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拼刺刀真的厲害嗎?

最早聽到「日本鬼子拼刺刀很厲害這個」說法,是從電視劇里,就是那種抗日神劇,當然,亮劍里好像也有這個說法。又記不起來從哪裡看到的抗戰老兵的回憶,說三個中國軍人都拼不過一個日本鬼子,但我一直都沒找到特別詳細的資料。記得有某節目拿大刀和刺刀搞了一次對抗訓練,然後得出八路軍肉搏打不過日本鬼子的神結論。其實對兵器格鬥有一點了解的話,就能清醒的知道,雙手刀打長槍是多麼作死的行為。

總之,日軍白刃戰能力很強是一種普遍的看法。但我不是很相信,我就想問問你們的看法。

其實我也有自己的思考,但沒什麼證據可以拿出來。那就說一說,首先我覺得白刃戰在抗日戰爭中的比例很低,因為那時候科技還是比較發達的,槍炮的威力已經讓冷兵器望塵莫及。所以按照正常的思路,一個日本軍人應該先用槍射擊,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採用刺刀。也有可能就是不正常,比如受過什麼軍國主義教育的狂熱分子,但我也懷疑大多數日本軍人其實沒什麼信仰,就普通人嘛,不會跟電視上演的一樣,大喊著上去拿刀砍。當然我畢竟沒有經歷過那種年代,他們也有可能真的就是那樣子的。

其次關於刺刀和大刀,這兩樣東西儼然成了兩個文化符號。而且從兵器的角度分析,雖然大刀在面臨長槍的時候很劣勢,但刺刀本身比較笨重,又短,是自衛武器,跟大刀也就是半斤八兩。這當然是個爭論的焦點,我們打住不談。先說我的疑問,我覺得紅纓槍才是中國軍隊的主要冷兵器,當然,受條件限制,肯定是有什麼用什麼。紅纓槍當然聽起來很幼稚,好像就是兒童的玩具嘛!那我就換「長槍」稱呼這種武器。如果當時的中國人不是傻子的話,他們當然不是,在和日本拼刺刀的時候就應該用長槍,因為就算是力量和技巧都很劣勢,憑藉手中長槍依然能碾壓刺刀嘛!所以回顧問題,日本鬼子拼刺刀真的厲害嗎?

如果你想說說日本鬼子強壯,而中國軍人一個個瘦骨嶙峋的,所以拼刺刀拼不過,那就不要說了。其實我也看過類似的照片,知乎上都有,不過我也看見過一張照片,不過這張照片有個特別有意思的點,在幾個「強壯」的日本兵身後有一個身材瘦弱的日本兵正在巡邏,我當即就明白過來了,這是擺拍!只有身體強壯的日本兵才能站在鏡頭前,這樣才不會丟「大日本皇軍」的臉!於是我也不認為當時的日本鬼子有多強壯,都是普通人,哪會一個個都是施瓦辛格!

所以,請給我一些乾貨或者有信服力的答案吧!

------------------------------------------------------------------------------------------------

別生氣我會質疑你的回答,這個平台不就是幫助人們交流的嗎?我覺得你說的不好,我就提出來,也請你別吝嗇你的回答。

------------------------------------------------------------------------------------------------

如果你認為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就請把他@出來吧!


今天陪老婆過生沒空,扔倆數據。

大生產前八路軍某部平均體重:94斤。

大生產後該部平均體重:115斤。

注意是市斤,不是公斤。

—稍有點空了更一下——————

一人砍20個鬼子頭的「抗日奇俠」有沒有?當然有。我以前寫過的真實版「抗日奇俠」,呂俊生就曾經干過,而且還干過不止一次。夏津戰鬥中呂俊生個人單殺27個鬼子,生涯個人單殺100+。抗戰中呂俊生還多次創造過單人闖陣突圍的神跡。

英雄為啥這麼牛逼?人身高190,體壯如牛,對上平均身高一米六的鬼子兵,那當然砍瓜切菜一般。

但問題是呂俊生這樣天賦秉異的猛士畢竟是少數。就絕大部分士兵而言,中國軍人雖然身高並不比日本兵矮,但是體重普遍比日本兵輕10~20斤。抗戰前期日本新兵的平均身高166,平均體重56KG,入伍後隨著軍事訓練體重還會有所增長。當然這也有抗戰初期鬼子還在搞精兵政策的原因。

直觀地說,抗戰初期是這樣的:

這打得過才叫見鬼了!

但是大生產運動後,八路軍的營養狀況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如上文所述,八路軍的平均體重上漲了20斤左右,已經基本達到了抗戰初期鬼子兵的平均體重。而鬼子新兵的體重則一降再降,到1944年已經降低到50KG以下,和KMT的餓殍兵沒啥本質上的區別。

為啥?窮了唄。

抗日戰爭徹底打窮了日本。1941年日本成年平民口糧定量已經下降到330克, 配套頒發的「白米禁止令」,即要求糙米和精米混吃。這個配給量甚至已經低於中國災荒年時代的標準。42年因為搶了東南亞的糧食有所好轉,但到43年又急轉直下,44年基本進入揭不開鍋階段。

在當時的日本,能夠吃飽飯的唯一指望就是當兵。所以戰爭末期日本人民踴躍當兵。畢竟被米畜炸彈炸死也就一下子,總比活活餓死強點。

反映到抗日戰場上來,就是44年八路軍開始局部反攻時老百姓普遍反映「鬼子不行了」,「又矮又瘦」。這個時候的雙方身體條件易勢,日軍已經基本不敢對八路軍主動挑起白刃戰,只能龜縮在據點裡。

事實證明,當中國士兵能夠吃飽飯的時候,沒人能夠征服他們!


我姥爺,37年參軍,膠東的八路。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加過濟南戰役。滿胸的勳章,甲等二級殘疾。
關於拼刺刀這個問題,我問過他。抗日時期,有次小戰鬥,就跟鬼子拼上了刺刀,三個人對一個落單的鬼子。我姥爺上去一刺,就被鬼子一槍撥開,然後往他小腿上一個對穿,從此就瘸了半條腿。鬼子刺刀技術確實厲害。
關於紅纓槍,他提過,這個是確實裝備過,跟鬼子拼刺刀時候非常好用。具體這算是制式裝備,還是部隊自己加的,我就不清楚了。

去年抗戰勝利70周年,也獲得了紀念章。

續更……………………
看到這麼多贊,就多答一些。
我姥爺今年九十歲,當年參軍其實也就是為了吃飯,後來在戰爭和革命歲月中成長了。(評論區有人提醒說年齡不對,10歲參軍也不大可能。我也覺得不對,應該是自己記錯了,等回家問問。可以確定的是姥爺參軍的時候是十幾歲。)
姥爺一身的傷,最嚴重的倒不是被鬼子刺的一刀。有次進攻戰鬥,衝鋒中他被鬼子的迫擊炮打中,整個人暈了過去。等醒來的時候,大部隊已經轉移走了。沒人打掃戰場。自己一看,腸子都流出來了,然後一手捂著腸子,爬行了五里路,被殿後的部隊發現,撿了一條命。

而我姥爺和我姥的婚姻,也是很神聖。我姥16歲就參加了革命,地下黨,組織農民學習和抵擋鬼子。後來組織上安排照顧殘疾軍人(其實就是結婚),就領了我姥爺(當時已經重傷在身,不能下地)回家成親。(評論區有人質疑,我就說說。我姥姥所在的時代,女人要裹小腳,給人當童養媳,婚姻被包辦的。她組織婦女自救學習,解放思想,投身革命,自己選擇了自己的婚姻。不要用現在的眼光看待過去。)

另外,我家族去年獲得了好幾枚抗戰紀念章,包括我爺爺。我爺他參軍晚,抗日戰爭打的不多,主要參加了解放戰爭,從山東去東北,後來隨四野南下至海南。在瀋陽和蘇軍會過師(算聯誼會吧),去過朝鮮(部隊兩次被國軍追到朝鮮,受到了朝鮮人民的幫助),參加過越南戰爭(抗美援越運動),打滿了全場。軍銜不高,55年大尉。去年他的抗日紀念章是市(縣)委書記來家裡發的,還上了地方台。


(多圖流量預警,4G包月土豪請隨意)題主,和大家想像的不一樣,白刃戰這種事情,最考驗部隊的訓練和紀律了。

你提到的那個電視台做的節目,十個大刀手十個木槍手PK的視頻我也看過,說實話不具備什麼參考價值,我看到很多做節目的武警戰士都在竊笑,過程也被剪了,估計是過程中玩笑氛圍太重。很多人都從武器的角度,也就是刺刀和大刀的優劣對比來論證,我來個不一樣的角度,集思廣益嘛。

現代軍事學中,一般部分隊傷亡超過30%,可以認為喪失了戰鬥力,傷亡超過了70%被認定遭到殲滅。因為現代軍隊中後勤人員、戰鬥保障人員、技術支持人員佔比例一般為20%~35%,戰鬥部隊實際比例為70%左右,高於以上兩個傷亡數字,損失的又大部分都是一線戰鬥兵員,所以可以認為失去戰鬥力了。(軍隊從中古時代的給口飯吃就干,到現在要計算日均可樂需要量和色情雜誌需要量,阿兵哥們的驕奢淫逸讓幾千年前的前輩情何以堪……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的美軍的後勤車輛,現代軍事行動所需的後勤和技術支持人力是驚人的)

而古代戰爭中,軍隊一般損失多少開始崩潰呢?——10%~15%。而且古代軍隊的後勤人員一般都是強征民夫苦力,在中國從明朝開始一般不計入軍隊參戰數量,也就是說這個傷亡百分比對比現代軍隊的傷亡忍受力來說是比較低的。(黑斯廷斯戰役,薩克森一方損失9%就無法保持陣列,導致哈羅德指揮位置過於前出,中梭鏢陣亡,全軍崩潰)

(高粱河戰役,宋軍包圍幽州,遼國幽雲十六州四面走水八方冒煙,但太宗在大好形勢下被遼軍一個迂迴衝鋒打坍,全軍潰退,趙光義九五之尊也中了一箭,狼狽到坐牛車。退入三關後收容潰兵,整理計算後發現實際傷亡、失蹤總共才一萬餘人,和遼軍持平,占出關宋軍人數的8%)

(說個近點的,帕維亞戰役,2.8萬法軍被帝國軍隊掏了被窩,全軍潰散,弗朗西斯一世被俘,也就損失8000人左右,絕大部分是被西班牙火繩槍手打死的)

(重型火繩槍手,方陣的火力輸出擔當,支架一頭是魚叉形,不僅用來支撐火槍,方陣互捅的時候還負責在長矛下打老鼠戰,攮人用)

看看,越是遠距離對抗,軍隊的傷亡耐受力越大,越是白刃格鬥,軍隊的傷亡耐受力越小。這裡固然有現代軍隊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等軟體加成,也有軍事訓練的方法改善,後勤組織更好等原因,但是古代軍法動不動就是穿箭游營這類的肉刑,還有抽殺法,十必斬,想要往後跑西方的侍從、東方的家將家丁也不會放過你,被俘了也沒有日內瓦公約、八項注意護體,沒點動力那還真邁不動腿。

現代心理學表明,除了少數天生殺人狂,人類對殺害自己同類是非常抗拒的。據統計,二戰時期有超過12%的美軍士兵寧願朝天放槍,也拒絕向同類開槍,即便他們是敵人。冷兵器戰場上,砍手剁腳,頭顱腸子齊飛的場面,對於人類心理衝擊更大,想要士兵不在殘忍程度不亞於中古冷兵器戰爭的刺刀白刃戰中開溜,紀律的要求比排隊槍斃更高,何況近現代軍隊更多時候是開槍作戰,近距離直接面對敵人的時候少,並不像古代人那樣對白刃血腥場面習以為常。(兩次鴉片戰爭中,清廷先是覺得英夷腿腳僵硬,要放上岸打,後來覺得英軍不善技擊,要靠上去打,結果清軍幾乎每次都是在英軍的刺刀衝鋒下崩潰,反而在對方的炮火、火帽滑膛槍非對稱打擊下還能堅持久一點)

