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ARVN在越戰中無法做到像朝戰後期韓軍那樣快速整補保持戰鬥力以及有效清剿後方的游擊隊?

在朝鮮戰爭中後期,韓軍能夠建立完善的整補制度,甚至能夠隨打隨補,保持部隊的戰鬥力不下降,白馬山就是一個典例;但為何ARVN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在蘭山719和胡志明攻勢中精銳部隊不斷被消耗後卻無法補充保持戰鬥力?

朝鮮戰爭時期,美韓軍僅憑國民防衛軍這種民團武裝與少量正規軍就能有效清剿後方的共產黨游擊隊,而在政治上支持李承晚北進統一的韓國人當時似乎也不少。為何ARVN與GI長期執行治安戰任務卻仍然無法有效清剿VC?當年英軍在馬來,日軍在東北都搞類似的歸屯並戶政策,有效(或至少很大程度上)切斷了游擊隊與群眾的聯繫,極大壓縮了游擊隊的生存空間,為何南越政權搞戰略村卻無法有效遏制VC?


應友人邀請,強答一發。

第一個問題我沒有研究,不敢回答。

作為南朝鮮軍隊預備役部隊的國民防衛軍在1950年到1951年的組織是非常差的,甚至出現高達9萬國民防衛軍士兵在1950—1951年冬季凍死餓死的神奇事件(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9B%BD%E6%B0%91%E9%98%B2%E8%A1%9B%E8%BB%8D%E4%BA%8B%E4%BB%B6),顯然當時沒有完善的募補制度,根本就是形同民國壯丁的存在。1951年4月30日,南朝鮮當局把這個國民防衛軍司令部解散;同年5月12日,國民防衛軍就完全解體了;此後,國民防衛軍也不再存在(殘部被吸收進南朝鮮陸軍的預備役部隊)。至於南朝鮮後期是否改善、何時改善的,我沒讀過相關資料,就不敢胡言亂語了。

不過,南朝鮮跟南越的不同在於,南朝鮮完整接收了整個日本總督府在南方的國家機器;而南越沒有這樣完整的國家機器。法國的殖民地政府組織本來就不如日本總督府,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徹底崩潰了。此後越南南部社會呈現碎片化,各種社會力量紛紛組織自己的國家機器,實行割據。吳廷琰上位之初,平川幫、和好教公開同吳廷琰分庭抗禮,導致內戰。吳廷琰雖然勉強將他們擊敗,但由於他的統治基礎過分狹隘(天主教會,特別是從北越南逃的天主教徒),又推行偽土改剝奪南方原有地主的土地來加強天主教會的經濟基盤,導致其他勢力不滿,最終引發政變身死。縱觀整個南越歷史,國家機器一直就是土豪、軍閥割據,這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過。這種現象顯然是妨礙南越建立有效的整補制度:地方豪強和其他派系的軍閥,並不願意將自己手中的人力資源提供給精銳部隊。

當然,這只是我一種假說,聊備指正。

第二個問題,則得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首先,題主搞錯了南朝鮮共產黨游擊隊——朝鮮人民游擊隊(南部人民游擊軍)——被消滅的時間

朝鮮人民游擊隊活動的高潮是1951年5月26日(相當於第五次戰役後期,可能與第五次戰役有關),這一天游擊隊攻入了忠清北道首府清州市。8月14日,游擊隊打死了南朝鮮陸軍的參謀次長。10月12日,結束運動戰的聯軍開始建立專門的反游擊戰部隊。11月26日,成立了專門的掃討司令部。

但是,到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朝鮮人民游擊隊雖然從1952年初的5000人下降到了1000人,但其組織依然基本健全。朝鮮停戰協定簽署後,南朝鮮的黨組織在政治上出現動搖,在組織上則由於平壤的錯誤指導而出現瓦解。1953年9月17日,長期指導南朝鮮地下黨組織和游擊隊的李鉉相犧牲。1954年,各地黨的指導者相繼犧牲。至1955年,游擊隊銳減到數十人。但直到1963年11月11日,最後2名游擊隊員才放下武器,而此時連李承晚本人也已經垮台了(1960年),昔日的同志朴正熙都上台建立軍政府然後又「還政於民」(1963年10月15日)了。

