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和 Quora 有哪些不同點?


我僅從產品設計和社區機制的客觀角度回答和分析,盡量不涉及一些過於主觀的感受(譬如Quora上的抖機靈答案是不是比知乎少等)

1. Quora的Upvote 不等於知乎的「贊同」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兩個看似一樣的社區最顯著的功能,即Quora的Upvote/Downvote 和知乎的贊同/反對,它們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圖一,Quora的Upvote/Downvote)

(圖二,知乎的贊同/反對)

在Quora上——
Upvote代表你認為這個答案值得更多人閱讀,你願意它進入自己的時間線;
Downvote代表你認為這個答案的質量低劣。

這兩者並不必然表示你同意或者不同意答案的觀點,極端的情況下,你並不贊成某個答案本身,但是覺得作者有理有據內容詳實,也可以Upvote(我自己就收到過某個問題下和我意見相左的另一作者的Upvote);相反,即便一個答案的觀點和你一致,而你覺得其行文草率,就應該Downvote。

Quora 並不希望用戶僅僅因為反對一個答案的觀點,就對其進行Downvote。
Quora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What are good and bad reasons to downvote on Quora?

而根據知乎對贊成/反對的官方定義: 如何正確使用知乎的「贊同、反對、感謝、沒有幫助」功能?

  • 贊同和反對,是對你閱讀到的答案進行投票。每個人的回答的左側都兩個藍色上下箭頭,「向上箭頭」表示贊同該答案,「向下箭頭」表示反對該答案。

在大部分中國用戶的眼中,Quora的Upvote/Downvote功能的含義是非常奇怪的,我的理解是,在Quora出現的時候,採用上下箭頭這兩個圖標,西方用戶(當然主要是美國),第一感覺就是這和Reddit上的Upvote/Downvote是一個意思嘛。而在Reddit上,Upvote一篇文章的含義實際上就等於吆喝一嗓子——大家快來看啊!不代表你贊成這篇文章,甚至不代表你喜歡,哪怕你認為這篇文章值得更多人來罵也可以Upvote。從這個意義上說,Upvote更像微博的轉發,而Downvote則是「反」轉發,即試圖來抑制這則答案的影響力。

(圖三,Reddit的Upvote/Downvote)

知乎使用贊同/反對的定義,我想是因為在國內大部分用戶沒有類似的認知基礎,如果套用Quora的定義,就要承擔極大的教育和溝通成本;相反很多人之前用過百度知道,百度的給力/不給力(我覺得這個功能命名太傻了)基本上就是當贊成和反對來用的

但在另一方面,Quora的Upvote和知乎的贊同,都會造成同樣地影響,即讓目標答案進入本人的時間線內,被更多人看到。

對於個人經歷和知識分享之類的問答,兩者效果其實差不多,但是對於有對立觀點的問答,譬如春節放鞭炮,轉基因,中醫藥等,差別就能體現出來。由於知乎是要用戶明確表明贊同一則答案,因此可能的後果就是黨同伐異的現象會比Quora更加明顯。

為什麼呢,假設有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同性戀婚姻」下有一篇認為應該禁止同性戀結婚的回答,洋洋洒洒引經據典。在Quora上,不論對同性戀結婚是否持贊成意見的用戶,都有可能Upvote,而且因為Upvote的定義,不用擔心會被其他人誤認自己也反同;因此這篇文章會有更高曝光度;而同樣答案(不考慮語言區別)出現在知乎上,只有真的反對同性結婚的人才會點「贊同」,而許多支持同性結婚的人會不管這篇文章寫得如何上去就點反對,因此也減弱了該答案本該有的影響力。

我只說現象和分析,別問我怎麼解決,我不知道。

2. 在Quora上,是看不到具體某個人是否Follow自己的

除非進入自己的Follower頁面查。

而在知乎上,你可以明確知道任何一個人是否在關注自己。

我猜Quora的用意是,當你點進其他用戶的Profile,決定是否要Follow他時,不要關心這人是否也Follow自己。

3. Quora明確允許Self-Promotion型答案(也就是俗稱的軟文)

在Quora 的使用協議里,明確說
Self-promotion is permitted only as part of a sincere, helpful and direc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當然這個政策是不可以被濫用的,前提是推廣的內容必須和問題直接相關,回答者必須公開自己和被推廣內容的關係,等等。

值得參考的是,Quora早期是明確反對Self-Promotion型答案的,直到2011年才取消這則禁令,他們的理由是:

The quality of the answer is what we care about. Evaluating the intention of an answer does not support this policy.

