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外來媳婦本地郎》近年質量每況愈下?

現在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簡直看不下去了,強行而尷尬的笑點,劇本充斥著濃烈的說教氣息,沒有了過去對社會的評價和諷刺。這是否意味該長壽劇已經步入晚年?


我只想講,真的不要再拍了,求你了廣東電視台,求你了外來媳婦本地郎,現在每次周末回家都會看上一會兒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好奇想了解下貴劇已經爛到了什麼程度,到底有沒有極限?十幾年的時間將本可是不可多得的粵語本土經典生生被不求上進的貴台拍成垃圾真的讓我很失望和痛心疾首,現在貴劇真的可以爛到讓人上吐下瀉的程度,看之前都要準備點胃藥和鎮定劑。劇情白痴無邏輯演員表演生硬浮誇到令人髮指,每次看到一半我都有衝進去電視機打人的衝動,相較頭幾年的質量現在可以講是一坨翔了,感覺廣州地區的演員都被塞進去拍這部劇,老演員更是將此劇當成養老院。貴台還以此為老本吃了快二十年,現在爛得只能靠像我這樣的情懷粉撐著,劇集的質量之爛基本吸引不了新觀眾,每次打開貴台感覺有超過百分之50的時間是在重播外來媳婦本地郎,感覺貴台可以叫外來媳婦本地郎台了,我還沒上小學的時候貴台的「王牌」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就是外來媳婦本地郎和粵韻風華,差不多二十年了還是外來媳婦本地郎和粵韻風華,節目不變就算了但節目質量爛成這樣還在堅持我就很難理解了。最後希望廣東電視台能停拍外來媳婦本地郎給自己和其他人機會。


1主要是很多題材不能碰但可不可以暗示性的寫,比如網癮,比如污染,比如反腐,比如房價,比如歧視,比如國企改革。假如能碰,相信還能再火幾年,我還是挺相信外劇編劇的實力。
2人物關係要更新,對於廣州人的確關係不如之前那樣強聯繫,但對於老街坊來講,關係不可能差到哪。現在劇里的人物關係太牽強,覺得自從從列家村搬回來後 ,各個人物聯繫太靜了,每個人見面都是擦出來的火花都差不多。
3人物性格的深化,給新來的那幾個人物添些背景性的故事和對人物性格有幫助的故事,像老大有上山下鄉的背景經過wg,性格跟他讀書少也很有關係,在國企工廠里打工;老二當過「走鬼」,當過「地攤佬」,代表對廣東經濟奉獻最多的民企;老三當國家幹部,因為成長過程幸福得多,因為兩個哥哥都去工作養家了,他又承著老爸的官夢,自己又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老四靠著老媽的獨寵,在家中耍小聰明,讀書又厲害,考了一本大學,但成長中享受著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春風,祝師奶和阿嬌背後的故事更是感人。比如啦,口水威和他母親老年痴呆那幾場戲,堪稱後500集的巔峰,因為那實實在在描繪了一個人的性格是怎麼形成的,以及升華了口水威這個人。還有很多話題比如老作的文學夢是怎麼來的以及他在居委會工作又怎麼體現對這個夢的堅持。比如白粉明是怎麼染上白粉以及如何戒的,而這又是如何改變他的性格的。比如洗剪吹和貴元和康祈祖和口水威會不會經歷更多的事,使得他們能更緊密地聯合在一起。老是酒肉朋友哪裡好挖掘。
4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劇情空虛化和脫離時代。有時候一件很簡單就能解決的事偏偏要拉很久,但確有時候也很無腦,一件難以發生的事就這麼發生了,這都是空虛化的表現。希望編劇可以更細緻點,邏輯要多推敲。脫離時代就是寫的東西可不可以多點時事,中國的新時代正在廣州這座國際化都市裡一點一點地體現,寫新時代人的婚感情觀如天庥能不能閃婚。寫新的愛國主義比如寫小粉紅,阿嬌的子女里想寫個還是很簡單的。


時不時上網或在電視睇下《外來媳婦本地郎》,和題主和其他答主一樣的感受。何止是劇情無聊?各種畫面、聲音都令人很不舒服。

曾經的片頭是這樣的:

現在看到的片頭卻是這樣的:

