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臺灣教育部門認定「尷尬」也可以讀作 jiān jiè?


「尷尬」「癌」這種讀音是從吳語生摺合出來的,前者可能是因為吳語較常用,擴散到官話中,後者則應該是普通話音系無法區分「癌」「炎」兩音,故取摺合音加以區別。

因此,無論是根據習慣從俗,還是恢復切音,都沒什麼問題,定下標準就好。況且此處僅僅是認定為可選的又音,更沒什麼可指摘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這條微博下高贊的群魔亂舞: Sina Visitor System , Sina Visitor System 。

結合之前這則來看,中國的民粹主義有多嚴重? - 李鶱棹的回答 - 知乎,著實尷尬。

另,認為「尷尬」來自「間架」的理由,目前似乎只有《海上花列傳》語料,而且很可能只是借音字,所謂的「本字說」仍頗可疑。

「尬舞」一詞中「尬」是什麼意思? - 李鶱棹的回答 - 知乎


尷尬,《說文解字》作「尲尬」。《廣韻》也作「尲尬」,「行不正也」,由行為態度不正常引申指處境困難或事情棘手,不好應付。

《廣韻》:尲,古咸切,讀如「緘」;尬,古拜切,讀如「介」。寫成「尷尬」是因為後來「尲」、「監」兩個字同音了(《廣韻》「尲緘」、「監」不同音),就改了聲旁寫成「尷」。《集韻》「尲尬」兩個字各有好幾個音,但以前方言若用這個說法大都按《廣韻》來讀,比如廣州gam gai。

就是說,按規律,尷尬是應讀如「監介」的,現在普通話讀gan ga是吳語的摺合音。癌ai、還hai、煞有介事、垃圾lese都來自吳語。不如一併改了吧


《說文解字》就有尲尬了。 廣州話尷尬 gaam3gaai3 有別於間架 gaan1gaa3 或間界 gaan1gaai3。
@萱叔寶 騙贊真容易,不驗證古籍也罷了,多驗證幾種方言嘛。如果是間架或間界,那麼怎麼廣州話還是 m,難道從古到今 n 變 m 而不是 m 變 n。間作量詞讀平聲,讀去聲是間隙。廣州話時間 si4gaan3。
吳語蟹攝韻腹單化後,ai 接近 a 或就是 a,二等不顎化,就摺合成普通話 gan1ga4。
普通話很多吳語音,牛擬凝逆是疑入泥,馨貞讀前鼻音也是。癌 ai2 還 hai2 也是。


本來就該那麼念,「浜」也該念beng,「港」也該念jiang


把官話和吳語看做兩種獨立語言就可以了,尷尬gan1ga4符合外來詞的一切特徵。
只不過官話吳語本身同源,從故紙堆里扒拉出來古代音韻地位,摺合今天可以讀作jian1jie4。
就如Hermès 你當然可以按法語都讀,也可以按英語讀,只不過別人會多瞧你兩眼,得挺住了。


上國中的時候我記得老師說過,也可以讀成ㄐㄧㄢ ㄐㄧㄝˋ的,我剛才查了一下國語字典,確實是這樣的。我們的一些讀音和大陸不同,譬如「寶藏」你們讀「bǎo zàng」(我寫的拼音沒錯吧..),我們也可以讀「bǎo cáng」,特別是老一輩的外省人。剛聽一首民國時的周璇的歌,叫永遠的微笑,裏邊有句是「心上的人兒,有多少寶藏」,這裡她就讀「bǎo cáng」。記得之前看大陸鄉民嘲笑宋楚瑜這兩個字讀錯,還在微博上嘲笑他沒文化呢。

關於宋楚瑜的讀音(http://m.weibo.cn/3716504593/4028488622705256)

周璇:永遠的微笑

(http://music.163.com/song/330079?userid=287203217 )


尷尬的本字是「間架」,源於古代房產稅。其收稅辦法為按照房屋結構——「間架」的數量,兩架為一間,計間收取。如遇房屋結構不完整,無法取整數,亦即所謂「半間不架」、「不間不架」的情況,計算起來便無所適從,後來索性用他們來形容面對此種局面時的感受。「半間不架」、「不間不架」,有時也寫成「半間不界」、「不間不界」或「半間半界」,簡稱「間架」。本是宋人俗語,後來官話棄用,為吳語承襲,晚近時期迴流官話,權用尷尬二字表示。音固吳音也。