即只要答案和問題相關並且具有高質量,Quora不關心回答者本人的意圖是什麼。特別的,Quora強調

We want users to write about what they know and care about—companies, organizations, causes, people, products, etc.

這是非常清晰和明確的態度——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作為對比,在知乎上我沒有看到相關的官方政策,但是實際軟文並不少,而且貌似不少用戶對此反感。

在這點上,我比較贊同Quora的態度,即只要答案本身有價值,那麼是不是符合回答者的商業利益是不重要的。

4. Quora上的問題和答案(幾乎)可以任意使用

Quora使用協議上規定2010年4月22日後產生的所有內容可以被任意使用,只要給予相應的Quora鏈接,並且原作者沒有明確提出反對等等。

這條規則對我很有利,因為我的公司把一些Quora答案包裝起來放到扇貝讀書上銷售,這個行為還曾經被人在知乎上質疑——怎麼看扇貝網「扇貝閱讀」收錄了Quora的問答並收費的行為?當然作為老油條,我哪那麼容易給抓到把柄。

5. Quora嚴格要求實名

Quora使用協議嚴格要求實名,不可以用化名,也不允許加任何頭銜(包括Dr.),他們沒有任何人工審核,但是用了一套演算法來進行判斷,當然在實際情況里,還是有不少人用化名,譬如很多中國用戶就用昵稱,他們也無從辨別。

知乎官方指南鼓勵用戶用真名,但是也可以用網名,大概是考慮到早期一些關鍵用戶的網名比真名要出名得多,譬如Keso,這種情況在西方是很少見的(除去混黑客圈那些)。

6. Quora上能看到別人的數據比知乎少,但是可得到的自己的數據比知乎多
譬如我無法在Quora上看到其他人有過多少Upvotes,但是另一方面,我能看到自己的答案被多少人看過(不僅僅是Upvote過),以及是否被我follow的人看過,譬如這是我1月份一段時間內的被閱讀量:

什麼意思呢,就是這7天里,僅僅得知我被Upvote了414次的感受,是遠遠不及意識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總共瀏覽了1萬8千次我的答案的——「我去我真TM說了點有人聽的話啊」。

能想到的基本就是這些了,有再補充。雖然這是3年前的老問題了,但是剛出現在我的時間線內,非常有衝動答一下,畢竟除了我自己所在的網站,知乎和Quora是我花時間最多的地方,即便不答問題每天也會看1-2個小時。

總之,不論兩者差異如何,我相信Quora和知乎這樣的產品,會給整個社會乃至世界帶來不可磨滅的正面影響。

----- 2014/02/09 補充----
經 @崔佳旭 的答案提醒,再補充條很重要的區別:

7. Quora上follow一個主題後,這個主題下如果有什麼新的問題就會推送給我,即便我並未關注過提問者本人;

這樣的機制都可以幫助新人的答案得到更多曝光,破除大號對注意力的壟斷。

當然了,知乎不這麼做我相信也有原因,所以只是比較異同,不說優劣。


二者我都粗淺試用,現在看,

  • Quora回答多傾向分析,知乎回答多傾向概括。
  • Quora調侃少,知乎調侃多。
  • Quora認真思考後的提問更易引來回答,隨便發問幾乎沒人理,知乎神馬都有人插一嘴。
  • 個人覺得最關鍵的,Quora投票很靠譜,知乎我看到不少非常熱的討論,得票最高的答案謬誤卻非常多,和得票遠低於它的第二、第三答案差距甚遠。另外還有不少因篇幅長、思維跳躍跨度大、言語夠酷等簡單理由獲得高票的情況。論壇氣質盡顯。

我是第17個回答的,樓上只有不到一半的回答屬於分析,更多的回答仍是總結概括。
說得討人厭些:這不是XXX語錄范兒嗎?

