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經常宣傳的穿插迂迴戰術是怎樣的?
什麼叫迂迴穿插?
迂迴是,不讓敵人發現,繞著彎子 插到敵人後面 切斷敵人的供給 包抄敵人。如祖國解放戰爭,山東膠東口袋戰爭。
我的經歷,1947年7月,山東膠東半島口袋戰。國民黨軍隊用12個旅,約20多萬人,由連雲港、臨沂、諸城、濰坊市將山東半島的出口堵住,再由濰坊向東北方向,昌邑、平度、掖縣、招遠,手拉手得圍剿山東半島的八路軍,逼著由許世友領導的我軍九縱和十三縱部隊(現在的27軍)以及地方部隊約四萬多人,從山東半島的西部向東部後撤。國民黨的口號是,要把土八路趕到北海里
去喝海水。(這時青島、煙台都駐有國民黨軍隊)。
這時我軍九縱部隊偷偷得迂迴到敵人後面,直奔昌邑縣的三合山,那裡有國民黨軍的45師師部、後勤供給部,還有少量的警衛部隊,他們戰鬥力很差,都被我軍九縱和十三縱部隊很快消滅了,我軍繳獲了大批的美式的武器和彈藥。國民黨失敗了。
抗美援朝又是如此。我們27軍為什麼凍傷、凍死那麼多的人?就是為了不讓美軍發現,從朝鮮的最寒冷 零下40多度的長白山 迂迴到美軍的後方,截斷美軍的後路造成。
關於穿插。就是打開個突破口,大部隊衝進去,再向兩側擴展。目的是 不讓敵人的大炮 發揮威力,進行近戰 消滅敵人。比如:51年5月14日晚8點鐘 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總攻擊,我們7907部隊(27軍81師)為剪刀師,由師長下連 帶領士兵沖在前面。到第二天10點衝進敵人縱深10多公里。後面大批的兄弟部隊,20軍、26軍、12軍、60軍 跟進,向兩邊穿插。打的南朝鮮兵,班裡的戰士 找不著班長,排長找不著連長,敵人失去指揮。捷報傳達俘虜南朝鮮軍隊兩個師、交給了北朝鮮人民軍。
步兵戰鬥小組的巔峰之作——1962年龐國興小組西山口穿插戰鬥
前面有答案提到了龐國興小組的穿插戰鬥,在這裡詳細擺一擺。
1962年11月18日6時50分,55師163團9連正在對西山口東北無名高地之敵實施攻擊。4班副班長龐國興(共產黨員、突擊組第2組組長、五好戰士、神槍手、投彈能手)見一股敵人沿左側山坡向南逃跑,便猛追上去。因為夜暗,視度不良,與連主力失去了聯繫。途中先後與6班戰士王世軍(黨員、突擊組員、五好戰士、投彈能手)、冉福林(新戰士、五好戰士)、8班副班長周文軒(黨員、五好戰士)相遇。在王世軍的建議下,4人組成一個臨時戰鬥小組,選龐國興為組長。
經過簡短的商議,決定以西山口東北明顯山埡口為方位物,繼續向印軍縱深追擊。龐國興、冉福林沿公路右翼,周文軒、王世軍沿公路左翼,採取相互掩護交替前進的辦法,於7時許進至西山口附近。發現敵人已經沿森林小路逃跑,公路拐彎處有敵人炮兵陣地正在向西山口以北方向射擊。小組認為,如果不把敵人的火炮打掉,必然會影響攻擊速度,也會加大部隊傷亡。決定拿下眼前這個炮兵陣地。龐國興、冉福林從正面,周文軒、王世軍從翼側迅速發起衝擊,斃敵1名,其餘敵人向南逃跑。小組繳獲火炮3門。為了防止殘敵竄出來繼續射擊,他們把瞄準具全部拆下,連同敵人丟下的槍支一起掩藏在草叢中。
正要繼續前進時,又發現南邊有10餘名敵人正在推1輛熄火的汽車。於是以龐國興、冉福林走公路,周文軒、王世軍沿左側小路向敵夾擊。敵人見勢不妙,從車上扔下一批物資,將車發動之後向南逃去。小組將這批繳獲的物資藏入森林,繼續搜索前進,途中以敵人遺棄的部分手榴彈補充了自己。
9時許,又發現敵人一個炮兵陣地正在向北射擊。小組根據第一次襲擊炮陣地的經驗,分為左右兩路突然襲擊。遭到打擊的敵人匆忙將炮管炸毀之後逃跑。小組佔領了第二個印軍炮兵陣地,繳獲火炮4門。
10時許,小組追至申隔宗北側,發現東南側約300米處有敵人200餘名,並有炮兵向北射擊。小組見敵眾我寡,不能蠻幹,決定先佔領有利地形,如果少數敵人上來就消滅他,如果大股敵人上來就轉入森林打游擊。隨即佔領了公路右側棱坎監視敵人動向。11時左右,發現有200餘名敵人向我方運動。小組認為堅持對我不利,便轉入森林。進入森林後,周文軒失去聯繫(後來周從另外一個方向與部隊會合)。龐國興對冉、王二人說,我們3個人要一條心,活要活在一起,死要死在一起,敵人少了就幹掉他,找不到連隊就打游擊。冉和王表示,你指到哪裡,我們就打到哪裡。
3人小組遂沿小路往西山口方向北返,進至距離西山口約1公里處時,遭到公路右側4名散敵射擊。龐國興以手中的56沖將其全部擊斃。13時許,進至距離西山口500米處時,發現南側高地的戰鬥仍在進行之中。龐國興帶領全組迂迴到敵人側後,拿過冉福林的步槍,擊斃2名正在指手畫腳的印軍准尉,其餘敵人一鬨而散。擔任正面攻擊的1連趁機發起衝擊攻佔了該高地,與龐國興小組會合。小組主動給1連帶路向南發展進攻,佔領了印軍第三個炮兵陣地,又繳獲火炮7門。
3人小組於20日15時勝利歸建。