如果片頭的畫面還不足以說明現在的製作質量有多糟糕,不妨再睇下十幾年前和現在的康家客廳:

在2004年,康家容光煥發,體現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而在2017年的今時今日,康家客廳一片老氣橫秋、黯淡無光。康家當然也是裝修了幾次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但不知道劇組的工作人員是什麼審美,才會把康家裝修成絕大多數廣州家庭都不太會這樣裝修的風格。

個人覺得,現在的外劇最大的硬傷是不好笑。自從康祈宗與蘇妙嬋離了婚(實情是郭昶去世了,接替他演康祈宗的新演員又太造作,只能以此交代劇情),整部劇拍落來就很難再見什麼笑點,這是客觀上不能不接受的。然而搞些皮笑肉不笑的包袱也就算了,還要時不時放些哀樂一樣的背景音樂,這就很讓人受不了。不論在康家客廳,還是朋友圈咖啡廳,不論是悄嬌娃餐廳,還是荔灣人家旅館,基本上就沒有見哪個場景響起過以前那些歡樂、輕快的背景音樂,而是各種深沉、低落、懸疑。

曾經看到新聞的視頻,導演也自認現在的劇情似乎跟不上時代了。但試想一下,真的僅僅是劇情跟不上嗎?年輕人真的是你想遷就就能遷就的嗎?其實不是這樣。很多觀眾當初之所以追住睇《外來媳婦本地郎》,唔系因為有幾多靚仔靚女,而系好笑。

康家的情景切換是一個最大的敗筆——從前康家的西關大屋是一個家庭的象徵,而現在的荔灣人家旅館是一個社交中心。從前一到星期六晚七點,廣東各地家庭的電視機都會響起「生仔未必就系福,要娶新抱要分屋……」大家不但只笑到見牙唔見眼,而且會通過劇集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而現在的荔灣人家,是一個社交中心,是昌盛街各種口水彙集的是非之地。在這個旅館我們感受不到半點西關風情,感受不到半點天倫之樂,有的只是各種無聊。這樣的情景像深夜食堂,可能有各種故事情節,但觀眾肯定笑不起來。

而看到現在,會有很多很奇怪的人設變化:

康家契女曾由美由以前充滿活力的女生變成了未婚媽媽

髮型師冼剪崔竟然真的娶了康家的保姆翠紅

老作陳想妹搖身一變成了村幹部再成了居委幹部

這些變化用現在的講法算是腦洞大開了,但看來看去,好似是單元劇《夜傾情》的套路(高中時代看完TVB會接著看看這個……)?反正我作為觀眾,是不太願意接受這樣的劇情的。

一部拍了三千多集的劇,窮盡了廣東台能夠窮盡的演員資源,或者真的應該折埋了。畢竟康伯康嬸都老了:

康祈宗蘇妙嬋這對姦夫淫婦的搞笑鏡頭也一去不復返了(坑渠宗同倀雞嬋經常吐槽對方你死先,我好搵過第件,結果坑渠宗真的去咗好遠好遠嘅地方……):

這個鏡頭讓人很容易想到陳奕迅《黑暗中漫舞》——捱到這傷口激發士氣,左腳高舉到白髮齊眉

我們印象中的康家應該是這樣:

或者是這樣:

但肯定不是這樣:

再回顧一下早期的片頭:

視頻封面外來媳婦本地郎片頭曲(2001)youku.com視頻

生仔未必就系福,要娶新抱要分屋,老屋飛入啲外來雁,雞同鴨講眼碌碌……


從每次回家總會看看到現在回家只看以前的重播。我覺得我個人不怎麼看最新的原因大概有
1.新的人物演技有點兒尷尬
2.以前這個月有什麼新聞熱點下個月就能拍出來。諷刺意味深長也很幽默,但是現在發生了什麼大家很快就能知道了。老套的反諷觀眾看多了就膩了,需要全新的內容。
3.原來在七點到八點我能看的喜歡看的只有外來媳婦本地郎,但是現在我可以點開手機,打開盒子,選擇多了,吸引力自然就不高了。
4.原來有很多小的角色來來去去,達老共和由美等來來去去的角色代表了很多廣州特色,而現在幾乎都是常駐。
以上


