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2016-2020)期間的經濟局勢會比 2015 年的要好么?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可能會因為哪些因素,走出 2015 年的困境?


為什麼稱中國經濟崛起是史無前例的巨大挑戰?原因在於中國幾億勞動力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超量供應。在工業時代的英國,一千萬人提供了全球的大部分產品;在美國工業時代,5000萬人提供了全球大部分產品,而現在,中國試圖讓14億的中國人進入全球市場,而且主要是擔任生產者的角色

這種超量供應帶來的,不僅僅是全球原材料價格的飛漲,全球大部分製成品價格的下滑(以及為了追求利潤和國內內部競爭導致的價格質量同時下滑),還有全世界綿綿無期的需求不振

仔細想想,中國這麼多年來的經濟靠的是什麼?之前靠的是國際需求(外貿),之後靠的是內部需求(主要是投資)

用這麼多經濟術語都沒意思,用供給和需求就直截了當。請問,未來,還有這麼強大的需求嗎?什麼是「新常態」?

外部需求是越來越小了。

當年中國加入WTO後為何經濟突飛猛進?
因為歐盟那時還比較闊,再加上也在超前消費,帶來了大量需求和訂單;
因為美國連續經歷互聯網泡沫和次貸泡沫,美國人資產的虛高也給中國帶來了史無前例的需求;
而這些訂單給了中國工廠以後,中國向俄羅斯巴西等國進口大量的原材料,使他們的資產也大幅虛高,也帶來了大量訂單和需求。
而現在呢?歐盟因為之前買的太猛了,現在各種債務危機,希臘的債到現在還還不完;美國次貸危機結束後經濟一直不振,再加上喊出美國製造,對中國的訂單也在減少。

內部需求呢?別說消費,中國本身消費力並不高,尤其是中西部廣大地區。次貸危機後,國內的需求完全是靠投資+房地產所帶動的。買了房要買傢具買地板買空調買電視買一切……沒了房地產財政收入不足以進行大量的基礎建設了

發達國家沒有了,自己沒有了,怎麼辦?向不發達國家要。

於是有了一帶一路,自從發布了一帶一路計劃,就有大量外資進入這些國家,而這些外資許多都變成了中國基建公司的利潤。中國剛剛獲得了印尼高鐵的訂單。
於是就有了亞投行,為什麼有亞投行?因為要向窮國家放貸,然後我們來基建,將他們未來的需求先挪到現在用。
為什麼要中韓自貿區?為什麼在TPP談成後習主席要去和日本韓國談自貿區?
為什麼去了歐盟談自貿區被頂了回來?

可是這些所有的舉動都被美國認為是:
1.動搖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2.長期甚至永久性地創造過量供應,導致美國經濟長期低迷。(TPP其實就是把中國排除在外,即將需求固定,將超量供給踢開的框架)

所以這樣就很明白了,沒有出現新的需求,經濟就不會好太多。

那麼新的需求在哪裡?
國外:
中國製造和中國品牌質量口碑提升,行銷能力提高,替代一部分美國日本德國的製造業產品,從他們口裡搶需求。這包括利潤豐厚的電子產品行業,化工(包括高級隱形眼鏡),光學儀器,等等
簽訂自貿合約,搶奪需求
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去搶窮國未來的需求
等等

國內:
同樣的,質量和品牌提升導致買國貨的增加
人民購買力提高,需求增加(中國每年的最低工資都有10%以上的上漲)
包括戶籍改革在內的各種改革來提高需求(有了戶籍和沒有城市戶籍,在消費行為上完全不同)
增加研發,全民創新,提高產品的差異性
等等

未完待續,實在是懶的寫

其實大家仔細看,尤其是住在江浙,珠三角一帶的同學。去看看那些工廠。很多工廠都試圖做出過改變,做了好多研發,但絕大多數工廠不懂營銷,也不懂這種新渠道建設,所以大多數研發的產品都被認為」沒有需求「而放棄了。但你去看看,美國在kickstarter和indiegogo等的所謂的創新創業項目,居然都是籌錢向這些中國工廠下訂單(有最低批量要求,工廠才會生產),而不是自己去做。他們為什麼能賺錢?因為他們會發現,而我們這兒缺乏發現需求的眼睛。順帶說一句,這些人都靠發現中國被埋沒的好項目,順而開公司,和中國工廠簽合約,過上了財務自由的日子

舉幾個例子(都是明星項目):

還有很多,之前還看到過一個中國工廠有那種玻璃球(如圖下)。可以調整溫度,於是裡面的水就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變成液態(噴水),變成氣態(像霧)。而現在日本人做了一個類似的,但是和手機app結合,溫度控制與天氣預報同步,下雨就噴水,霧天就噴霧,白天就老樣子,賣300-400美金一個。真的有太多好項目浪費了,很多隨著工廠轉型倒閉,產品和圖紙都丟掉了,真是浪費……

再更新

今天有人給我發信息,說改進了。不得不說,其實這些工廠的改進速度和學習速度真的是驚人的

還有這種


由於時間關係,這裡只說說結論供同好參考,不展開推理和論述,有不同意見歡迎探討。 這個世界已經進入攤牌的臨界點,國際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是面臨最大危機。 美國的終極利益是美元霸權,自歐元產生後就開始了製造衝突和危機的一系列動作,成為蘇聯解體後的主要戰略方向。廣場協議解決完日本後,歐元成立了,於是發生科索沃和南聯盟戰爭,這是促使資金流向美國的動作,阿富汗、伊拉克戰爭是意圖控制伊朗,從而控制石油,對於依賴石油的歐洲和中國是戰略籌碼,對依賴石油出口的俄羅斯也是命門。當這三方明白過來以後,在伊朗問題上聯手牽制了美國。而美國也發現這個博弈過程中國崛起,美國在中東也耗不起,次貸危機後來演變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美國評級公司屢屢在關鍵時刻煽風點火,歐元區的問題目前只是延後,美國明白歐元區結構性矛盾終究會出大問題,如不能實施財政一體化歐元會解體。人民幣則是人民的貨幣,公幣與私幣的本質對決,對美元的真正挑戰出現了,於是美國開始了重返亞太的戰略,真正需要遏制的目標是中國。
從釣魚島到南海,緬甸越南菲律賓,台灣反服貿,中日韓自貿談判中斷,還有TPP,南海巡航,美國從幕後操縱衝突到赤膊上陣了。 遏制中國的一個大C型包圍圈基本成型,但中國出現了強力反腐和對外強力反遏制的新領導,包圍中國的關鍵環節差北方,於是烏克蘭引爆,親俄政府被趕走,目的是製造俄歐衝突,牽制俄羅斯,或者逼迫俄羅斯反華,完成包圍圈。這個算盤欠缺了一些歷史文化積澱。俄羅斯的文化源頭在基輔,不只是300年的兄弟關係,倒向美國後俄羅斯得到的是進一步擠壓和釜底抽薪,如北約繼續東擴,喬治亞不斷挑釁。,被激怒的俄羅斯進行了對抗,拿下克里米亞,把住黑海出海口,以烏東牽制烏克蘭,於是美歐制裁俄羅斯,與沙特聯合做低油價,俄羅斯與中國關係進一步走近。但俄羅斯陷入經濟困境,於是進行了更加冒險的對抗,伊朗核協議簽訂後出兵敘利亞,支持阿薩德現政府,打擊ISIS,直接目的是促使油價上漲,戰略上形成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的什葉派聯盟,伊朗支持葉門胡塞武裝,葉門不產油,但可以封鎖沙特的石油出口,沙特出兵打擊胡塞武裝。俄羅斯如果保住敘利亞政府和敘利亞軍事基地,形成什葉派聯盟並控制沙特,則可以掌握石油輸出配額和定價權。
ISIS極端宗教狂熱,沒有世俗戰略可言,空襲巴黎,炸俄羅斯客機,殺中國人質,形成了俄羅斯戰略上反轉的契機,中國也受益。俄羅斯打擊ISIS走私到土爾其的油車,順帶打擊敘利亞反對派,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意圖脅北約阻止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行動。俄羅斯沒有馬上與土爾其開戰,而是揭露土暗中支持ISIS的問題暴露出來,把美國縱容甚至支持ISIS攪亂歐亞的陰謀揭穿,美國失去了道德高地,報應不會太遠。 下一步,俄羅斯是拿中東做生意解套烏克蘭呢還是進一步把持中東拆散北約?美國是利用中東拖死俄羅斯呢還是不管中東堅持遏制中國?恐怕要取決於在敘利亞誰控制的地盤大,誰能與庫爾德人合作,美國保護庫爾德人但不允許其建國,俄羅斯則作為報復土耳其可能支持庫爾德人建國,而俄羅斯如果在中東一家獨大也會引起抵制。前幾天有消息說美國特種兵將進入伊拉克和敘利亞,而伊拉克居然表示不需要,應尊重伊拉克主權,什葉派政府的態度顯然與伊朗靠攏。精彩劇情陸續上演,美國大選後什麼總統上來很重要,但其國家錯誤戰略不調整終究是世界禍害。
經濟上是這樣的,各國寬鬆政策和放水形成了微弱的復甦,但虛擬經濟的空轉與實體經濟的困難對比鮮明,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股市持續上漲,美國經濟指標較好,想恢複利率可浮動的常態,實際上4萬億美元的債券資產還需要找機會減持呢,全球需求不足不是貨幣緊,而是產能過剩,過剩產能背後是公司和政府債務捆綁在一起,08年危機以後全球債務進一步上升,而實體經濟沒有多大起色。
化解全球產能過剩的辦法是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開展產能合作,一帶一路戰略就是這樣的意義。 美國雖然還沒有加息,但美元已經漲了很多,資金流出新興市場已經有相當的規模,緊縮效果其實已經產生,12.4非農好於預期,但美元沒有上漲,黃金大漲,加息的市場效應已經吸收和消化了。從下圖看,美國衰退的苗頭已經出現,通貨膨脹不明顯的情況下如果執意加息,衰退可能更快到來。資金流入維持股市和債市與降低貿易赤字不可兼得。

為什麼各國寬鬆政策下通貨膨脹仍然很低呢?這是因為貨幣流通速度大大降低了,貨幣乘數降低了,這種緊縮是超高能量的,低利率借入資金做套息交易,除了股市,做低風險債券的投資也很容易,由於美歐債券交易的普遍槓桿化,形成了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模式,資金配置出現了扭曲,實體經濟的投資和貸款成為高風險低收益的領域。
中國道理一樣,表現為理財產品剛性兌付,本來應該高風險高收益,出現違約風險後信託公司和銀行總是被迫托底,形成了高風險低收益的投資,20萬億資金扎堆,投向實體經濟的資金被大大擠占,這就是貨幣充足、大宗商品和產品通縮、股市債市理財市繁榮的奧秘。
黃金在兩種情況下上漲,一是通貨膨脹,二是避險。今後會出現第三種情況,就是紙幣失去信任的情況。各國央行沒有限制的放水,將來如何收場呢?黃金掛鉤的新貨幣取代舊貨幣?或者比特幣之類的虛擬貨幣?高盛研發了用於支付的虛擬貨幣,值得關注。
中國加入SDR是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門票,真正國際化還有很多路要走。中國的思路是擴大SDR逐步形成穩定的世界通用貨幣,這是公正和公平的,而美國在美元玩不下去的情況下是否會先下手找到獨霸的新工具,讓人民幣「入籃」SDR是否容易了點?對美國的幺蛾子需高度警惕。

