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工匠精神」?
何為工匠?一磚一瓦,一鑿一砌,令盡身精血聚其中,命理念思想隱其內,其中艱辛歷歷在身而不足與外人道。更有甚者終其一生不得人知,受世辱人罵,歷親疏友離,身後數年才為人知曉,因之贊其清譽,痛其苦難,嘆其成就,謂其工匠。不以得享富貴而物喜,不以歷受慘遇而己悲,此不正為「天降大任於是人也」乎?夕梵高畢師,儘是如此;紅樓西遊,亦合此道,此誠謂之工匠。
余觀今民風浮躁,人心難古。求利益,輕信仰;求效率,輕品質;求表外,輕靈魂;求短益,輕長遠。遍觀中華大地,儘是追名逐利;縱覽歷代史書,不乏投機偷生。但凡譽之盡心者,鳳毛麟角;稱之工匠者,寥若星辰。凡有志者,應念及此。
能老老實實照著圖紙來,不胡搞就不錯了。
例如下圖這個板廠,能夠照著圖紙如實加工,贊一下。儘管目測設計者的圖紙單位搞錯了。圖片來源忘了哪看到的。
把一件無門檻的事,做出核心競爭力來。
工匠精神就是十年磨一劍
1
在星光熠熠的唐代詩人中,賈島是一顆苦吟奇逸。
格局不大,性情沒有李白等人瀟洒放達,情懷也不如杜甫之流心懷天下憂國憂民。論天賦,不具備出口成章七步成詩的才能。相比而言,他幽僻,孤寂,木訥,一世苦逼。
都說一個人的弱點往往成就他的人生。賈島性情上的內向孤僻、與當世的格格不入倒也使其最終出類拔萃,憑藉苦吟蠻力,孤峭幽靜,自成一體,贏得一個「詩奴」美譽,與好友孟郊被後世蘇東坡並稱為「郊寒島瘦」。
他身上有一股韌勁和耐心,認準了一件事,不急不躁,不慌不忙,願意在上面消磨滄海桑田,兼帶處女座式的追求完美,用現代話說就是——工匠精神。
在詩人同行,比起信手捏來、出口成章,賈島對文字顯得過度拿捏。
2
提到賈島,自然繞不開那則故事:
一千多年前,一個尋常夜晚,長夜漫漫,無心睡眠。賈島興之所至,去找好朋友李凝。
月光朗朗,池水微瀾,鳥兒棲樹。不成想好朋友不在家,吃了一閉門羹。臨走,在人家院牆上留下一則讓他名噪千古的言: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意思是說,我來過啦,你不在,不過我還會再來,說好一起隱居山野的,到時可不要放我鴿子喲。
好戲還在後頭,精彩仍在繼續:
第二天,賈島騎著他的小毛驢,在大街上晃悠,一邊晃悠,一邊還在思索昨晚那則文藝范留言。到底是用「敲」呢?還用「推」呢?舉棋不定,百般糾結,選擇恐懼症似的……
尋思過於投入,闖入某位大官員的儀仗隊中也渾然不覺。謝天謝地,那官員不是別人,恰恰本身也是文藝中年的首都市長韓愈,韓市長大人大量,非但沒有責罰,還饒有興緻跟這位文藝青年探討起來,於是有了後來的「推敲」一詞。
從此故事中,讀者也不難對賈島的工匠精神窺見一斑了。
3
賈島是一個農村娃,出身清貧,門第寒微,一沒有爹可拼,二沒靠山可倚。窮人家的孩子,除了早當家之外,脾性中自是多了一份敏感自尊。
混不出名堂,投師又無門,失意加上迫求生計,便早年棲身佛門,號無本。無本者,無根無蒂、空虛寂滅之謂也。禪房寂寂,賈島年輕氣盛,怎奈整日枯坐,以青燈為鄰,與古佛作伴?
說來也是因緣際遇。賈島耐不住佛院孤寂,一天,照常出去晃蕩,歪打正著,路遇韓愈,成為他日後的伯樂,生命中的貴人。
在韓老師鼓勵和推薦下,賈島很快還俗,報名參加公務員考試,許是考運不佳,連續考了幾年都沒中。潦倒一生,囿於苟且。
由於生性耿介,不懂人際社交的規則,屢遭碰壁,被排擠,仕途艱難,到了老驥伏櫪的年歲,好不容易做到一個算不得大官的四川蓬溪縣縣委秘書,只可惜,還沒來得及平步青雲,宏圖大展,人家賈島就匆匆病逝。
比起其它一生懷才不遇,鬱郁不得志的無名小卒們,能夠撞上一位伯樂,又得以賞識關照,賈島一生冷颼颼涼絲絲的詩情,到底沒有被黯然埋沒。賈島的工匠精神不單單體現在「推敲」一事上,或者可以說,比起在其他詩詞花費的時日,兩天三夜的小推小敲壓根不算事兒。
人家曾經用三載光陰寫就一聯詩,然後被自我感動、自我刻奇了,忍不住在此聯詩下面標註二句——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
即便是誇張手法,到底也算煞費苦心。
究竟是怎樣兩句詩,讓賈島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切切的日子裡,尋尋覓覓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呢?
