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實踐決定認識;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問題1:如果實踐是認識的先決條件,那麼思考是實踐嗎?
問題2:如果思考不是實踐,那麼請解釋「行為背後都有動機」中的「動機」為何先於「行為」。
(本人忘記提問標題的問題所以現在做出補充,即問題3):
問題3:如何理解「實踐決定認識」;「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謝謝各位!


前兩個子問題的矛盾,正是教科書的錯誤所在。只將實踐理解為改造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的行為,意味著主動性、目的性在先,在此不但是主觀唯心主義,而且無法與其物質一元論統一。

正解只可能是:原初的實踐,即生存。主動—被動、意向—行為,同時顯現。意向性不是目的性(胡塞爾與海德格爾在此有爭論),我感到到我現在很困,是一種意向,但這不是我的目的,我並不想睡覺。沒有作為從現在投射於將來的意向之光,就不存在從將來背景反射回來的目的之像。目的性的實踐,比如勞動,在歷史上是較後的實踐。

因此,實踐中的知覺,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間,有非反思性,當然也不能在物理學和心理學上量化得出數學關係。我不需要看著鍵盤,就能流暢地輸入中文;但並不是因為我事先或事後清晰地記住了鍵盤每一個按鍵,而是通過眼睛的餘光、拼寫和按鍵的聯繫等。所以,換成英文輸入,我就不能做到所謂的「盲打」。如果完全關了燈,或閉著眼,我基本做不到,因為目光、手指以及屏幕輸入的內容,可互相調整,三者共同形成「盲打」這一實踐,而這一實踐不能還原為三個獨立現象,這三個獨立的現象拼湊起來也不能形成「盲打」。另一例證,可見千手關叔:為什麼我聽到泡沫摩擦、指甲劃黑板的聲音會難受?

最後一個子問題:不是說實踐是唯一的證明方法,而是說實踐是根本的方法。比如——

而這種實踐並不是一個人或少數聖賢、精英、領袖的實踐,而是作為人類的共同體,在歷史中的實踐。那麼就不能僅以過去的某些經驗,就說其中的理論經受了實踐的檢驗與否,進而上升為歷史的必然性,上升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只能說,暫時經受了某些人某些經驗,還需向更多人做闡釋,和他們進行論辯,而非以真理的名義強加於人。


@陳平 實名反對你的說法。不理解你為何會得出這麼驚世駭俗的結論

所謂真理就是被理性所正確認識的就是真理,也就是具有充分根據的抽象判斷。

這種情況下,它的反面是謬誤,就是推理錯了,那麼如何判斷錯了呢?當然是實踐。

然後你對實踐的理解完全是錯誤的,實踐不完完全全一定是在理性的指導下有目的的行動,因為動物也會實踐,他們有理性嗎?顯然沒有,但是動物沒有理性,依舊會犯錯。

但是這種錯就不是謬誤了,而是假相,你舉的例子我沒讀過相對論不知道,但是我理解就跟筆在水中彎曲是一樣的道理,雖然理性讓你知道筆並沒有彎曲,可是彎曲這一現象依舊不會消失。所以雖然筆彎曲了是錯誤的認識,是一個假相,但是它依舊是真實存在的。因此我們給了這一現象一個專屬的名詞叫做[光的折射]

同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很多。

謬誤和假相的區別就在於,謬誤一旦被糾正就不存在了,但是假相無論你如何運用理性的推理,它依舊在一定的範圍內存在。

但是是謬誤還是真理,都必須通過實踐才能檢驗。因為邏輯推理,理性思考,最終必須還原到一個具體的經驗事實當中進行實證才有意義。

你的問題有兩個

1.指導實踐的,不僅僅只有理性,比如動物就沒有理性,但是動物也可以有目的的行動。

2.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最終都必須還原到經驗事實當中,也就是通過實踐去檢驗。


