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二戰沒有中國,美英俄法必將亡國」的言論?

今天很多人長期受「西方觀點」影響,對抗戰的歷史不甚了解,從好萊塢電影看到的宏大敘事,都將二戰勝利歸功於美、英、蘇聯略少、中國幾乎是沒有,因為「冷戰」和接續的「亞太再圍堵」等因素,中國的犧牲和貢獻被西方刻意蒙蔽。戰敗的日本更是竭盡全力顛倒黑白,篡改歷史,不承認敗給中國,只承認敗敗給美國。本人身在台灣,看見日本輸家的狡辯,由台獨倭寇奴配和主子加以宣揚!企圖藉由否定抗戰勝利,摧毀台灣人的中國認同、民族自信。可笑的是,謬論傳到大陸居然也有市場,一些自卑的人也相信:中國的抵抗微不足道、抗戰勝利,不過是沾了原子彈的光、沒有美國支持中國早就亡國了等。日本想要扭曲歷史,竟然有國人跟著瞎起鬨!安倍真是作夢都竊笑!跟大家聊點內行的門道!

  • 中國毀滅了德、日的世界戰略

有人認為中國不是主戰場,其實二戰,歐、亞都是一個整體戰場,西方將他分割來看當然是別有用心。要知道日本決不單單只想滅亡中國,而是想把中國當成入侵蘇聯、太平洋,最後征服世界的基地。日本是世界共同的敵人。只是由中國孤軍作戰幫世界獨撐了4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看的很清楚,他說:「假如中國倒向日本,沒有中國牽制大部分日軍,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個師團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作戰?會是200萬還是300萬,他們甚至還可以武裝起800萬中國人,毫不費力打下澳洲、印度、太平洋!可以一直衝向中東。和德國會師,把俄國隔離起來,切斷俄國同外界的聯繫,切斷通往地中海的全部交通線。如此戰爭形式將會逆轉。世界的前途就不堪設想了!」這就是中國的貢獻!珍珠港事件以後,日軍南進勢如破竹,新加坡8萬英軍、菲律賓7萬美軍投降,英國遠東艦隊覆滅,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美、英、荷蘭武器比中國先進的多,卻在日軍進攻下土崩瓦解,半年丟失了1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此時盟軍唯一的勝利是中國創造的第三次長沙大捷,殲滅日軍5萬餘人!而日軍投入太平洋作戰的軍力也不過區區40萬,同期在中國作戰的日軍有180萬,沒有中國,這些軍隊全部投入太平洋戰場,結果將是什麼?

  • 是美蘇援助中國?還是我們援助美蘇?

有人說:抗戰不靠美國援助中國早就撐不下去了。事實上,中國在很長的時間都沒有外國援助、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孤軍奮戰。一樣擋住了傾巢而出的日軍。直到日俄爆發諾門罕戰役,俄國才貸款給中國4.5億美元。不久日蘇簽了互不侵犯條約,援助就停止了。美國人更有趣了,抗戰頭4年是援助日本戰爭資源最多的國家。傾瀉在中國人身上的炮彈,壓過中國人的坦克,都來自美國低價提供的鋼鐵、工具機、橡膠等製成,據日本工商省統計,侵華戰爭頭三年中消耗汽油4000萬噸,70%是美國供應,沒有「美援」日軍根本無力侵華超過3年。對美國援華感到痛哭流涕的人,也該了解美國布局消耗日本,順便大發戰爭財的那幾年,對中國人的危害。由於美國的戰略是先擊敗納粹後收拾日本,因此歐洲戰場享有優先權,意味著只要以最少資源讓中國不退出戰爭,繼續用血肉長城消耗日本精銳就好。連羅斯福都承認:「糟糕的是,我們對中國支持的承諾,每次都落空了。」

  二戰美國援華僅有8億美元。同時美國給英國是290億美元,給蘇聯是90億美元,中國連零頭不到。美國提供給中國的武器占盟國總量的0.5%。更可惡的是,美國給英國和蘇聯的軍備都是交給對方全權處理。但是援助中國的物資,卻要指定戰役,而且精確計算彈藥量,打完一場戰役就沒了。也就說美國援助中國彈藥僅夠消耗日本,卻不能發起反攻收復失地,最明顯的是將援華武器交給史迪威將軍來支配。這廝把大部份物資留給自己部隊防衛緬甸。實際分給中國的物資極少,裝備中國遠征軍也是去幫英國打仗。而蘇聯光靠自己也衛不了國,他們獲得美援:1萬3千輛戰車與1萬8千多架飛機的援助,而中國呢?美援飛機302架,戰車95輛,就這樣了。有人說:如果中國當時能拿到蘇聯一半的援助,1943年就能把日本趕下海。

大家以為蘇聯4.5億和美國8億的物資是送的嗎?錯!是借給中國的。這些貸款規定中國以更高價的物資償還。美國要求中國以22萬噸的桐油、鎢1684噸、銻2093噸、錫10708噸、1148噸的農產品償還,裡面光桐油就價值7億美元,其實美國還倒賺好幾倍。蘇聯也規定中國以鎢31177噸、銻10892噸、錫13162噸、桐油8868噸、羊毛14300噸、生絲309噸、皮革2233萬張、茶葉30293噸4.5億美元的農產品償還,其中光農產品一項就足以抵償蘇聯的借款了,可以說蘇聯還放了中國高利貸。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美、蘇的貸款中國都加倍還清,一文不欠了。相反盟國應該感到羞愧,利用中國急需軍備,趁機倒賺大量戰略物資。把這個貧苦國家再剝一層皮。值得一題的是,美蘇兩國援華的總額加起來還比不上海外華僑的捐獻。1939年中國戰費為18億元,當年華僑捐款即達13億元。1940年甚至高達政府全部開支的半數,華僑的捐贈是日僑捐給日本的百倍!華人即使身在海外還是值得國人驕傲。

