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學習能力?什麼是真正的努力?

我在一個某江蘇小縣城普通高中(本一率5%左右,全縣第二)。我中考時不知道刷題可以提高成績,就只是完成學校的作業,懵懵懂懂的。中考全市前十去了省重點,其他就剩下我。我高三一年每天晚飯就吃包子或不吃,其他時間都在刷題,整理,數學錯題也整理了三本,可最後就上了一個普通一本(不過主要是英語考砸了,江蘇總分低,一科砸了就完蛋)。我十分不解,知乎上有些人說是我還不夠努力,有人說是我自己感動自己,我很不解,那我以後該怎麼辦?我想復讀,可我媽讓我知足,說不要好高騖遠……我就問問知乎上的學霸,什麼叫真正的努力?什麼叫你們常說的學習能力?我們班公認最努力,可以一天就睡兩三個小時的那位同學也就上個南財這樣的學校。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努力呢?名校的孩子在高中是怎樣學習的?


高中生所說的學習能力,其實是指應試能力,並不是真正的學習能力。

這兩者有什麼區別?

應試能力是在己知的劃定好範圍的知識領域內,考查你理解、掌握和應用這些人類己經非常成熟的知識,用它來解決相對固定套路的己知的問題的能力。

而高考前的強化訓練,本質上是訓練一種」條件反射」的能力,將各種題型的各種解題套路「內化」到大腦中,形成相應的神經元連接,這樣,做考試題就能做得又快又好,成為熟練的做題機器。

真正的學習能力,是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開放的場景下,自己去主動探索和習得原先不了解的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並且能應用這種新掌握的技能,去解決自己原先還不能解決的問題。

這兩者完全是兩回事。

就我在大學裡的觀察,真正的優秀的學生,這兩種類型的學習能力都很突出,但確實有相當一批高考中考分不低,但實際學習能力並不強的學生(這種學生通常稱為「高分低能」),後面還有兩種組合情況,應試能力和學習能力都低,應試能力低(即所謂」不會考試「)但學習能力高的,都有各自的人群。

在人生生涯的早期,應試能力強的,佔盡上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一種學習能力的作用開始日益顯現,最終對一個人成就大小有著重大影響的,是後一種能力,這就是我所說的「真正的」「學習能力」,而應試能力高低的影響,在大學畢業之後的人生中,其影響趨進於零。

總而言之,大學畢業之後數十年的職業生涯中,這種能通過主動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真正的」「學習能力」,起著重大的作用。

====================================================

補充一下:

學習能力是動態變化的,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改進的。

活到老,學到老,與時俱進。

觀察一下各行業的傑出人物,都具有以上特點。


學習能力就是吸收、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學校里,衡量這種能力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考試,進入職場之後,衡量學習能力就沒有固定標準了,但是,在學生時代培養的學習習慣、思維能力、記憶力,真真切切能夠增強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至於題主的疑惑,很好解釋,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不是一個人的事,還和他/她的周圍環境有關

某些地區的教育資源稀缺,這種環境下,一個孩子不管付出怎樣的努力,和教育資源發達地區相比,都很難學得更好。這點已經是公論了,看這個 如何看待 2017 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的言論?。

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上面是北京高考狀元說的話,這已經是明擺的事實。

教育資源稀缺的地區,家長和老師也給不出什麼高質量的指導,所以傾向於強調「努力」,就和題主所說,最努力的「以一天就睡兩三個小時」,最後考得也不好,這真不怪人學生不努力,也不怪學生用力過度,實在是教育環境也就這樣,缺乏指導。

教育資源發達地區,有各種開闊眼界的機會,老師經驗豐富,稍微做一些指導,比得上窮孩子熬多少個通宵。

我讀高中的時候,物理算是學得很好的,考試幾乎都是滿分,但是到了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就被屠殺了,那些題太難了,當時我心想,能做會這些題的孩子那要多聰明啊!

後來,我上了大學之後,同學中有在全國出名高中學習的,他們學校的學生在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就總是連續拿獎,就這些同學也好多都拿過獎,讓我羨慕不已。我一問才知道,他們高中師資力量相當雄厚,能夠組織課外輔導,讓優秀學生學習微積分,學會了微積分,那些奧林匹克競賽題自然不在話下,稍微努力點就能拿獎。而像我這樣在教育不發達地區的,高中的師資力量只夠應付高考,根本無心無力去提前教育微積分,這些比賽當然不是對手。

一些人覺得高不可攀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裡只是稀鬆平常。

你看,這就是教育資源的差距,不是你不優秀,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的環境就不行

但是,即使這樣也沒有辦法啊,人還是要努力。

我剛上大學的時候,看名校高中出來的同學因為超前學習,學起高等數學十分輕鬆,而我學得稀里糊塗,也自卑過好一陣子,基礎就不如別人,怎麼辦?

