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對初級用戶門檻高嗎?豆瓣怎麼快速幫助新用戶帶來認同感?
豆瓣現在的「文藝」屬性貌似帶來了很大的負面效應,很多自以為「普通」青年的童鞋自動屏蔽這個網站了,豆瓣是不是應該更多的強調自己的學習型屬性呢?不過怎麼強調也是個大問題
問題和描述說的不是一個事情。
問題:豆瓣如何引導新用戶快速上手,屬運營問題;
描述:豆瓣怎麼宣揚自己的核心定位,屬品牌問題。
簡單說說引導吧。
現有引導做得不夠用心,新手引導不是給默認推薦和功能介紹就行了:
- 作為興趣社區,用戶留下來不是因為有內容看,而在於看到符合個人口味的東西;
- 如果有一套流程把重要頁面銜接起來展示給新手,會比讓其瞎轉更有效。
註冊新賬號進去遛遛,發現豆瓣比之前有改進,起碼推薦了小站給你關注,不至於Feed里光禿禿。
需要說明:
1、豆瓣事先不知道你的喜好與口味(註冊過程中也未做口味收集),所以小站都是隨機推薦。由於建立小站需要申請,質量基本靠得住;
2、個人覺得:相對推薦用戶而言,小站能更明顯地展示口味,比如戲劇、文化,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在內容質量和更新頻率上,小站也相對個人更有保障;
3、但上圖的展示方式,很像只是為了填充用戶Feed而作推薦,實在不利於用戶進行個性化選擇。
進入豆瓣後,餘下基本靠自己到處遛了,豆瓣只在關鍵路徑上做一些基本引導,似乎沒有帶你逛逛全站的意思。
默認展示豆瓣猜頁面,登陸前後豆瓣猜的內容沒啥區別(注意還有一條針對老用戶的Feed入口更改、功能更新告知——這對新用戶來說實屬多餘):
Feed和主頁只做了基本功能介紹和引導:
我的困惑,難免偏頗:
1、豆瓣沒有給用戶一套新手引導流程(按步驟說明各個頁面功用之類),是覺得自己的頁面已經足夠簡潔易懂么?還是相信用戶足夠聰明?還是覺得引導這種方式很冗餘?
2、豆瓣其實沒少做內容分類與口味收集工作,但為何沒有在豆瓣猜上體現出更好的效果?舉個例子:如果在豆瓣猜提供Tag篩選或者內容刪除,方便用戶管理自己想要的內容,會否更好?
題主的問題是「豆瓣對初級用戶門檻高嗎?豆瓣怎麼快速幫助新用戶帶來認同感?」
我來講講我的情況吧。可能和上面所有的答案思考的角度都不一樣。
我註冊豆瓣其實相當早,最早的豆瓣,是一個純粹以書籍、音樂和電影作為核心的網站。後來,逐漸增加了社交的屬性,很多人開始有了友鄰,加入了這個小組和那個小站。
可是豆瓣真正的核心一直都沒有變,它一直是,並且將來會一直是以書籍、音樂和電影作為它的「護城河」。豆瓣真正的財富是那些精彩絕倫的書評樂評,可信的打分體系(現在這方面稍微有點下降)。如果有一天豆瓣丟掉了這些,不過它現在有多少用戶,也會很快淹沒在嘈雜混亂的國內互聯網大環境中。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豆瓣對初級用戶門檻高嗎?豆瓣怎麼快速幫助新用戶帶來認同感?」
拿我使用豆瓣的情況來說吧,我沒有加一個友鄰或者小組,並且將來也不會加。但是每當我看完一本書或者一場電影,我仍然會習慣性的點開那個綠色的小圖標,記錄下自己的感想與思考。
所以對於我這樣的用戶來說,「初級用戶」又該如何劃分呢?我有為什麼要去尋求「認同感」?我為什麼要一註冊賬戶就要去關注這個小組那個用戶呢?我要做的,不過就是在那個搜索框內打幾個字然後再敲回車,開始我在豆瓣的旅程。如果我想要關注別人的話,那麼在豆瓣以書籍、音樂和電影作為趣源的體系中,我自然會找到與我興趣相關的用戶,再通過他們認識到這樣那樣的小組小站。
這是多麼自然和完美的引導體系啊。
正因為豆瓣還有很多像我這樣的用戶,所以豆瓣即使將來人氣衰落,仍然會擁有一批鐵杆粉絲。不管人潮是湧向校內網還是新浪微博,我們都一直把豆瓣當做自己最溫暖的家。
Mysapce 會衰落,新浪微博也會衰落,但豆瓣長存。
文藝?