理論上是貨幣超發利率應該下跌,今後甚至負利率都會普遍,這種變相的通貨膨脹應該是有利於黃金的。 如果上述合作與替代不能很好解決貨幣體系問題,那麼會出現外科式去產能,由某個經濟體的塌縮消除產能過剩。當初蘇聯垮台為美歐擺托滯脹和二十年的發展騰出了空間,現在誰垮台最好?俄羅斯沒有什麼產能,美國或歐洲塊頭足夠,日本產能大,中國製造業和信貸規模龐大。由於中國的製造業由發達國家深度共享,中國有核武器,因此,只要我們應對無誤,應該是風景這邊獨好。最後演變的結局就是槍杆子出貨幣,貨幣出權力。如果歐洲不能儘快退出北約加強統一財政和防務建設,替罪羊可能就是歐元。如果歐洲整合好,美元問題就大了,因為遠遠高估和超發了。人民幣如果不走出去是超發的,如果走出去則還有很大空間。 進一步的推演雖然還需考慮一些變數,但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晰了。
美國12月加息已成定局,但會表示後續觀察很長時間,就業這種滯後指標繼續樂觀,使得黃金Q浪之b反彈後還有c下跌,估計在3月底破1000美元後到底。隨後黃金進入新牛市第1小浪,2017年沒有到頂時黃金回落到1000附近二次探底。其後黃金飆漲。黃金的上漲是對紙幣的不信任,虛擬貨幣也會在2017年以後火爆。 石油價格將保持在30美元附近,美國頁岩油成本45,其它石油36,俄羅斯石油成本40,英國52,巴西49,加拿大41,沙特則低於10,美國為了打擊俄羅斯付出很大代價,沙特則乾脆把油價打得更低,反正自己成本低,擠垮高成本的生產商擴大自己的份額。俄羅斯的底線40能否保住?OPEC剛剛抬高上限,油價只能進一步下跌,除非非OPEC國家減產才考慮減產。俄羅斯能挺多久,還有哪些後手,我們要記住俄羅斯買了大量黃金,一定會有大動作。
大宗商品恐怕不會像以往的周期稍早於黃金見底回升,因為黃金的金融屬性在紙幣濫發的情況下價值發現會早一些。商品有個30年高點周期,2010年剛剛過了高點,只調整10年也得2020年見底,下次瘋狂通脹頂部在2040年,因此不要幻想了。鋰礦、石墨和磷礦的階段性炒作會有一定的行情,但普通有色能橫盤就不錯了。 美股月線布林縮口已註定暫時沒有波段上漲的可能性,至於是否會轉為熊市,才KDJ是難以判斷的,MACD則死叉進入熊市有比較高的確定性,因此,出現1998年那樣調整後創新高的可能性小,轉入熊市可能性大,只是09年以來的波浪不好數。

中國股市的調整模式見下圖,樂觀的是收斂三角形震蕩整理到2019年,中性的是向下傾斜的楔型,如果出現危機模式那麼向下的綠線,這裡X浪是關鍵,符合三段特點,這是很多人數浪不斷出錯的原因所在。從基本面來說,加快實施註冊制,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行政手段去低效過剩產能,這是滿盤皆活的關鍵,都需要在股市上有個消化過程.


以前我們看經濟表現,一般看出口、投資、消費。
其中出口起主導作用,投資的目的是建工廠、建基礎設施,最終指向也是出口。因為只有出口賺錢了,人民收入提升了,才能有衣食住行各種消費的提升。
直到去年,我忽然意識到,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的眼光去看中國經濟了。這個世界的運行邏輯已經改變,只有跟上這種變化,我們才能看懂中國。
我們辛苦了三十年,終於成長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但是我們的生活依然艱難,依然不富裕,為什麼?
因為我們只是一個打工經濟。打工經濟的特點,就是GDP很亮麗,但是利潤率極低。比如鋼鐵業,每年為國家貢獻數萬億元的工業產值,但是實際的財富價值卻是負數。全行業虧損嘛,不但不掙錢,還需要全體納稅人拿錢去補貼。
這些低利潤率的行業,在我們國家中,比比皆是。因此只看GDP的數字,增長的速度,幸福感是打了折扣的。

美國的工業規模已經被超過,GDP規模差距也已經小於兩倍,那麼差距最大的是什麼呢?
是資本的平均回報率。
因為美國是一個老闆經濟。老闆經濟的特點,就是不看GDP,只看投資回報。美國的資本極少受到政治干預,極少盲目投機,在專業、高效的金融制度支持下,資本流向最有發展前景的科技產業和海外新興市場。
在這種機制激勵下,出口不再重要了,資本輸出的意義重要的多。比如蘋果,作為世界最大的科技企業,他的研發在美國,生產在中國,銷售在全球。在這樣的模式中,他的出口數據將只會記在中國名下,對中國GDP數字的貢獻也會更大,但實際的財富收益將絕大部分落到美國的口袋裡。
也就是說,通過對外投資,整合世界資源,獲得的回報比單純製造出口的利潤率要高得多。
固定投資也不再重要了,資本的周轉速度重要的多。資本從發現項目到退出變現,其效率意義凸出到更重要的位置。比如谷歌,創投機構從項目發現,到運營資源的支持,到上市退出收穫數百倍的回報,只花了六年時間。同樣的資金,如果投到傳統行業,回報速度將慢得多,投到鋼鐵水泥行業,甚至可能血本無歸。

中國已經開始進入後工業化社會,必須有意識的向老闆經濟轉型。
那麼在新的發展模式下,我們傳統的一套經濟治理模式,也必須及時的改變,才有可能追上發達國家的步伐。
舉個例子,在打工經濟中,出口是源動力,為了支持實物商品的運輸,港口、機場、高速公路等物流成本的降低,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在老闆經濟中,資本的效率提升是源動力。如何降低資金流的成本?注意,是資金流的成本,而不是資金的成本,所以降低利率是沒用的。真正的辦法,是打造一套高效的資金髮現和退出的基礎設施。
資金如何發現好項目?將資金交給專業的風險投資機構和基金經理人去打理,另外,提升互聯網的信息傳遞價值。前者,需要市場的發育,對於政府來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降低信息流的成本。在今天我們這個移動信息時代,關鍵的信息基礎設施就是4G通信網路,它的意義和工業時代的高速公路處於同樣重要的地位。
值得欣慰的是,政府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加大這些信息基礎設施的投資,「互聯網+」的意義或許就在於此。
調研公司OpenSignal最新發布的全球4G LTE覆蓋率排行榜顯示,2015年中國4G網路覆蓋率為76%,和美國、瑞典等發達國家持平,遠遠高於其它的中等收入國家。

這個網路覆蓋率,比起2G、3G時代往往落後三到五年的代差,已經是有了極大的進步。

另一個方面,就是建立資金的高效率退出渠道。項目變現的最佳方式,是上市,而目前的審批制度成了攔路虎。
本來說好了的註冊制,在現有強大利益集團的反對下,已經停擺了。改革就是這樣艱難,一旦實行註冊制,上市公司數量將大幅增長,現有的高市盈率必定無法維持,股價面臨著大幅下跌的危機,這導致了目前的上市企業和股票持有人的一致反對,難以推行下去。
那麼是否就會這樣停滯不前了呢?
據我觀察,事實並非如此簡單,改革者其實正在執行一套暗渡陳倉的辦法。既然正面戰場阻力太大,那就開闢第三戰場。落實到政策層面,就是新三板分層機制的推出。
新三板是一個低門檻的上市交易場所。以前之所以不被關注,是因為投資門檻高,交易也採用協議轉讓模式,因此流通不活躍。在分層機制推出後,進入創新層的企業將採用競價交易制度,投資門檻也相應降低,這無異於是悄悄的築起了中國第三個股票交易所,而且是一個完全符合註冊制定義的全新資本退出渠道。由於其上市門檻低,無需審批,因此發展速度極快,以目前的預計,很有可能今年就將突破一萬家企業,大部分回歸的中概股都將來這裡上市。
打左燈,往右轉,一向是政府改革的法寶之一。相信新三板分層的意義,在中國轉型向上的歷史中,將不亞於股份制改革的出台。

如上所述,在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上,4G網路的投資扮演了核心角色;在金融改革的進程中,新三板分層機制扮演了核心角色。這樣,資本的發現和退出效率,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為中國從一個打工經濟向老闆經濟的轉型,降低了巨額的成本。
這個時候,我們再看近年來的中國資本輸出速度。2009年的對外投資金額只有480億美元,2014年躍升至1160億美元,五年增長了241%,這個速度是相當驚人的。按目前的數據,2015年已經是中國從資本凈輸入國向凈輸出國轉變的里程碑年份,比如近期中國企業對倍耐力輪胎、先正達農化、傳奇影業、通用家電、東芝家電的投資,金額規模與頻次都明顯上了一個層級,投資的方向,也從早期的資源佔有向渠道和技術的佔有調整。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在未來的五年,GDP的增速將必然下降,因為我們再也不能,也不需要通過出口和固定投資來刷GDP了,甚至隨著重工業的去產能,相應的GDP數據還有可能負增長。但是隨著老闆經濟的漸見雛形,資本利潤率的提升,社會的實際收益將會有一個值得樂觀的未來。


謝謝han han的邀請。首先,需要強調的是2015年還不能算為困難時期,真正困難的時期還未到來。目前國內專家學者比較集中的看法是2016年中國會迎來經濟結構調整的真正挑戰,但也有些認為中國的經濟結構改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2017年才會迎來真正的寒冬。如巴曙松的看法是2016年第二季度至2016年底這一期間中國會迎來困難時期,主要原因是2016年中國經濟會面臨更為沉重的去產能、去槓桿、提高經濟效率的中期挑戰(《巴曙松:去槓桿、去產能考驗金融體系》。還有最近網路上盛傳的馬雲認為中國經濟在未來5至15個月里是個困難期,認為隨著全國正打擊政府官員的過度開支,以及持續進行的經濟轉型,中國經濟接下來的1年會有壓力,不過馬雲並不認為中國經濟會經歷大幅下滑,他認為年內7%的經濟增速是可以實現的(這個真假暫時沒去考證)。


但最近國家領導人的一系列密集動作也許可以掀開明年經濟動向的面紗了。


2015年11月10日,習大大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習大大表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2015年11月18日,習大大在亞太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提出了四點主張,其中第一點是「堅持推進改革創新。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2015年11月18日,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要加快企業技術升級改造,形成「中國製造」的競爭新優勢。要聚焦《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啟動實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級工程,支持輕工、紡織、鋼鐵、建材等傳統行業有市場的企業提高設計、工藝、裝備、能效等水平。


與此同時,一批學者和官員也紛紛就「供應側」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吳敬璉就認為中國經濟下行原因在於供給側的問題,包括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下降。

供給側的提出,意味著國家將淡化過往」三駕馬車「經濟發展模式,並將成為十三五規劃經濟改革的重心。雖說國家政策會跟隨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但國家領導人如此密集地發聲已經表明,如沒有重大經濟問題發生,2016年推進供給側改革已是毫無懸念。

那麼,面對這種經濟結構改革中國又可能會因為哪些因素走出經濟困境,未來的社會可能會發生哪些變化以及我們個人又能怎樣做出應對措施呢?