至於古籍中表示「行不正」的那個上古連綿詞「尷尬」(尲尬),自然可以按照韻書反切推導為今音jiān jiè。

間架和尲尬,今天都寫作尷尬。但他們本是兩個不同的詞,相互關係等於骯髒和骯髒( kǎng zǎng )。兩個詞選擇了相同的書寫形式而已。

辭書審定可以將兩個詞分開注音:尷尬1、尷尬2,咬字念上古連綿詞,和從俗念保留在方音里的近古俗語,兩全其美,皆大歡喜。


「尷尬」(本字「尲尬」)本意是行不正的意思。

《說文》:
「尲,不正也。從尣兼聲。古咸切
『說文解字注』
(尲) 尲尬、行不正也。各本奪尲尬二字。今依全書通例補。又補行字。集韻二十五沾、廣韻二十六咸皆雲。尲尬、行不正也。可證。今蘇州俗語謂事乖剌者曰尲尬。從尢。兼聲。古咸切。七部。

之所以是尣兼聲,可以看這兩個形聲字部首的含義:
尷尬」二字都是形聲字,形旁是「尣」。「尣」,是什麼意思呢?《康熙字典》:「『尢』(wāng)字本作『尣』,通作『尩』。」而「尢」字《說文》解釋為:「跛,曲脛(人)也。從大,象偏曲之形。」段玉裁註:「跛者,蹇也。跛者多由曲脛。」察其篆體,「尢」確實象「曲脛之人」。《詞源》解釋得更為清楚,摘抄如下:尪:骨骼彎曲症,脛、背、胸彎曲都叫尪。尢(尣)的重文,或作尩、尫。《左傳僖二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尫。」註:「巫尫,女巫也,脊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謂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呂氏春秋"盡數》:「苦水所多尩與傴人。」註:「尩,突胸仰向疾也。
看來,「尢(尣)」是一種殘疾,「尢(尣)」字旁的字多與人骨骼彎曲之狀態有關。再舉兩例如下:
尰:「足腫。說文作瘇。詩小雅巧言:『既微且尰,爾勇伊何。』傳:『肝瘍為微,腫足為尰。』」(《詞源》)嶽麓書社《白話四書五經》翻譯為:「爛了小腿又腫腳。」
尥(尦):「《說文》:『行脛相交也。』《六書故》:『今人謂筋骨弱,舉足不隨為尥。』」(《康熙字典》)」

所以這個「尲尬」描述的就是人走路跛足的樣子,「按《集韻》「行不進」和《康熙字典》《說文》「行不正」的解釋,「尷尬」的本義應該是因腿疾而走路不穩的樣子。由此引申為「行為不正,鬼鬼祟祟」。《詞源》援引例證:
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這個開酒店的漢子又尷尬,也是鬼了!」《二刻拍案驚奇》(六):「後來見每次如此,心中曉得有些尷魀。」
這兩種詞義現已不用,至於本文首段的兩個「尷尬」應該都是後起義。「尷尬事」指「處境為難或棘手難處理的事情」,這是現代漢語的一個常用義。如《雍熙樂府》(十二)【行香子】「名利貪婪,世事尷尬,空使人白髮髧鬖。」「尷尬」也引申為「不三不四,左右不是、沒有著落」,如「我們不能不正視漢語的尷尬地位。」它的另一個常用義屬方言,指「神色、態度不自然」,「老師頗為尷尬」一例即是。」

那麼後來「尲(尷)尬」所發展出來的意思很有可能是來源於「間架」或者是「間界」的通假字:

半間不架:間、界:今作:「尷尬」。比喻膚淺、不深刻,或做事不徹底。◎ 《朱子語類·論語二九》:「便是世間有這一般半間不界底人,無見識,不顧理之是非一味漫人。」

「間架」或者「間界」應該是來源於古代建築中的說法後來引申出膚淺、不徹底、不深刻的意思,畢竟梁與梁之間叫「間」,桁與桁之間叫「架」。間,是建築平面上的衡量單位;架,是建築物上的衡量單位。@萱叔寶的答案就講述了這個詞用法的來歷,可以參考一下。我找不到文獻記載所以沒有辦法就這點繼續討論。然而「間架」這個詞來源於宋代俗語後被吳語吸收這個事情的確可以從吳語的文學作品中看出來,比如《海上花列傳》中的用法:
海上花列傳.第二十六回:「要是掮洋錢個,故末有點間架哉。」

