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對德的高額索賠是不是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讀史應全面思考,實事求是。

很多歷史學家說,一戰必然會爆發。雙方都不滿足現有利益,為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開啟了一場帝國主義火拚。

一戰英法獲勝了,他們就是正義?
別幼稚了,帶有色眼鏡看不清問題的,讓我們從理性來分析。

一戰德國輸了,但不服。戰後生活水平反差太大,導致時刻想顛覆法蘭西共和國,恢復大國地位。
從事態發展上看,必有第二次戰爭。

看完這張地圖你就懂了,三國鼎立,利益互相牽扯。《凡爾賽和約》怎麼可能完美執行。

連制定者都譏諷自己太天真了。


法國與德國接壤,想獲取更多利益。

包括德國煤礦產地、魯爾工業區、海外殖民地,還要封鎖德國海洋貿易,最終想拖死吞併德國。

站在大英帝國角度,遠在北海彼岸,拿不到實質性好處。即使法國受的創傷再重,也不可能放任法國得到資源後坐大。所以英國在後續幾次談判扯了不少後腿。


你說他豬隊友也好,三國鼎立就會有這樣的心態,謀求領導地位


另外,一戰法國被德國打殘了,實力還不如德國,談何制約?談判只有藉助大英帝國的資本。


三方各懷鬼胎,目地互相矛盾,最終德國沒被徹底削弱也沒被安撫。法國總理提出的苛刻要求,遠遠超出了德國的承受能力,致使德國上下憤怒,埋下二戰禍根。


賠款苛重,僅1919-1921年所繳款項就引發了第一波歐洲經濟危機。

雖然一直被減削減。

凡爾賽和約賠款在蝴蝶效應下,促使德國爆發多次經濟危機。納粹黨在數次民怨浪潮中逐漸壯大。最終,滿懷報復心的希特勒上台,次年魏瑪共和國消亡,二戰成為定局。


誰會發起二戰?用什麼規模?
謀求恢復1914年邊境的魏瑪共和國?
還是喪心病狂的納粹黨?

加速,還是延遲?

惡魔納粹的野心遠遠高出魏瑪共和國,無疑是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
贊同 @珞凌 的答案。歷史學家都認同,凡爾賽和約促使希特勒與德國反對派上台。

我來寫一下,凡爾賽和約與納粹黨興盛的歷史關係

歷史從來都跟經濟掛鉤,經濟危機,會直接導致民怨。經濟與人心,互為因果

納粹黨的擴張,依靠一次又一次民怨。


1870年色當戰役後,俘獲過法皇拿破崙三世的日耳曼民族,深信自己才是最優秀的民族。


《凡爾賽和約》打破了這種自信。


猶太人領導的十一月革命,很大因素上導致第二帝國內部崩潰,並非被盟軍徹底佔領。結合眾多因素,民眾對一戰失敗不服

慘勝的法國主導了凡爾賽和約,追求的並不是和平,而是摧毀德國。


自信的德國人,無法接受這種和約,除了已分離的國土,巴伐利亞等地也開始謀求自治,一股巨大反差,開始折磨德國人內心。


催生了很多反猶組織。而此時,納粹黨只是一個豪不起眼的納米組織。

他們忘了自己的罪行,心態從趾高氣昂的施虐者,成了受虐者。反猶,反凡爾賽和約,反接受凡爾賽和約的魏瑪共和國。


好比滿清統治下,意圖反清復明的漢族,不忿經歷三百年依舊不衰。無數德國人按下不忿,使用各種陰謀陽謀,謀求德國再次復興。


國家的走向,其實是微觀心理學層層疊翠,種因結果。


一戰後的賠款,確實導致德國通貨膨脹。最簡單的一條,出口商品額外徵收26%的費用,這個數字的壓力,你們可能無法感同身受。


德國政府把這條稱為奴隸條款,如此重的賦稅比我國當前增值稅還高,17%的增值稅已經壓的很多企業瀕臨崩潰。我很想告訴你們,每一個點的利害關係,在積累之下都會產生蝴蝶效應


德國政府要維持自己,不可能不收稅。在幾重稅收壓力下,德國質量優勢破滅了。試問你,就說同質產品,加價如何賣的出去。


商品賣不出去,一個個相關產業倒閉,大量工人失業,回到了僅能支持本國運轉的產能上,多產的貨賣給誰呢?賣給因倒閉牽連的無業游民?


德國物資賣不出去,德國馬克就被歐洲經濟圈排斥了,貨幣相應貶值,再被各國商人用權謀弄回德國。最簡單的例子,美元貶值,你要美元還是人民幣?再加上為賠款瘋印的鈔票,造成了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簡單的說:錢不值錢了。


一旦錢不值錢了,會造成社會動蕩


你知道國民黨為什麼敗給紅軍嗎?因為貨幣完全不值錢了,法幣比紙還沒用。國統區各種動蕩,比不上紅軍區穩定。


通貨膨脹,嚴重拉低了生活水平。


在這種情景下,納粹的主張被民眾所接受。1922年,德國著名戰時英雄:赫爾曼·戈林加入了納粹黨。他說:「我之所以加入納粹黨並非出於什麼信念,只覺得納粹黨具有革命性。」


有了可以宣傳的大牌,納粹黨開始了第一次劇烈擴張。


1919-1921年德國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總共繳納了賠款90億馬克。德國政府收入僅占支出的30-44%。政府服務主要靠印鈔來維持...


1921年德國工業產出僅為1913年的67%,1923年為54%


1922年7月,德國政府以通貨膨脹、財政危機為由,請求延期支付賠款。


1923年1月11日,法國聯合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義務為借口,出動10萬軍隊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釀成「魯爾危機」。

德國上下實行「消極抵抗」政策。德國出現了企業停工,工業生產下降,資金大量外流,失業工人激增,通貨膨脹達到天文數字。就連首都柏林工人也罷工,德國政局動蕩不安。危機對德國打擊非常沉重,工會鬧事並沒產生實際意義,只是加重了經濟創傷。


希特勒用於癱瘓工會的集中營,就是因此萌發的想法。


再看經濟影響。


1923年年初,紙馬克幣值一度達到2.38兌換1美元,但同年夏季,因上述動亂影響, 一個美國人能以7美元兌換到40億紙馬克…在危機最嚴重的時候,通貨膨脹率每月上升2500%。 工人們的工資一天要分兩次支付,到了傍晚,一隻麵包的價格等於早上一幢房屋的價值。

試問你,如果親歷這些會怎樣不忿。就在這個時期,納粹黨急速擴張

動蕩不堪的德國爆發經濟危機,難民外竄。


歐洲大陸可以看成整體,就像今年敘利亞的難民潮,當時的德國混亂會借著難民影響到別國,英法深受其害。


為什麼?你收留難民,那麼會佔據本國國民就業崗位,房租物價上漲,貨幣體系受影響,不安分的難民還會製造流血衝突,一旦民怨上升會引起結構動蕩。


受到驚擾的法蘭西民意,開始支持削減德國賠款。

好比現在,每個國家,都會保障周邊友好國家的社會穩定,從根本上來說,是防止隱患延伸到本國,你真以為有些援助是白費錢?