4
故事得從另一個人講起:
賈島有一個堂弟,無可禪師。兩人從小一起玩耍,長大了一起出家。
感情好的很,相當於現在說的基友,但是追求不同,同樣遁入空門,弟弟無可既來之則安之,一心禮佛;哥哥無本耐不住佛院寂寥,加上老師韓愈誘導勸說,很快重歸塵網,去謀求一個功名利祿。
兄弟二人詩信往來,時相過從。
有一次相聚又離別,送別無可,賈島一個人往回走,想想真是悶啊,苦啊,悲啊,愁啊,寂寞啊,不甘啊……各種負面情緒紛至沓來,真是越思越想越傷情。
也就是在這時刻,某種詩情的種子悄然種於心田,醞釀三年,準備三載,十個字終於蹭蹭蹭地破土而出——獨行潭底影,數息身邊樹。
整首詩是這樣的: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賈島這人並不軸,不會一意孤行一條道走到黑,也為自己人生留了退路。如果發展不錯,那就留在官場施展抱負,如果仕途不濟,還是退回佛門。事實上,半生坎坷走盡,他也沒有赴無可的煙霞之約。
也許有人會說,很普通,沒啥驚艷之處嘛。沒有驚艷就對了。
用《菜根譚》里的話來說就是: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區區十字,卻是字字珠璣。
賈島就是這樣寫詩的,苦逼兮兮,要緊不慢,抱著精益求精、寧缺毋濫的工匠精神,熬著,磨著,煉著,在一字一句上狠下功夫,字斟句酌,鍊字熬句,千錘苦煉,惜字如金。不寫則已,一寫驚人。
5
再看看當下的寫文的人,是怎麼一番景象呢?
粗製濫造,千人一面。一頓飯的功夫就能熬一篇雞湯,要是契合熱點,加上運氣不錯,也能刷爆朋友圈。
一年甚至數個月就能出版一本書,宣傳路子廣的話,還能榮登暢銷書籍排行榜,美其名曰高產作家。
寫文的人急吼吼,彼此模仿,互相拷貝。製造的人同樣流行山寨,注重產量,通過機器設備,大批量的嘩啦嘩啦的像世界提供著、消費著,然而都是粗糲的、五大三粗的。
工匠精神已經顯得難得可貴,並且也越來越被重視起來。
今年三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ZF工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並且明確倡導: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是時候重拾工匠精神了。
我們可以大刀闊斧講求時效,同樣需要細針密縷慢工出細活。我們有時候可以借鑒他山之石,也更應該精雕細琢匠心獨運。
一千多年前,作為一名以苦吟著世的詩人,年輕氣盛,也曾意氣奮發,直吐胸臆。雖然長一副瘦骨如柴的身板,卻也是好男兒自當壯志雄心: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試君,誰為不平事?
儘管,最終未能成就劍客英名,行俠江湖,到也在詩文乾坤中收之桑榆,攜著工匠精神,鍊字築劍般過完一生。
作者:江徐《讀者》微信公眾號專欄作者,80後女子,自由寫作者。喜靜,愛自由,有時閉門讀書,有時出門雲遊。個人原創公眾號:江徐的自留地(ID:jiangxv08)
本文系《讀者》微信公眾號獨家稿件,如需轉載,務必在文首註明:「本文首發於「讀者」(ID:duzheweixin),作者江徐。白名單開放請聯繫「讀者」微信後台。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工匠精神就是專註於自己做的事,精益求精,把99%提高到99.99%;嚴謹敬業,欣賞自己的工作,在每一個細節中,體會做事的樂趣。
最近我寫了一篇跟工匠謹慎有關的文章,與大家紛享。
————————————————分割線——————————————————————
能抵禦枯燥感的,不是興趣和情懷,而是工匠精神
原創 2016-04-22溫雅獵聘網
朋友曉帆閑暇時與我小聚,但凡話題涉及工作,原本興高采烈的她就略顯沮喪,半開玩笑嗔怪我:「平時工作已經很枯燥了,不要提跟工作相關的事,好掃興。」
不少人對工作的這種厭惡情緒跟曉帆一樣,恨不得下班之後跟自己的工作完全脫離干係,究其根本,對工作內容、涉及的人和事感到厭倦是很重要的原因。殊不知一個人對工作厭煩,從力的反作用來講,工作也會「厭煩」他,不會帶給他樂趣。
我有位劉姓師兄,在北京出版界小有名氣,他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就連他也承認,任何工作90%的部分都是枯燥的。但為什麼那麼多人包括他自己仍然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劉師兄認為,那是因為他們具有工匠精神。
1.尋找最讓自己心動的東西,這個過程很忘我
工匠精神就是專註於自己做的事,精益求精,把99%提高到99.99%;嚴謹敬業,欣賞自己的工作,在每一個細節中,體會做事的樂趣。
劉師兄對工匠精神體會最深刻的時候,是他在調整封面設計的過程中:
「人雖然坐著,但是腦子裡活動很豐富——感受自己的工作,確定自己的目標,然後不斷調整,直到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最佳搭配、最合適的字眼、最恰當的顏色、字體搭配、行距,努力去體會別人看到這個封面時的感受,努力尋找能打動對方的色彩、搭配和字眼。」劉師兄說。
