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選擇使用知乎?

相關問題:

你們是怎麼來到知乎的 ? - 知乎

個人感覺使用知乎的人雖然來自於各行各業,有迥乎不同的經歷和生活方式,各個年齡段都有分布,但相較而言學歷都較高,談論的話題較為深刻,而且都有自己理性的見解和論斷。但不論怎樣,這也是一個較大的時間開銷,我想調查一下各位選擇玩知乎的原因是什麼?一般在哪個時間段,多長時間?對自己有那些幫助?


入坑的那年,剛通過司考,但是缺乏實務,特別是民商事法律領域,後來就抱著學習的態度來仰望一眾大神,比如 @求解 @巴甫洛夫的狗 @黃小牛 @雲舒 @徐斌 @劉洋 等等一眾朋友,當然,還有已經離開的D神(我至今一直對他的離開覺得非常遺憾,不亞於當年的失戀)。跟著這些朋友學到了很多實務上的東西。
後來知乎越做越大,用戶越來越多,發現越來越多的人看問題比較偏激,特別是涉警問題。然後我就希望通過自己的一點努力,提供另外一個視角給願意聽的人聽,所以就一直留了下來,到最後榮膺知乎警察話題下的「洗地之王」,也認識了一批警隊同仁,如 @呵了個呵 @瑋大兔子 @張飛小飛飛 @瓦爾特 @眯眼捕快 @小農人 @等風起的高達 還有我滴大師哥@Sunrise @張昭輝 等等……還有一笑兄,嗯,我表示如果一笑還在的話,估計也是群授的洗地界的北院大王,我是南院大王,哈哈哈。
其他的朋友還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點了,感謝你們給我的鼓勵和支持及理解,謝謝你們。


我也經常斗膽的探討下法律問題,民刑都有,雖然很多時候最終還是被人拉回到「洗地」這個象限中,不過欣慰的是,我先後還是幫到了一些人解決了問題,雖然跟老法師們沒法比。


我為什麼被罵成這樣仍要留下?
1.我的法律素養還很孱弱,需要繼續學習。
2.潑往警隊的污水還很多,我這種屌絲村炮刑警還得揮著刷子去搓,為自己為不上知乎的同仁帶鹽。
3.還有就是我曾經的好基友,D大的未竟之志——不要把知乎留給法盲。

雖然以我的才華,撐的很累。
4.我希望大家能多個角度的看問題,不要輕易的隨大流而去,情緒與輿論,今天能燒死我,明天能絞死他,後天一樣能溺斃你。

結尾處:
我知道,我的這個作答,必然會有大量口水過來。不過我依然會謹小慎微的去從法理出發,有準據的去回答問題。至於看不看,聽不聽那就悉聽尊便了。
我就是我,洗地鐵帽子王,我的水桶、刷子、洗滌劑都準備好了,潑過來吧!


說一下我選擇知乎的原因

——初聞知乎欲尋歡——

我最早來知乎是看段子的,真的,因為當時經常在微博或貼吧看到各種【知乎金句】什麼的

——再入知乎方知難——

後來發現這裡面不止有段子,還有很多更精彩的內容,對於求知慾旺盛的我,那簡直是如魚得水。

在這裡看到了很多精彩的人和大v,從我早期關注的人可以看到,那個時候我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

比如曾經看到過 @chenqin 用數據來分析彩票中獎概率,並推測頭獎是否存在人為干預的可能。

比如曾經看到 @鍾文 一面講段子一面在認真的做骨科回答,感慨知乎上的醫生真的好認真。

(來自chenqin對彩票中獎的計算)

——拙筆舞墨氣如虹——

大概2014年底,我正式註冊了知乎。

但是最初也不怎麼表達,基本上到了2016年才開始長時間駐足知乎。

駐足知乎最初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一些答案有一些謬誤,個人感覺不吐不快,於是就指出了,不過那個時候人微言輕,再加上不善於表達,得罪了很多大v,也給我今後落魄埋下了伏筆。

甚至去參加知乎三大撕逼話題(中醫,轉基因,xxx),妄圖去談論一些問題,結果發現,不僅沒表達什麼,反而把自己搭進去了,一身膻。

這個時候,我得出了兩個道理

1,人微言輕

說起來,大家如果留意的話,會發現我是一個標準的小透明發展歷程,我在2016年6月關注數才到了1萬,所以我真的是從一個屌絲髮展起來的。

在人微言輕的時候,你的一切話,其實只是你以為!