這是在流感前夕給同事送了杯板藍根,降低自己被感冒的幾率罷了。


魯爾危機蔓延很廣,美國財政部長道威斯評估會影響世界格局,英法美多國決定結束這場危機。

正是這次談判讓德國有了喘息機會,不給又不行,經濟會被嚴重波及。


這個時候,德國中興之臣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站了出來,展現出他非凡的魅力。這位德國外交天才,利用蘇聯同美、英、法等國矛盾,搞東、西方平衡外交,擺脫外交孤立,恢復德國的大國地位。(利用綏靖政策


也是他結束了魯爾危機,施特雷澤曼認為,雖然凡爾賽條約是不能忍受的,但必須接受現實。雖然日後一定要收復萊茵,恢復德國的偉大,但先要做的是把逼近咽喉的利劍拿掉。


他因此同意繼續支付賠款,他推出地產抵押馬克,用以減輕惡性通貨膨脹,應對德國通貨膨脹時德國發行的5億兆紙馬克。約5億地產馬克。

1地產抵押馬克兌換1萬億紙馬克。


由於他堅持拒絕發行更多鈔票,所以令問題迎刃而解。他為了振興經濟,減少政府開支、簡化官僚階級並加稅。為德國復興鋪就了堅實根基。


希特勒不過拾他牙慧。

1924年他與美國財政部長道威斯一起建立了道威斯計劃,這個計劃減少了德國的年賠款額度。1929年6月7日他又同美國律師歐文·楊格共同制定了第一次楊格計劃,再次修訂了賠款進度表。首次楊格計劃把賠款變成了1140億馬克(約230億美元,1932年因經濟危機,協約國開啟第二次楊格計劃,要求賠償30億馬克。)


施特雷澤曼希望這些修正能為德國經濟的恢復提供喘息時間。


這隻老狐狸手段超強,被選入外交官必讀史料。從1924年到1929年,德國的賠款額只是他受援助總額的一部分。在他治下,德國經濟實現了非凡的復甦。


這次復甦德國又把法國甩在了後面,凡爾賽和約的效力,打了折扣。


經濟穩定的這段時期,納粹運動進入低潮。印證了人心與經濟的關係。


施特雷澤曼採用低姿態扭轉局面,當時很多德國人因此抨擊他的懷柔政策。


他去世後,文件披露了他真實的想法。根據後來公布的文件,施特雷澤曼的目標和他在眾人面前表演的完全不一樣。文件展現的是一個工於心計的現實主義者,以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追求國家利益。


追求恢復1914年的帝國邊界,解除財政賠款造成的嚴重負擔,取得和英法對等的軍事力量、修改東部邊界,完成與奧地利的統一。以及用託管或其他方式在非洲取得一塊殖民地,以保證重要的熱帶資源不至匱乏,他的種種外交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之一。


在他心中,凡爾賽和約是絕對的恥辱,十年來從未拔掉的刺。


他的早死中斷了他的事業,希特勒得到了他的筆記,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因此,歷史學家把這次復興稱為「失敗的挽救」。

在他死後,魏瑪德國為他進行了國葬,標示著魏瑪共和國黃金時代結束。這一天是1929年10月3日,不到一個月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甚至波及全球造成大蕭條。


我個人臆斷,施特雷澤曼的突然死亡,就像2015年中車跳樓事件一樣,波及了整個股票大盤。

試想,他生前締結下的條約已不牢靠,德國10月間大幅降低對美國工業產品的訂購,致使美國相關企業拋售股票,收回資金。波紋效應下,最終形成世界衝擊波。


美國大幅投資歐洲,兩塊大陸經濟密切相聯,一榮俱榮,會有連鎖效應。

美國為了拯救自己,接二連三抽離各國貸款,致使歐洲經濟跟著絮亂,德國尤其嚴重,他靠美國投資復興。


這場經濟危機自1929-1933持續了四年多時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情況:美國46.2%,德國40.6%,法國28.4%,英國16.5%,日本8.4%。生產與就業息息相關,你想像一下,社會究竟會有多動蕩。


很明顯,從這些數據上看,當時德美經濟相互依存


美國總統胡福看穿德國經濟衰敗,影響到歐洲經濟圈和美國的投資安全,發表了「延宅宣言」,呼籲減免德國賠款。


1932年德國政府從此宣布停止支付賠款。協約各國也無意償還美國債務,由於需要現錢,在同年啟用第二次楊格計劃,要求德國支付30億馬克,作為最後的賠款。


自此,各國經濟開始緩慢復甦,而德國擺脫了凡爾賽和約的經濟束縛,為納粹上台發展軍工奠定了物資基礎。


1933年危機逐漸結束。此後,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這次經濟大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就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下,民怨四起。納粹黨急劇擴張,從10.8萬人,到1932年,人數超過了100萬。1932年基於此獲得了37.7%的選票,成為第一大黨派。


翌年。

希特勒上台執政,魏瑪共和國倒台。


凡爾賽和約賠款,魏瑪共和國繳納了1320億金馬克的八分之一左右。

而希特勒拒絕賠付。


德國國力都超越法國了,和約不就成了一紙空談?法國談何讓德國老實付款?這一大膽行為也與英法綏靖政策有關。


而法國在1914年-1940年政局超級不穩,內閣變更45次之多,發展無比緩慢。


弱國無外交」一直是金句,一貫不要臉的小鬍子也信,還因拒絕賠償被國民擁戴。

太多東西可以反思了,如果不走友善化解的途徑,那對於對手,要麼一腳踩死,要麼得具備執行的能力。否則,遲早是隱患


老話題來了。

誰會發起二戰?什麼規模?

溫和派的魏瑪共和國?

還是激進的納粹黨?


到這個時候,蝴蝶效應的微風,已變成了颶風


一戰是該罰,法國總理「老虎」克里孟梭嚴苛的賠款條件,激起了德國強烈的報復心理。本可癱瘓德國,卻又因世界經濟危機波及沒有嚴格執行,只換來了二十年和平


有人說應該嚴格執行,但世界具有多面性,就像平靜水面上滴落的雨滴,產生的波紋會互相影響。

克里孟梭的計劃,十分剛猛,在豪強環視下,無法侵佔德國,那就毀滅他。由此引發的經濟問題,何嘗不是催生了納粹黨。


更合理的賠款與手段,不管強硬還是懷柔,都會走向另一個局面。


歷史就是錯綜盤雜的一盤棋,沒有因何來果


人心莫測,讀經濟歷史拋開社會心理學真是怪哉,歷史上有少數人沒懂國際關係,就寫下應該重罰,但可能執行嗎!?光地圖就闡釋了這複雜性。


讀書貴有疑,盡信書不如無書。

不談後來怎樣,施特雷澤曼是個人物。

是否讓你想起越王勾踐


卧薪嘗膽為吞吳,鐵面牙槍是丈夫。

————————


註:本文實屬原創。


贊同 @高林的意見。

實際上,一戰後協約國集團的問題不是對德國太兇殘,而是對德國太寬厚。協約國保留了一個統一的德國政府(只是割取了一部分外圍領土而已,除了引發怨憤沒有多少用,還給別的國家留下了德意志少數民族問題),也沒有追究德國的統治階級,所以舊時代德國的主體根本沒有受到根本性的打擊,軍國主義實際上還潛藏在德國的機體內部。

另外,德國人實際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沒有付出過多少賠款,1923年,德國人就以通貨膨脹造成經濟困難為由中止了賠款,然後美國人主持了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逐步降低了賠款的總數額,1929年經濟危機之後,德國人直接中止的賠付賠款,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是資本流入國,也就是說,德國得到的英美投資,超過了協約國所得到的賠款。納粹上台之後,乾脆就宣布停止償付賠款。