「就像很多女孩子挑衣服、逛街,她們都是在尋找最讓自己心動的東西。一旦找到,樂趣無窮,所以尋找的過程也就很忘我了。如果覺得枯燥,那就應該是總是找不到讓自己心動的東西。」 他解釋道。
2.對工作注入情感,你和工作都會因此動人
提到工匠精神,日本和德國是繞不去的兩個典型國家。
在日本有很多手藝人哪怕做最簡單的工作,也恪守著工匠精神。86歲的村嶋孟在大阪開店賣了50多年的米飯,被人們譽為「煮飯仙人」。他一直堅持用大鍋加柴火煮飯,每到飯點,門庭若市。他說自己蒸飯的秘訣在於用水,每次煮飯前,他都會將自來水放入裝有優質白炭的大瓦罐中靜置一晚上,去掉漂白粉和其他雜味。村嶋孟說: 「集中精神才是做好米飯的前提。」他煮的米飯被中國媒體稱為「有靈魂的米飯」。
吃與活人有關,在於逝者相關、看似「晦氣」的職業上,日本人同樣投入敬畏和熱情。在日本奧斯卡獲獎影片《入殮師》里,有一句經典台詞道出了入殮師的工匠精神:「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
相比日本人,德國人做事對於細節和嚴謹的追求毫不遜色。德國人從生活起居到工業製造,事事一絲不苟。
我學妹梅爾嫁了一個德國人,她說她丈夫每次做飯都要秤盤來秤各種食材的重量,整個做飯前後,廚房一塵不染,就連水龍頭都擦得鋥亮,不留一星半點水漬 。梅爾說自己在中國算是很愛乾淨、愛收拾的女子了,但在他丈夫眼裡,按照德國人的標準,梅爾還算不上「合格的主婦」。
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曾在一篇演講中這樣描述德意志人民的性格:「我們必須嚴肅認真地對待一切事物,切切不可容忍半點輕率和漫不經心的態度。」
據《中國經營報》2014年的一篇報道,1984年,海爾總裁楊綿綿去德國引進冰箱生產線,曾在利勃海爾看到德國一個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注塑出來一個果菜盒,他就欣賞一下。這個細節給楊綿綿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的動作應該稱為檢查,但我從他的眼光里看到的是一種欣賞,對自己勞動成果的欣賞。欣賞之後,他就在這個機器周圍一通忙活,讓下一個幹得更好。這種精神感動了我。我一下子看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認真負責的人。這個工人讓我感動了很久,給了我靈魂上的震撼。我想我們也應該這麼做,要想改善自己,先從認真做事開始。」
3.國民性的弱點,需要「認真」來改造
日本和德國人的工匠精神,直接締造了這兩個國家在世界工業中受人尊敬的地位。
據統計,在全球創辦時間超過200年的企業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之首,德國有837家,遠遠高於其他國家。這些公司基業長青的奧秘就在於保持工匠精神。
中國曆來不缺技藝高超的工匠,但是工匠精神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不少國人做事只求「短、平、快」,一味追求效率、表面的業績而犧牲質量;一些人是「差不多先生」,工作中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還有些人空談情懷,卻不出好活兒。我們身邊時常充斥著假冒偽劣商品,「中國製造」在國際上甚至國人心裡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
這其實跟我們的國民性不無關係。在中國居住過22年的美國作家亞瑟?史密斯曾在其著作《中國人德行》一書中寫道:「中國人不守時、不精確、不認真,是對待事物特有的幽默。」魯迅特意為這本書「立此存照」,他建議國人, 「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幾點說的對,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
魯迅的摯友內山完造回憶,魯迅在卧病期間對他說:「我卧病在床時有一個發現,那就是中國四億人民得了『馬馬虎虎』的病。不治好這病就不能救中國。可是,日本卻有治這種病的靈藥,那就是日本人的認真態度。」
雖然亞瑟?史密斯和魯迅說的都是上個世紀的情形,但是國民性的進化速度往往是緩慢的,這些國民性是做事態度的根源,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反思。
4.靜能生慧,讓勞動果實擁有靈魂
雖然並不是人人都要做工匠,但工匠精神卻是每一個職場人做好本職工作必不可少的。我們需要工匠精神,不僅是為了把工作做好,還要在做好的過程中體會樂趣,樹立工作的尊嚴。
如果你覺得自己對工作少了一份這樣的精神,可以通過訓練和暗示幫自己培養工匠精神:
1)上網看看那些有關老手藝人的紀錄片,觀察他們如何對待自己的工作,如何在功成名就之後仍然對自己的工作心懷敬畏、一絲不苟;