在18日的進攻戰鬥中,龐國興小組大膽插入印軍縱深7.5公里,打了5仗,勇敢機智地連續奪取印軍兩個炮兵陣地,殲滅印軍7人,繳獲火炮7門,炮隊鏡、望遠鏡各4付及其他軍用物資一批。他們這個小組深入敵後孤膽作戰,為主力向印軍縱深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戰後,龐國興榮立一等功。王世軍、冉福林、周文軒3人榮立二等功。1963年8月26日,國防部授予龐國興機動靈活、孤膽作戰戰鬥英雄稱號,並在部隊中開展了「學習龐國興」的活動。
毛澤東曾經說過:「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龐國興小組的作戰行動正是這種英勇頑強、積極主動的戰鬥作風的充分體現。
注釋:五好戰士:1960年10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決議提出:在全軍青年中開展以政治思想好、軍事技術好、三八作風好、完成任務好、鍛煉身體好為內容的五好戰士運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只有乾貨,沒有水分。
歡迎關注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請搜索 cpcliusi
介紹一個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的經典穿插戰例。
這次自衛還擊作戰開始時, 廣州軍區陸軍第41軍121師奉命向高平以西實施大穿插大迂迴,配合主力合圍殲滅高平守敵。該師的穿插路線是沿通農、宗梅、班黃、天豐嶺、841高地、809高地到董賽、班庄,直線距離約在33-37公里,算上山地係數則實際距離在80公里以上,要求在戰鬥打響後12小時內穿插到位。沿途多險峻的石山隘口,部分為丘陵地帶,河溪縱橫,地形十分複雜。越軍在這一帶分段設口,據險攔路,設置多層火力網。周圍民軍眾多,擅長游擊襲擾,還有武裝特工隊出沒,可謂艱險重重。這裡主要介紹一下121師尖刀團363團的穿插戰鬥過程。
1979年2月17日10時30分,121師以363團為先導殺出國境發起穿插。率領363團為全師開路的是121師副師長李培江,為四野出身的老將,在解放戰爭中受過4次傷,立過4次大功、1次特等功,是威震敵膽的全國戰鬥英雄。自衛還擊作戰時李培江已經57歲,戰前正患胃病躺在醫院接受治療,是向軍、師首長軟磨硬泡後才被批准參戰的。363團的穿插序列是:團長張永海、政委劉庭英率1營、3營、團直屬隊徒步從121號界碑出境,經362團3營打開的楠同突破口前進,師基指在後跟進;團後勤配屬800多民工,帶有100多匹騾馬,在師基指後隨團主力跟進;李培江和副團長洪祥友率363團2營配屬團82無坐力炮1個排,偵察、工兵、擔架各1個班,及師化學偵察1個組,搭乘軍坦克團2營和廣州軍區獨立坦克團第5連的42輛62式輕型坦克、63式水陸坦克作為先遣隊,在急造軍路修通後,迅速向通農急進,爾後直插董賽、朗登、納容地區,阻止原平之敵增援,切斷高平守敵退路,等待團主力到達。
363團主力進至楠同地區時,362團8、9連正與那恩東南的大無名高地之敵激戰。363團前衛1連遭到那恩西側岔路口兩側之敵的火力夾擊,前進受阻。張永海團長考慮到如按原指定路線等362團打開通路再前進,勢必延誤時間。於是一面令1連攻殲或驅逐當面之敵,一面向師基指請求改變路線,沿聽借直插莫隆至通農公路。師基指立即批准了363團的請求,張永海團長即令1連沿聽借邊打邊前進。10時左右,363團進至班改時遭到越軍阻擊。前衛1連立即搶佔有利地形,迅速擊毀越軍2個火力點,將越軍打散。張永海團長命令部分兵力配合7連斷後掩護,團主力上了莫隆至通農公路。因急造軍路遲於原計劃3個半小時才修通,先遣2營搭乘坦克於10時30分從119號界碑出境前進,此時還未跟上來。團主力沒有等待該部,按計劃繼續前進。11時許,在班愛遇到越軍1個公安班和民軍約1個連的火力阻擊。前衛1連展開勇猛的戰術動作,先敵搶佔有利地形,先敵開火,迅速擊潰了這股越軍,殘敵鑽入山洞負隅頑抗。1連隨後在營重機槍火力掩護和7連協同下,以火箭筒抵近射擊,將山洞中的殘敵消滅,殲敵50餘名。11時40分,363團進至那棟,繼續沿公路向南穿插。路過班加時受到道路左側越軍火力點襲擾,堅決衝過。13時30分,前衛1連進至465高地西側鞍部,遭到山洞內約1個班越軍設置的2個火力點阻擊。張永海團長命令1連迅速攻殲該敵,並令2連轉為前衛連,繼續前進。團主力通過後,團後勤被越軍復活火力所阻,沒有跟上,後隨123師367團轉至那民,沒能在121師的穿插行動中發揮保障作用。前衛1營通過班潤以西公路時,張永海團長觀察到班潤西側高地有越軍活動,即令警衛團指的7連1排搶佔公路東側高地,掩護團主力和師基指前進。隨後團主力又在那排、班讓、谷嘎等地相繼擊潰越軍1個班至1個連兵力的阻擊,於17時插到通農縣城北側。
