游擊隊的藏身處。1982年,由此運進阿富汗的AK超過了9000支,而在5年後,這一數字翻了整整三倍。
1980年代初,在群山間監視蘇軍車隊的阿富汗游擊隊員
這些AK-47來自美國、巴基斯坦、埃及和沙烏地阿拉伯,出於意識形態和戰略利益的考量,它們試圖操縱一場牽制蘇聯的戰爭。只是,和這些國家預想的不同,當蘇軍撤出後,阿富汗陷入了動亂,「聖戰者」們紛至沓來,並在當地展開了「反美戰爭」的訓練。
阿富汗的「聖戰學校」主要分布在喀布爾和坎大哈附近,受訓的學員則來自世界各地,然而這些學校開設的第一課並不是《古蘭經》,而是如何操縱和保養AK-47。接下來的幾年,伴著「基地」組織的擴散,記載授課內容的筆記本被帶到了索馬利亞、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和葉門,不少以訛傳訛的內容也被添加了進去(比如AK-47的有效射程超過了1公里),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導師」們不會懷疑,只有AK-47,才是一名「聖戰者」手中的理想武器。
2012年,被敘利亞叛軍掛載衣帽鉤上的卡拉什尼科夫系列步槍
而一切的結果是,更多的AK-47現身了。儘管性能完全過時,但在戰爭中,它們已然成了一個喧囂狂熱的圖騰:2001年「9·11」事件後,本·拉登發布了一段錄像,宣稱西方世界的統治將崩潰——在他的身旁,一把AKS-74U緊貼著岩石,上面45發的長彈夾象徵了他的戰鬥決心。2004年,哈馬斯領袖艾哈邁德·亞辛被炸身亡——手持AK-47的武裝分子站成一圈,緊緊圍繞著他的棺槨;2014年,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沙漠最深處,IS用鏡頭記錄下了無數處決過程,那些AK-47在烈日下泛著黑光,就像行刑人的面罩一樣無情而冷酷。
可以說,今天的AK-47已不只是武器了,它早已化身為一連串事物的象徵:最初是蘇聯政權的象徵,接下來是冷戰和武裝反抗的象徵,最終是恐怖主義、虐殺及一切戰爭暴行的象徵。而在這個過程中,它的作用並沒有隨著時間而衰退,相反,時間彷彿成了它膨脹和擴散的根本要素。
巴基斯坦西部的一家展覽館,其中陳列的,是當地流通的各種武器,其中最醒目的是就是AK系列步槍
畢竟,它的供應是如此充沛,而需求又極度強烈。作為最終結果,如今,世界AK的使用者已經超過了150個國家和地區。其原型和衍生品的產量突破了1億支,而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上升。甚至在遊戲中,它都無處不在。從CS到《戰地》,從《孤島驚魂》到《輻射》,你可以說AK不是最好的武器,但絕對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武器:因為在掙扎之路上,AK永遠是你能得到的、可以大開殺戒的第一把槍——虛擬和現實的重合在這裡顯得微妙和詭異。
一種武器和一個時代
今天,沒人能說清世界上流通著多少支AK,或者還有多少工廠正在生產AK——它的來源混亂且隱秘,所以精確統計幾乎毫無可能。同樣,對從未親手觸摸過武器的我們來說,關於它的作用和影響,恐怕也很難得出相對可靠的結論。無獨有偶,頗為耐人尋味的是,對曾經發生的一切,卡拉什尼科夫自己的態度也非常矛盾。
在擴散過程中,一些AK甚至成了奢侈品,譬如沙特等國流行的鍍金AK
在晚年,他面對鏡頭說:「如果還有機會,我寧願去設計割草機,而不是自動步槍。」但在接受另一家新聞媒體的採訪時,他又宣稱:「為什麼有人要去指責步槍?要知道它確實導致了無數人死亡,也給無數國家的人民帶來了自由和解放……真正的錯誤不在步槍,而在扣動扳機的人。」2013年12月23日,帶著矛盾和爭議,卡拉什尼科夫以94歲高齡去世。
許多俄羅斯電視台的報道是:「一個時代落下了帷幕。」但明眼人都清楚,這條評論針對的更多是武器製造業——畢竟AK的槍聲已經起伏了幾十年,而軍隊又總是渴望改變。不過,另一個時代卻在徘徊,因為卡拉什尼科夫留下的遺產是,AK步槍已成為代表信仰的、圖騰版武器——它最初是蘇聯體制的圖騰,隨後是武裝抵抗和極端主義的圖騰,最後是一切暴力活動的圖騰。事實上,從試驗場走出的那一刻起,一個屬於AK的時代便揭開了大幕,在這個時代中,人們自以為是安全的,但危險又無處不在,因為製造這兩種矛盾因素的就是AK——而這個時代,還將持續幾十甚至上百年。
它將持續多久?我們無法確定,但明確無疑的是,只要你打開電視、網頁和電子遊戲,就能明白這樣的事實——只要AK的槍聲在迴響,我們便依舊生活在一個隱藏著致命危險的時代。
作者:最後的防線
傳送門:遊民講武堂:AK-47 「槍王之王」的不老傳說
這裡,我以一名遊戲玩家的身份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當時還在搗騰CS的時候,做過一個有趣的統計。這裡熟練程度分5級,1為最不熟練,5為超級熟練。
2001年,CS還處於1.1-1.3時代,當時我調查過300名我以自身水平衡量的玩家,每個人都有戰隊。這300名玩家當中,熟練程度5使用AWP的有212人;程度4使用M4A1的有227人;程度3使用AK-47的有163人。