涼拌!難道就這麼投降了嗎?認輸你就輸了一輩子。

只能好好學習,別人基礎好,你更要努力,而且要經常總結,總結自己是不是學習方法有問題,總結自己哪些地方還不夠。

大學努力學習,畢業之後依然努力學習,當年高中的那點教育資源不均導致的差距,現在回頭來看,早就沒有任何影響了。

學習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認識到學習是一個終生持續的過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一時半會的差距,並不會決定人的一生。

加油吧!

了解更多學習方法請關注@程墨Morgan


謝邀,學習不是堆時間,不是比誰睡得少,不是搞努力的自我感動。

在我看來,學習能力主要是四方面:智商,專註力,時間,方法

智商就不說了,說後三點:

  • 專註力是最為關鍵的,寫作業喜歡玩手機的先自己反省,玩手機比看書消耗精力得多,看完手機我基本頭暈暈的,效率大減。據我自己的經驗,靜下來學習一般要20分鐘以上才能進入高度專註的狀態,這個時候記憶力和邏輯能力是最強的,切忌這種時候上廁所,吃東西什麼的。這種高效狀態一天只要那麼幾個小時就很好了。專註上課就不廢話了
  • 時間,大學之前人人夠用。就那幾門破課,翻過來翻過去複習來複習去。進大學之後或許不夠用,保證休息和良好的心態,想多學就少玩。如果說你很容易學得噁心只能說明你的精神力不夠強。
  • 方法,及時複習,每天晚上要把一天學的東西快速看一遍,這個對記憶是最關鍵的。有個記憶衰減曲線自行百度。

此文主要針對努力學習的學生,不想學的無藥可救。努力了但是學習不好的同學很多會進入努力的自我感動,這是學習的最大誤區。從小周圍就生活著各種學神,當年高中搞奧林匹克競賽同學們每周只上2天課,考試年級前十我們班有一半,他們後來都在清北。當時我就知道拼時間是最沒意義的,只能感動自己。


首先,不要相信「努力都上985 211」這樣的話,你目睹的事實也告訴你這是荒謬的不是嗎?因為知乎上別人的幾句話就挫傷信心進而懷疑自己,真的划不來。


下面回答問題~看問題描述,題主不解的地方主要有兩個,一是關於能力,二是關於努力。

對於能力方面,答案里一位老師說的有道理,應試能力不等同於學習能力。我認為它們是包含的關係,學習能力的範圍大一些,其中包括應試能力和其他的一些能力。這些能力都對考試成績有影響,但其中應試能力的影響比較顯著。顯然,全面提升學習能力要比僅僅提高應試能力更難,花費的時間精力也更多。這就是為什麼許多高中老師在接受師範教育時,都能夠認識到應試教育的弊端(拋開政治經濟等因素,僅從培養學生能力角度考慮),但在進入一線工作後仍然採取應試的教學方法。三年的時間很短,單純培養應試能力比全面培養學習能力要更加簡便和高效。三年抓一頭,把分數提上來,這樣學生才有機會進入更好的學府,有機會更好地培養多方面的學習能力。目前題主剛剛進入大學,應試能力不能完全丟掉不管,同時也要著手開始提升其他方面的學習能力了。

應試能力,說白了,就是抓住考試的套路的能力。每場考試都會有個大綱劃定考試範圍,但不可能在範圍內所有知識點都重點考察,這時候就需要一雙挑出重點的火眼金睛。除了哪些知識考察比例比較大以外,還應該了解它們通常的考察形式和難易程度。有些人做幾套題就找到規律,知道什麼內容怎麼考,有些人刷了好多題還是一臉懵逼不知道考什麼,這就是應試能力的差距。掌握規律以後,還要據此制定科學的複習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畢竟盲目題海戰術消耗太多的精力,要是吃不消複習效率就會降低。如果做的題目適量而精細,那就大大提高了複習效率。除此之外,臨場發揮也超級重要呀~不單是心態的調節,還有在有限的時間內拿到最多的分數!怎麼分配答題時間?什麼題該暫時放棄?選擇題蒙題策略?大題不會寫上什麼可以得到一點分?甚至大題怎麼排版給老師印象好?這些通通都會影響考試成績,而應試能力強的學生,會善於從多次模擬演練中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考場答題模式,而不怎麼會考試的學生就會越考越慌,越來越懵逼。