2)重新認識自己的工作,尋找對工作的認同感;把工作當作一個有生命的對象,對他負責;
3)把工作細分成一個個小塊,做好相應的時間管理,從解決一個個的小問題中積累成就感和幸福感;
4)工作的時候集中精力,排除雜念,全神貫注,所謂「靜能生慧」;
5)注重整體和細節,把自己的勞動當成藝術品,學會欣賞它,欣賞自己。
當你真正擁有了工匠精神,你會很容易感知工作的樂趣,產生有誠意的勞動成果,人們也會從你的「作品」中,體會你的良苦用心,感受到每一個細節的美感或專業。無論這樣的成果是什麼,它已經被你的全心投入賦予了靈魂。▲
本文系獵聘網(ID:liepinmishu)原創,轉載授權、版權合作、讀者投稿事宜請發郵件至liujt@liepin.com
工匠精神之核心——精進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管是從國家社會宏觀發展還是企業組織微觀成長,乃至勞動者追尋個人職業生涯成功,工匠精神無疑都是值得提倡和大力弘揚的一種職業素養。也唯有每位勞動者立足崗位不斷培養自身工匠精神,主動鑽研專業技能、提升職業素養,為組織發展和社會繁榮持續貢獻獨特價值,我們的個人夢、組織夢和中國夢才能持續實現。
而要弘揚工匠精神,就必須始終牢牢抓住工匠精神的核心:精進,通過興趣熱愛、自律自省、強大心理韌性和抗挫力,不斷推進自身在本職崗位和本專業領域內銳意精進、創新進取、貢獻價值,才能持續助力人企和諧共贏、國家社會繁榮發展。
熱愛與好奇心是精進河流之泉源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說過,「干好工作有兩條途徑,要麼找一份你熱愛的工作,要麼熱愛你所乾的工作。」而在實際工作中,要找一份主觀上完全符合自身心意的工作不太現實,而在長期工作實踐中培養工作興趣與熱愛則是完全可能的。從心理學上來說,人有著對自身投注心血的事物感興趣的本能。即使是枯燥繁瑣的日常工作,只要沉下心耐心把它做好,你就會取得成績。隨著一點一滴成績的取得、經驗的積累,你也就能慢慢培養起了對工作的興趣和熱愛。更值得強調的是,任何正當工作,只要你始終如一付出心血,你鑽研得越深,越會品嘗到本職工作或本專業領域的微妙精深之處,越會發自內心地在興趣、熱愛與內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動自發銳意精進、創新開拓。而如果你對待工作三心二意、淺嘗輒止,缺乏持續探索本職工作和本專業領域的內在好奇心,那麼由此帶來的工作樂趣、探索慾望、對工作的熱愛感以及成就感等美好感覺,也可能是非常膚淺而短暫的。持續的工作興趣、熱愛與發自內心的好奇心,只源於不斷的工作開拓和專業深耕,兩者互為表裡、相互促進。
自律自省是精進河流之堤岸
對工作發自內心的熱愛與好奇心,促使我們自動自發在本職領域深耕鑽研,探索開拓;而自律自省則保障了這種寶貴精神能量的始終聚焦、貫注如一。在如今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面臨的誘惑與選擇往往呈爆炸式增長態勢。業餘生活過度追求輕鬆娛樂往往導致工作精力不足、工作專註度和激情下降;對個人本職工作和專業領域發展缺乏系統規劃與科學前瞻,往往導致工作無法聚焦於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事項,對各種工作干擾信息喪失甄別力。常常是工作一天卻都是在做浮皮潦草的表面工作和瑣碎事務,自身缺乏耐心、定力和長遠規劃以把主要精力聚焦、投注在專業深耕上。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專業深耕和持續創新精進往往需要付出極大耐心和專註力,要忍受無比的艱難枯燥甚至是失敗,而取得的工作成效可能不會那麼立竿見影。這時就需要我們以自律自省精神督促自己沿著正確的職業發展方向不斷前進;而非屈服於外界各種誘惑和壓力,沉迷於簡單瑣碎事務反倒以為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很充實;其實這是一種自我逃避和自我催眠,你浪費了組織提供的寶貴崗位平台和黃金工作時間,荒廢了職業成長機會還不自知。
強大心理韌性是精進河流之坡度
在本職崗位和專業領域精進努力、銳意進取過程中,我們難免遭遇各種工作壓力、困難、失誤甚至是失敗,此時我們切忌萎靡不振或輕易選擇放棄。可以說沒有任何人的職業生涯時一帆風順的,我們要相信再艱難的處境都是暫時的,我們要以強大心理韌性戰勝眼前困境,迎來工作轉機和職業發展的勝利曙光。
面對巨大工作壓力,我們要善於轉化思維方式,不要把壓力看成摧毀我們的東西,而要當成激發我們工作挑戰激情的動力和燃料。面對工作困難,我們在積極想辦法解決的同時要勇於尋求上級、團隊等幫助。面臨工作失誤甚至是失敗,我們更要勇於承擔責任,不要以「受害者」心態自居,只知逃避責任、抱怨領導和團隊;而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接受失敗;不要把失敗看成成功的對立面,而要把失敗當成成功職業生涯的必備組成部分。越早接受失敗,我們也會越早吸取失敗帶來的寶貴經驗教訓,振作精神整裝再出發。事實上研究表明,勇於接受失敗的人,反而強化了自身心理韌性,增強了自身抗挫力和應對未來諸多不確定的心理彈性。而懼怕和逃避失敗的人,其實是以僵硬固化的心理定勢來逃避現實工作的複雜性、高挑戰性和未來諸多不確定性,他們的職業前景必然會因循守舊、畏葸不前。