2002年WCG新加坡總決賽前夕(這裡筆誤,應該是2005年,感謝董健先生的指出),CS版本為1.6,但世界總決賽的版本為CS:Source。我的統計數據為:300名玩家當中(玩家名單肯定有變化,但水準不下降),熟練程度5使用AK-47的有284人;程度4使用M4A1的有261人;程度3使用AWP的有203人。
AK-47是一桿非常神奇的槍,在CS列出的突擊步槍當中,只有AK-47是能夠一槍爆頭的(有全套甲的情況下依然無視裝甲修正。傷害力基礎傷害34,正面打中頭傷害翻3倍,背面翻3.5倍),而且很符合現實世界當中AK-47流通的特點——「皮實耐操」。
加之CS的版本更迭,促使AWP取消了甩槍、切槍瞬間開鏡等增益性bug之後(1.3完全取消甩槍,1.5修正開鏡延遲以及刀/狙、雷/狙、C4/狙之間的開鏡延遲有差異的特性),相應地修正了AK-47的彈道和「瞄準點」(1.6集中修正)——而這一結果是致命性的,促使萬千中國玩家在CS的舞台上熱衷於成為「匪徒」,並且明火執仗地拿著這根裝載著30發「7.62mm鋼芯彈」的燒火棍和一眾狙擊手掰腕子。
然而,在1.3以及1.3之前,敢於手持AK-47和牛於當世的狙擊手對抗的人,無論悍匪還是悍警,才是「喪心病狂的高手」。
在中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當時FPS遊戲的更新,要嚴重滯後於國際形勢。因此在2001-2002年,CS 1.1流行於南方大小網吧,由於混戰服經常是人滿為患,AK高手實在無法和大大小小的炮台型狙擊手分庭抗禮。不過那個年代,隻身提著一桿AK-47,甩開大腳板猛衝de_dust2地圖A點小道的猛男,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圈內人士的尊敬。
當時在戰隊當中有個說法,叫「AK一響,黃金萬兩」,意思就是如果某個要衝突然哇呀呀衝上來幾個帶著紅頭箍、一臉大鬍子、光著兩條胳膊,端著AK-47的匪徒,那就不用想了,絕對是人頭收割機。PUB亂戰的話,經常有網吧「高玩」大喊著「三條AK衝出去搞不死兩個狙,你都好意思說你會用AK」這樣的評語,而事實也是如此。
網吧混戰幾乎無視ping值限制,也沒什麼人敢作弊,有心換個滑鼠的,都會讓人刮目相看;能戴副耳機的,也基本讓人肅然起敬;而那些叼著煙、開著20元一對劣質音箱、100元一副鍵盤滑鼠的網民,當他連防彈衣都不買,只管操著AK-47往前沖的時候,你才能深切體會什麼叫「亡命之徒」。
印象最深的一次經歷,是十一二年前的春節回到南方家中,大年三十晚上無事可做,邀約朋友,說「去文化市場玩玩「。朋友大呼「善!去掃蕩網吧好了」。我當時兜里還有倆錢,腦子一熱,就開盤」你們能把文化市場所有網吧推平,我大年初一請早茶「。朋友一聽,欣然同往。然後晚上十點多,六條形容猥瑣卻統一拿著羅技滾輪銀貂的漢子開始一家家網吧「清人」,到凌晨四點的時候,把二十幾家網吧CS區域網里所有的玩家全打跑了。
當然,當時大年三十也少不了好事者先後過來圍觀,結果看到五桿AK-47、一桿AWP」有組織、有預謀、有紀律、有勇氣「的四有新人集體裸奔一個點的時候,都紛紛退散了。
感謝卡拉什尼科夫先生,帶給我們如此美好的「戰爭回憶」。對了,當時市面上能見到的所有CS版本,都不敢把被河蟹的CV-47改成它的真正名稱「AK-47」,全稱為「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образца 1947 года」。轉至牆外樓
作者:未知
在伊拉克僱傭兵使用AK的心得
前面我兄弟談了一下AK系列武器為什麼能在國際保安界(按:現在僱傭兵們都換上了得體的包裝。就好比以前的打雜都成了什麼經理助理等一樣)廣受歡迎的部分原因,這回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在海外的安保顧問們在使用AK系列武器時所遇到的具體問題。這其中遇到問題最多的當然是在伊拉克的夥計們。
我比其他的安保顧問們幸運的是,由於我們的團隊在伊拉克有自己固定的靶場,我得以每周都打上數以千記的AK子彈。你可能覺得難以置信,大部分其他團隊的哥們一年都打不上幾次靶。
我甚至認識幾個哥們,一年多的時間裡都沒動過自己的武器。有的人還更離譜,發到自己手上的槍支居然一次都沒打過。你可能會以為我在亂蓋,其實你要是行家的話,你會肯定地說:"太對了!情況正是如此。"
我在伊拉克當顧問前,基本上沒怎麼打過AK系列的武器。雖然我家裡收藏了幾把,但那主要是為了保值,也就是偶爾打上幾槍玩玩,基本上沒真正在工作上使用過這類武器。而我之前在中東執行過的幾次任務里,那都是用的美式M4配置,正是我熟悉不過的武器。所以在伊拉克的任務里,可以說是我第一次真正使用AK系列。
經過多年背著AK翻滾摸爬出生入死和打過數以萬幾的子彈後,我摸出了在伊拉克這樣的鬼地方使用AK的小竅門。在這裡打算和各位有志於在伊拉克背上AK混飯吃而又想保住性命的兄弟們分享一下。
第一點:你最大的敵人是子彈在伊拉克這樣的鬼地方想找到質量
好的銅殼7.62X39子彈簡直比在美國高中畢業狂歡舞會之夜後找到個處女還難。你在這裡能找到最好的子彈恐怕就是俄國造的上面還印著鐮刀鎚子的鐵殼軍剩彈了。那子彈生產的年份寬腳大喇叭褲都還沒開始流行呢。鬼知道窮困的俄國佬是不是把下水道的鐵蓋帽熔了拿來造的這子彈?