哪怕你寫的再精彩,再正確,也是無濟於事。

但這是你的積累過程,你必須有一些立身之本,比如生物就是我的立身之本。

2,情緒大於事實

這個是我的另一個重要感悟。

就不提一些熱門話題了,哪怕在一些涉及到科學的話題下,依然如此。

比如轉基因話題,我真的不知道知乎有幾個人像我一樣做了三年轉基因研究,甚至連基因外顯子和基因間區都分不清,但是他們可以言之鑿鑿的告訴你一堆道理,而且收穫更多的支持。

這也是我最慘烈的一段時間,簡直是感覺掉進了戰爭的海洋,你不能說一點轉基因的問題,說了你就是小崔……

正是這段經歷,讓我決定退出知乎敏感話題,甚至,我決定不去糾錯了,反正知乎那麼大,總有問題存在啊,我找一個清凈的地方就好了。

——無風無浪也看淡——

這是我現在的階段。

一方面,知乎上有很多精彩答案,我要經常學習才能勉強理解

另一方面,知乎上有很多精彩問題,有空的話,我也會去回答。

堅決不參與撕逼,但是被撕了也不迴避。

做科普是主流,畢竟除了多讀了幾年掌握的一些知識,別無所長。

該水的時候,也要水,總是逼著自己不水,那是畫地為牢。


我最早知道知乎是因為 程浩,那時他尚在世,偶然看到一則關於程浩在知乎回答問題的報道,覺得知乎是一個讓人感到溫暖的地方, 13 年上半年註冊了賬號。

後來漸漸開始回答一些生物學方面的問題,那時候膽子也是大,什麼都敢回答,所幸用戶還不是很多,不然早就被撕成碎片了。後來知乎人越來越多,我回答的領域也越來越窄,當然,我現在對自己回答還不是很滿意…我也一直小心翼翼地維護自己的 timeline,不敢回答不相干的問題,也不敢太水,一方面自己有精神潔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對關注者的尊重。

上上周的琳子事件,我表現出了憤怒。事情過去了一星期,現在回頭想想,倒真不是『恨人有,笑人無』,我自己也開過 live,不滿意的退款,其餘我也都捐給了公益組織,這個有收據。雖然我是常年被黑的生物 phd,但不是很缺這筆錢。

我憤怒的是一個冠以博士後頭銜的科研工作者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十多次消費神經科學。其實,她如果在微博上搞什麼萬能腦科學分答我應該不會介意,反正我不用微博,但這裡是知乎。

我以為知乎 live 和其他直播平台比,之所以能收價格不菲的入場券,是因為很多人之前的默默付出,在知乎上認真寫回答,分享經驗,這時突然來了一個陌生人,不僅不好好耕地,還把前人種出的果實都收割了。這個比喻也不是很恰當,開 live 本身沒有對錯,但是恪守科研人員的底線是一種共識,如果有人為了錢連這點基本的共識都不顧了,比如鼓吹神經科學萬能,我是忍受不了的。

得知知乎完全放開 live 審核,我挺失望,我和同行們不可能傻到默默在這耕地,等別人來收割,收割時還不忘糟踐一下你付出的心血,有這精力我不如去多讀幾本書。

我無法改變官方的決定,所以暫時不打算使用知乎了,知友安好。


來知乎因為兩個人一個是 @陳柏齡 ,一個是 @元寶妹妹 ,前者嘛,因為他名聲在外,當年我和 @王衡愛健身 還有一個泰拳剛猛XXX在微博科普健身,開始就我們三四個人,後來人越來越多,利益越來越多,真話越來越講不出去,所以對微博是很有些失望的,後來看了陳柏齡的一個回答被傳到了微博上,就是那個美國為什麼有那麼多肌肉男? 於是對知乎這個平台心生好奇,便問了已經來到知乎的 @元寶妹妹 ,我跟她在玩豆瓣時就認識,大概是10.11那兩年,後來就來到了知乎,

發現這裡相對於微博,和果殼,有兩大好處,1是如果你科普一項東西,你不用苦心去選題,去思索用戶的需求,在這裡用戶的需求是直接提給你看的,你只要選擇合適的就好,2是點贊即為傳播的機制,其傳播力比當年的微博要好上許多。

然而三年以來,知乎變了很多,首先是人數太多了,人越多,其氛圍就越接近社會本來的樣子,早期知乎還可以靠用戶素質自凈環境,達到了某個臨界點後就完全不行了, 另外一條就是知乎把話題頁面的改動,導致一半內容導流和一半用戶導流變成了全由用戶導流,然後因為用戶傳播的馬太效應積累 ,導致低門檻問題霸佔了時間線,知乎不是那麼有趣了。好在最近屏敝功能的設計,癥狀減輕了些。 希望以後會更加好轉吧。