其次,朝鮮戰爭中後期,即運動戰結束後,南朝鮮陸軍在清剿游擊隊方面投入了正規軍重兵,而不只是投入所謂國民防衛軍和少量的正規軍。

例如,1951年11月—1952年3月(「捕鼠行動」)間,為了對付數千人的南部軍,南朝鮮軍就專門成立了由白善燁少將為司令官的【「白」野戰司令部】,下轄首都師團、第8師團和師團級的西南戰鬥司令部(下轄3個預備步兵聯隊和3個警備隊),此外還包括部分警察部隊。從這個編製來看,正規軍(而非民團和警察)佔了絕大多數,這裡還不包括參戰的南朝鮮空軍和美軍部隊。然當,如前所述,此時南朝鮮國民防衛軍(本身也不是所謂民團,而是預備役部隊)早已被解散了,殘部被吸收進了南朝鮮陸軍預備役單位。

當時,勞動黨中央已經發出了《第94號決定》,要求南部軍化整為零,改由地方黨組織領導,就地堅持鬥爭。但是,李鉉相等人沒有收到這一文件,依然沉浸在襲擊清州成功的喜悅之中,竟將清南、全北、慶南三個道的游擊隊(人民游擊隊主力)改編為8個師團的南部軍,與上述強敵進行運動戰、陣地戰,結果損失慘重。至1952年3月,游擊隊已銳減至3000人(即約減少了一半);至1952年5月李鉉相等人收到中央決定放棄運動戰、陣地戰重新組織游擊戰(取消南部軍司令部和8個師團,組建第5大區黨委,將游擊隊分散配屬給各道黨委、郡黨委指揮),游擊隊已進一步銳減到2000人。此後至1953年7月停戰,游擊隊損失不大,減員不足一半。

1952年3月,白善燁野戰司令部完成掃討任務,改編為南朝鮮陸軍第2軍團,重返前線。由此可見,朝鮮戰爭中後期南朝鮮軍對游擊隊作戰的主力恰恰是正規軍,而非民團、警察。然而,此後的圍剿作戰,依然是以南朝鮮正規軍為主,警察為輔,民團就更是打下手了(再一次聲明,南朝鮮國民防衛軍和陸軍預備役部隊都不是所謂的「民團」)。

最後,日本在滿洲的集村並屯姑且不論,英國在馬來亞的類似戰術是失敗的,最後瓦解馬共游擊隊的恰恰是馬來亞宣布「獨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04193/answer/76363573

順便一提南越的戰略村,這就是一個笑話。現代的右狗史學,是將其歸結為吳廷琰誤信共諜,導致戰略村計劃被共諜操作得一塌糊塗。這當然只是陰謀論和一種甩鍋大法,不過南越的戰略村計劃確實較英國在馬來亞的更為失敗,原因主要是國家機器失能,組織得一塌糊塗,以至於地下黨和游擊隊員可以在戰略村內外、戰略村之間自由往來、暢通無阻活動(甚至於控制戰略村本身)。此外,戰略村本身的修建工作也被貪腐所誤,多數戰略村實際沒有防禦能力。

明了這三點,我們來看南朝鮮和南越的不同:

1、南朝鮮統治階級有一個比較穩固、現代、集權的國家機器,南越方面則是沒有。

相反,南越方面統治階級勾心鬥角,以土豪為「凝結核」的各個「小共同體」四分五裂,無法形成合力,也無法動員足夠的人力物力。唯一的「雄主」吳廷琰的支持基盤則過於狹隘,結果引發其他集團的一致反彈而被殺。

簡單來說,南越的封建性要大於南朝鮮。

2、南越游擊隊的規模顯著大於南朝鮮。

1962年吳廷琰被殺前11個月,南越游擊隊與南越軍隊的人數之比已經達到了1比5。南朝鮮游擊隊即便在吸收了大量人民軍潰兵的1950年底,也從未超過15000人,後期基本在5000人以下,規模只有南朝鮮軍隊的1%。