這時,李培江和洪祥友副團長率363團2營4連、5連搭乘62式輕型坦克也趕到了通農,6連因搭乘的63式水陸坦克車體寬爬坡能力低而掉隊,後隨123師367團轉向安樂穿插。李培江和張永海團長當即指揮363團1、2營的4個連兵力,在坦克支援下合擊通農之敵。通農是個縣城,又名鋪中唐,規模很小,與中國南方的小村鎮差不多,大部分是茅草房,只有縣委辦公室、郵電局是磚瓦結構的兩層樓房。城中僅有少數公安、縣中隊和民軍防守。在363團的迅猛打擊下,城內越軍無心抵抗,很快潰散。經50分鐘戰鬥,363團部隊攻佔縣委機關,搗毀郵電局,控制了通農全城,先後斃敵12人,俘敵9人。
此時已是2月17日下午18時,作為全師先頭的363團跑了11個小時,沿途與敵戰鬥8次,只進至通農,前進了25公里,戰役計劃規定的121師於總攻發起12小時後插到班庄、董賽已然無法實現。軍情如火,師基指當即率363團1營、3營、團直屬隊通過通農,星夜兼程前進。本來坦克2營要搭載363團2營開到宗梅,但是在過通農南側木橋時,因橋樑承載能力低,坦克無法通過。後開到河邊涉渡,由於水深而坦克下沉,只好又退回來。經過請示上級後,坦克2營留在通農轉歸123師指揮,李培江和洪副團長率領363團2營(欠6連)下車徒步追趕團主力。
經過兼程前進,17日晚23時許,363團主力趕到宗梅。宗梅是一個小村莊,位於通農縣城東南約8公里,四面環山,村的北側和東側有謝牢河環繞而過,河寬20-30米,水深1米以上,水流較急。通過情報,前衛連找到了一座人行弔橋。弔橋為3根鐵索連接,以編織的1米多寬的竹板鋪設成橋面,橋長30多米,橋面竹板已經破爛,人走在上面搖擺得非常厲害,要相隔5米才不致有大的晃動。師、團領導到達後對河面進行了探查,發覺河水又冷又急,部隊徒涉有一定困難。因此組織部隊從弔橋上通過。由於天色黑暗,橋面又太破,部隊過橋時只能成一路縱隊,每個人距離3米以上緩慢通過,行進非常艱難。騾馬上不了橋,則另尋迂迴路涉水通過。23時50分,李培江和洪副團長率363團2營(欠6連)也趕到了宗梅,當即加入團本隊過橋。前衛1營通過弔橋後,發現宗梅南山有越南民軍約1個連在打著手電筒修工事。團指得報後令其暫停前進,收攏部隊,做好戰鬥準備。李培江和張永海團長隨即前出,偵察了敵情和道路,命令7連1排和3挺重機槍、3門82無坐力炮佔領有利地形監視敵人,團主力加快速度過橋,並決定讓部分人員涉水過河。直到18日早晨5時,363團才全部通過宗梅。
此後李培江、張永海等率363團繼續不顧一切向前穿插。經過越南民軍設在宗梅南山的防線時,李培江指揮部隊隱蔽前進,從山腰小路迅速通過,爭取了時間。因為已連續跑了一天一夜,官兵們體力消耗極大,非常疲勞。加上山林茂密,溝深坡陡,不好辨認道路,行軍速度明顯減慢。沿線越軍的襲擾不斷加大,李培江和張永海把團、營屬火器配屬到連,40火箭筒配屬到班,並加強尖兵連的力量,將幾個步兵連輪換當作尖兵連使用,交替掩護團主力前進。在遭遇戰中,363團因組織有力,多能先敵搶佔有利地形,先敵開火,而自身傷亡較小,全團有16個連隊未出現掉隊和失散人員。
圖中最左側的紅色箭頭即為363團穿插路線
18日10時,363團已先後通過了黃得、宗派、三龍、班黃和那岸北側弔橋,路上擊斃與俘虜、爭取越軍30餘人,繳槍8支。這時接到師基指電令,根據軍前指關於363團派出1個營直插納隆,炸毀納隆橋,切斷高平越軍退路的指示,師基指令363團派一名副團長率2營執行任務,並注意與友鄰123師取得聯繫。李培江和張永海團長馬上調整部署,令2營由後衛改為前衛迅速跑步前出,原前衛1營立即攻佔那岸水電站及附近有利地形,掩護2營通過。10時40分,全團進至那岸北側地區,這裡離打沙山口已經不遠,過了打沙山口就是該團的穿插終點董賽和841高地。
那岸沿河向南至間代之間是5公里長的峽谷,過了間代就是打沙山口。沿途兩側是懸崖峭壁,山上草深洞多,只有一條渠壩可以通行,地形非常不利。峽谷中有兩座水電站,有1個排越軍防守,附近還有公安和民軍出沒。1營的前衛1連進至那岸水電站北側稻田地時,遭到水電站守敵約1個排兵力阻擊。先頭2排被越軍火力壓制在了水溝旁,人員發生傷亡。副連長羅洪發、2排長蔣東華果斷命令:「跳進水溝,狠狠打!」2排戰士們紛紛跳進了齊腰深的水溝中,佔據有利地形架起5挺機槍一齊向守敵猛烈開火。連長朱景才看到2排受阻,立即指揮重機槍、82無坐力炮、火箭筒壓制敵人。這時營指也命令炮兵連佔領有利地形開火,支援1連攻擊水電站。1連代理副指導員林益義看到2排泡在水裡堅持戰鬥,立即組織6班炸掉水電站的發電機和攔水壩放了水。配屬1連的團82無坐力炮連4班長甄霞輝架炮準確發射,4炮摧毀敵人4個目標,有力支援了連隊進攻。1連在火力掩護下迅速前進,佔領了水電站和渠壩周圍有利地形,殲敵20餘人,爾後以火力掩護2營及團主力由此通過。2營在教導員盧瑞明率領下邊打邊沖,進至打沙山口時,遇到越軍原平縣大隊阻擊。2營交替掩護前進,連續突破越軍幾道防線,斃敵14人,於13時攻佔打沙山口兩側有利地形,並繼續向前穿插。2營5連在進至距841高地約1公里的地方,遭到埋伏在公路兩側的越軍火力阻擊。連長張澤祥立即組織火力壓制守敵,同時指揮1、2排從兩翼包圍上去,很快將這股越軍殲滅。5連繼續前進,打散了841高地方向的約1個排越軍,於14時30分搶佔了841高地,最早穿插到位。因受地形阻隔,2營與團指聯繫中斷,轉經1營向團指報告了戰鬥情況。這時,363團又接到師基指電令,2營不去納隆。李培江等人遂令2營就地組織防禦,構成對內對外正面,切斷了高平西通原平的3號B公路。