15年11月左右 那時候還未大學畢業

一個人拖著行李來到一個從未接觸過的城市開始工作實習

也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公司是個剛起步的交易所

初來乍到 新環境 新身份 加上慢熱

實話講那段時間過得過分冷靜和孤獨無助

一時同流不了大部分人 低頭玩手機的習慣

一個人待著反而衍生出平日說不出的人生道理

想找個地方寫字的時候下載了知乎 有了第一篇


我是很固執 且慢吞吞的人 念舊沉悶

看有些以前的東西慢慢消失 會難過的要死

不習慣接受新事物 偏執的留守舊事物舊星球


一開始用知乎的時候不習慣。

剛巧那時在費力裝修出租屋

知乎給了我足夠靈感和力量。慢慢有所成效 想與人分享時

所以有了那篇出租屋神器 也就是最初一批朋友認識我的那篇

後來慢慢從孤獨到享受生活 有了那篇如何一個人優雅生活


然後看著關注者從6個到160個 歡呼雀躍

再到500到1000到8000 到現在2W 從未想過。

謝謝你們 願意陪伴一個孤獨的小女孩 慢慢長大

也謝謝你們 單身的時候給我力量 有人相伴時與我分享

以前加個好友都要考慮再三的人 現在有問必求

但是由於人數局限性 又開了從來不用的微博:文青酒館


感謝我們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識 也認識你們


為我開心的你

謝謝答疑的你

謝謝配合演出的你

因為有了開始 所以不會輕易拋棄

只要知乎在 會一直堅持寫下去

所以你有心理準備要一起分享將來的三五十年嗎


因為不習慣也不喜歡手機佔用太多生活時間

所以沒有把它當做隨時的一個東西來用

只有電腦版 空暇時才會登陸瀏覽編輯

很多時候 可能消息推送沒有辣么及時

邀請的問題也是要隔很久 才能看到

但是每條評論我都在認真的看 認真的回 認真的贊

謝謝你們看完我寫的每一個字 認真評論的每一條

那麼你呢,為什麼來知乎

好了 燈光打過來 話筒給你 來說出你的故事


作為知乎上給醫生「洗地」的一員(利益相關:我是整形外科醫生),我是2014年開始上知乎,動因可以說因為「中年危機」。具體為什麼選擇使用知乎,我剛好在個人微信訂閱號王說整形(WSHPlastic)中說過。


作為一名中年人,總難免有身體發福、體能變差、精力不濟的時候,而作為一位整形外科醫生,一台手術,長的話沒有3-4小時下不了手術台,這沒有一個好身板是不行的,所以基於對健康狀況的擔憂以及職業生命的考慮,3年前動了健身的念頭。當時決心比較大,但健身我是外行,所以也習慣地上網檢索一些健身方面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偶然接觸到知乎,潛水一段時間,收穫了我在別處從未檢索到的知識和見解,這促使我真正去辦了健身卡,然後每周去健身房打醬油3次至今。


我在知乎瀏覽健身話題時,也自然而然地關注了自身專業的整容話題,也不可避免地會偶爾回答一下整容方面的話題,並一發不可收拾起來。我在知乎上說的,也是我平時說的和想說的,但同樣的話,放在知乎上的效果比其它場合似乎都好。當然,不知道是我水平不行還是因為整容的文化敏感性,我的回答獲贊一直也不多,但似乎默默關注我的知友似乎不少,也經常有知友留言說我的文章給她非常大的幫助(雖然也並無點贊,包括不少私信諮詢我整容問題的大V),並且表示我說的她在其它地方都看不到,所以雖然獲贊少但也覺得字沒白打。


這些有意向整形的知友對這些最基礎常識的認可,也觸動我特別檢索了一下我專業範圍的整容話題的內容。在知乎上、搜索引擎上以及我知道的相對可靠的信息源中,我都特別進行了檢索,檢索結果讓我再次鮮活地認識到在中文互聯網上,針對求美者的靠譜的整容科普文章基本上沒有——哪怕是作為專業人士,在熟悉信息源且具備分辨能力的情況下,我也沒能從沙子中淘出幾粒金子——中文互聯網上關於整容的信息,99%以上要麼是廣告,要麼是軟文,偶見幾篇同行的科普,也只是針對某一個小片段的簡單闡述。雖然當時我也沒有系統的調查,但我在搜索引擎中特意檢索幾個關於整容的關鍵詞並執意翻看檢索結果到幾十頁,接著特意查看了幾個相對可靠的信息源,所得結果非常符合我對中文互聯網整容信息的一貫印象。