至於學習能力,範圍比較大,也有很多學者提出一些觀點。我明天看一下教育心理學的書再來更新。關於努力也明天再更新~


學習能力就是沒人教你的時候你自己能夠主動探索未知領域,最終搞明白的,搞透徹的能力。努力就是研究如何在給你最少的資源的時候,你能得到最大的成果輸出與成本投入比,或者說思考優化怎麼提高效率的過程。不光是知識,還有學很多其他方面本領和素質的能力。


給你一個能上網的電腦或者圖書館 或者人 反正就是個信息管道
給你一個目標
給你幾天時間
也許還會有獎勵和鼓勵
也許什麼都沒有
你能否在盡量少的時間
學到盡量多
盡量符合目標需求的知識


學習能力就是,把不會的變成會的能力。

學習能力強,主要體現在:效率、質量

效率:同樣的知識,有人花2個小時學會,有人花半個小時就學會了

質量:同樣是一堂課的內容,老師教完了做課堂考試,有人考80分,有人考95分。

思維方式、專註力、抗壓能力、興趣度、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都會影響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其實吧這個問題沒那麼複雜,知乎有一部分人是全中國佔盡優秀學習資源的那批,可以大言不慚的說「考個211、958很難嗎的那批」。可以理解,但狹隘是真的。我在四線城市,看多了像題主描述里說的那種無比刻苦無比勤奮到頭來只上個普通大學普通高中的人。我小學的時候在一個年級第一的班,說實話我不是特別勤奮,也就有點小聰明,在這個班算不上出挑的,但來到公立初中還是成了全班第一。我從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了環境,家境甚至性格對一個人成績的影響有多大。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學習能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我很能夠明白為何有人能說出「只要勤奮考個211958很難嗎」的話來。
說白了這個世界真的是不公平,個人的勤奮有時候真的沒某些知乎er認為的那麼管用。何不食肉糜。


永遠不要打疲勞戰!每天至少睡滿七小時!高中生又不要寫論文做項目趕deadline。
我只要感覺很累沒辦法繼續了就會停止學習,不做無用功。
高中的時候我還不知道什麼科學的學習方法,跟現在差多了,沒能成為學霸,很遺憾,不過那時候我還是有個原則的,那就是重要的事情先做。比如高中作業很多來不及做的時候怎麼辦呢,我只做最有意思的部分,簡單的那種送分題之類的就不做了,最多老師說你一下,其實很無所謂,高中學習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得到更多的分數,只要目的能達到,怎麼樣都行。
高強度的學習是一件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你說你每天晚上就啃包子刷題,這怎麼行,一定要吃好睡好。你舉得那個一天只睡兩三小時最後考南財的例子,太正常了,這種睡眠質量能考上南財算不錯了。
休息不足吃的不好,腦子永遠處於低功耗狀態,沒辦法解決複雜問題。舉個計算機的例子好了,假設把阿爾法狗放到一台十千瓦功耗的計算機里,它平均每一步運算要花一分鐘,然後我不給它充足的供電,砍掉90%,只剩一千瓦了,那他算力驟減,每一步就得花更多時間去計算,就算它平均30分鐘好了。
學習就是這麼回事,就這麼多任務,這麼多問題放那,拼的是最終你能解決多少疑問,記得多少內容,不是拼花了多少時間。
一旦開始學習,就要進入最佳狀態,不在狀態就不要學習,當然也不要去玩高強度的遊戲,這個也很費腦子,人會變得很累,去戶外轉轉,跑個步,吃點東西,睡個覺。
搞清楚自己的生物鐘,哪幾個時間段是自己最清醒狀態最好的時候,多利用分配好這些時間去專研最重要的部分。


先說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應試學習,一個是實際應用

針對題主的提問,先談談應試學習:


應試學習

這是每一個中國學生無法逃脫的夢魘,儘管喊了這麼多年的素質教育,但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換湯不換藥,應試教育被民眾詬病頗多

但我要提醒各位的是,在我看來,應試教育的目標,本就不是要培養出綜合素質多麼高的學生,而是篩選

一個基本的國情就是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而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教育資源無疑是短缺的。因此,應試教育更像是一個巨大篩子,篩選出「資質佔優」的學生來繼續下一步的深造

