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今年端午五芳齋花 1000 萬徵集裹粽機器人?

百年老字號五芳齋正式發布了「1000 萬徵集裹粽機器人」的活動徵集令,向社會大眾及相關機器人研發機構重金懸賞,一時間引發熱議。


這個問題簡直interesting,我想從技術層面來分析一下。

先講個自己的經歷,我們教研室的老闆曾經受邀考察宜賓的五糧液總廠,廠方也是向全國徵集全自動拌料機的解決方案。

五糧液的拌料極其複雜,每半個小時一次,連續48小時以上,手法也很複雜,抽,翻,抹等一系列動作,工作環境也極其糟糕,拌料室長期維持50度的高溫。

在聽完廠方興緻勃勃的介紹後,我們老闆就問了兩個問題:

1.拌料的複雜工藝是否都是有效的?哪些步驟可以省略?比如能不能把這些工序簡化成橫向抖幾下再翻面?

2.拌料的效果是否允許性狀與手工拌料的效果有所差別?比如顆粒大小,產出的酒料密度等?如果可以,允許多大的差別?

當時廠方代表就愣了,在他們看來,拌料工藝是古法傳承,一步都不能省,省了不知道會有什麼影響,產出的酒料也必須和手工產出的一致,因為後續加工流程都是依照的原有標準設計的。這個項目我們最終沒有接下來。

這就說明到一個問題,以五糧液的翻料為例,要是設計一個機械手,像真手一樣進行拌料操作,那麼一是研發成本太高,編程,控制,結構設計,都太複雜,人的手有多少個自由度,我都一下子數不出來,二是加工效率提不上去,這麼複雜的擬人機構,運行的實時性和可靠性都無法保證。

粽子也是一樣,如果要求像手工粽子完全一致,那麼,光一個捆紮粽子,由於粽葉大小各不相同,自適應編程就能搞死人,並且有這錢搞機器,僱工人成本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因此,必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簡化加工過程以便於動作分解,還有修改產品外觀以便於加工。

所以,能否研發出裹粽機,這個問題的關鍵也是上面提到的兩點:

1.操作工序是否能改變,比如墊有粽葉成分的模具代替粽葉的包裹和捆紮?

2.成品是否能夠允許形狀變化,比如類似於方的粽子?

如果五芳齋能夠在這兩個問題上有清晰的說明,才能夠評估是否可以在一定成本內實現。

下面舉幾個食品工業中用到的自動加工設備的例子

首先是煎蛋,這個比較不恰當,還是可以看出一些問題:

一般的煎蛋長這樣

如果在食堂等場合,一個一個煎效率太低,所以一般使用煎蛋器,煎蛋的形狀部分發生改變,但是總體口感和形式保留下來了。

再有就是菠蘿。

一般削菠蘿都是這樣:

設計用來加工菠蘿罐頭的去皮機,不會這樣一個洞一個洞的挖,直接把最外面一層全部削掉,雖然有點浪費,形狀也不一樣,但是確實削乾淨了

再有就是饅頭。

手工饅頭都是搓成長條切的

機器饅頭省略了挫和切,改成直接擠出來成圓形,也就是平時看到的機制圓形饅頭,類似這種:

其他的還有去果核和制面,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簡化操作並容許產品形狀略微改變。

全文圖片均轉載自網路,侵刪。

以上


……………17.5.9更新……


感謝朋友們的關注。特別感謝@肛里拉出個電鋸 和@蘇科銘 的評論與建議,讓我對於粽子本身的認識更深一層,也幫助我獲得了更多的靈感和思考。


整理了一下近期大家在評論區的討論和建議以及本人的思考:

1.粽子的口感與其目前的形狀有較大關係,進行外觀改動時至少應保留錐形部分以保證口感相差不大,不然就變成糯米鴨或者飯糰了。

2.技術難度最大的部分是將粽葉彎成漏斗狀以便向內倒米,以及最後捆紮粽子,相對而言其他部分較容易實現,可以將這兩個部分分開設計,即使解決不了這兩個問題,在這兩個步驟上加入人工也可以考慮。

3.還是以上兩個問題,為了解決,粽葉的標準化勢在必行,可以通過剪裁、篩選、熱壓塑形等方式。

4.粽子外形的更改會對消費者的態度帶來怎樣的影響,恐怕現有的調查都無法給出答案,可能需要試製樣品投放市場,才能獲得相關反饋並改進。

歡迎大家繼續討論,集思廣益,我將繼續整理補充,為有朝一日解決這個技術難題做一些前期的靈感和啟發。


別的不說,五芳齋的算盤還是打的很清的:

辛辛苦苦的設計,製造,測試,然後「設備開發的專利屬於五芳齋持有」....Exm???這專利套的也太輕鬆了吧。


瀉藥啦~
作為半個業內人士,我想說。1000萬徵集一個工業機器人,其實在資金上來說不是很多…前期的團隊研發就需要很多的成本,而且後期肯定涉及到製作機器人樣機,需要的資金投入會更多…最後再交個稅什麼的…可能有點緊張。


你要機器,明年可能會有人來拿你的1000萬。
你要專利_(:з」∠)_
您還是老老實實人工吧


謝邀,了解了一下,題主說的應該是五芳齋吧。最近微博和朋友圈裡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還是挺多的。

之前看舌尖上的中國講嘉興粽子,一口夾著肉餡兒的香米,兩盅雄黃酒,三四筷小菜兒,滿滿的幸福感。

做一隻傳統的嘉興粽子需要制餡、淘米、裹粽等幾個流程,每一道流程又分為幾個小工序。

一位嫻熟的裹粽技師,包一個粽子只需要不到10秒鐘的時間,每天能裹3000隻粽子。假設一家粽子生產企業擁有2000名優秀的裹粽師傅。每天就可以生產600萬隻粽子。平均一個家庭有3-5個人,假設每人的需求是3隻粽子,平均每個家庭在端午節期間就需要9-15個粽子。

這樣算下來,一家好的粽子生產企業,端午期間每天可以滿足70萬人、20萬個家庭的美味需求。節日粽子的生產周期一般在15-30天。每年的節日期間,最多可以滿足2100萬人的消費需求。這樣的生產效率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滿足更多人的美食需求。目前市面上很多生產粽子的企業都在推進自動化生產,但是把人工智慧機器人應用到傳統裹粽技藝中,的確是沒有先例的創舉。

題主所說的,斥資千萬徵集裹粽機器人的。我猜想,究其初衷,也如我上面所說,為了能夠提高產能,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

其實,人工智慧簡單理解就是機器對人腦思維認知功能的模擬,但手作和匠心的溫度是人工智慧模擬不了的。這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人工智慧是否可以呈現經典的味道。

(劃重點!以下部分適合十八歲以上有耐心的成年人觀看,如有不適,請直接跳到最後!)

查了一下這方面的資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傳承人胡建民,曾經闡述過這方面的觀點…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在傳承的同時要抓創新。技術上的革新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品嘗到經典的味道,五芳齋這種百年老字號,之所以能被大家喜愛至今,除了不變的經典,對選材和配料的堅持,還有不斷的探索和創新,力求讓更多人,吃到更好吃的粽子。

傳統節日美食,引入人工智慧,是互聯網和科技的一次全新嘗試…這個過程中可能會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問題,做一隻「未來粽子」,能否實現?我們拭目以待。

不管怎樣,只要味道和質量始終如一就好啦~唯有美食不可辜負,哈哈。

再次謝邀,歡迎各位做出補充和提問。


犁發明後,一幫人指著拿著犁的農民說徒手耕地種出的米最香。

牛被用於農業後,一幫人指著牽著牛的農民說用犁耕地種出的米最香。

拖拉機發明後,一幫人又指著開著拖拉機的農民說用牛耕地種出的米最香。

再過不久,一幫人又要指著遙控著機器的農民說開著拖拉機耕地種出的米最香了。


我根據上面那位答主的答案,我自己想了一下。

其實方形粽子不是好辦法,因為這涉及口感,粽子和糯米飯最大的差異不在於味道,而是口感。

我在下面評論是這樣的,不過我不是食品加工人員,我只是個吃貨。

我不那麼覺得,我覺得改變形狀成方的或者半圓的不是好主意。
1:粽子一定要有葉子,因為粽子經常要拿在手上吃,加托盤的話就更像糯米飯了。加別的包裝也不太給力,所以葉子一定要。
2:如果有葉子,粽子的不同口感很重要,粽子比糯米飯好吃是因為粽子角和中心因為烹煮時滲入的水分不同,所以粽子角和細的部分到中心有一個漸變過程,味道從弱到強,十分科學。外部清香內里的餡兒味道不向外滲透。
就這一點來說,三角形粽子無疑是比方粽子有優勢的——更不用說方粽子的邊角一定會黏在葉子上,導致撕下來不方便,而且角一定會過於濕透粘糊糊的,閑聊的味道也會從薄的地方滲透出太多(傳統粽子只會滲透到下方,而方粽子就可能上下都滲透)。