同意前邊幾位的回答,這不是知乎的責任,但知乎需要盡最大可能去控制,辛苦了。Quora趟的路在國內不好走,知乎或許需要重新披荊斬棘。


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區別:知乎和Quora相比,缺少了一個facebook。

Quora上面幾乎所有的用戶,尤其早期,都是和facebook關聯的。你可以輕鬆找到自己的facebook好友,也能輕鬆從quora找到一個人的facebook。這個早期氛圍雖然不是一直100%延續到今天,但是現在多數用戶還是真實姓名,很多人即使不關聯facebook,也是真實姓名,或關聯twitter。

所以quora上面大家都是 true identity,提問和回答的時候就會有所顧忌,盡量不生產低質量內容,個人覺得這個對於一個QA類社交網站太重要了。有時候在知乎上看到一些很水或者很差的問或答,真心覺得虛擬社區真的還是有虛擬社區的局限。當然這個不是知乎本身的問題。

facebook這麼重要的基礎設施的缺失真的是國內互聯網上一個很大的遺憾。比如,如果有這麼一套基礎設施讓知乎可以依賴,大家都是true identity來參與,知乎有很大可能會成為中國互聯網上的一個重要的「聲望」系統。但是現在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靠知乎的團隊自己想辦法自己創新了。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特意持續關注了一下Quora,發現在Quora上也有許多關於zhihu(知乎)的問題(http://www.quora.com/Zhihu),其中也包括了知乎與Quora的比較。

有人把知乎稱為Quora的Copycat,不過據我觀察隨著知乎的成長,它與Quora已經有所不同。如果這樣還一直被稱做Copycat的話,那我國現代製造業哪個不是Copycat,要再往長遠了說,西方世界裡的許多發明創造還不一樣是四大發明的Copycats?在「知乎的路怎麼走?」這個問題下,我認為keso說的第一條(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1453/answer/12203909)很對,也許再過一段時間,就不會有人在乎跟Quora的異同了。

不過作為一個俗人,我還是忍不住在乎了一下,由於專業的原因,從「地理(Geography)」這一分類入手考查了兩者的差別,順便還搭上了果殼問答的「地球」分類,希望能在一個側面反映出些問題。

一、先說Quora的Geography話題(http://www.quora.com/Geography)

沒找到此話題下的問題總數,話題頁面顯示有14個最佳問題,601名關注者。(數值截止於北京時間2012年5月9日15:00,到16:10分時又少了一個)

這14個最佳問題中也包括了一些伸手黨問題,比如:Manhattan: Where can I find a blank map of Manhattan? 以及這個以神奇方式回答地理問題的答案(http://www.quora.com/What-place-uses-the-phrase-If-you-dont-like-the-weather-wait-five-minutes/answer/Alex-K-Chen)

14個問題中達到10人關注的問題有9個,這9個問題中最多的關注人數為552人,平均每個問題有82人關注;9個問題中答案數最多的有51個答案,最少的有3個答案,平均每個問題有15個答案;9個問題中贊同票數達到10個的答案有44個,其中最多為32個。

在上述的9個問題中,關注人數、答案數及贊同最多數的問題在Geography話題實在是個異數。552人關注、51個答案、最高達到107票贊同的答案。而這個問題卻是What are the most surreal places one can ever visit?(http://www.quora.com/What-are-the-most-surreal-places-one-can-ever-visit),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已經巧妙地淪為圖片展示區,與地理的關係也越走越遠。也許跟下面我要說的果殼問答中「熊」的例子一樣,僅僅是因為那些景觀出現在了地球上。