因此,南朝鮮軍隊只需要抽出較少一部分軍隊,輔之以警察、民團,對於游擊隊就有了壓倒性的兵力優勢。

3、南朝鮮的氣候有利於圍剿者,而南越的氣候有利於游擊隊。

南越屬亞熱帶、熱帶氣候,叢林多、物產豐富,有利於游擊隊員生存。而南朝鮮有嚴酷的冬季,其冬季山區尤其不適於游擊隊的生存。故而,每到冬季,南朝鮮游擊隊都會遭到嚴重損失(1948年冬、1949年冬、1951年冬、1953年冬都是如此)。

4、南朝鮮游擊隊多次採取錯誤戰略。

如1951年底李鉉相無視(或是未收到)中央正確指示,將南部軍組織為8個師團,與白善燁硬拼,損失慘重。又如1953年秋金日成因組織問題下令解散第5大區黨委,導致游擊隊陷入瓦解。可以說,中央和南部黨互相拆台,多次在幾個方案里選擇了最錯誤的戰略。

當然,南越方面也有春節攻勢冒險主義額錯誤,不過相對來說戰略較為正確,而且家大業大(見上文2)耗得起。南越黨組織領袖黎筍在中央內部權威較高,避免了南部黨組織與中央的摩擦。

5、南越政府多次採取錯誤戰略。

比如戰略村、比如偽土改、比如最後的大潰敗等等。有些戰略是其階級本性決定的,有些則是可以避免或至少可以加以改良的。

總而言之,南朝鮮和南越的不同,主要還是由於兩國社會結構不同引起的。


為什麼韓國軍隊能在戰爭中高速的補充自己,而南越軍隊不行?

原因有二:

一、韓國社會組織嚴密而南越社會組織鬆散;

二、韓國軍隊受政府嚴密控制而南越則自行其是。

我們逐個談一談:

一、韓越社會組織上的差距

自甲午戰爭之後的近半個世紀時間裡,日本一直將朝鮮作為殖民亞洲大陸的跳板和前哨,其投入之巨大、經營之精細都遠超法屬印度支那,故朝鮮社會的組織水平也遠遠超過越南。

以補充兵員最緊迫的人力資源為例,為了徵集侵華戰爭所需兵員,日本在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加緊了對本土和朝鮮、台灣等殖民地人力的統制,連續頒布《國民職業能力申報令》《僱傭從業人員限制令》《國民徵用令》等人力管理法令,以町內會、部落會、婦女會、生徒會等原有社會組織和新成立的「婦女勤勞挺身隊」、「學徒挺身隊」等社會團體為基本單位,加強「編戶齊民」的社會管理,控制人口流動,禁止自由擇業,使朝鮮半島城市、農村的所有勞動力都置於日本戰爭機器的嚴密管制之下。

日本的長期的社會管理和強有力的基層組織為韓國管理社會、徵發兵員創造了極好條件,美國在韓國各地扶持成立的「軍事託管委員會」基本上沿襲了舊日本管理朝鮮半島的體制機制,不僅能夠有效控制社會、徵集兵員,還能發揮情報和公共服務的職能,1946年朝鮮半島霍亂疫情的撲滅就有賴於日本人留下的社會管理體系。

這裡我們舉一個例子,在「麗順叛亂事件」期間,由於韓軍和叛軍身著一樣的制服,為了區別敵我,韓軍臨時要求地方政府提供白布製作新的袖標和肩章,全羅南道警察局在維持治安、引導軍隊的同時,組織人手連夜從全南紡織公司倉庫調取白布,禁止製作袖標等提供給軍隊。這樣的行政效率不僅完爆南越,不遜色於中共的地方組織。

而法屬印度支那只是龐大殖民帝國法國的一塊普通殖民地而已,距離法國本土萬里之遙,法國對印度支那的統治思想類似英屬印度,即通過向當地地主豪強讓渡權利來爭取他們的支持,法國殖民當局與殖民地大地主、大買辦共同壓迫殖民地人民。

在越南,法國殖民政府積極免除大地主的人頭稅和私人土地稅,並提供低息貸款等經濟優惠,由此培養了一個依附於法國殖民秩序、勢力龐大的官僚地主階層。至1930年,越南南方擁有土地50公頃以上的地主6346人,控制了耕地總面積的45.5%,控制佃農近200萬人,而收取的地租卻高達五成甚至七成,剝削十分殘酷。法國高利貸資本還與南越大地主合作向農戶發放高利貸,大地主從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取得的低息貸款轉手就以30%的年利貸給農民,進一步造成自耕農破產,實際上就是法國殖民當局以金融手段幫助大地主兼并土地,鞏固殖民當局-地主買辦的聯合統治。