抗戰時期的日本軍隊(大名叫國軍,小名叫皇軍的那支)從士兵角度來說基本上是服從意識過剩,戰場上幾乎就是條件反射,白刃戰時一個老兵帶兩個新兵背靠背三角陣,十幾個八路都奈何不得,何況國民黨的豆腐渣部隊?岳爺爺曰,上得陣上,拿得主槍,口裡有唾,即是勇也(?這個地方被高手指出來錯誤了,原話是出自《金陀續編卷27百世昭忠錄》)。戚少保雲,平時十分本事,到陣上使得出一分兩分,就是好漢(紀效新書)。沒有經過長期訓練,面對十幾把想捅到你肚子上的明晃晃刺刀,還能完成結陣、掩護、誘敵、假動作、出擊等一系列動作,基本不可能。國軍呢,從來就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況且部隊里負責組織小部隊戰鬥拼殺的都是十幾年內戰下來的老兵油子,知道1927年以後新軍閥混戰時,部隊主官想倒戈一般找什麼借口嗎?我個人是想打,可是部隊不想幹了,我也沒辦法。百度搜一搜,用這個借口變幻大王旗的將領沒有五十也有三十。能找這樣的借口,就基本能說明國軍的班排一級紀律約束究竟如何。TG在內戰時期,打巷戰有個絕招,爆破-手榴彈-刺刀衝鋒,國軍按理說部隊里除了刺刀,班長副班長還有湯姆遜,但是對著三板斧就是無解,同樣是因為紀律性比共軍差太遠,白刃戰只能給跪。

但是在抗戰前期,共軍的白刃戰比鬼子也差遠了,平型關戰役,按照打中央軍的老辦法,一頓手榴彈,幾排槍放過,就該上刺刀下山抓俘虜了,但愣是被日軍輜重隊刺刀打回來好幾次。反掃蕩的時候,十幾個鬼子上刺刀衝鋒,上百民兵也頂不住(紅纓槍管夠),跟身體素質有點關係,但是不大,內部凝聚力稍微差點的部隊,看著刺刀心就虛了。(那時候跟鬼子拼刺刀得這麼來,局部以多打少)

(大練兵以後就不一樣了,tg別的不說,學習能力絕對一流)

長槍方陣大行其道的文藝復興時期,也有人想過用劍盾手對付長矛,這招在電子遊戲里絕對棒棒的,相生相剋嘛,可惜,再優異的技巧,面對令行禁止萬眾一心的集體力量,都是白給。(卡斯蒂利亞盾劍手,放到現在也是專業人才,戰鬥中甚至有人跳到長槍方陣頭頂上往下刺的極端情況,然並卵,大規模戰爭的時代,這種需要長時間訓練的個人勇武沒太大意義,交換比也很難看)

(西班牙、德意志傭兵方陣前期形態)

題主所問的,身體素質、身高、紅纓槍,都不是關鍵,白刃戰的關鍵在於紀律。


此回答整理的資料和圖片檔案偏多,尤其鏈接中的引據,建議WiFi瀏覽。下面切入正題

要回答二戰日本兵拼刺刀厲不厲害這個問題,就應該從兩個角度去分析論證,第一是 拿日本兵的拼刺水平與其他國家的軍隊進行橫向比較 ,第二是 明白日本兵的絕對實力究竟能達到什麼水平,這樣就可以辨證的看待這個問題了。

這兩個角度的分析分別如下:

1.橫向比較,日本兵比起二戰中其他國家或者說其他國家的絕大多數軍隊而言,拼刺水平怎麼樣?
回答是肯定的,厲害,抗戰初期的日本兵需要經過2年的訓練時間才能走向戰場,在2年的訓練中,包含拼刺這一科目的訓練季度一共有8個月,假設這些季度中,各科訓練時間是等比的話,估計拼刺訓練的時間總共有3個月左右,這個訓練時間已經相當於二戰其他國家絕大多數軍隊的新兵上陣訓練時間的一半了。因此用作橫向比較的話,確實可以稱得上厲害。

有關日軍的訓練資料可參考這個網站,為二戰時期美軍對日軍的作戰分析資料:

http://ibiblio.org/hyperwar/Japan/IJA/HB/HB-1.html

以上回答是橫向比較其他國家的軍隊而言的,至於日本兵的絕對實力如何,下面繼續回答。

2.日本兵絕對實力究竟如何,是否跟網上很多朋友神話的那樣,爐火純青,乃至出神入化?回答很簡單,遠遠不是。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Qv9bwV1-nA/ (視頻)

以上是抗戰初期,記錄小日本關東軍軍中的武技好的士兵的比賽視頻,這個視頻既然作為軍中的武道比賽,那顯然也是具有量化意義的證據了,現實就是二戰小日本的拼刺水平在兵擊圈內的專業人士看來,比起受過一定武技訓練的作戰單位來說,即使是基本的攻防訓練體系也仍然存在問題,水平不過爾爾。

前面有朋友強調步槍格鬥中的騙刺技巧,而事實是騙刺技巧不是隨便晃一下就能騙得過對手的,即使是兵擊圈的新人也很難會因為對手晃一下而上當中計,所以說對於沒有大量訓練和實戰對抗經驗的高手而言,騙刺根本就是極難起到作用的技巧。在上述視頻中,日本軍中武道高手仍是以實打實的突刺和衝刺技巧為主,最多有簡單的試探,看似很容易的騙刺類技巧絲毫沒有應用,亦足以說明問題。視頻中日軍的這類攻防動作和戰術,在兵擊圈亦被人稱之為鹹魚突刺,是比較初級的技巧,類似鹹魚突刺為主式的訓練體系僅僅適合在一定時間內速成練兵。

而且綜合考慮三八式步槍加刺刀的絕對重量和重量分布已經來看,屬於超重武器的範疇了,沒有長期而又系統的揮擊和發力訓練是難以快節奏的掌握的,正因如此,二戰日軍的拼刺訓練方式顯然是以木槍為主,僅用真槍訓練突刺基本動作,在有限的時間和不成系統的冷兵器武技訓練範疇內,沒有也難以用真槍進行揮擊與撥擋類的訓練。日軍的拼刺訓練同樣地,只屬於一種現代軍人的速成武技而已,對於冷兵器武藝而言,談不上系統的冷兵器武技訓練。

所以歸根結底,二戰日本兵之所以橫向對比的水平顯得較高,僅僅在於基本功訓練好一些,在鹹魚突刺的基礎水平線上熟練一些,而已。

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之所以拼不過日本人,主要歸結於當時的中國軍隊大多營養不良,人口多又科技落後,而且二戰已經是熱兵器時代的戰爭了,如果不是窮到連熱兵器難以配的齊,沒有誰會以拼刺訓練為主,這樣就更難以滿足每一個人的拼刺訓練水平了,所以只能歸結於自己訓練水平不如對手,而並不是因為對手像日本武士一樣強。對手即使是強也是和熱兵器時代的軍隊相比較的(熱兵器時期的軍隊有幾個還仍然琢磨刺刀的啊)。

上圖為營養極端不良的國軍雜牌軍軍人(壯丁)↑

關於日本兵的實力問題前面已經說完了,後面再談兩點:

1.中國軍隊擅長拼刺的部隊:

凡事亦不可一概而論,不可以全概偏,這裡還有一個中國軍隊精銳部隊-中央軍嫡系精銳的拼刺比賽視頻:

http://tieba.baidu.com/p/4454522075

中國軍隊的精銳部隊,至少懂得較為基本的對峙和距離和攻防節奏的控制,不會一上來就來對沖,顯然比日軍高手的水平要高。

即使在日軍的單方面資料中,日軍在軍醫部中發現自己的敗兵受了刺刀傷,也馬上會想到中央軍嫡系精銳部隊。

《岡村寧次回憶錄》P414 。從描述中可以看出,日軍對中央軍嫡系精銳部隊的態度是絲毫不敢輕視的。

這裡再次引用一下日方單方面的筆記:
日軍認為,「支那軍雖多年退敗,且……國際援助路線被我遮斷,但因抗日教育之徹底,及銳意整訓之成效……其戰力亦不容輕視」。其文件還將「支那軍」區分為三大部分,分別評價如下:
「(甲)中央軍(直系軍):素質訓練裝備均優,但如敗退時,其戰力亦甚低落。(總的來說是十分正面的評價)
(乙)地方軍(旁系軍雜軍):素質低劣,無堅強戰意,作戰時逃亡歸順之事特多。 (完全負面的評價)
(丙)共產軍:長於游擊戰,專心注力於中國之赤化,利用民眾,潛行戰鬥,諜報謀略等工作,未可忽視。」⑧(不好不壞,附帶些亮點的評價)

《岡村寧次將軍會談記》

還有這樣一份資料選段,來自於日方的資料《陸軍經理部》,即使是日方的單方面資料也仍然對一部分能征善戰的中國軍隊給出了肯定的態度。

可見中國軍隊的技不如人,還是歸咎於缺乏訓練的占上絕大多數。

很多軍迷認為國軍中央軍嫡系不堪,反倒覺得國軍地方軍有不少能征善戰者,其實也是信口開河罷了,並沒有什麼證據作為支持。事實上,絕大多數國軍地方軍最高領導人的人品還不如老蔣,避戰自保的軍閥割據心理尤為嚴重,又惰於練兵,兵員素質可想而知。

2.公示一個網上神話日軍拼刺能力的段子,這個段子已經極端到用斷章取義的手段篡改事件的程度了:

在某位習慣於神話二戰小日本拼刺能力的朋友的口中,即使是學過點武術的老八路拼刺刀也拼不過日本鬼子了,而這個段子如今更是害人不淺。

比較一下老八路王汝林與日本人拼刺刀的全過程和斷章取義後的段子:

顯然,老八路本來藉助劣勢武器拼贏了鬼子老兵,經過某立場向的粉絲斷章取義後被YY成即使是會武術的老八路也拼不過日本鬼子了。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至於三八式步槍vs抗戰大刀問題,如果有朋友把上刺刀的步槍當做收發自如的長槍,認為步槍比起大刀存在很大優勢;或者有朋友不在乎步槍加刺刀的長度和重量數據,認為模擬步槍加刺刀的道具可以隨意替代;或者有朋友認為步槍加刺刀淘汰其他冷兵器就等於步槍加刺刀優於其他冷兵器,而意識不到步槍加刺刀格鬥技巧的局限性,甚至有朋友認為日本兵長的肉多就等於日本兵的冷兵器格鬥水平高於受過系統的冷兵器訓練的中國軍隊(雖然二戰日軍的營養供給好於中國軍隊,比起骨瘦如柴的士兵自然要強壯一些,但是日軍單方面的影像記載往往會選擇少數極端強壯的士兵作為宣傳,絲毫不具備量化意義,如果多看些作為第三方的老外記錄的日本兵影像資料,你會發現絕大多數日本兵只是比普通人強壯一些而已,遠非各個都是肌肉男, 哪怕是你仔細觀察很多日軍單方面的宣傳照片,你都會發現日軍只是將少數極端健壯的士兵放在前排拍照,而當你仔細留意很多這些宣傳照片中放在的後排士兵,你都發現這些強壯的士兵根本不能代表日軍整體的情況,也就不會發表偏激的觀點了, 日軍的平均體格只能說比起骨瘦如柴連槍都難以端的平的壯丁強壯一個級別而已,哪怕是如下圖那樣,只是略微營養不良的國軍戰俘都不見得比日軍的體格弱到哪去。 更多內容可以參考另一個回答的鏈接。)

