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發生 8.2 級地震,地震後如何避免災後疫情?

為什麼地震等災情之後容易出現疫情?應採取哪些應對措施?

墨西哥近海發生8.2級地震 海嘯或三小時後抵達


512地震後譯言組織翻譯了世衛組織災後疫情分析及防範手冊
http://www.yeeyan.org/articles/view/billwoods/8136
和災後應急手冊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6782/7850

要點:

? 與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死亡相比,災後傳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並不常見。
? 沒有證據說明屍體會導致災後傳染病爆發。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霍亂或出血熱,屍體才會造成傳染病爆發的危險。
? 當臨時遷移人群的基本生存補給不足時,傳染性疾病就很可能流行。
? 持續提供安全飲用水的保障,是大災後最重要的一項防病措施。
? 儘早發現有流行傾向的病例是保證迅速控制疫情的關鍵——監測/早期預警系統應及早建立。
? 應該著重關注外傷救治和傷亡人員管理,但也應該把災後倖存者的醫護需求考慮進去。
? 應盡一切努力確認屍體的身份,儘可能避免集體埋葬。家屬應有機會(和條件)根據各自習俗舉行適宜的葬禮和埋葬儀式。


地震發生時,由於地面發生劇烈晃動,容易引起各種傳染源的泄露,如實驗室菌毒種庫損壞、疫源地或疫區的動物性傳染源死亡、江河湖的改道或山川斷裂等都容易造成傳染源的非常規泄露和傳播;同時地震發生後傳播途徑更加多樣,人群由於地震而受到傷害更容易被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導致災後易出現疫情。

地震後避免災後疫情總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反應快速;就近就地開展自救互就;主動報告;統一指揮;救人優先;通訊暢通。同時管理好可疑傳染源,對水源、可疑環境、可疑器具進行隨時消毒,及時消毒掩埋動物和遇難者屍體;對各種可能的傳播途徑採取控制措施,如消毒飲用水、滅鼠滅蚊等;及時將傷者送至醫療點治療,保護好老幼病殘孕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盡最大力量避免災後疫情的發生。


(一)首先是地震發生後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

1.對人群健康的直接影響

(1)大量的人員傷亡。主要是指建築物倒塌,山體滑坡等造成身體的機械性損傷和死亡。

(2)傳染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不清潔的飲用水和食物,大規模人群遷移和聚集,衛生設施不完善,媒介生物遷移和人群暴露等引起。

(3)意外傷害。主要是由中暑,犬傷,燒灼傷,凍傷, CO中毒,食物中毒,化學品中毒,放射性物質污染等偶發事件引起。

(4)精神及心理創傷。主要是地震災害的突發性、災難性引起的早期心理應急反應,以及生活和生存環境的改變引起的短期心理溝通障礙等。

2.對人群健康的間接影響

(1)破壞了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包括免疫規劃,婦幼衛生,精神衛生,藥物和疫苗供給等正常工作秩序受到破壞;

(2)增加了潛在的傷殘壽命。機械性損傷導致的傷殘;氣性壞疽引起的截肢;建築物倒塌產生的粉塵吸入而引起塵肺;精神性創傷等。

(3)打亂了正常生活,身體抵抗力下降,精神和情緒紊亂,極易誘發多種疾患;

(4)生態環境破壞,有可能導致某些傳染病升高。糞便、垃圾運輸和污水排放系統及城市各項衛生設施普遍被破壞,造成糞便、垃圾堆積,蒼蠅大量滋生。

(二)主要的衛生應急措施

1.搶救治療傷員

地震災害會導致人員傷亡,強烈地震可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搶救治療傷員是衛生部門,尤其是醫療機構的首要任務。

2.加強飲用水衛生措施

(1)選擇臨時性供水水源並加以防護。選擇臨時性水源的總原則是:先選用深層地下水,如有困難,依次選擇泉水、淺層地下水、地面水。

(2)加強對臨時性供水措施的衛生監督。在地震災害條件下,除修復的部分自來水外,臨時供水措施主要有3種方式,即使用消防水龍帶輸水、用水車送水及用自備的取水工具分散取水。對這些臨時供水措施的衛生監督也是保證飲用水衛生的必要手段。

(3)預防屍鹼中毒。在地震期間,大量人畜屍體經腐生菌腐化分解後(特別是夏季氣溫高時)污染環境和水源,可致屍鹼中毒。為防止由於飲用被腐爛屍體污染的水而致中毒,水源周圍必須徹底清除掩埋的屍體,並進行消毒處理。如果難於找到不致污染地下水源的適宜地點,需要對屍體及局部土壤環境進行消毒處理後再掩埋,可採用一層漂白粉一層屍體的掩埋方法,避免造成對地下水的污染。

(4)對飲用水進行嚴格的凈化消毒。飲用水消毒目前仍以化學含氯消毒劑為主。包括缸水消毒、井水消毒。其方法有直接投加法、持續加藥法。

3.加強食品衛生措施

(1)應注意加強集體食堂的食品衛生、臨時飲食供應點和街頭食品的衛生、外援食品的衛生和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管理,嚴防食品受到細菌、黴菌及黴菌毒素、寄生蟲及其他昆蟲、化學品的污染。