在2營攻佔841高地時,越軍又佔領了打沙山口兩側高地,以猛烈火力封鎖了山口。因敵人兵力、火力較強,為避免更多傷亡,延誤時間,李培江和張永海團長決定改變穿插路線,以1營前出掩護,團指和3營由間代向西沿朗繞、銀斗插向朗金地區。1營迅速搶佔朗繞東側無名高地,將遭遇的越軍擊潰,掩護團指和3營快速通過。前衛3營進至朗繞河東側時,發現對岸無名高地上有一股越軍正在裝填60炮彈,企圖炸毀河上的橋樑切斷道路。先頭的82無坐力炮班炮手羅強先迅速架炮射擊,先敵開炮,將越軍60炮摧毀,把其餘敵人趕出了陣地,保住了橋樑。團指和3營衝過朗繞橋後,又有一部越軍趕到朗繞阻擊穿插部隊,封鎖了過河路線。1營一時無法由此通過追趕團指和3營,遂乘夜色降臨隱蔽南進,循2營前進路線,於19日凌晨2時佔領打沙山口西南側山腿。團指和3營繼續前進,於18日18時30分到達3號B公路以北的教南、朗金地區。此時團指仍未與2營溝通聯繫,又發現一輛越軍小汽車從841高地下安然通過,遂懷疑2營尚未佔領841高地。因天黑、敵情不明,李培江和張永海團長決定團指揮所暫在朗金小無名高地開設,並令3營趁夜攻佔了朗金南側有利地形。19日拂曉,團指因電台位於發電廠和高壓線附近,受到干擾。在移到高處後,與2營取得了聯繫。6時30分,團指命令3營(欠9連)攻佔了公路以北的朗登和公路以南的董賽地區。並命令1營(欠3連)在打沙山、841高地北側地區構成對內正面,防止高平之敵沿公路西逃;2營(欠6連)為團預備隊,在朗金北側高地和841高地西北側無名高地組織防禦;團指位於841高地北側山脊。363團從而形成了整體防禦,構成對內對外正面,卡斷了高平越軍的西逃之路,同時準備阻擊由原平方向的東援之敵。
至此,老將李培江率363團第一個穿插到位,長途81公里,先頭2營歷時28小時,全團歷時32小時。沿途戰鬥15次,其中13次先敵開火,共斃敵206名,傷、俘敵各21名,繳獲各種槍械51支(挺)及彈藥、物資一部。363團只陣亡5人,負傷18人,失蹤1人。戰後,363團1營榮立集體一等功,2營榮立集體二等功,1連被廣州軍區授予「穿插英雄連」榮譽稱號。李培江副師長到達戰地後也不休息,親自到841高地組織防禦,來來回回在3營陣地走了3個小時,終因過度疲勞昏倒在地。此時363團攜帶的給養已盡,後勤斷絕,指戰員們開始斷糧。李培江副師長把自己僅有的幾包壓縮餅乾分給傷員,與大家同甘共苦。因為表現突出,戰後李培江副師長被廣州軍區榮記一等功。
老將李培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如顯示該用戶不存在,請點擊下面「搜一搜shentingxue2017朋友圈、公眾號、文章等」查找即可。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我來佔座挖墳
以下內容摘自雜誌《世界軍事》,編輯:金昊,具體是第幾期忘了,是為了紀念建軍80周年,《世界軍事》發的系列文章之一,這一篇叫《解放軍經典戰術之穿插迂迴》,這一系列的文章還有
《解放軍經典戰術之重兵合圍》
《解放軍經典戰術之精心設伏》
《解放軍經典戰術之夜戰殲敵》
《解放軍經典戰術之城市攻堅》
《解放軍經典戰術之圍城打援》
《解放軍經典戰術之運動殲敵》
《解放軍經典戰術之絕地突圍》
《解放軍經典戰術之鐵血阻擊》
貌似還有,想不起來了。
下面說穿插迂迴
穿插和迂迴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戰術行動,但其根本目的都是深入到敵後作戰,所以經常被綜合運用。這種戰術並非解放軍所創,早在冷兵器時代就曾被運用,但是解放軍絕對是這一戰術的發揚光大者,研究戰爭文獻的人會發現,解放軍的許多戰役、戰鬥指示中幾乎都有這樣的語句---「你部應以迅速勇猛之穿插,插入敵後,分割圍殲之」,可見解放軍對於穿插迂迴戰術運用的頻繁程度。今天我們就來介紹這種令解放軍所有對手聞風喪膽的「穿插迂迴」。
一、穿插迂迴是實現解放軍「分割包圍、各個殲滅」指導思想的重要手段
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是戰爭中的不二法則,也為解放軍所極力推崇,從紅軍時期到建國後的反擊作戰,解放軍將這一原則發揮的淋漓盡致。但是,在具體作戰中,敵我雙方都在尋求這種優勢力量的形成,這就為單方面集中兵力增加了難度,特別是在戰役層次,解放軍很難在一次戰役中形成所謂的絕對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通常是以「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為作戰指導思想,將優勢之敵調動、分割為幾部分,而後將自身整體力量轉化為局部絕對優勢,逐一將敵殲滅,穿插迂迴就充當了實現這一作戰指導思想的重要手段。解放戰爭中的魯南戰役將這一點體現的最為明顯。 