先來談談中國走出經濟困境的機遇。


第一當屬產能輸出與構建以人民幣為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無論是一路一帶,亞投行還是人民幣國際化尋求加入SDR,其實質都代表了中國謀求實現國內過剩產能輸出與重構國際金融秩序的努力。



第二是國內企業的做大做強,并力圖打造一批民族企業品牌,這包括了那些經歷「淡馬錫模式」改革後的大型國有企業。主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一是國內的內需供應問題,二是資本輸出時期國內企業的對外競爭力問題。
當前中國並非不存在內需,一方面是具備實力的國內企業大多未能建立讓消費者信服的企業品牌,另一方面則是國內企業未能生產出消費者所需要的高端產品。其後果是導致大批消費者出國購物,並且催生了海淘一族這種在國外消費的後果。近幾年國外旅遊購物越發興盛,其背後的問題是中國不僅很是缺乏能讓消費者信服的高端品牌,就連底端產品也備受國內消費者的質疑,儘管其中一些其實已經達到了」物美價廉「的高標準。


第三是互聯網、工業4.0(目前仍處於概念階段)等高新科技對傳統行業的改造與革新。「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造正在拉開大幕,用李彥宏的話說就是:可以把傳統產業都推倒 用互聯網思維再做一遍。互聯網的優勢在於極大地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實現共享經濟和提高資源利用率這三方面。工業4.0目前還處於概念階段,最起碼等我國工業全部實現自動化再說吧。

第四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雙創的目的在於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支撐,一千個創新裡面只要有一個有效提升經濟效率的創新,那麼國家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知乎上對該項的評論也足夠多了,這裡就不再複述,具體可參考以下兩個問題的回答。

目前這波創業潮會給若干年後的中國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怎樣的影響? - 社會變革

如何看待這兩年國內的互聯網創業潮? - 移動互聯網

未來社會又可能會發生哪些變化呢?這個題目太大了,筆者就主要從個人的視界來談一談。


先來說好的可能。經濟結構改革將會釋放一系列的改革紅利。第一是減稅,11月9日李總理在座談會上就提出了合理加大減稅力度的政策走向,近期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則建議有關部門在個人所得稅制改革中統籌考慮代表所提意見,適時提出修法建議以提高個稅起征點;第二是戶籍改革,其最大動力源自能夠延長人口紅利,現在很多農民工到了40歲左右就離開城市返回家鄉,這是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招工難的一大主要原因,如果能夠留住農民工在城市落戶,那麼城市就等於多出了一份能再干20多年的勞動力。此外,讓農民在城市落戶還能順帶著幫忙消化房地產庫存,因而是具備實現基礎的。廣東則將於2016年全面放開異地高考,符合條件的普通高中隨遷子女可在粵參加高考。其背後所折射的還是城市對勞動人口的需求。還有人口政策改革(比如二胎)、土地制度改革等,這些就不複述了。這些改革紅利有些是已經實現的,有些還沒實現,具體的實現程度還是得看國家推進改革的力度。

壞的可能,最大的自然是失業風險。按照供給側改革正常發展的思路,有很多趨勢是可以預判的,筆者就簡單列舉三個:一是行業集中度的提高,也就是經濟寡頭時代的來臨,必然會導致部分從業人員的暫時失業,目前國企有國家托底,即便是合併重組目前暫時沒見到裁員現象(比如南北車的合併),但有沒有其他形式的裁員、今後會不會打破這一情況就不好說了。

二是製造業往高端方向發展,低端製造業從業人員必然也會出現部分暫時失業,但情況未必會有網路上形容的那麼嚴重。中國的經濟轉型無時不刻不在進行,只是現在到了攻堅階段才格外引人注目。底端造業經過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早就把效率低下的企業給淘汰了(部分國企除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2015年9月,一張《1.7億就業人口的紡服業現「倒閉潮」,千萬人或將提前回家過年》的網帖在互聯網和微社交群上廣為流傳,但中國紡服業就業人口真的有1.7億之多嗎?工信部就聲稱所掌握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紡織服裝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數約為1000萬人,紡織服裝全行業就業人數為2000萬人。

三是現代服務業也就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國家統計局在1985年《關於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中,將第三產業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第二個層次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業、保險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諮詢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第三個層次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科研事業,生活福利事業等;第四個層次是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至於發展的理由筆者就不寫了。

那麼就業人口轉移的趨勢已經很清晰了,部分因為行業集中度提高和製造業優勝劣汰的暫時失業人口會往現代服務業靠攏,以現代服務業覆蓋的行業範圍之廣,真的無法容納這些就業轉移人口嗎?顯然不是。但順利實現這一過程是有前提的,一是現代服務業要能發展得起來;二是實體經濟能夠支撐得起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三是就業人口轉移這一過程不能太劇烈。從這三方面來看,無論從提升生產效率還是提升服務質量,進行國企改革都是必然的選擇。除了資源的原因,也許還有人才的原因。國企里大量人才過剩(大量高素質人才幹著初、高中生就能勝任的工作),而中小企業卻十分匱乏人才,那麼現代服務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要從何而來?

但即便是改革順利推進,國企也並非意味著榮光不在。2015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上榜公司106家,其中絕大部分是國企。過去」國進民退「的實質是大進小退、優進劣退,直到今天看到的很多國企已經成為行業巨頭。雖然不少國企因為虧損問題備受詬病,但行業巨頭們仍擁有極強的競爭力,這從改革比較前沿的通信行業可以看出來。未來也許會有一批國企倒閉,但更可能的是湧現體量更大、競爭力更強的國企,比如通信行業的中國鐵塔。

最後是個人的應對措施。

一是保持」危中有機「的意識。在經濟結構轉型期既要看到傳統行業的衰敗,也要看到並抓住現代服務業興起的機會。即便是在經濟困難的蟄伏時期,也應細心觀察並尋找新行業的發展機會。保持與外界的積極聯繫,多參與一些跨行業的交流,多做一些新穎的嘗試,相信都會有所收穫的。至於新行業若干年後會不會人滿為患,這個就見仁見智了。但總的來說,先入行、先熟悉遊戲規則的人會有優勢。

二是保持好平穩的就業觀。不可否認行業很重要,重要到足以抵消個人的努力。但大部分人是否能夠尋找到滿意的好工作,筆者覺得有待商榷。行業周期的存在,意味著每個產業都會經歷從成長到衰退的過程,誰又能保證自己進入的行業不會變成夕陽行業?

混任何行業最終靠的都是實力,當然在中國」實力「的含義非常豐富。筆者也並不否認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個人可以選擇的,除了搭上新行業初創期的順風車,也許就只能憑藉實力說話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全文完)
==============(11月22日更新)
附上供給側改革的一張圖解讀,來自鳳凰網
連環話158期:習大大老說的供給側改革是咋回事?

==============
(下面是有關互聯網的,不感興趣的可以跳過直接往下拉)
現在很多互聯網O2O創業者最慣用的方式就是把原來在線下運作的商業模式搬到線上,再利用線上運營的信息優勢(包括大數據)和資本優勢搶佔市場。比如今年新興的拼大巴互聯網業務,就是把之前線下的大巴出租業務搬到線上來運營。並通過互聯網思維對其進行優化與改造。據估計目前國內拼大巴的互聯網市場有百億規模,但距離興起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國內就已經湧現了9家區域性經營的班車定製公司,巨頭滴滴打車的進入使得該領域的市場競爭直接白熱化。這也許是傳統行業的悲哀之處,當互聯網開始進入傳統行業領域時,傳統行業很難有招架之力,即便是出再低的市場價格,互聯網也能夠通過在資本市場不斷融資的資本碾壓來摧毀一切,這包括了採取免費送甚至是倒貼錢的一切營銷手段。以區域性班車定製互聯網公司嘟嘟巴士為例,它能夠在4個月的時間裡完成四輪融資,總融資資本超過7000萬人民幣,有哪家傳統行業的企業能夠做到這樣?


但當前互聯網創業的未來也開始變得不甚明朗,這並非是指互聯網失去了對傳統行業改造的發展空間,而是指互聯網巨頭可以通過抄襲和資本碾壓的手段征服幾乎一切仍處於成長期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很多互聯網從業者甚至是互聯網相關專業的學生,發現一個互聯網創業的機會並不難,難處在於如何在資本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避免互聯網巨頭的抄襲與資本碾壓。在當前國內互聯網細分市場巨頭都在紛紛合併以追求壟斷市場的形勢下,互聯網行業的洗牌正在不斷加速。很多互聯網創業者都在祈禱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們所經營的細分市場沒被互聯網巨頭看上,否則那日子將會天天難過天天過,也許最好的結局就是被入股和收購。如果互聯網創業者所經營的細分市場沒被巨頭看上或者巨頭根本不屑一顧,那它的發展前景是比較樂觀的。當然,也有些互聯網創業者從創業之初就確定是要撈一筆錢的,那麼公司是否被收購自然就不在乎,甚至創業者本人是巴不得被巨頭收購好資本變現,但問題的關鍵是這得巨頭願意看得上創業者的公司才行對不?2015年互聯網行業史無前例的合併浪潮,誕生了四個垂直領域的小巨頭,這些巨頭企業背後又都有BAT公司各自的身影。筆者猜測,隨著這些互聯網巨頭劃定各自細分市場的疆界,下一步它們將會向所經營細分市場的相關領域發起進軍,以擴大市場壟斷優勢,一如滴滴打車進軍拼大巴互聯網市場,這有可能意味著經營細分市場尤其是O2O部分創業者的滅頂之災(當然,經營出規模的也許可以無懼),但可以預見的是今後的市場競爭將會越加激烈。與此同時,資本市場也會對互聯網創業者提出更加苛刻的融資要求,過去資本市場青睞互聯網創業無非是九敗一勝仍能獲得利潤,但這種獲利情況將會隨著巨頭的進入變得更為艱難。

這並非就意味著互聯網創業者已經毫無機會。首先,目前互聯網巨頭消滅創業者用的方法簡單粗暴:資本碾壓和抄襲(還有一些齷蹉手段這裡就不說了)。目前資本碾壓多用於O2O領域,而抄襲則是巨頭利用自身龐大的用戶群來搶先佔領市場。但一款應用是否被市場接受,最終要由用戶說了算。用戶最終注重的,還是哪款應用能夠更好地滿足自身需求。其次,互聯網的721定律已經在搜索市場、社交市場得到驗證,如果在O2O等市場得到驗證,最後存活的小公司還能搶佔最後的1/10市場份額。

==================
(下面是針對評論里一些問題的回答)
第一個問題是勞動適齡人口下降卻又伴隨著就業難,這看起來是否很矛盾?
工作職位是由社會需求提供的,這其中又以勞動適齡人口的需求最為旺盛(結婚生子、購買房車的需求,子女教育贍養父母等),勞動適齡人口的減少會造成社會總需求的減少,進而減少了工作職位的提供。特別是老齡化社會中社會財富多集中在老年人手中,老年人自身的消費需求十分有限,而有消費慾望的年輕人卻往往缺乏金錢,這自然無法拉動社會總需求的增長,工作職位也就沒能得到增加的機會。至於延遲退休,主要還是解決養老金缺口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互聯網的未來發展以及在經濟中的位置問題。
第一個小問題:互聯網會過冬?
支持這個觀點的依據應該是BAT公司三家公司各自不同類型的縮招。但筆者經過觀察發現,當前互聯網仍處於蓬勃發展時期,一個最有利的證明就是國內互聯網行業仍處於暴利階段(這從阿里和騰訊今年第三季度財報的利潤可以看出)。國內互聯網在08年金融海嘯時期都沒過冬,反而是在那時獲得低成本擴展的機會,現在又怎麼會過冬呢?互聯網與實體企業生產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實體企業產品的用戶增加通常就得擴大生產規模,包括增招人手、開設新廠房和新增生產流水線,但互聯網企業產品的用戶增加卻僅需要增加幾台伺服器,這種輕資產的特性正是互聯網巨頭得以實現暴利的主要原因。

但為什麼當前BAT巨頭又開始縮招甚至是有變相裁員的衝動?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明顯的原因和一個潛在的可能原因:一是當前互聯網從業者多了,互聯網企業的門檻開始抬高;二是互聯網企業自身追求高額資本回報而主動降低人工成本。一個潛在的可能原因則是互聯網巨頭正在做好過冬的準備,一如阿里巴巴在08年金融海嘯來臨半年之前就已經通過大數據知曉了經濟危機的來臨,當然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情況將會是最槽糕的。當然,除了巨頭之外的其他互聯網企業裁員也有可能是因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而被迫裁員。至於互聯網行業再過十年會不會因為大量從業者湧入像建築行業一樣人滿為患,這個筆者認為決定因素在於基於互聯網所創造的藍海市場空間是否足夠巨大以容納這麼多從業者。

第二個小問題:互聯網只是實體經濟的附加值而已,不是實體經濟的主宰?
對於這個問題還是先來看下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議的部分內容(目前只能看到建議的內容,真正規劃的內容得等明年兩會才會公布)。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內容摘要:拓展網路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開展網路提速降費行動,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互聯網企業讓實體經濟厭惡的,在於它的寄生屬性。互聯網企業的網路是電信運營商提供的,但它卻只需要支付自身連通網路的費用,就能夠借用互聯網這種信息無比快速的網路渠道。很多互聯網企業將臟活累活外包給了實體企業,自己卻在獨享高額利潤。事實上,互聯網巨頭早就擁有了經營實體經濟的資本,但它們通常對此不屑一顧,因為利潤率太低了!京東也許是唯一的例外,但它的毛利率相比阿里巴巴要可憐的多。現在阿里巴巴擁抱蘇寧,主要還是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答案就是走不出,也沒打算走出。