那麼請看我的這個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187586/answer/124295462(此回答整理了大量檔案資料,流量預警。)

ps:點擊了這個回答的朋友亦會發現,之前被斷章取義老英雄王汝林也認為大刀輕快好用。

最後,談談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對大刀和刺刀兩種武器就純肉搏能力的看法。

就普遍形制的抗戰大刀和三八槍刺刀在純冷兵器搏殺中誰強誰弱這點,中國軍隊中各個教官的觀點都不一樣,這才是歷史事實,老兵和軍中的刺殺教官有認為大刀好用的也有認為刺刀好用的。不論認為哪種武器好用,都只是作為個體觀點來傳授的。並不像很多網友那樣,有組織成系統的貶低一方。

如西北軍劉汝明將軍雖然對29軍的大刀表示驕傲,卻也認為刺刀的刺技法比大刀的砍勝太多。(當然,劉汝明將軍並不不一定有在一線肉搏殺敵的經歷。)

又如八路軍老兵王汝林,雖然主張拼刺,卻也認為大刀比較輕,對付三八槍有一套,也就三兩下,比三八槍好用。

顧留馨則有一個又折中又真實的觀點,

在他的抗戰武術典籍--《劈刺實驗錄》中記載到:

大刀短,步槍笨,唯紅纓槍神器。全文鏈接在此:

http://s.pae.baidu.com/s?s=bai-ucq1sn

大刀短,步槍笨,兩者在紅纓槍面前都已形成類比,這一點就已經很好的詮釋了兩種武器各有弊端。因此也是各有千秋。

但是,很多網友並不是特別了解刺刀形制的發展歷史,也不是很了解熱兵器加上刺刀所對應的戰法,只是單純的因為刺刀淘汰了冷兵器就想當然的認為刺刀好用了,也有一部分網友通過斷章取義甚至歪曲歷史原檔資料的方式把抗戰大刀黑的一文不值,並且把日軍的拼刺技術和三八槍加刺刀的拼刺功能過度神話吹成神。

顯然,抗戰大刀被極端貶低屬於後人斷章取義和夾帶私貨的發明,而並非歷史真相所為。

這裡再補充一張圖片,就是日軍對張自忠將軍麾下部隊的評價:

在一向狂妄自大的日軍的眼中,也仍不得不承認張自忠將軍麾下部隊是作戰頑強,訓練有素的部隊。
而張自忠部隊屬於西北軍,西北軍亦是以大刀作為肉搏制式裝備的軍隊之一。

結語:
談到抗日戰爭白刃戰問題,其實也完全可以類比明朝中期與日本作戰的問題。

明朝中期,倭寇入侵,衛所兵被倭寇以一敵多,殺的落荒而逃,於是乎把倭寇吹之成神;可是而後的抗日援朝作戰,以碧蹄館之戰為代表,日本武士組成的軍隊以幾倍的兵力圍攻遼東軍,不但讓遼東軍突圍,而且死傷還多於遼東軍。而且在整個抗倭援朝戰爭中,日本兵力遠佔優勢,卻也一直都是劣勢被動的一方。
問題來了,為什麼在衛所兵眼中的日本兵和遼東軍眼中的日本兵大不一樣,很明顯,正是因為兩支部隊的訓練差之千里。 當然,說到這,相信會有很多朋友會牢記前者,不免會產生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盲目貶低中國軍隊,盲目吹噓日本軍隊,可對後者卻一無所知。

所以說,客觀看待歷史不代表可以無限神話對手,妄自菲薄,發明自己的落後成性相比妄自尊大更可怕。


謝邀


首先j據我所知抗日時期我國有番號的正規部隊並沒有列裝紅纓槍的記錄。因為二戰畢竟已經全面列裝槍械了,你背個紅纓槍拿步槍衝鋒不方便吧?對面排排放槍你就拿個紅纓槍萬歲衝鋒結果如何也不用多說吧?


但是有列裝抗戰大刀的記錄。正規部隊列裝的抗戰大刀具體尺寸都是有記錄的。來看圖

35.5英寸也就是90厘米,鬼子的三八式步槍長度:128厘米,刺刀 全刀長:51.2cm刀刃長:40.0cm。步槍插上刺刀大概在160cm以上。攻擊距離上有絕對優勢。別跟我說什麼對方一刺刀刺過來刀背磕開直接劈下去解決戰鬥這種外行腦補場面。欺騙刺,騙左刺右,騙上刺下這種玩意,我都不說練過,看過刺殺操典的都知道。我來個騙上刺下你磕一個我看看?哪只會刀被晃開而且自身前胸空門大露,一刺刀就解決戰鬥了。


而且刺刀是由兩人甚至三人配合一起攻擊的內容的。兩個拿刺刀的肩並肩一起打個配合,這很正常吧,你拿大刀的肩並肩試一下?一刀就把隊友砍了。那麼在局部對抗中,刺刀不但攻擊範圍更遠,而且還佔有數量優勢。我覺得智力正常的人都能明白結果如何。


最後再說下訓練問題,大刀隊訓練多久?那還是正規軍呢,我都不說要啥沒啥的土八路。鬼子為侵略戰爭準備多久,士兵訓練了多久,這些自己查資料都很容易看出來。即便懶得查,鬼子刺刀可是有專門的護具進行對抗訓練的,我軍現在還有仿製日本刺刀訓練護具呢,光看外形是哪國發明的都一目了然。

自己看外形吧,有沒有人有臉說這是我軍自主研發的?


我可是從沒聽說過中國二戰時期有大刀對抗訓練用的護具。那麼我都不說訓練時間,就訓練內容來說,一邊是穿護具進行對抗性訓練,一邊是拿大刀進行空揮性訓練。有沒有人有臉認為空揮訓練能打贏穿護具進行對抗訓練的人?請站出來讓我圍觀一下。


現在我總結一下,中國軍隊白刃戰武器長度佔劣勢,武器材質佔劣勢,且無法組成陣型導致局部對抗人數也佔劣勢,訓練時間佔劣勢,訓練內容佔劣勢。我都不提雙方飲食水平上導致體能的差距。現在請告訴我,白刃戰打不過鬼子有什麼地方不服氣的?

------------------------------------------前排廣告位-----------------------------------------------

合作媒體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日本鑽牛角尖的精神很強大。

步兵訓練這種東西都是非常嚴格的,而且日本的物資雖然不如歐美,但是比中國還是強多了,所以日本物資也能保證士兵的基本營養和訓練消耗。比當時的中國軍隊強大太多了。

日軍的射擊准,有槍械強調準確的因素,也有訓練的因素。日本射擊訓練子彈數量遠比八路多,而且有老兵虐待式的加練新兵,吊著磚頭射擊,最後出來的都是不錯的射手。

武士道精神其實加成作用未必很大,但是日常殘酷的訓練生活加上洗腦,不是武士,也得培養成武士。

不用軍隊,就算是大學,如果用日本式的訓練也能培養出惡魔。

看看日軍的回憶錄。

我們在海軍受到的粗野的訓練,美國人和其他西方國家的人,簡直難以理解和無法相信。假如海軍士官們認為有必要罰人的話,他們對手下的新兵嚴懲起來決不會猶豫片刻。每當我犯了點紀律,或是在訓練中發生了錯誤,往往一個士官從屋裡把拖出來。


 「向牆站著!彎腰!新兵坂井!」兵曹咆哮著,「我這樣做不是恨你,而是愛你,希望你成為一個好水手。彎下去!」說罷,他舉起一塊大木板子,使盡全身力氣,對我撅起的屁股,噼噼啪啪地打起來。不停的抽打,痛之入骨,除了咬緊牙關,不讓自己哭出聲來外,別無選擇。有時,我數到四十大板時就痛得暈過去了。

然而,即使倒下去不省人事,也不會逃過繼續挨打。士官會向昏倒在地上的我,澆上一桶冷水,大喊大叫地把我弄醒,要我象原來的樣子站好,爾後,繼續執行他的「紀律」,直到他滿意,直到他覺得我不會重犯類似錯誤為止。新兵們竭力不讓自己的同伴犯過多的錯誤,因為只要我們之中有一人挨揍,那麼其餘五十名新兵都得受頓毒打。這麼一頓打之後,要想在床上躺一下都不行。還有,當我們挨板子時,是從來都不許痛快地哼一聲的。一個人受了「家長式的紀律」,哎喲哎喲地叫苦叫痛,那就不管他是誰,要麼被亂腳踢一頓,要麼從屋裡拖出去再打再打一次。


六個月難以想像的嚴格訓練,把我們一個個變成了馴服的牛。我們從不敢過問命令或懷疑上司。除了雷厲風行地執行上級的命令外,不敢幹任何其它的事。我們是些只知服從,沒有思想的機器人。

這是普通士兵訓練,高級技術兵種更嚴酷


幾乎一踏進這所新學校的門,我就感到,以前在海軍所接受的訓練,簡直不足掛齒。我驚訝地看到,佐世保海軍基地的訓練規矩與土埔的比,確實是小巫見大巫。而那個海軍炮校恐怕得說象這航空學校旁邊的一所幼兒園了。


他從我們之中隨便選兩名學生格鬥,只有勝利者才被允許離開墊子。

  如果一個對手在這場重要比賽中失敗,他就沒這麼幸運,他留在墊子上,準備同另一名受訓駕駛員交鋒。假如他再次失敗,那麼還是不能離開墊子。每盤格鬥都要猛烈摔打,弄得人精疲力盡,常常身帶傷痕。如果必要,他得與里其他六十九個學生各格鬥一次,最後若能站起身來,就被認為還可以,但時間不會太久。第二天,他又要一個一個地格鬥下去,直到取得勝利,不然,就會被校方趕走。

  由於受訓學員都不願因這堂課被開除,所以格鬥起來非常激烈。學生們常常被打得失去知覺,然而,這並不能使他們從這種認為是絕對必要的科目中倖免。他們往往被幾桶涼水澆醒後,再弄到墊子上去。

有一種很討厭的障礙課,要求我們去爬那高高的鐵杆。爬到杆子頂部後,只能用一隻手把自己吊起。無論誰,只要他懸吊自己身體的時間少於十分鐘,就會遭到一頓迅速的腳踢。挨完揍,又得趕快爬那鐵杆。這堂課結束時,那些沒被開除的學生,能用一隻手吊上十五至二十分鐘。

  帝國海軍的每個士兵都要求會水。大多數學生來自山區,這些旱鴨子從未在水裡泡過。訓練辦法很簡單,就是用根繩子把他們的腰捆住後往海里一扔。要麼,他們游上來;要麼他們沉下去。今天,三十九歲的我,體內帶著彈片,在三十四秒鐘內還能游五十米遠。

每個學生均要求潛游五十米以上,在水下要呆九十秒鐘,普通人用點勁,可以在四五十秒鐘內不呼吸,但這個數字被認為是不夠的。我自己在水下的記錄是二分十秒。

  為了改善平衡官能和有助於以後駕駛戰鬥機作各種特技動作,我們上了幾百次俯衝課。注重俯衝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官們認為我們在教室學的理論太多,所以命令我們從一個高塔上向硬邦邦的地面俯衝!在空中,人要翻要三個斤斗才站到地上,稍有閃失,就沒命了。

特技是體育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官制定的各項要求都得完成,否則,就會被開除。雙手倒立走路被認為是小伎倆,我們得用頭來平衡自己。開始能頂五分鐘,然後十分鐘,最後,不少學生能堅持十五分鐘以上。我後來可用頭來平衡自己的身體達二十分鐘以上。這時,同伴們會點上好幾支雪茄塞到我嘴裡。