(2)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在災害過後恢復生產經營前,必須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修復,並報請衛生監督機構重新進行衛生審查,經許可後方可恢復生產經營。

(3)在災害襲擊的非常時期,在不引起急性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基礎上,要保證災民吃到基本安全的食物。對於被污染食品就掌握其一般處理原則,即把未污染和受到污染的食品分開,未污染部分可供食用,污染部分按查明情況分別處理。

4.加強環境衛生措施

(1)臨時居住地建設和居住衛生。

(2)簡易廁所的修建和垃圾糞便的收集處理。

(3)屍體的衛生學處理。

屍體處理要做好噴、包、捆、運、埋5個環節。

①噴葯。扒挖屍體與噴葯緊密結合,屍體上可用石灰水、黑色草木灰來吸附含臭物質,也可用1%的二氧化硅與木屑混合吸附硫化氫之類的臭氣,或噴洒3%~5%的來蘇水。效果較好的是次氯酸鈣、氫氧化鈣和漂白粉混合噴洒,能很快除臭消毒。鑒於屍體是感染的隱患,WHO建議屍體用石蠟浸泡後,主地焚化,以避免疫情的發生。

②包裹。用包裝物包屍體頭部,後用覆蓋物包整個屍體,或裝入塑料袋扎口。有條件時可用標準化的專用屍袋。

③捆緊。將包裹後的屍體最好捆三道(頭、腰、腿部),便於移運和以免屍臭散發。

④ 運出。要用符合衛生要求的專用車輛,將包捆後的屍體及時運走,避免在市區內影響環境。在屍體裝車前,要先在運屍車廂墊一層砂土或塑料布,防止污染車廂。

⑤埋葬。在市區外選擇好埋屍地點,在不影響市容環境和不污染水源的條件下,將屍體深理地下1.5~2m,上面加蓋土壤和石灰。原臨時埋在市區內的屍體,一律重新挖出並移運市區外的合適地點進行二次埋葬,以改善市區的環境衛生面貌。

5.傳染病控制

(1)重建疾病監測系統。監測的內容包括法定報告的傳染病,人口的暫時居住和流動情況,其他主要疾病發生情況,嚙齒動物和媒介生物的數量等。

(2)重建安全飲用水系統。

(3)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做好媒介控制。

(4)及時發現和處理傳染源,加強病人的隔離、治療,做好疫點(疫區)的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工作。

(5)落實應急計劃免疫。


來源:地震相關知識-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前幾個答案已經很詳細了,我想說的是,國家現在對於災後的傳染病防控已經很好了,要相信各級疾控中心對於傳染病的防控。

當然最基本的就是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要說避免災後疫情,先說災後為什麼會出現疫情。

我認為主要是地震或災情,打破了先前的生態平衡。

疫情的流行病離來開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這三個環節。

如地震破壞了水源,原有的自來水和污水是不同的管道,地震後各類管道破壞,水源受到污染,由於地震使交通癱瘓,清潔水等物資不能及時送到,或者不能保證充足的供應,此時飲用受污染的水源,易引起疫情暴發流行。患者的排泄物不能有效消毒和清理,使傳染源持續暴露,反覆感染。災區患病人員離開家園遷徙他地,也會將傳染病帶出災區。再有地震破壞了原有的醫療衛生體系,醫護人員不能及時對上述人員進行救治,進一步加劇了疫情的發生。後續進入災區的人員,缺乏防範意識,也是造成疫情擴散的一個方面。

針對上述情況,我認為災後疫情的避免,要保護清潔水的及時供應,加強對傳染源如受污染的水的消毒和無害化處理。重塑衛生體系,及時救治患者。做好傳染病宣傳和教育工作,防患於未燃。

總的來說,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是防控疫情發生的有效辦法。


古人云: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及時有效的防範往往比防災更加重要,幾點需要做到:
1.地震後的感染,一個是破傷風,另一個就是氣性壞疽。
2.加強水源的防控和水質的恢復,確保災民的水源供給。
3.建立衛生對策應急預案,死屍的腐爛和惡毒的屍鹼可致人中毒。


嗯,基本上大家都說得差不多了。
最基本的就是,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進一步的是針對當地流行病進行預防,例如08汶川地震的時候國家針對利什曼病作出了一系列預防工作。雖然後來調查顯示利什曼病沒有流行過的痕迹,但是不等於這些預防工作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萬一發生了的話就能夠第一時間撲滅傳染病,所以這些工作還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是消毒工作,其次對於感染者的隔離,疫苗的研製也很重要。推薦武科大的災害救援與防疫,好像有網課


可以看一下下面這篇文章
https://m.douban.com/note/385701610/


防止出現疫情的最好方式就是災後消毒工作!


推薦閱讀:

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脖子舒服,預防頸椎病?
面部痘痘長在不同的部位能否反應健康問題,如果可以,是怎樣的健康問題?
健康人群為什麼會生出罕見病患兒?如何預防罕見病患兒的出生?
如何預防高原反應?
Apple watch 的心率測定能預測哪些心臟疾病?

TAG:地震 | 傳染病 | 疾病預防 | 公共衛生 | 墨西哥82級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