去掉這個異數後,8個問題關注人數為190人,平均每個問題的關注人數為14人,超過10個贊同票的答案只有12個。

從問題跳到人上,Quora的Geography話題下Top Answerers前五位中有三位只回答了一個問題,一個回答了2個問題(這位的兩個回答還都是旅遊地建議相關的),另一位回答了38個問題。這位最佳回答者無疑是個勤奮的人,他通過wiki的資源回答了一系列最大最小最高最矮的問題。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許多問題就是伸手黨問題,外國的懶人也不少。這一數據說明在Quora上,至少Geography領域下的專家並不突出,答案的專業性也深受局限,其他領域是不是這樣不太清楚,但從某些問題的回答上可以看出,Quora上的人更傾向於技術流。

二、回到知乎(還是母語好,看著不累)

在知乎的地理話題下也沒找到問題總數(可能就是找不到),最佳問答數為56個(此數據截止於北京時間2012年5月9日16:00),但考慮到標籤運用的不標準,可能有些地理類的問題沒有被歸到話題之下,比如「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為什麼是長安為中心的西北地區?」應該視為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內容,還有「中國是否在經歷經濟中心自南向北的轉移?」也是經濟地理學關注的問題。

這56個最佳問答中包括了同一問題的不同答案,因此不得不強迫自己勤奮了一下,提取出關注人數超過10人的問題數為36個(已然是Quora的4倍了)。

不過有些問題可以抽象成其他學科的問題,比如:數學問題,「一個人在海拔為 0 的平地,目視天邊的地平線有多遠?」;物理問題,「如果地球被瞬間切成兩半,並橫向拉開 10 公里,放開後會出現什麼事情?」;互聯網問題,「現在國內都有哪些 LBS 網站?分別有什麼特色?」;檢索問題,「這是什麼地方的古寺?」;迷信問題,「地名的諧音是否對當地人的文化和思想意識產生影響?正面的有哪些,負面的有哪些?」;伸手黨問題,「有專門的和地理相關的資料庫網站嗎?」

去掉這類問題後,還有29題,去掉最高得票低於10票的問題後,剩餘18個問題。平均每個問題有10個答案,最多為26個答案;超過10個贊同票的回答共有22個,幾乎每個問題都只有一個遙遙領先的最佳答案;這些問題中關注人數最多為196人,平均每個問題關注人數為44人,顯著多於Quora。

從我現有的水平來看,問題回答的質量上也顯著好於Quora,同時,從文獻使用上可以看出,由於各種史料、數據齊備,知乎上的許多問題的參考來源不僅僅限於wikipedia或其他百科。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Remind關於地圖投影圖文並茂的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07882/answer/14140227)和李淼關於地圖聲情並茂的這個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65760/answer/13501004),還有周曉農關於中歐一統對比的全面論述(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91933/answer/13315299)。至少我沒有在Quora的Geography話題下找到過這類答案。

當然,也沒有在Quora的Geography話題下找到過這類問題。很多人將「問題」視為知乎(及Quora)的核心,至少在地理學領域,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氛圍更容易引發人們深刻的思考。

當初博士論文曾經準備寫一部分地球表層系統的歷史反演,開題報告中研究基礎部分寫道:「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幾千年文明史和文明的延續性,同時擁有廣闊的地域空間可以不受外界因素影響地自由發展。如此良好的時空條件,使其成為天然的歷史地理研究的絕佳區域。豐富的歷史素材,有助於在研究中把握演進過程的中及總體方向。」

儘管美國社會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參考的地方,但幾百年的歷史很難培育出類似於我們經歷上千年變更流轉的時空觀和獨特的視角(但在實際科研過程中已經有所改變,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開始關注中國這片土地,甚至已經有一批人在研究中國的歷史地理)。我覺得這一點是Quora與知乎明顯的不同,往宏觀了說是社會文化群體的不同,往微觀了說是個體思維方式的不同。

而從上述數據的簡單對比可以發現,「人」是兩者間最本質的區別,人的習慣、人的文化、人的專業,還有人的喜好等等。保持「人」的專業性就是保持參與者的水平,也就保持了知乎的優勢。

既然說到人也就順便說一說知乎地理話題的回答者,從網站上所能了解到的信息來看,知乎地理話題的許多問題也同Quora上的情況一樣,更多是大家一起探討,只不過知乎人多之後確實存在社交化傾向,答案贊同票強勢集中。當然,這一點上見仁見智。