1947年1月山東、華中野戰軍集中了27個團的兵力,準備在魯南地區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26師和第一快速縱隊,整編第26師系國民黨中央軍戰鬥力較強,而第一快速縱隊是被譽為「國軍精華」的一支坦克部隊,更為複雜的是在這兩支部隊附近還有國民黨軍整編第51師和整編第33軍,因此在兵力方面解放軍沒有形成傳統上3比1的進攻優勢,在戰鬥力上解放軍沒有任何反裝甲作戰經驗,全殲敵軍困難很大。但國軍愚蠢的戰場布勢卻幫了解放軍的大忙,當時整編第二十六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分布在西起嶧縣以東的傅山口、東至卞莊(今蒼山縣)的嶧臨公路兩側,擺起了「一字長蛇隊」首尾長達25公里。像粟裕這樣在華東戰場玩了十幾年「穿插迂迴」的戰術大師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迅速將部隊分成左右兩個集團,分別以一部兵力向石龍山、向城、蘭陵、小忠村等處實施多路穿插,從1月2日發起攻擊,至1月3日晚解放軍即完成對當面之敵的分割包圍,並通過各種穿插手段切斷了與友鄰51師和33軍的聯繫,爾後解放軍按照先弱後強的順序,首先集中主力殲滅整編第26師各部,爾後合兵一處將快速縱隊全殲。僅用三天時間殲敵3萬餘人,繳獲坦克10輛。當然,解放軍對任何一種戰術的運用都是非常靈活的,即使在整體力量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同樣大膽使用穿插迂迴戰術,以此來加快作戰進程。遼瀋戰役中,東北野戰軍在順利結束錦州作戰後,集結幾十萬雄兵回師遼西平原,向廖耀湘的第9兵團發起攻擊,林彪一改謹慎作風,冒著打亂建制,失去聯繫的危險,實施了解放軍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穿插作戰,看過《大決戰》的觀眾一定會對林彪這句話印象深刻:「告訴部隊,縱隊不要去找師、師不要去找團,大家都去找廖耀湘就行了」,幾十萬解放軍依照這個命令,整師、整團向潰退之敵實施穿插迂迴,可憐國軍這支絕對的主力兵團,在遼西平原被分割的七零八落,十幾余萬人僅用兩天一夜即被全殲,難怪受過美國軍校教育的廖耀湘在被俘後依舊報怨這些「土八路」不懂戰術」,用「巫術」來打仗。
二、穿插迂迴是一種全縱深作戰思想的體現
長期處於裝備劣勢的解放軍在作戰中習慣於以巧取勝,極力避免硬碰硬的消耗戰,穿插迂迴戰術的大量運用就是在這種思路下產生的。解放軍在進攻作戰時充分利用對手的防禦間隙和翼側,實施各種規模的穿插迂迴,使對手腹背受敵,到處挨打,輕則打亂部署,重則被斷後路,這樣極大減輕了正面主攻部隊的壓力,這和今天流行的「全縱深作戰」思想不謀而合。在以線式作戰為主的半機械化時代,解放軍能有這樣的思維方式不能不說是一個創舉,今天軍事理論家們所提出的「沒有前方和後方之分」的「非線式作戰」,早在幾十年前就被那些根本沒上過軍事學院的解放軍指揮員所實現了。雖然不能說解放軍的戰術思想多麼超前,但至少在穿插迂迴方面,絕對領先五十年,當全世界為海灣戰爭中美軍的「左勾拳」行動而興奮不已時,可能只有中國軍人表現最為平靜,因為單純從戰術意義上講,這種行動只不過是解放軍一個傳統套路。如果非要用類似「左勾拳」這樣唬人的稱呼來命名戰役迂迴的話,那麼解放軍的戰史會變成正宗的少林拳譜。解放軍在一次作戰中不只進行一次穿插迂迴,而是從戰役到戰術甚至是單兵的多個層次的實施,以此來實現真正的全縱深攻擊,再牢固的防禦體系也經不起這麼折騰。這種優良的戰術傳統一直保持到了1962年對印反擊作戰。1962年11月18日解放軍東線反擊部隊在攻殲西山口、申隔宗印軍的戰鬥時,提出了「打頭擊背、斬腰剖腹」的打法,這是明顯具有解放軍特色的「全縱深作戰」,作戰部署中有1個軍分區、2個步兵團擔任3個不同方向的穿插迂迴任務,但這些都不是這場戰鬥的亮點。戰鬥中步兵第五十五師一六三團擔任向西山口方向的穿插任務,在穿插途中,該團九連四班副班長龐國興因夜暗與部隊失去聯繫,深入敵後、地形不熟對於掉隊的戰士是件可怕的事,但是這位副班長卻充滿了天才般的想像力,他召集起另外兩名掉隊戰士,組成了臨時戰鬥小組,繼續執行穿插任務,他們憑著過硬的軍事素質和良好的戰術素養在印軍防禦部署內東打西沖,連續奪取印軍兩個炮兵陣地,殲滅印軍7 人,繳獲加榴炮7 門,在沿公路追擊幾個逃敵時又繳獲汽車4輛,當他們發現附近山上一股印軍向我軍主力射擊時,身為團射擊標兵的龐國興一個點射斃其軍官,不但打散了敵軍還找到了主力,而他們手中的唯一武器就是56式衝鋒槍,真可謂奇蹟。龐國興這個單兵級的穿插分隊深入印軍縱深7.5 公里,打亂了印軍的縱深部署,極大迷惑了印軍的判斷,為主力向縱深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儘管這不是一次有計劃的穿插行動,但足以看出解放軍官兵對這一戰術的領悟程度。只是奇怪這樣的天才怎麼才當了個副班長!