當時,我再次地想:在這些垃圾信息基礎之上,有意向做整形的人能做出怎樣是決定呢?我以前也沒少抱怨過部分患者難以理喻,但是相對婦產科醫生同行為準媽媽所做的科普工作,整形外科醫生整體上為求美者貢獻出什麼常識了嗎?答案是沒有。所以,儘管作為醫生,我認為我這一生都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沒做過什麼惡,但是整形醫生,尤其是主攻美容方向的整形醫生,職業形象比救死扶傷的其它科同行矮一頭,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其它科沒有那麼多莆田系民營醫院以及搞生活美容的美容院、美甲店、甚至非法整形工作室在不斷地為醫療美容行業不斷地增添「名聲」,而說中國整形醫生同行只顧忙著掙錢不注意普及整容常識似乎也不冤枉。


國內整形醫生同行,基本都不重視患者教育。在線上,基本沒有整形醫生撰寫針對求美者的科普文章,所以即使患者有超強信息檢索與邏輯思考能力,也不過是屠龍之術,檢索到的都是無益甚至有害的信息,最終她也難免被忽悠。在線下,無論公立還是私立整形機構,求美者在手術前基本都沒機會能和醫生說上幾句話,甚至多數在躺在手術台之前都見不到醫生的面(如果是全麻手術可能整個過程中都沒見過醫生的模樣),所以也談不上讓患者充分了解信息之後做出知情決定。現實是,溝通態度和水平也從來沒有作為中國整形醫生的評價標準,這與其它科醫生一樣,只要診療符合醫療常規,患者去投訴醫生態度不好,基本沒用。這種結果也有其邏輯:在中國,患者普遍不認為預約諮詢醫生需要花錢,整形行業也不例外,公立機構幾元挂號費等待幾小時面診幾分鐘,私立機構乾脆不收那幾元的挂號費,但不收費的結果就是這幾分鐘的面診機會也沒有了——你不交錢確定要手術,你連和醫生見面說句話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如今雖然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是中文互聯網上並不存在一個單一的針對求美者的系統全面的信息資源,類似你準備生孩子、養孩子時給准媽媽和新手媽媽指引的《懷孕指南》、《育兒指南》並不存在,你買不到一本《隆鼻指南》、《隆胸指南》或《整容指南》能給一無所知的你以指引,這樣的內容從來都沒有被生產出來。目前行業現狀就是,關於整形的常識,幾乎從來沒有被傳播出去,而整容常識不存於中文互聯網的後果就是,類似「生物焊接雙眼皮」之類噱頭一直長盛不衰;田裡不長莊稼,就會野草叢生,醫生不去普及常識,忽悠花樣翻新。


現實中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決策應該基於知識、客觀性和現實性,缺少對情況的了解,基於一廂情願的期望和天花亂墜的廣告而盲目做出決定,那等於賭運氣,無論是做任何決定,都是掌握越充分的信息越好,你知道的越多,做出的選擇和決定越好,做的決策和決定越好,你將越有可能得到一個好結果。但在中國,在今天,無論是衝動型求美者——看到一個廣告,隨便走進一家整形機構,預約一台永遠改變其身體的手術,還是理智型求美者——做過一兩年研究,泡過各大整容論壇、網站,實際上基本都是基於無用甚至錯漏的信息、衝動與自我衍生的邏輯做出糟糕的決定,而糟糕的決定往往導致不滿意的結果。


美容手術是永遠改變身體的手術,這可不像一件你不喜歡可以退、可以換、可以扔的衣服,美容手術一旦做了,你就要一生伴隨著這種改變。如果手術效果你滿意,那很好;如果你不滿意,手術也不可以退,不可以換,不可以扔,不可能花更多的錢撤銷手術讓身體恢復原樣。某種意義上來說,受術者的身體像是原料,可以雕刻成最好藝術品的機會只有一次,求美者獲得最佳手術效果的機會是首次手術,再次手術,無論你找誰做,面對已經做過手術的更差質量的組織基礎,效果可預測性都會更差。


追求歐式眼,雙眼皮割寬了就是寬了,基本沒辦法修窄;追求爆乳,用350ml假體把飛機場隆成D罩杯的石頭胸,那就不大可能再用225ml假體做出外形自然、手感柔軟的乳房。手術一旦做了,受術者就要一輩子伴隨手術帶來的改變,但是這本應該了解全面、慎重考慮之後才做出的決策,實際上患者基本都是基於非常少的有效信息、衝動與自我衍生的邏輯做出來的。糟糕的決策,通常導致不滿意的結果,這就是行業內儘管醫生技術上沒什麼錯誤但術後患者不滿意的糾紛依然很多的原因,這種糾紛讓醫患雙方都覺得自己憋屈而對方面目可憎。


我從業30多年,此前我和大部分醫生同行一樣,認為中國醫患關係緊張問題難以解決,但在成為知乎重度用戶這幾年,尤其是為了真正了解患者,我開了一個工作微信,業餘時間自己直接上陣和想做整形的知友大量交流後,讓我認識到溝通以及患者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我個人將其視為解決目前整形美容行業混亂狀況的希望。