但和常看到的情感類問題情況相似,知乎與Quora相比還有個不好的趨勢,那就是Quora問題下不懂的人一般不會胡扯,但知乎上貌似什麼都敢說。

三、果殼問答的情況

果殼問答中的「地球」分類嚴格說來並不適合跟知乎的地理話題及Quora的Geography話題放在一起討論,一是概念界定範圍有區別,二是面對人群有很大的差異。不過之前也看到知乎上有關於它和果殼問答對照的問題,索性一起說了。

果殼問答這一部分的總體感覺是:非社會性問答,不需要太多個性化的答案,相反,更多是在尋找到一個標準的科學可以解釋的答案,而這種答案要麼來自書本,要麼來自於網路,嚴重缺少原創性和思辨性。作為一個科普陣地,可以受到一定的關注,但用戶粘性肯定不夠。同時答案的質量顯著低於問題,果殼集中了一大批科學(其實也不止於科學)愛好者,因此好奇心驅使下提煉出來的問題也更豐富,也更奇幻……

比如「地球」分類下的熱門問題里有:
如果突然掉下成噸純金的隕石在我家院子里,那法律上隕石屬於誰的?
今天剛看完了七步《哈利·波特》小說,很奇怪的一點:他們通訊為什麼不用電話手機?
除了爆炸和地震,哪些情況下,可能聽到巨響呢?
關於泰坦尼克號,傑克和rose,為什麼jack死了,rose卻活了?
熊的舌頭有倒刺嗎?人被舔一下會傷到什麼程度?其他還有什麼動物的舌頭比較有殺傷力啊(我實在沒想通為什麼這個也被分類到「地球」,就因為熊和人都生活在地球上?)

該話題共430個問題(http://www.guokr.com/ask/category/7/),

答案超過5個的問題共35個(姑且把這些理解為熱門話題),最佳答案的支持票超過10票的有10個問題中的18個答案。

其中還有關於「海洋為什麼是藍色的呀?」的最高票答案是:「因為海里有魚,魚會吐泡泡,blue blue blue blue……」(http://www.guokr.com/question/147268/)。
好吧,呵呵,是挺有意思的……

地球分類下共有1874個關注者(http://www.guokr.com/ask/category/7/member/),

研究了一下「該分類的活躍達人」中的前五名,在「達人」這個詞莫名其妙地出現到熱炒的現在,也不好批得太過分,但這些人總體的得票情況和在該分類的專業程度,以及回答的質量均有待提高。

為了不造成誤會,需要說明一下上面的批評是基於我對果殼的關注和對科普工作的認同,大家也別偏聽偏信,我說的只是我(700度的近視眼)所能看到的。

說完了,突然想起來還有一個區別,就是知乎下大家似乎都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倒出來,相比於Quora,知乎上大段大段的答案此起彼伏,就像我這段一樣……

原文編輯於 2012-05-10

由於沒人知道的原因,我刪掉了幾乎所有回答。這一回答暫時保留的原因是它幾乎是我花時間最多的一個回答,只可惜現在的知乎已經不是2012年的知乎,這篇回答可能已經只有歷史價值,而無現實意義。更何況許多現在的知乎網友並配不上那時的知乎。


知乎和Quora重度用戶來補充幾點:

  1. 贊同縮略名單:在知乎的答案下面顯示的「***、***等人贊同」是嚴格按時序排列的,而且只顯示三個人,也就是說我看到的一定是最近贊同該答案的三個人。而在Quora裡面,答案的贊同者名單會優先顯示:
    1. 你follow的人
    2. 在該問題領域有certified profile或者貢獻較多的人
    3. 總體貢獻較多的人(大V)

      上圖是一個物理問題的例子,Quora還標註出了一些在本領域有相關brief bio的贊同者的身份。而在知乎:

      總體而言我認為,Quora的方法更方便我判斷哪個答案更受「專家」青睞,而知乎的縮略名單基本毫無意義,一眼看上去我只能根據數字來作出判斷。

  2. 主頁feed來源:知乎首頁的「最新動態」來源只有兩種,要麼是我關注的人贊同了某個回答,要麼是我關注的人關注、回答或提出了某個問題。
    而Quora上的feed除了我關注的人的動態以外,還有以下幾個來源:
    1. 系統隨機推薦我關注的話題下的新問題:

    2. 系統隨機推薦我關注的話題下的trending答案:

      當然現在知乎上的「熱門推薦」功能基本做到了第二點,但是第一點使得我更有可能在Quora首頁上第一時間發現我想要回答的新問題。我在Quora面試時的一個面試官是feed部門的頭頭,他告訴我說Quora feed的目標是 maximize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user will be interested in the feed (upvote, follow, or answer),面試題也與此相關。知乎的首頁設計則較為簡單,與推特微博類似。

  3. 用戶中心化程度:總體來說知乎和Quora的2-8現象都比較嚴重(雖然還遠不及微博和推特),但是Quora的大V(top writer)所得到的關注大多數遠不如知乎大V。還是拿物理領域而言:

    陳浩有35萬關注者。而無論是寫了幾百個答案的MIT的美女物理Postdoc:

    還是寫了幾千個答案的前NASA航天工程師:

    都遠遠不及。即使是亞當丹傑羅(Quora CEO,Facebook前CTO),也只有六萬follower,而知乎的周源和黃繼新,關注者都將近是丹傑羅的十倍。我認為出現這樣現象的一部分原因其實和我列的第2點不無關係:知乎用戶的首頁更加依賴於自己關注的人,而Quora user則可以靠關注話題來獲得feed,所以他們在選擇關注的人時也可能更加慎重。

暫時先說這麼多,以後想到再做補充。

回答本題所用的鏈接:

  1. What are some good ideas for interesting physics-related simulations to code as a side project?
  2. 有哪些反直覺的物理現象?
  3. Inna Vishik - Quora
  4. Robert Frost
  5. 黃繼新
  6. 周源
  7. Adam D"Angelo

重點在於FaceBook和twitter賬戶的鏈接,這對於quora初期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可以說FaceBook已經成了美國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這對於美國互聯網的發展很重要,而中國根本沒有這樣級別的互聯網基礎設施。


完全不同
知乎:答案是按upvotes排序的
Quora:答案是按瀏覽次數排序的

知乎:如果被upvote了會立即通知
Quora:被upvote了不一定通知

知乎:如果有人關注了問題從不通知
Quora:如果有人關注了問題一般會通知

知乎:如果有人回答了不一定通知,除非那個回答upvote比較多
Quora:無論是什麼回答會第一時間通知

知乎:話題下有精華問題
Quora:沒有精華問題,但有top answer

知乎:話題動態幾乎不變
Quora:話題動態每次都不一樣

知乎:普通的提問只有幾十個瀏覽,大部分得不到回答
Quora:普通的提問能收穫幾百個瀏覽,基本上有問必答


@王捷 的答案非常細緻,尤其是關於upvote和贊同的卻別很贊同。

稍微補充兩個:

  • 關於Promote 和credits:

現在的規定是這樣的http://www.quora.com/Quora-Credits/What-are-Quora-Credits;
Quora相當於把credits作為網站的貨幣來使用,每個人初始會有500 credits,每個upvote會賺10個credits,提的問題被follow會賺10個credits,現在的說法是網站還會定期更新你的初始500 credits.
而promote這件事有點類似微薄的推廣,或者是對自媒體的行銷。

所以你看,quora讓整個網站變得真正社區化(有貨幣,有營銷)了。我個人相信以後quota會把credits作為盈利的一個途徑。用戶可以利用購買credits來推廣自己的自媒體。(同理也可用於公司的營銷)

當然,這樣很有可能quora像微薄一樣因為過多營銷而使用戶體驗受損。所以我相信這是quora還沒有真正把credits來貨幣化的原因。

在這方面,知乎似乎是沒有動作的。

  • Blog

這個比較小了,quora現在是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blog的。兩個好處,
第一,會激勵更多人把quora作為唯一的自媒體網站。現在的知乎讓我很多時候想寫點東西還要另找地方。
第二,跟第一條聯合起來,會激勵更多人更密集的使用quora,並利用自己賺的credits去推銷自己的自媒體,進而推銷自己的想法,概念,商業意圖等等。

這方面我相信知乎也會跟進。

以上。


大家都好像忽略了一個很大的不同點,知乎是華文,quora是英語。

Localization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feature,但,很多人卻沒留意到這一點。


Quora「大號」的關注者人數遠遠少於知乎大號。爲什麼?