在類鐵殼彈最大的毛病就是在彈倉里爆殼,然後卡在裡面任你怎麼拉槍機也退不出來。根據我觀察所得,部分子彈的彈殼不均勻,發射的時候會炸裂或直接爆開個洞來。
我的經驗是,這樣狀況大約每1400發子彈會出現一次。我們的小隊里,這樣的情況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當這樣的情況在戰鬥中出現的時候,那把AK就等於是廢了,因為你根本不可能有時間和機會進行戰場分解,打開槍機蓋,取出復機簧,再用通條頂出卡在裡面的彈殼。還有就是,AK的通條太短了,有時候還夠不到彈殼底部。這可是我在痛苦的過程中得出的體會。
另一個關於子彈的問題就是準確性。俄國子彈大越在285到310米間就大大地失去了準頭。用來射擊300米外的目標基本上就是浪費彈藥。我在使用美國造的AK子彈的時候從來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在類前蘇聯和東歐集團造的子彈質量實在是大有問題。
當然,如果你看到彈殼上印的是阿拉伯文的話,直接把子彈扔掉算了,和那比,俄國佬的子彈就是高檔貨。
第二點:你第二個敵人是彈匣和AK子彈一樣,你在這裡找到的彈匣都是茅坑裡挖出來的廢鐵造出來的。又薄又軟,輕輕掉地上就能撞扁一口子再也不能正常使用。彈簧和托彈板時常出毛病。彈簧總是軟弱無力,托彈板老是卡住,反正除了正常供彈外,什麼狀況都出過。
第三點:身邊總有第二把AK攜帶兩把相同的武器是無數次反覆證明行之有效的老辦法。我們叫做"紐約備份"。為什麼這麼叫?我也不清楚。估計是因為紐約是金融中心,什麼都有備份吧。在槍林彈雨中,除非你有鋼鐵般的意志和超過一分鐘的和平以讓你分解武器排除故障,不然的話,最好是拿起另一把相同的武器繼續作戰。
我認識許多哥們,皮卡里最少放著三把備用的AK。至於我嘛,一把備份AK永遠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此外,還帶把M4以便遇上300米外的攻擊時,有反擊的能力。
第四點:記得帶兩根通條正如我說過的,部分AK的通條比槍管短了幾公分。我不知道哪個欠揍的王八旦想出這麼操蛋的天才設計來。通條沒有槍管長還通個鬼呀?這王八蛋差點害我丟了命,我要見了他非爆扁他一通不能解恨。
第五點:不管去借,去求甚至去偷,多搞點美國造的高質量銅殼彈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向你所有目前身在在美國的兄弟求助,讓他們給你盡量收集美國造的7。62X39子彈,然後無論通過什麼手段,搞幾盒子過來。當然,你可能要做好短暫犧牲你在曼谷的高級住宅的心理準備。不過,如果你手頭充裕的話,兄弟們是很少會嫌錢多的,所以不愁此事辦不成。
第六點:徹底測試每一個彈匣如果你有機會去靶場,那你最好每個彈匣都打上3到6個滿載。如不方便上靶場,那麼把子彈壓滿,再用手把子彈一個個退出來,同樣的,每個彈匣來個3,5次。這個過程雖然有點痛苦,但是你的付出是絕對值得的。
可惜的是,就算這樣也不能完全保證彈匣在必要時能正常運作。因為你能在這裡找到的彈匣實在是太破爛了。
同時,每個彈匣壓滿30發子彈,放上24小時,再看看還能插入每一把你可能要攜帶的AK不?這裡的彈匣最常出現的毛病是,當你剛壓滿子彈或只壓29發的時候,一般是沒問題的,但是你放上一段時間以後,卻無論如何都插不進槍里了 (按:其實M4的彈匣壓滿了也有類
似的毛病)。
所以我通常的做法是只壓25發,雖然少了5發,那也比你要換彈匣時才發現用不了好得多。或者你說,怎麼不從美國多運幾個高質量的彈匣過來呢?我試過五次了,通過軍郵,全部不知所蹤,估計都讓軍部的人給扣下來了,怎麼說也算是軍品嘛。基本上,你能拿到手上的機會是零。這種好東西在這地方誰不想要?
你千萬不要以為可以攜帶彈匣上商業航班,在中東這種鬼地方,你去的多數國家都會把你關進監獄裡的。
當然,就如你的備份AK一樣,所有備用彈匣都要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如果一個彈匣出問題,千萬別打算修理,立馬甩掉換上另一個。
第七點:要具備軍械師的能力知道怎麼替換扳機護圈,調節準星,甚至替換槍管等的知識能讓你省卻不少麻煩。最重要的是,能讓你的AK成為一把隨時能夠投入戰鬥的武器,而不是一把紙糊的玩具。
我並不是說你必須懂得如何在車間里造把AK出來,但起碼你得能夠把AK徹底分解,能夠替換任何一個部件。就如越野車手懂得替換汽車傳動器一般。因為那是你吃飯的傢伙,你要用專業的精神來對待你的生財工具。
第八點:有機會就整把給力的羅馬尼亞AK我在伊拉克使用過的那麼多AK裡面,羅馬尼亞的出品可以說是表現最出色的。我曾經測試過六把羅馬尼亞造的AK,六個月裡面每周每把打上數千發子彈然後沒有經過任何擦拭就把它們扔在雜貨櫃里,然後取出來再打,結果它們依然如新槍一般的順暢。
這批羅馬尼亞的AK到現在已經8個多月沒有擦拭了,打起那依然沒有任何問題。更為讓我驚嘆的是,有幾把的製造年份竟然是1961年!所以你有機會到伊拉克工作的話,一定要弄把羅馬尼亞造的AK在身邊。要知道,同樣的測試我也用到了M4身上,結果不到兩個星期,就完全不
能供彈了。
總結:總而言之,在伊拉克幹活,AK是把不可或缺的好幫手。雖然它在使用上有各種小毛病,但那多數是由於彈藥和彈匣引起的,和槍本身的設計沒有啥大的關係。而且你無需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維護它。只要你的目標在280米內,精準度也還是蠻高的。唯一需要你注意的地方就是,不要以為你在美國能十分熟悉操作AK來到伊拉克這裡就能駕輕就熟地沒有任何問題,相反,那是完全不同的遊戲。
AK47是蘇聯槍械師卡拉希尼科夫在1947年設計的。
關於此,別的我不想說什麼,我只想說說他哪來的這個創造動力。
當時的蘇聯是公有制,公有制里是沒有專利的,不能靠專利賣錢,也不能靠賣槍賺錢,他設計出這種槍只得到了一些精神鼓勵,獲得幾次英雄稱號和勳章,可能還有微薄的獎金。他到老都一直過著很清貧的生活,住的還是幾十年前分給他的舊房子。他哪來的創造動力?