  當然啦,這種馬戲團的動作不僅僅是體育訓練上的需要,它使我們有了一種驚人的平衡能力和四肢協調的體格。這些在以後的年月里,均有救生的價值。

  土埔航空學校的學生,視力都特別好,好的視力對一個駕駛員來講,自然是最起碼的條件。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練習自己的視力,學會一眨眼功夫就能識別過距離目標。總之,我們所具備的各種技能都應優於敵方戰鬥機駕駛員。

  我們訓練的一方面就是在大白天找星星。這不是個辦法,想超常人的眼睛,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可是,教官們硬要我們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從好多碼以外發現一架戰鬥機,並不比在白天找到一顆星星更容易。首先發現敵人並進入最有利的攻擊位置,也就佔有了絕對優勢,戰而勝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踐,漸漸地,我們都成了找星星的能手。往往越找越多。每當我們看到一顆特殊的星星,就記住它的位置,然後把視線猛向九十度方向移開,隨即又回過來,看看自己能否立即找到。我們這些戰鬥機駕駛員,是干過這種玩意兒的。

  對於千鈞一髮生死攸關的空戰不熟悉的人來說,這種特殊訓練似乎沒有必要,但我個人無論怎樣評價它都不會過高。我知道,在我與敵人的二百多次空戰中,除了兩次小錯外,我從未遭到過敵戰鬥機的突然襲擊,也沒有損失過我的任何一架僚機(根據戰後資料,他其實損失過一架僚機,不過飛行員跳傘逃生後生還,所以準確來說,是坂井從未損失過任何僚機飛行員)。

  在土埔受訓時,我們利用一切空閑時間來尋求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動作準確性的方法。其中,我們喜歡的一種方法是用雙手抓住機翼在空中飛。用手抓著機翼飛,看起來一來愚蠢可笑,但這技能對於在狹窄的戰鬥機座艙里迅速而準確地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沒料到提高動作反映時效,對我們會有這麼大的幫助,一次,我們有四個人坐在一輛時速為六十英里的汽車中,在一條窄路上行駛,突然卡車失去控制,衝過了土堤,我們四個人象一個人一樣,「嗶」地把全部車門打開,從車裡跳出來,我們除擦破一點兒皮,撞青幾塊肉外,沒一人受重傷,而那輛汽車卻摔得稀爛。


評論區高能,還有這樣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果粉,我也是醉了。懶得爭辯,掛一個博大家一樂。

以下為原正文
日軍的白刃戰是很厲害,尤其在全面抗戰爆發後的前幾年,中國戰場的日軍戰鬥力爆表,中國軍隊與日軍交手時吃盡了苦頭。

包括八路軍和新四軍等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在內的中國軍隊,在抗戰之前的國內戰爭對白刃戰不能說不重視,但普遍沒有進行過針對性和系統性訓練,以黃埔軍為班底的中央軍白刃戰水準還不如將大刀當做制式裝備的西北軍。中德軍事蜜月期開始後,在德國軍官團的幫助下,德國軍事思想對國軍產生了一系列影響,軍委會組建了包括稅警總團在內幾支精銳德械部隊。抗戰勝利之後,因為站隊的緣故,國軍成了美分,在美援的支持下,組建了一些美械師和半美械師。但是,無論身為的是德棍還是美粉,無論面對的是日軍還是共軍,在刺刀見紅之時讓國軍普遍吃盡苦頭。究其原因,還是國軍無論學誰都是學的皮毛,沒有德軍和美軍的火海,卻不重視白刃戰訓練,東施效顰的結果是在實戰中讓自己付出不小代價。

△抗日戰爭中的國軍士兵,看裝備像是西北軍

△盧溝橋上,身背大刀的29軍戰士

紅軍自建軍之日起,劣勢兵力和劣勢裝備是這支軍隊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紅軍戰士作戰勇敢,大刀和梭鏢是很多紅軍戰士的僅有的武器,尤其是一些新組建的紅軍作戰單位,以國軍交手時只能用冷兵器,這不是有意而為,而是裝備落後的無奈之選。十年內戰中,紅軍戰士在白刃戰中經常能擊敗國軍,所憑藉的並不是日常訓練,而是高昂的鬥志。但事實上,紅軍敢於在關鍵時刻刺刀見紅,主要原因是內戰戰場的火力強度密度較低,加上中央軍對白刃戰的不重視,使得紅軍能佔到便宜。但紅軍面對地方軍閥時,白刃戰能否取勝也是未知數,有時自身的損失往往還大於對方。比如突破湘江防線時,紅一方面軍與桂軍曾展開白刃戰,損失不輕;第三次反圍剿中,紅一三軍團攻擊19路軍防守的高興圩,進攻部隊突入後被19路軍白刃戰反擊,進攻失利;草地分裂後紅四方面軍掉頭南下,與川軍精銳大戰百丈關,白刃戰中遭受重創。

△手持冷兵器的紅軍戰士

而紅軍時期最大的走麥城當屬西路軍,這支由紅四方面軍精銳之師和原西北軍一部起義而來的五軍團合編的部隊,進入寧夏試圖打通國際交通線。而當地的馬家軍也不是吃素的,這支披著國軍外衣的軍閥武裝地盤觀念很強,宗教色彩濃厚。30年代初曾經四馬拒孫,儼然把寧馬兩省變成獨立王國,崇尚武力、嗜血好殺,殘忍無比,民團等地方武裝的戰鬥力也不差。因為種種原因,西路軍最終在被消滅在河西走廊,永昌、高台、古浪、倪家營子等地數次爆發殘酷的白刃戰,馬家軍利用其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在西路軍撤退戰鬥時能擴大戰果,倪家營子一戰,西路軍精銳盡失,馬家軍騎兵不斷在祁連山腳下、戈壁灘上追殺落單的紅軍。10多年後,在解放軍隆隆炮聲中,在席捲大西北的軍號聲中,從同治回亂便盤踞在西北的馬家軍最終灰飛煙滅,湮沒在漫漫黃沙之中。

△馬家軍騎兵,是西路軍在西北大戈壁灘上的夢魘

△西路軍在白刃戰中被馬家軍擊敗

前面是鋪墊,下面可以說說題主所說的問題了。

由於武士道的緣故,日軍對白刃戰有莫名的喜愛,也源於這種喪心病狂的喜愛,他們甚至能在輕機槍和衝鋒槍上都加裝刺刀。再者,日本是島國,資源匱乏,講究「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精確射擊。這種指導思想反映到武器設計上就是日軍只有極少數的衝鋒槍和大量的步槍,而步槍的廣泛使用和日軍重視白刃戰的傳統,造就了這支殘忍、野蠻而又變態的軍隊。

日軍到底有多強呢,平型關一戰,出山老紅軍士氣正盛,面對日軍的輜重部隊,佔據有利地形,打的是伏擊戰,傷亡比接近1:1,在爭奪老爺廟制高點時,雙方展開肉搏,老八路雖然最終取勝,但付出相當大的代價。雖然在國內戰爭中並不懼怕鮮血,也有敢於刺刀見紅的勇氣,但這個全新的對手還是讓八路軍不得不另眼相看。老紅軍們面對這個時期的日軍確實是打不過,到百團大戰時,八路軍在白刃戰上至少要保持3:1的人數優勢才有可能取勝。

△剛出山的八路軍機槍手,和紅軍相比就是換了頂帽子,領章都沒變

上頭有知友@酥鹽 提到,大部分時候與中國軍隊交戰時日軍因為技術兵器和火力優勢的緣故用不著白刃戰,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主要是認為這個觀點不太適合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正是因為實力對比過於懸殊的緣故,八路軍與日軍交戰大多是以伏擊和奇襲為主,這樣能夠殲滅小股日軍,用戰利品補給自己。除了被動的且消耗巨大的陣地戰,八路軍也極力避免與日軍進行繳獲太少的擊潰戰。而鬼子方面發現八路軍這個特點之後,一旦取勝無望則破壞裝備,避免被八路軍繳獲,逼的八路軍不得不發展自己粗放的邊區造,暫且不表。
進入相持階段之後,隨著八路軍奔赴敵後建立根據地,部隊擴編幅度很大,隨著形勢的發展,諸如縣大隊這些地方部隊成立不久便紛紛被改編成正規部隊。這些新擴編的部隊人數眾多,但武器缺乏,缺乏訓練,整體作戰水平很差。這些土八路訓練少,槍法不行,裝備基本都是打不準的邊區造或者膛線都快磨平的老套筒,所以一般不像老八路一樣與日軍對射,他們往往把伏擊陣地放在日軍的眼皮子底下,越近越好,放三槍以後就衝鋒,趁著鬼子沒反過來勁,火速貼上去,不給鬼子展開火力的時間,以自身的人數優勢加上白刃戰解決戰鬥。這種打法的代表是神頭嶺伏擊戰,386旅的設伏地點距離公路最近只有二十多米,不少新組建的連隊拿的只有紅纓槍。結果在這種近距離搏殺中,使用簡單,比加了刺刀的38大蓋更長的紅纓槍無愧於「長劍」的稱謂,殺的日軍鬼哭狼嚎,相比笨重的大砍刀,紅纓槍不用劈和砍這種動作,只需要掌握刺的要領即可,雖然木製的紅纓槍槍身做格擋動作時容易折斷,但在這種八路軍人數眾多的伏擊戰中還是能發揮作用的,很適合新兵使用。無獨有偶,在後面的長生口伏擊戰中,長劍再次大發神威,殺的日軍鬼哭狼嚎。

△紅纓槍是很多八路軍戰士和民兵的主要武器

除了長劍,八路軍在白刃戰之前總會在槍膛里留子彈,子彈的用法也是有講究的。眾所周知,鬼子在白刃戰之前有退子彈的習慣,也有人說這不是退子彈,而是在開保險,和退子彈的動作很像被誤讀了。其實無論是退子彈還是開保險,鬼子的目的只有一個:避免在拼刺中開槍誤傷到自己人。因為日常重視拼刺和射擊訓練,在實戰中日軍一個士兵經常能刺死數名中國士兵,而且日軍裝備的三八大蓋穿透力又是出了名的強,因此一旦在白刃戰中因為走火誤傷到自己人是一件相當划不來的事。因此日軍在白刃戰時不開槍,典型的日式思維,而相比之下,八路軍的做法從骨子裡透出一種中國農民式的狡猾。
八路軍的開槍是有講究的,有時候槍膛里留一發,有時候留幾發。通常做法是白刃戰之前先來一發齊射,干倒對方几個人,打亂鬼子的節奏。如果槍膛里還有子彈,拼刺的時候會冷不丁向鬼子的腿上開一槍,子彈穿過去鑽土裡,既讓鬼子失去戰鬥力還不會穿過去傷到自己人,兩全其美。再如果鬼子三個人背靠背結成防禦模式,由於拼刺水平的差異,實打實的拼刺刀一個班的八路軍也占不到便宜,很可能刺不死一個鬼子自己傷亡好幾個,這時如果槍膛里還有子彈就很省事了,直接一槍帶走。