從產品形態和用戶體驗上,知乎和Quora基本上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無非知乎還是發展初期。
我認為最大不同點應該在互聯網環境以及創業環境方面。外國只有google,沒有百度,而百度有百度知道。雖然我把百度知道歸類到問答1.0的產品,但是知道畢竟發展了很長時間,問題無論從數量還是廣度來看,都是非常大的。而且有很好的民眾基礎。知乎還是太高端了,很難讓一般白領用戶適應他(回答問題不好的話,會帶來很大的挫折感。想回答好的話又太費功夫),更別提廣大的二三線的網吧用戶了。


今天被別的問題引去看了Q社的一個問答,算是我第一次真的好好觀察Q社的設計。
幾個細節很有意思:
1. 用戶全實名。這使得插科打諢以及互相攻擊的情況變少,用戶也會更珍惜自己的名譽,因為這不只是一個帳號,而是真實的信譽。
2. 查看用戶信息的時候,沒有顯示該用戶的關注個數,具體頁面里也沒有找到任何獲得多少贊的數據。Q社並不喜歡製造「大V」,在Q社上的過往業績被刻意淡化了。大V能發揮的作用是通過credit點數帶來的,你可以因這個邀請回答,也刻意把問題頂上去,但是要消耗一定的點數。這更類似與版主許可權,大V的作用是促進和推動。
3. 似乎給贊的人群中,如果有專業身份的,會被排在前列。比如如果一個生物問題,而給贊的人是生物學教授,似乎就會顯著顯示在前排。這和實名是掛鉤的,如果非實名,那身份也值得懷疑。
4. 少有抖機靈的回答。問題也大多工整。這和stackoverflow的體驗類似,sf的群眾會幫你修改不工整的問題格式以及回答,社區氣氛也不鼓勵甚至反對抖機靈發生。相反在微博上看到過知乎抖機靈集錦,相信很多用戶是沖著這個來知乎的。如果這是官方的軟文,那我只能說,做過頭了。我本人其實挺喜歡抖機靈,不過如果知乎願意更嚴肅,我歡迎。
5. 用戶更有思辨精神。不知道其他國家如何,考過GRE的小盆友大概會明白,哪怕美國人知識貧乏,但是思辨精神是國人無法比擬。如何才是嚴謹的推導和分析,是每個大學生都要掌握的。國內的教育有意無意淡化了這些。因此在知乎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如果行文有些文采,就會被頂上去。

沒有仔細用Q,但上面一些細節看出來,Q社更注重問答本身,而知乎出於種種原因兼顧了娛樂性來挽留用戶。實名與否肯定是一種妥協,中國的互聯網氣氛有反實名的傾向,這點不可否認,但是給知乎帶來的害處其實很大。如果一開始就咬牙堅持過來,也許現在是一種不一樣的情況。
知乎給名人效應創造了更多條件,一個有名的用戶在知乎的機制里就是被突出的,顯示多少贊和訂閱者,這本質上就是在認同一個人已經獲得的身份。但知識的分類是很廣的,在不同領域的問答中,這些數據難道不是誤導?例如我若是IT專家,有上萬關注,我去回答人文問題時別人仍看到我的上萬關注,這合適么?更不好的是,這使得關注和贊本身成為知乎的用戶的最大目的,超越了問答本身。這也是抖機靈和灌水的源頭,會拉低回答的質量。這裡的邏輯是,你灌水,被摺疊,成本是0,但是有很小概率會被贊。所以如果你的目的是收穫贊和關注,多灌水,哪怕不懂,哪怕別人說的很好了,哪怕只是修改別人的觀點換一種說法,都是被潛在鼓勵的。
這中機制比Q社有更好的反饋性和粘性,但是實實在在損害了質量。我不知道Q社開始是否也是如此聚集人氣的?不過知乎的管理,做過頭了。
其他不好多說,因為不了解。