我在知乎上回答整容話題,一開始是隨手為之,後來卻是有意嘗試。我要嘗試把整容的醜話(弊端)都說出來,看求美者頭腦清晰之後是不是就不會衝動做整容了。嘗試的結果是積極的。事實證明,臭長而專業的文章不是沒人看,整容也並不是業內人普遍以為的頭腦發熱式的衝動——看我文章後放棄了整容念頭的固然有,但是更多的人看了我的文章後,都能理性的地權衡手術的好處與風險、並做好接受萬一的準備。


整形醫生同行一貫都強調讓求美者做好心理準備,但是做好心理準備的理想的受術者我此前幾乎從來沒有見過,但是這兩年我從知乎上找到我的求美者身上看到了理想受術者的影子——從知乎上找到我做整形的知友人數上不具有統計意義,但這些有意向整形的知友普遍都關注我很久,對我在知乎上提到的那些重要權衡也有想的比較清楚,然後我院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員都發現這一小部分的患者特別容易溝通,所有人都更願意和這樣的患者打交道。當然,我不是說普通的求美者不講理,而是缺少基本知識、同時也缺少基本信任的求美者,溝通起來相對困難。混亂的整形行業,求美者謹慎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但是醫患雙方互不信任、相互提防,溝通自然也毫無效率或成效可言。


上知乎這幾年,我也勉強成了一個V(雖然我的回答依然一直少有人贊,關注我的遠比我獲得贊數多)。不少人好奇我什麼這麼有閑心刷知乎。現在我可以說一下我的目的:我致力於做患者教育,我希望填平醫療美容行業醫患之間的信息鴻溝,我嘗試建立一種能充分保障醫患雙方利益的更高級商業模式,你可以理解為我想用擺明車馬的陽謀作為競爭手段。我歡迎大家就事論事對我寫的文章和我建立的系統發表意見,但是不要聯想到我的人品,「業界良心」我聽著臉紅,我也肯定不是無良黑心醫生,我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整形外科醫生,一個庸俗平常之人。如果說有野心或追求,作為一名執業30多年、該得到都已得到的整形醫生,我現在想證明的是——不靠噱頭和廣告,讓整容回歸醫學和服務,整形機構也能存活,而且說不定能活的更好


用知乎,是為了活在中文的概念世界

我在真實世界是一個極其無聊的人,因為對時事八卦都提不起興趣。

中文網路里,最好的可以討論各種各樣概念的地方,就是這紙糊的知乎了。


熟悉我的老朋友都知道,我原來是混人人網的,也算個不大不小的意見領袖吧。

後來人人掛了,我也好好工作,消停了很長一陣。

也不是不知道知乎,不過那個時候知乎很高大上,我這麼挫的人混知乎擔心混不下去。

後來還是手癢,就過來了。

我很享受兩件事情,一件是輸出一些不一樣的觀點,一件是說段子。基本上,我也就靠這兩件事情支撐我活到現在。

知乎是一個比人人好得多的平台,我也很喜歡這種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方式。比起我在人人的輸出量來,知乎我完全是半退休狀態,在知乎我得到的比人人不算少,我很知足。

我不求關注,更不求變現泡妞,那些不是我要的。但是大家的贊同和反對我都是很喜歡的,想法拿出來,大家切磋就是。

知乎少一點戾氣多一點寬容就更好了。

繼續寫吧。


生活中空閑無聊的情緒太多,身邊有趣的人或事又太少。

與人相處時,聊天內容總逃不過吃喝玩樂。似乎早已形成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每個人都習慣將自己真實的一面隱藏起來,白天戴上世俗化的面具自我偽裝、自我保護,防止自己成為人群中的異類。

與人相處,太過麻煩,太過無趣。

宅在家裡,面對著手機和電腦,總想要做些什麼。

打開微博,發現裡面太多廣告和腦殘粉,嚴重三俗化,我不喜歡;

打開朋友圈,不是p圖自拍,就是曬自己又去哪裡玩了。原本寫了一段心情,卻又一口氣全刪了,畢竟熟人太多,怕被人覺得自己太過矯情。

打開b站,喜歡的幾個up主沒有更新,從前追的幾部番又一部部完結,但自己又沒有追新番的打算,覺得自己已經沒有每周一集集地追下去的耐心和精力。

翻開單詞書,背了一會兒後覺得一陣疲乏,想著昨晚沒睡好,明天再繼續好了。

於是乎,只能點開知乎的藍色圖標,滑鼠不斷下滑,看著一個個故事和段子,打發著自己的時間,還能用一種「這其實也是在學習」的謊言自我安慰,讓自己不會為自己的庸碌懶惰而太過自責~