這裡「間架」就是指尷尬、弄僵的意思。
掮洋錢(比喻墊錢。指舊時妓院中的娘姨、大姐借錢給妓女)
故末,這樣的話。

所以現今尷尬的讀音應該就是來源於吳語中的讀音,而若是找語音演變規律的話,讀jiān jiè符合其演變規律。畢竟「尷」「尲」曾經與「緘」「蒹」同音;而「尬」曾經也與與「架」「界」「戒」同音或音類似,所以個人覺得讀jiān jià 、jiān jiè都可以其實。

尷尬兩字的古音:
尷(尲):《廣韻》古咸切《集韻》居咸切,音緘。《說文》尲尬,行不正也。

又《集韻》紀炎切,音蒹。義同。

尬:《唐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音戒。

—————————————————————

補充一下,「尷尬」與「間架」兩詞的關係在知網的一篇論文中也有討論。其中也列舉了很多很多文學作品中「尷尬」的用法,該作者認為曾經文學作品中「不間不界」或者「半間不界」「不尷尬」的用法是作為對於「尷尬」的倒反修辭。而且「間架」「間介」「間界」他認為都是對於「尷尬」引申意的通假運用。倒反修辭指的是口頭所說與心裡想的相反的說話方式。比如「不尷尬」表示的是「尷尬」的意思。該作者認為尷尬的用法從最初的「行不正」引申至後來的「事不正」,而改種用法在吳語中極其常見,比如朱駿聲就在《說文通訓定聲.謙部》中提到了「今蘇州俗語謂事乖剌者曰尲尬。從尢。兼聲。古咸切。七部」《蘇州府志》:「事在兩難曰尷尬」我現將論文截圖如下,其中列舉了更多的尷尬在各種文學作品中的來源,可以參考一下。


看看借吳語的「癌症」的「癌」改沒改成an,沒改說明炮黨革命還是不徹底。

炮黨就是一副嬢化的樣子,又捨不得北京音,又想做中華正統。把閩南語扶正多好,直接可以藉助批判胡普佔據意識形態高地。北京音就是個番茄花園版XP,漏洞永遠補不完。


看了這個標題,我以為&<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又出新版了。後來一查,原來是台媒的報道。
教育部字典認可尷尬讀音「監介」網友:好尷尬
先澄清兩點:
1.教育部的國語辭典並非第一次被罵了。
2. 台灣字音教學的標準不是國語辭典,而是&<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
先隆重介紹一下這份&<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
台灣「教育部」在民國88年(1999年)公告了&<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將這份表作為台灣國語教科書的讀音規範。民國101年(2012年)在舊版的基礎上作出了修改,進行了公告。
在這份&<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當中,「尷尬」已經被統讀成gān gà, jiān jiè是非標準讀音。如果在台灣的國語考試里你寫了ㄐㄧㄢ ㄐㄧㄝˋ(jian jie), 老師會打一個大大的巴叉。
再來看這份國語辭典, 翻到"詞典簡介"這一頁,我們看到如下說法: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本典記錄中古至現代各類詞語,兼採傳統音讀,並援引文獻書證作為例證。適用對象為教學者對歷史語言有興趣的研究者一般民眾。"
這本《重編國語辭典》收錄了很多舊的讀音,既有傳統讀音又有現代讀音,所以僅能作為參考,並不能作為台灣的語音標準。
這本《重編國語辭典》收錄了很多不同的讀音.
例如, "挾" 的台灣標準讀音應該是ㄒㄧㄚˊ(xiá). "挾天子以令諸侯"應該讀"xiá tiān zǐ", "要挾"應該讀"yāo xiá"。
而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卻收錄了不同的讀音,包括異讀和歷史讀音。