淘汰過剩產能,解決低端產業會引發大規模失業;一帶一路沒個十年準備不會成型;新興產業受到國外境外打壓和境內勢力的雙重圍剿(比如優步)。

十三五才是真的危機時刻,所有關於債務,資產,匯率的危機(還沒算上人口)都會更加顯現,內部分配改革停滯不前,外部需求持續低迷,不具備高速發展的基礎。

08年的四萬億讓政府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而大多數人也對從而認為我朝控制力可以隨心所欲左右經濟規律,和任何人辯論你都會聽到一句話:(中國不一樣)。

也對,也不對。今年7月的股災讓大家看到政府不是萬能的,也許他們自己也是第一次看到。

所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不樂觀,但也不相信黑天鵝事件。大家應該做好準備過冬,而不是想著如何回到GDP7%


十三五規劃建議和總理黨校講話 里包含的願景:
中高速增長雙引擎: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提供公共服務公共產品。這兩點最良好的結果是1992年小平南巡後的大規模下海經商和2008年後的大規模鐵公基建設。前者能解決大量勞動力就業問題,後者能繼續改善生活條件。
相比較而言,前者更容易做到,總理喊喊話,中央政府不斷釋放一些審核權,確實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琢磨單幹,而不是去找工作。激發釋放個體家庭的積極性,這指的就是鼓勵創新吧。
後者牽涉更多的國企利益和制度建設,軍工教育醫療養老城市管道如果推動成功,哪一件不是釋放巨大的生產動能呢,哪一件又不是我們普通百姓需求的呢?
配套的制度改革有很多,核心是國企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財稅改革吧。國企改革既為了提高企業效益,也為了釋放侵佔的金融資源,而央地稅權分配財政貨幣政策再配合調整則是想要更好的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可以想見的是,如果國企市場化改革取得成效,金融資源配置就不會這麼低效,臃腫低效的國企原來佔據的領域就會釋放新的活力,購房戶籍土地等把人口綁定在土地上的政策也就可以鬆動了。
當然,當前過剩產能的消耗辦法就是通過一帶一路等戰略轉移到周邊國家去。而國內消費需求則通過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集中起來,形成規模效應,新型城鎮化建設指的就是這個吧。
歸結起來是,在新領域擴展新產能和新需求,在舊領域,一方面通過淘汰升級和轉移到國外等方式去除過剩產能,一方面通過制度改革釋放潛在需求。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釋放潛在需求太重要了,98年金融危機時就已經出現了水泥產能過剩,大喊結構轉型,怎麼解決的呢?商品房+WTO。現在的一帶一路與當年加入WTO的經濟動機沒太大差別,而教育醫療養老這些領域難道不可能成為下一個房地產行業?

說完願景,談可能性吧。個人認為,不能樂觀高估,國企改革還是國企,上屆政府手裡成就最突出的銀行改革,到現在銀行還是銀行啊。比以前更有活力,離期待還有距離。
那麼,可能因為阻力太大而改革失敗么?不太可能。國內的改革最喜歡講的是倒逼改革。我們一定要理解到,經濟發展是個政治問題,事關政權。改革博弈的結果是,關鍵必要的時候任何部門個人,任何國企集團行業,都必須強力為核心利益犧牲服務,改革也就推動了。電信電力石油礦產這些領域是跑不了的。
往長遠看吧,有人會覺得,我們的戶口會一直不變嗎?當前的戶口制度五到十年內都絲毫不動搖?十年內,三桶油還是三桶油,三家電信運營商還是一如繼往吃香喝辣?

這些事關老百姓生活的改革改變我是相信肯定會發生的,但是我還有擔心。我擔心的是什麼呢?改革之後壟斷權貴們就會消失了嗎?不會的,他們會轉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繼續吸血的。最低等的手段是朝鮮金三胖家族,權力資源世襲傳承,高一點的是利用手中的權力,侵吞公款(官員),倒賣公共資源(80年代的港澳倒爺,康師傅公子倒手加油站點)。然而,這些方式都需要他們自己勞心勞力,當前和未來更高一級的是股份和分紅,是通過金融資源配置來獲益。舉個例子,國民丈夫王公子拿爹給的5億資金根本就沒想著去做實業歷練啊,人家更願意當投資者,最多開開董事會聽聽報告就完了啊,自己經營多費事啊,另外可以看看最近紐約時報對王家首富關於xxx們(習溫賈王家族等)對萬達地產參股入股的採訪回應的報道。

一流的經濟社會是號稱自由民主的市場經濟秩序,然而,一流的壟斷社會也是權貴精英趴在幕後吸血的金融帝國。

總結一下,高層對現實的理解比我們深刻,開出的藥方也具有針對性和深遠意義,具體實施的博弈過程會使得效果打折扣,然而未來不管是國家總體經濟形勢和個人家庭的經濟狀況與體驗都會比現在好,最後權貴與壟斷會以另外一種更隱蔽方式存在,依然是老百姓輕易不可企及的上層。


小作坊那樣的企業與其從業人員是絕對不會好的~
傳統的大企業會有問題,但是絕對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高精尖的大企業會活的很滋潤~
==
明早再說吧~


雖然本室不是專門研究產業的,但是我們可以從理性角度,先來看看這次十三五,與以前的「十%五」的變化,與側重點。

3月17日,國務院發布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三五綱要」),相比歷次五年規劃綱要,此次綱要篇幅顯著增加(具體增加幅度見後文分析)。這讓人不禁好奇:作為2020年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前的「臨門一腳」,十三五綱要中,到底在強調一些什麼內容?與之前幾次五年規劃相比,其中顯現了哪些新的變化?

對上述問題,作為理工科出身的技術宅,能想到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基於演算法做文本分析(圖1)。眾所周知,自2006年發布的「十一五綱要」起,綱要一改之前「五年計劃」的稱呼,弱化強制安排的色彩,突出綜合協調的屬性。因此,我們匯總了「十一五綱要」、「十二五綱要」及最新的「十三五綱要」,通過對這三輪規劃綱要文本的一系列處理、指標計算和統計,嘗試用另一種視角,去觀察中國發展思路的演變序列。

十三五規劃綱要詞雲圖

工具和指標


分詞處理完成後,合計十幾萬字的規劃文本,就轉變為一個巨大的辭彙列表。其中每條辭彙均有其基本類型,也即詞性。我們忽略了一些連詞、嘆詞等意義較小的類別,聚焦在動詞(v.)、動名詞(vn.)和名詞(n.)這三類具有實體含義的辭彙上,其中動名詞是指兼有名詞功能的動詞,如開發、服務等。

統計每條辭彙在當期規劃文本中出現的次數,得到該詞的詞頻。詞頻大小是本文考察的主要指標。但由於這三輪規劃篇幅逐漸增加(去除表格與題注後,十一五規劃有17433詞,十二五規劃有18846詞,十三五規劃有24509詞)。為防止篇幅不同所致的誤導,我們將詞頻值拉平到同一基準線。從圖2可看出,處理後各輪規劃文本的詞性結構差異其實很小,體現出官方行文風格的穩定

分詞結果及數據處理結果統計

此外,為衡量每條辭彙在三輪規劃中的波動變化,我們還引入了「詞頻差異」這個指標。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詞頻差異= | 十三五詞頻 - 十二五詞頻 | + | 十二五詞頻 - 十一五詞頻 |


簡單來說,詞頻差異即每條辭彙在三次規劃綱要中詞頻數變幅大小的總和。這個值越大,就說明幾次綱要文本中對該辭彙使用頻率的差異越大,當然,這樣的差異,還需要具體區分,詞頻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


最常用的辭彙

按詞頻大小排序後,我們可以發現,在各詞性類別中最常用的詞。

動詞排名前十的,依次是:加強、推進、完善、提高、加快、建立、健全、創新、實施和促進。

從圖3中可以看出,「加強」這個動詞最受五年規劃綱要的青睞。常用的搭配用法,比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基礎研究」等。「加強」在十一五綱要和十二五綱要中,都穩居動詞第一位,直到十三五綱要,才被迅速上升的「推進」擠到第二位。此外,「完善」的詞頻也迅速提高,到十三五綱要時,「推進」、「加強」與「完善」共同構成了動詞使用的第一梯隊。

相比之下,「提高」與「促進」的詞頻都出現下降。此外,「創新」與「實施」在十一五綱要、十二五綱要中相對穩定,在十三五綱要中的提及次數,卻出現大幅提升。

動詞中平均詞頻排名前十

動名詞中排名前十的依次是:發展、建設、服務、開發、改革、支持、管理、保障、保護與綜合

「發展」在三輪規劃中都獨領風騷,一直穩居動名詞首位,與第二名的差距也十分明顯。常見用法包括「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及「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等。「建設」是第二受歡迎的動名詞,三次綱要的平均詞頻,幾乎是第三位「服務」的四倍。有趣的是,「開發」在十一五綱要中,尚處於第三名的高位,但在十二五綱要及十三五綱要中驟降到第九位與第十位。

動名詞中平均詞頻排名前十

名詞中排名前十的,依次是:制度、體系、機制、能力、經濟、產業、農村、社會、企業與資源。

「制度」、「體系」、「機制」這三條辭彙,在三輪報告中的使用頻率明顯持續上升。「農村」的詞頻則連續大幅下滑,「企業」出現明顯波動。「社會」、「能力」等剩餘辭彙變化不大。

名詞中平均詞頻排名前十

變化和波動

從前十的各類用詞看,三次五年規劃綱要中的詞頻波動十分明顯,不少辭彙的詞頻出現了持續上升或下降。以名詞的變化為例,從圖6可見,規劃綱要對相同辭彙的使用並非一成不變。為此,我們進一步計算了各辭彙的詞頻差異。

動名詞詞頻波動變化(僅展示總詞頻數排名前20條)

持續增長型辭彙:

三輪五年規劃綱要中詞頻連續上升的辭彙(僅展示詞頻差異指標大於10的辭彙)

從圖7來看,在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動詞中,「推動」、「創新」、「健全」與「實施」這四條辭彙的漲幅最大。「推動」與「健全」的漲幅主要來源於十二五綱要。相對於從十一五綱要到十二五綱要的變化,十三五綱要中,「創新」和「實施」的使用頻率均得到大幅提升。十三五綱要中,「創新」甚至被提高到「指導思想、主要目標與發展理念」這一層次,能看出對「創新」的渴求已成為十三五綱要的重點之一。而「實施」的提升,則顯示了十三五綱要對政策措施落地和結果的關注。

名詞中總量靠前的「機制」、「制度」與「體系」三個辭彙詞頻數持續增長,進一步突出了五年規劃對發展政策和發展目標的協調性、系統性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空間」和「法治」在十三五綱要中的提升幅度明顯高於以前。十一五綱要中「法治」一詞主要體現在「民主法治」,在十三五綱要中則更強調「依法治國」、「法治意識」與「法治保障」。「空間」一詞在十一五綱要中是一個較為泛化的概念,用法包括「國土空間」和「城鎮化空間格局」,而在十三五綱要中則細化為「網路空間」、「生態空間」和「藍色經濟空間」等具體內涵。

動名詞中「支持」、「行動」、「供給」等辭彙在十三五綱要中的漲幅相對較為明顯。側面反映了規劃對供給側改革的強調,以及對各項措施實施的保障力度與立即行動的態度。

持續下降型辭彙:

三輪五年規劃綱要中詞頻連續下降的辭彙(僅展示詞頻差異求和超過10的辭彙)