還有,蘇聯是第一個衛星上天的國家,第一個登月的國家,蘇聯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真是世界第一。當時蘇聯的科學家又哪來的研究動力?
按照小右的觀點,金錢刺激才是人發明創造的唯一動力。沒有金錢刺激,干多干少一個樣,誰他媽的沒日沒夜地干啊!
其實這只是沒有本事的人才說這種話,真正有本事的人還真不在乎金錢。小右們不懂人性。
真正有本事的,有興趣愛好的,視發明創造為第一重要,視攻克難關為第一快樂,誰在乎物質享受?只要國家重視他們,給他們提供工作條件,他們就會拚命工作,他們真不會有什麼生活上的高要求,什麼高回報。就好比你們打遊戲,一關過不去連飯都不想吃,覺都不想睡,這就是廢寢忘食。說他們工作起來廢寢忘食,真不是騙人的。
這就是人性。一切發明創造的根本動力都來源於興趣愛好,來源於生活需要,來源於為人類做貢獻,來源於被大家肯定,真不來源於金錢刺激。
那些沒有本事的,給他們再多的金錢也刺激不起來。
那些說公有制里吃大鍋飯沒有工作動力的人,無非是想以此攻擊公有制,可惜你們不懂人性,儘管你們整天大談人性。ak47是人類歷史最偉大的武器,甚至都可以沒有之一
ak47巨大的威力,在於其簡單可靠耐用,一個文盲摸索幾天,基本也就學會了具體使用,雖然打不準,但是那些文盲本來就搞不懂瞄準原理,亂打一氣正好呀。
ak另一個偉大,是蘇聯把他專利公開並轉讓到第三世界。中國越南,羅馬尼亞朝鮮,非洲到處都是這樣的複製品來。黑市非常泛濫,非洲殖民地人民很快就獲得了武器,那之後白人在非洲的統治就不會長久了。
非洲很多國家把ak刻在錢幣上,莫三比克把他畫在國旗上。
這就是專利的價值,只有貢獻出來,讓全人類低成本的獲取這樣的技術成果,才能真正獲得進步。對比現在西方的專利封鎖,價值可見一斑。你看看人類歷史的幾千年技術成果哪個不是最終流傳人間呢。如果ak和美國m16一樣賺錢專利,那廣大殖民地人民又何說呢。
西方電影現在經常渲染第三世界靠ak進行內戰和恐怖主義,他忘了他祖上的幹活了。
ak47對專利的處理是他永遠銘記人類光輝一頁,雖然導致質量不如其他槍,但是打仗不是靠武器質量而是人。最近央視一套在放紀錄片《槍》,上一集正好講到步槍,其中就有AK47。
AK47是一支自動步槍,講自動步槍就不得不提到德國的STG44突擊步槍。
這是全世界第一支發射中間型威力彈的全自動步槍,使用7.92毫米中間型威力彈,槍口初速每秒685米,射速每分鐘550發,由德國HK軍火公司於1943年製造完成。
在這之前的自動連發武器就只有衝鋒槍,比如「芝加哥打字機」湯普森衝鋒槍,以及機槍,比如「希特勒電鋸」MG42通用機槍。衝鋒槍使用手槍彈,作戰距離一般不超過百米,精度也低。而機槍普遍在10公斤左右,便攜性比較差。
新型槍械的研究往往依賴於子彈的研究,於是中間型威力彈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它在1930年代由德國理論專家提出,是一種介於步槍彈和手槍彈之間的新型彈藥,雖然初速和射程都不如傳統的步槍彈,但是在連續射擊時能夠提供比步槍彈更好的穩定性和更小的後坐力,與衝鋒槍使用的手槍子彈相比也有有更好的精準度和射程。
在國會大廈的戰鬥中,德國的2000餘名士兵全部裝備這種槍,蘇聯軍隊每前進一步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二戰結束後,在借鑒中間型威力彈和STG44突擊步槍的基礎上,蘇聯著名的槍械設計師卡拉什尼克夫研製出AK47突擊步槍。
AK47全長875mm,使用7.62毫米M1943式中間型威力彈,30發彈匣供彈,槍口初速度每秒610米,射速達到每分鐘600發,可以發現這些參數是非常接近STG44的。而在STG44的基礎上,AK47也沿用了蘇聯槍械易於生產裝配的特點(比如逆天的波波莎衝鋒槍,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近600萬支,而且蘇聯軍隊的陣亡率非常高,後期工廠里很多都是婦女和老人),零件大量使用衝壓件,使其結構更加簡單,堅實耐用。
而蘇聯人也是很精的,在AK47問世之初,蘇聯對這種新式武器嚴加保密,尤其是M1943式中間型威力彈,甚至用過的彈殼也要撿回來。
美國在二戰後的第一支突擊步槍是1957年研發的M16,比AK47晚了10年時間。
AK47的後續改進版和衍生型如AKM、AK74、PP19、RPK,都延續了AK47便宜可靠的特點,經常能在黑叔叔們手中看到。
對戰爭貢獻最大的武器往往不是最先進的武器,而是性能可靠且數量龐大的那些,就比如AK47,比如波波莎。因此這些武器的影響力都非常大,我國的54式和56式(經指正是56式衝鋒槍)就是這兩種槍的仿製型。
最後上一段《戰爭之王》中凱大爺對AK47的評價視頻的在這裡
戰爭之王經典片段:AK47介紹
我把AK47稱之為戰爭貨幣。
1.現貨保有量十分龐大
2.單位價格相對穩定
3.保存使用都很簡便
4.流通方式靈活多樣
5.玩不好是要出人命的
都說了那麼多,我補充一點:一想到它是從蘇俄出口到第三世界的,冷戰先鋒好萊塢的道具師高興壞了:再也不用費心思為反派設計武器了,塞它一把AK47就行。
開源爆款
