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奧地利在克尼格雷茨戰役中擊敗了普魯士,戰後的普魯士邦和德意志邦聯會何去何從?


我覺得韓丁的回答很有道理。我也開個腦洞。

首先1866年普奧之間是怎麼打起來的,這是戰後締結和約的時候討價還價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奧地利勝利到什麼程度

普奧戰爭是為了荷爾斯泰因-石勒蘇益格問題,然後奧地利向邦聯會議提出干涉,俾斯麥則反過來要求在普選的基礎上革新邦聯,然後就把任何反對普魯士的行為視為宣戰。然後就開打了。

柯尼希格雷茲會戰在波西米亞爆發,如果奧地利勝利,那麼如果取得的是一場壓倒性的勝利,奧地利薩克森聯軍開進柏林,巴伐利亞軍隊進入萊茵,那麼俾斯麥可能就自殺了。即使不死他也只能滾了,因為他這幾年的執政算是徹底搞砸了。然後面對戰敗的危機,原本就對俾斯麥流氓政策切齒痛恨的自由派和迫切要復仇的保守派肯定內訌,其結果就是戰敗的普魯士可能處於空前軟弱的局面。

那麼普魯士會願意放棄的領土有哪些呢?萊茵肯定普魯士最願意放棄的,普魯士保守派可以趁勢擺脫自由派,其次是薩克森領土,這些地方到1815年才併入普魯士,所以關係也不緊密。右派捍衛的是老普魯士,而西里西亞地區他們也不願意放棄,但是對奧地利來說最大的戰果就是西里西亞。

而且從波西米亞反攻殺進柏林的奧地利勢必奪取了一部分西里西亞。那麼當普魯士左右兩派內訌,地主和市民矛盾爆發,而且被徹底打敗的情況下,普魯士很可能會放棄萊茵、薩克森而誓死捍衛西里西亞。

則這樣進入締結城下之盟的階段,擺在談判桌上的籌碼就是荷爾斯泰因-石勒蘇益格、站錯隊的兩個梅克倫堡和奧爾登堡還有三個自由市。然後是普魯士願意割讓的萊茵威斯特法倫、可以接受的薩克森,和不肯割讓的西里西亞。

我覺得還是來張圖。

然後是勝利者也就是要瓜分這些籌碼的人都有誰呢!付出巨大代價國家一度被佔領的薩克森、沒付出多少努力但是至少站在奧地利一邊的漢諾威、黑森選侯邦、黑森達姆施塔特大公國、巴伐利亞王國跟普魯士接壤但是是在那塊飛地接壤,不過隨著普魯士戰敗很可能聯合各小邦進入了萊茵地區或者薩克森地區,符騰堡情況於此類似但是符騰堡有一個必然的戰果就是普魯士的西格瑪林根領土。

怎麼才能最大限度的擴大奧地利呢?

我覺得對奧地利最理想的處理方法是,奪取整個西里西亞和薩克森、這裡的薩克森包括薩克森王國和普魯士的薩克森州,在馬格德堡到科特布斯一線以北作為新國界、但這樣的條件普魯士不可能接受,所以只能把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都給普魯士作為補償,有意思的是1866年戰爭爆發前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就提出過交換一部分西里西亞的要求,但是遭到了俾斯麥的拒絕,但是我覺得即使到普魯士戰敗,普魯士依然不會接受,所以至少犧牲兩個站錯隊的梅克倫堡以及漢堡和呂貝克兩自由市都給普魯士。然後要求普魯士接受。

假設普魯士接受了,那薩克森怎麼辦?最好的辦法是把薩克森王國整個送到萊茵威斯特法倫去,建立萊茵王國。然後漢諾威得到奧爾登堡和不來梅。符騰堡得到西格瑪林根這個毫無懸念。

最後一個問題是巴伐利亞得到什麼,巴伐利亞跟普魯士唯一接壤的地方就是他在西部的飛地,但是萊茵王國不可能再拿出領土補償巴伐利亞,唯一的選擇就是奧地利來補償,最合適的補償無疑是薩爾茨堡,放棄蒂羅爾可以把巴伐利亞人拖進義大利事務,在威尼斯已經必定喪失的情況下這個選擇不錯。但是蒂羅爾在半個世紀以前英勇的起義抵抗過巴伐利亞,割讓蒂羅爾會破壞哈布斯堡王朝的威望,所以最合適的還是薩爾茨堡周邊。考慮到巴伐利亞的力量,能得到薩爾茨堡已經不會有太多的抱怨了。