謝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不是絕對真理。
實踐必須涉及到經驗,經驗有時候具有欺騙性,有時候又具有不確定性,有時候又具有不完備性,於是,經驗得到的結論就有了不確定性,不完備性和盲目性。
比如,光線運動的路線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那就是直線了。
但是相對論給出了光線在物質世界走的直線是有曲率的,也就是曲線。
人看到的東西是光的映像,而光線會受到場的偏折和彎曲,你看到的和真相存在一定的誤差。
所以,經驗會出錯,意味著實踐檢驗不到真理,要檢驗真理還依然經過理性推理,也就是依靠理性思考。

實踐是有目的的行動,它是依據理性思考的結論來指導行動,這樣的行動才能避開謬誤的干擾到達目的地,否則它永遠無法抵達目的地。
比如,人類要建永動機,但是經過理性思考,發現永動機是不可能實現的,儘管這個理想非常美好,但是永遠到達不了那一步。
但是有些人還是相信永動機而不相信理性思考,結果他還是要實踐,這除了迷信沒有其它原因可以解釋他的行為。
所以,你要靠實踐來檢驗真理嗎?它永遠檢驗不了,因為不存在的東西是無法檢驗的。即使你失敗了999次,你仍然相信下一次會成功,因為你會相信偶然成功是有可能的。

回到本題,我們大概可以有這樣的結論了。
首先,實踐是一種有目的的行動,它包含了思考的一部分,但是這種思考是一種依賴經驗的思考,還有一種非經驗的思考叫形而上學的思考,這種思考明顯不能稱之為實踐。

至於行為背後的動機,這個動機就是意義,所謂意義就是每一種行為都是有原因的,我們找到原因就能找到意義所在。原因只能通過思考獲得,因為它存在思想之中,沒有思想就沒有行動,沒有行動就沒有實踐,思想是因,實踐是果。
思想不完全包含實踐,實踐並不完全包含思想,這是兩個概念,前者是主動的,後者是被動的。
思考和實踐雖有交集或聯繫,但是又相對獨立,因先於果,所以,動機先於行為。


只說觀點。一個一個來。
人類只有有限地證明某理論是〞真〞或〞假〝的能力,沒有全時空證明某理論是真理的能力。所以,人類能夠證明真理是不自量力之語,包括那句名言。
實踐在意識的思維之後。思維是在知識中進行的。實踐之後,人類在意識中產生了對實踐的經驗,與實踐開始前的知識相對比,肯定一致的,修正預想中與實踐完全錯誤的。可見,先有思維和思維產生的知識(包括各種行動指令),然後有身體,工具等的實踐,最後意識獲得經驗。經驗是知識的一種,是人類在實踐中不斷獲得和積累的。人類經驗的核心是經實踐證明可行的知識。所以,實踐是證明人類知識可行性的終極方法。模擬器材上的實踐是部分可行性的輔助方法。
所以,第一問的答案是思考不是實踐。實踐不是認識(如題,我無定義)的先決條件,而是獲得經驗的一個先決條件。思考是在知識中進行的。實踐是在現實存在中進行的。知識在存在之先,思考在實踐之先。沒有思考的身體運動,比如應激反應,腸胃系統的〞第二大腦〝運作,這些是根植於身體內部的運動規律,是身體保證自身存在的固有運動,不屬在思維指揮下的實踐。
第二問,〞行為背後都有動機〞。這句話一般沒問題。人在行為之先,有思維。在思維之中,常常包括動機。這就是動機先於行為的原因了。但動機屬於知識,不屬經驗。經驗一定來自實踐。
第三問不答了。因題主產生這些疑惑的原因,是由於未把人意識中的知識和經驗分開。先有知識中的思維,然後才有現實存在中的實踐,最後意識獲得了來自於實踐的特殊知識――經驗。


問題1:實踐不是認識的先決條件,思考也不是實踐。

問題2:「行為背後都有動機」是出於因果論的推導,只要是有行為能力的人都會有行為,其中也包括本能行為和類似於精神病人的行為,這些行為的誘導因素可能更接近植物的光合作用,而非動機。說這些是為了防止不要被語言束縛對含義的理解。

問題3:「實踐決定認識」是說認識得有依據,或者說是分析得有樣本,而實踐的結果可以為你提供認識的資料。「實踐出真知」這句話有局限性,不能絕對的理解。實踐的長短所造成的不同階段的結論也會有差異,時代的發展總是不斷推翻過去的結論。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也是一樣有局限性,如果改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則比較合適。