只有沒去過沒用過的人才說覺得「文藝」
豆瓣的負面效應也不是「文藝」所造成的。
那些分析產品的人別再教條主義了成么,去註冊個賬號去找個小組待上一段時間,看看大家喜聞樂見的都是什麼不好么,一個勁兒的閉門造車,不知道做產品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搞清楚用戶的需求么?
「一入豆瓣深似海,從此炮友是路人」這話你沒聽說過?
不排除豆瓣小組有能夠學到知識的地方,就看你能不能管好你自己了。
作為用戶如果你真的有目的性的去豆瓣的話,會發現在對於自己的某些決策上豆瓣確實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的。但是豆瓣把用戶門檻架設的太高,多數用戶在互聯網上瀏覽時大多是浮躁的心裡,而上豆瓣需要一顆安靜的心。豆瓣要做的是生活發現服務,而真正能為用戶的決策真正提供參考的並不是電影或書的官方介紹,而是用戶的評論。要想看到這些文字評論,如果用戶懷著是一顆浮躁的心的話是根本就看不進去的。或許你會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豆瓣大可以多採用圖文形式。但是這又會面臨另一個問題,要想讓用戶在網站上貢獻自己真實的感想,也需要保持一顆靜下來的心,而如果豆瓣的產品更加花哨,表達形式多採用圖文的話就會打破讓用戶用心寫字的氛圍。一面是用戶收集信息的需求,一面是用戶獲取信息的需求,產品形態對於兩者的滿足會產生矛盾。最好的方式是將用戶的寫跟看創造兩者不同的氛圍,但是如果這樣就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造成兩者成為兩個不同的體系,網站整體風格不統一。兩者權衡,還是要偏重於用戶內容的提供,畢竟對於豆瓣而言好內容才是吸引用戶的根本。
文藝只是訛傳,豆瓣是怎樣取決於你關注了哪一幫人。
1.關於豆瓣的文藝屬性。
豆瓣的確不是文藝的,不同的人看到的豆瓣不一樣,摘錄某同學的部分答案你就懂了:
名震江湖的約炮三大好去處:微信、陌陌和豆瓣,誰用誰知道。
當然這裡的豆瓣,特指的是豆瓣小組。
加入了豆瓣小組之後,你就會發現另一片天地。你的三觀為之顛覆,你的慾望為之膨脹。
什麼影評、樂評與書評,只是一個幌子,一塊遮羞布,一個顯得文藝又高雅的障眼法而已。
搞文藝的那點事兒誰不知道,推而廣之人都是有慾望的動物,如弗洛伊德所說一切都是力比多使然,只是在那裡變得合理而又明目張胆。久居豆瓣衚衕的楊勃可是深知此道,並默許其發展。
如果有人聽不懂我說的可以去以下幾個小組看看:景濤同好組,八卦組,月亮組,我是一個傻逼組,還有,吃喝玩樂在北京。
這是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92510
2.關於門檻問題:
我是精神上傾向文藝,但是心理上沒做好準備的人。早早就註冊了豆瓣,偶爾去看,但是覺得自己無法進入豆瓣,自己沒辦法去關注一些生活上的東西。總結一下,我的門檻,來自於我自己,豆瓣的網頁什麼的我都看遍了,還是直到最近覺得自己可能經歷的多了,才終於有點入門豆瓣的感覺了。
3.至於新手導引么,好像豆瓣一直都不怎麼在意,是不是表示,真正的門檻並不是導引本身可以解決的呢?
如果來套新手引導流程,覺得更能幫忙新用戶留下來。
主要增加愛好的推薦,還有如何找到感興趣的小組、發現有趣的書物評論。
門檻不高吧,看電影,讀書,九點,小組FM很好的分類,可以很輕鬆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至於你說的「文藝」屬性,如果看到吸引「文青」的另一面,你會怎麼想,豆瓣只是在做自己的特色,現在多如牛毛的社交類網站做出特色很重要
非常喜歡豆瓣,08年註冊後就經常去,主要看書評和影評,還有一些興趣小組。
一個注重內容的網站,在外的影響只是副產品。
第一次之後,就沒人在乎種馬穿什麼內褲。
豆瓣文藝?哪裡文藝了?我怎麼沒看出來?
我覺得豆瓣不怎麼好用,還經常找不到東西。。。。唉
讀書不能讀 電影不能看
你覺得這算什麼。。。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軟體公司會限制訪問互聯網,這樣做的意圖是什麼?
※為什麼每次知乎給我發私信的時候,都說回復私信就會有人來跟我溝通,但是我回復了卻永遠石沉大海呢?
※網路大電影怎麼盈利?
※為什麼歐洲沒有出第一流的互聯網公司?
※搜狐員工待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