所以,自始至終,德國的賠款問題其實都是一個民族主義煽動的問題,不代表有什麼實質意義

既然沒有對德意志的軍國主義主體(普魯士軍閥和西部南部財閥)傷筋動骨,又沒有強制執行的手段,而且德國人依舊野心勃勃,那麼通往第二次世界的路就怎麼也堵不住了。


再來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盟國對德國的處置(某種程度上就是盟國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而特意搞的):

德國整個被兩邊駐軍佔領,依靠佔領軍自身實現對德國的懲罰,直到今天德國領土上還是駐有美國軍隊(當然,美其名曰盟國軍)。

德意志軍國主義被盡最大程度的摧毀,大量的容克貴族軍官死在戰場、被槍斃或者驅逐,其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1,美蘇英等盟國同時在各自的佔領區宣布廢除一切貴族特權,並且限制有舊貴族關係的人出任重要的政治和軍事職位(在美英佔領區後來略有鬆動)。

2,美蘇英同時在各自佔領區施行了土地改革,拆分掉了容克的莊園,毀滅了容克的經濟基礎。
在俄佔區內(正好是容克們的家園),大部分土地都被嚴厲徵收,然後分成十二英畝到五十英畝的單位,分給了農民,培養了一個自耕農階層
在美英戰區,規定三百七十五英畝以上的土地都要徵收,然後由佔領軍重新分配。

同時,德國的領土大批被重新分割,僑民也被驅逐(比如蘇台德區的德僑,就在第一時間被捷克人強制驅逐。)


那麼,真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對德國的處置叫做十分嚴苛,叫做水深火熱的話,那麼怎麼解釋在被殺了600-800萬人、在被割走了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在被人駐軍70年直到今天、在被人強制拆分了大地產、在賠款賠了七十年(蘇聯人甚至直接從東部拆工廠來搶)之後,德國人反倒更加心平氣和了?

事實只能證明,德國人是真正的畏威而不懷德,只有被打痛了,打得痛徹心扉,才有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再謀求武力征服。指責凡爾賽體系的處置太嚴厲是不公正的,它的問題反而是太寬鬆

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時各國的領袖就看得十分清楚——只有以無比的強制力和無情的魄力徹底根除德意志的軍國主義,歐洲才能和平。靠你好我好大家好、充滿了人性光輝的綏靖,是完全不能解決問題的。

引用一段羅斯福的話:

   最重要的是要讓德國的每一個人都認識到這回德國是一個戰敗國。我並不想讓他們餓死。舉例來說,如果他們為了活命,除自己的食物之外還需要救濟的話,那就讓他們每天三次到部隊的粥湯食堂領粥湯好了。……必須讓全體德國人都痛切地理解整個德國都曾參與了破壞現代文明準則的無法無天的陰謀。


==================================================

另外,德國為賠款而叫屈也根本不符合邏輯:

普魯士擊敗法國之後,要求法國償付50億法郎,摺合白銀接近8億兩,比辛丑條約和馬關條約加起來都多,那協約國擊敗德國之後,要求德國賠款有什麼不對的嗎?為什麼德國人施加到別人頭上的時候可以炫耀武功得意洋洋,自己戰敗之後對賠款(其實還沒賠多少)就怨氣衝天?

更何況,賠款對象還有比利時這樣的中立國,人家沒招誰沒惹誰,也一直保守著中立,德國一棍子打了過去,佔領了人家四年,死了那麼多人,難道不應該賠款


====================================================

@珞凌對於我「胡說八道」的攻擊,鑒於他個人答案無法評論,我就在這裡繼續加一段吧。

首先,@珞凌根本就沒有看我的原文,我說了「德國人實際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沒有付出過多少賠款,1923年,德國人就以通貨膨脹造成經濟困難為由中止了賠款,然後美國人主持了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逐步降低了賠款的總數額,1929年經濟危機之後,德國人直接中止的賠付賠款,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是資本流入國,也就是說,德國得到的英美投資,超過了協約國所得到的賠款。納粹上台之後,乾脆就宣布停止償付賠款。

混混揍了一個人,然後威脅他交1000萬保護費,當然很高,但是他如果只交了1000塊,還從混混那裡借到了2000,那麼請問到底是高還是不高呢?

要說「賠款勒死了德國」,首先德國得賠啊?

另外,請問另外,請問一戰丟了上西里西亞,但澤,還有薩爾。二戰丟了整個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誰更大?
為什麼一戰割得少憤憤不平,二戰割得多心平氣和呢?還不是因為二戰被打得更慘?

如果一戰被協約國整得很慘,於是德國人就必然再打一次世界大戰;那二戰德國明顯被整得更加慘上幾倍,按道理來說二戰之後德國應該立馬準備第三次世界大戰,至少在準備收復東普魯士是吧?

最後,蘇台德區從來不是德國領土,只是奧匈領土,請不要單方面劃歸德國謝謝。

===================================

放幾張表達史學界觀點的資料給大家看看,省得總有人說我嘩眾取寵。

最後,補充一句,史學討論本來就是建立在資料和史實上的自由討論,重要的就是各抒己見

==================================================

本來不想再管這個問題了,鑒於 @兔撕雞大老爺 (這次更厲害了,號稱歷史心理學家)在自己的評論裡面嘲諷我,還惡意刪我的評論,我就在這裡來再加上一段好了。

第一,關稅問題,凡爾賽和約規定的是德國對外國出口的商品,關稅不能超過輸入到德國的關稅,也就是關稅對等原則。這是鑒於德國一直實行保護主義關稅而特別規定的,看不出來有什麼不合理,莫非各國敞開國門讓德國任意傾銷就是合理?

第二,德國人到底是怎麼因為借款25億還款20億的「賠款」而過不下去了?德國人就連揚格計劃所要求的賠款都沒有賠完,1931年就拒絕了償付,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後乾脆宣布德國沒有償付的義務。

既然如此,德國人到底從賠款中損失了什麼?從賠款款項來說,他們還是資本凈入國呢……


第三,這位從高大上的歷史心理學家一直在說1923年德國人確實遭遇到了可憐的通貨膨脹,過得很慘,要求有同理心,好,我很同情德國人,可是哪個民族哪個國家沒有過得慘的時候?1923年就只有德國人過得慘嗎?

1923年慘,但是1925年德國就已經從經濟危機當中恢復過來了,1926年重新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大國,1929年更是來到了經濟頂峰,這時候他對其他國家有什麼同理心嗎?


德國人的同理心,就體現在他們為了抱怨凡爾賽條約,於是殺了600萬波蘭人和2000萬蘇聯人嗎(蘇聯根本還不是凡爾賽簽約國吶)

沒有錯,1929年發生了經濟危機,德國過得慘,但是那次危機當中又有哪國過得不慘呢?既然各個國家都是失業遍地,何以德國人就更有資格宣稱自己可以侵略?