△珍貴的戰地攝影,八路軍2v1日軍軍官

△美軍鏡頭中的背著日本軍刀的八路軍士兵

除了對白刃戰的重視程度,日軍士兵身體素質是遠勝於同時期中國軍人的,從鬼子口糧的質量能略窺一二。
1938年4月15日,日本陸軍發布了《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對軍人在口糧定量標準進行了修正。日本軍方根據近一年以來在中國的實際作戰經驗,提高了日軍士兵伙食和肉類的定量標準,如此制定了日軍之後7年多的標準伙食。日軍基本伙食定量為:精米660克(約等於13兩)、精麥210克(約等於4兩)、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澤庵60克、醬油0.08升、味曾75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煙20支。特殊定量(主要用於戰鬥期間):精米580克、餅乾或者壓縮乾糧230克、罐頭肉150克或者干肉60克、乾菜120克、梅干或福神漬45克、醬油粉30克或者濃縮醬油40克、味曾30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營養食品45克、清酒,甜食,香煙同上面一致。
雖然與美軍C型口糧相比不值一提,但對比同期連摻了沙子的大米都吃不飽的國軍士兵來說已經奢侈無比,而八路更是可憐,困難時期為盡量不給根據地群眾增加負擔,喂馬的黑豆都不夠敞開了吃的。
忻口會戰期間,由於八路軍對日軍補給線的不斷襲擾,導致與國軍在忻口前線作戰日軍給養供應出現問題,戰鬥力受到了很大影響。據說進攻忻口的日軍板垣第5師團和關東軍部隊平時待遇很好,由於後方的餅乾、牛肉罐頭、軍糧精等食品因交通線被斷一時運不上來,只好就地尋食小米、黑豆和南瓜,不少人吃得淚流滿面,後來連野貓也抓來吃了。
吃粗糧都能吃的淚流滿面,主要還是平日的伙食質量太好的緣故。

△除了正規補給,日軍還經常這樣「就地補給」

△活著的國軍壯丁,很多沒來得及補充進部隊就死了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八路軍也越發重視白刃戰訓練。八路軍的拼刺訓練結合了多家特點,甚至有來自反戰同盟日軍老兵的傳授。八路軍還製作了很多護具,專門進行拼刺訓練,據說這些日本八路還捎帶著把棒球運動傳入紅色軍隊中,也給八路軍的拼刺技術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1939年前後,部分來自「日本士兵覺醒聯盟」的日軍戰俘在延安及山西等根據地以棒球運動作為消遣,對此有興趣的八路軍指戰員隨後也開始學習並組織比賽。
1940年前後,在劉伯承麾下的129師的棒球運動尤為普及,還組織過專門的青年棒球隊及正式比賽。劉伯承對軍事體育非常重視,認為體育可以輔助軍事訓練。他特別提倡部隊打棒球,以此鍛煉臂力,對投擲手榴彈有幫助,而且器械簡單,花費不多,還可以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為了開展簡化的棒球運動,129師師辦報紙《戰場報》專門刊登了諸如《怎麼打棒球》此類文章,使棒球運動在基層部隊得以普及。以至於根據地傳唱的《體育運動歌》中,都有「打棒球……看誰的臂膀粗」之類的歌詞。
抗戰結束後,中共軍隊內部仍將棒球視為軍事體育予以保留。1948年4月,劉伯承在起草《關於大別山鬥爭與全局問題》的報告中,甚至還以棒球為例寫道:「我們今天擺的陣勢就像打棒球一樣,擺好幾個壘。」

△棒球運動在太行山開展得如火如荼

但八路軍的白刃戰訓練主要還是多對一,這意味著與日軍展開白刃戰是一定要保證局部人數優勢才有勝算的。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刺刀拼殺技》中有這麼一段話:「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陸軍擅長白刃戰,單兵訓練中以刺殺訓練為重。日軍刺殺訓練嚴格、技術精湛,而且士兵配有帆布防護帶來防護腹部。……八路軍刺殺技術是在學習日本刺殺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的,乃至後來成為解放軍陸戰必訓並成為該領域的強項。」這是我軍對日軍拼刺技術的客觀評價,並承認我軍的刺殺技術師從日軍,側面反映了鬼子白刃戰水平之高。我對目前解放軍的刺殺術認識不多,但通過其他途徑了解到當今我軍的刺殺術除學習日軍之外,還有蘇聯槍刺術的一些特點,這些經驗經過融合,最終形成了具有我軍自己的「三防一刺」,在敢於刺刀見紅的中國軍人手中大發神威。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對外戰爭中,儘管裝備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白刃戰仍然是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無論在朝鮮半島還是西藏高原,無論對手是聯合國軍還是印度軍,中國軍人都曾與對方進行過白刃戰,巧合的是,英軍和印軍的兇悍的廓爾喀士兵都曾經被中國軍隊在白刃戰中擊敗,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考驗,中國軍隊已經不再戰五渣的代言人。
抗美援朝的雲山之戰是中美兩軍首次碰撞,而此戰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作為模範戰例,被日本陸軍自衛隊幹部學校收入《作戰理論入門》一書。書中提到:「對中國軍隊來說,雲山戰役是與美軍的初次交戰,儘管對美軍的戰術特點和作戰能力並不十分了解,還是取得了圓滿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忠實地執行了毛澤東的十大軍事原則,對孤立分散的美軍集中了絕對優勢的兵力進行包圍,並積極勇敢地實施了夜間白刃戰。」

△志願軍官兵在朝鮮戰場亮刃出擊中國戰場白刃戰的轉折出現在太平洋戰爭開始之後,中國派遣軍中的大量精銳師團南調,隨著日軍的節節失利,這些老兵最終玉碎在一個個小島上。中國戰場上補充進很多老弱病殘,與開戰之初那些兇悍的日本鬼子相比,這些補充兵普遍沒有充分訓練。隨著戰鬥力的急劇下降,八路軍在與日軍的白刃戰中漸漸佔了上風,反觀這時的日軍大多被孤立在縣城和據點中,基本喪失了和八路軍野戰的能力。1944年8月中旬,八路軍魯中軍區某部與日軍在沂水城西北的葛庄及其周圍的小山嶺上展開了殊死戰鬥。在搶佔附近無名高地的戰鬥中,日軍第五中隊和八路軍短兵相接,在河灘上展開了白刃戰。當時戰鬥員回憶:「一百多把明晃晃的刺刀勇猛地刺向敵人,只一個對刺,前排的鬼子就倒下了。」


冷兵器戰鬥,一個是看常年的軍事訓練,一個是看士兵普遍的體格,我們先看體格(圖片來源見水印)
這是中國士兵

這是日軍體格

你說的對,中國人肯定也有體格好的,日本人肯定也有體格差的。但是啊,戰爭廝殺不是決戰紫禁之巔,個別人的武勇作用很小,國民的總體體質更為重要。而當時的中國人總體體質是十分羸弱的,論力氣和體力,今天的死肥宅們都可以碾壓當時的解放軍和國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個鍋不在人種優劣上、不在士兵們懶於鍛煉上,兩國士兵體格差別上的差別,是一個飢餓農業國對一個較發達工業國差別的一個縮影。同時國內戰亂、饑荒、土地兼并也在限制本就不發達的中國民眾的生活水平。而日本雖然資源匱乏,但好歹完成了工業化,是個不愁溫飽的國家。
這是日軍的伙食

可以看到,雖然也沒有多好,但對舊中國的人來說仍然是難以實現的水平。
幼年吃不飽發育不良、壯年吃不飽長得如麻柴桿,營養供應都滿足不了,所有的體能訓練都無從談起,甚至反而是要倒過來損害身體的。體格、訓練雙雙差下一截,你拿什麼和人家玩冷兵器作戰?真以為中華有神功啊?

冷兵器拼不過,熱武器又短缺,即使不談軍隊建設、體制、社會形式這些上層建築,單基礎就是短板,所有的策略都是無米之炊。生產力有翻江倒海的巨大力量,馬克思主義並不算哄人;工業國對農業國的碾壓是全方位的,不止是教育和工具,連農業和體質都是碾壓的,我們今天談的東西只是掀開了這種碾壓的冰山一角。

如果不是強行拖到生產力更強的美帝下場,可能歷史真的要大變個樣。能拖到那天,我們得感謝龐大國土帶來的戰略縱深、人口體量,得感謝無數不惜死的將士。當然,高層領導者對未來局勢清醒的預判也是必須的

哦對了,本人拉黑一切國黨吹,國粉就請免開尊口了,給你省事,也給我省事。tg圍繞釣魚島打嘴仗都被嘲諷是軟弱,那不知道蔣委員長作為「國家元首」,坐視偌大東北實際淪陷,安坐七年,直到七七事變後仍然心存僥倖妄圖與日和談,這該算什麼?這種領導人拿什麼吹?你可以稱讚國軍部分將士的事迹,有些人,雖然立場不同但仍然值得敬佩。但千萬別和我吹國民黨政府的能力和我們蔣委員長的功勞,不存在的東西怎麼討論?我從不信世上有什麼國黨粉,有的只是不敢承認的共黨黑罷了。

評論區來了一隻珍獸,很機智呢,來來大家奇獸共賞之


總結一下:目前關於大刀對刺刀的各個問題中,主要有兩種意見:
一,多數意見:刀沒用。以 @人渣嘯西風 為代表。原因:
1、槍長刀短,冷兵器對決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2、日槍訓練有素士兵體能好,中刀缺乏對抗訓練士兵體能差。
3、在歷史上,刀是手槍隊的副武器。側面證明國軍不依賴刀。
二,反面意見:刀很有用。以 @虎襲來 為代表。
1、槍必須握槍頸。且不能滑把。所以有效長度沒有想像的那麼長。
2、以命換命的無奈之舉。
3、大刀短,更適用於多種環境的白刃作戰。

關於大刀作為副武器的作用,這裡有一個問題:
拋開國民政府宣傳下,後方大量支援的土造大刀不論。說手槍隊。
既然手槍隊是精銳,主要任務是偷襲、破襲據點,那會裝備普遍在1公斤以上,乃至有1.5公斤以上,重心靠前的大刀嗎?增加負重,在狹窄地方使用又不便。
中國再窮,搞幾百把好刀裝備一個營不難吧。要知道手槍隊可是盒子炮加擼子加馬槍的——總比刀貴吧。
再不濟還可以用工兵鏟,中國也沒有落後到做不出鐵杴的程度。
所以我認為手槍隊裝備的刀應該不是那種元寶護手的砍刀。

從一張歷史照片上看,李堯臣為西北軍設計的「無極刀」,萬字護手,直刃。顯然比一般的元寶護手大刀輕,且重心靠後,更適於戰鬥。
我覺得手槍隊的刀應該類似這種。畢竟那個時代還會打清官刀的鐵匠應該不少。也有可能是十八剁那樣的短刀?甚至說就幾百把刀,很可能不是制式的,隨著身體條件自己找去……這不重要。
還是討論元寶護手大刀。

我們做一個大膽的推論:
元寶護手大刀就是給更多的普通士兵在陣地戰中使用的。
原因就是大家闡述的拼刺訓練水平低,兵員身體素質差,刺刀少……這些。
大刀對槍刺,總體必然劣勢。但並非沒用。 是我們對刀進槍的理解有問題。
影視文學作品中的掛開刺刀,埋身砍殺是不現實的。那得三倍段才行。中國兵本來訓練水平就低於日本兵。所以只能在兵器上想辦法,
如果按照兵擊運動中的經驗,「掛」開刺刀,顯然刀的運動軌跡是斜向上的。要麼翻手側滑,然後靠畫8字或纏頭過腦砍殺。要麼從下往上揮,崩開對方兵器,再砍進去。
這兩種都屬於後發制人,對準確性要求都太高,且顯然不適合短兵器對長兵器。只要對方用騙刺,刀必然吃虧。抗大重心靠前,尤其不適合這種動作。
大刀的正確使用方式應該是一開始就用上段姿勢舉著刀,只管奮勇前沖,夠距離就往下砍。
刀做的重,且重心靠前,就是為了砸偏刺刀的。 步槍刺殺動作和滑把的長槍還不一樣,槍身前端力量更大,穩定性更好。所以更重的大刀才有用。
在步槍不能任意退步的情況下,沖快了可以砍到步槍的前手,沖慢了至少可以撞偏槍身。
這樣對於訓練水平低的普通士兵來說,對把握時機的準確性要求大大降低。只要出刀勇猛果斷,一般就是安全的。
劈下去以後,只要形成刀壓在步槍上的局面,再次揮砍一定比對方推槍托砸快。
同時也不需斜向揮砍的左右距離,使得面對三人一組的日軍,同樣可以三人一組迎上去,左右救護。
但主要還是打第一輪衝鋒。
如果雙方散兵線咬在一起了,刺刀可以進退的空間大一點,大刀確實吃虧。
長對短用退,短對長用進。