  • 結論

  羅斯福曾說:「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場戰爭,是中國人最先勇敢站出來與侵略者戰鬥的。」然而美國人還是忘了,不單是忘記歷史,更是忘恩負義。表面上中國軍隊節節敗退,但卻掌握戰略大勢,粉碎了日本速亡中國的美夢,將日軍拖入中國所規劃的持久戰泥潭中。日本取得局部戰役的勝利本不具備任何決定性。只能在兩湖間與中國軍隊來回糾纏,徒勞無功。中國陷敵於進退唯谷的窘境。使盟軍能直攻日本本土取勝。日本天皇裕仁說:「軍方低估了中國的軍力,朕後悔日本與中國開戰,以致長期久攻不下而終告戰敗。」日本少數能認清局勢的軍官:石原莞爾在戰勢膠著即主張,向中國道歉,撤回軍隊。但沒人支持,只能硬打下去,直到亡國。日本過去的敗亡與軍力的強弱無關,而是選錯了對手。可以說日本從全面侵華開始,就已經走上了無條件投降的不歸路。日本大學教授淺野健一表示:「安倍應該知道日本並非被英美等國打敗,而是被中國的抵抗打敗。」另一位山口大學副校長纈厚說:「事實一直被忽略。我認為二戰日本被中國打敗,向美國投降。」1937年,日本和中國的實力差距是懸殊,甚至遠超過了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中國尚且一敗塗地,但與其說是日本厲害,倒不如說日本是託了滿清愚民教育跟慈禧極度腐敗的福。只要中國民族意識覺醒,想迫使中國屈膝,日本不敗都難!民族覺醒力量強大到能以血戰肉擊破鋼鐵,這盤散沙團結起來了。平型關大捷後,林彪受傷,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衛立煌聞訊前往慰問。第二天他不顧攔阻,毅然下令撥給八路軍子彈100萬發,手榴彈25萬枚和牛肉罐頭180箱。林彪蒼白的臉上露出了激動的淚,他連連說:「禮重了,禮重了!」從這個意義來說,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搖籃。今天日本一樣很害怕兩岸團結一致。所以拚命支助台獨阻擋兩岸合作的趨勢。安倍想取回戰前大日本帝國的榮耀,與中國對抗,但70年前日本辦不到,何況是今天!中國在最糟的狀態下都還能打贏日本,日本以後想挑戰中國,只剩亡國滅種一途了。


反駁 @李日清 「沒有美蘇,中國也會能趕跑日本」的答案

1、我反駁的是你

「小國和大國之間的戰爭就是這樣,拖得越久小國越吃虧」

的邏輯,
從努爾哈赤1618年發布七大恨正式誓師伐明,到1683年南明滅亡,65年四代人的時間還不夠久?這麼久的時間怎麼小國沒吃虧呢?
因為小國隨著佔領地越變越大,而大國越變越小。當然小國如果始終不能佔領新領土,那就是被大國打消耗戰磨死(比如西夏vs宋)。
那麼你覺得日本vs民國,是後金vs大明模式呢,還是西夏vs宋模式呢?
你自己舉的例子,從台灣,朝鮮,東北,華北,中國有那次反擊能奪回日本吞下去的領土?日本在吞併領土是不是實施了有效統治,充分使用了人力物力資源(比如台灣的基本日化,東北工業的發展)?

2、沒有美蘇的前提下,你扯流亡政府有意義么?按你這理論,是不是任何國家都不會亡國了?
玩弄「中國亡」的文字遊戲有意義么?
你說的可是「中國也會能趕跑日本」,而我認為「中國政府將被日本政府消滅,日本政府將有效統治中國相當長一段時間」(也就是蒙古vs宋和後金vs明的情況)。
當然我從不否認反抗將持續整個日據時期,就像反清復明橫貫滿清三百年的統治期一樣。

3、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淺薄到只會舉DOTA為例子了么?我讓你去查查的那幾個數據你了解了么?
日本在陸軍海軍上各分配多少資源?軍事力量中陸軍總兵力多少?陸軍里中國派遣軍兵力又是多少?1944年日本投降前從河南、湖南、廣西、廣東、貴州越南打穿整個中國的一號作戰用了多少兵力?如果沒有美蘇,日軍傾盡全力爆大量陸軍壓到中國,中國派遣軍將膨脹到多少兵力?為什麼東北抗日聯軍被徹底消滅了?
這些都是能輕易查到的公開數據,你能回答我么?你敢回答我么?

蒙古vs宋和後金vs明人口對比是1vs100(一百萬vs一億)。
你真認為一個一億人口(本土7311萬+朝鮮587萬+台灣2433萬),鋼鐵產量1000倍優勢的工業國,征服一個四億人口,四分五裂,連年戰亂,虛弱不堪,90%的人口是文盲,根本不關心上面是哪個皇帝,更不用說民族意識的農業國有多麼不可能么?

====================9月12日更新======================

把第3點裡的問題數據例舉一下。

A、日本海陸軍軍費基本相當,陸軍使用較多人力資源,海軍使用較多鋼鐵及物資,因此可簡單認為日本在陸軍海軍上各分配一半資源。
數據出處:
中原茂敏《大東亞補給戰》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east_asia_supply/017.xml
結論:海軍目的是對美蘇英,因此如果沒有美蘇只對付中國,日本陸軍兵力最多可以×2

B、日本戰敗時兵力分布如下
  (一)中國派遣軍:105.6萬人。
  (二)關東軍:66.4萬人。
  (三)台灣:16.4萬人。
  (四)朝鮮:29.4萬人。
  (五)東南亞:81.3萬人。
  (六)日本國內240餘萬人。
陸軍總人數為568.16萬人。日本海軍在投降時總數為169.3萬人。
數據出處:王輔《日軍侵華戰爭》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jp_china/814.xml

結論:中國派遣軍105.6萬占日本陸軍兵力18.6%,這還是在日本發起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一號作戰」後的兵力。1939年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時,中國派遣軍僅有70-80萬兵力,並且由於中國戰場的雞肋性質,日軍還準備逐步削減到40萬人。(《大東亞補給戰》第六章)。

C、1944年日本投降前從河南、湖南、廣西、廣東、貴州、越南打穿整個中國的一號作戰,
日軍僅使用了41萬兵力,就擊敗250萬國軍,從北到南打穿整個中國。
數據出處: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豫湘桂會戰

D、為什麼華北游擊戰如火如荼,而中共直接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卻被關東軍消滅乾淨了?
如前所述,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時,中國派遣軍僅有70-80萬兵力,大部分兵力都與四百萬國軍在前線相持,僅有少數兵力維持後方,僅能確保主要交通線安全,在日軍後方兵力如此薄弱的情況下,華北游擊戰才開展得起來,在中共的宣傳下,這卻讓很多人產生了「游擊戰無敵」「游擊戰萬能」的錯覺

而在東北,日本長期部署有60-70萬日本關東軍與蘇聯遠東軍對峙。
1932年東北抗日義勇軍約50萬人,1933年冬東北抗日義勇軍大部潰散,部分接受中共領導,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的組成部分。1937年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約3萬人,同年盧溝橋事變後,關東軍司令部制定了三年消滅抗聯的「肅整計劃」,至1940年底東北抗日聯軍被完全消滅,余部退入蘇聯境內。
東北抗日聯軍的覆滅,證明了日軍在兵力充足的情況下,有能力徹底消滅游擊隊。
數據出處:維基百科」東北抗日聯軍「等相關詞條。

E、沒有美蘇的情況下,日軍傾盡全力爆大量陸軍壓到中國,中國派遣軍將膨脹到多少兵力?
沒有美蘇的情況下,日本將沒有必要將一半資源分配到海軍上,假設分配15%在海軍,那麼陸軍兵力將增加70%,達到1000萬。
這個動員比率(1億人口動員1000萬)和二戰時以陸戰為主的蘇聯,德國的動員能力類似,蘇聯以1.6億人口動員作戰兵力1100萬,德國以8800萬人口動員作戰兵力950萬人
日軍同樣也沒有必要在東北(66.4萬 對抗蘇聯)朝鮮(29.4萬 對抗蘇聯)台灣(16.4萬 對抗美國登陸)東南亞(81.3萬 對抗美英)部署大量兵力。