貢獻價值是精進河流之最終目的
在本職崗位和專業領域持續付出時間心血錘鍊技能、銳意精進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的員工,並非為了精進而精進,他們精進的最終目的只是為了貢獻。為團隊和企業組織、外部客戶等貢獻自身崗位價值和增值價值,始終是員工精進的最終目的。正如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言,「我們所有成果都呈現在外部,內心只有心血和付出。」
我們以銳意精進的工匠精神,不斷精研業務、提升職業技能、兢兢業業付出心血汗水,持續改進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而團隊、企業組織或外部客戶,他們所能看到的只有我們的工作成績和價值貢獻,這也是他們衡量我們的唯一標準。自我標榜工作再勤奮、再精進,而工作成效卻一塌糊塗、甚至錯誤百出,還不虛心接受他人反饋以力求改進,這種做法只能是自欺欺人。而真正具備工匠精神的員工,一方面始終以銳意精進的專業素養產出工作成果、為團隊成功和組織發展貢獻自身價值;另一方面更加註重聽取領導、團隊、客戶等對自身價值貢獻質與量的各種反饋,以求不斷改進完善工作方式方法,持續提升單位時間內的工作成效產出率和優質率,從而持續助力人企和諧共贏。
「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銳意精進、精益求精永遠是工匠精神之核心要義。我們要以發自內心的熱愛與好奇心為精進河流之泉源,以自律自省為精進河流之堤岸,以強大心理韌性為精進河流之坡度,最後以價值貢獻為精進河流之最終目的——匯聚人人價值貢獻的無邊海洋。人人發自內心熱愛本職、自律自省、堅韌頑強、開拓進取,以持續提升的專業素養和艱辛磨礪的職業技能不斷產出、貢獻獨特價值、在持續助力團隊成功和組織發展、社會繁榮過程中,也就能充分實現我們的個人價值和人生意義。
瓦爾登湖最後一章的一則故事,關於完美,關於永恆,關於自然法度。
「在柯洛城中,有一個藝術家,他追求完美。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一有時間的因素就不能成為完美的藝術作品,凡是完美作品,其中時間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語,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立刻到森林中去找木料,他已決定不用那不合式的材料,就在他尋找著,一根又一根地選不中意而拋掉的這個期間,他的朋友們逐漸地離開了他,因為他們工作到老了之後都死掉了,可是他一點也沒老。他一心一意,堅定而又高度虔誠,這一切使他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永久的青春。因為他並不跟時間妥協,時間就站在一旁嘆氣,拿他沒辦法。
他還沒有找到一個完全適用的材料,柯洛城已是古湮的廢墟,後來他就坐在廢墟上,剝一根樹枝的皮。他還沒有給它造出一個形狀來,坎達哈朝代已經結束了。他用了手杖的尖頭,在沙土上寫下那個民族的最後一人的名字來,然後他又繼續工作。當他磨光了手杖,卡爾伯已經不是北極星了;他還沒有裝上金箍和飾有寶石的杖頭,梵天都已經睡醒過好幾次。
為什麼我要提起這些話呢?最後完成的時候,它突然輝耀無比,成了梵天所創造的世界中間最美麗的一件作品,他在創造手杖之中創造了一個新制度,一個美妙而比例適度的新世界;其間古代古城雖都逝去了,新的更光榮的時代和城市卻已代之而興起。而現在他看到刨花還依然新鮮地堆在他的腳下,對於他和他的工作,所謂時間的流逝只是過眼幻影,時間一點也沒逝去,就像梵天腦中閃過的思想立刻就點燃了幾人腦中的火絨一樣。材料純粹,他的藝術純粹;結果怎能不神奇?」To conclude, as a citizen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a country memb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I sha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join those who, in their fields – through their ability and work – are striving to make sure that 「Made in Europe」 stands as a trademark for the best there is. And that in itself is, as they would say in Britain, a jolly good prospect indeed!