那麼這樣處理之後的德意志就會是這樣一副局面,萊茵王國肯定對哈布斯堡心存感激同時對法國對萊茵的野心充滿恐懼,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也一樣,因為他們是法國入侵的直接受害者,哈布斯堡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成為德意志東部最大最完整的邦,而普魯士因為喪失了絕大部分工商業而退回了農業國,但是地主並不一定心存不滿,相反他們可能暗自慶幸擺脫了那些自由派和資產階級。

這時中等邦和小邦都只能寄希望於奧地利,普魯士面對俄國的威脅也只能寄希望於奧地利。那麼一個類似德意志帝國的東西還會誕生。

一個奧地利主導的德意志還會出現,只是不一定被叫做德意志帝國,相反很可能還叫邦聯,反正在德文里邦聯和聯邦都是一個詞,邦聯會得到改革,邦聯戰爭法會被強化,然後組成一個奧地利主導下的德意志國家。因為奧地利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為了避免法國干預,威尼斯肯定被割讓了,但是為了保住出海口,可能無法進一步的讓步,則1867年新德意志聯邦成立以後,德意矛盾依然存在,為了進一步利用德意志民族主義情緒,則蒂羅爾怎麼看都該給巴伐利亞啊!

同時因為《二月特許令》依然存在所以奧匈妥協的方向並沒有改變。但是哈布斯堡王朝此時的威望已經達到頂點,德意志民族主義者、波西米亞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對新德意志聯邦的成立山呼萬歲,所以對匈牙利的妥協肯定會小很多。

維也納宮廷的波西米亞黨無疑會佔絕對優勢,皇帝的婆媳矛盾里肯定是婆婆大獲全勝,茜茜越來越多的出國,去科孚島、去倫敦、就是不能去布達佩斯。

同時波希米亞的德意志一面會因為西里西亞的併入而大大加強,溫塞斯勞斯王冠領土上的德意志比例會得到強化,帝國本身的聯邦制的重要動力會被遏制。相反統一帝國的色彩會加強,匈牙利還會得到一部憲法,但卻不是二元君主國憲法,相反是一個自治程度接近二元君主國,但是沒有一票否決權也沒有自己的外交和國防權力的憲法。

波西米亞包含西里西亞將和薩克森、奧地利一起參加德意志聯邦,成為聯邦成員,但是聯邦院里的投票權由維也納宮廷行駛,聯邦議會則普選產生,以這樣的形式來滿足溫塞斯拉斯王冠領土的獨立要求,同時在奧地利帝國內部、也就是內萊塔尼亞則進一步推動帝國的統一改革、以民主化以及過半數的德意志人來強化統一趨勢。

則基於這樣的調整奧地利將放棄義大利與匈牙利妥協,而獲取德意志。則巴爾幹擴張就失去了動力,地主和貴族聯合起來講讓資產階級無法推動殖民和海軍政策。保守主義的中歐和俄國之間的矛盾會下降,因為俄國小麥固然可以衝擊普魯士小麥,但是匈牙利小麥更可以衝擊普魯士小麥,俄國將被匈牙利糧食逐出德意志,而不是被關稅拒之門外。同時通過有限度的經濟支援和軍事合作,德俄矛盾回比較緩和,甚至犧牲普魯士的波蘭領土和奧地利的加利西亞,把波蘭的問題整個扔給俄國,讓波蘭人去拖俄國的後腿,則中歐的君主同盟應該會比較穩固。


這個腦洞有意思,我來拋磚引玉一下。

首先,當時的奧地利既無意願也無能力完成德意志的統一,甚至對德意志邦聯的進一步整合都缺乏興趣。站在奧方立場,這場戰爭近乎於一場為北德小邦出頭的反侵略戰爭或一場德意志內部的維穩戰爭。這就決定了奧地利即使獲勝,其訴求也僅僅是在維持現狀基礎上對普魯士的有限削弱。

然而僅僅是這樣的目標,奧地利也很難完成。由於北德大部分小邦站在奧地利一邊,沒有任何理由允許奧地利在北德整合出一個可以制衡普魯士的政治實體或政治實體聯盟。假如懲罰普魯士的小夥伴奧爾登堡和布倫瑞克,那麼由誰來成為獲益者呢?