假設日本新增陸軍全部壓到中國派遣軍,那中國派遣軍兵力將達到503.31萬,
假設日本從東北,朝鮮,台灣,東南亞調遣一半兵力到中國派遣軍,那中國派遣軍兵力將達到600.06萬。

  • 佔領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和廣州時的中國派遣軍不過70-80萬兵力。
  • 一號作戰中日軍41萬兵力就擊敗250萬國軍,從北到南(河南到廣西)打穿整個中國。
  • 東北60-70萬關東軍就徹底消滅中共游擊隊。

那麼中國派遣軍兵力增加到500萬-600萬會發生什麼?
呵呵

以為抗日戰爭就像地道戰地雷戰那樣輕鬆寫意?
珍珠港之前的 「亡國滅種」(參見至今流毒無窮的台灣基本日化),「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可不是說說而已。


最後編輯一次:
概括一下:二戰美國出錢出命,中蘇出命出時間,英國出海軍出圖靈,法國前期犯渾後期地下抵抗也盡了力。
先烈的抵抗讓中國有尊嚴地派遣代表走上密蘇里號,而不是以「被日佔領國」的身份被他國「解放」。
我們無法像剩下的巨頭一樣改變戰爭勝負,但我們讓這場該死的戰爭在1945年結束,而不是55,65,75年;我們讓它殺害的無辜靈魂停留在了三千萬,而不是四千五千六千萬;我們以全國億萬人的心血換來了戰爭榮譽中光榮的,屬於我們的那一部分!
為先烈們致敬。
但是那時的中國畢竟沒有能力抵抗一個瘋狂的日本啊。
這確實是苦澀的事實。

--------------------

沒有中國,日寇的鐵蹄仍將陷在西伯利亞的針葉林里,關東軍死者的屍骨仍將在古拉格哀嚎。
沒有中國,流亡倫敦的戴高樂們仍將帶著喜悅的笑容重返巴黎。中國?什麼是中國?
沒有中國,英帝國之明珠印度必將升起太陽旗,那又如何?百萬日軍莫非可以取道伊朗,東西合圍蘇聯?
沒有中國,只要羅斯福撐著自己殘疾的軀體走上國會講壇,那麼魔獸美利堅就必將用鋼鐵和金錢摧毀脆弱的日本。
而沒有美國,太平洋將成為日本人的澡堂,諾曼底將成為德國人的殺場。
而沒有英國,狂暴的第三帝國將傾全力痛毆蘇維埃巨熊,或許斯大林格勒的苦寒,也將因德國的勝利而被埋沒在蘇聯抵抗者的口耳相傳之中。
而沒有法國,就沒有活躍的地下抵抗組織,德國將有一個更加穩定的佔領區,或許二戰迷yy的「德國核武器」就將在華盛頓爆炸。
而沒有俄國,就沒有拖垮納粹的千萬魂靈,日寇關東軍將肆無忌憚地南下。
這不是諷刺,只是事實。
二戰中國之貧弱,非一言所能概括。它貧弱到要士兵用命去和破舊的日本豆戰車戰鬥,要美國人來援助一隻真正意義上的空軍部隊,甚至在邪魔退散的44年讓日本人來了一個一號作戰,打通大陸交通線。
這樣一個國家,怎麼有資格說「沒有中國,xxx就要亡國?」
我們只能說「沒有xxx,中國很可能亡國。」
因為這是事實。
沒有美國的航母和核彈,日本不會垮,中國會亡。
沒有蘇聯的血海屍山,德國不會垮,中國一樣會亡。
沒有英國的堅韌意志,歐洲將淪陷,中國安得獨善其身?!
法國?或許我們會嘲笑開戰初期法國的愚蠢,但我仍覺得,戴高樂的流亡政府儘力了。
總之,那時的中國,就是這個樣子。存亡仰賴他人。悲慘嗎?倒也未必,因為畢竟,我們活下來了。
那這樣說,先烈們的努力難道是徒勞?
當然不是。
如果他們不抵抗,中國也會像沒有美蘇的世界一樣亡國啊!
這就是他們抵抗的意義。他們讓中國處在一個「不會在明天就亡國」的狀態,艱難而痛苦,可終究沒有陷落。他們用命換來了寶貴的時間,拖延住了法西斯勢力的一部分。
如果沒有中國,或者中國不戰而降,二戰仍將以同盟國的勝利而告終,但損失和時長會瘋狂增長。美蘇英法要面對的是一個真正的亞洲霸王日本,或許這該死的戰爭要多打上十年,中國人民仍將從日本的控制中解脫,但這將由一群外國人帶來,或許中國也會像朝鮮一樣南北分治,不得統一。
而多虧了百萬英魂奮勇戰鬥的關係,這十年和這虛構的分裂並不存在。
這是我們抗戰的意義。
我們真的不是美國那樣一己之力決定勝敗的國家,但我們用鮮血換來了尊嚴和時間,為這個世界的自由貢獻了光榮的一部分。


很遺憾,事實不是這樣。
但我不覺得這個事實很苦澀,我反而很驕傲。
在二戰中,真正決定了勝利女神向誰青睞的國家只有兩個。蘇聯和美國。
我不同意高票的看法,英國投降又如何?只不過蘇德戰爭會比歷史上更加慘烈,德國空軍會得到極大的保留,這將會讓蘇聯在戰爭初期的制空權受到更大的打擊,但也就僅僅如此了,那些西線的德軍依然不能調到蘇德戰場上去,法國人的抵抗和美軍依然是德國人要重點防範的對象。政府的投降也並不會讓遠在埃及的英國士兵放下武器。
沒有法國又如何?不過就是英國人的壓力更大了,第二戰場開闢的時間恐怕會更久,難度會更大,但是也不過到此為止了,難不成德國人還能徵調法國人去東線補充兵力?
沒有中國也一樣,中國政府的投降並不代表著所有人都放下武器,抵抗組織依然會在山區和農村與日軍作戰到底,日本依然要留下相當一部分的兵力來負責中國佔領區的治安戰和收益,中國並不會完全成為日本的大後方,美軍的太平洋戰場會更加慘烈,他們的傷亡會更大。
這個事實很丟人嗎?作為一個國民生產總值只有日本六分之一的超級大弱國,作為一個甚至還處於中古時代的國家,面對擁有世界第三海軍,排名世界第九的帝國,打了十四年沒有投降,這很丟人嗎?我們有多大的鍋就下了多少米,盡了我們所能盡到的全力,還要如何?
難道你非要一個連飛機坦克都生產不出來的國家和這個世界上工業實力排名第二和第一的國家去比較貢獻嗎?這叫強人所難,也叫yy。
我們的貢獻確實不是絕對性的,但貢獻不大嗎?我們讓這場該死的戰爭在六年零一天的時候就結束了,沒有讓這場戰爭打上個十幾二十年,沒有讓美軍的傷亡從30萬變成300萬,沒有讓全世界死亡的人數從6000萬變成數億,這個貢獻不夠嗎?
我們作為一個農業國已經做到了我們能夠做到的一切,難不成你還想以國府的實力橫掃六合,一統八荒?