三、穿插迂迴從戰術上實現了體系破擊的「癱瘓戰」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讓人們知道了一個新的戰法,那就是美軍極力鼓吹的「癱瘓戰」,以及其不太成功的「斬首行動」,其實中國早就有「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的古訓,解放軍同樣明白這個道理。從那些成功的戰例中我們會經常看到,解放軍的穿插迂迴戰術多次用於對敵指揮機關、要害部位的打擊。客觀的講,「癱瘓戰」思想確實是一種極大提高作戰效費比的方法,現代系統論告訴我們,世上萬物都成系統,而任何系統都有其關節點,打擊這些關節點就會迅速瓦解它的體系,在作戰中更是這樣。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同樣是這種「癱瘓戰」思想,美軍是通過其技術手段來實現的,依靠強大準確的打擊打量,而解放軍則是通過戰術手段來實現的,依靠犀利勇猛的作戰行動,這又走進了西方重技術,東方重謀略的怪圈。一貫擁有技術優勢的美軍認為「現代戰爭是一場計算成本的戰爭」,所以用精確武器來降低成本,頗有同感的解放軍在幾十年前卻只能通過戰術手段來實現,穿插迂迴正是為技術上無法精確打擊的解放軍提供了戰術上精確破擊的方法。這一點用遼瀋戰役中的胡家窩棚戰鬥來說明可能最為恰當。前文我們介紹了1948年東北野戰軍對廖耀湘兵團實施大規模的穿插追擊,在林彪下達命令後的第二天,即11月25日晚,東野三縱七師21團8連的一個排突然穿插至胡家窩棚地區,面對天線林立的這個小村子,指揮員以為至多是個敵軍團部,誰知道一個衝鋒打進後戲劇性的場面出現了,面對滿桌的機密文件,最有文化的解放軍戰士只認出了「廖X湘」這兩個字,儘管「耀」字對於窮苦出身的戰士顯得有些複雜,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推斷出這是廖耀湘的兵團指揮部,隨即向上級報告,儘管這個排的戰士除一人重傷外其餘全部犧牲,但是這個小小的排衝鋒卻對整個戰役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廖耀湘在被俘後承認:「解放軍第三縱隊及其以北的友鄰部隊第一棒就打碎了國民黨遼西兵團的腦袋,同時也打碎了新三軍、新一軍及新六軍三個軍的司令部。」如此看來,東北野戰軍能如此迅速殲滅這支重兵集團也就不足為奇了。
和廖耀湘同樣不幸的還有美軍大名鼎鼎的 「北極熊團」。「北極熊團」是美軍步兵第7師31團的綽號,它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功攻入俄國西伯利亞而獲此殊榮。然而就是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也對志願軍的穿插迂迴無可奈何。1950年11月,志願軍發起第二次戰役,志願軍第27軍集中4個團的兵力向配置在新興里的「北極熊」團發起攻擊,戰鬥中,志願軍充分發揚我軍穿插迂迴的戰術傳統,迅速割裂了美軍的作戰部署,其中擔任穿插任務的238團4連藝高人膽大,利用美軍部署的間隙,直撲該團指揮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搗毀美軍指揮所,斃其團長、奪其軍旗,一舉癱瘓了該團的指揮系統,為全殲這支王牌團力拔頭籌。按照當時敵我力量對比,志願軍一個軍通常只能殲美軍一個加強營左右的兵力,毛澤東曾形象的指出這種戰法叫「零敲牛皮糖」,但是新興里一役卻創造了四個團成建制殲滅美軍一個加強步兵團的光輝範例,這在抗美援朝作戰史上也僅此一次,穿插迂迴戰術在其中功不可磨。
除此之外因革命樣板戲而天下聞名的「奇襲白虎團」也是描寫1953年金城戰役中,志願軍第68軍第203師穿插營在直木洞以南地域,襲擊南朝鮮首都師第1團的作戰。由此可見,解放軍的穿插迂迴戰術真正實現了戰役、戰術層面的精確打擊和體系破擊。
四、穿插迂迴的成功取決於行動的突然性由於穿插迂迴行動往往是利用敵人部署的間隙和翼側,一旦為敵所察覺就會陷入敵軍的重圍之中,因此作戰行動的隱蔽性和突然性是穿插迂迴成敗的關鍵,而突擊的速度又是達成戰役突然性的基礎,任何一支成功實施穿插迂迴的部隊無不以神速而著稱。朝鮮戰場上著名的三所里穿插給38軍贏得了「萬歲軍」的美譽,而其中 113師的神速穿插更是可圈可點。根據志願軍總部第二次戰役的總體計劃,1950年11月27日晚第38軍從德川向西、西南兩個方向實施戰役迂迴,一路為軍主力兩個師由北路向軍隅里推進,一路為該軍113師由南路向三所里方向穿插,38軍的行動對於第二次戰役全局十分關鍵,特別是113師的穿插,直接關係到整個戰役企圖能否實現的問題,因此受到從志願軍總部各級的關注,令人擔心的是,113師在穿插途中且戰且走,一度失去了與上級的聯繫,但這支當年從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的王牌部隊不負重望,擊潰了阻擊敵軍,騙過了美軍飛機,全體官兵忍受極度疲勞以14個小時強行軍72.5公里(圖上量算),先敵五分鐘到達預定地域,為實現戰役合圍立下了頭功。單純講這個14小時和72.5公里可能不會引起你的任何注意,但是如果告訴你在海灣戰爭中美軍的「左勾拳」是使用坦克裝甲部隊,其平均每小時攻擊前進的速度,第7軍是2.4公里,第18空降軍是4.1公里,而志願軍完全是步兵作戰,還在穿插途中先後打垮南7師、土耳其旅、美25師、英28旅各一部的阻擊和騷擾,稱其為神速毫不過分,難怪有人評價說,有史以來步兵從未如此輝煌過。38軍的這次穿插甚至給美軍打出了心理陰影,第四次戰役後,王近山所部第12軍被調至東海岸整訓,從美軍的視野中突然消失,造成美軍習慣性的驚惶失措,以為12軍又不知從什麼地方插進來,派出大量特工偵查,可見38軍這一役的餘威未盡。