前天晚上本來已經準備刪除所有回答退知乎的,今天看到這個問題,我就答一發吧。


我來知乎是因為知乎的廣告打的好:認真你就贏了。

這個廣告很適合我。

我喜歡認真,我還喜歡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知乎第一個回答,隨眼看見一個,覺得自己能答,就答了。花了一晚上,寫了幾千字,我至今記得題主評論:沒想到會有人這麼詳細的解答,千恩萬謝。然後一個贊,一個感謝,沒了。

我想想,任務也完成了,就把答案刪了。

後來我就開始匿名答題,答過好幾個千贊百贊,那時候千贊很少,有的還引起不小的爭論。

我挺開心的

我就一直匿著。

直到我非常喜歡的女大v兩次要求我取匿要關注我。

也就是說我的兩個匿名答案她都不知道是同一個人。

我超開心的。

我最開心的是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屬的地方。不再雞同鴨講。

我最開心的是我找到了一個到處都是比我厲害的人的地方,可能隨便一個評論都是大牛發的。

我寫專業回答,有我眼裡非常厲害的人討論,補充。

我看俗世問題,有人克制情感理性分析,不失志節。

我看故事,有人筆下生花奇思妙想引得我捧腹大笑。

哪怕談情感,也像是精緻打理的花園一樣,也許略矯情,但有詩意。


再後來,就開始不停的有人發表【知乎其實沒有變】這個言論。這個言論到政治正確的過程,就是知乎變質的過程。

每次看到那些嘴上說著,在知乎上默默無聞的輸出專業內容是一股清流,手底下忙著圈錢圈粉的所謂大V,我都一陣噁心。

里子面子一樣不落,好話壞話都讓他說了。

那些認真輸出的人自己發聲的時候永遠都是少數人在看。倒是這些滿嘴高大上靠嘴吃飯的都被灌上有風骨的名號。


笑死人。


說實話,知乎從菜刀門開始,每次撕逼我都有深入觀察。深入觀察了解。用前些時某大V的話,我賺到了。光是觀察每次衝突的個個角色,我都學到看到不少,也算是開了眼界。

只不過這不是我想要的而已。但你要說知乎沒變,我真的覺得你在侮辱我智商。

這個事很複雜,環境也會影響人。我就不舉例打臉了。畢竟人要是拋不開主觀因素來聊,我也就當沒看見。


我只想說現在我想找個文筆好點的故事都難,哪怕是編的。


當然,這不全是知乎的鍋,人總得接受現實。大眾化就大眾化吧。

沒了就沒了。畢竟我玩知乎也沒花過錢。


我賺到了。

只不過認真你就贏了這個招牌,就別打了,它也只能變成個人精神寄託了。


改成認真娛樂你就贏了,我看行。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他們勤勞肯干,能吃苦。把我和姐姐撫養成人、各自成家,他們很不容易。

但是,除了為我提供物質上的保障外,他們很少能給我提供學習、心理、價值觀塑造方面的幫助。他們性格優柔寡斷,沒有魄力。我媽因為外公重男輕女不被優待,我爸因為是家裡的老二也飽受欺負。因為長期處於家族、社會的底層,他們自身沒什麼底氣。

他們不太會和孩子親密互動,他們很少陪伴在我身邊,也很少指導我的人生方向,因為他們要幹活,也沒有這個能力。

但我真的很希望,在成長的道路上,有人能夠在前面引領我,指導我,告訴我該怎麼走。因為一個人走路真的很累,尤其是從小到大一路走來,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容易走偏。

也許有人能理解我的這種感受。

小時候生病了自己去醫院打針掛水,放學了自己走回家開門做作業,晚上做好飯等爸媽從農田裡回來,中考志願,高考志願,選工作都是自己來。

身邊沒有多少優秀的人,沒有榜樣可以參考。

直到2012年遇到知乎,因為博客上接觸到了采銅的文章。

那時候,知乎精英遍地,好多令人嘆為觀止的人生經歷、價值觀、世界觀,學習心得。我一下子感覺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我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多麼渴望一個人生導師!

而知乎上,有這麼多優秀的導師!