要討論賠款問題首先應該做到就事論事避免煽動情緒的荒謬類比以及順口溜式的打油詩。

有些人反覆煽情的描述德國人民的悲慘處境,甚至拿凡爾賽和約類比馬關條約,但是這些表現的很愛人民的人卻偷偷隱瞞了一個決定性的事實,那就是雖然甲午戰爭中國和德國在一戰一樣是戰敗國,但是甲午戰爭不是中國發動的,甲午戰爭是日本強加給我們的,我們可沒有主動跳出來把戰爭強加到日本頭上去,日本在我們虛弱的時代跳出來強加給我們一場戰爭,在戰爭中屠殺我們的人民破壞我們的領土,然後在戰勝之後強加給我們一筆驚人數字的賠款,這當然是不公平的。

但是德國和我們有可比性么?1914年俄國宣布動員針對奧匈帝國,德國卻向法國遞交最後通牒,要求法國交出德法邊界的要塞,硬要類比也是隔壁賣煎餅老王威脅要打何老三,於是排隊買餛飩的李老四要求一起排隊的張老七馬上把手裡的棍子交出來。

更可笑的是偉大的德國人民甚至連最後通牒都沒有向比利時遞交就派軍隊侵入了比利時領土,德國人製造了世界大戰,不但製造了世界大戰,還在戰爭中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戰爭罪行,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就搞了令文明世界震驚的屠殺和破壞但塞爾維亞偏處歐洲角落,所以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德國人入侵的是歐洲的核心地帶,在比利時德國人屠殺老人、婦孺、把村莊夷為平地、首創了飛艇和飛機轟炸平民,而且德國軍隊對此全然不以為恥,讓美國和其它中立國記住自由報道,試圖以此震懾協約國。

在戰爭的整整四年中德國逼迫佔領區人民為德國工作,把佔領地區的礦產、工業品運會德國,有些人出於虛偽的同情大談1919年德國人沒有煤過冬,但是他們卻絕口不談之前的幾個冬天裡德國人過冬的煤里有多少來自比利時來自法國。佔領區的人民不是人,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不是人,只有德國人才是人,最搞笑的是你們居然不是用德文發表這番高見。

1914年德國人跳出來挑戰整個歐洲製造了世界大戰的災難,然後他們被打垮了無力再戰了,選擇了投降。協約國接受了他們的投降,然後讓他們為他們製造的戰爭罪行和創傷作出賠償,這跟馬關條約有一絲一毫的可比性么?做這種類比的人是基於什麼樣的心態呢?

問題其實很明確賠款是否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那麼我們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什麼爆發。納粹不是憑藉多數選票執政的,相反納粹是憑藉魏瑪憲法里反民主的部分,也就是國務總理由總統任命,對總統負責的條款上台的,希特勒沒有獲得超過半數的選票,所以他雖然領導著議會第一大黨,但他的黨依然不是過半數的黨,所以1934年他並不是依據過半數黨黨魁組閣的「憲政」規則,組織了一個執政黨內閣,而是依照共和國總統的授權,組織了一個與天主教中央黨的聯合內閣,他的內閣也不是希特勒內閣而是「希特勒-巴本」內閣。

納粹之後依靠違背憲政的手段摧毀了德共,搞出了授權法,實現了納粹黨對德國的獨霸,但是它的執政基礎實際上非常脆弱,在自由的大選里納粹黨的最好成績也不過是爭得了百分之三十多的選票,這個得票率對社會民主黨來說不過正常表現。而依靠如此脆弱的民意納粹卻建立了專制政府。

為了實現經濟復甦納粹和沙赫特一起搞管制經濟和再武裝,且不說這種手段是否能夠持續有效,即使在短期有效的情況下,納粹和沙赫特以及以沙赫特為首的德國保守派貴族、大資本家、金融家和精英集團之間都很快爆發出矛盾。而納粹黨自己推崇的國有化和國家管制經濟推進的卻舉步維艱。

德國的經濟復甦只是假象,他的軍事能力相比英法也沒有明顯優勢,它只有提早進入再武裝所帶來的先發優勢,所以隨著德國流氓外交的走向破產,德國的這種優勢會越來越被英法也相繼投入再武裝而抵消。

納粹黨的執政基礎非常脆弱,它利用保守派貴族上台,但卻拒絕在保守派最關心的要求「復辟」問題上作出實質性的讓步,所以希特勒別無選擇,只能搶在他脆弱的政府被錯綜複雜的矛盾摧毀以前之前發動戰爭。

也就是說1934年納粹執政,和執政的納粹拒絕霍亨佐倫王朝復辟的時候,就決定了世界大戰必然爆發,那麼賠款是否導致了納粹執政呢?

有人反覆描述大蕭條時期德國人民的悲慘處境,甚至還有人通過腦補找到了賠款和29年大蕭條之間的聯繫。我們必須承認其想像力確實不同凡響。但是歐洲其它國家國家的人民在29年大蕭條之後難道過的比德國好么?我們有必要去描繪沒有拿到賠款的歐洲各國人民的處境么?他們還沒有發動世界大戰呢。

魏瑪共和國是脆弱的、魏瑪共和國遇到了經濟蕭條和賠款、所以魏瑪共和國被納粹推翻。所以賠款就導致了世界大戰?

法西斯運動不單單是德國和義大利的問題,從19世紀末各國君主制垮台,到佛朗哥死去,法西斯運動在歐洲各國蔓延,成功執政的也不只是德國和義大利,法國發生布朗熱將軍事件的時候法國背負賠款么?霍爾蒂將軍1920年建立匈牙利王國的時候1929年危機還沒爆發呢。你憑什麼說蕭條和賠款就會導致法西斯上台?

蕭條無疑會對民主制度產生衝擊,但是民主制度不一定就會被摧垮,即使民主制度被摧垮了,也不一定就會法西斯化。法西斯運動的根源從來都是心懷不滿的君主派,沒有一個等著復辟的國王和大批準備為了他復辟而採取行動的有力量的保王黨,就沒有拿得出手的法西斯運動。

經濟蕭條可以促使底層民眾支持極端主義,但是極端主義不是只有法西斯一家,布爾什維克也是選擇之一啊,實際上三十年代德共的影響力同樣很強大,在納粹崛起以前德共幾乎同樣要推翻魏瑪共和國了,民主國家可能被經濟蕭條摧毀,但是民主國家的廢墟上不一定掛黑白紅的德意志民族主義旗幟。

從1918年德皇退位開始德國的貴族集團、軍官團、精英官僚集團、保守派新教牧師、大工業家、金融家集團的目的說到底就是要復辟霍亨佐倫王朝。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們聯合起來製造了德國一戰沒有戰敗的神話,煽動人民對凡爾賽和約的痛恨,但是在他們找到希特勒這個趁手工具以前他們的努力並不成功,雖然1929年就爆發了經濟危機和蕭條,但是在他們全力支持納粹黨以前,力量一再增長的反而是德共。

我覺得這已經很清楚的說明了1934年為什麼納粹會執政。因為保守派已經絕望沒有任何它們可靠的可以絕對操控的組織面對德國國內的社會主義運動,社會民主黨和德共,能夠表現出像納粹那樣的能力。更符合它們摧毀共和國的需要。唯一的問題是摧毀了共和國能夠復辟帝國,但是在人民陣線的威脅面前,它們已經不在乎第二個問題了,為了避免左翼,它們只好在希特勒沒有給出可靠保證的情況下先摧毀民主制度。

那麼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單純的減少賠款能避免德國保守派摧毀共和國么?
任何一個明眼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凡爾賽的錯誤在於戰勝了德國卻不願意建立一個以法國為首的新的歐洲集體安全體系,如果說這個錯誤還不算致命的話,那麼威爾遜總統異想天開的提出了一個民族自決的原則,卻沒有清算隨時準備利用民族情緒摧毀依照其原則建立的碎片化的民族獨立的中歐和東秩序的保守派。戰爭勝利之後對德國的大工業家集團、貴族、軍官團、外交官團的清算流於形式,對戰犯的追求也淺嘗輒止。