樓上的各位不少都描述了AK好的表現,而不是好在哪裡的問題,還有用CS說事的。。。我簡單說一些我能想起來的。不過首要的前提要說清楚,自動步槍作為一個國家廣泛裝備步兵的標準武器,就如同找媳婦,怎講,第一是各方面取捨特別講究,另一方面是說自己合適才是好,所以怎麼好是一個非常相對的概念,同樣的設計對於不同的國家來說,好壞很難一概而論。比如經常拿來對比的AR系列,也就是M16/M4,是和AK比肩的不同的技術路線上的另一座豐碑,但是如果用蘇聯輕武器思路來衡量AR,那麼其不但設計激進,功能上也是不合格的,然而這並不是事實。蘇聯的輕武器思路,1是步兵為坦克、步戰車的裝甲洪流掃尾,需要的是步槍的彈道特性和衝鋒槍的操控能力,而美國的步兵更「純粹」一些,毛子的步兵機械載具是步兵戰車,而美國一直到越戰打完,步兵載具還是M113這樣的薄皮裝甲運兵車;2是蘇聯本土與歐洲各國接壤,如果爆發全面戰爭,兵工廠比兩面臨海一面靠著小弟的美國更容易受到影響;3是毛子氣候條件惡劣,對極端條件的適應性更看重(極端條件可靠性和正常使用條件的可靠性相互關聯,但有些時候並不是說極端條件可靠,正常條件就一定好使),需要一定取捨;4全面動員之後兵員訓練時間有限,輕武器必須更加簡單易用(實際上蘇聯時期軍訓貫穿一個學生的整個學生生涯,而且還不是國內走過場這種,所以要照顧全民使用的問題)。
基於這些特點,我們再來由外而內的看AK的設計。
從外觀上看,AK所有操作界面都大,保險槓桿巨長,扳機護圈大,槓桿式的彈匣解脫鈕從扳機護圈下面突出,連缺口表尺根據射程滑動的設計都比AR覘孔照門翻大小孔的設計更為直觀,這樣符合簡單易用的要求,而且在惡劣天氣下更適合戴手套操作。但是按照歐美當前的普遍設計來看,很多是不太人性化的,比如大保險片只能位於槍身外側,按照毛子的設計,是要持槍手拇指整個扳開保險之後,再持槍射擊,而現代步槍的設計則盡量保證大多數控制界面都可以在持槍手不離開握把的情況下完成操作,而且大保險片也很難做成左右都可以操作的模式,特別是後來在左側加了鏡橋座之後。歐美有一些弄成左側拇指尖操作的改件,但是真正用的人不是太多。在AK-12上這點沒有保留,也改成了拇指尖操作的小保險鈕,左右通用。
AK的組件裝配都是以機匣為基準。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點要提一下,國內不少軍迷把AK的機匣蓋成為上機匣,這是按照歐美普遍的上下機匣分體設計來叫的,所謂上機匣,是指槍機組建容納在其中,通常機框隨上機匣內側的導軌前後運動,分體式機匣一旦拆開,槍機組件和擊發組件就不進行接觸,不具有完整步槍的功能。但是AK並不是如此,AK所有的運動組建,都是以「下」機匣為基準裝配的,支撐槍機運動的導軌位於「下機匣」內側,復進簧也是固定在「下」機匣尾端的節套的凹槽里,換言之,機匣蓋在射擊過程中並不受槍機運動的力,它所受的所有力的唯一目的就是固定它自己,沒有這個機匣蓋,AK可以照樣設計,不用擔心打不響,也不用擔心槍機飛出來打臉,所以美國人一般對這個蓋子的稱呼要比國內一些軍迷的叫法還是更準確些,dust cover,防塵蓋,而這個蓋子唯一的用處也就是防止異物進入,而所謂「下」機匣,就是AK唯一的機匣。同樣AK的導氣管其實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導氣管,AK採用的是大活塞的氣導自動方式,儘管活塞被分成了單獨的前半截和與機框連為一體的後半截,但是兩部分是通過銷釘(毛子原裝)或者是螺絲(某些國產56及其它國家的一些仿製型號)固定在一起的,相當於活塞也是在機匣上運動的,而推動活塞向後移動的主要位置都是在導氣箍里的氣室,導氣管和活塞的接觸並不密閉,活塞一旦離開氣室,壓力就迅速降低,國產56沖還為了減少冗餘的能量而專門在導氣管上多開了孔,好儘早排氣,所以AK的導氣管,其實可以叫活塞保護套,也是可以不要的,不影響使用。換句話說,AK允許這些部件丟失。這在當代就帶來了問題,因為AK的防塵蓋自身不吃力,只靠一個卡槽和復進簧導桿尾部突起卡住,其本身的安裝並不穩固,這在AK-47產生的年代並不是大問題,以來AK使用缺口照門,不要求出瞳距離,對精度的要求也不是特別高,所以缺口照門設置到較靠前的位置;二來那個時候也還沒有標準步槍大規模使用光學瞄具的概念,所以這個蓋子上不用安裝其他東西,松也就鬆了。後來雖然為了解決安裝瞄具的問題,AK的一些後續型號在機匣左側加了鏡橋座,但是鏡橋本身體積較大、安裝穩固性略差、還影響AK的左側摺疊槍托(AK-74開始廣泛採用摺疊三角鋼托,而到了AK-74M和AK-100系列摺疊塑料托成為標配),並不是很好的解決方案。伊茲瑪什(也就是AK原廠)前幾年推出的幾款AK改進款,都為了在機匣蓋上安裝導軌,而在機匣尾部增加了新的固定鎖件,而到了最新版的AK-12上,則改變了整個機匣蓋的設計(注意,仍然是機匣蓋。。。),使其與機匣接觸的緊固面面積更大,不會再大幅搖晃,更利於安裝光學瞄具,而機械瞄具照門也後移到了機匣蓋尾部,延長了瞄準基線。