說白了凡屬「檢驗」過程,都必然存在主體(檢驗者)和客體(被檢驗者)。首先:1.實踐結果並不能直接代表「客觀事實」,反證是不同的實踐者和實踐方式可能得到不同的實踐結果;2:檢驗(主體)的檢驗標準是否代表了真理的標準,還是一人一個審視真理的標準;3.如果1,2都有了標尺,那麼這個標尺的依據又是什麼,還是這個標尺本身就已經直接鎖定了真理。

所以,說真理太過草率。實踐可以修正認識,可以完善認識,認識可以無限貼近真理,但不等於真理,因為思考方式不同,這是一個變數,相同的輸入就會得到不同的輸出,何來統一的真理。


1.未知某真理前要通過實踐才能認識。舉個簡單的例子,人類第一次使用火叫實踐決定認識。使用了才對其有了認識。
2.實踐出真知,說的是在不斷地實踐活動中總結,質疑,再認識。即認知,使用,質疑,再認識,再總結。通過反覆的認識,總結,直至不能被證偽的狀態謂知真知。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即說實踐是對真理認識的唯一證偽或者證明的方法。未經實踐,使用的真理是存在被證偽的可能性的。
整體來講,這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必然過程。在前提條件未曾改變的條件下,反覆實踐認識後總結出來的真知是不能被證偽的,但在前提條件改變的情況下,再次的實踐會將以往反覆實踐認知總結的真知證偽的。故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說法。
說句題外話,凡是所謂真理,都是應當被拿來使用的,未經反覆使用,反覆認知的真理不能謂之真理。


只有活下來的生物DNA才能傳遞下去。所以流傳下來的DNA都是實踐過能活下來的 。


主觀見於客觀。。。
思考又沒有見於。


1.先看什麼是實踐,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而思考是純意識活動,不能算是實踐活動
2.實踐具有自覺能動性,即人的實踐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這也正是人與動物的區別,動物的活動是本能的。以上學為例,只有你有了想上學的動機,你才會去,看似動機在行為之前,實則你上學的動機來自於在社會當中的實踐,即別人通過上學日子過的更好了,或者是其他
3.這個問題和上一個差不多,以經濟發展為例。西方國家認為經濟發展道路只能按照西方的道路走,中國的實踐證明可以不走西方道路。


看了這麼多答案,我想我先要理解「實踐」的含義,才能得到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再次感謝各位。


你好 我想了解下這兩句話的推導過程


1、形而下的說,這話很正確,真理需要實踐證明;

2、形而上學則不這樣說話:

甲:城市&>北京&<大城市,真-城市P&>北京&

乙:北京是城市--真--不需要親自到北京就可以認同;

丙:北京是大城市--也對--但到底有多大--就需要親自(實踐)去看看吧?


謝邀!
本不存在什麼絕對真知和真理。認知里的信息沒有新鮮事。所有發生過或沒發生的事物和思想都是本源信息碎片重組的。


實踐產生客觀認識,所謂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主觀認識,源自本源關係心理。


謝邀

如圖,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認為,尋求真知的過程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再實踐的循環往複過程。
第一個問題中的思考是否等於實踐,答案是否定的,思考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從屬於認識部分。
第二個問題,如果思考不是實踐,如何解釋動機先於行為。動機是認識到再實踐過程中萌發的想法,是一種思考。因此它先於再實踐,但發生在實踐之後。

可能解釋的有點淺,見諒。

P.S.其實我是唯心論的擁護者(*ˉ︶ˉ*)


推薦閱讀:

馬克思為何博士論文寫《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
馬克思的辯證法與黑格爾的辯證法相比到底有什麼不同?現在究竟哪一種對馬克思辯證法的詮釋最接近馬克思本意?
如何開始閱讀哈貝馬斯?
為什麼矛盾的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如何理解薩特的「自由選擇」和「責任」的觀點?

TAG:哲學 | 實踐 | 卡爾·馬克思KarlMarx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高中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