德國沒有被真正繳械,德國國內真正仇視凡爾賽國際秩序的階級和集團也沒有被清算,所謂的賠款導致的德國反對凡爾賽和約的仇恨心理只是這種錯誤的一個表面化的結果。德國人採取這種態度無可厚非,因為那是它們自己的事,有著切身感受,作為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的犯罪民族,能夠把戰爭責任多少推給其它國家當然是有誘惑力的事,出於這種誘惑力再膚淺的看法也容易被接受,畢竟可以讓他們舒服些,但是可惜持這種看法的人不是德國人,距離德國六個時區,卻對德國右翼集團的宣感測同身受,真不知道是基於什麼樣的心理。


是。

人人都知道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寫過《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其實他最早引起廣泛討論的著作是這本他在1919年8月的寫成的——《和平的經濟後果》。

他在1919年初曾作為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會。各國遊說集團爭得不可開交,為了解決德國賠款問題,他要做一個報告。於是3月28日,他就講了一個《賠款與資本主義的可持續發展》,好幾百個大佬一致反對。因為他指出如果再不採用無息賠款債券的方式讓德國實現戰後重建,那麼先輩用炮艦和農奴建立起的資本主義體系,就將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最激烈的反對來源之一是來自美國代表團的湯姆·拉蒙特。作為J. P.摩根的合伙人之一,被喬治·惠特尼評價為威爾遜在金融事務上最信任的人,直接給凱恩斯扣了一頭涼水,這個方案太簡單甚至幼稚,從理論到實際都站不住腳,然後在德國賠款委員會上擬定了一個數字——400億美元(同期法方提議2000億美元,英方要求賠款1200億美元),最後講看你英國財政部這樣熱情啊,我一點面子不給也不好,打了個八折,欽定了320億美元賠款。

這個數字連美國的另一位專家,後來的首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本傑明·斯特朗都看不下去了,他在當時就預言,德國馬克將要挺不住了,通貨膨脹的洪水來臨了。然而彼時整個會議都被仇德的情緒籠罩。美國這邊比較有代表性的言論是傑克·摩根的話語「我更願意看到潘興將軍50萬大軍開進柏林,而不是這慈悲的和平協議。」凱恩斯在書中寫道:根據他的觀察,克里蒙梭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毀掉德國人,而勞合·喬治已經早已淪為輿論的人質。當他認清了和會的本質後,憤然辭去代表職務,去劍橋大學apply for professor了。

唯一還在為和平奔走的是威爾遜。他揣著包括成立「國聯」在內的」比上帝的十誡還多(克里蒙梭語)「的十四點原則如同「傳教士拯救異教徒(勞合·喬治語)「一般四處奔走,在歐洲受盡了奚落的同時後院起火,《凡爾賽和約》折戟參議院,這回等於什麼主張都一場空了。

威爾遜畢竟是個學者,遠非政治老油條的對手。凱恩斯形容他是」聾啞版堂吉訶德「,湯姆·拉蒙特即便對他高度評價,也不得不說他「在不該硬的時候硬」,「too pure」,不懂得政治的藝術。他曾對拉蒙特說「如果我們能夠使國內的人同我們一樣了解這一情況,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於是他回國去進行巡迴演講,最後腦溢血倒在了半路上。勞合·喬治就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英國議會370名議員聯名要求他回國作會議的報告,他什麼實質內容都沒說,就是用了一點微小的演講技巧就迎來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先行者總是痛苦的。從看到戰爭賠款數字的那一刻起,凱恩斯就再沒有睡一個好覺。不知當這位很早就意識到以摧毀德國為目的漫天要價的賠款終會拖垮德國經濟並將整個歐洲帶進泥潭的經濟學家看到張伯倫握住希特勒的手的那一幕,又會作何感想。


請參考著名美國大學歷史教材: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R.R.Palmer其中關於第十七章凡爾賽條約和第十九章洛迦諾精神的論述。

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懲罰不嚴厲?!逗我?

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丟掉了大量的領土。波森和西普魯士,原來居住著波蘭人或者德波混血種的人,如今劃給了波蘭這個新國家。這樣讓波蘭獲得了出海走廊,同時又使得德國大部分領土同東普魯士分割開來。但澤,原來是德意志重要的城市,現在變成一個不屬於任何國家的自由市(後劃歸波蘭),上西里西亞這個擁有豐富礦藏的地區,劃給波蘭。梅梅爾,給了立陶宛。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人渴望回歸新的德意志共和國,但是協約國當然不會讓德國領土擴大,因此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人變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心懷不滿的公民。

德國喪失了全部的殖民地。法國和英國分的非洲最好的殖民地,比屬剛果有所擴大,南非聯邦接管了原德屬西南非洲,日本接受託管赤道以北太平洋的島嶼,澳大利亞接受了德屬新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紐西蘭接管了薩摩亞群島,日本人還要求取得德國在中國的種種特權。

在這次巴黎會議上,威爾遜面對各國提出的賠款賬單數額也驚得發獃。僅僅比利時人的提議,他們所得的那份賠款,其總額要比現時整個比利時全國的財富還要多。威爾遜看到,這些戰爭賠款的總額,雖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不公平,但是卻是絕對不可能償付的。為了避免形勢進一步惡化,德國人甚至提出對比利時和法國被破壞的城市負責進行修理以抵償賠款,但是這樣做將使得法國人和比利時人遭到失業,因此被粗暴的拒絕了。結果,在條約上根本沒有寫上賠款總數,但清楚的說明,賠款總額將是十分巨大的,要留待將來設置的委員會上去作決定。此外,條約要求德國交出全國大部分商船作為賠款抵押,還要求德國擬定交付煤的清單,並且沒收德國公民私人在國外擁有的一切財產。條約的這項條款,徹底結束了戰前德國作為資本輸出國的歷程。

條約上還寫上了著名的「戰爭罪行」條款。其目的就是要證明,對德國的賠款要求是正確的。而這次戰爭則是「由於德國及其盟國的侵略而強加到協約國身上的」。歷史證明,戰爭罪的條款給德國的鼓動者以現成的借口,甚至即使是溫和的德國人也認為此項條約的簽訂是讓他們喪失自尊的一件事情。

《凡爾賽條約》沒有給德國人申訴的任何權利。1919年5月當《凡爾賽條約》提出最後定稿的文件時,德國人拒絕在上面簽字。協約國以恢復敵對狀態相威脅,接著在柏林發生了政治危機,在德國人看來,沒有一個人願意在全國上下被認為是一種不能容忍的文件上面簽字。到最後,德國去凡爾賽宮鏡廳出席會議的是兩個根本不知名的代表,惶惑不安地在協約國的一大批顯貴人物面前簽署了條約。

歷史學家是如何評價《凡爾賽條約》的?

很抱歉,凡爾賽條約不是一項成功的條約。它天真地位魯登道夫和德國反對派們幫了大忙,正是那些社會民主黨人和自由主義者忍受著《凡爾賽條約》的「恥辱」。若干年後,協約國內的許多人也宣稱,《凡爾賽條約》中的若干規定是不公平的或者是不可能執行的。由於協約國已經對它們擬定的條約喪失信心,這隻能使得德國國內那些要求否認此條約的鼓吹者更容易進行煽動,這樣就給阿道夫·希特勒打開了方便之門。

普魯士擊敗法國之後,要求法國償付50億法郎,摺合白銀接近8億兩……

親,凡爾賽條約要求德國的賠償遠遠超過了1萬億法郎啊!