http://www.ivopogorelich.com/en/
拿名人來說,狹義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廣義的,牛頓、高斯。
這根本沒有什麼情懷可言。很多人總會把浪漫和美術工藝聯繫起來。實際上,做這些東西本身根本就沒有什麼那種「美感」-------有的大概只是協調感和踏實感。所謂的美感,只是觀眾看到成品的感覺罷了-------很多人就誤以為作者本來也是這種感覺,是帶著這種情懷完成作品。
不說話是對的。但是不是因為什麼笨拙。達芬奇就是反例,墨子也是反例。根本原因在於說那麼多話有意義嗎?言語對於工藝本身就是多餘------多餘的東西自然會被工匠剔除掉。而只有外道才會認為是因為說話會影響工藝,所以話多的就做不了。第一的答案本末倒置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話嘮打遊戲太投入可能幾十分鐘都不會說一句話。有句禪詩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菩提本無樹,何處染塵埃。真正的工匠在做事情的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說話會影響他-------而會這麼覺得人肯定是缺乏工匠精神的。
我之所以想回復。主要是為了糾正大家的偏見。我以前也像很多人帶有偏見地認為職業經理都是那種果決、英明、大度的。可是直到看到有本書寫到優秀經理性格各異,矛盾的性格同樣可以做到-----但是最關鍵的都是他們卓有成效地解決問題。所以我覺得吧,把性格說的這樣那樣很可笑。第一的回復是作為外人眼裡的工匠罷了------因為人能看到的他們肯定都是顯得呆板、拘謹,因而即便是個外向多話的人你也看不出來。
另外否定創造性的部分,我也不認同。誠然有很多需要死做的(死做只是遵守基本之道罷了。就像數學必須遵守嚴格的定義,但是嚴格的定義不是數學,利用這些定義推演探索才是數學)。但是並不表示工匠就是墨守成規。只有不清楚的人才會覺得想法多、富有創意才會阻礙工匠活動吧。一種協調、純粹的活動是不會收變化影響的。不能做到這點,只能說明還是手工師傅而不是工匠大師。其實這個反推也可以知道----------如果工匠精神就是蠻幹,精益化;那麼那些新工藝、新的操作手法怎麼出來?
工匠精神只是要否定小聰明和不純粹。以格鬥遊戲為例,真正的高手很少使用小聰明誘騙對手,也很少使用複雜的套路-------但是判斷、應變能力和按錯的概率是遠超常人的。很多人會說這哪跟哪。但事實上是一回事-------都涉及物我合一。不知道的人當然會覺得呆板------好在格鬥遊戲能夠直接看出水平高下--------否則絕對很多人都會覺得招式華麗的一方更厲害。
至於為什麼我知道。因為我覺得我曾經在數學上找到過這種感覺------不說話卻洞察各個知識點,能迅速掌握別人的想法但卻富有獨創性。此外,我小時候經常看別人雕花。小時候的鄰居也是木匠---是我爺爺的爸爸的徒弟,但是我爺爺只搞機械(我沒見過)、爺爺的弟弟是木匠(我見過的最細緻的人)、伯伯也懂木匠。
總之,要問匠心何處尋,耐心細心做事,然後把自己的想法灌注到自己的東西里就是了。如果沒有做到這點,作為一個外人是感覺不到的。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問游泳的感覺,而恰好回復者也都不會游泳。而且就算有工匠精神的回復了,你也感受不到。只有你自己參與了,達到一定層次才會有感覺吧。一個日本人,20歲開始做壽司。如果到了60歲還在做壽司,旁人大多會說:「啊,他做了這麼多年壽司,積累了豐富經驗,成為做壽司的前輩,真是值得我們學習啊!」
一個中國人,20歲開始做包子,如果到了60歲還在做包子,旁人恐怕轉身就對自家的孩子說:「看,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就一輩子都在做包子。」這樣的反差有點讓人寒心,卻很真實,能反映出中日兩國,至少在當下,在對待工匠精神上的文化差異。
沒能力完整的說清楚工匠精神,只談一點自己對工匠精神的思考。
剛剛看完一期關於鐘錶的視頻,大致說一位英國人為了研製機械鐘錶所做的多年努力,其中提到了工匠精神,主持人對工匠精神沒表達看法,只說那樣一種不斷追求完美,不斷改進不斷完善自己的精神就是一種工匠精神。另外,提到工匠精神很容易想到一直鼓吹工匠精神的羅永浩。當然,一個不懂技術只靠鼓吹概念和動嘴皮子的人未必真的懷有工匠精神,但這也算是推動我思考工匠精神的一個引子。
好了那麼如果工匠精神指的就是對產品(姑且這一精神認為針對手工產品而言)不斷的修正不斷的改進,那麼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是什麼讓人有動力專註在這樣一種行為而忽視這一行為所能帶來的現實利益呢?我覺得這和人類的原始本能有關。我從小喜歡自己製作手工,我覺得我就是一個很有工匠精神的人,因為每一樣東西我都會向其中傾注大量的時間和感情,希望將它做到最好。為什麼呢?因為經過打磨後的手工製作讓我有安全感。在做完一件滿意的收工之後,我不需要再動心思去修正和改進,可以專心的去欣賞它。說白了,工匠精神的原動力是希望一勞永逸。這樣說可能不是太讓人信服,因為有人說工匠精神的目標是絕不妥協的無限進化。