中國確實在二戰中作出巨大犧牲,也作出巨大貢獻,但絕沒有起到決定世界戰局之唯一關鍵作用。這種說法只是罔顧歷史事實的自欺欺人。中國軍民長期浴血奮戰牽制大量日軍,減輕盟軍壓力,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自當銘記。但中國之所以能堅持八年之久,是以極大犧牲作為代價的,客觀上講主要得益於中國幅員遼闊,具有戰略縱深,以及全民族共同抗戰,中國軍民不屈不撓反抗侵略的精神。這是內因,而以美蘇為首的盟軍對中國抗戰的支援,主要為戰略物資和軍事援助,也是不容遺忘的因素。中日之間無論從武器裝備還是軍隊戰鬥力,中國軍隊遠遠處於劣勢,這一點毋庸置疑,如果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而是集中兵力對付中國,戰局會如何發展不堪設想。而因為美國的參戰,勝利的天平才逐漸轉向盟軍。因為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有著遠超日本的軍工實力,即使這樣,在中途島戰役之前,美軍還常常處於劣勢,可見日本軍隊實力不容小視。
因為有中國的頑強抗戰,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從而可以舉全國之力與納粹德國決戰;因為有中國的頑強抗戰,印度,澳大利亞免受滅亡之虞,從而為盟軍提供了強大的後援。總之,因為有了中國的頑強抗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才變得有希望。正因為如此,過去積貧積弱的中國在戰後才躋身於聯合國創始成員國之列,這是世界對中國抗戰的景仰。然而,不要忘記中國抗日戰爭只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決不是唯一組成部分。試想,如果沒有蘇聯軍民付出巨大犧牲,或者說蘇聯戰敗,戰局又會怎樣變化?如果沒有強大的美國對付實力強勁的日本海軍,空軍,或者說美國晚一點參戰,世界的歷史很可能都要改寫。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盤棋,亞洲戰場,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個戰場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及盟軍軍民頑強反抗侵略的精神才是最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這一盤棋中的每一個變數如果發生變數,都可能對整盤棋產生重大影響。過分地拔高或貶低都是對歷史的不尊重,都是對歷史的無知。
具體到中國戰場,中國人民堅持八年抗戰可謂艱苦卓絕,國民黨和共產黨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沒有國共兩黨的配合,能否拖住日軍長達八年之久也是很難想像的。因為國共兩黨軍隊實力不同,所以所起作用不同,國軍主要在前期的正面戰場大會戰中作出巨大犧牲將日軍拖進戰略相持階段,而共軍主要在敵後戰場開闢根據地牽制大量敵軍。抗日戰爭的勝利應歸功於全民族的共同抗戰,不應因黨派之別而抱存偏見。一寸山河一寸血,每一位先烈為國家和民族所流的每一滴血都不應該被遺忘。謹以此緬懷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犧牲和貢獻的先烈和人們!


說的好像有中國在二戰中法國就沒亡國一樣。


愛國主義有時候真的是智商的分水嶺。。。。


現在高中還學不學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呢?經濟基礎呢?通通不要麼?你們把抗戰當手撕鬼子嗎?!


【瞎愛國主義真是智商的分水嶺】不知道別國會不會亡國,只是當年要是沒有美英法蘇,中國就……

我十分懷疑沒有美蘇,當時的國民政府還會不會抗日,搞不好就是軸心國僕從了。
————
還是要對那些販賣愛國情懷的人說一句『理性愛國』。東北的關東軍,是蘇軍打敗的,太平洋上的航母,是美軍打敗的。澳大利亞的大門,是澳軍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守的。中國最大的貢獻,就是她沒有垮。
————
給委員長洗地的省省吧,桐計劃總知道吧。
————
本來就是假設歷史的做法,所以沒有正確答案,但是你要把我批判一番,說我卑躬屈膝,你們啊naive。沒有援助,中國就基本沒有什麼防空力量,沒有防空力量,西南的兵工廠怎麼生產,不生產你以為抗戰怎麼打?不掉兵太平洋,大陸估計就會被打通,然後玩完。前提是,你家蔣公【空一格】真的會抗戰。

。。。。。。。。。。。。。。
這種隨便寫寫都有10個贊。。好的,我決定嚴肅認真一點,大家把法國去掉吧,說美英法蘇純粹是輸入法的鍋 ,美英蘇還是要說的。。。————
就這回答。。。也能有40多個贊?!誠惶誠恐,受寵若驚。


抗日精神之可貴,是因為二戰時期中國戰區發揮的作用,超越了本身條件的限制。

但並不是說,這作用大到了無它世界必亡,無它蘇美必敗。

這作用是"沒有中國,二戰不會那麼早結束"。

而不是"沒有中國,蘇美英法必然亡國"。

先人烈士的血液,可是流在了「誓與河山共存亡」的夙願之中。


「二戰沒有中國,美英俄法必將亡國。」「二戰沒有美國,中英俄法必將亡國。」「二戰沒有英國,美中俄法必將亡國。」「二戰沒有蘇聯,美英中法必將亡國。」「二戰沒有法國(誤),美英俄中必將亡國。」


怎麼看待?表面吹中國,實際上是高級黑,這麼明顯——當然不排除真的民族主義情緒爆棚的


=====評論區的明珠=====
二戰沒有義大利,美英中法俄必將亡國。---馬天予
法國:放屁!有義大利又如何?照樣死給你看!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個稻草,以為自己殺死了駱駝。


愛國愛到看不起別的國


咱一個個說。
俄:俄羅斯在諾門罕一役就把日本干怕了,後來都是在跟元首撕逼。納粹德國的事,跟你中國有毛的關係……
法:人家確確實實亡國了好吧……
英:英國基本也是在跟元首撕逼,英德兩國都跟中國隔著歐亞大陸呢。
美:整個二戰基本就是靠這個大後期在屌打日德,諾曼底是你中國登陸的?太平洋戰場是你中國航母打下來的?原子彈是你中國造的?


programthink · greatfire/wiki Wiki · GitHub
二戰中日本是如何崩潰的?——兼談中國戰區的作用被誇大

  近期恰逢二戰勝利70周年。上個月,有幾位讀者建議俺聊聊二戰(尤其是抗日戰爭)的歷史。因為俺在二戰勝利65周年那會兒,已經寫過一篇《關於抗日戰爭——談談真理部對抗戰歷史的篡改》。所以今天要換一個角度——聊聊日本是如何戰敗的。然後再順便澄清一個常見的誤解——很多人太高估「中國戰區的作用」。