因此,整個印度支那的社會管理是十分封建化、鬆散化的,殖民當局將廣大農村完全委託給地主士紳,搞「皇權不下縣」。20世紀30年代僅紅河平原上就有上百萬失地農民,他們有的被迫進入礦井和種植園,成為奴工;有的進入城市成為僱傭勞動力和小商販;有的則在各處流浪。政府對全國人口缺乏必要的統計與掌控,基層行政完全被地方豪強把持,中央政府徵兵自然面對極大困難。

二、韓越軍隊組織上的差距

韓國軍隊部分領導人出身於舊日本軍隊,但整體而言,韓國軍隊是二戰結束後美國人一手扶植建立的,其組織架構、兵員編程、培訓體系和政治指導完全由美國人把持,奉行美軍建軍原則,韓國政府(美國佔領軍)對軍隊的控制是比較嚴密和有力的。

白善燁寫的《最寒冷的冬天2——一位韓國上將親歷的朝鮮戰爭》中,詳細介紹了白本人在韓國軍隊建軍伊始受美軍指導和控制的情況。

美國佔領朝鮮半島南部之後,在軍政體系方面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軍事培訓機構——軍事英語學校。1945年12月5日,軍事英語學校在漢城市冷泉洞監理教神學院成立,由美軍里斯少校負責,培養能夠掌握英語會話和基本讀寫的「新韓國」軍官。同時,韓國軍隊的前身——國防警備隊也組織成立,由美軍阿爾高上校直接管理,韓國人李應俊只能作為參謀提供建議。

同一時期,美第24軍為韓國成立了8個連級規模(200人)的「團」,以老兵帶新兵的方式逐漸補充人員裝備、擴大編製。白善燁就以中尉軍銜被分配到釜山的第5團,該團在1947年擴充至真正的團級規模,而美軍顧問仍然牢牢把持著軍隊的管理大權。1948年,國防警備隊各團被改編為5個旅,美軍一手扶植的韓國軍隊已經初步建成,而美國軍事教育學校培養的「新軍官」也佔據了軍隊的絕對主導,使韓國政府(美國佔領軍)能夠牢牢掌握住軍隊。

針對國防警備隊中共產主義思想的擴散,在「4·3叛亂事件」、「麗順叛亂事件」、「姜泰伍叛逃事件」之後,美國進一步加緊了對韓軍組織的清洗和監視,籌備建立了統衛部(國防部)情報局、軍內反間諜課等一系列軍隊情報和保衛部門,強化特務系統和情報力量,基本遏制並逐步杜絕了韓軍內部的共產主義思想,使韓軍在組織上比較純潔,成規模的叛逃逐漸消失。

在美軍的直接指揮和管理下,韓國陸軍建立了第一、第二陸軍兵力補充訓練中心,平時可以做到每月定期補充,戰時可以隨打隨補,兵員補充到位部隊就能投入戰鬥,因此韓軍是可以通過有力的整補來補充和增強戰鬥力的。

與美國人一手建立的韓國軍隊不同,成立於法屬時代的南越軍隊根本就是不受駕馭「獨立王國」。南越國防軍脫胎自保大政權「越南國」的政府軍,在法國的扶持下,「越南國」政府軍由1950年的5個營擴充至1951年的26個營,並建立了多所軍事院校和以總參謀部為核心的軍事管理體制,頒布了配套的軍隊管理制度和兵役法。至1953年,保大政權正規軍已擴充至167000人,並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軍官團和預備役體系。這批保大軍官團和從各軍事院校畢業的士官生們一道,逐步發展為南越軍隊中錯綜複雜的派閥勢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南越政府只有空降兵、別動軍等「新軍」戰鬥力較強,因為美國人籌備成立的新軍與韓國軍隊一樣,是聽美國人和南越政府指揮的,在美國情報機構的干預下這些部隊的組織比較有力、思想受共產主義影響較小。而龐大的南越陸軍根本就是盤根錯節的巨大利益集團,和越共、地方教派、地主豪強攪和在一起,不僅南越政府指揮不動,就連美國人的話也是陽奉陰違,組織結成地緣、血緣集團,根本針扎不進、水潑不進,怎們能管理到位呢?