外來媳婦本地郎(外劇)從一開播就在看,一度一集不落追下來,看著幸子早早離開由美菲菲補上,但自從節奏變慢成一天兩集只講一個故事之後就覺得要追下去都很辛苦。轉折點是老二康祈宗的演員去世,新的演員不受歡迎不得不把老二的生命在戲裡再終結一次,本劇的大半靈魂也跟著二哥去了天堂島。於是可以安心棄了。

後來就是換台換到珠江台發現外劇還在播、去士多瞄一眼電視咦康家怎麼搬到城中村了、不知不覺外劇破了長命紀錄、咦天庥都上完大學了、咦外劇還在播、居然還沒停播……

外劇是處境喜劇,長命的處境喜劇演到後來都難免會陷入套路,包袱排列組合都抖過,熟悉的面孔表情肌一動就知道下一句要說什麼,題材總是溫吞水不踩界的家長里短……片頭曲如果還是有劉濤聲音的版本的話,不如拿出點勇氣好聚好散。


昨晚寫的一些想法,沒想到原來早已有人發現問題,那我來說說我的想法吧~

最開始首發在公眾號「廉牧家書」(lianmudashu)


今天這篇推文思來想去,念了很久,卻一直不知如何下筆。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至於怎麼就突然「響」起來了?這就不得不分享我自己的一個「小癖好」。

其實我是個特別不喜歡出差的人,或者說是個特別不喜歡變動的人,一切按部就班於我而言是一件很安心的事。記得2015年出差到北京,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每天往金主爸爸贊助的一檔綜藝節目錄影現場拍照寫稿,其餘時間都在酒店裡待著,由於酒店在郊區,方圓幾里都沒找到有米飯出售的餐館,彼情彼景,無聊得讓人產生幻覺。

於是幻覺來了,思鄉情怯的我居然上網搜《外來媳婦本地郎》來看,而且還特么奇葩地從第一集開始看起。就這樣,作為一枚廣東狗,我居然在首都酒店的房間里,一集一集地看著這部粵語長篇情景劇,度過那段無聊的出差時光。自此,異地出差看《外》劇成了我的一個小習慣。

聊起這部廣東「神劇「,確實是不少老廣的集體回憶。要說能夠在廣東引起萬人空巷效果的電視節目,除了當年本港台那部《大俠霍元甲》以外,就數《外》劇了(什麼?春晚?那是不存在的)。

時至今日,這部在千禧年首播的「長壽劇」仍在更新中,這鍥而不捨的精神令人感動,但「死唔斷氣「的狀態亦令人扼腕~我不是針對誰,畢竟這部劇陪伴了不少廣東人」電視汁撈飯「的時光,但近年來的更新,無論是劇情,還是節奏都令人十分失望。

1

一部電視劇好不好看這是一個很主觀的問題,比如說我家就風雨不改,周復一周地追著這部劇,畢竟《外》劇是在飯點七點檔播出的,不看它還能到看什麼呢?「上午喝下午通」?還是「便秘,老便秘,苦呀!」呢?

繞開難以客觀評價的審美因素,我們不妨用「現狀與過去」的相對維度來掂量掂量。如果就這個層面的討論,相信你也有同感:《外》真的不如從前好看!

不少人覺得《外》劇的好看就在於演員,尤其二哥二嫂的精湛演繹,從對白語氣到肢體語言都非常接地氣,兩個角色彷彿就是「活」在你我身邊的市井小人物,或許就是樓下五金店那個愛燙頭的老闆,街口小餐館收音機前的老闆娘……而隨著「二哥」的離去,就覺得整部劇就開始變味了。

一部劇的成功,演員固然重要,但幕後初創團隊的策劃同樣不容忽視。我眼中的《外》除了演員的演技足夠真實,劇情也是非常的真誠,甚至「真」得有點直白、直接,是直面你我現實生活里的矛盾和衝突。

中國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到了2000年,年度關鍵詞有很多:千年蟲、朝韓共同宣言、中國移動成立、陳水扁上台……廣州,這個乘著改革開放東風的南方一線城市的關鍵詞是:外來vs本地。

今天的廣州一直被認為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但我所記憶的90年代,廣州原住民對於「廣州以外都是外地人」的狹隘想法和表現,隨處可見。