只剩下1/4傳統領土的薩克森拿不出任何可以作為交換的籌碼,地理上可以被允許擴張也有能力完成新領土整合的只有漢諾威,但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等南德盟友肯定會要求補償。技術上,以瓜分普魯士小夥伴為基礎,通過一系列領土交換和補償,最終使得奧地利在南德獲得土地和人口,以緩解奧地利的民族結構問題,確實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但這會是個漫長而拖泥帶水的過程,長到足以讓普魯士完成新一輪備戰。而對克里米亞危機時奧地利莫名其妙的武裝中立始終耿耿於懷的沙皇俄國,幾乎肯定會站在普魯士一邊。

更要命的是,野心勃勃的拿破崙三世正盯著萊茵地區。剝奪普魯士在萊茵地區的影響力,只會鼓勵法國重新進入德意志。在過去的數十年里,奧地利幾乎嘗試了能想到的一切手段來阻止法國。如今,一場勝利而不是失敗,將使得梅特涅的棺材板蠢蠢欲動。法國或者普俄聯盟,奧地利的極限也僅僅能應對兩者中的其一,而且還不一定能夠獲勝。假如我不是個奧粉的話,我甚至會斷言奧地利面對兩者中的任何一個,失敗都只是時間問題。

而普魯士自己,所能接受的最大領土損失,大概僅限於吐出1815年獲得的部分薩克森。西里西亞就不要指望了。那意味著總體戰,奧地利對普俄聯盟。而法國幾乎肯定會乘火打劫。

哦,還有義大利。奧地利也許可以保住威尼斯。但這有什麼意義呢?工業時代,威尼斯的繁榮已近黃花。對一支象徵性的存在艦隊而言,阜姆港不是已經顯得綽綽有餘了么?威尼斯的義大利人,背後有個正在和平崛起的強大祖國。維也納能夠信任他們的忠誠么?

綜上所述,我們將得到一個違反直覺的結果:

戰敗是奧地利可以接受的代價,而戰勝也許才是真正災難的開始。


如果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輸了,那最可能失去的就是西里西亞,其次是萊茵蘭。
奧地利得到的不多,更多的是威望和穩定,至少奪回西里西亞,洗刷了多年的屈辱。奧地利內部匈牙利地位會下降,波西米亞地位上升。
不出意外的話,奧地利會主導德意志,但能不能統一就不好說了。
德意志邦國里,漢諾威和巴伐利亞可能進入無法無天的狀態,除了法蘭西就沒人能治他們了。
威尼斯方面絕對是好事,雖然威尼斯已經衰落了,但那裡也是奧地利不多的港口,更是進入義大利的前哨站。保留了威尼斯,那就保證了蒂羅爾的安全,保留了重新入主義大利的希望。
畢竟把威尼斯割給義大利,義大利也不會滿足的。
我倒不覺得奧地利打贏了普奧戰爭是壞事,一來,普魯士的失敗,會讓法國顯得過於強大,威斯敏斯特的老爺們不會認為光靠一個奧地利+德意志小邦國就能對付法蘭西吧?
到那時候拿破崙三世敢入侵萊茵蘭,英國分分鐘就組建新的反法同盟了。

其他國家來說,俄羅斯是絕對的贏家,因為法國無人能治,英國的精力很可能被分散,到時候俄羅斯大概率制霸中亞,威脅太平洋,俄日戰爭中吊打日本奪取朝鮮都是有可能的。


答案是假設失敗,奧地利很難擊敗普魯士。
普魯士在軍事和經濟上的優勢不是當時的奧地利能比的。軍國主義下的普魯士擁有戰鬥力極高的軍隊、總參謀部、高效率的鐵路運輸、可以卧地射擊後膛槍和散兵戰術(奧地利還處於列陣和站立射擊狀態)。
國際形式而言,在俾斯麥的外交手腕(多面外交)下,英法俄都默許了這次戰爭而不選擇不插手,這次戰爭基本是普奧的單獨碰撞。
所以奧地利從戰爭一開始就很難勝利,如果真的要談奧地利在某些突發因素下取得勝利,那麼,小勝利的結果是這場戰役普魯士失敗,小德意志統一之路暫緩甚至中斷,壓倒性勝利的結果是現在的歐洲版圖將更加碎片化。
不過個人感覺有點無稽之談。


推薦閱讀:

TAG:奧地利 | 哈布斯堡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