一個產品當對其的打磨達到了最初設計的要求時,那麼就可以認為已經達到了目的,但是當對已經滿足現有要求的產品再進行改進和研究,我們就認為這是工匠精神了。我還是從思考的出發點,鎚子手機的工匠精神說起。
工匠精神的目的是希望打造完美的產品,我想這樣說是大家都能認同的。實際上完美的產品是不存在的,所以這樣進化和打磨的過程就要無窮的進行下去。但回頭想想,如果完美的東西誕生了,那麼是不是再進行工匠精神指導下的修補就沒有意義了呢。只是顯示不允許,而並非思想上不需要。這就是我說的工匠精神的惰性——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達到目的,而停止努力。或者說呢,希望自己的產品可靠,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夠不需要再進一步的加工,那一刻我們就可以休息了。在現實中,我想這樣的思想是能夠接受的,任何努力都是希望得到結果,都希望在自己的手上能夠捧得獎賞的金杯,也就是說希望自己能夠終結自己的努力。所以說回來,還是一個惰性的問題,這是一個抱著不良期望但在殘酷現實下反而顯示出了美好性的東西。這是一個反進化、反發展的理念,這和從前的一些學說是類似的,比如追求絕對完美,追求終極。
我想舉另外一個例子。谷歌的安卓系統,從誕生到現在在不斷的優化和發展,添加了許多新的功能和方法。對於安卓系統,他的未來究竟是怎麼樣,或許谷歌的工程師也並不清楚,也許它最終會稱為未來統治世界的智能生命,也許它會遍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進化出各種各樣的功能。這才是發展,不抱有終極目的的努力,而是在努力的過程中一個目標的達成意味著更多目標的出現。而工匠精神的是相反的,它不希望出現新的問題,只是希望將已有的問題全部完美解決。我覺得這是兩者的不同,這也是我對工匠精神的一點思考。
我覺得對於一個人來說,不要讓自己抱有一種通過超常的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好然後可以一勞永逸的想法,而是要時刻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不要把自己的靜止下來,要不停的動,不停的追尋新的東西。有很多人是在這樣做的,但是也有一些人會有前一種想法。我就是一個抱有前一種想法的人,所以我把自己的思考寫出來,歡迎指正提醒,也希望能與一些人共勉。
工匠精神,原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屬於職業精神型辭彙;現主要作為一個互聯網產品必備的造句辭彙,屬於職業忽悠性辭彙。
真的,你隨意地就能製造一個富有工匠精神的……廣告語,比方說,本bra是經過 250 個小時製作/48 道工序/每個扣子可開合 3W 次/每個罩杯可承重 80KG 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智能 bra,至尊享受,速來選購哦!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裡面說的一句話我覺得可以作為答案,把自己的手藝當成是與這個世界呼吸吐納的入口,不論這手藝是什麼。
就比如說我做騎砍MOD,11個快速戰鬥的可選人物,綠色、紅色、橙色的那些技能對快速戰鬥根本沒有影響,但我還是設置了一下
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說自己的見解。
。
先不說工匠精神是什麼,先談談學習中一些見聞,和大家分享。
。
產品設計專業裡面有一門課,叫做「設計史」,用來闡述「設計」這件事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
。
我發現,考試的內容,包括同學們學習的知識其實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史實上,然而書本真正想要教給我們的東西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僅僅是史實。
。
個人覺得設計師是工匠和藝術家結合,歷史上也的確如此,從最初的工藝不兩立,互相批判對方毫無美感和矯揉造作,到互相妥協,然後逐漸開始互相融合。
。
設計師就是要兼顧這兩點。
。
所以「工匠精神」是要兼顧「工」和「藝」的。
。
一個好的產品,需要製作方強大的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的能力。
。
總結來說,就是要有靈敏的嗅覺、獨到的目光、精湛的技藝,那才配稱得上「工匠精神」。
。
生產力發展至今,專業越來越細分,僅憑個人已經難以很好的完成這三個部分,它們分裂成了「市場分析師」「設計師」「產品工程師」這三個部分。
。
「工匠精神」告別了對於一個個人人的評價,而是對於企業的評價,但終歸,還是對於最終產品的評價。
。
我們學設計有一句話,「設計的不是某一個物件,而是一種方式。」 設計杯子是為了設計喝水,設計椅子是為了設計坐。
。
中國的設計,更多給了我一種「為了設計椅子而設計椅子」的印象。主要體現為:為了造型華麗華麗矯揉造作,故意雕龍畫鳳、刻意使用名貴材料。而不是首先考慮怎樣更好地服務於功能。
。
當年毛子的米格25就是極具以上「敏銳嗅覺、獨到目光、技藝精湛」優勢的作品。
。