打開來看內部的話,最直觀的特點就是冗餘空間很大。AK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冗餘空間方面極其保守,機匣裡面的擊發組件,包括扳機、各種阻鐵和不到位保險,以及AKM之後加入的減速器,相互的間距和距離機匣壁的間距都很大。對比一下AR來說,AR容納扳機組件的位置寬僅為0.69英寸,約合17.5mm,而AK的機匣寬34mm,從AKM開始就廣泛採用的衝壓式機匣,壁厚只有1mm多,AK的內部寬度比AR多出來將近一倍,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AK裡面進入一些沙塵、泥水都影響不大了。當然,也要為AR正一下名,AR雖然內部空間緊湊,對異物的耐受性差,但是AR的密閉性要比AK好,AK的防塵罩本身就有一定縫隙,而保險打開之後更是在槍機後面露出一截天窗,而AR因為是分體式機匣,上下機匣都是切削出來的整塊金屬,結合面平整,閉合性好,還設置了拋殼窗蓋,即使拋殼窗蓋打開,槍機框外側也遮擋住了整個拋殼窗,在拋殼瞬間進入異物的概率還是很小的,所以AR的可靠性並不像傳說中那麼糟糕,只是萬一有東西進入槍身裡面,就嬌貴了。但是同樣,一個士兵總把武器放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和在一個一般環境時有惡劣的環境下作戰的概率到底有多大,顯然美俄兩國面臨的客觀條件也是不同的。
加工問題是很多人經常陷入誤區的地方,「AK加工簡單」是個偽命題,拆開看過AK的都知道,AK的槍機、機頭、前節套內壁的造型都極其複雜,機頭內側帶動機頭開閉鎖轉動的導轉槽的輪廓也是複雜曲線,且不少零件還不對稱,機加工的難度並不低(後來的衝壓機匣減少了很多問題,衝壓件的重量、成本和生產時間都要明顯小於銑削機匣)。而對比AR來看,AR的設計簡直就是處女座的福音,大部分主要部件都可以視為標準的圓柱體和長方體的簡單組合,高度對稱,所有運動部件——槍機框、機頭、復進簧,一直到槍托的抵肩受力點,都沿槍管軸線布置,優雅且精緻。但是說「簡單」又有一定道理,前面說了,AK的部件都依託機匣,而且冗餘空間很大,所以AK對加工精度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一些受力的接觸面,其他地方允許粗糙處理,很多AK的機頭,在非接觸位置都是各種粗糙,但只要是在像槍機和機匣導軌接觸的開槽之類的地方嚴格把關,零件互換正常使用還是沒有大問題的。而AR結構緊湊,比如槍機框外壁就和上機匣內壁緊密接觸,這就對整體的加工精度有著比較高的要求。美國各種AR改裝廠強調的按照Milspec生產,就是說的統一按照軍標生產以保證和其它品牌配件的通用性。另外像國產CQ-A(算是仿製M4吧),出口加拿大,主要零件動作沒有大問題,但是客戶普遍反映扳機力大,以及每次擊發扳機的感受一致性較差,就反映出加工水平的差距。
除了空間冗餘,AK的開鎖能量冗餘量也較大,舉個主要的例子,槓桿原理大家都懂,產生同樣的力矩,施力的力臂長,使用的力就可以小一些,AK的機頭半徑很大,幾個閉鎖突筍,特別是引導機頭轉動的導轉突筍還都位於機頭圓周的外側,再加上這幾個突筍都很大,這也就意味著,帶動AK機頭轉動開鎖的受力點,距離轉動的軸心較遠,開鎖所需的力也就更小。這就保證其機頭更容易打開,更能耐受惡劣條件,抵抗泥水、冰凍對槍機運動造成的阻礙。壞處當然就是后座傳到射手身上的更多。而AR的機頭的設計,就更加激進,8個小閉鎖突筍,閉鎖接觸面積加在一起要遠遠小於AK,帶動機頭開鎖的受力零件是機頭固定銷,其長度很短,力臂也就短,開鎖瞬間所需的力和閉鎖接觸面上的力都很大,然而斯通納老爺子畢竟也是藝高人膽大,這種激進的方案並沒有造成嚴重的問題,說明對各個環節把握的都很到位(AR相對來說惡劣環境耐受性差,但並不是這個設計造成的)。
————————————————————————————————————
下面還有幾個問題,不是直接說AK的優點,但是也有必要提一下:
1. 精度問題。很多人經常說「AK精度差,子彈都打到天上去了」,但這實際上是兩個問題。精度好壞是指的單發打得準不準,打到天上是控制性的問題。精度怎麼衡量,一般是每組打5-10發子彈,每發子彈都是在射手調整呼吸,安定下來的最佳狀態進行射擊,然後測量彈著點散布圓的直徑大小,越小越好。換句話說,就是看是不是每發子彈都能打到瞄具指向的位置。現在普遍接受的結論,包括美國不少射擊教官和槍匠的結論(比較有名的幾個,前三角Larry Vickers,前FR Travis Haley,AK改裝專業戶,Rifle Dynamics的大拿Jim Fuller),都是認為AK的精度是「作戰有效」(combat effective,可以認為是「打仗足夠」)。此處指伊茲瑪什原裝AK。這個評價是個什麼概念,就是300距離,打一個半身大小的目標,不管距離靶子中心多遠,槍槍都能命中。個別教官表示他們在阿富汗還見過有AK能打中500米外的人,而且也不是孤立,不過我們還是姑且把他們作為正態分布靠近一極的一小部分個案。在實戰當中,如果你的瞄準沒有問題,AK可以保證你打中一個人的胸腔的某個位置,具體是一槍打中心臟,還是擊中肺部造成氣胸,或者打低一點幾種腹部,區別都不大。而且AK的精度受到兩個因素的拖累,一是槍管的製造工藝,毛子比美帝確實還是差,各種二毛子,我國仿製以及第三世界國家小作坊就更不必說。美國人買AK,換成美國造的槍管的比較普遍,一方面是因為以前突擊武器管制的相關法律要求,進口的步槍不能帶有某些突擊武器特徵,包括槍口不能帶螺紋,換成美國國內產的零件就可以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質量確實不如美國產的好。另一個因素就是AK的機械瞄具,AK的後准被稱為leaf sight,葉片瞄,其設計及安裝方式導致其射擊時受到震動以晃動,從而不能很好地指示瞄準,在使用光學瞄具或者是更換為更穩固的瞄具時會有明顯提升(國產81的照門就非常穩固,調節射程的方式也不一樣了,照門不會晃動,這是81式精度提高的因素之一)。還有子彈的加工水平問題。