PS1:步槍真可以小範圍滑把。雖然步槍重,但是它重心靠後啊。
只不過不能滑成大槍的青龍獻爪那樣就是了。在標準刺殺動作上,多出個三十厘米,的確意義不大,所以標準的銃劍道教材沒有這種動作。但不排除個別人在騙刺動作中會使用。
而中國一些有武術基礎的拼刺教官會教授滑把技術。使得拼刺的架勢和日本銃劍道架勢以及後來在日式技術上發展起來的解放軍三防一刺的架勢略有不同。

日式拼刺前手自然伸展,虎口向正右方;圖中回民支隊的架勢,前手小臂貼槍身,虎口向下扣,是冷兵器槍法的架勢。左右防的時候更穩,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滑把。但刺的速度和力度不及日式。PS2:關於上段往下砍槍,其實日本西南戰爭里薩摩藩就是這麼乾的……


有刺刀的肯定用刺刀,用紅纓槍完全是沒辦法的辦法


鬼子從小到大練的就是刺殺術,而八路這裡拿紅纓槍的大多都是連桿步槍都沒有的新兵炮灰(1937年開局時除外),對拼簡直就是送,更不用說紅纓槍的長度對於運動戰游擊戰簡直是致命的,在衝鋒時也完全處於單方面被打擊的位置。就刺殺術而言,刺刀對刺刀也還是鬼子厲害,八路中期就是在學鬼子的刺殺術

體格方面,其他答主也貼圖了,題主認為中國人也有強壯的,沒錯當然有,但是再強壯的人一旦營養跟不上又從事戰鬥行軍這種高體力消耗的運動,身體很快就會消瘦下去,壯的很快就變瘦。而鬼子在1944年之前基本吃喝不愁,最多是行軍突進過快導致的短時間斷糧,壯的還是壯


不好說,

一方面,和日軍交手的大部分中國軍隊其實都輪不到去拼刺刀的程度,因為日軍雖然機槍射速慢,量可是不少,其實不實現對日軍的包圍或者半包圍或者被敵人包圍,中國軍隊是很難輪得上拼刺刀的。。起碼,國軍的生疏程度,可以從解放戰爭的宿北戰役,胡璉的整11師(5大主力之一)包圍了葉飛的10縱,結果被10縱用白刃格鬥戰擊潰看出來。(所以有的時候我看到有關描寫1943年石牌保衛戰的刺刀見紅場景的時候,還是不大敢相信。。。。)


另一方面,中國軍隊,特別是八路軍部隊其實是刺刀奇缺的,比如120師據稱只有117把、129師甚至不足100把刺刀。這也使得出自民兵的紅纓槍和大刀片成為八路軍大量配發的武器(關於紅纓槍,起碼有神頭嶺伏擊戰的補充團就有使用長矛的記錄 @人渣嘯西風 )


至於說什麼漢陽造、中正式比三八大蓋短的,其實老套筒不帶刺刀長1250mm,三八大蓋不帶刺刀長1275mm,這些長度都是早期槍支設計的通病(通過延長槍管長度,提高槍械射程和威力,登峰造極的就是中國獨有的抬槍。。。),到了99式步槍,日本人把槍長也就做到了1120mm(作為對比中正式槍長1110 mm,而且中正式的產量也就70-80萬隻,根本無法扭轉國軍老式步槍和新式步槍的裝備比例關係),說這個的人,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心態……


鬼子拼刺刀什麼他媽武士道.全是假的.雞比.退子彈的都是新兵怕瞎開槍誤傷鬼子.鬼子老兵和神槍手都不退子彈專門火力支援.


大刀隊表示打不過。

於是掏出了手槍。


————————————————————

有又說日本鬼子強壯,而中國軍人一個個瘦骨嶙峋的,所以拼刺刀拼不過。這就跟說中國人都是矮子一樣,可中國人里也有很多大個子,而且我也不認為當時的日本鬼子有多強壯,都是普通人,哪會一個個都是施瓦辛格。

——當然不會,美國沒那麼多的州。

我收到紅紙時,正就職於東京日比谷的東寶劇場。當時21歲,是個處於青春年華準備大展手腳的文藝男青年;因此自覺被這召集令閃了腰也是正常的。
那時社會私下裡為逃避兵役,大家都認為喝醬油是最好的辦法。
具體來說就是每天喝一點醬油,堅持喝下去的話人就會變瘦,到徵兵體檢時肯定會被刷下來。
我為了在昭和15年(1940年)的徵兵體檢中不被列入體質甲種合格一欄里,就曾用過這招。從體檢半年前偷偷喝起醬油來。
不知是不是真的起了效果,體重一下減到53公斤;在徵兵體檢中順利的被認定為「第二乙種」,這可真太感謝醬油君了。
不過朋友還是提醒我說「即使是第二乙種,你也別高興太早」,因為基本上還是會和甲種合格者一同收到紅紙。
要是真這樣的話,那我說不定會後悔:「早知如此,我還幹嘛去遭這個罪喝什麼醬油啊」。

——感受一下減重到53公斤的概念,這算第二乙種,所以說日本兵體質是很好的。


這裡是對高票答案下 @吐血君 評論有關大刀和刺刀的回答,因為要發圖所以就單獨開個回答了。

說我紙上談兵的還請親手用刺刀術跟大刀打打看,過來找我玩我也歡迎,不過瞎逼逼就不好了。

--------------------下面發圖-------------------------------------

圖片是用3D模型製作,沒有修改大小和長度,是不會騙人的。

如上圖,兩人距離三米左右,兩人相互衝鋒發動攻擊的話此刻刀手已經可以出手。

出手後效果如上圖,在對方的刺刀能夠到刀手的距離之外大刀就足以砍下對方的前手並且掄開對方的槍尖,即便距離不足以砍到對方的前手,大刀的重量也足夠掄開槍尖。這個動作的下一動就是反過來上步再掄一刀,如果不明白的話我繼續作圖。

請準備好形制相似的器材和護具自行測試,但別拿紅纓槍來當刺刀,壓根不是一碼事!


-----------------------說回題目相關-----------------------

實際上二戰前日本苦心積慮搞了二十多年軍國主義教育,國民軍事技能的普及程度相當高,對於戰術思想還受一戰影響較深的日本陸軍來說拼刺刀這個技能自然也是很重視的。

不過那也是抗戰前期的事情了。。。據一些老兵的回憶在41年之後日軍裡頭擅長拼刺刀的老油條就不多了,補充來的新兵蛋子水準其實也就那樣。

拼刺兇殘的鬼子在中國的話還是集中在抗戰前期。。。抗戰真是艱辛。。。


刺刀戰術很牛逼嗎?
當然牛。可這種戰術本身就很落伍,完全因為日本資源匱乏和武士道的原因才會被採用,也只能用來對付彈藥基本沒有訓練營養都跟不上中國軍隊了。
跟蘇聯的鋼鐵洪流拼刺刀去試試。
最一開始中日拼刺刀就是因為中國方面彈藥不足,不得不短兵相接,三八大蓋也很適合這種近戰,日本人也因為資源匱乏而在拼刺刀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不牛才怪。
破解刺刀戰術的方法也簡單,蘇聯的巨炮洗地+鋼鐵洪流,美國人的手槍小隊模式都可以,可對於紅軍來說,只能對拼。當然了,紅軍戰士也有很多方法,比如黑磚悶棍比如下三路比如生石灰或者直接就泥沙屎尿什麼的


很厲害,國共基本下風
 「子彈是懦夫, 刺刀是好漢,」這句話形容二戰日本軍隊可謂十分貼切,二戰中日軍的拼刺能力之強在一些老兵回憶錄中都有體現。一般來說,在抗日戰爭初期,一個日本兵可以抵抗3-5個中國士兵。當然如果中國士兵都拚命那日本人是肯定擋不住的。即使到了抗日戰爭後期,日本兵員有所下降,但拼刺能力也比中國軍隊強上一籌。
在河中洗澡的日軍士兵,雖然身體不算特彆強壯,但是已經比當時的中國軍隊強太多
日軍雖然普遍矮小,但是營養充足,體重,力量都要強於當時我們的軍隊。再加上日本資源貧乏,所以重視刺殺訓練。當然還有一點就是三八式步槍加裝刺刀之後長度接近1.7M,好多日軍身高都沒槍長。
但是為何日軍只和中國軍隊產生頻繁的白刃戰呢?日軍為什麼不向美軍和蘇軍展示自己強大的拼刺能力呢?日軍也不是沒試過對美蘇軍隊使用白刃戰,但是結果都不是很理想,往往都是曇花一現。
日軍當時流行的白刃戰法是,當部隊推進到對方陣地附近的時候,便下令使用刺刀進行白刃衝鋒,近距離衝鋒打垮對手。剛一開始,美軍的確被日軍這股「狠勁」嚇到了,出現了一定的傷亡,美軍也對此比較頭疼。尤其是晚上日軍進行白刃衝鋒,夜色大大削弱了美軍的火力優勢。
後來,美軍發現手槍是白刃戰中最理想的武器,手槍長度短,指向性能好,在激烈的白刃戰中可以及時的調轉方向射擊。裝葯少,穿透性較弱,不易造成誤傷。美軍裝備的主力手槍M1911的0.45英寸手槍彈口徑大,停止性能強,威力極大。早在一戰時期就有美軍士兵手持M1911一槍一個的收割了七名德國軍人的性命。
美軍後來還研究出了三人射擊法,一人射擊,一人裝彈,一人持槍警戒,三人不間斷射擊。此戰法一出日軍再也不敢向美軍拼刺刀了。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日軍之所以能對美軍造成巨大的傷亡原因就是日軍放棄了拼刺刀戰術,而是地道壕溝火力點對美軍進行游擊戰。
1939年與蘇軍作戰的諾門坎戰役中,蘇軍更是沒給日本人一點展示日本「劍道」的機會,蘇軍不僅使用步坦協同作戰,而且軍隊中大量裝備衝鋒槍,直接給白刃衝鋒的日軍當頭一棒,成片的日軍倒在了戰場上。這一仗徹底打疼了日本軍隊,從此日軍在東北大修碉堡,關東軍也成為了日軍的陸軍精銳,裝備大量的「重火力」。
可惜蘇聯武器裝備水平始終比日軍高好幾個檔次,六年後,蘇聯進攻關東軍的四路大軍中裝備了5500輛坦克,2.6萬門火炮,5000架飛機,超強的火力讓日軍直接粉碎瓦解,更別提拼刺刀了。整個二戰來看,日軍只有在武器水平較低的中國戰場或者東南亞戰場才有可能大規模的使用白刃戰戰法,而面對美蘇的自動武器+重火力組合則是純屬找死
日本的拼刺刀,自成一個成熟的體系:日式刺刀術,也叫做銃劍術——銃就是槍的意思。
銃劍術的起源,是明治維新後引入的西式刺殺術。明治政府在1874年(明治七年)聘請了三位法國教官,在明治新軍中教授西洋劍和西式拼刺術,這種武術自此在日本發端。
明治政府發展銃劍術,一個很重要的直接原因在於加強本方的戰鬥力。
1877年2月,舊薩摩藩士族推舉西鄉隆盛為首領,發動了針對明治政府的武裝叛亂。在西南戰爭中,由於軍隊缺乏白刃戰訓練,在面對精於白刃戰的叛亂的舊武士時,吃虧很大,因此不得不從警察中招募舊武士組成拔刀隊對抗。
其實很多拔刀隊的成員曾經為幕府服務,比如齋藤一曾是新選組三番隊隊長,他們獲得了政府的接納之後,以官兵的名義大砍曾經的薩摩藩士,更有甚者大喊出「此乃報戊辰戰爭之仇」。
1887年後,法國教官回國,日本的大久保春野大佐等人希望創立日本自己的刺刀格鬥術,得到了明治政府的支持。明治天皇還安排了天皇內廷的皇家武道場——宮內省濟寧館的教師去戶山學校一同研習日式的刺刀術。最後在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由戶山學校體操科長武道家津田教修大尉通過改良日本傳統的寶藏院佐分利流槍術,而創造了日式的銃劍術。
自1915年(大正四年)開始加入《陸軍劍術教範》裡面,作為軍用格鬥術項目定型。所以日式刺刀術的產生是日本傳統槍術、劍道同西洋刺殺的結合,而且適合亞洲人的體型和使用。
日本銃劍術與西式銃劍術的區別在於,訓練與實戰中非常強調突刺,而取消了西式那種效率低下的槍托打擊訓練,但是卻增加了腳踢等格鬥動作作為補充。同時強調在出槍時通過「大喝」增強自己的爆發力並在氣勢上壓倒對方。
這種改良卓有成效,在1904年英日兩國上海刺槍術團體賽中,日本方面的選手利用日式的銃劍術與採用勞倫斯刺殺術的英國軍官對決,結果是英方頻頻被日方的大喝和踢打騷擾的方寸大亂而失敗。從此西方也將「干擾戰術」增加進了銃劍術的訓練內容里。
我們可以看一兩個例子,如1897年日本銃劍術教程里所寫:
「兩膝朝向槍的方向,接觸地面的同時將軍刀朝前拔出,左手放於其上,之後伏卧地面,將槍向左手內側翻轉使槍身朝上,依次裝填彈藥。口令:突刺,瞄準,打。
裝填,連發,停打以及返回,這一系列動作為站立射擊的準備動作。在向二列士兵發出「二列開槍」時,後列兵依照二列裝填方式準備;在閉槍口令發出後,前列跪地射擊,後列站立射擊;在停止打擊口令發出後,前列後列共同站立射擊;直立口令發出後,恢復原位。」