這裡有三種讀音: ㄐㄧㄚˊ(jiá), ㄒㄧㄚˊ(xiá)和ㄒㄧㄝˊ(xié)。
jiá是周杰倫和梁心頤Lara在歌曲&<珊瑚海&>中唱的版本,

我的臉上始終挾jiá帶/一抹淺淺的無奈

查詢了《重編國語辭典》, 周杰倫讀的好像也沒有錯。
xié是大陸的標準讀音,「挾帶」在《現代漢語詞典》讀「xié dài」。
再翻到《重編國語辭典》的常見問題,
"本版收詞大致與前版(約87年完成編輯)相同,幾乎未作修訂。惟本典收詞以「記錄」為目的,大量收錄中古至現代的各類詞語用法,故有些用法與今天的認知有所不同。這些資料可供研究者作為基本語料,可加以分析後歸納出過去的語言特性;對於專業語文教師而言,則可在教授最為貼近語源的用字後,再補充本典資料,讓學生了解語言的生命軌跡。若擬查詢現代漢語用法及多音字的教學依據,宜使用《國語辭典簡編本》。"
接下來我介紹一下《國語辭典簡編本》, 它是台灣教育部唯一一本以&<一字多音審訂表&>注音的字典,也是台灣字音教學的標準。
附上它的連接: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我們在這本《國語辭典簡編本》里重新查詢"尷尬"的字音. (須輸入繁體字)

因此,結論是: 台灣教育部"尷尬"一詞的標準讀音為ㄍㄢ ㄍㄚˋ(gān gà).
來看看台灣的學校對此問題的答覆:
Loxa 教育網 Q4

Q4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尷尬ㄍㄢ ㄍㄚˋ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尷尬ㄍㄢ ㄍㄚˋ

(又音)ㄐ一ㄢ ㄐ一ㄝˋ


教育部《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尷尬只列ㄍㄢ ㄍㄚˋ一音。


為何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列出兩種讀音,又何以其他辭典並未收錄?應以何者為是?

A4詢問國語會後回覆資料如下:

一、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尷尬」的「尷」字,收有「ㄍㄢ」、「ㄐ一ㄢ」二音,二音分別為正、又音關係;「尷尬」的「尬」字,收有「ㄍㄚˋ」、「ㄐ一ㄝˋ」二音,二音亦為正、又音關係。

二、在《國語辭典簡編本》、《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中,「尷尬」的「尷」字,僅「ㄍㄢ」二音,「尬」字,僅收「ㄍㄚˋ」音。

二部辭典取音差異主要與《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有關。

《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正式公告於八十八年三月,是本部為解決一字多音在教學及使用上之困擾而編,其審訂原則在使多音字標準化、單純化。因此,凡多音分讀無必要,意義無干擾字義者,則併讀為一。故「尷尬」二字審訂為單音「ㄍㄢ」、「ㄍㄚˋ」,取此二音較常用。

《國語辭典簡編本》係民國八十三年六月繼《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完成編輯之後,開始建立編輯基礎,以科學統計字頻頻次高低來決定辭典收錄字詞的標準。取音是以現代常用字音為主,原則上參照本部公布之《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再經審音委員會審訂決議。

而《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一大型語文辭典,收錄中古到現代重要語詞約十六萬餘,兼收傳統音讀,且出版於《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公告前,故音讀部分並非完全參照《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某些多音字之收音仍較《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多。

在功能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是字音規範的標準,但辭典是工具書,在學理上具有保存文獻資料、詞語使用歷程等功能,並非為字音標準化之目的而編,所以凡古今運用過的字義、詞義皆可能被保留在辭典中。若為教學所需,當以《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所訂之字音為主,您可依您設定之教學目標加以補充說明。

最後附上&<一字多音審訂表&>的鏈接: 國字字音
為了看懂這張表,我們還需要一份注音符號漢語拼音對照表。
台灣注音符號與大陸漢語拼音的對照表.