在「外地VS本地」的矛盾大背景下,《外》劇初創團隊巧妙地抓住了這個矛盾里的一個表現形式——外地女子與本地男子交往結合的趨勢。再把它放置在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西關人家(九十年代的鄙視鏈里,西關可以說是是「原住民」中的「原住民」),就此構建出整個情景劇的基本框架。

  • 圖源第1集《煩惱的生日》短短几分鐘的「吃飯戲」,將劇中二嫂「地域炮」的形象描畫出來也為後面三兄弟帶外來媳婦回來的隱患埋下伏筆

以「用心良苦」一次來形容《外》劇初創團隊真的一點不為過,作為一個地方電視台,通過外購劇撐撐場面,或是隨便搞個「合家歡」情景劇就能交差其實也「沒差」,可他們偏要選取大時代背景里的關注點和矛盾點,再通過一個低成本的情景劇來表現。萬人空巷追《外》劇,每周翹首期盼更新,是對這部劇團隊最好的反饋表現。

2

但我們來看看最近幾年的《外》劇,我們會發現再也找不到上面提到的這種「矛盾」了,戲劇張力靠幾位老面孔苦苦支撐,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雞毛蒜皮事情的大雜燴,或是各種效仿香港三色台那種劇情拖沓、bug接bug的情景小品。

有人說,《外》劇變味是覺得這已經「離題」了,不再是關於外來媳婦與本地郎的故事了,人物角色越來越多,劇情支線越來越分散。我想說也不能完全怪劇組,其實這是很多情景劇的通病,劇情越往後發展,越容易遇到瓶頸期,比如美劇《how i meet your mother》,發展到後面早已不是一個「Dad meet your mother「的故事,而是幾位主演之間關於的友情、人生、愛情的故事。

說回《外》劇,劇中光宗耀祖四兄弟早已男人四十,你總不能讓天佑天庥這些第三代角色再去找個外來媳婦回來,繼續演著外來媳婦與本地郎的戲碼吧?我倒覺得,戲份往其他支線傾斜,劇情往其他角色轉移,這都是可以接受的,最大的問題在於《外》劇早已少了當初初創團隊的那份心氣,那份以滾滾洪流的大時代為背景,洞察能讓我們產生共鳴的矛盾話題,再將這種矛盾注入到我們日常小事當中演繹出來,既能讓人捧腹大笑,也能讓人思考反省。

3

千禧年到今年,將近二十年的發展,滄海桑田,斗轉星移,西關大屋沒了,搬到了列家村。現在的廣州比過去更包容了,「外來人與本地人「的矛盾沒那麼尖銳了,那新的矛盾在哪裡呢?新的洞察又在哪裡呢?

是在貴元阿嬌為了尋找長壽秘密,遠赴黃姚花四集時間來演繹的廣西旅遊局宣傳片嗎?還是在coco作天作地,最後都會和有銀和好如初的狗血尬演故事裡呢?

《外》劇有嘗試過改變嗎?我覺得是有的,移動支付、大眾創業、兒童教育壓力、養老問題等等這些都有在好幾個故事裡提及,但大多是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當你看到祝師奶嚷著自己也要佔小便宜,不能厚此薄彼,眼看劇情矛盾即將爆發的時候,祝師奶卻忽然自我悔改救贖結束(這個真的很bug,祝師奶?自我悔過?呵呵),或是居委葉主任的聖母光環引領下,大家一起走向大團圓結局……用了十多年建立起來的人設,一下子被你引領走向和諧街道社會,突兀不突兀,編劇心裡也該有點數吧?

一下子噴了這麼多、這麼亂,是因為看到網上有不少文章懷念這部劇過去的輝煌,卻鮮有人說說現狀有多麼的尷尬。這到底是《外》劇組飄了,還是覺得觀眾轉不動頻道了?