那麼應試教育的邏輯便極為清晰起來——在同樣的時間內,你學習的知識數量越多,解題的能力越強,也就等同於你的學習能力越強,你就是祖國需要的好苗子。這是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因為面對如此眾多的學生,現階段我們的體系能想到的最公平的也就是這招了。且不論你水平到底如何,分數說話總是可以服眾的了。

看清了應試教育的本質,我們也就明晰了其教育的手段——紛繁眾多的學科,培養的、考察的,就是你的邏輯能力,或者分解開來:整理、歸納、總結、運用的能力。

那麼針對應試教育的學習方法也就很明確了:根據每個學科的特點,制定合理的整理、歸納、總結、運用的方法

我們不妨以文科中的歷史學科為例:

歷史學科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就是信息量巨大,需要死記硬背的非常多。實際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相互聯繫的。

歷史存在兩條基本主線:一是以時間軸為主線建立;一是以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發展

所以我們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對所有重要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按照時間軸和事件軸分別整理。時間軸不必多說,事件軸不妨詳細一些。整理後的知識點應該包括:當時國內外背景,事件本身,產生的重大影響。(這裡只做舉例,因人制宜)

整理、歸納之後,我們要對知識點進行總結,也就是總結出非常簡短且易於記憶的關鍵字。將這些關鍵字放置在邏輯圖中(請自行設計,參考時間軸或者事件軸)

而知識點的運用,實際也就是圖形化記憶之後,在腦海里按圖索驥,找出對應的知識點模塊。

這裡不能繞開的一個話題就是做題。做題的本質是什麼?絕對不是去增加你考試的能力,做題的本質是增加對知識點運用的熟練度,以及對知識點查漏補缺。所以明白了做題的本質作用後,也就自然理解為什麼題海戰術是傻子戰術,而且不可取的了。

想明白為什麼,你才可能學明白


再來談談另一個方面,實際應用。

實際應用

學習是什麼,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學習讓我們掌握某個領域的能力,讓我們更好的適應工作、生活等等方方面的要求。

實際的工作生活中,學習能力在我看來,體現在三個方面: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一個項目交到你的手裡,你能不能在最快的時間內理解到這個項目的關鍵流程、重點環節,所需要的人手、資源等等,可以視為理解問題的能力,是對問題的初步判斷。

接下來要做的是對項目的細緻分析,比如處理這個問題需要哪些要素,你的優勢是哪些,劣勢是哪些,通過哪些手段可以發揮優勢而減弱劣勢的影響。是為分析問題。

最終項目是要落地的,需要被實際解決。這裡涉及的方面就更多了,包括組織、溝通、協調、流程管理等等。是為解決問題。

這三個方面,對於初入社會的新生而言,是非常基本的,而其關鍵在於抓住事物的本質

步入社會之後,學習能力的高低就通過這三個方面的培養和實際表現來判定。至於要做一個有心人,多向有能力有經驗的人請教之類的萬金油就不必贅述了。


真正的努力

這是一個更大的話題,關鍵字在於真正,疑問點或者爭議點就在於對努力的評判標準

我在這裡只給出基本思路:

1.真正的努力應是基於本質的提升,而不是基於時間或者次數來進行評判

2.持續有效的進步,由量變引發質變。誰也不知道量需要積累到多少才會有質變,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它出現時,你一定會非常明確的感知到

3.面對挫折,自我修正。有效的階段總結,並對自己使用的方法進行評估,如果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果斷進行調整。這種調整能力,亦是需要鍛煉和經驗積累的。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避開頻繁調整而迷失方向的陷阱。

附上我的另一個可以參考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772932/answer/237616300


歡迎批評、歡迎交流,不歡迎沒有營養的空談,謝謝!

最後附上本次回答的思維導圖:


我周圍別人認為很努力的人一般都不是真正的努力,要麼騙自己要麼騙別人

我姐高三每天睡四小時,天天刷題到深夜,家裡總說我不努力,每天晚自習回來直接睡覺。最後高考我比她高二百分。我敢說,我一天刷的題她一周都刷不了這麼多。一天到晚拿著書看看看不動筆有啥用啊,不是花大量時間就叫努力的,我們要看效率啊

匿了。被發現我怕我姐會被打


現身說法。努力這個詞本來就是個可怕的概念,努力是個吃人的辭彙。任何人一旦做什麼事情,不順其自然,不用興趣和熱情去做,不發自內心去做,而是扯上了努力,那他基本離失敗也沒多遠了。
說難聽點,沒有什麼比用努力去做事情更愚蠢的了。
要找到內在的東西!努力本來就是一幫對事情的本質了解不夠透徹的傻逼發明的辭彙。