白刃戰中,日軍標準的刺殺準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就如這樣:

日軍為何如此喜愛拼刺刀
世界軍事列強中,到了「二戰」仍把刺刀術當法寶的,僅日本一家。
雖然刺刀術很厲害,但畢竟是冷兵器,對陣武器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尚可;但要對陣裝備精良、火力輸出接近無限的美軍,無異於「萬歲衝鋒」。日本人如此鍾愛所謂的銃劍術,後來甚至給升格為銃劍道,有其歷史原因:從日俄戰爭開始,就讓日本人樹立了刺刀作戰的突擊訓練的思想。
早在日俄戰爭期間,在日本軍火炮數量佔優勢的情況下,日軍先進行炮火覆蓋後,再發起萬歲衝鋒,衝進俄軍陣地後,充分發揮日本軍白刃戰拼刺的優勢。
1905年1月25日至28日,俄軍反攻黑溝台。日軍秋山好古率領的騎兵第一旅秋山支隊(配有步兵、炮兵和工兵)陷於危機。此時,第八師團師團長立見尚文重新組編部隊,成立「立見軍」,自命為臨時司令官,並在第五師團的援助下以師團為單位,利用刺刀斷然實施白刃突擊,結果獲勝。
經過了日俄戰爭,日軍對萬歲衝鋒+白刃戰這個戰鬥達到了迷信的地步,並且將萬歲衝鋒戰術進行了逐漸豐富完善,即在步槍分隊衝鋒中加上擲彈筒、輕機槍、甚至是迫擊炮等武器,在衝鋒行進過程中消滅敵人的機槍火力點,掩護步槍分隊衝鋒,最後用白刃戰解決戰鬥。
而以往日軍的白刃突擊,最大是以中隊為單位實施的,尚無以師團規模進行白刃突擊的成功戰例。因此,1909年日本修改《步兵操典》時,明確將「決定戰鬥最終勝負的方式是刺刀突擊」。此後,直到「二戰」結束日本宣布投降的這段時間內,「利用刺刀進行短兵夜襲攻擊」一直成為日軍的基本作戰信念。

同樣還是由於日俄戰爭,諸如「203高地」爭奪戰等,雖然日軍付出了重大代價,但是並未對自動火器的火力壓制引起足夠重視。相反,他們提出「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好過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的觀點。
所以在步槍生產上,日本特別重視精度。在明治三十八年生產出一款步槍,也就是中國俗稱的「三八大蓋」。並且由於重視拼刺刀,「三八大蓋」槍身也特別長;甚至對於機槍,日本人也曾加裝刺刀,可見日本人對於刺刀的喜愛無以復加。
同時,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如果大量裝備衝鋒槍,子彈補給很成問題。所以提升步槍精度,依靠「白兵突擊」就成了一種節約資源的做法。
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日軍之所以採取活埋、燒殺、刺殺,甚至車軋等手段,除了殘忍,還有節約彈藥的考慮。只不過在面對美國人的時候,這玩意兒就成了會發射子彈的中世紀長矛。
炮火掩護、刺刀解決戰鬥的萬歲衝鋒,起源與日俄戰爭時期。到了「二戰」後期,日軍敗局已定,針對盟軍作自殺式的萬歲衝鋒成為精神意義上的行為方式。
而由於日本人沒有經歷過「一戰」的歐洲戰場,無法切身體會到自動火力帶來的鋼鐵的洗禮,所以對衝鋒槍這些也不是很重視。
日本人喜愛刺刀作戰也和他們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有關係,白刃格鬥作戰很少能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一般都是以一方心理崩潰而潰逃或是投降而收場,白刃格鬥中的血腥暴力殘酷很能體現所謂「皇軍」「不怕死」和「武士道」的精神。
中央軍:從師德到師日
抗戰初期,中國士兵在與日本士兵進行白刃格鬥時非常吃虧。三個日軍士兵成一個背靠背呈環形防禦,中國士兵很難接近並殺敵,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方刺殺術初期訓練不足。
中國近代陸軍規範主要學自德日,從北洋軍學堂到保定軍事學院都是引入德日的劈刺訓練。黃埔軍校建立以來一直都有刺槍術訓練的記載,其規範最早採用德式,後改為英式和日式。
雖然蔣介石政府也曾發行過《步兵操典》這類的教程,但是因當時國內派系林立,各系軍閥的槍刺術並不統一。而且刺刀的鋼材質量要求很高,所以地方部隊的裝備都是五花八門的,比如大刀、梭鏢一類的都有。國民政府軍隊的槍刺術出現統一規範,得等到敗退台灣之後才實現。

在「七七事變」爆發之前,中國的國民黨軍隊,尤其是蔣介石的中央軍,是武器裝備最齊全、訓練方式最先進的軍隊。
中央軍在黃埔建軍時期就接受了蘇聯軍援,1928年至1937年間,更是與德國保持密切的軍事交往,在步兵的軍事訓練上也深受蘇聯和德國軍事顧問的影響。蘇聯和德國屬於軍事工業後勤發達的國家,為了適應「一戰」後世界軍事發展的趨勢,注重對士兵進行火力壓制、精確射擊的訓練,而對於已經落後的白刃格鬥相對來說並不那麼重視。
但是對於中國軍隊來說,這樣的訓練就存在相當嚴重的問題。在高強度的戰鬥中,中央軍的彈藥供應無法保證,對於平時訓練就注重火力輸出和射擊的軍隊來說,一旦子彈打光只能面臨白刃戰和潰敗兩種選擇,而中央軍並不重視刺殺訓練,所以這種忽視,導致一開始中國軍隊對日作戰中拼刺刀上損失慘重。
並且在白刃格鬥中,講究的是「一寸長,一寸強」,當時國民黨正規軍裝備的步槍主要有進口自德國的1924式毛瑟步槍,以及由德國授權中國仿製的1924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中正式步槍,加裝的刺刀是中正式軍刺,加裝刺刀後,中正式步槍長1.685米(槍身1.11米+刺刀0.575米),三八式步槍長1.801米(槍身1.276米+刺刀0.525米),相差超過10厘米。這意味著什麼?量一下自己前胸到後背的距離就會發現,如果用的是中正式步槍,刀尖還沒碰到敵人,已經被敵人刺中了。
況且中央軍的白刃戰戰術訓練是參照德國,歐洲人身材高大,手臂較長,槍刺長度並不成為關鍵因素。並且這些發達的工業國由於後勤充分,彈藥補給不成問題,在近距離的肉搏戰中,多用的是衝鋒槍加手榴彈,格鬥採用匕首或者工兵鏟,對於拼刺戰術並不很重視。以此為師的中央軍的白刃戰,當然很難是日軍的對手。
不過在與日寇的白刃戰中,國民黨的其他部隊也取得過相當輝煌的勝利,比如眾人熟知的「喜峰口之戰」,二十九軍大刀隊一戰揚名天下。還有像以李宗仁將軍的廣西軍為主力的台兒庄戰役,白刃戰亦是常見的戰鬥。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近戰訓練多、基層軍官得力,另一方面,大刀隊——全稱是手槍大刀隊還配備了雙響的駁殼槍,所以這種白刃戰的戰果是很難複製的,前期日軍依然在白刃戰上佔便宜。

八路軍:從大刀紅纓槍到刺刀
日軍的刺刀術確實厲害,比如在平型關戰役中中國軍隊佔盡地利人和,以優勢兵力打敵人運輸部隊,傷亡比仍然為1:1;雁宿崖之戰中,八路軍子彈耗盡,白刃戰中面對劣勢人數的日軍只能投擲石塊。不過此消彼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善於學習的中國軍隊在拼刺刀中也成長起來了。
以八路軍為例,一開始為了剋制日軍的刺刀,八路軍多採用大刀和紅纓槍的方式,但並不能有效提高白刃刺殺的水平。後來中共中央軍委根據形勢的變化——軍刺裝備比例的提高、地方隊伍發展過快,於1939年至1940年對全軍開展了整訓。整訓除了政治思想教育外,特彆強化了軍事技戰術的訓練,其中重要內容便是提高戰士白刃格鬥水平。
在這一年裡,戰鬥時間以外,八路軍花了大量時間練習拼刺刀,而且特彆強調實戰訓練,例如陳賡將軍就要求「必須以真槍在野外地形或山地練習刺殺,不能停留在基本教練上面」。
訓練上注重突刺和閃避訓練,戰術上強調「二對一」甚至「三對一」,並且由老兵帶新兵在和日本人實戰中訓練成長。正如呂正操將軍部隊里的王汝林回憶:「一次有個鬼子隊長被我們圍住。這傢伙舉著指揮刀,嘴裡啊啊地大叫要劈我。我假裝進攻,而且裝得很像。他很緊張,注意力都在我這兒,突然被側方我們的戰士一刺刀捅得蹲下了。等解決完其他鬼子後,我捅死了這鬼子官……白刃戰甚至成為一種實戰演習,由排長和老兵擔任掩護,新兵進行突刺。在這樣的情況下,拼刺技術的進步往往很快。」
為了對付日本的刺刀術,八路軍也想盡辦法在實戰中擴大自己的優勢,比如在白刃戰中雙方兵刃還未接觸時,首先進行一輪火力射擊。在平時訓練里,陳賡也要求:「戰士要有意識,白刃戰前先開槍撂倒幾個鬼子,別跟畜生講道理。」
戰鬥過程中,八路軍戰士還常在雙方對定時,搶先朝對方大腿開一槍。這樣做有明顯的好處:由於距離較遠,敵方的刺刀還無法攻擊,子彈穿過對方大腿,就鑽入地里了,不必擔心誤傷,受了傷的日軍在白刃戰這樣需要身體高度協調的作戰里就只能是任人宰割了。
為了在實戰中練習拼刺刀並且減少傷亡,八路軍戰士在實戰訓練時會充分發揮地形優勢。青紗帳作為華北地區特有的環境,為八路軍實戰練習刺刀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每年夏季和秋季,青紗帳的成熟的農作物足有一人多高,這給部隊集合和隱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當有小股日軍經過時,八路軍就以人數優勢以極快的速度衝上前進行白刃戰,老兵帶新兵同日軍進行刺殺。如果有大隊日軍,那麼就利用地形優勢,迅速疏散,來無影去無蹤,有效地減少實戰訓練的傷亡,提高了新兵刺殺水平。
就這樣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實戰中,中國軍隊學習日本的銃劍術在拼刺上面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並且為日後形成人民軍隊自己的「三防一刺」打下了基礎,