對「日本投降」的幾種誤解
  先來看幾個日期: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放原子彈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滿洲國(東北)
1945年8月9日——美軍在長崎投放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廣播《終戰詔書》,宣布投降。

  由於這幾個日期很接近,容易給人造成兩種錯覺:
錯覺1:以為美國扔了原子彈(並造成巨大傷亡),所以日本才投降
錯覺2:以為蘇聯對日宣戰(並迅速拿下東北),所以日本才投降

其實天皇早有求和的打算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早在1945年4月份到7月份,日本天皇就意識到必定戰敗,並且持續推動停戰和談。如果仔細了解二戰期間日本高層的動態,就可以發現這一點。下面俺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天皇的意向。
跡象1——鈴木組閣
  二戰期間日本的最後一任內閣是「鈴木內閣」,任期是1945年4月7日至8月17日。鈴木貫太郎是日本高層中,【主和派】的代表。讓這樣一個人來組閣,很容易激怒日本軍部中的少壯派好戰分子。
  順便說一件往事:
  1936年,日本一些激進的少壯派軍官(皇道派)發動「226兵變」。他們列出一份「7人暗殺名單」,其中就有鈴木貫太郎。當時鈴木身中2槍,經搶救倖免未死。
  試想一下:如果天皇沒有停戰的意向,怎麼會讓他來組閣?所以,至少在4月初,天皇就已經意識到:日本再打下去沒有希望。

跡象2——天皇的停戰通電
  可能有的同學會說前一個跡象比較牽強,不夠明顯。那麼俺再來舉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7月12日,日本外相(外交部長)給駐蘇聯大使發了一個緊急電報(天皇要求停戰的通電),要求駐蘇聯大使轉達天皇關於結束戰爭的意圖。當時蘇聯和日本尚未交戰,日本企圖讓蘇聯充當中間人,促成日本與美國的和談。
  關於這份「天皇要求停戰的通電」,可以參見服部卓四郎寫的《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620頁(截圖如下)。此書對日本方面有詳細的記述,過幾天俺把此書分享到網盤上。

  從上述這幾個跡象可以看出——天皇在投降之前好幾個月,就意識到日本沒戲了。而那時候,美國尚未投放原子彈,蘇聯也尚未出兵。
  所以,原子彈【不是】日本投降的關鍵性因素;蘇聯出兵同樣【不是】關鍵性因素。這兩件事兒,頂多算是「錦上添花」而已。那麼,促使日本投降的關鍵性因素是啥捏?下面俺來介紹一下。

日本投降的關鍵性因素——戰略轟炸(焦土戰術)
  在歐洲戰場,同盟國(美、英、蘇)很早就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而且效果還不錯。很自然的,美軍也想對日本搞戰略轟炸。之所以一直沒搞成,是因為美軍的基地距離日本本土太遠了(超出了美軍轟炸機的作戰半徑)。而航母又不適合用來搞戰略轟炸。
  到了1944年,出現兩個轉折點:

◇轉折點1——B-29 服役
  1944年5月份,波音生產的 B-29 轟炸機投入服役。這玩意兒是二戰中最先進的轟炸機,各項指標(續航距離、飛行高度、飛行速度、載重、火控系統)都名列第一。於是美軍就擁有了對日進行戰略轟炸的利器。

(下圖是 B-29,綽號「超級空中堡壘」)

  一開始,美軍使用成都的雙流機場進行對日戰略轟炸,但是效果非常不理想:
其一,成都距離日本太遠,B-29 只能轟炸到日本本土的西南地區(沖繩、九州島、本州島西南部);
其二,成都距離日本太遠,B-29 需要減少裝彈量以加裝燃料;
其三,軍事物資(彈藥和維修的零配件)運往成都很麻煩,需要走「駝峰航線」。
  由於上述弊端,從成都起飛進行的戰略轟炸,在整個1944年下半年,才搞了10次,累計投彈量僅僅只有800噸——和後面提到的投彈量對比,800噸少得可憐。

◇轉折點2——美軍攻佔「馬里亞納群島」
  在同年的6月份,出現第二個轉折點——美軍攻佔「馬里亞納群島」。該群島中的幾個大島是:關島、塞班島、提尼安島(天寧島)。以這幾個島嶼為基地,日本本土正好處於 B-29 的作戰範圍之內。而且美軍可以利用海運把大量戰略物資送到這幾個島嶼。
  美軍花了大半年時間擴建島上的機場和相關設施,並把成都的 B-29 全部遷移過來。到了1945年初,對日本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的條件就成熟了。

◇關鍵人物——寇締斯·李梅

  要聊對日戰略轟炸,必須要聊到「寇締斯·李梅」(Curtis LeMay)這個人。
  此人出身於普通工人家庭,沒上過軍校。他從平凡的 B-17 轟炸機駕駛員開始干起,一路升到將軍(二戰時,美軍航空部隊中最年輕的少將)。二戰後,官至「空軍四星上將」,並負責重組美國的戰略空軍司令部。
  寇締斯·李梅的腦瓜子很靈光,他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招數用於對日戰略轟炸。此招數的關鍵點如下:
1. 把「炸彈」改為「燃燒彈」(日本城市的建築物以木結構為主)
2. 把「日間轟炸」改為「夜間轟炸」(日本缺乏雷達和夜航戰鬥機,夜間的防空力量很弱)
3. 把 B-29 的飛行高度降低至「5000至6000呎」(這個高度是日本防空炮火的斷層)
4. 把 B-29 的機關炮和各種彈藥都卸掉,騰出載重量用來裝燃燒彈(這招很冒險,李梅賭日本的戰鬥機所剩無幾)

  事實證明——李梅是個天才。他發明的這種新戰術(綽號「李梅火攻」),對日本造成【毀滅性打擊】。其破壞程度,遠遠超過兩顆原子彈的總和。B-29 因此被日本人稱為「地獄火鳥」。
  下面讓大伙兒見識一下「李梅火攻」的效果。

◇火燒東京
  第1次「火燒東京」是1945年2月23日,出動174架 B-29,東京約2.56平方公里的市區被焚。但李梅對這個效果不滿意。
 
 第2次「火燒東京」是3月9日,當地刮9級大風(據說李梅故意挑大風的日子)。美軍出動334架
B-29(數量接近上一次的兩倍)。飛抵東京上空後,B-29
投放的燃燒彈呈現一個巨大的「十字」形狀——這麼干是為了充分利用風力。而且無論風向如何變化,都可以燒毀足夠大的面積。
  那天的空襲結果,創
了人類軍事史的記錄——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非核武空襲」。有些調查報告甚至認為:那天的死亡人數超過了廣島原子彈。日本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超過8萬(但這
個數據【沒有】包含當地的朝鮮勞工和台灣勞工,也【沒有】包括某些失蹤人口),另有10萬人嚴重燒傷。
  整個東京有41平方公里的面積被焚毀,包括繁華的商業區下町。26萬7千多幢建築付之一炬,上百萬人無家可歸。
  燃燒彈產生高溫讓東京市區的河流都沸騰了。第二天清晨,河面上漂浮著大量【煮熟的屍體】。大火產生強烈的空氣對流(洋文叫「Firestorm」),連轟炸機都感受到熱浪。(俺曾經看過一篇報道,其中提及)某個美軍機組人員說他聞到「烤肉的味道」。
  次日早晨,日本天皇從皇宮地下室出來。當他看到東京市區如地獄般恐怖,驚呆了。前面俺提到:天皇至少在4月份就開始推動和談。原因或許就在這裡。