同時,也發現,有些辭彙被提及的頻率,在三輪規劃綱要中均呈逐步下降。如圖8中,下降比較明顯的辭彙是「農村」。十一五綱要中有專章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展開,涵蓋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就業等方面,十二五綱要仍基本圍繞上輪內容,但未用專章闡述,在十三五綱要里則僅關注「農村」的產權、消費、經營與「美麗農村」等幾個側面的重點工作。

動名詞中「開發」一詞也出現了持續下降。十一五綱要中,強調對基礎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經濟發展中「開發區」的建設。在十二五綱要中,則強調對資源合理適度的「開發」,「開發區」的提法不再出現,「開發」的詞頻因而大幅下降。而十三五綱要中,「開發」則更多用於信息技術、高新產業與創新的主題里,基本不再強調對實體資源的利用。

先降後升型辭彙:

在十二五綱要中詞頻下降而在十三五綱要中詞頻上升的辭彙(僅展示詞頻差異差值超過5的辭彙)

詞頻大幅度的變化,可能預示著新一輪規劃對某些問題的重新重視,或是在某些問題上出現新的轉變方向

從圖9來看,動名詞「保護」無疑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從十一五綱要到十二五綱要,「保護」的使用頻率從64次跌落到38次,在十三五綱要中又回漲至54次。十一五綱要主要強調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在十二五綱要中,相應力度有所降低;而十三五綱要中除了「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在司法領域,以及對財產的「保護」,也成為新的重點,因而用詞頻率有所上升。

名詞變化里,時下受到廣泛議論的熱詞「網路」,在十二五綱要中,詞頻數有輕微下降,僅被提及19次,而在處理後的十三五綱要報告中被提及56次。具體用法既包括實體空間的「基礎設施網路」、「產業網路」等,也涉及虛擬空間互聯網中的「信息網路」。相較於十一五綱要、十二五綱要,十三五綱要中「網路」的詞頻漲幅更多來源於新增的「拓展網路經濟空間」一章。

先升後降型辭彙:

在十二五綱要中詞頻上升而在十三五綱要中詞頻下降的辭彙(僅展示詞頻差異差值超過10的辭彙)

在三次五年規劃中也有這樣一類詞,在十一五綱要、十二五綱要中詞頻提升,而在十三五中詞頻卻出現明顯下降。

動詞中的「優先」、「轉變」很有代表性。「優先」在十二五綱要中,多用於強調對一些行業或地區的特殊政策與支持,到十三五綱要,「優先」不再著重於強調行業產業而更多是用於人才、教育以及對特殊人群的關照。「轉變」一詞在十二五綱要中得到了大量應用,從「轉變政府職能」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涵蓋了五年計劃關注的許多熱點。在十三五綱要中,「轉變」的目標則更為細碎,從創新服務到企業管理,提及政府職能等方面時,更多採用「全面」來進行描述。

名詞方面,變動較為明顯的包括「服務業」和「社區」。

「服務業」在十二五綱要中提及較多,在十三五綱要中也有專章論述「服務業」。而對服務業中的內容,則通過更細化的各類服務來描述,因此,「服務業」一詞本身的使用頻率大幅下降。

「社區」在十二五綱要中用於闡述以「社區」為單位的綜合管理與服務,在十三五綱要中則主要關注於「社區服務」這一部分。

動名詞中「管理」一詞的變化較為明顯,在十二五綱要中的應用涉及文化、生產、醫療等方方面面,在十三五綱要中則主要涉及信息管理以及安全防控等內容。


五年綱要中的那些新詞

單從數值上說,新詞和前述的詞頻差異並沒有本質區別,不過是其中一兩輪的基數變為零而已。但從政治和政策解讀方面來看,提和不提、多提少提的區別卻十分明顯。為此,我們也單獨分析了這些消失過或新增加的辭彙。
僅在一或兩次規劃中出現過的辭彙(僅包括詞頻總數超過10的辭彙)

如圖11,在三輪規劃中,有少量辭彙並未連續出現。其中最典型的辭彙,如「數據」一詞,在十一五綱要中僅出現2次,在十三五綱要中則出現了40次。「數據」提法主要體現於規劃中「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這一專章,十三五綱要顯示,國家開始在發展中重視對數據的使用、開放與管理。此外,與「數據」相呼應的,「精準」也在十三五綱要中有了較多使用,原文中出現22次,主要側重於「精準的扶貧」與公共服務、醫療的「精準」化。

十三五綱要獨有新詞(僅展示詞頻數大於5的詞)

今年推出的十三五綱要,也出現了許多前兩輪中沒有的新詞。其中「清單」、「一帶一路」、「走廊」,是國家「一帶一路」政策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反映。除此之外,「公園」、「居住證」、「市民化」、「宜居」,這些關乎普通老百姓生活質量的用詞,也首次出現在五年規劃里,其強調人民群眾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也體現了國家對城市發展關注點的轉變。

新出現的「放開」無疑也是值得關注的重點,與「全方位」一詞類似,主要用於描述對此前國企為主的行業或壟斷型行業的開放。

此外,「黨風廉政」也在這三輪五年規劃綱要中第一次出現。

十三五綱要中失的辭彙

從圖13來看,「社會管理」這個十二五綱要中的熱詞在十三五綱要中已不再被提及「法制」一詞退場,而「法治」的使用頻率逐年提升。如果我們把法制看作一國的法律與制度。而將法治視為治國的理論與方法,那麼從用詞來看,在十二五綱要中,還在繼續對法律制度的探討,從十三五綱要開始,更多地強調依循法律進行治理。

最後

未來五年,中國好比處於小康這一大考的集中複習期。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創新」和「健全」取代了「提高」和「促進」,「開發」不再重要,「保護」放到了頭條,「機制」和「制度」持續升溫,「實施」和「行動」要求一切都以事實和效果來說話,「數據」和「精準」則成為政策落實的靶向……從上述分析和對比中,我們看到了一些政策演化的端倪,但似乎又不甚完整和全面。面對中國未來五年如何發展這個題目,或許再智能的機器,也難以全盤瞭然。

原文:同衡城市研究|理解中國發展思路演變:五年規劃綱要詞頻分析
「」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


經濟增長分「潛在GDP增長」和「實際GDP增長」。潛在GDP類似於一個人的資質,比如IQ、自控力之類的。同資質的人升學目標自然是不一樣的,你讓清華北大的精英考三本,那他們可以打2年半data,完成目標。實際GDP就是一個人現實取得的成績,類似於同樣的實驗班,大家的資質一樣,有的人考上了清華,有的人考到了西安交大。

分析了資質,就要分析目標。同樣資質的天才,考清華與交大的難度是不一樣的,顯然高考數學130和145分需要的認真程度是不一樣的,人越往上提高的空間越小,難度越大。國家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中國的潛在GDP已經很高了,顯然實現6.5%的增長率很困難,但現實不是這樣。

那麼中國的潛在資質是多少?林毅夫多次用亞洲四小龍收入同階段的GDP增長率類比,中國現在與50年代的日本、60年代的新加坡、70年代的台灣和韓國的收入相似,這些國家在接下去的10多年都取得了8%左右的高增長。資質一樣,目標卻比別人低,那麼中國取得6.5%的增長率並不困難。

可是官方一直在渲染6.5%左右的增長目標,這又是為什麼?

這就要從經濟增長的本質說起。經濟增長本身是一種進步,無論是投資擴大生產,資源合理的配置,還是新技術的實施,這些進步都隨著毀滅,現實中不存在所謂「帕累托最優」改革。比如我們常常提起的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這明顯和78年前廣泛推行的「農業學大寨」制度相反,所以必然傷害由「農業學大寨運動」而名聲鵲起的郭永貴、郭鳳蓮等人。當時的副總理郭永貴就因此和改革派的萬里發生了衝突,這場爭論也一直持續到1980年郭被迫辭職。現在還有哪項改革可以到達當年的層面?實際上,小大開牛肉拉麵館(擴大再投資),大到農業改革(資源合理配置),前衛到打車軟體APP(新技術實施),都會傷害到其他人。

對官方來說,6.5%的增長目標的確困難就在於進步的本質會傷害既得利益者,而這些既得利益者本身就是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很多人從國家、大眾的宏觀角度分析改革,但梅斯奎塔有句名言,「國家沒有利益,人才有」。這世界有普遍規律的,中國無論是微觀的人,還是宏觀的制度都符合這些普遍規律。國內經濟學已經太多關於「政治關聯」的論文,政治關聯影響著礦難發生的頻率、行業的壟斷與併購、融資能力等等。中國政府實際上也有著周期性,企業投資、土地招標、商業併購,這些都和政府換屆有關。這些研究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中國的政治經濟運行,符合著所有國家普遍存在的規律,那就是:人是依照自己利益作出決策的。

改革與進步必然帶來不一樣的利益分配,但人們之間的利益卻是不一樣的。

首先大眾之間的利益就不一樣。政策制定者為了鞏固權利,需要支持,而這份支持肯定不會來自大眾。以我們身邊最新的打車軟體為例。打車軟體有利於大眾,它可以降低了打車的價格,提高乘車質量;同時很多的士司機會因此失業,被迫在其他的行業就業,甚至是環衛工人,但這就提高了其他行業的勞動供給,降低了其他行業的成本。因此打車軟體可以從兩方面這樣使得消費者收益,但商業的士司機的利益。利益受損的的士司機會上街抗議,如果你是面臨群體上訪一票否決壓力的地方政府負責人,你會選擇為大眾節省1塊錢,寄希望於不切實際的口碑,還是保住自己的位置?實際上連口碑都很難獲得,有幾個知道上海支持打車APP軟體試點官員的名字?又有幾個人向交通部寄信,表達自己的意見?實際上大眾很少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既得利益者卻會,比如交通部統計結果表明6成意見支持專車平台納入計程車管理,原因很簡單,顯然大部分是計程車從業人員寄信了,而大眾沒有。

官員之間的利益也是不一樣的。地方與中央,中央部門之間,地方政府之間,大家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利益,不同部門的人又屬於不同的派系。例如薄熙來在任內,看到日本和新加坡基本瓜分了歐美企業數據外包產業,希望在重慶推出「雲特區」,也就是在重慶建立一個審批比較少專門承擔國外數據外包產業的特區。這顯然是一個好主意。但這顯然牽扯多方利益博弈,重慶與安全部、工信部對重慶特區內的企業各有多大審批權(地方和中央部門博弈),安全部和工信部各自誰佔主導(中央部門間博弈),北京也提出要「建成「亞洲最大超雲伺服器生產基地」(地方政府間博弈),甚至還包括派系鬥爭。這項11年提出的政策,顯然被擱置了。

因此說改革是複雜的,牽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根據梅斯奎塔的研究,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維護自己的利益,政策制定者有兩種選項:1、提高既得利益者的收益;2、增加新的支持者。顯然改革屬於後者,但是改革如前面所說,太難了,因此實際情況往往是選擇提高既得利益者的收益。比如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獲將合併,顯然更加壟斷後帶來的利益,有利於提高石油產業利益者的收益,可這是不是顯然和國企改革發生衝突?這樣的改革結果,不但是經濟不會增長,由於壟斷帶來的效率低下,可能還是負增長。

所以說規劃有用么,經濟增長的客觀規律是靠領導人說的么,關鍵要看實質動作。。。實際上中國想取得6.5%的增長率並不困難,因為中國有著8%的增長潛力,放開天然氣安裝、電信固定電話和網路不再捆綁銷售,都可以給老百姓帶來多少實惠。難的是高層決心與魄力,如果一方面高層說國企改革,一方面底下實質上卻是南北車合併、石油產業合併,甚至傳聞中的三大電信運營商合併,那麼經濟不是負增長就不錯了,還要啥6.5%。