所以我認為,如果要改變形狀並非方形最好,最符合上述兩條的我認為是冰激凌造型,也就是蛋筒造型,圓錐狀。

上方為尖,下方為圓並標明從上往下吃(也可以不用標明,直接在粽葉或者替代粽葉包裝上下功夫,使得直接只能從上往下順時針解除封印,可以使用一個防呆設計)。

這樣的話,既能保持粽子的「概念」,又能在方便加工的前提下保證粽子吃起來可以由弱到強,由軟到硬的狀態。

甚至可以說,這樣的方法可以每次都用最好的順序吃到粽子,甚至會比傳統粽子更好吃,市面上也有一些圓錐粽子,但是問題在於這些圓錐粽子無一例外讓人覺得先從大的那一頭開始吃,因為剝開的地方往往在下面,結果大家覺得圓錐粽子不好吃,這是因為粽子本來就不該那麼吃,企業卻沒注意到這一點。
而喜歡吃軟的人可以買更長的圓錐粽子,這樣軟糯多汁的部分會更多,而喜歡吃硬的就可以相反的買
原來要挑這樣的粽子要經驗,而圓錐粽子只要加熱時間不要差異太大並且浸泡在水中,那麼就可以很穩定的同時在小販手裡製造出標準的軟和硬粽子了。

這樣對於分銷也有極大好處。

當然,我覺得如果要傳統形式的粽子,也未嘗不可。粽葉具有加熱可塑性的特點。我認為如果一定要三角粽子,直接用一個有一定邊角弧度的模具壓制圓錐粽子(圓錐粽子包裹時有一定餘量以應對壓縮過程)


百變圓錐粽。

使用不同的模具,我看做成五角星粽(多汁的地方更多),五方粽(整個邊都多汁),雞巴粽(練習口交不碰牙的技術,咬尖不留痕方為成功),逼逼粽(掌握舔的時候的力度,不破粽角=舔豆豆最佳力度)。

工業創造奇蹟

還有,人家說做機器人其實主要目的是節約50%的成本

其實機器人未必要用電啊,自動機械哪怕是手搖的也算廣義的機器人啊,只要按照一定的步驟自動運行就可以了。


上述這套設備,我覺得我用3~5萬就能製造出可用的手搖(電動)樣機來,中間只需要載入一定的手工流程就可以了,但是降低50%我想沒問題。


這裡面最困難的地方其實不是粽葉,而是捆紮。


其實有個最簡單的方法——這些捆紮用的天然纖維是片,也就是說完全可以加工成和皮帶扣或者塑料一拉緊那樣的。

所以只需要在機器上載入一個阻尼就可以完成指定壓力下的自動捆紮(粽子本身固定和翻面是很容易的)。


也就是說人類只需要負責把一個半成品放到下一個機器裡面就可以了,沒電了手搖都行。


不需要麻煩的設計一大套粽子葉餡兒料和糯米一起加進去出來完整粽子的設計,我們減少最麻煩的需要熟練工的操作流程不就可以了么!


我們應該可以,1000萬以內做一套設備應該足夠的,可能還用不了這麼多。但如果五芳齋要獨佔的知識產權,最好再加點錢。

如下是摺紙飛機
http://m.youku.com/video/id_XMTMzMDI2MjIwMA==.html?sharefrom=iphon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1


如下是捆繩子打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A0OTMzMA==mid=401230446idx=2sn=3c300cc9f2b53ca09262cbbcdbab49b3scene=0#wechat_redirect


我說,有這1000萬開發什麼機器人?如果是產能不夠,直接外包啊!外包給農村大媽,通過O2O模式運作,集中回廠分揀,推出「鄉土的味道」系列粽子,總結起來就是利用「互聯網+」模式推動自身產業轉型升級、城市帶動農村共同發展的模範啊。
如果考慮到標準化和良率的問題,那也可以投資成立一個包粽子培訓班啊,一勞永逸地解決生產工人短缺的問題。
現在這個規劃,我用三個字評價,摳、蠢、貪。
摳:不捨得出錢。如果粽子工人一個月萬八千的,只要求中專學歷,會缺人?不捨得提高工人待遇,甚至連工人工資都不想出了,用機器人代替。然後呢,這個研發資金,簡直可笑。
蠢:沒能看清粽子產量與市場需求量之間矛盾的本質。首先,國家已經明令禁止天價粽子了,因此提高產品定位來縮減市場需求的方法不可行。單個工人在八個工時里創造的價值是一定的,在人工生產粽子工藝無法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只有提高工人數量、提高工人熟練度、提高工人積極性三個辦法。通過更好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完善的、開放的培訓制度就可以解決,聘幾個經理、用現有技術可以解決的問題,何苦捨近求遠。
貪:什麼先進技術都想要,錢多一分都不想出,妄圖用最少的錢榨乾工人和科研團隊的最後一滴血。這個不用展開說了,吃相多難看大家都能看出來。
這就是當前改革的活生生的寫照啊。某些企業對勞動關係的理解還處在計劃經濟時代,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對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促進停留在極其淺薄的層面上,為了迎合風潮拍腦袋決策搞出一些可笑至極的東西,醜態百出。