美蘇爭霸搞軍備競賽有一點就是高超音速戰機,在3馬赫左右,機體會出現「熱障」的問題,即因為機體與空氣高速摩擦,導致機體損毀的問題。美國人試圖使用鈦合金來解決熱障,但是因為技術難度大,結果差強人意。
。
嗅覺敏銳不必多說,高超音速飛行器,沒跑。
。
毛子眼光獨到在哪裡?鈦合金太高端用不了,鋁合金受不了高溫,那我們直接用鋼。鋼即使笨重,但是高溫性能優秀,可以很好的達到任務要求。至於速度,只要推力大,板磚飛上天。
結果米格25曾經一度令西方聞風喪膽,直到出了叛徒,但那是後話了。
技藝精湛在哪?我們認為,並不是一味追求高新技術就是技藝精湛,技藝精湛的內涵在於充分了解工藝,使其發揮最大限度性能,這點蘇聯設計師驚為天人。
。
所以「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技藝精湛」,相對足夠優秀的思維方式,那還是更加容易解決的問題。
。
以上!
【工匠精神】原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屬於職業精神型辭彙;現主要作為一個互聯網產品必備的造句辭彙,屬於職業忽悠性辭彙。
例句:本 bra 是經過 250 個小時製作/48 道工序/每個扣子可開合 3W 次/每個罩杯可承重 80KG 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智能 bra。
代碼不僅僅只實現了功能
記者:如何理解現在所說的工匠精神?
六小齡童:孫悟空一生傳奇,無父無母,通過自己的努力,向前輩學習,刻苦訓練,他有很多天上地下的朋友,後來成為美猴王,最後又成為齊天大聖,取經西天,美猴王不是為了成佛才去西遊,是對師父的承諾,還願吧,他答應師父保護他西天取經。如來佛封佛的時候,他完成承諾就可以了,不是為了封佛去西天取經。
來源:
六小齡童推首部自傳《行者》 苦練72變笑對81難
《楚天金報》——劉瑛
對完美的執著追求
最近很多企業界的人都在提工匠精神,羅永浩搞鎚子手機,就提了一個工匠精神,如果真正用工匠精神去做事,我認為是必然成功。那麼到底怎麼樣才能被稱為工匠精神呢?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
中國人重視營銷,不太重視產品。所以工匠精神在現代中國企業里非常稀缺,而日本,德國,是非常重視工匠精神,所以他們有很多偉大的企業。工匠精神4點內涵:
1、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覆改進產品。2、嚴謹,一絲不苟。不投機取巧,必須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採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3、耐心,專註,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因為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無論是使用的材料、設計還是生產流程,都在不斷完善。
4、專業,敬業。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許多具備了「工匠精神」的企業往往是行業里的奢侈品牌,比如瑞士的手錶製造行業。因此價格也會更高。蘋果公司由於對手機的製造精益求精,所以,蘋果公司的手機價格高,利潤也非常高。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因此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當其他企業熱衷於「圈錢、做死某款產品、再出新品、再圈錢」的循環時,堅持「工匠精神」的企業,依靠信念、信仰,看著產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通過高標準要求歷練之後,成為眾多用戶的驕傲,無論成功與否,這個過程,他們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脫俗的、也是正面積極的。
中國很多企業的產品質量為什麼搞不好?原因雖然很多,但最終可以歸結到一個方面上來,就是做事缺乏嚴謹的工匠精神。中國的產品質量不如日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事比我們更嚴謹,更具有工匠精神。企業不能盲目學習和引進日本式管理。日式管理最值得學習的是一種精神,而不是具體做法。這種精神就是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第一是熱愛你所做的事,勝過愛這些事給你帶來的錢;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精益管理就是「精」「益」兩個字。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從60%提高到99%,和從99%提高到99。99%是一個概念。他們不跟別人較勁,跟自己較勁。這就是工匠精神!推薦閱讀:
TAG:工匠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