過去,中國享受了全球化帶來的經濟高速增長,今天雖然遇到了經濟高位下行的新常態,但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中國難得的、把經濟搞起來的戰略機遇期沒有消失,因為我們的人均和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有10倍左右(以前是80-100倍),中國還是很有希望的。
中國經濟面臨下行,下行的來勢還是蠻猛的,因為不是從2%變成1%,是從金融危機之前2007年14%以上的高增長回落到了7-8%之間,今年數據已經出來了6.9%,所以叫做高位下行。
應對的方法老生常談了,繼續投資、繼續擴大消費,李博士提出的要要改革政府自身,要降低經濟運行的制度成本,減少審批,鼓勵高儲蓄轉為更有效的投資。這在十八大以來一系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中,已經是很清楚的方向。
中國經濟 怎麼會轉為高位下行的呢?第一條,高度依賴出口,就是受世界市場的影響,金融危機就是衝擊,華爾街一出問題,美國的消費出了問題,出口突然變成了20個點的下降。所幸美國挺住了,沒有出現大的問題。但市場出問題政府出手,政府出問題,誰來救?就要靠勒緊財政收支。所以全球的總需求不足,新興市場的增長速度下來,發達國家更下來了。

第二條,多年過熱。多年調控中行政手段用得非常多,現在政府抓的是減少審批,其實沒有什麼審批是計劃時代留下的。每年調控地價房價,所有的投資品價格都硬生生弄了下來,控不住怎麼辦?就是行政手段、發文件,一個部委不行,8個部委聯合行動。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相當大。一而旦有了審批權,在微觀上很頑強,很難打掉。經濟上行的時候不覺得有什麼,經濟一下行,會發現我們的經濟體裡面有很多的摩擦係數。

第三個,真實利率迅速轉正,物價指數很高。物價很高的時候借錢等於發財,可以用來形成資本,所以信貸的願望非常強。我們國家改了35年。現在還是間接融資主導的金融體系,等經濟往下行的時候,物價下來,名義利率變成正的,通貨膨脹時高額負債,誰不負債誰吃虧,等到一變臉,高負債就把經濟的起伏放大了。股權沒有這個問題,好的時候多分錢,不好的時候一起熬著。借貸不一樣,好的時候借,以為這一點利息沒什麼,等到市場一翻臉,發現我我怎麼還錢啊,經濟才7%的增長啊?跑路、跳樓都是這麼來的。

中國難得的、把經濟搞起來的戰略機遇期沒有消失,工人工資還差了十倍,我們還有很大的機會。所以」十三五規劃「還是有希望,不是以後就走下坡路了。

第一,中國在全球的定位,很多人說中國的依賴度太高,所以要收縮、以內需為主。其實外需還有很大潛力。金融危機後,全球總需求的格局發生了變化,中國無論是貿易還是投資,在過去二三十年習慣沖著發達國家去——有現成的購買力、現成的基礎設施、現成的服務,生意做得非常好,非常順。但現在正在長大的全球新興市場的板塊里,我們所謂的過剩產能有多少出去了,貿易多少?投資多少?

這些國家,純粹的貿易不行,一定要對外投資來帶。像80年代歐洲資本,無論是由於資本的力量還是政府的遠見,借錢給中國,低息貸款,你要的話馬上就簽給你,但這個錢不是自由外匯,是買他們的設備的。所以中國提出海上陸地兩條絲綢之路、組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興潛在的市場有大量的貿易互補性,中國為什麼不能去投資?為什麼不能做賣方信貸?

我們製造業強、商人弱,就要去開放市場。更重要的是,要有新興市場的打法,中國現在的比較優勢不同了,積累了一些資本,也積累了一些技術。我們現在可以去國外推銷我們的高鐵了,過去誰能相信呢?

中國也面臨著低越南印度的競爭壓力,有的是人工、土地比你便宜的國家。中國的產業開始往外走。製造業和游牧業一樣是走來走去的。我們到今天,農業收入10%,農村戶籍人口65%,其中17%是常年在城市工作,城市化的機遇。


當一部分製造業走了,一部分製造業升級了,剩下的就是服務業了,這是下一步很大的問題,但也是很大的潛力。

第三個問題,很多的人說中國的土地貴了、人工貴了、稅也高了,沒有競爭優勢了。這是錯的,工資的上漲永遠是和生產率在一起的。中國的產品問題是很多我們都會做,質量升得很快,但還是差一點。商品質量滯後於收入水平,滯後於消費市場的要求,看看海淘,進口商品賣得好,因為品質好啊,同樣的東西我們會造,很便宜,但品質呢?中國正面臨一場製造業的品質革命。質量差的東西過剩,質量好的東西方興未艾。

最後一條,中國高速增長,社會矛盾也很尖銳,收入分配問題也很大。不是不公平,主要是不公正。真實的世界,讓老百姓不高興的不是不平等,而是不公正。權利歪了、官場的行為亂了、貪污腐敗嚴重、利用公權力……這些問題不解決,經濟總量到全球第一大也是不行的,持久不了。要通過深入的改革,通過法治,把權力放到籠子里。

另外還有一個計劃生育帶來的影響,可怕的生育率,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都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實行過這麼長時間的計劃生育,但人口斷崖式下降帶來的危害,從經濟學上推斷是非常可怕的,看到時心都涼了。到了2030年,人口下降帶來的損失,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當一個國家都是老人的時候,他們是不會想著去創新的。


正好之前做過一個2016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解讀,這裡貼上來分享一下
(●?ω?●)

一、經濟壓力還是很大
2016年形勢是「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2015年是「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中央對2016年的評價顯然比2015年更加困難。而2017年年重點強調穩,主基調、大局。但是要保持戰略定力,不能大放水,要適應新常態、新發展。

二、財政積極,貨幣偏緊
財政應該是要更加積極,但是沒提赤字問題,因此不能明確2017年的赤字率是否會上調,但是給了更多想像空間。貨幣政策穩健中性(以前是靈活適度,其實就是寬鬆),調節貨幣閘門、流動性基本穩定(以前是流動性合理寬裕、社融適度增長、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因此2017年將是財政刺激優先於貨幣刺激。

三、匯率
增強彈性,保持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2015年寫要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所以8.11匯改)。可能今年匯率不一定會大貶值,雙向波動可能性更大。年初以來人民幣超預期的升值,事實上就是一個信號。

四、防控金融風險,處置一批風險點,防範資產泡沫
預計今年金融資產表現會比較平淡,中央定調脫實向虛,薅金融羊毛從宏觀到微觀都有證據可以輔證。2013年錢荒,2015年股災、2016年債災、2015-2016房地產泡沫,實體不興一定程度上導致金融過旺,再加上2012年券商創新大會以來金融自由化的過度泛濫,整個系統的金融風險在上升。

五、穩定民營企業家信心,預期民營經濟會有發展
雖然政府在經濟分配中主導性增強,但是仍然尊重市場經濟和價格,創業創新還是有很大潛力。還提到了要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

六、三去一補一降
防止過剩產能死灰復燃。房地產去庫存,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互聯互通(城市邊緣地區發展潛力依然很大,可以投資商鋪??)。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相信股權市場有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速度加快,新股發行加快,但是股價由於供給增加不一定有利好。

七、政府債務、地方財稅體系
只有一句「要規範政府舉債行為」,這是對地方政府通過PPP、政府購買服務形式舉借債務的認可嗎?2015還提到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今年提到要抓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2015年時完善地方稅體系,今年中央地方的事權、財力、財權分配改革將會加速,拭目以待。

八、農業供給側改革
綠色優質農產品增加供給、食品安全。農村環境問題。最重要的是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特別是玉米、政策性糧食庫存。玉米→飼料→豬價→CPI→滯漲??不是沒有可能。

九、振興實體經濟
百年老店,這都是什麼邊緣東西。。。「更加重視優化產業組織,提高大企業素質,在市場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創造條件,使中小微企業更好參與市場公平競爭。」這是個耐人尋味的話,在做大做強國企的同時,如何保障中小微?

十、房地產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既抑制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關注貨幣,信貸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又提到了特大城市帶動周邊城市,估計特大城市人口流入更難。房子投資投機被抑制,有利於年輕人放下負擔,努力工作。


2016經濟將深度下滑, 先看篇文章:人民大學:2016經濟將深度下滑 貨幣政策應適度寬鬆

正好今天在人大上了宏觀的課程,寫個筆記和總結,新聞寫了很多,深入分析下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投資下滑嚴重,中國主要投資有兩類拉動,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其中,房地產嚴重下滑,根據數據,80%的房地產在三四線城市,但預計不會再增長,原因主要是現在三四線的新區住宅可以承載30億人左右, 三線城市投資增速已經從32%降到4%,根據美國的案例,人口會向特大城市如北上廣聚集,一線城市會繼續增長,如今年深圳上漲40%左右,北京上漲10%左右,但是一線城市已經沒有土地可供使用,出現了,1線沒地,3,4線沒人住的現象。基建也不行了,原因有2:1是反腐導致地方政府出現懶政現象,做事的做不好就進去了,不敢花錢,直接向財政部退,典型現象是往年年底都是政府燒錢,今年都不敢燒了,寧願退回,2是,之前都是拆舊城建新城,然後就要修路什麼的,現在新城也不建了,各種路也不用修了,湊合用吧。

第二,居民勞動收入佔比持續下滑,從52%降到44%,意味著總需求下降。
有70%的人口也就是約8億人均分24萬億的勞動收入,平均每人3萬人民幣,挺悲觀的,也就是說只要你賺超過3萬就不拖後腿了,其他40%的人通過資本收入分了其他所有的錢,而且勞動收入佔比還在持續下滑,也就是不管你如何努力的勞動,致富也只能分這24萬億的蛋糕,沒希望,看來只能靠資本收入去拉開距離了。。。。

第三,外需就是出口增速已經結束。
為什麼呢?過去的出口黃金10年結束了,原因是之前東南亞的市場全讓我們吃完了(這也是她們那麼恨中國的一個原因),現在已經是出口頂峰,已經天下第一了,再瓜分就得去歐洲了,只能靠高端產業,但是目前高端技術還沒跟上 ,造成出口將來是持續下滑周期。

以上幾點造成PPI下滑嚴重,從10%到現在的-5%左右,總供給回落,鐵路貨運量從15%跌倒-16%,真tm可怕。
PPI數據的看這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

我們知道,GDP=C+I+NX也就是通常說的消費,投資,凈出口組成,現在三個元素都不行了,加上乘數效應,現在GDP 6%是很水的。

隨著總需求總供給的同步嚴重下滑, 國家今年不但沒有加槓桿還在去槓桿化,政府不採取政策,估計明年會深度通貨緊縮,其中猜測治理政策有幾個手段:
1.拉升股市,給人民分錢,從而刺激消費。但是拉到5000點後怕了,而且傻逼的一次性把人民幣貶值(數據人民幣-人民幣匯率),造成外匯大幅流出,後來各種無腦抓人好不容易穩住了,估計模仿里根1982年的治理策略,股市不會再暴漲暴跌,進入持續慢牛期,什麼是持續慢牛,請看一下,美國30年股市從幾千漲到幾萬點,哈哈,不過今年股市也就那個樣了,最近國家不是又要開會了嘛,等等看。
2.明年若石油漲價,成本又會上升,只能加大財務槓桿,政府擴張負債,製造泡沫型環境,以促進技術型創新等等(納斯達克就是故意製造泡饃,誕生了google等科技創新型公司,估計什麼戰略新興板,新四板的會慢慢出吧。。。)。

通脹這撥人其實挺熟悉的,還有很多手段,如控制利率,出售債轉之類的,但是通縮不好搞,滿滿熬吧。估計年初會出新政策,不然像日本進入20年的持久通縮。。。然後老齡化,挺嚇人的。

ps: 關於職業選擇,以後進入老齡化社會,會對錢的保值需求持續增長,因為大家很多存錢養老保值啊,背後驅動力很強,看看那些與這些有關係。


謝兩位兄弟抬愛,不過這個問題實在太大,只能從微觀和個人感受角度說一些。胡言亂語,不喜勿噴。

先說結論,有時間補充。
從手頭的數據看,本省從2010年10月份開始感受經濟上的寒意,然後逐步加重。期間經歷了溫州跑路潮、高利貸、擔保鏈,直至去年開始大量企業出現無力經營狀況,今年中小企業老闆普遍缺乏持續經營信心。我預測明年這個情況還不會好轉,如果運氣好,2017年下半年能止跌回穩,然後是長期的低位徘徊,「十三五」之後看看是否有機會重拾增長。後面的因為時間太長,連胡亂猜測都不能。