2. 再說操控性的問題。所謂「子彈打到天上」,其實是指的射手不易控制槍械后座力造成的槍口上跳,特別是速射或者連發射擊時。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槍械本身的結構,另一方面是射手的射擊姿勢。東德曾經做過AKM、M16和小口徑的AK-74的后座力對比實驗,結果大概是AKM大約是M16的兩倍,而AK-74得益於高效率的膛口裝置,后座力只有M16的一半多點。但后座力並不是槍械本身因素中唯一的問題。AKM是7.62x39mm中口徑的中間威力彈(一般以M43為代表),北約並沒有動能水平與之對應的標準彈藥,M16是小口徑,要低一個級別,而M14雖然也是7.62mm,彈殼裝藥量要更多,是全威力的.30-06的減裝版,但卻不是中間威力彈。近幾年在美國民用槍械里開始被廣泛接受的.300 Black Out彈,才是M43同級別的對手(其實我個人理解,.300BO就是能給AR平台用的M43,兩者的規格大體相當,.300BO可以直接使用5.56mmNATO/.223win彈的彈匣,在原AR基礎上更換槍管和機頭等組件就可以使用),但是用AR平台發射.300BO還是要比從AKM發射M43好控制一些。這就是因為前面提的,AR所有的運動部件都沿槍管軸線布置,就連開鎖的力量,其實都是氣體進入槍機內部,從槍機軸心上向前後把機頭頂開的,射手抵肩位置也在這條軸線上,這樣在理想的情況下不會產生槍口上抬的分量,導致槍口上抬的主要原因是射手整個軀幹受到后座力衝擊,以腰部為軸產生轉動,帶動槍口上抬。而AK的槍機,有很大一部分質量(主要是機框上半部的大活塞)都在槍管軸線以上,而且早期的AK槍托還是向下斜的,抵肩部位在后座力作用方向延線以下,就會使槍產生較大的上抬力矩。從AKM開始,AK的槍托外形也在變,逐漸更加平直,使抵肩部位更加接近槍管軸線,新的AK-12乾脆直接變成了直桿托。然而即使如此,AK槍機還是有很大一部分質量在槍管軸線以上,但是在AK-12的最近展示視頻中,其自動射擊和半自動速射的彈著點都變得非常密集,這就與射擊姿勢有關。近兩年一些在三槍賽等賽事中開始出現的高效能地使用步槍的姿勢開始被世界各國的軍警和民間射擊者採納。以前的傳統姿勢,往往要求射手側身對目標,用肩窩抵槍托,前手托護木(或者抓彈匣),這樣的姿勢一方面只用肩膀的力量抵抗后座力,身體很容易被后座力抵歪,需要較長的時間回到目標上,另一方面前手不能很好地控制槍身的全部質量,是一種適合靜態射擊的姿勢。而三槍賽或者IPSC這樣需要運動的計時賽,更強調動態射擊的快速和控制特性,射手抵肩位置能靠近上身的質量中心,身體幾乎正對目標,前手包圍握住整個護木,拇指居於護木頂部(thumb over bore),在射擊的時候,射手用整個上身的質量吸收后座力,而不僅僅是肩膀,前臂主動施力控制槍身,而且前臂的質量本身就能產生壓槍的效果,從而提高了操控性。使用這樣的射擊姿勢,對AK的控制也能有顯著提升。
3.操作的人性化,AK的操作確實沒有AR人性化,也相對來說慢一些,但是不少是為了追求結實而交換的。比如AK的彈匣,採用前掛後卡的方式,所有的力都是彈匣直接傳給機匣,非常堅固,可以用彈匣撐地做俯卧撐。而AR的彈匣,全靠左側一個小槽,卡住一個薄薄的金屬條,都靠這個金屬條吃勁,磕磕碰碰的就容易出點問題,但是換彈快,食指一點解脫鈕,彈匣自己就能掉出來。而AK之所以有為人津津樂道的田氏單手換彈(其實不是田氏換彈,更不是單手,在田某出事之前早就有這麼乾的了,應該算緊急換彈,但是鋼匣磕磕磕的容易變形,我軍當時又比較缺錢,所以不普及,毛子也很早就這麼幹了),完全是因為彈匣解脫沒這麼快。新的AK-12的彈匣解脫,延長了一塊,可以用持槍手食指操作,而且還設置了一個聯動的推匣桿,可以直接把舊彈匣推掉,就不用這個技術了。打遊戲的親們,遊戲和真槍可完全不一樣啊。遊戲里槍槍爆頭到了靶場可能槍槍脫靶,戰場上可能頭都不敢冒出去別說扣扳機了。
沒用過AK,但打過81式。知道站姿100米外要打中一個靶子有多難嗎?更別說如果是移動靶了。那缺口式瞄具媽的怎麼瞄著了就打不上呢?緊張的情況下我覺一般人要擊中200米外一個人非常困難(標準足球場大概長是100米),從這點看小口徑比中口徑槍彈更有優勢,輕便、補給強、后座力小,可以形成有效的火力網——管你中不中,大家一塊擼誰中彈誰倒霉。
AK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用得多。第三世界國家、窮國都用它——總比沒有強。何況蘇聯又願意幫助第三世界國家反美,輸出點槍支和技術是小事一樁。好.
