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看外國人都一個樣,外國人看中國人都一個樣?

我局部臉盲,看中國人不臉盲,但看外國人真的是感覺都長得差不多,我的一個外國朋友說他們看我們中國都說一個樣。請問這是為什麼呢?關鍵是很多外國人表示來中國時間長了之後就漸漸不那麼臉盲了,這是有什麼科學原因嗎?奉上幾張圖,外國人覺得她們是同一個人。


因為看的太少,沒在腦子裡建立面部識別模式,就好像我們看貓除了花色都長一個樣,其實每個貓的眼睛鼻子臉型都是不同的一樣。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雖然我並不做這方面的研究但是對這個很感興趣,在這裡就順便展開說一下吧。

-----密---封---線---內---不---許---答---題-----


你的容顏如此特殊——關於人臉識別(Face Perception)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身為中國人對西方人的面孔識別能力較差,西方人對東方人也一樣。當然對於某些人而言,分辨中國人和外國人的臉都沒有什麼困難。

事實上,人對臉部的識別是相當特殊的。我們對於臉,有著更獨特,更敏感的認識。例如:

(via
小野妹子學吐槽
from 微博)

很早人們就發現,大腦某特定區域的損傷會造成病人的人臉識別缺失。更加有趣的是,當你面對一張倒置的臉時,你的判斷能力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與其他物品的翻轉相比)。這些證據都表明,與識別其他物品(例如桌椅等)不同,對於人臉,我們運用的是一套獨特的神經機制。


1972年Gross等人首次記錄到了對面部有獨特識別能力的神經元。之後,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大腦中存在著某個專門識別面部的區域。這不僅僅存在於人類中,也存在於一些非人類的靈長動物大腦中。1997年,Kanwisher等人終於確定了這一區域,fusiform
face area (FFA) 。

FFA中的神經元對人臉充滿了執著與敏感,豪宅也好,大閘蟹也罷,都無法激起FFA中神經元的興奮。然而只要一張臉出現,它們便一秒鐘high翻天,「我的天哪是張臉!臉啊!同志們氣氛燥起來!」就像這樣:

然而嚴謹治學的科研工作者們怎麼會簡單的止步於此呢,科學就是要不斷的質(da)疑(lian),才能前進啊!於是1999年,有一位叫做Gauthier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報道,表明FFA區域的活躍度會隨著你對某項事物的精細了解程度而增加。他們做了一堆greebles(實在不知道這是什麼…),大概就是一堆長得很像,略有不同的東西,訓練被試們區分這些greebles。發現經過訓練後,FFA區域的活躍度對這些greebles有了提高。

(Gauthier et al. 2009,還區分了家族和個人,蠻可愛噠。)

憑藉著這項驚人的發現,Gauthier的研究團隊登上奶車牛弱賽斯。他們決定再接再厲,與之前所用的誰都不認識的greeble不同,這次他們決定把目光放到日常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事物上。他們找了一批鳥類專家和車類專家,發現這些專家的FFA區域,在面對他們專業事物時,FFA區域會有更高的活躍度,與面部識別相似。

(Gauthier
et al. 2010,他們的實驗大概就是這麼做的,結果就不放了,都是柱狀圖,沒什麼好看的-u-)

打個比方,你天天看煎餅果子,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成為了煎餅果子專家。一天,你和一個只知道做大腦切片,從來沒有關心過煎餅果子的朋友,一起站在煎餅果子攤前談笑風生。老闆娘手速極快的攤好了兩個煎餅果子。此時,身為煎餅果子專家的你,雙眼一瞥,腦中FFA區域的神經元迅速活躍起來,你立刻判斷出了老闆娘左手邊的那個煎餅果子的蛋攤得更勻。於是你便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接過左邊的煎餅果子。你的朋友則慢吞吞傻乎乎的拿過右邊那個,咬了兩口,憨笑道:「真好吃!」而你,壓低帽檐,微微一笑,享受著更美味的珍饈。這都是FFA的功勞啊!

跑題了。

讓我們回到面部識別來。

現在看來,我們對面部的識別,很可能是通過日積月累的練習,而達到的現在這種專家水平。東方人與西方人的面孔差別較大,因此我們對非同一人種的人臉識別能力會不如同種族的。

那麼有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呢?

2008年,Sugita發表了一篇文章。這次的實驗是在猴子寶寶中進行的。在猴子寶寶6~24個月期間,禁止它們接觸任何的臉。它們只在照片中見過人和猴子的臉。對於這二者,猴子寶寶們都展現出了同樣的感興趣程度,甚至對這兩個物種的臉的分辨能力也是一樣的。

之後,猴子寶寶們被分別放到兩種環境下——只有猴子,或者只有人。一個月後,實驗人員發現,猴子們對自己所在環境下,看不到的物種的面部識別能力下降了。

這個實驗為我們的面部識別是一種專家訓練過程提供了證據。不過實驗中並沒有測量FFA的活躍度,希望可以儘快看到這樣的實驗數據。科研人員們抓緊時間啦!

最後總結一句,連認臉這種看上去與生具來的能力都是需要訓練的,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好學習!水什麼知乎啦!