當然穿插作戰畢竟不是賽車,光憑速度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古人所說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素養才能真正實現突然性的要求。1962年對印反擊作戰中,解放軍設計了兩次極具想像力的穿插迂迴。
一次是被稱為「克節朗雪火突擊」的全殲印軍第7旅的戰鬥。1962年10月20日印軍第7旅在克節朗地區完成防禦部署,從未和解放軍交過手的印軍沿河谷和山地組織防禦,而且各戰鬥部隊之間空隙極大,這樣的態勢簡直就是為擅長穿插作戰的解放軍搭好了舞台,但是印軍這樣的部署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很難有人能從各戰鬥部隊之間的雪山上通過,更何況是攜帶裝備的部隊。解放軍從來都是戰爭奇蹟的創造者,擔任攻擊任務的藏字第419部隊和步兵第11師不僅翻越雪山對印軍第7旅實施了戰術穿插,還在夜間徒涉雪山化水的克節朗河,向第7旅後方實施了深遠穿插,所有行動做的乾淨利落,完全出乎了印軍的意料之外,以至於當戰鬥發起後,印軍才發現解放軍的進攻不是來自預想的克節朗河北岸,而是他們側後西南方向的海拔更高的山上。所以這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跟隨蒙哥馬利征討過隆美爾的印軍王牌竟然在24個小時內被全殲。
另一次穿插發生在隨後的邦迪拉戰役,印軍指揮官巴克沙.辛格中將固執的認為克節朗的失利是一個意外,在如此高的海拔地區作戰我軍必沿公路軸向推進,而不可能在人跡罕至的雪山間實施穿插,不知道是這位中將昏了頭還是有意給解放軍「放水」,居然在解放軍面前擺起了「一字長蛇陣」,在色拉山-德讓宗-邦迪拉沿線的公路上部署了3個旅的兵力,首尾相距60英里,收拾這種陣形我軍那是頗有心得,關鍵在於能否打破雪域不可穿插的神話,在當地藏民的指點下,解放軍發現了一條由北向南直插德讓宗和邦迪拉之間班登的小道—貝利小道,於是組織了一支1500人的穿插部隊經過6天5夜的艱苦行軍,翻越海拔4870米的山口,神兵天降般出現在班登,在印軍長蛇陣的腰上打進一個楔子,印軍的全線潰退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當然解放軍的穿插迂迴也並非每次都能得手,在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我軍也有許多失敗的穿插,其原因大都是地形不熟沒能按時到達,或是暴露了作戰企圖。
穿插迂迴是一種攻擊力極強的戰術,任何與解放軍交手的軍隊無一例外的都在此「翻船」,這種戰術強調連續攻擊、出其不意,追求割裂部署、斷敵退路,通常是實施戰役合圍和分割的前奏。從近斯幾場局部戰爭的實踐表明,擁有技術優勢的美軍同樣開始大量運用這一戰術,這正是解放軍這一戰術強大生命力的體現。可以預言,這種給解放軍帶來無限光榮的穿插迂迴戰術還將繼續出現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天下了晚自習,我和一個朋友騎自行車回家。走到一個小衚衕時,被六七個人攔了下來。因為早上打掃衛生的時候我用掃帚打了其中一個二貨,他拉了些狐朋狗友要來打我。
這六七個人中除了那個二貨之外,全是社會上的人,一個個看著人高馬大的。
突然之間,我和朋友發一聲喊,繞過那六七個人,直衝後面那個二貨奔去,兩個人把他按在地上一頓胖揍,打的他滿臉是血。
事情如果到此為止,這就是穿插迂迴的經典案例了。
因為所謂穿插迂迴,就是利用在敵人結合部之間的快速運動,來實現迂迴包抄,以達到分割戰場,對敵人造成局部優勢的目地。
看到下面有評論在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就回來多說一點。
我覺得,穿插迂迴戰術最成功的案例是朝戰的前三次戰役,可以這麼說,朝戰中,中國就是靠著大規模的穿插迂迴戰術把美帝干退到南邊的。
孫子曾說過,打仗就是選擇適合己方力量、地理環境和敵方弱點的戰術,並且把它執行下去,你就能把敵人干翻。
朝鮮戰場皆山地,且美軍東西兩線同時推進,如同一把橫跨半島東西的篦子一路梳過去。而中國軍隊的實力是絕對無法當面應戰的。所以,有部隊在正面引導,有部隊在結合部穿插到敵後,有部隊自側翼迂迴,最終,對一條篦子腿進行包抄殲滅。
說了這麼多,突然想起毛澤東用一句話就回答了題主的問題,不需要這麼嘮嘮叨叨的。
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但朝戰在第四、五次戰役中,美軍已經縮成一團,已幾無結合部供志願軍穿插迂迴,各個擊破,結果就是越打越慘了。
就像那天晚上,一堆人把我們兩個人圍起來以後,我雖然再想用穿插迂迴的戰術跳到包圍圈之外,然後再四渡赤水出奇兵,將敵人拖疲、拖死,可是已經不可能了。
但明顯,他們也不打算和我們進行坂門店談判。
所以,很疼。
話說,頭上有一道疤,到現在不小心撓到了還會針扎般的疼痛,應該不要緊吧?