學習能力的三個階段

一直以來,大腦就認為「上學」就是「學習」,離開了學校後大腦就會欺騙自己可以不用再上學了,不用再考試了,所以也就不要學習了。學習就是一件麻煩的事情,都已經讓自己麻煩了20幾年,從此刻開始就要隨心所欲地生活,不要逼自己再次學習了。

的確不再「學習」然後渾渾噩噩地過了5年,然後此刻仍然是解放前的入不敷出的狀態,不管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也許是跌到谷底,人才會學著爬行和反彈吧。這半年以來,才徹底明白一切以成長為目的,基於長期的技能磨練才是最關鍵的,才是有可能實現不再為生活必需而出賣自己時間的真正的財富自由!

而實現這些現在可以稱之為「意淫幻想」或者「夢想理想」的,前提就是學習學習學習,即學會」如何學習「然後再學習!

學習有三個階段:1. 學會他人手把手教的知識或者技能; 2. 學會書本上教授的知識和技能;3. 學會書本上沒有講述的知識和技能。

這三個階段逐級遞增,前個階段的完成,才有可能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磨礪。對照了一下自己,在學校和在社會剛開始工作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重複別人已經證明是可行的知識或者技能,而且很幸運這個過程,有教練在指導你。現實不斷給予你反饋,然後可以不斷地去調整前行的方向,有具體的戰術推向戰略,而對應的戰略反過來指導戰術。課堂上聽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相關課程內容,然後通過無數次的考試與排名,來反饋了解與明白內容的深淺程度。工作上老大或者同事可以針對你做的工作報告或者與這個客戶的溝通內容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其實如果真正地按部就班地紮實學習並落地他人手把手教的(包含現在各種付費的語音視頻課程)內容的話,其實活的也不會太差。不過人都是感性,很難理性地去堅持。

可以從谷歌中找到答案的就不要再詢問他人了。簡單地谷歌加上英語,其實就可以找到絕大多數生活或者工作中碰到的問題。相信我,其實你並不孤單!!這半年以來,才明白虛構和非虛構類文章的區別,在閱讀非虛構類英文原著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踐行思考觀察能力,也就是把他人的各種見解與經驗,篩選之後對照自己的過去的積累,看是否可以預測未來,並由此立即去做對應的改變。看了谷歌阿里巴巴蘋果騰訊等股票這幾年的起伏波動之後,明白了複利的恐怖性! 並由「定投」後產生的實際數據利潤中反饋出的一個結論:選擇比努力的重要! 緊接著購買了騰訊的股票,截至11月20日漲至420港幣(騰訊由此成為亞洲首個破5000億美金的公司),增長率超過了35%而且僅僅是在幾個月裡面,的確後續還會有波動,而且自己還是個外行,僅僅只是「瞎貓碰上死耗子」的狗屎運而已。真正地離把書本上的知識或者信息變現還有太遙遠的距離。當然,的確也感受到了把「長期」運用在生活和工作中地重要性!

實際上你購買了谷歌的股票,別人也照樣會模仿你,你好不容易悟出的理論,別人按照你的行動依葫蘆畫瓢也一樣可以得出滿意的成果。深圳華強北的「山寨」真不是吹的!!學習了很多的概念,也相應地去踐行了,但在陌生的領域或者不堪的現狀下,依然毫無起色。目前和接下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如何把學到的概念(有些還真的是「毀三觀」) 進行「關聯」,並把關聯後的情況反饋和落實到改變現狀中,即活在未來中才是能夠進入第三階段學習的開始標誌。說上面的這句話就好像:今天很苦逼,明天照樣很苦逼,但絕大多數人活不過後天的凌晨,因為他們看不到凌晨之後就會有轉機。而看到這個轉機的能力,就是第三階段的學習能力。

簡而言之, 活在未來,用不斷的行動來消除開始時的疑慮,用反饋的結果來調整前行的方向。整個過程其實就是磨礪自己三階段學習能力,並由此實現財富自由!