  為了讓大伙兒意識到戰爭的殘酷性,放幾張當年的照片:

(下圖是:轟炸過後的東京商業區——下町)

(下圖是:3月10日拍攝的東京市區——松坂町,元町)

(下圖是:大量燒成焦炭的屍體)

(下圖是:某街道兩側的廢墟)

  3月9日之後,美軍又多次空襲東京。由於很多東京市民已經疏散,傷亡人數沒有超過3月9日那次。經過多次火燒,東京的工業基本被摧毀。

(下圖是:5月25日對東京的空襲,燃燒彈引發的濃煙覆蓋了大部分市區)

(下圖是:日本投降後於9月10日拍攝的東京市區照片,大部分市區變成平地,只有少數水泥結構的建築還立著)

◇對其它大型城市的火攻
  3月9日火燒東京之後,李梅不給日本人以喘息的機會。
  3月10日晚,出動317架 B-29 轟炸名古屋;
  3月13日晚,出動300架 B-29 轟炸大阪;
  3月16日晚,出動400架 B-29 轟炸神戶;
  ......
  到了3月19日,李梅不得不暫停空襲——因為他用力過猛,把庫存的燃燒彈全用完了。從3月9日到3月19日(僅僅10天),累計投擲燃燒彈近【1萬噸】
  之後,美國本土加大燃燒彈的產量,李梅在4月份恢復對日本大城市的空襲。
  截止6月15日,美軍共進行了17次大規模轟炸,覆蓋日本所有大型城市,而美軍只損失136架 B-29。
  以下是幾張相關的照片:

(下圖是:B-29 機群在橫濱上空密集投彈)

(下圖是:6月4日空襲神戶,密集的燃燒彈投向碼頭)

(下圖是:6月份對大阪的空襲)

◇對中型城市的火攻
  6月15日之後,美軍的空襲擴大到了中小城市和交通線。
  以下是幾張相關的照片:

(下圖是:8月1日空襲日本富山市,圖中的亮點是夜間的火光)

(下圖是:日本九州島垂水市遭遇空襲後,大火蔓延)

◇「焦土轟炸」的戰略意義
  在日本投降前的最後半年(3月到8月),戰略轟炸對日本軍工業的破壞如下:
煉油工業產量下降83%
飛機引擎產量下降75%
飛機機身產量下降60%
電子裝備產量下降70%
(以上數據摘自李德·哈特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第658頁。這幾天俺會抽空把此書上傳到網盤)

  對工業的打擊還不是最關鍵的。更致命的打擊是——動搖的日本的民心。在戰略轟炸沒有開始之前,雖然日本海軍已經在太平洋上吃了多次敗仗,但日本普通民眾依然深信——大日本皇家必勝。
  等到美軍進行幾個月的戰略轟炸之後,失敗情緒開始在普通民眾當中蔓延。不光民眾,連很多軍官都開始意識到:這場戰爭沒有希望打贏。
  同樣在李德·哈特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中,也提到類似觀點:

尤其是轟炸作戰的事實使得日本人民認清:他們的軍隊已經不能再保護他們。於是投降,甚至於無條件的投降,也都無可避免。8月間的原子彈不過是再次確實證明大多數日本人民(除了瘋狂的軍國主義者以外)所早已認清的事實而已。

日本投降的關鍵性因素——戰略封鎖(飢餓戰術)
◇概述
  日本的地緣環境是很倒霉的——它是個島國,而且極度缺乏資源,很多基本物資(糧食、鐵礦、石油、焦炭、橡膠)都需要靠進口。所以,美軍在進行戰略轟炸的同時,也對日本進行戰略封鎖——切斷日本的海上運輸線。
 
 在以往的戰爭中,「海上封鎖」常用的招數是潛艇戰(一戰和二戰都這麼干過)。當時日本已經加強了商船的海上護衛,繼續用潛艇封鎖,效果不理想。於是美軍
採用一種新的封鎖方式——使用水雷封鎖日本的航線。該作戰計劃代號「飢餓」(這個名稱很貼切),由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授權尼米茲上將負責。
  傳統的布雷方式靠的是水面艦艇。由於當時美軍已經完全掌握日本本土的制空權,所以尼米茲決定用「空中佈雷」的方式,效率比較高。和「焦土轟炸」一樣,該任務也是由 B-29 來搞定,具體落實的指揮官依然是李梅(看來他是日本人的剋星)。

◇實施過程
準備階段
  1945年1月,美國海軍的水雷專業人員到達提尼安島,設立了水雷裝配中心。他們負責對水雷觸發引信進行調整和改進,以增加日軍清掃時的難度;同時為水雷加裝降落傘(減緩空投時的下落速度),避免入水時因為壓力過大而爆炸。
  同樣在1月,美軍出動B-29在越南和新加坡的周邊海域布雷(這兩地尚在日軍控制下)。這是美軍在二戰中首次大規模的航空布雷行動。選擇越南和新加坡進行空中佈雷,主要是為了進行實戰演練。

第1階段——3月27日至5月2日
  出動B-29轟炸機246架次,布雷2030枚。
  布雷海域:下關海峽、吳港、佐世保軍港。
  直接效果:日軍增援沖繩的「大和艦隊」無法經下關海峽南下,改由豐後水道南下。因此,該艦隊過早地進入美軍飛機的攻擊範圍。大和號超級戰列艦(日本海軍最後的家當)被擊沉。

第2階段——5月3日至5月12日
  出動B-29轟炸機195架次,布雷1422枚(此次布雷開始使用抗掃能力較強的「水壓水雷」)。
  布雷海域:除繼續在下關海峽進行佈雷,還在東京、大阪、神戶等港口和瀨戶內海主要航道上佈雷。
  直接效果:由於瀨戶內海遭到水雷封鎖,從中國東北和朝鮮駛來的許多船隻無法進入瀨戶內海,被迫改到九州或本州西北港口卸貨。

第3階段——5月13日至6月6日
  共出動B-29轟炸機209架次,布雷1313枚(此次布雷開始使用另一種抗掃能力較強的「低頻音響水雷」)。
  布雷海域:由於瀨戶內海遭封鎖後,日本船隻改往九州或本州西北停靠。所以此次布雷集中在上述水域。
  直接效果:日本被迫於5月14日、5月23日、5月27日關閉清水、橫濱和東京港。日本與亞洲大陸的海上運輸量急劇下降。

第4階段——6月7日至7月8日
  出動B-29轟炸機404架次,布雷3542枚。
  布雷海域:繼續補充日本各個港口的水雷。
  直接效果:日本的海上運輸量繼續猛降。以神戶和大阪港為例,5月卸貨量為32萬噸,而7月僅為4.4萬噸,降幅達86%!