我軍成功的穿插迂迴有一個前提。
就是內線作戰。
因為在當年的條件下,這種戰鬥方式比較依賴基層政權和地方部隊。其要點,是利用偵察和機動能力的優勢掌握戰場主動權(有人通風報信,有人送水送飯,有人組織住宿,有人修路搭橋)。
美軍建設的信息化軍隊某種意義上也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朱日和演習中紅軍像當年國軍一樣被藍軍牽著鼻子走,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這個問題。
從戰史上來看,我軍在外線作戰中,穿插迂迴的效果會打不少折扣。比如說挺進大別山和抗美援朝越過三八線後的戰鬥。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大規模穿插。事後來看,效果也很差。不僅沒有抓到越軍主力,還造成了指揮和後勤的混亂,送了大量人頭。
簡單說軍隊受制於編製和人數與地形,一般敵軍兩個單位之間會有結合處,密度比較低,或者是密度還行但是銜接不合理,戰鬥力就比單一單位的正面低一些,理想情況還會出現兩個單位根本就沒接上頭,形成缺口。這種說的是防禦狀態,進攻狀態因為兩個單位一般都不會互相銜接,所以肯定會有大片的空白地帶,專門找這種兩軍接縫部分進入攻擊敵軍後方或者是分割包圍敵軍,就是穿插迂迴了。
至於穿插後是攻擊敵方指揮中心,還是佔領戰略要地,或者是分割敵軍,還是乾脆就是為了逃跑,就看具體部署了。
中國軍人將訓練敘利亞軍隊,看吧,用不了多久,ISlS就該藥丸了。
從利比亞卡扎非被爆菊起,每次電視上播放中亞北非那些所謂的戰爭畫面,都把我氣得要撞牆。那是什麼啊,中國的流氓打群架也比他們強啊。
繞道背後 拍你丫的
越戰,許世友包圍諒山,但圍而不打,就是吸引越軍侵略柬埔寨主力回援,在運動中殲滅,但是蘇軍衛星觀察到這一企圖,越軍主力沒有回援,反而化整為零,中共戰略失敗,只能拿下諒山後撤退
衛星時代,大規模穿插還能隱蔽嗎
官渡之戰
曹軍圍攻白馬包圍袁軍主力,出奇兵,燒烏巢
從圖中曹操的進軍路線可以看出,快速機動的騎兵部隊穿插包圍殲滅以步軍為主,行軍速度緩慢的袁軍,豈不是輕而易舉?
淮海戰役中的共軍也是如此,利用輕步兵的速度優勢,圍剿屯於城市周圍的國軍,拿下了解放戰爭的決定性戰役。
不只是共軍,自古兵法都這樣玩,只是蔣匪軍不按套路罷了
我玩打野劍聖總是在沒人的線上帶兵線推塔 懂了沒
從排隊槍斃時代後期,穿插迂迴戰術就已經是大多數現代軍隊都想做的戰術了。。。。。只不過大多數軍隊做不到。拿破崙說過,運動中的軍隊才是無敵的。
共軍的穿插,是30年內戰外戰硬練出來的。
大家都想
共軍做到了
迂迴兜圈子,穿插鑽空子
穿插迂迴之作用:
1.穿插為了分化敵強使之弱,從而分割包圍之
2.迂迴即是為避實擊虛,同時也為繞道後方完成合圍,一旦合圍,外強中乾的軍隊即行瓦解,善戰之軍奮力突圍
3.穿插迂迴是運動戰的關鍵步驟,是主動,是控局
4.通過穿插迂迴最終實現局部暫時的能量優勢,扭轉現實的以少擊多的被動,最終以優勝劣!
比如說空降兵這個兵種的出現,算不算對穿插迂迴這個戰術在機械化時代的一種新的應用呢?
不知道溫泉關算不算。
多玩玩英雄聯盟和dota就明白了
穿插就是從兩個兵力組織中間進攻,迂迴就是進攻對方側後。
從東到西從古至今通用的
這個沒有動態視頻的還真說不好。不過你可以看看動物世界裡草原狼群協作捕獵。穿插的要打破蝟集的牛群隊形,製造恐慌,把牛群分割成小塊,便於攻擊。迂迴的負責切斷後路側路,配合正面攻擊出其不意。
破壞敵軍組織。
準確的提法是穿插分割,相當於將大塊的肉切成小塊,容易熟。
從字面上看,就是。。。
在敵人的部隊里
找准角度
投入合適的力度
進進出出
反反覆復
嗯。。。。就是醬紫吧
推薦閱讀:
※貝當和戴高樂是不是法國有默契的兩邊下注呢?
※俄羅斯帝國為什麼一直致力於領土擴張?
※為什麼俄羅斯可以佔領所謂的「漠北」和西伯利亞並進行有效統治而中國不能?
※歷史上的軍事家們有什麼奇聞異事?
※蒙古帝國的軍隊由什麼人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