反正我都是按gan1 gai4來讀,強行滯古。


古音尷尬和監介是同音的,都和現在的尷尬發音類似,只是現在的官話不同音而已。南方的很多方言里,這兩者還是同音的。


尷尬石


目前jiānjiè一音並未取得優勢,不應當這麼規定。讀音從俗,必須是積非成是,多數人都讀成那樣了,才能改。
另外,尬字還用於尬舞一詞,還念gà,改了就成多音字了


呆板原本念做ai ban,但絕大多數大陸人也會讀錯,現在詞典已經收錄了dai ban讀音。如果蘋果三立拿這事情炒作你覺得怎麼樣?
很多事情不要這麼上綱上線,畢竟自己屁股也不幹凈


「尷尬」的「尷」原本寫作「尲」,以尣,兼聲;「尬」,從尣,介聲。(圖截自康熙字典)

中文博大精深,有許多字常被人讀錯,久了可能發生「約定俗成」的一起念錯現象。然而,最近有人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發現,「尷尬」2個字,讀音竟然還有「ㄐㄧㄢ ㄐㄧㄝˋ」這個用法,大多數網友都以為是字典搞錯了,沒想到「尷尬」讀「監介」是真有緣故的。


臉書「出版魯蛇碎碎念」,近日貼出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截圖,發現尷尬「ㄍㄢ ㄍㄚˋ」的注音多了「ㄐㄧㄢ ㄐㄧㄝˋ」,網友們都以為教育部搞錯了,沒想到是真的。


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第62期的電子報指出,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尷尬」之音讀,收錄有二:「ㄍㄢ ㄍㄚˋ」又音「ㄐㄧㄢ ㄐㄧㄝˋ」。《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係歷史語言辭典,以保存文獻資料、詞語使用歷程為編輯立場,兼收現代及傳統音讀。「尷尬」之音讀「ㄍㄢ ㄍㄚˋ」與「ㄐㄧㄢ ㄐㄧㄝˋ」皆為常用音讀,故《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均予收錄,反映出該部辭典具備紀錄語言的功能,可藉該部辭典觀察到語言的演變與發展。


而且,根據《康熙字典》、《說文》等書籍紀載,「尷尬」本就是形聲字,「ㄍㄢ ㄍㄚˋ」的讀音其實是由「ㄐㄧㄢ ㄐㄧㄝˋ」演變而來。「尷」原本寫作「尲」,以尣,兼聲;「尬」,從尣,介聲。所以,「ㄐㄧㄢ ㄐㄧㄝˋ」其實並非字典搞錯,只是現在少用的讀音。


之前之前總統府春聯「自自冉冉」事件,讓網友以為教育部這次又是「積非成是」,紛紛留言「奸賊好尷尬啊」、「三隻小豬都可以是成語了」、「我以為是開玩笑的……剛剛一查居然是真的冏……」、「呃,其實就聲韻學來說,尷尬唸成監介並沒有問題,只是時間的不同」、「我的嘴巴合不起來了」。


大陸自己又改了多少讀音以迎合大眾?所以要討論不應從台灣是否改一個詞來討論而該從標準音是迎合大眾還是固定標準來討論。


沒啥好評價的,這這種誤讀漸漸代替原本讀音的情況本來就是語言發展中很普通正常的一個現象。本音被誤讀代替後一段時間又被本音代替回來也是很常見的情況。

或者可以總結成一句「語言在發展的過程中語音發生各種變化都是很正常的。」

這種現象在大陸也有,最典型的就是垃圾兩字的讀音,大陸現在一般讀作la(1) ji(1),官方認可的也是la(1) ji(1)這個讀音,但是這兩個字原本的發音接近於le(4) se(4)。

樂色(垃圾)的由來? - 方言 - 知乎


按說是從中古漢語應該能推導出jian1 jie4的音的,可是老百姓又不是非得按著中古漢語朝現代漢語發展的規律說話的呀。。。兩岸審音標準不同,無可厚非,但是不尊重語音演變的結果,強行按照古音推導來念就會導致很大不便。要不以後咱也念亦可賽


本地方言 監讀gan 介讀ga 不說還真沒注意到 尷尬竟然是吳音


推薦閱讀:

漢語可不可以用阿拉伯字母或西里爾字母拼寫?
為什麼普通話沒有讀din tin的字?
漢語中有哪些字、詞可以表示「序列」?
表「數碼、號碼」的「碼」字語源是什麼,有無本字?
如何給漢語設計一個優雅的有歐洲語言既視感的拉丁化方案?

TAG:漢語 | 普通話 | 漢字讀音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