請不要再犯倒果為因的錯誤了。
英國的那個凱恩斯在《和約的經濟後果》(1919)中已經表明了其對敲詐勒索德國深惡痛絕的態度,並聲稱「德國人的復仇之心不會淡化」,福熙最著名的那個預言是怎麼說的?

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分割線————————
好,有些人說要拿二戰的處罰比,那麼我們就比一下。雖然我覺得這已經偏離了題意。

一戰的德軍無論在戰爭性質還是犯下的罪行都無法和納粹相比。二戰時的納粹德國至少造成了超過蘇聯2000萬的傷亡,波蘭400萬以上的傷亡,這些還不算上在集中營里處死的猶太人。這個法西斯政權即使放到全人類歷史上來看都是臭名昭著,罪惡罄竹難書,而一戰並不是如此,至少屁股上都有屎誰也說不清。

二戰丟掉的領土除了在《凡爾賽條約》中割走的領土以外,絕大多數都是東邊的領土,是由蘇聯一手炮製的,而東德也是蘇聯製造的僕從國。西方國家有繼續割西德的領土么?沒有。

再說戰後援助,某個答案說德國承受了巨額賠償也是完全錯誤的。實際上,馬歇爾計劃中一大部分就是援助德國進行工業和城市的重建。此外,所有馬歇爾計劃的受援國都必須簽署一份協議——凍結所有德國對外債務。同時德國政府對國民的債務一併消除,不再承認。1953年各國進一步簽署協議,提供了一個複雜的債務償還方案,納粹上台前(1932)的債務打折,之後的債務包括戰爭負債待德國統一後再商議。德國統一後歐洲並沒有人再舊事重提,這筆債務實際上就賴掉了。

所以說拿二戰和一戰時的待遇比非常可笑。杜魯門在歐洲事務的問題上第一個就是考慮吸取威爾遜主義的教訓,思考德國復仇主義思潮導致的悲劇來源,並從內外著手共同根除納粹產生的土壤。

綜上,題主的疑問是對的。巨額而不公正的賠款加劇了德國民眾的復仇思想,這最終讓溫和的洛迦諾精神在大蕭條時期的魏瑪共和國徹底消亡。


一戰分贓的問題在於,以19世紀的標準來看它不夠寬容,不足以讓德國人滿意,以20世紀的標準來看它不夠嚴苛,不足以摧毀德國。它保留了歐洲最危險的帝國,卻摧毀了能制約它的另外兩個帝國。


高票答案中有句話我非常贊同:讀史應全面思考,實事求是。

讓我們回顧一下1919年6月凡爾賽條約簽訂到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之間的20年,德國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二戰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

以下回顧的史實部分我主要摘自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係 (豆瓣) 。這本書的缺點是缺少分析,但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局勢闡述得比較全面。

這20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強制時期(1919-1924)

1919年6月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並沒有規定賠款的總數,賠款總額將在1921年5月1日前決定,在此之前德國應先支付10億英鎊。但這10億英鎊也未能支付。

1920年中,德國開始陷入通貨膨脹危機,馬克已經從正常值——20馬克兌換1英鎊下降到約250馬克兌換1英鎊。

1921年3月,由於賠款未及時支付,協約國軍隊佔領了萊茵河東岸的三個城市——杜塞爾多夫、杜伊斯堡和魯爾奧爾特。

1921年4月27日,賠款委員會最終決定德國的賠款總額為66億英鎊,協約國也認識到德國只能支付這個巨大賬單的一小部分。所以債務被分成了A、B、C三個種類,C類債務有40億英鎊,直到德國有支付能力之後才兌現,因此整個債務的2/3就無限期被擱置了。其他部分債務,協約國草擬了一個支付時間表,德國應當每年支付一億英鎊,再加上它的全部出口價值的25%。

1921年5月11日,德國政府接受了上述要求。

1921年8月,德國按時間表支付了5000萬英鎊,不過這也是它在之後3年多時間裡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現金支付。

1921年11月,馬克跌到了1000馬克兌換1英鎊。

由於馬克的貶值,導致德國完全喪失了現金支付能力,即使德國政府有支付願望,也沒有辦法購買其他的貨幣。只好採用實物支付。

1923年1月11日,法國和比利時借口德國未完成實物支付計劃的一個小差額,佔領了魯爾。

佔領魯爾導致德國財政的完全破產,通貨膨脹危機加劇,在佔領魯爾前夕,馬克已經跌到了35000馬克兌換1英鎊,而到了1923年底,匯率已經來到了50兆馬克兌換1英鎊。

值得一提的是,魯爾運出的煤和鐵也不足以支付佔領行動的費用,佔領魯爾完全是一個雙輸的行動。

通貨膨脹是比凡爾賽條約更大的災難,這種打擊最嚴重地落到了中產階級的頭上,貴族儘管已經困頓,但仍然擁有他的土地、牲畜和房屋。這些被剝奪財產的中產階級,日後將成為納粹黨的主力。

1924年1月,道威斯委員會在巴黎開始了運作。

1924年5月,法國人民也開始認識到了佔領魯爾是一個代價昂貴的錯誤,在法國大選中左派勝利,可以看做戰後武力強制確立和平時期結束的標誌。

第二階段:和解時期(1924~1930)

1924年8月16日,道威斯計劃被雙方接受。

1924~1929年,根據道威斯計劃,德國支付賠款5億英鎊,獲得貸款9億英鎊。

1929年,德國借口經濟危機,財政瀕於破產,無力執行道威斯計劃。[

第三階段:危機時期(1930~1933)

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美國停止了對歐洲的貸款。

道威斯計劃的施行,使德國獲得了大量貸款,德國將貸款用於戰後重建,但卻沒有平衡預算。德國的財政完全靠貸款平衡著。

1923年的通貨膨脹花光了德國全部國家儲備金和公積金。

同時,由於普遍的衰敗和貿易壁壘的形成,導致德國出口額從1929年的6.3億英鎊,下降到了1932年的2.8億英鎊,失業人口從1929年的200萬以下上升到1932年的600萬。

在上述幾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德國經濟被徹底衝垮了。

1931年5月,為了緩解國內經濟危機,德國試圖與奧地利建立德奧關稅同盟,但被國聯否決。

德奧關稅同盟的否決對歐洲來說是一場災難。在一系列內政和外交上的失敗後,最終導致了了魏瑪共和國的崩潰。

第四階段:戰爭之路(1933~1939)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

1934年8月,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統。開始著手全面廢除《凡爾賽條約》等相關條約。

可以說從納粹上台開始,戰爭已經無可避免了。


縱觀上述過程,可以看出,促成納粹上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不公正待遇(主要體現在領土和裁軍方面);

2、法國、比利時等國在履行條約時蠻橫的態度激起了民族情緒;

3、戰後通貨膨脹導致中產階級財產被剝奪,使其成為日後納粹黨的中堅力量;

4、全球經濟危機導致德國經濟再次崩潰,造成大量失業;

5、國際聯盟對德奧關稅同盟的反對致使魏瑪共和國的垮台。


而賠款雖然總額巨大,但實際只履行了很小一部分,對於德國經濟的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

也就是說,即使沒有巨額索賠,通貨膨脹危機也會在一戰後爆發,全球經濟危機也會擊垮德國,而二戰也會在1939年9月爆發,並不會因此提前或延後。


幾乎所有人都在從政治、從經濟、從國際形勢從各個方面引用資料、來分析、來判斷、來論證,來給出他們所認為正確的答案。

可是卻沒有一個人認真考慮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普通德國人的想法。

沒有一個人認真考慮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普通英國人的想法。

沒有一個人認真考慮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普通法國人的想法。

沒有一個人認真考慮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普通美國人的想法。

沒有一個人認真考慮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普通俄國人的想法。

沒有一個人認真考慮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全世界各個地區普通人的想法。

戰爭結束了,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高不高興。

戰爭結果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俄國人人滿不滿意。

俄國人、英國人、美國人、法國人對戰爭有什麼看法。

美國人、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對未來有什麼期望。

戰爭要人來打,這難道不是常識中的常識嗎?