很多人都說我學習能力強,我認為他們說的是我比較聰明。在他們看來我中午起床,下午看直播,晚上刷綜藝,深夜做一套題(的一部分)還能在山東最難考的城市(我認為)中考了某類全市前20,倚仗的是我聰明。其實我認為是我的分析能力。
當我第一次看真題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些分類裡面哪一部分是我不用學習的,哪一部分是我直接放棄的,哪一部分是我需要付出努力的。所以說,我用最大的效率提高了我的成績。
可是,我認為我的學習能力不強。原因是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確我自己都承認我聰明,但是,這就夠了嗎?
聰明讓我很快理解老師、課本在講什麼,但是理解的太快就容易想「就這麼回事啊~」,接下來就會走神,回過神來卻又已經跟不上了。高中時代學的東西簡單又翻來覆去的被強制學習,除了數學別的都能學的不錯。但是到了大學,一切憑自主,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沒有班主任盯著學習,一路吊車尾到結束。
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是體現在學校公考這類地方,日常生活也會因為好的學習習慣受益頗多。認真看說明書,認真聽別人看法,認真堅持自己的愛好,種種這些都是你去拉開差距的地方。而我,做不到。。


取長補短,好好看看隆中對,諸葛亮的分析,放開視野


首次在知乎回答
目前高三,所以看到這個問題比較有感觸

首先特別想說題主截圖中的那些,能不能不要以大學生研究生的水平來看待高中的知識,相對於這個年齡來說,高中的知識已經達到了相對飽和。為什麼我們現在覺得三角函數牛頓三定律難,等到大學我們就一定學不會微積分?隨著年齡增長遞增的不止是知識的難度,還有我們的思維。
回歸正題,說說我吧
與題主相反,我在一所特別好的高中,本一率99%以上,前中等偏上基本就能考個985(雖然學校好,但是我渣)。但我初中是在一個相對差的學校,因此對學習環境對人的影響比較有體會。
首先,學習能力,我一直覺得,這12年,對我們真正學習能力的考查,不多。高中三年的過程以被給予知識為主,自己探索少之又少。老師,教輔已經為我們整理好了各種資料。而學習能力的高低往往體現在自己尋找答案與整理歸納的過程中。也正因此,一定程度上,師資和環境比學習能力更重要。
其次,勤奮。之前有一個清華的學長回來演講的時候,有同學問到,每天幾點睡覺好呢?那個學長回答:「當時我們班有每天兩三點睡考上北大清華的,也有每天十一點就睡考上清北的,幾點睡不重要,適合你最重要。」題主問高校的那些學生是怎麼學習的,我以我身邊的人為例吧(雖然我們明年才高考),有的人真的是很勤奮,體現在他的專註上,保證在學校的每一節自習都是高效的,也是改錯本整理了許多,53翻得都爛了。但有的人吧,曾經我以為他就是聰明,但後來發現天分二字遠遠不足以獲得一個好成績。

最後,我還是想強調環境的重要性,當我身邊的所有人都在努力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熬夜學習或是周日自己去學校上自習等等都是稀疏平常的事。題主應該已經比周邊的很多人勤奮了吧。我只是我當前環境里的適應者,題主已經是超越當前所處的環境的了。從這個角度。題主比我厲害。我只是被環境推著走,但你是依靠自己的毅力前行。

好像扯的有點多,歡迎交流。


題主自己也把原因說出來了:不是高中不夠努力,而是初中不夠努力,導致沒有能進入好高中。

好高中和一般高中,在考大學方面,天壤之別。具體的差別體現在師資力量、雞血氛圍、學習方法等等。


慢慢學習,專註最重要,然後就是實踐。


去了解超級演說家劉媛媛就知道答案了。


有個故事叫《小馬過河》。

我總講給自己聽。

答案要自己去找,去實踐,網上看到的只是別人提供的方向。


謝邀。學習能力和努力有關,也和效率有一定相關性。
帶有目的性的學習往往最重要的是效率,舉例來說,當學習英語的時候,有一個外教一對一進行語法、口音等全方面的指導要比我自己背英語單詞和看書來的有效得多。
金錢的投入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提高效率,對於專業性的學習來說,更是如此。
題主感到困惑的211,985等,大概是所處的地位不同,在大城市高考制度不同,學習內容、同學環境等均不同,私以為是不能同等比較的,如果題主仍然對於學習的差距感到焦慮,建議不要急,先拓展自己的視野,找到更為高效的學習方法。


自我學習與交際學習,自我學習是對知識的求索,交際學習是如何找准與對方的利益共同點。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選擇復讀一年的孩紙並不能取得滿意的成績甚至更差呢?
要怎樣努力才能考上一個211的大學?
怎樣毫無顧慮地翹課?
女朋友生氣,煩你打電話。作為男友,你還會不會繼續打電話給她?如果是你會怎麼辦?
努力是否一定有回報?

TAG:學習 | 學習方法 | 高考 | 高考復讀 | 大學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