我迷上了知乎。

也正是由於知乎,我在傳統行業工作的同時,時刻保持著對互聯網行業,對外界的敏感。我在上面學習到了金字塔寫作方法,學到了批判性思維,學到了麥肯錫等諮詢公司的分析方法,學會了自我認知,學會了溝通的技巧,學會了PPT的製作技巧。我還了解了許多新奇的,有意思的東西,開拓了眼界。

我一直以一種卑微的姿態學習著,期望有朝一日能和知乎的大神一樣,自信的展示自我價值。

在接觸知乎後,我才開始真正的成長。在這裡,有一群堅定的人,帶領著一群迷茫的人,一點點地往前進。


百度知道廢了,百度空間沒了,百度貼吧也廢了,於是來了知乎。

現在知乎也廢了,但是無處可去中。


人人時代沒趕上,微博已經「階層固化」,想當網紅只好選擇新堂口知乎了。但是我還沒有紅,還沒有紅。


昨天看見@孫志超的一個早期答案說知乎的價值在於反媚俗。早期的知乎的確是互聯網精英社區,只是商業必然是媚俗的,文化工業主宰下的消費社會幾乎是不可能存在高雅文化或精英的烏托邦,而如今的知乎也正在向著大眾化和庸俗化的方向越走越遠,所流行的內容越來越表面化、淺薄化和無深度化。

知乎只有依靠可快速複製的文化消費品才有可能盈利,可惜知乎早期的產品基調定得太高,一下子不好直接降到庸俗娛樂的地步,只能一邊應付眾人對知乎水化的嘲諷,一邊儘力往二線城市以下地區打廣告擴張增加平台流量。就目前為止的種種跡象表明,在內容質量和流量之間,知乎選擇了後者。

相比之下,被知乎眾所鄙視的快手就是如魚得水了,雖然廣大二三線城市以下的人群的消費能力比不上一二線城市的中產小資,但是他們的人數明顯更為龐大,審美趣味不高的特性使得他們的文化消費需求更容易滿足。而越是低俗的內容越容易複製生產,從而使得文化工業可以快速生產出相應文化消費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當然並不是看不起快手及其用戶,無論是知乎還是快手,個人更多是將其當作互聯網觀察平台來使用,它們可以部分彌補自身現實生活閱歷不足的問題。何況在消費社會裡,大多數人的審美趣味都是經由消費符號建構而成的,本身是無所謂深度和高雅與否的,整個後現代都是媚俗當道的,高雅和通俗之間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審美就是大眾化的、通俗的和無深度的。

以上扯遠了,自己以前一直有社交平台上記錄瑣碎想法的習慣,這在眾多曬生活方式的動態當中顯得有些突兀,讓自己有些尷尬。自己並不太關注他人普遍重視的生活方式,而是更關注公共領域事務,也就是地命海心的鍵政圈人士。

自己進入知乎的主要原因是認為早期充滿理性氛圍的知乎具有充當可以自由交談的公共空間的可能性,因而將其作為滿足自我敘事和與他人交流的平台。當然,知乎的政治敏感和商業盈利需求決定了這種目標不太可能實現。

13—14年時,自己逛知乎的目的主要是給姬喵的答案點贊,順帶看他的評論區,為此自己還特意開了一個收藏夾專門收藏姬喵的歷史答案,後來有好幾百人關注這個收藏夾。那時也正是自己對歷史十分感興趣的時期,把史記、資治通鑒、漢書等書囫圇吞棗般看了一遍。只不過後來發覺歷史學對研究者要求極為嚴格,不太適合自己的習性,就逐漸將興趣轉向政治哲學。一自己開始直接上手柏拉圖全集,看得雲山霧繞似懂非懂,後來重新從各種導論和二手文獻入手,才逐漸懂了些許門道,然而自己水平極為有限,至今還不太敢答相關問題。

至於對批判理論和女權話題感興趣純屬是受acel君影響的緣故,目前為止,自己點贊最多的也是他的回答,大概有六十個多個吧,而其答案中提到的相關書籍自己也看了不少,所以回答風格多少有些類似,可以說,自己的好多想法都是來源於他的回答,幸好他沒索要版權費……

如今自己早期關注的那一批人很多已經逐漸退出或淡出知乎了,自己對公共領域的期望也已經成為奢談。當然,作為城市中產小資建構身份認同的重要平台,知乎肯定還會活得很長久的,甚至以後逐漸發展演變成為另一個電商平台都不足為奇。

知乎早期那種並不奢望獲利,而是更看重精神需求滿足的核心用戶,是很難取悅的。從產品角度來看,此類需求是實現難度極大的低頻需求,被忽略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那些人卻是貢獻知乎精品內容的重要群體。那麼如何在完成社區內容沉澱的同時轉變成為受眾更廣的娛樂平台,就是知乎當前最主要的任務了。

只是這似乎與我們沒什麼關係了。


比起別人,可能我比較膚淺。

心路歷程大概是這樣的:

一開始,總有別的網站會截一些知乎抖機靈的回答,感覺挺有趣,下載看看這是個啥app吧。

為什麼還要加話題?!隨便加幾個吧。

刷了幾分鐘,這TM都是啥?!抖機靈的段子呢?!卸了卸了。

於是卸了。

後來忘了問度娘什麼,連續搜索了好幾個問題都蹦出了知乎的頁面。好像……除了抖機靈還有挺多乾貨?下回來吧。

嗯,乾貨還是有點用的。

後來有段時間心理狀況特別不好,整個人像是行屍走肉,基本無法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對一切娛樂項目失去興趣,包括但不限於電影電視劇動漫綜藝遊戲等等,即使是之前最愛的小說我都嫌文字太多。