如果國家的決策者通過欺騙、強迫的方式強行發動這個國家的人民進行戰爭,戰爭也可以打起來。但是這樣的戰爭無法長期持續下去。

打的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慘烈更是絕無可能。

第一次世界大戰停下來難道是因為各國統治階層感受到內心深處善良的呼喚,主動決定停止殺戮嗎?

顯然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停下來是因為各國都打不下去了,再打下去各國國內都要革命了。

這也證明了人民意志可以對戰爭產生決定性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德國依然存在,絕不是因為戰勝國基於善良決定再給德國一次機會,到嘴的肉卻不吃下去唯一的原因就是沒辦法吃下去。

英法對德的高額索賠就是戰勝國從戰敗國吸血好讓自己恢復的快一些,同時阻止德國復甦,最好就這樣崩潰掉。可惜出了意外。

如果德國人對戰爭結束感到非常高興,對戰爭結果感到非常滿意,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戰爭中犯下的過錯(像某些人所宣傳、所希望的那樣),同時又對未來充滿希望。第二次世界大戰絕無可能打起來。至少不會從德國打起來。

連鬥牛梗都不介意吃飽了躺下打個盹,更何況是人。

希特勒無論如何也只是一個人,他沒有超能力,他不是尤里。

希特勒不能通過精神控制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直接植入到德國人的腦子裡,除非那些東西因為某種原因已經在那裡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對德的高額索賠是不是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要回答這種問題大可以直接去查閱一戰以後各國普通的生活狀況。

尤其是德國普通人究竟生活過的好?還是不好?

德國人的生活水平究竟是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糟?

一戰以後的文字資料非常豐富,甚至有很多影像資料保存。

那麼德國人究竟喜不喜歡《凡爾賽條約》。

德國人很有個性,但他們不傻。

至少當時的德國人還沒變傻。


實際上看看歷史上的大型的戰爭,戰敗國被索賠是很正常的事情,可以說是一種國際慣例吧。比如晚清屢戰屢敗,也是被索賠了很多錢。而且當時由於德國戰敗以後經濟衰落,實際上是以英美向德國貸款的方式進行的。另外德國的賠款有一部分是以戰爭物資支付的,比如焦炭。實際上我們說二戰是一戰的延續也好,一戰為二戰埋下了伏筆,其實都是從整個一戰以後構建起來的凡華體系出發的。

凡華體系是對1919年《凡爾賽條約》和1921年《華盛頓條約》簽署以後構建起來的歐洲-亞太地區國際政治秩序的一個總稱(或者說概括)。就答主所接觸到的材料來看,學界對於凡華體系總體還是持肯定的態度的,雖然其中漏洞百出。所以答主想分正面和負面兩方面進行分析,這樣對於題主理解一戰和二戰的關係更直接。

從正面的來說,凡華體系組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政治組織,也就是國際聯盟(簡稱「國聯」)。同時,凡華體系也承認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列強」)內部政治經濟實力的變化,比如承認美日的崛起和英法的衰落,對列強內部的權力進行了重新分配。也就是說,凡華體系有意去構建一個能夠維持國際關係緩和的新秩序,而事實是凡華體系的確維持了1920年代的總體和平。

從負面的來說,凡華體系的思維基本延續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和維也納體系的主流思想,就是要保證歐洲大陸的均勢。雖然我們說一戰以後英國開始衰落,但是英國在二戰以前到底還是世界霸主,擁有最多的殖民地和最強大的海軍(華盛頓條約簽署以後其海軍優勢喪失),所以英國作為巴黎和會的主要操縱國家,它的大陸均勢政策肯定會被體現在《凡爾賽條約》中。當然德國還是被嚴懲了,但是在英國的干預下,法國並沒有得到最多的好處。就如 @高林 說的那樣,凡爾賽體系並不願意承認由法國主宰的歐洲大陸,這其中與英國的干預不無關係。換句話說,當30年代德國在納粹的帶領下開始走上擴軍的道路的時候,歐洲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國家可以用於抵禦德國。但是德國在凡爾賽體系建立以後,在歐洲大陸是基本被孤立起來的,其軍事力量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記憶中是)陸軍人數限制在10萬以下,海軍不超過1.5萬人,不能發展空軍,取消總參謀部,這就激起了德國的民族復仇情緒。那麼題主或許會說,賠款也會,的確會,但不是重點,就像之前提及的那樣,賠款是戰爭後的一種慣例。

那麼什麼是重點?答主看了以下前面兩位的回答,都沒有提到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1929年-1933年大蕭條。大蕭條開始以後,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實行關稅壁壘政策,將經濟危機的後果轉移,德國作為債務國不幸成為了替死鬼。答主記得當時在高中歷史書上有一張圖,是一個德國婦女在用馬克當柴火,準備燒水。另外還看到的一個數據是,大蕭條期間,1美元等價於300億德國馬克(答主具體記不清,總之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也正是利用了這個經濟蕭條期,納粹黨的勢力開始極具發展,因為納粹黨的吸引選民的主張就是要振興國家經濟,於是在1933年納粹黨上台了。而納粹黨上台之後,的確很快振興了國家經濟(實行了一個四年計劃),讓德國人看到了希望。所以當時七八十年代,牛津大學一個副教授寫了一本「三觀不正」的書闡述他對二戰爆發理由的看法,其中就提到了希特勒和納粹黨的上台並不是偶然,而是納粹黨的確使得經濟恢復,有一定的統治基礎(好吧,這個人後來到死就是副教授)。那麼這位可憐的副教授說的「統治基礎」是什麼,就是德國在凡華體系下積累的民族復仇情緒,這種情緒是在凡華體系下的長期被孤立,以及被轉嫁了大蕭條的負面影響而逐漸積累並最終爆發的。

另外,二戰爆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歐洲主要國家的「綏靖政策」,即經歷了一戰以後,英法等國已經不想再捲入戰爭,所以通過一系列犧牲小國利益來換取暫時的和平(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慕尼黑協定》)。一方面,英法等國對於納粹黨撕毀《凡爾賽條約》積極擴軍熟視無睹,另一方面英國也不願意參加由法國主導的「集體安全體系」,再一方面,由於美國的缺失,國聯缺乏國際制約力。三方面的客觀因素加上德國由來已久的民族復仇情緒,最終導致了二戰爆發,也難怪丘吉爾的回憶錄叫《可以避免的戰爭》了。