怎樣走出困境?
其實個人認為大海當年在廣東的「騰籠換鳥」思路沒錯,但沒搞成。一個是因為當時經濟壓力還不夠大,置之死地才能而後生,當時還遠沒到死地。所以政府內部、企業等各個方面其實都還缺乏足夠的動力。另一個原因是,產業升級缺乏方向和制度保障。例如老闆們沒有足夠的判斷力決定企業往什麼方向升級。企業自發的升級方向往往是產業上游,但上游既意味著大投入,也意味著技術密集和更少的企業容納量。在沒有到生死關頭的時候,很少人能孤注一擲的,更少人能孤注一擲然後成功。制度上,老闆進行技術創新也沒法獲得足夠的法律保障,這個不展開了。
現在提供應方改善是對的,實際是另一版本的「騰籠換鳥」,但很難。這個要成功,要有死掉三分之一到一半企業的心理準備。所以社會保障要做好,要有托底。
我們需要中國的里根,但別是撒切爾,太慘。


謝邀

你這個問題問的太大了,很難準確的回答,因為國民經濟規劃是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的一個整體規劃。而就個人而言,顯然不可能對每個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並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所以我只能從個人所具備的知識角度來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未來五年的經濟局勢會比現在還好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得弄清當前經濟困境為什麼會產生。

實際上答案很簡單,因而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處於高度僵化的時代,社會整體嚴重缺乏「流動性」。而官僚們被動的補充「流動性」只不過是揚湯止沸罷了。

很多人認為經濟的繁榮必然是社會生產擴大的結果,但是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的。經濟繁榮的根本源自於商品交換的繁榮,而非社會生產的擴大,社會生產擴大,只不過是給商品交換提供更多可用於交換的標價物罷了。

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很容易陷入到一種誤區,以為只要苦練內功、大力發展科技、搞投資促生產就能夠讓經濟進入繁榮周期。

實際上,帝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大發展,正是因為舊的體制解體,普通人被迫需要更加積極的參與商品勞務交換罷了。而科技革命為何能促使經濟騰飛,在其能夠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更重要的在於,開闢出更多的必需的商品交換元素。

信息技術革命對生產力的拉動顯然比不上前兩次科技革命,特別是第二次科技革命。但是很顯然,他對經濟的影響卻遠超過前兩次,除過時代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信息技術革命對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影響更大。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百多年後,一個人可以沒有汽車,但是絕對離不開手機、電腦、網路。

必須交換元素的擴大,從而帶動了整個社會交換規模的擴張,從而帶來了繁榮。

當你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再來看我們遇到的問題,答案就很顯而易見了。

我們為何會遇到如此困境了?答案很簡單,因為社會的利益既得者們沒有擴大交換規模的慾望。擁有大把財富的人們即沒有消費的意願,也沒有激進投資的想法,他們只有保守的理財觀念。

繁榮來源於交易,一定要牢牢記牢。

統治者面對這種困境有兩種手段,一、創造出新的商品交換要素,二、迫使人們更加積極的參與商品交換。而實際上這兩種手段的內涵卻是一致的,即通過改變現有的利益格局,迫使人們去參與交換,唯一的區別僅在於,前者用利誘,而後者用威逼。

如果富人們不想未來從現有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就必須提前在新生產方式誕生前掌握足夠的新交易元素。但是現實是,新交易元素的誕生往往不被人的意志所決定,所以第二種方式更為統治者們常用。

但是在已經高度資本化的帝國,我實在想不出還有多少能夠資本化的生產要素。

那麼十三五規劃涉及到這些么?認真看看我們就會發現,並沒有。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未來會更壞。不,我們應該更為敏銳的發現,有個大傢伙貌似比我們更脆。對,猜的沒錯,我說的就是美帝。

如果我們僅僅是一個高度資本化的帝國的話,那麼美帝就是純粹由資本構成的國度。在這個國度里,很多時候政治也會被資本家們標註上了「合理」的價位。

相比於帝國,美帝可供騰挪的空間更小。

實際上,美帝已經處於相當難受的兩難之中,一方面,資本不允許美聯儲這麼無限制的寬鬆下去、而且美帝也懼怕寬鬆中的經濟衰退將會讓自己無招可用;但是另一方面,脆弱的美國經濟和美政府的天量債務都無法承受融資成本的上升。

很多人YY於美元的霸權,認為美元強行的走強將終結一切,然而我需要強調的是,美元走強的表現只是結果,而非原因,前兩次的美元走強周期是美帝宰割世界彌補自身的表現結果,而非美元走強、美帝才宰割世界。

政治才是社會運行的最高形態,很多人卻不懂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喜歡倒因為果,而現在,美帝已經失去宰割世界的能力了,所以指望這次美元會一如既往的走強,美帝繼續宰割世界是一種不太現實的樂觀。

而僅僅從經濟層面說,資本需要收益的,那麼作為一個資本家來說,你手中囤積著大量的美元總要去干點什麼,不可能坐等這些廢紙貶值吧。那麼在美元資產如此高昂的情況下,你能幹什麼了?勇當接盤俠接手美股,還是樂觀的認為在加息的情況下美債會逆市大牛,亦或者投資已經高度飽和的美帝實體經濟?

所以不要樂觀的看多美元,看好美帝。實際上,個人認為,美元已經是強弩之末,就我以前所言,這輪的美元走牛更多的依賴於資本們前瞻性的避險需求和投機操作,完全沒有政治層面的支撐。如果加息的靴子一旦落地,不確定性一旦消除,美元可能會反抽上沖一下後進入暴跌流程;或者在此之前資本就忍受不了長期閑置的損失而狂拋美元。

而後,暴跌的美元將會促使人們加速拋棄昂貴的美元資產,特別是美債。因為人們在這輪美元走強中囤積的美元有不少都放在無風險低收益的國債市場上,屆時美債收益率的上漲速度將會出乎美聯儲的意料,從而使其不得不出手干預市場。而此舉,毫無疑問將人為提升美元風險溢價,加速美元的崩盤。

崩潰的美元符號,將會給龐大的吸血帝國予以致命的一擊。所以,藥丸啊。當然,短期來看,這是帝國難得的一次機會。然而長遠來看,短暫的幸福之後,未來將顯得更為黯淡。


低端製造業等必然還會不好,對於鋼鐵、煤炭等大宗商品由於產能過剩以及需求放緩,會經歷破產重組潮,有可能國進民退,通過整合有效的減小產能進行資源優配。十三五期間重點還是轉型,從低端到高端,從山寨到自主,這樣才會有競爭力,轉型必須是陣痛的,會死掉大批企業,這也是沒辦法,但是一旦中國製造站上世界舞台我相信絕對會超具競爭力,目前華為已經足夠說明這一憧憬,很多國內人覺得啥東西都是國外好,這點我認為已經過時了,除了一些太過高精尖的技術比如目前航空飛機等,目前咱們所能用到的一些東西中國製造還是能完全滿足的(食品除外),未來中國會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且做為轉型中,開始上馬大量的工業環保設備,一切都在向好發展。


首先當前國際環境美元堅挺,美元計價的資源價格就會下跌,包括石油鐵礦石天然氣金銀銅,日元歐元也是猛跌,中國經濟放緩,勞動力成本上升大量工業企業外遷東南亞印度,當初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撤退時候需要把人民幣換成美元離開,這樣會導致中國外匯的急劇減少,現在號稱3萬億,實際外資占款就有一半,外資大規模撤退會導致國內貨幣供應減少,房價和其他資產價格下跌,這樣會進一步導致資金流出,大量拋售人民幣換美元會導致人民幣匯率的暴跌,這樣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越跌越被拋,手上持有人民幣或者人民幣資產的人要進一步拋售,人民幣匯率崩盤的結果參考1948年國民黨的法幣,為了防止這一切怎麼辦呢?如果這個時候p民跟著外資湊熱鬧一起兌換美元,那央行的外匯儲備是不是會被爆倉?所以才有了這輪牛市!股市就是國家回收p民流動性的一個工具,本來準備7000點收網的,沒想到下面的大機構不聽話5000點就撤退了,竟然敢比老爺先撤?這不是造反嗎,於是乎有了這輪打擊惡意做空股市的專項行動,抓了幾個典型到局子里去了!理論上說房地產和匯率只能保住一個,因為匯率下降意味著人民幣供應量增多,這樣人民幣計價的房地產才能漲,相反要匯率堅挺在目前超發貨幣的情況下一定是減少人民幣供應,這樣房價就會下跌,但是房地產是中國的龍脈涉及到鋼鐵水泥建材,農民工就業、銀行呆壞賬和金融安全、防止通貨膨脹的蓄水池、老爺們自己的身價,一旦斷了不僅經濟完蛋,甚至影響執政黨合法性,所以只好部分的放棄,就是三四線和縣城房地產崩盤,一二線老爺們死保,三四線崩盤了怎麼辦,當然是老爺們以極低價格接過來作為和農民交換農村土地的籌碼,這樣解決了農民進城沒房住的問題、銀行的呆壞賬、空置房浪費等多重問題,不得不佩服老爺的高明。大量農民進城需要大量基礎設施,這樣老爺又可以來一次基礎建設大躍進了,產能過剩問題農民工就業問題全解決了,同時老爺獲取了農業用地,一部分用來發展大規模集約化農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另一部分還是房地產,類似歐美那種城郊別墅之類的,當然還是產權國有使用權歸你。
廢紙國際化就是忽悠亞非拉窮哥們兒用廢紙,所以匯率一定要堅挺,別的國家肯接收你貨幣的原因有幾點:1使用該貨幣的經濟圈子大可購買物資充沛2匯率長期看漲不能說我一持有你就給我來貶值吧3一旦不好使的時候大哥馬上能出面解決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手段,然後用廢紙繞過美元去窮哥們兒那兒換回實際物資,再用實際物資出口換回美元,用這些美元保證廢紙的堅挺,呵呵老爺們這招就是比誰能扛得住,如果扛過了這關就基本上國際化了。
美國國際通用的一個前提的長期逆差,否則怎麼能把美元帶出去,長期逆差的一個問題就是外面的美元會越來越多,物資是一定的美元多了就會導致貶值,會導致國際化功能減弱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回收的工具,二戰到1973年是黃金,1973年到現在是石油,所以你可以看到1973年石油價格一下漲了三倍,獲得石油收入的國家再在美國買國債、股票、房地產,其實這個世界資源是足夠使用的,但是因為美元回收的需要人為的製造了石油緊張,現在的石油價格暴跌只是回到一個正常的水平而已,接下來回收美元的工具很可能變成糧食,所以糧價的暴漲或許不會太遠了,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糧食出口國可以完全掌握主動權,不想之前還要和中東石油國家一起操作才行,而且美國目前農業用地僅使用30%,而且是耕作一年休息一年,如果全面開動巨大的農業機器,美國養活20億人不成問題,當前的TPP也在為糧食美元戰略作準備,TPP裡面一個重要條款就是各國取消農業補貼開放農產品市場,可以說目前全世界各地如果沒有農業補貼,搞農業都是虧損的,一旦取消巨額的農業補貼加上華爾街的興風作浪未來的糧食價格或許會逆天,首選遭殃的就是非洲、中東、印度這些地方,中國雖然主梁可以自給,但是玉米大豆都是超過70%的進口,被狠狠砸一把也是逃不掉的。
美元加息主要就是給各國抽血輸回美國,為什麼喊了這麼久都沒加?因為加息會對美國股市產生重創,美國實際上是想通過一種預期來達到目的,最後又不使用,以避免受到相應的副作用,這才是真正的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瘋狂貶值明顯是針對中國,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經濟放緩=外資從中國流出+美元加息預期和美元堅挺=人民幣貶值,日本貨幣貶值吸引中國資金進入日本旅遊、購物、地產、金融市場抄底(實際上都是用美元在買,變相減少中國外匯儲備),這種雙層夾心餅乾絕對不是偶然
2016年3月20日
對於之前的東西進行一下修改,糧食美元我現在認為不一定是美國的目標了,美國當前由於國債數量過大,靠借錢過日子的狀態很難再維持了,現在美國每年需要支付其財政收入超過20%,所以減少美國的開支,大幅加息,回收世界各地的美元流動性成了美國政府當前的頭號目標,這輪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預期都來自於此,如果你認為其他貨幣這個時候能夠取代美元那就錯了,美元的硬通貨地位取決於美國的科技軍事經濟實力,這些基本要素支撐了美元的流通和保值,如果沒有了美元世界上很多生意做起來是賠本的,也就不會存在這些國際貿易了,這就是美元撤退留下的真空,人民幣歐元日元都不可能取代這種地位,國際貿易會大幅下降全球的資源配置出現不平衡,對各國特別是貿易國家是最大的打擊,美國建立tpp把美元流動性圈定在特定範圍內,這就是美國投放的定向流動性。