那段時間的我最多只能做碎片化的閱讀,比如微博,和知乎上簡短的回答。

但微博我也只關注了生活中的朋友,沒什麼好玩的。

於是越來越覺得知乎有趣。

再後來覺得有些話不能跟生活中的朋友說,因為沒有感同身受。而發微博空間朋友圈太矯情了,都是熟人好尷尬。身為小透明來知乎發泄發泄好像也不錯,反正沒人認識我~

對,知乎就是被我這種人拉低了逼格。

曾有朋友問過我,知乎名是什麼,我說知乎是我最後的凈土,有緣偶遇吧。

知乎的確是我唯一一個遠離生活中的朋友的地方了。甚至在知乎暴露的東西,遠比朋友知道得多。或許是因為屏幕本身就是一層保護色,所以在這裡反而能摘下面具找回真正的自己。

畢竟在朋友面前我總要努力扮演一個明亮歡快的人,我是人群中的開心果與小太陽,我是沒心沒肺的小逗比,我是沒故事的混世大魔王。

和前任分手我會跟朋友說:「滾他丫的是老娘不要他了,他以為他算什麼?我才不會等他呢我又不傻。」而不是:「你回來吧我還要你。」

如今知乎是我唯一的消遣,會看乾貨鼓勵自己,也會看抖機靈的段子一笑而過,最重要的是記錄自己的生活吧,畢竟這裡比別的地方友善度高多了。

想要知道什麼都可以找到相應的問題,然後尋找答案。

或是和一群有相似問題的人報團取暖,大概這是最接近感同身受的地方,而這一點除了知乎我不知道哪裡還能做到。

亦或是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或許並不十分專業但也能給予別人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

總有時間是用來浪費的,我只是用別人看電影電視劇動漫綜藝遊戲小說的時間來刷知乎罷了。


大概是 11 年的時候吧,Google Reader 死掉了。喜歡在線閱讀的人們像失去了巢的鳥兒一樣茫然無措,知乎算是其中的一個落腳點吧。恰巧在此之前 Twitter 上的朋友送了我一個知乎的邀請碼,便留在了這裡。

關閉評論區引流向 G+ 的那一天 Google Reader 就死了,連帶著 Blog 和 RSS 的黃金時代一起死掉了。時至今日,我仍然很懷念那段既統一,又自由的時光。


為了認識你

認識更多處在世界不同角落的有趣靈魂


因為我寫的古文在別的地方沒人看!!!雖然知乎看的人也不多!好歹專欄里有千把個關注,還偶爾有幾個贊


第一次用知乎還是2014年,那時候我高二,面臨一個現在看起來很傻,卻在當時人生中很重要的問題:

為什麼有的人這麼受歡迎,一顰一笑都受人追捧和關注呢?

當時滿懷心事地註冊了一個賬號,還是用的我的綽號「六六」。

很認真地提了問題,很認真地在word文檔里編輯了問題,很認真地邀請了很多很多人回答。

(雖然從措詞和語氣都是極其幼稚的那種)

結果出乎我所料,最多的回答竟然是,

一看題主就是初高中生

一看題主就是初高中生

一看題主就是初高中生

當時第一反應就是:
這個網站這麼神奇嗎?
連我多大都能猜得出來?
天哪這也太可怕了……

然後就一直敬而遠之,覺得有一種被揭露後的羞恥與害羞。覺得自己被

後來上了大學,為了看學長學姐們答題,開始重新註冊了一個賬號,就是現在的。

我曾經用盡一切辦法搜索曾經的問題,曾經的賬號,卻像吐出的煙霧散入空氣,水融入水,再也找不到了,可能連賬號帶問題都刪除了吧,畢竟太久不活躍,也沒有什麼建設性。

只剩悵然。


只是感覺自己過去的一部分好像丟了。

畢竟我高中的上網生涯不應該只有五月天社區和穿越火線!


開始抱著學習的心態隨便看看,後來發現tm實在看不下去了……


推薦閱讀:

如何從細節看各位互聯網大佬們的格局高下?
你覺得知乎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盈利模式?什麼樣的盈利模式你可以接受?
有哪些發源於知乎的網路流行語?
如何看待知乎官方 2014 年 6 月 6 日發布的《良性討論公約》?
如何優雅地把知乎二字翻譯成英文?

TAG:知乎 | 社交網路 | 調查 | 時間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