下周又準備出差,我想我還是會打開網頁,從第一集重新看起……

最後配張圖,收工~


其實你們要知道現在還會守著電視機看的觀眾,其中大部分人真的不是有你們所說的鑒賞能力的,演技弱?劇本白痴?養老院?Who fucking care?特別是現在粵語電視劇可選的本來就不多,加上目標受眾要求也不高,只要一個完整的稍微有一點意思的故事下飯就夠了,沒人對這部劇有什麼藝術成就期盼。不然你以為真的這麼爛沒人看為啥電視台還會繼續拍?人家電視台又不是傻子。


自從飾演老爸的郭昶去世後,我就越來越少看這部劇了


當年的高質量是有三點原因

1、根據劇名引申出的「外來」和「本地」文化之間的碰撞,能擦出許多火花和故事。
2、(最被人忽視的一點)人物角色鮮明。康伯精明,阿光單純,阿宗狡猾,阿耀正直等等,幾乎初期誕生的人物都能找到一個詞去標籤他的性格。
3、邊拍邊播,貼合時事話題。(隱約記得當初數字電視和炒股熱潮都有單獨一集去描寫,類似的民生熱點話題也不少)

知道其當初高質量受歡迎的原因,就不難看出現在逐漸低質化的原因。
1、「外來」和「本地」的文化衝擊,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已經算不上什麼大事,加上已經到了三千多集,該挖掘的故事也都挖掘完了。
2、角色已不再性格鮮明。

佔個坑,接下來再更


其實在《列家村》之前,《外》的質量還算是中上乘的,但搬回新的昌盛街之後,大批新生代"小鮮肉"的加入反而會導致新鮮感大打折扣。


自從郭昶同志去世後,唉不講了,二佬啊,宗啊,康祈宗,凸眼宗


小時候,晚上一家人吃著飯看外來媳婦本地郎的電視劇,只能說是已經成為回憶


你能想到過的東西它基本都拍過,3000多集了,什麼題材沒碰過?編劇自然也就越來越難,質量自然也就下降了。雖然劇本質量有所下降,但至少老演員們的演技還在線。


談談真話吧。這節目最初吸引大家的是劇本,還有西關大屋的情懷。拆遷之後,故事都搬到城中村去了,請問一群住在市區的人住到城中村是什麼心態?且不論演技了,這故事怎麼寫下去,回遷怎麼寫?發財了一家人天天搓麻將收租?
還有,即使當年最小的小兒子現在也結婚了,故事怎麼寫下去呢?
編劇導演也都老了,領導也不願意投資源去拍,水平和網劇差不多,誰看?——廣東台的設備可是幾十年如一日,不要說調色4k.連1080也未必達到。
於是這片子走向沒落也是必然的。


而且演姑姐的coco也是演的很尷尬啊,,,,,一看到她就很尷尬,,,,


從小學生時代就開始看,現在我都脫離學生行業好幾年了,沒想到還有在拍!這部電視劇還拍過電影版,大哥二哥三哥還是原來的演員,阿祖由余文樂來演,已故的肥姐(沈殿霞)扮演康嬸。那個時候應該是這部劇的巔峰,現在還繼續拍可能也就是一種情懷。


這個劇現在存在的意義教外地人學粵語吧?我身邊反正想學粵語的都看這個,日常簡單口語,人家才不在乎劇情


一直都覺得很尷尬……我現在都不看了,我覺得不僅僅是這部電視劇的問題,而且是廣東電視台的問題......萬年不變的廣告,香丹清,莎普愛思……一大堆老年保健品的廣告,貌似知乎里也有吐槽過,題目是應該是【有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廣告】還是什麼的,反正就有一個回答是吐槽廣東台四大天王的廣告的(? ̄?^ ̄??) 而且,播的劇真是很尷尬啊


自從06年以後,這片子就沒有什麼看的價值了
去了城中村以後就變成,卧槽,什麼鬼,這是誰,這tm又是誰,的感覺
越來越沒意思,號稱3000集又有什麼用,懷念的是過去那些經典,而不是現在這些


廣東文化和內地文化融為一體,再無新意了,

或者說不再是主要矛盾?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張自忠?
如何評價Saber(阿爾托莉雅)?
《暴走大事件》中的 腦殘廣告 環節是否變相做廣告?
如何正確吐槽使用"I AM 1%" 作為頭像的行為?
如何理解 MIUI 工程師孫鵬所說的「手機 1G 內存夠用,少裝點 App 就可以了」?

TAG:廣州市 | 電視劇 | 粵語 | 如何看待評價X | 外來媳婦本地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