第5階段——7月9日至8月15日
  出動B-29轟炸機474架次,布雷3746枚。
  布雷海域:除了繼續在日本港口布雷外,開始在朝鮮的釜山、羅先、馬山、元山、興南、清津等港口佈雷。
  直接效果:連原先停泊在朝鮮的商船也無法出海。

(下圖是:B-29 正在投放水雷)

(下圖是:帶有降落傘的水雷)

◇「飢餓行動」的戰略意義
  簡而言之:日本的海上生命線基本癱瘓。
  這四個半月中,日本的進口物資下降了至少九成。很多急需的戰略物資(石油、煤炭、鐵砂)供應不上,導致軍工企業紛紛停產;再加上燃料極度缺乏,日軍大批飛機、艦艇被迫停飛、停航。
  糧食方面:從中國搜刮來的250萬噸大米,堆在朝鮮港口運不出去,而日本國內卻鬧糧荒。為了優先保證軍隊口糧,給平民的糧食配給降至最低限度。假如日本沒有在8月15日投降,(一段時間之後)連軍隊的軍糧也會短缺。這種情況下,再狂熱的武士道精神也無法對抗飢餓。

◇補充說明
  估計某些讀者會納悶:為啥日本人不採取掃雷措施捏?
  在維基百科關於「飢餓行動」的詞條,提及如下這段:

當時美國海軍正開發各種不同的水雷,有磁力引爆的M4以及M11、利用磁力、音響、水壓的互換性引爆的M9、磁力/水壓並用的A6等。各種水雷被廣泛應用在此次作戰計劃。
日本海軍總共使用了2至5套掃雷方式來針對磁力水雷,並且使用音爆彈引爆音響水雷,但卻並未有效採取針對「水壓水雷」以及「低頻音響水雷」的掃雷手法。

  現在你是否深刻體會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不行,戰爭中就會被別人玩死。

日本戰敗的必然性
◇日本軍事上的弱點
  從太平洋戰爭一開打,日本就一直緊缺幾樣東西——航空母艦、艦載機、艦載機飛行員。
  缺少航空母艦和艦載機,表面原因是——日本的工業實力不如美國;但,即使日本的工業實力跟美國一樣好,它造航母的速度還是不如美國,因為日本【本土】缺少很多戰略資源(比如鐵礦石)。
  二戰前,日本有非常多優秀的海軍飛行員。但是跟美國開打之後,這些優秀的飛行員陣亡一個就少一個(沒有得到補充)。為啥捏?因為訓練一個優秀的飛行員,需要消耗很多航空燃油。而戰爭期間,日本的石油很緊缺。所以日本沒能補充優秀的艦載機飛行員。

◇美國軍事上的強項
  美國的情況正好跟日本相反。二戰前,美國無論是航母數量、還是優秀的艦載機飛行員,都遠遠不如日本。但是美國的工業實力世界第一(而且遠遠超過第二名),美國本土的各種戰略資源(媒、鐵、石油)都很齊備。
  結果就是:美國參戰時間也就「3年零8個月」,單「護航航母」造了超過100艘,「作戰航母」造了30多艘。至於作戰飛機更是不計其數。

以下是美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投入服役的航母列表(不含「護航航母」)
編號
名稱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備註
CV-9
埃塞克斯號
1941年4月28日
1942年7月31日
1942年12月31日
1969年退役
CV-10
約克城號
1941年12月1日
1943年1月21日
1943年4月15日
與CV-5同名,1970年退役
CV-11
無畏號
1941年12月1日
1943年4月26日
1943年8月16日
1974年退役
CV-12
大黃蜂號
1942年8月3日
1943年8月30日
1943年11月29日
與CV-8同名,1970年退役
CV-13
富蘭克林號
1942年12月7日
1943年10月14日
1944年1月31日
1947年退役
CV-14
提康德羅加號
1943年3月1日
1944年2月7日
1944年5月8日
1973年退役
CV-15
倫道夫號
1943年5月10日
1944年6月28日
1944年10月9日
1969年退役
CV-16
列剋星敦號
1941年7月15日
1942年9月26日
1943年2月17日
與CV-2同名,1991年退役
CV-17
碉堡山號
1941年9月15日
1942年12月7日
1943年5月24日
沖繩戰役被神風自殺飛機重創,1947年退役
CV-18
胡蜂號
1942年3月18日
1943年8月17日
1943年11月24日
與CV-7同名,1972年退役
CV-19
漢考克號
1943年1月26日
1944年1月24日
1944年4月15日
1976年退役
CV-20
本寧頓號
1942年12月15日
1944年2月26日
1944年8月6日
1970年退役
CV-21
拳師號
1943年9月13日
1944年12月14日
1945年4月16日
1969年退役
CVL-22
獨立號
1941年5月1日
1942年8月22日
1943年1月14日
二戰後用作核彈試驗的靶艦
CVL-23
普林斯頓號
1941年6月2日
1942年10月18日
1943年2月25日
萊特灣海戰被日軍重創,後自沉
CVL-24
貝勞森林號
1941年8月11日
1942年12月6日
1943年3月31日
1960年退役
CVL-25
科本斯號
1941年11月7日
1943年1月17日
1943年5月28日
1947年退役
CVL-26
蒙特利號
1941年12月29日
1943年2月28日
1943年6月17日
1956年退役
CVL-27
蘭利號
1942年4月11日
1943年5月22日
1943年8月31日
1947年退役
CVL-28
卡伯特號
1942年3月16日
1943年4月4日
1943年7月24日
1967年借給西班牙,1989年退役
CVL-29
巴丹號
1942年8月31日
1943年8月1日
1943年11月17日
1954年退役
CVL-30
聖哈辛托號
1942年10月26日
1943年9月26日
1943年11月15日
1947年退役
CV-31
好人理查德號
1943年2月1日
1944年4月29日
1944年11月26日
1971年退役
CV-36
安提坦號
1943年5月15日
1944年8月20日
1945年1月28日
1963年退役
CV-38
香格里拉號
1943年1月15日
1944年2月24日
1944年9月15日
1971年退役
CV-39
尚普蘭湖號
1943年3月15日
1944年11月2日
1945年6月3日
1966年退役
  編程隨想註:
  1. 表格中的數據來自維基百科(史上的每一艘航母都能找到相應的維基詞條)
  2. 表格中編號以 CVL 開頭的,是輕型航母。
  3. 除了上表列出的,尚有9艘作戰航母(編號如下)是二戰期間開工建造,但投入服役時,日本已經投降。俺就不列出來了。
(CV-32、CV-33、CV-34、CV-37、CV-40、CV-41、CV-42、CV-43、CV-45)