Reference:

1.
A Revised Neural
Framework for Face Processing. Duchaine B, Yovel G. 2015. Annu. Rev. Vis. Sci. 1:393–416

2.
Kanwisher N, McDermott
J, Chun MM. 1997. The fusiform face area: a module in human extrastriate cortex
specialized for face perception. J. Neurophys. 17:4302–11

3.
Gauthier I, Tarr
MJ, Anderson AW, Skudlarski P, Gore JC. 1999. Activation of the middle fusiform
『face area』 increases with expertise in recognizing novel objects. Nat. Neurosci.
2:568–73

4.
Gauthier I,
Skudlarski P, Gore JC, Anderson AW. 2000. Expertise for cars and birds recruits
brain areas involved in face recognition. Nat. Neurosci. 3:191–97

5. Sugita Y. 2008. Face
perception in monkeys reared with no exposure to face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5(1):394-8.


-----密---封---線---內---不---許---答---題-----


第一次寫這麼乾的乾貨,點個讚唄。
多謝噻。


我小時候覺得歐美人都長一樣,但後來因為我歐美電影看得很多,所以我不再有歐美人都長得一樣的想法了。反倒是國內一些整容過的演員,我覺得她們是越整越像。關鍵是要多看,小區里的流浪貓,你粗略看覺得它們都長得差不多,但如果你經常觀察它們(因為我經常喂流浪貓,所以對流浪貓觀察較多),就會發現每一隻貓的眼睛、花色、花紋、尾巴的長度都不一樣。


因為中國人都是黑眼睛很頭髮。
我們班上有中國人時,我剛開始只能記住那個頭髮染成紅色的女生。感覺其他人辨別不出來。
現在看久了其實亞洲人長得很不一樣。


這個叫跨種族面孔識別障礙,在看紙牌屋的時候聽到的,靜等專業人士。


你看韓國人試試,一樣分不清,昂~~


我是中國人,可是我看她們貌似也長的一樣。(這是要瞎了么?)


范冰冰啊李冰冰


這個問題在十年前是個好問題,但十年後的今天對於我來說真正臉盲的對象是那些韓國味的女人,真心才臉盲!


一般而言,我們越是熟悉某一社會群體,我們就會看到其越多的多樣性(BrownWootton-Millward,1993;Limvilleothers,1989)。我們越是不熟悉,我們的刻板印象就越嚴重。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

【他們——你自己的種族群體以外的其他任何種族的成員——甚至看起來都很相似】

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有令我們尷尬不已的經歷:將另一個種族的兩個人混淆為一個人,結果被我們叫錯名字的人提醒說,「你以為我們所有人看起來都一樣。」美國學者布里格姆、錢斯、戈爾茲坦和馬爾帕斯,蘇格蘭學者埃利斯通過實驗發現,與我們自己種族的人相比,其他種族的人的確看起來更為相像(ChanceGoldstein,1981,1996;Ellis,1981;MeissnerBrigham,2001)。他們向白人大學生顯示幾張白人和黑人的面孔,然後要求他們從一排照片當中挑選出這些曾經看過的面孔,結果顯示出具有「同種偏差」(own-race bias)。白人大學生能更準確地再認白人面孔而非黑人面孔。[後續研究還發現存在「同齡偏差」(own-age bias):人們能更準確地再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WrightStroud,2002)]

如圖9-6所示,與識別白人面孔的情況相比,給人更容易辨別其他黑人的面孔(Bothwellothers,1989)。美籍西班牙人更容易識別幾個小時前見過的盎格魯人(PlatzHosch,1988)。
實驗室以外的情況也同樣如此。例如,丹尼爾·賴特及其同事(2001)發現,先讓一名黑人研究者或者白人研究者在南非和英國的購物中心接近黑人或者白人,隨後要求這些被試從一隊人中辨認出實驗者,結果表明,人們能更好地識別出與他們同一種族的人。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感知其他種族面孔之間的差異。

【實際上當我們看到另一個種族群體的面孔時,我們首先注意到的是種族(「這個人是黑人」),而不是個人特徵。當我們觀看自己種族的面孔時,我們相對較少去考慮其種族,而是更多地關注於個人的細節。(Levin,2000)】

當面對我們自己的種族時,我們更容易看到多樣性:
·歐洲以外的很多人將瑞士人看成相當同質的人。但對瑞士人來說,瑞士人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講法語、德語和義大利語的群體。
·許多盎格魯血統的美國人把「拉丁美洲人」混為一談。墨西哥裔美國人、古巴裔美國人和波多黎各美國人則能看出重要的差別(HuddyVirtanen,1995)。
·女生聯誼會成員容易把她們自己的成員看成大雜燴,而認為其他聯誼會的成員則大同小異(ParkRothbart,1982)

摘自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第八版》

純手機打,累死


你看猴子長得區別大不大?


這是跨種族識別障礙現象


你確定?為什麼我經常被人說從哪見過?難道我長得像許多人?


除了看韓國人可能會有這想法。


我看她們也一樣。。。


刻板印象而已,再加上信息不對稱,就會產生相似的錯覺。


不請自來~

群體外同質效應~

等會去看首映啦~


推薦閱讀:

native speaker聽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是什麼感覺?
你是如何和你的外國老婆老公相識的??
外國人在中國上政治課是一種什麼體驗?
對於國產電影里的英文字幕,外國人的觀影體驗是怎樣的?
推薦能和外國人交流的平台,遊戲,社交,APP都可以?

TAG:相貌 | 外國人 | 女星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