所以,不僅南越政府徵集不到多少合格的兵員,就算徵集到了,補充給陸軍,南越陸軍一團亂麻的管理體制和漏洞百出的情報體制也會迅速把這些兵員轉變成豪強的私兵和越共游擊隊員,所以,即使南越軍隊進行整補,軍隊戰鬥力也不會得到什麼提升。而空降兵、別動軍等部隊作為少數政府指揮得動的部隊,在各個熱點戰場疲於奔命,有經驗的軍官損失遠遠大於培養,新兵大量補充只能延緩戰鬥力的衰退,而不能遏制部隊「越打越少」的頹勢。

至於南越游擊隊屢剿不滅的問題, @傅友德 談的很全面了,我也參考學習一些。


1 動員力,韓國從朝鮮入侵開始就窮盡全國之力徵兵補充前線,雖然早期在1950年戰爭初期補充兵源素質低下,但是數量上卻基本保證了兵源補充,而到了1951年,美軍重新整改訓練裝備了韓國軍隊後,重新組建了新兵訓練基地,韓國補充兵源也得到了充分的美軍指導的訓練,韓國軍隊基本上就開始向一支當時現代化軍隊的軍隊的標準靠攏了,韓軍戰鬥力的提升也是韓軍敢在戰爭末期和中朝軍隊單挑,美軍退守二線僅僅在戰線危急時馳援並提供必要的火力支援,這也是李承晚在1953年有膽量叫囂要獨自把戰爭進行到底的原因之一,你要在1950年6月問他如果共產黨願意停戰,他願不願意接受和談,我估計他甚至願意把漢城開城一線所有的韓國城市讓給共產黨(手動滑稽)。 相比南越,南越一直在進行反游擊作戰,基本上沒有進行徹底的國家動員抵抗入侵供匪,所以最終被打敗也不足為奇了。 而與韓軍擁有完善的訓練整備補充體制不同,南越軍隊幾乎沒有完善的新訓體制,拿的出手的部隊基本上是美軍手把手訓練出來的,到最後春祿戰役時,就在南越18師就要在面對1:7的絕對劣勢單打翻盤的時候,南越卻不能及時補充18師的作戰損失,戰役協同也差強人意,沒有及時利用18師爭取的寶貴時間重新整備防線,而是盲目派精銳增援春祿把更多的部隊扔進絞肉機,最終導致18師主力被消耗殆盡,被迫撤離春祿最後讓西貢門戶大開。

2 抵抗決心,韓國在戰爭初期時就對入侵韓國的朝鮮軍隊進行了堅決抵抗,許多人批評韓軍戰爭初期表現強差人意,戰鬥意志低下,訓練水平糟糕,但是面對蓄謀已久來勢洶洶的共產黨軍隊,就連戰爭初期馳援韓國的美軍也被打了灰頭土臉,(百科迪安特遣隊,美軍少將師長迪安都被高歌猛進的朝鮮人民軍俘虜),韓軍的抵抗與tang臂擋車(你懂得)基本上沒有區別,就算是這樣,韓軍還是在幾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堅守了在洛東江防線,為美國動員軍隊派遣艦隊爭取了時間,韓軍在洛東江的抵抗過於頑強以至於讓朝鮮軍隊指揮機關在美軍登陸仁川後一段時間內依然認為就算是美軍大規模介入,聯合國軍的主力反擊方嚮應該是釜山洛東江一線而不是仁川,導致喪失了寶貴的撤退時間,使最終跳出包圍圈的朝鮮人民軍主力寥寥無幾,戰爭初期的先鋒主力裝甲部隊幾乎消耗殆盡。 反觀南越,權且不說1965到1969美國在越南介入最高潮與游擊隊血戰的一段時間,南越軍隊主力表現強差人意,就算是最後和NVA同台競技的時候也表現差勁,以至於整個南越在陷落前只有在春祿和DMZ組織過像樣的抵抗。戰爭最緊迫的時候,韓國軍隊在殊死抵抗準備和敵人同歸於盡,而南越軍隊則在自顧自的逃跑,直升機最後被飛行員用來運送家人逃亡而不是運送部隊機動作戰,這差距,註定讓韓國和南越有了不一樣的命運。