◇日本有打贏或打平的可能性嗎?
  偷襲珍珠港之前,日軍名將山本五十六就很擔心日本的前途。他曾經在哈佛留學而且擔任過日本駐美國大使館的武官,很清楚美國的戰爭潛力。實際上,他一直反對跟美國開戰。但是在當時的日本軍部,狂熱的少壯派軍官已經佔據主導。
  電影《虎!虎!虎!》中,山本五十六有一句經典台詞:我們驚醒了沉睡的巨人,現在他已怒不可遏。(這句話應該是編劇虛構的,但可以大致反映出山本五十六的真實想法)
  有些軍事史學家提到說:不論日軍擊中的是修理蓬還是航空母艦,對珍珠港的襲擊本身就已經決定了日本戰敗的命運。
  俺認為上述觀點非常正確——即使日軍的運氣足夠好,開戰時能夠把美軍的6艘作戰航母全部擊沉,只需要2年(甚至更短),美國海軍的實力就會反超。看看上面那個表格,美國海軍單單在1943年一年,就有15艘新建的航母投入服役。

中國戰區的意義有多大?
  俺把這個話題放到本文的末尾來聊,前面的內容相當於鋪墊。

◇俺的分析
  要聊「中國戰區的意義如何」,可以採用「反向思考」的方式。咱們來假設一下:如果中國戰區的最高指揮官老蔣早早就投降日本,對二戰的戰局會有哪些影響?
  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第198頁)記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在滿洲有13個師,中國大陸(長城以南)有22個師。
  如果整個中國戰區不抵抗,那麼日本可以把關內(長城以南)的陸軍(22個師)抽調到其它地方;但是東北的日軍還是要保留(因為駐紮東北的日軍,是為了防蘇聯)。
  那麼,這些(從關內)抽調出來的日本陸軍,能延緩日本的崩潰嗎?俺的回答是:不能。下面是俺的分析。
  1
  本文前面已經論證了,導致日本崩潰的主要原因是「戰略轟炸」和「戰略封鎖」。
  2
  美軍能夠【高效地】實施「戰略轟炸」和「戰略封鎖」,是因為兩個條件:其一是 B-29 投入服役;其二是美軍攻佔幾個關鍵性島嶼,作為 B-29 的基地。
  3
  顯然,日本無法阻止波音生產的 B-29 投入服役。所以日本如果想要延緩崩潰,只能阻止或延緩美軍攻佔那幾個關鍵性島嶼。
  4
  那麼,從中國抽調出來的日本陸軍,能否用來加強關鍵性島嶼的防禦捏?俺認為:不能。
  因為這幾個關鍵性島嶼,本身都很小(數據如下,摘自維基百科),只能部署有限的地面部隊(而且已經有部署了)。另外,面積很小的島嶼,沒法構建縱深防禦體系。

塞班島120平方公里
提尼安島(天寧島)101平方公里
硫磺島22平方公里
(作為對比,長江口的崇明島是1225平方公里)

  5
  從上述這幾個步驟的分析,你可以看出——不管中國戰區的局勢如何,對美國佬的策略(戰略轟炸和戰略封鎖)都不會產生太大影響。換句話說,不管中國戰區如何,日本崩潰的時間表【不會】有太大變化。

◇補充說明
  有些讀者會問:如果中國戰區的意義不大,那為啥美國要向老蔣提供軍事援助?
  俺的觀點是:抗戰期間美國給中國的援助,主要是「政治意義」而不是「軍事意義」。老蔣是美國的政治盟友,如果老蔣讓日本人給滅了,美國方面就要重新物色一個新的政治盟友(這就增加了變數和風險)。
版權聲明
本博客所有的原創文章,作者皆保留版權。轉載必須包含本聲明,保持本文完整,並以超鏈接形式註明作者"編程隨想"和本文原始地址。


這和「全宇宙都是韓國的思密達」有什麼區別?


「如果沒有我,師父和大師兄早被妖精吃了。」

--摘自《沙和尚回憶錄》


你沒聽說過嗎?
看了電視上充斥的抗曰神劇,我終於明白:
要是美蘇不跟著搗亂,我們早就把鬼子打敗了。哪還用八年?!

看著這些抗曰女神,潘少將有話說:你們真是來抗曰的嗎?


日本自身實力屬於二流,遠不如德國,比戰爭動員前的蘇聯都差。而且日本佔領東北十多年,東北資源又不很差,但是最後重工建設也就那個水平,要是在技術上真牛逼,絕對不是後來那個熊樣子。所以說,日本就怎麼吊打中國,美國怎麼吊打日本。
此外,日本在中國的推進速度已經基本上Max了。「三個月亡國」那是真吹牛逼,只有可能是政府整體投降。否則就看日本那個補給和對淪陷區的管理水平,沒戲。
最後,即便不是二戰這個背景,日本全心征服中國,這麼大國家,也會有其他國家來干預和殖民的,尤其是毛子。整體淪陷並不是最糟糕的結局,那不過是又一個大清而已,戰爭中瘋狂的思潮也不太可能是常態,而且如果是常態那這個國家遲早要完蛋。
最可怕也是最有可能的結局,是陷入被分裂的命運中。那樣真的就完蛋了。
從民族命運上來說,把日本人攆回去是上籤;被日本整體征服,是中籤;被分裂,才是下籤。一旦被分裂,想再到大一統,恐怕就真的困難了。


不知道提出這個觀點的人有沒有看過9.3閱兵直播。

我在觀看直播時注意到這麼一段話:(注意劃線處措辭)

中國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戰場,並且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抗擊和牽制了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陸軍主力,殲滅日軍一百五十萬餘人,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建立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並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羅斯福、邱吉爾、斯大林,都思考過同一個問題,如果沒有中國,戰爭結局將會怎樣。他們的答案是,如果沒有中國,日本法西斯可能南下印度,西進中東,北攻蘇聯,並與德意法西斯會師,人類歷史的黑暗一頁不可能在1945年終結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三千五百萬人以上,約佔各國傷亡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偉大貢獻。

來源:中央電視台2015閱兵的解說詞

且不論三巨頭是否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得出了這個結論,至少在官方宣傳口徑中,並不認同「二戰沒有中國,美英俄法必將亡國」的言論。沒有中國的牽製作用,二戰不會在1945年結束,但不意味著法西斯將取得勝利。


推薦閱讀:

為何ARVN在越戰中無法做到像朝戰後期韓軍那樣快速整補保持戰鬥力以及有效清剿後方的游擊隊?
美國是否有其特殊性?
秦朝以後,中國的哪些武器、裝備有希望成為概念武裝?
如何看待將要對中越邊境的雷場全面清除?
毒舌是怎麼煉成的?

TAG:歷史 | 戰爭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太平洋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