正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刺刀拼殺技》中所說:「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陸軍擅長白刃戰,單兵訓練中以刺殺訓練為重。日軍刺殺訓練嚴格、技術精湛,而且士兵配有帆布防護帶來防護腹部。……八路軍刺殺技術是在學習日本刺殺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的,乃至後來成為解放軍陸戰必訓並成為該領域的強項。」

另一方面,由於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節節敗退,老兵大量戰死,日軍的白刃戰水平也在急劇下降,日軍新進兵員大多是青少年和中老年,在拼刺刀中已經占不到什麼便宜了。
1944年8月中旬,八路軍魯中軍區某部與日軍在沂水城西北的葛庄及其周圍的小山嶺上展開了殊死戰鬥。在搶佔附近無名高地的戰鬥中,日軍第五中隊和八路軍短兵相接,在河灘上展開了白刃戰。當時戰鬥員回憶:「一百多把明晃晃的刺刀勇猛地刺向敵人,只一個對刺,前排的鬼子就倒下了。」


來點口述歷史吧。我姥爺42年參軍,47年受傷複員。屬於賀龍領導,主要在晉察冀邊區活動。

他說早期的日本兵很厲害,拼刺刀一個日本兵頂五六個,咱們的人還得靠放冷槍取勝。我還笑日本人傻不知道放槍。
後來知道,日本兵拼刺刀是退保險的,開不了槍。因為38大蓋穿透力大,開槍容易誤傷隊友。

日本兵拼刺刀厲害的原因有:
1.日本兵是出國兵,都想活著回去,每戰必然拚命。
2.人家訓練紮實。我軍戰士活過一個月就是老兵,大部分剛放下鋤頭就當兵了。雖然,論拚命雙方不相上下,但實在實戰水平差太多。
3.就是咱們的戰士吃不飽,沒有力氣。很多人蔘軍都是為了有飯吃才當了兵,可見是多麼缺乏糧食。
4.步兵待遇最差,身強力壯的都壓後做了炮兵,因為體力好可以扛著更重的裝備行軍。我姥爺就是幸好當了炮兵才能活下來。

抗日後期,日本兵團多半都是偽軍,戰鬥力就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老兵:大刀術沒用我們都偷學日本刺刀術-搜狐

 馬定新演示刺刀訓練科目。

  殘忍、高效、現代化,中國軍隊到底面對著怎樣的敵人?

  2015年8月14日,四川廣漢的一處農家中,99歲的馬定新看著電視里播放的抗戰劇,嘆了口氣說:「抗戰哪有這麼容易,幾個人就輕易幹掉鬼子的一個聯隊?如果真的這樣,我們還用犧牲那麼多兄弟,艱難地抗戰8年嗎?」

  隨著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的臨近,有關抗戰題材的電視劇在熒幕上不斷上演。但一些抗日劇中的主人公被披上神化的外衣,一出手就是手撕鬼子,手榴彈炸掉飛行的飛機,甚至一個人單挑日軍一個聯隊……

  抗戰真的這麼容易嗎?相關數據統計,自「九一八」事變開始,到抗戰結束,中國的抗日歷史長達14年,付出3000多萬軍民的生命,才換來70年前的勝利。

  成都健在的抗戰老兵,回憶與日軍的對戰都是心酸的:與鬼子對戰,一旦有絲毫的疏忽,都是致命的。華西都市報記者通過尋訪抗戰親歷者以及抗戰史研究者,真實還原當年中國軍人到底面對的是怎樣的敵人,抗戰到底是怎樣的一段艱辛歷史。

……


日軍槍法精準衝鋒起來不怕死

  大多數健在的抗戰老兵,對日軍的評價有一個共同點:日軍不怕死,槍炮奇准。

  參加過山西中條山戰役的老兵鄭維邦,講述了這樣一個細節:時任排長的鄭維邦,奉命率部參加中條山戰役中的夏縣文德村戰役,遭遇鬼子掃蕩,距離鬼子200米遠時,他指揮士兵埋伏起來,下令「等鬼子挨近了再打」。

  然而,一位年輕士兵由於緊張,誤放了一槍。槍一響,躲在牆後的鄭維邦等人,立即遭到日軍炮火攻擊。鄭維邦趕緊叫戰友趴下,幾名士兵想反擊,剛一露頭,就被子彈打中要害。鄭維邦流著淚把傷者轉移,他把帽子固定在石頭上,吸引鬼子火力,「帽子剛一掛上去,幾下就被打飛了,可想而知,他們打得有多准。」

  「鬼子就像不怕死一樣,瘋狂衝鋒,我用馬克沁重機槍不知道打死了多少。」擔任過重機槍手的馬定新說,重機槍的狂掃,就是鬼子的噩夢。正因如此,機槍手也成了狙擊手以及炮兵的重點清除目標,「我能活下來也是幸運,我們連隊的重機槍手不知道被打死、炸死了多少。」

  令馬定新震驚的還有,日軍自殺式的衝鋒,「一旦下了衝鋒令,鬼子就像不要命了,一直往前沖。」

  「日軍的這一點,不得不讓人佩服。」何允中說,日軍很小時就在軍事訓練,而且崇尚武士道精神,「能對自己狠,對對手就更狠。」

訓練篇

花槍刺法沒用學日軍刺刀技術

  看到抗戰神劇里,中國軍人拿著刀,耍起功夫華麗地砍殺鬼子,曾在戰場上與日軍直接廝殺的馬定新,搖頭嘆息:「都是亂編的,要是遇到小鬼子,這樣的刀法不知道會死多少次!」

  「川軍花槍刺法,裝裝樣子還行,但根本不實用。」馬定新說,他的部隊有一個秘密,「其他部隊的情況我不曉得,但我們部隊的刺刀技術,都是從日本人那兒學來的,他們的刺刀技術最為直接、實在。」

  經過多次白刃戰,犧牲不少川軍兄弟後,馬定新所在部隊發現鬼子的刺刀方式更為直接有效。一旦能俘虜到日本人,他們就會進行收編,讓日本人做教官,教授日軍刺法。

  「除了刺刀方式,我們還學習他們的《步兵操典》,進行訓練。」馬定新提到的《步兵操典》,正是「國民」政府根據日軍操典進行編撰的。

  70多年後,馬定新仍然清楚記得當年的刺刀戰。他端起木棍作槍,演示起來:一手握住「前護木」,一手托住「槍托」,稍稍下垂到支撐腿的一側,並使「刀尖」略與眉平,隨著「殺」的一聲出口,「刺刀」刺向前方。

日軍軍事素質遠勝於中國士兵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台兒庄會戰指揮官李宗仁曾回憶說,日軍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可說舉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陣時,上至將官,下至士卒,俱按戰術戰鬥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敵人不易有隙可乘。

  單兵作戰能力,以及軍事素質的優秀,源於日軍優良的兵源與嚴苛的訓練。

  資料顯示,1907年,日本小學就學率已達97.83%。1940年,日軍頒布《步兵操典》規定,步兵單兵及大隊以下步兵分隊訓練包括單兵教練、中隊教練和大隊教練。新兵入伍以後,每月用於實彈射擊訓練的子彈,步槍不得低於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每年用於訓練的步兵子彈為1800發(由於日軍實際資源緊缺,子彈數量可能會有所減少)。

  但據一些抗戰老兵回憶,許多日軍士兵在乘車行進時舉槍射擊,仍能較準確地打中百米內的人形目標,對重炮等技術兵器的操作、保養水平,更是遠優於中國士兵。

正視歷史差距才是尊重老英雄

  從去年開始,華西都市報記者走訪了近百位健在的抗戰老兵。面對這些抗戰親歷者,無論是當年的普通士兵,還是高級軍官,回憶起8年的戰火硝煙,他們都會為抗戰勝利而高興,也在談到戰爭慘烈時出現沉默。

  老兵喜歡講抗戰史,無論被人問起多少遍,他們都會一遍遍耐心地講。「對於老兵來說,只要有人願意聽他們講抗戰故事,記錄他們經歷過的歷史,老兵都是興奮的。」巴蜀抗戰史研究院專家何允中說。

  但當前的抗戰神劇,以及不合邏輯的小說,都在試圖通過神化當年的中國軍隊,譏諷、貶低日軍軍事素質和實際作戰能力,以博得一些青年的娛樂心理,讓更多的年輕一代對歷史產生錯誤的認識。

  對此,何允中說,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隨意醜化抗戰歷史,傳播錯誤歷史的行為,都是對全民族抗戰的不尊重。抗戰勝利70周年,社會對抗戰老兵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只有正視歷史,正視差距,才是對老英雄們最大的尊重。


小時候爺爺給我講的,當時村裡他們五個參加八路軍,第一次打仗是和日本人打,然後他們五個有兩個剛跑進被炸的彈坑裡躲避就被呼嘯來的迫擊炮炸死了,很慘!
另外一個人扣板機的手指頭被子彈打掉,子彈順帶著把他的中指也拐帶下來了,小時候不懂事還經常給那個爺爺起外號。
我爺爺那一次腿被炸傷。再後來就是被子彈打中、被彈片炸傷,一肚子疤。
當時聽爺爺說的和日本人打的時候沒怎麼拼過刺刀,畢竟在伙食、武器與他們差距太大。他說拼刺刀拼不過他們,只有被捅死的份。
在參加解放戰爭的時候還和劉伯承、鄧小平握過手,被倆首長表揚過,當時我爺爺是排長。後來在打梁山戰役的時候,腿上背上被炸的全是彈片。打完梁山戰役就被安排在後方。我四爺爺頂我爺爺參加了後續的戰爭。
據我了解的除我爺爺之外的那倆打仗退役的爺爺晚年很不好,子女都不孝,最後都是老無所依,病死在床上,死的時候連一個親人都沒有在眼前。很凄慘!


爺爺38年參加八路。據老人家說,43年前的日本士兵射擊拼刺都很強,體格好,個子高。43年以後補充的兵都不行,戰鬥意志也相對差。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看著挺激烈卻沒死幾個人的特殊戰鬥?
國產K8教練機能打贏二戰後期的活塞戰鬥機嗎?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裝備差距有多大?
如何看待「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的說法?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人海戰術」真正是怎樣的?

TAG:日本 | 歷史 | 戰爭 | 抗日戰爭 | 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