我的文章斷斷續續的已經寫了一些,有些新的東西要不斷補充,舊的要加以充實和修改。但是,我覺得有必要在最前面多寫一段,來做一個前述。
一如我所說的,中國的今天的經濟困局是發展了的生產力同落後的生產關係的矛盾。不了解這種局面是怎麼產生的,就不能理解現今一系列社會生活領域中的措施所將引起的影響,不能了解未來可能發展的趨勢。即便預測是一件艱難而有風險的事,但是,並不代表其中沒有規律可尋。現今所發生的眾多的事件已經越來越透露出未來經濟及社會發展的方向,而這一切都是一切歷史的條件所產生的必然結果。我本人對完全從貨幣體系來考察現在經濟形勢持懷疑態度,毫不否認,貨幣作為經濟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對經濟有著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基於美元的全球貨幣體系建立以來,這種影響是顯著的,金融資本往往佔據著主導地位,金融貴族依靠剪息票獲取大量的利益。但是,貨幣終究要依靠實體經濟來呼吸,來生存。現在一切的問題是存在於這個貨幣賴以生存的實體經濟中的,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危機,所謂的金融危機不過是這場經濟危機的預演罷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在趨於穩定的同時一定發生著不斷的突變,正如我們去考察一個多自由度系統的剛度矩陣,左對角線的元素總是對稱相等,右對角線總是包含了不斷納入的新元素,發生著本質的突變。數十年的經濟發展,同樣也引發了諸多巨大的變化,從經濟體的組織,新技術的引入,勞動成本的變化,從業人員結構層次的變化等等共同導致了現在的局面。但是,正如一切其他的事物一般,這裡發展的一切同樣蘊含了未來新的經濟發展的要素,這些要素也要成長起來,從襁褓里出來,走下地來,光鮮地站在世人面前。可是,它長大是要養分的,鬥爭就一定要發生。這一切都是依賴在經濟基礎上的,而那些陰謀論不過是把一切事物頭足倒置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戰爭也不過是政治的延續罷了。不論如何,湧出的新的要素要為自己尋找新的平衡位置,一切行動不過是促成或試圖阻礙這一變化罷了。歷史的列車起程了,就要不停地向前進了!
我們來大致看一下現狀是如何產生的。
1949年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工業體系初步完整,在部分領域(特別是軍工)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比如兩彈一星,第一艘核潛艇,雜交水稻,長江大橋,還有中國第一個自然科學諾獎青蒿素的發現提取。基礎設施也有了大規模的發展,比如說公共的水利工程興修8萬多處,而這些公共工程同雜交水稻以及發展起來的化肥工業為改革開放初期家庭聯產承包到戶所取得的大豐收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是相對的來說,輕工業體系缺口大,農業的潛能還沒發掘出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同現實矛盾深刻。所以,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逐步市場化的過程中,需求遠遠大於供給。那個時代,只要你能煉出一塊鋼,哪怕質量較次也一定能賣的出,因為需求實在是太大了,一切生產的供給遠遠沒法滿足。於是,無數小的商販崛起了,哪怕只是炒炒瓜子,一樣發家致富,大家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紛紛下海,真是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渴求財富,是那個時代最鮮明的特徵。可是,事物是發展的,新生的經濟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帶來了無窮的經濟活力與財富的同時,也在把他們推向一個新的困境。市場的供給馬上就跟上來了,消費者不再是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了,一個產品要挑質量挑性能了。昨天的市場大的大家產品供不應求,每個生產者從來不必擔心賣不出去的問題,只要開足馬力生產就好,誰產的多,誰產的快,誰的就掙得多,越有錢。可是今天的市場突然就飽和了,自由競爭的美好青春期突然結束了,每個生產同一產品的資本家們彼此之間要為市場的佔有而互相競爭了。這時候,資本不僅對被剝削者,同樣對資本家現出了冰冷無情的一面。馬克思說的在理:商品到貨幣的轉化是驚險的一躍,這一躍失敗,摔碎的不是貨幣本身,而是資本家的腦袋。於是,生產過剩,滯銷,商品賣不出去,危機就出現了。市場太小了,大家都留下來是不可能的,競爭就越發激烈。而這樣的情況恐怕早已出現,但是它還沒長大,各種要素還沒充分發展,新的外貿及大筆國外生產訂單使這種危機暫且表現的不是那麼快,但是,它已經加速,並在不斷擴充發展它的內在要素,一步不停的向前了。(未完待續……)
——————————————————————
繼續前面的故事。如果簡單地講由於供求關係的變化而沒有考察這個時期存在著的諸多其他隨之變化的要素,是不能很好的解釋我們現在的困境的。生產力發展了,供給增加了,但是需求也被生產出來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先進技術和大筆外資及海外訂單使中國中小型企業日益迅速的發展著。而正是這個時候,兩個排擠出現了。第一個是國外先進的技術由於相對容易獲得,排擠掉了中國自主研發相關技術的動力,現成的單純的購買符合資本快速積累的本性,自主研發的成本還長周期與快速發展的市場格格不入,於是原來在研的好多項目的經費停撥,運十不就是這麼下馬的嗎?這一切就為現在的危機埋下了一粒種子。第二個排擠是由於對廉價勞動力的渴求,無論是逐漸發展壯大的國內的民營企業還是湧入的國外資本,對價格低廉的勞動力的渴求刺激了中國勞動力市場。不管是珠三角的電子信息產業還是興起的房地產,都急需大量勞動力,他們技術含量低,卻價格便宜,大量農民從土地上被剝離出來,農民工大進軍城市,他們價格低廉,欲求簡單,極大地降低了資本家的成本。所以在這個時候的社會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以汰略優。國企在與民營及外企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熟練有技術的工人老大哥被低廉的農民工排擠下崗了,一如當年蘇格蘭工人排擠掉技術與能力優越的英格蘭工人一般。但是,湧出的農民工及一切其他工人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的需求也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他們的成本在增加,而這一切註定發展成為這一危機中一個深刻的要素了。(未完,待續……)
————————————————————————
除了上面的要素的發展外,還有這樣幾個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第一生產資料分散了,這種分散擴大到了一個這樣的程度,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區域都是彼此分離的。我們稍稍考察一下這樣的現實,每一個高校的每一個院,系每一個老師的團隊都是彼此分離的,他們佔有自己的實驗場地,儀器,各種耗材(這一切都是他們的生產資料),他們彼此協同是那麼的困難,中間不用人情和利益來做潤滑劑,協作的車輪就轉不起來。所以不管哪個高校,總是要重複的購買本可共用的諸多資源,因為這些資源總是被分別佔據著。政府部門呢?何嘗不是這樣,一帶一路戰略剛剛實施,就有11個城市開通了通往歐洲的列車,只不過是各走各的。兩省修路,決定走向的往往不是實際的地形和科學的考據,而是彼此利益間的妥協。所以那麼多被天下人嘲笑的公共設施的建設方案就不足為奇了,利益總是要把它們扭得七彎八拐。團隊與團隊分離著,院與院分離著,校與校分離著,市與市,省與省,東部和西部,南方同北方都彼此對立著。一切可能需要大規模協同所取得的進步都變得十分艱難,一切的生產要素包括技術管理等在彼此發生聯繫中產生著巨大的浪費。最最典型的莫過於組建商飛公司,生生的將大飛機製造由西安變為西安,上海多地,各種零件生產完後要不遠千里的運輸,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彼此割裂為多地,所屬不同集團,其中的浪費不言而喻。這種分離,一定要給現在的危機加上重重的一筆,直到把矛盾爆發出來,走向自己的反面。(未完,待續……)
---------------------------------------------------------------------------------------
第二個方面是不平衡性的加劇。這種不平衡性深刻地體現在不同地域的發展程度上。絕對的同步是做不到的,也沒有意義,部分地區優先發展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先發的地區對周邊的地區有淋下效應,可以起到帶動輻射的作用,但是當這種先發的優勢被過分的擴大時,事情就要走到它的反面去,會產生在經濟學上來講叫極化效應。一切發展的要素被極化的一極吸引,向先發地區靠攏,效應遠遠大於了它的淋下效應。「孔雀東南飛」就反映了這種極化效應。當極化效應出現時,它就要破壞經濟發展的有序性,這個時候就要要求政府通過政策來促進發展的平衡。然而近十多年來的政策只是加劇了極化效應,東部地區得到了發展的實際利好,中西部地區及東北則了得了發展的口號(這裡要說一下十年西部大開發,有成功之處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重要的就是道路交通體系沒有很好的發展,雖然在發展的過程中例如烏魯木齊的城建有很大的進步但是烏魯木齊通向內陸的鐵路就只有一條,運量遠遠不夠,大宗的商品無法運進運出,商品沒有快速交換流通,烏魯木齊的經濟只能維持在低水平階段,與西部不同,國內現有四條貫穿南北的鐵路大縱線都集中在了東部,東部的交通網路十分發達,無論是市內還是市外,便利的交通促進了經濟的繁榮,所以西部的發展並沒有在實在的地方得到巨大的利好)地區的發展的極化效應如此明顯,完全是東部富裕,整個中西部和東北經濟滯後,這樣地理分布的極度不均衡把淋下的可能性抹去了。巨大的地域不平衡及導致的區域間的貧富差距削弱了國內整體的內需,富裕的購買過度,貧窮的購買力不足,總體的購買力是下降了的。中西部東北購買力不足的空洞成了危機中的必須要解決的一面了。
第三個方面是以高速鐵路航空運輸為代表的現代交通業以及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體系的發展。高速鐵路航空運輸以及一切蓬勃發展起來的運輸方式擴大了經濟的影響範圍,商品交換更加快速,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體系將不同地區的信息不對稱的現狀極大地改善了。資本在互聯網和現代交通體系搭建的道路上迅速流通,把自己的觸角伸向社會的方方面面,佔領了更廣的市場,擠入了每一個可以進入的微小的領域,地方。原來的小商小販尚且能夠依靠地域的孤立閉塞來求得一席立足之地,現在則是被擲向了一個競爭的大舞台。原有的封閉被極大地打破了,一切生產的要素被聯繫起來了。小資本站上現代競爭舞台的同時也邁向了自己的墓地。大資本要利用一切優勢集聚資源,小資本無疑要貢獻出自己的軀體。小資本的破產體現在這場危機中了。一切要素被現代的技術聯繫起來了,不再孤立,彼此競爭融合就已經表明發展指向了一種新的趨勢了。(未完,待續。。。)


想通過不減稅,也不提高工資gdp佔比的手段提成消費能力, 你琢磨去吧。


要是規劃就能把經濟搞好,那蘇聯早就應該是世界第一。


謝,挖個坑隨後來。好題好題。


推薦閱讀:

中國經濟現在是否出現大問題了?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這麼厲害,為什麼我們還要學西方經濟學?
你心目中偉大的公司是怎樣的? 目前世界有哪些代表?
有哪些沒落了但還存在的公司?
從澳大利亞本國經濟的角度來看,為什麼要將對中國的所有的進口產品的關稅降為零?

TAG:財經 | 經濟 | 中國經濟 | 金融 | 十三五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