綜上,賠款是不是加速了二戰的發生?答案是否。


記得基辛格說過,凡爾賽合約,作為懲罰他太溫柔了,而作為寬恕他又太兇殘了~
大意如此


簡單的說,一戰沒有解決民族問題,所以有了二戰,具體和德國陪多賠少沒太大關閉。
二戰後基於大國分割世界的雅爾塔體系解決了部分民族問題,但留了很多尾巴,直至今天。


大量失業會使人們傾向於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而協約國對德國的懲罰對德國經濟形勢的影響毋庸置疑。

對比一戰後和二戰後對德國的懲罰措施的時候,如果看起來資料詳實卻閉口不談馬歇爾計劃,那肯定故意的。


那個叫什麼出夢的,估計一直沒有出過夢。

首先,樓主的問題是:凡爾賽和約是不是加速了二戰的爆發?而不是德國到底履行了多少凡爾賽和約中關於賠款的義務或者二戰後盟國對德國的清算是不是超過了一戰?或者嚴厲清算是不是德國決心走和平道路的原因?出夢君的把戲就是不斷地混淆這些個問題,遊刃有餘,躊躇滿志。只有真相在風中飄。

其次,樓主說凡爾賽和約不過是割走了德國一些土地……
好個「一些」,那是當時德國1/8的土地!你覺得中國或者美國被割走一百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會是怎樣的場面,你覺得中國人或者美國人會是怎樣的心情?

出夢君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時各國的領袖就看得十分清楚(凡爾賽和約對德國太仁慈了)」。那麼丘吉爾君半夜裡要跟出夢君理論理論了,因為他一直堅決反對凡爾賽和約對於德國的過分壓榨。不僅當時反對,最後還把這股怨氣寫進了回憶錄里(他認為二戰時一場沒有必要的戰爭)
PS:出夢君的回答很不嚴謹。無論是丘吉爾還是羅斯福都沒有直接參与二戰後對德清算工作,但是他倆在世或在任的時候很認真的研究了這個問題。

最後的最後,英美為首的西方大國,非常乾脆利落的取消了德國日本的賠款(注意不是沒有要德國人日本人的東西和錢,而是拿走的錢物與英美等國的戰費和損失比只是個零頭),即便是傳說中貪得無厭的蘇聯,他們從德國的土地上拉走的東西也遠遠低於自己的損失,50年代就宣布放棄繼續要求賠償。
美國為了西德和日本的戰後穩定和復興,還倒貼了個天文數字。德國的數字我不知道,也很難統計,因為應該把柏林危機什麼的也算上。貼給日本的錢物有幾十億美元,可以說美國花了幾千億美元付出四十萬條生命之後,還拿出巨款養著戰後被打成植物人的對手,這比一戰後仁慈多了而非殘酷多了。

至於德國和日本為什麼二戰後不想著報復,這和為什麼南北戰爭後南方不想著報復差不多,美英戰爭後英國(加拿大)不想著報復……一樣,這是一個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大問題,需要 long long talk。
以後有機會再聊。
===================================分割============================
發現了,如果不正面把德國發動二戰的緣由說清楚,那麼就會有太多的空間留給胡攪蠻纏的人。我來試試。


推薦一本書就好,凱恩斯《和約的經濟後果》,最初的凱恩斯主義發源,語言生動,論證簡潔,讀起來輕鬆幽默不費勁,完整解答題主問題,書中已經預言如果凡爾賽和約執行下去,一定會爆發新一輪衝突。後面的故事完全符合凱恩斯的預言。
高票答案有問題啊,因果倒置——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法西斯上台的直接原因是因為經濟危機,是因為德國高額關稅下恐怖的經濟危機,與此同時法蘭西的枷鎖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定會發生嗎?舊世界能綿延多少年?對德國更嚴重的懲罰會不會讓德國迅速劃入社會主義?英法又能力對德國進行更大的懲罰嗎?英國願意嗎?獨霸歐陸的法國是有利於大英帝國還是能遏制蘇聯的強大?德意志帝國的毀滅是建立在1600萬的傷亡,柏林被摧毀,歐洲千年未有之衰落的基礎上的,美國,蘇聯這兩個世界超級大國的聯合用力的結果,並且新世界生產力大幅度提升,生存空間,殖民主義不再那麼有市場。總之,我認為在美國,蘇聯不參與的懲罰中,對德國越加的懲罰,只會使德國的爆發更加恐怖,失業的工人,憤怒的士兵,暴怒的民眾,而法蘭西沒有了美國牛仔。


你幾乎奪去他的一切,唯獨沒有奪去他的劍,這不是找死嗎?
感覺和電視劇劇情有點像,壞人(英,法)和主角(徳,奧)正打得難解難分時,趁主角分神的功夫(十二月革命),捅了主角一刀,然後在主角面前把他的好基友虐殺了(肢解奧匈帝國),在主角痛心地準備接受現實時,壞人卻在主角面前一直各種唧唧歪歪,各種羞辱,但就是不把主角殺了,也不解除主角的武裝,甚至在主角重新振作起來時居然沒發現,最後被主角迴光返照地虐出翔


做人吶,處事嘛,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當時法國的聯軍統帥福煦在聽到凡爾賽條約簽到的消息後預言:「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他說這話時是1919年,而德國閃擊波蘭拉開二戰全面開始的序幕正是1939年。

《凡爾賽條約》英文版封面


因為為賠償金太多(132 million gold marks),德國戰後根本還沒恢復,導致負擔更重。而且當時德國人覺得一戰錯誤不全德國身上,法英美太過分。他們還以為自己快要贏了,是因為Weimar政府在背後捅了德國軍隊刀子,在十一月和同盟國簽了停戰協議。一些德國人當時還把weimar政府里的人稱作November criminals。認為他們簽了停戰協議很屈辱。

德國被割了土地,包括有稀有礦產的地方,海外殖民地全沒了,軍隊數量銳減到100000個人,不允許有坦克。(具體可以看Treaty Of Versailles).
可德國實在沒有錢還。法國不信,就入侵德國主要工業區Ruhr。導致Weimar政府大量印刷錢,造成了極度的通貨膨脹,德國人處境更加艱難。以及賠償金後來的確減少了,但似乎不是很顯著。新的德國總理Stressmann上台後和美國以及歐洲國家簽的The Dawes Plan和The Young Plan延長了德國還款的日期,並且美國借給它錢。但導致德國經濟過分依賴美國,後來華爾街股市崩盤的時候德國嚴重波及到,失業率增加,薪水降低。Nazi就是通過這個機會變得更主流,告訴人民現在政府的失敗,告訴人民需要一個強硬的政府來結局問題。


高額的賠償金肯定是一個原因,主要是它帶來的連鎖反應導致了納粹有崛起的市場,導致了二戰。


普法戰爭後德國向法國索要戰爭賠款預計法國60年才能還清,結果法國人3個月就還清了。一戰賠款只是報復下,當時全球金融風暴,即使沒賠款德國經濟也有大問題,德國的死穴是不像其他歐洲大國有提供廉價原材料的殖民地,工業生產方面卡在原材料這關和英法競爭成本太高


推薦閱讀:

中國自1840年至今落後於世界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裝逼事件?
《臨高啟明》中元老院採用了銀本位,對歐洲三十年戰爭有何影響?
古今中外哪個歷史人物最配得上「欺世盜名」這四個字?
在電子產品周期極速縮短的今天,經典閱讀量落後於以往的我們如何超越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學術大師?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世界歷史 | 德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