目前為止感覺核心不同就是Quora的知識比知乎更有說服力。

比如在Quora,任何人的答案你都可以suggest edits,如果需要你可以要求答題者對他自己的某些言論進行來源考證。而這一點在知乎只有問題可以共同編輯。

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知乎更看中的是人的交流,一個答案的高票很可能是因為答案在情感上說服了別人;而Quora更看中的是知識的分享,一個高票答案則是用了切實的依據讓人信服。


我發現普通人確實缺乏分析複雜事實的邏輯能力,比如,普通人覺得Zhihu和Quora是同一類網站,實際上,知乎在美國的鏡像網站是Youtube。Quora對應的是百度知道。知乎的本質是自媒體玩的知識分享網站,由於技術和經濟上的差距,美國自媒體都玩Youtube,用視頻賺錢,中國由於玩不起視頻,只能玩文字。這就好比以前中國人騎自行車,美國車開汽車,如果你把中國騎自行車的人去和美國騎自行車的人放在一起比較,那你就搞錯了比較的對象。

中國的互聯網,尤其是視頻互聯網主要是靠遊戲支撐的,比如騰訊就靠遊戲養活,這在美國是無法理解的,上不了檯面。百度則靠賣假藥支撐,這跟美國沒法比,所以中國人玩不起視頻也可以理解,原因就在這裡。中國的視頻資源主要是給玩遊戲的人準備的,如鬥魚直播,他們肯出錢,所以有視頻玩,而整個社會不肯為互聯網出錢,只能靠遊戲和賣假藥維持,大眾怎麼可能玩得起視頻呢?所以只能寫字。當然,中國人愛做學問,美國人反智,各玩個的,也算各得其所。不過我覺得郭嘉把Youtube封鎖了,從長期來看,會對中國人在信息爆炸時代的智商進化有1%的不利影響。


知乎里的浮躁用戶的比例比Quora高。知乎里的長文章很少。


最大不同點並不是一個用漢語、另一個用英語。我認為「話題差異」才是最大不同點。知乎提的問題大多圍繞於中國當下所發生的,而 Quora 則局限於以「歐美」為背景的話題。比如 Quora 談論的是 Gtalk、AIM、 Skype 等,而知乎通常談論的是騰訊、百度、新浪等。所以,語言差異不是最關鍵的,反而是話題差異才最難融合。其實 Twitter 和 Weibo 的不同點也在於此處。


通過自己使用,發現了一些區別,但是未必是最大的,先寫下來算是筆記吧呵呵

  1. 知乎要邀請碼,quora不要邀請碼,但是必須翻牆才可以註冊成功
  2. quora允許google搜索,知乎不允許
  3. quora每個主題下有個best qustions欄,知乎沒有

除了大家提到的幾點外,從用戶體驗上來講,二者最大的區別是Quora打通了與Facebook、Twitter等SNS的連接。這點是使用起來很爽的地方,因為我想關注的人在這幾個社區有很多overlap。

另外Quora可以上圖,知乎貌似還不可以。


差距太大

quora上面有Tiki Barber這種大牛出來和球迷們聊自己在比賽前比賽後的活動,
zhihu有那麼牛的人咩?


知乎的up和down基本上表達的是你同意還是不同意這個回答,因此知乎的答案的排名和知乎用戶的價值觀是完全一致的。

quora就不是了,它體現的是質量。


推薦閱讀:

等你瘦了皮膚養好 我就娶你 ,怎麼看待這句話 怎麼回?
美劇和英劇有什麼不同?
營銷和銷售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主流開源協議之間有何異同?
微博和博客的重要區別在哪裡?你更喜歡哪一個?

TAG:互聯網 | Quora | A和B有什麼不同 | 知乎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