這個需要的是食品自動化設備,而不是我們尋常說的機器人。

目前的粽子在灌裝餡料和捆紮環節已經可以實現機械化生產。用機器來包裹粽子技術難度比較高,因為裹粽子對感知和控制的要求比一般工廠流水線更高。

還有,每片粽葉也是不一樣的,如果粽葉標準化了,裹粽的機器實現起來也較容易。當然,我們可以拿一個模子把粽葉切成標準形狀的粽葉。

3個月時間開玩笑吧,設計,加工,樣機,改進樣機,成品,沒2年是下不來的。

1000萬徵集一個工業機器人,其實在資金上來說不是很多

另外正兒八經的機器人公司是不會參與這種比稿的,可能工業自動化的企業會有興趣吧。

「 優勝獎的獲獎方需與主辦方簽訂《技術轉讓協議》並提交完整的技術文件,確認技術所有權轉歸主辦方所有,包括但不限於知識產權所有權、使用權、申請專利或許可他人使用權、處分權,並且主辦方有權對設計作品進行修改、使用。 」

五芳齋1000萬就想要包粽子機器人的知識產權,是不是太便宜了?當別人都是傻子嗎?

粽子的全自動生產不是空想,只要有錢、有閑,總能搞出來。

但我認為,這種高科技的機器手被設定只是來包粽子,有些資源浪費。試問全國有幾家需要批量生產粽子的企業?就算研發出來了,它又能買多少台?中國人有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節後就很少再去碰粽子了。而機器設備長期閑置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假如有能力開發出這種水平的設備,完全可以用它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最後,我想說這個營銷廣告打的還是比較到位的,如果有想參加比稿的,建議大家提交方案給五芳齋前,一定申請好專利

畢竟有些廠家徵集創意或者發明,結果卻一個都不採納。過了一段時間人家就根據徵集的創意,自己搞出來一個彙集了各方所長的方案。這種情況也是屢見不鮮了。

ps.我希望包粽子這種手藝能傳承下去,和媽媽學包粽子、包餃子的樂趣真的難忘啊!這不僅僅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陪伴。

http://weixin.qq.com/r/rUSVjTjEUGUvrXzu9xG- (二維碼自動識別)


看人工智慧在傳統行業可以對接,足見其發展潛力,我們的未來會越來越有趣。不過現在很多科技研發性的東西都停留在理論層面,真正應用到生活里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孵化,希望可以吃到智能機器人包的粽子。


剛才我看了覺得還挺好,雖然一千萬可能不夠,但是有社會影響力啊。等於是五芳齋先製造了一波輿論熱點,然後出價「輿論熱度+1000萬」買機器人技術。

然後看了一眼,卧槽專利要由五芳齋持有……


不夠,得加錢……)


區區一千萬,你指望我們給你研發出來一個新工藝的機器人生產線?是什麼讓你覺得我們這麼廉價的?


敢說不是炒作噱頭搶鏡??食品加工行業每年都在自動化改進,真要有人來接1kw,馬上會有五芳齋既定方案出來搶標……


《我愛發明》 20160610 粽香四溢_我愛發明_視頻_央視網

這事沒很多人想像得那麼複雜,要求【裹粽】,因為之前的工序早就自動化了,三十年改革開放大部分傳統民生工業的自動化革新雖沒如同笑話里說的那樣一個一線打工仔的電風扇點子搞定,但也並沒有太多自動化專業人士被請來專門設計,太貴,還未必搔到癢處,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農民工人自己鑽研多年擺平自己頭疼的事情


所以,如果誰真有好點子,就往最後一步【裹粽】上使勁,最好是先能參考下人家五芳齋的內部備選方案,八成人家那個長期準備著的比你拍腦袋臨陣磨槍的合理得多


我出1001萬


先不說研發機器人的成本,就一千萬買專利這件事也值得商榷……


wow, 五芳齋也要來做噱頭了哈!


五芳齋應該主要是為了藉此宣傳
「我們的粽子是純手工的喲~」


沒有瀉藥,自來。現在到處都在搞人工智慧,傳統的東西裡面包含的是感情,是手藝人情感和溫度的傳承,這才叫做匠心。為什麼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的東西都拒絕工業生產,這都是有道理的…老一輩師傅教徒弟的時候,都會強調,用心。這個東西還是不適合一味機械化、自動化,以上。


推薦閱讀:

飛機可變後掠翼(variable-sweep wing)為什麼被淘汰?其機械結構會有多複雜?
中國機械製造業的工藝與材料的短板在哪裡?
航空母艦理論上可以造多大?
21世紀工程師穿越成統一六國的嬴政,要幾代人,多少年才能搞出蒸汽機?
怎樣才能更好理解《臨高啟明》開始出現的機械式計算機運作原理?

TAG:機械 | 老字號 | 食品加工 | 工業機器人 | 工業自動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