給題主提個聽來的小事兒。
我哥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認識一個查德的黑哥們,他倆還能聊些。黑哥們說,他玩CS最喜歡玩AK,因為他們那裡家家都有,從小就玩。過生日的時候高興就上街掃兩梭子。。。。
這就是能夠佔領全世界武器市場的實力吧。。。謝邀。可以參見我以前的一個答案:
AK-47的設計好在哪? - 章易的回答
AK是一個槍族,AK47隻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也是開山之作。最新的AK12雖然其設計已經與卡拉什尼科夫沒有直接關係,但設計組仍然保留了「卡拉什尼科夫步槍」這個傳奇名號。
實際上現在很多不太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所大量持有的AK系步槍是前蘇聯/俄羅斯AKM或中國的56式,也有東歐國家在Ak47或Akm基礎上設計生產的ak系步槍,如南斯拉夫m70和匈牙利AMD65。很多媒體無法分辨或是為了方便把它們統稱為AK47,其實真正的AK47的數量不是很多。
ak系步槍的有諸多優點,如達到極致的可靠性,索馬利亞海盜手裡滿身鐵鏽的56沖仍然打得響,甚至把機匣蓋拿掉後都能射擊,就無論說缺少保養或泡水入泥沙了,便於讓相對低素質的戰士保持戰鬥力。ak系步槍造價較低,結構較簡單,便於大批量生產,也符合很多國家的國情。ak系步槍的最讓人詬病的缺點就是其射擊精度,即使是使用5.45*39mm小口徑彈藥和槍口制退器的AK74,其后座力已經很小,但精度仍然趕不上AR系步槍,例如M16A2,M4A1,主要因為其在射擊時槍機振動比較大。
指的一提的是,Ak47跟納粹德國的stg44和我國的81-1步槍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內部結構完全都是兩碼事,儘管它們仨長的有點像。
轉下其他地方答過一回的答案:
火力強大,堅實可靠,廉價易得
屬於那種為單一目標設計出的優秀產品
- 蘇軍在二戰中積累了大量作戰經驗,對戰後武器設計有重大影響。
- 由於二戰開始步兵交戰都在近距離(300 米內),因此步兵武器不必追求精準,而是要有強大的火力壓制能力。在蘇軍看來,精度是每班配備的狙擊手乾的事情。(因此在小隊中,使用 AK 的步兵常常和 SVD 搭配。當然 SVD 也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狙」,只能算 DMR,用於中距離精確支援。)
- 在蘇軍眼裡裝備是消耗品,因此不需要多麼精緻,產量大、檢修易、性能可靠更重要。各位可以對比虎式和 T34。
- 最後一點 AK47 廣泛對外授權仿製,使得保有量變得很高。
沒玩過AK47 但是在國內用過八一式,某次在靶場,軍政各界有個小範圍邀請去打靶,我跟著我哥們蹭了兩梭子,一次15發半夾,一次三十發滿夾。
當時對於八一式的初始感覺就是,真特么像AK,但是我記得是默認半自動的,可能是某個型號還是訓練槍就不記得了。
兩把都是卧姿,明顯能感覺,這玩意兒,真的跟CS里一樣,聲兒巨大,後坐力強勁,一梭子以後連帶緊張,肩膀酸痛。
由於沒玩兒過,應該是第一次全脫靶了,第二次有那麼幾個成績。一百米外還是多少,反正我記得我戴著眼鏡也沒看清靶子中心,當時就相信這輩子當不了兵了。
所以說說八一式吧,根據我自己的經歷和結合在部隊哥們的介紹,這個東西,目前還是屬於制式裝備,很多年了也沒有退役,也許他們說的是訓練用,這個我也沒有具體了解過,希望各位在役兵哥哥來詳細介紹一下兒。話說回來,這玩意兒這麼長時間了還在用,說明這是多麼過硬的素質。
另外,由於我沒有用過別的槍,加上這次經驗實在很久遠,所以也沒法具體描述了,只能說印象深刻的地方。另外還有退役比較早的哥們,用過別的槍的評價這個槍,確實是好伺候難控制,皮實耐操。根據我的記憶,好像不是太重的樣子,也許是沒有背著長時間端過。另外據我當時未成年的幼小記憶里,好像蠻長的,也許是當時太矮了。然後有個退役的哥們在用這強的時候,連續單點一個大彈夾,最後槍差點兒翹的壓不住,嚇得當時一幫兵哥哥一身冷汗。完事兒了哥們說:「真特么爽,部隊里也沒這麼打過,根本停不下來。「哈哈!不過據說大部分部隊里也沒多少機會練槍的,不知道是不是這樣,求指教!
寫的不好大家瞎看吧~~~你拿m14時虐你成狗,你換m16了不佔便宜,再整到m4時我也不慫,扛起hk416你的對手不照樣還是我ak
還別說,你換了幾代槍族了我拿著ak你也照樣不能全面碾壓我
推薦閱讀:
※從詞源上解釋下為什麼彈匣要叫 magazine?
※如何選購狙擊槍、步槍,有什麼要注意的?
※魔獸電影中的火槍達到現代槍械的威力了嗎?
※中槍是什麼感覺?
※請教一下關於水下專用槍械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