3 軍政機關表現差別太大,雖然韓國和南越都曾經同為日本和法國的殖民地,但是殖民者最初的殖民目的差別太大,法國只把越南當成了自己原材料資源的產地,並沒有認真經營,只是隨便開發,甚至沒有徹底開發,而日本則把韓國和台灣與後來的偽滿都當成了自己"大東亞共榮圈"的王道樂土的一部分,小心經營認真開發,殖民者離開時都留下了當地人組成的軍隊和政府,但是論兩者質量就天差地別了,在南越政府過於軟弱無能以至於地方豪強都敢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更別說南越政府內部更是派系林立總統換的比日本的內閣還快(手動滑稽),反觀韓國,從來沒有哪個地方豪強敢和李承晚分庭抗禮,李承晚也以鐵腕保證了自己的統治根基與領導力量。而對比兩國軍隊,尤其是軍隊的指揮人員,法國離開越南後基本上沒有為越南留下什麼能單杠重任的軍隊指揮官,而對比日本就不一樣了,朝鮮半島在被日本殖民時享受的是"二等皇民"的待遇(高於台灣和偽滿當地人),最典型的就是朴正熙,一個出身朝鮮貧農的子弟居然被保送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戰爭末期在偽滿的滿洲國軍中擔任軍官,還槍斃了勸降的蘇軍特使,相比之下岩里政男只是日本本土的一個學徒兵和朴少佐當然沒得比。而戰爭初期日本留下的受到日軍系統化訓練教育的韓國軍官基本上承擔了指揮韓軍的重任,(朴正熙在偽滿擔任少佐,1948年就在韓國晉陞少校官復原職),美軍介入朝鮮戰爭重新整訓韓軍後這些軍官基本上也依然被委以重任單杠軍隊中高級指揮人員,當然他們的表現也有目共睹,基本上沒有給當年的"皇軍"丟人現眼,相比南越,軍隊里指揮官基本上沒有接受過體系化的軍事教育,沒有基本的軍事知識,面對稍微猛烈的進攻就束手無策,很少組織起像韓軍在洛東江防線那樣殊死抵抗。


先說戰略村,從1961年~1963年6月,越南共和國建立近7205個戰略村,重新安置人口8,737,613人,約佔總人口62%。這種改革力度,對於一個處於內亂中的新興政府,顯然步子邁得過大。而在修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大量強征強拆,黑金腐敗,補償款項不落實等不法行為招致民怨沸騰。特別是戰略村在打散了舊有的農業生產生活解構(人民只能持專門通行證出入,強制儲蓄,男女老幼需強制參加訓練班,共和青年團成員接受訓練,強行編入保安隊)的同時,並沒有給基層民眾帶來好處與收益。農民得到的是一個堡壘化監獄化的新農村,舊有秩序被打亂,新秩序未能得到廣泛認同,這種脫序狀態,使各方矛盾加速顯現。在戰略村擴大的同時,越共非正規部隊也迅速發展到10萬人,這讓軍方與右翼保守派也站到了政府的反面,三次發動政變。越南共和國失敗的農村改革政策導致了後面一連串潰敗,這個披著民主外衣的有限獨裁政府顯然不如他的北方競爭者做得好


簡單來說,中南半島的地理與自然環境,讓北越可以持續不斷的增援南方的越盟游擊隊。

事實上,春節攻勢之後,南方游擊隊的人力已經趨於枯竭,但是來自北方的補充讓戰爭依然能夠持續下去。(泰勒將軍認為以當時的交換比繼續打下去,美軍也可以耗盡北越的人力,然後他被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人也加入進來呢?」)


推薦閱讀:

美國是否有其特殊性?
秦朝以後,中國的哪些武器、裝備有希望成為概念武裝?
如何看待將要對中越邊境的雷場全面清除?
毒舌是怎麼煉成的?
讀《毛澤東選集》需要哪些基礎知識?

TAG:歷史 | 軍事 | 越南戰爭 | 朝鮮戰爭1950-1953 | 越南共和國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