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大戰」博茨大戰(Battlebots)2015 賽季已經結束,大家覺得冠軍選手有什麼過人之處?
有些劇透嫌疑了,哈哈,不過我看有不少人總覺得Bite Force的冠軍來得很莫名其妙?我覺得是一個設計的非常好的均衡型選手,大家怎麼看呢?
最後一集的地址:【更新自翻720p熟肉】【完結】花落誰家?——新博茨大戰第六集
Bite Force的建造過程:
非常感謝大家發表的看法,我在這裡也說一點點我自己的見解,可能廢話很多,讓大家見笑了,因為一開始是在貼吧里發的,所以一些語言選擇很。。。調侃化,如有冒犯請見諒:
並不容易但實至名歸的冠軍—記Bite Force博茨大戰奪冠
我說了要寫篇文章總結紀念一下新博茨大戰第一屆冠軍Bite Force的誕生,我知道很多人都說它是什麼「菜雞」、「弱雞」乃至各種家禽或者「靠運氣」、「靠故障」才能拿冠軍的撿漏的。我希望能從自己的觀點來說一下這位由衛冕冠軍所設計的機器人的成功之路,以及我個人對此的一些看法。希望這樣能讓大家更全面的了解一下機器人格鬥究竟是怎樣的。以及——為啥我沒被打臉。
1.賽前觀察以及各種猜想廢話
說句實話,其實我一開始對Bite Force這個相對來說很路人甲的外觀也根本沒怎麼在意,因為在設計理念上它屬於已經被無數人模仿過的Clampbot,什麼叫Clampbot呢?就是我在翻譯里口胡的所謂「抓舉型機器人」,它的設計特點就是通過上下兩部分夾子的作用來抓住對手,把對手揮舞在空中各種裝逼炫耀,並且還可以送到各種場地機關賺分,如果能扔出場外的話還可以直接KO對手。這種設計當時很炫酷,不過問題也很大,那就是這個結構相對要比單純的舉升武器要複雜,更沉重,也更不可靠,直到2000年一台機器人的出現才完全實用化這種設計,它叫啥呢?就是第一輪撒網的那位,Derek Young的Complete Control,通過氣動與電機的互相配合實現了強勁的爆發力和可控的揮舞動作。當年還是中量級機器人的它再後來曾獲得過亞軍。這才讓Clampbot從此成名。
(這就是當年的Complete Control,最後在00年博茨大戰2.0是八強。)
但是在15年之後的現在,這樣的設計已經很平常了,而且實際上抓舉類,尤其是在重量級里,成功的很少,或者說幾乎沒有。所以我當時也理所應當的覺得他是一個類似炮灰的角色,其實我覺得比較奇怪的是這一屆博茨大戰突然有三台抓舉類選手,Complete Control作為這個類型的起始可以理解,但是Overhaul和這位的選擇我當時一直覺得不太符合常理。當然隨後的事實告訴我依然見得太少想的太窄,那就是後話了。
最後:Paul自己承認了Bite Force的靈感就是Complete Control。。。。
2.第一輪的大驚喜——對陣Warhead(資格輪)
不過在隨後的博茨大戰季前預熱里,Bite Force倒是強行回到了大家的視線里(包括我),原因也很簡單了——它是利劍(Razer)團隊的機器人Warhead在首輪的對手。當時由於大家的童年情節(利劍最強、利劍默秒全、利劍來了這些都是XX)以及Warhead本身非常具有藝術性的外表,都以為Bite Force是來送人頭和經驗的,我雖然沒覺得Bite Force會上來就被砍掉,不過也覺得不會那麼的。。。。有機會獲勝,畢竟那時候對13年之後再次改進的Warhead究竟實力如何也是處於未知狀態,雖然我通過季前預告片已經知道Bite Force有應對旋轉武器套件了——就是那個大鏟子。
之後的正賽表現其實大家印象都相當深刻了,Bite Force一開始就從側面死死頂住Warhead,而Warhead本身就有缺陷的設計造成側翼變成了非常大的攻擊目標。同時武器效率的缺乏讓它也無法對Bite Force造成足夠的損傷,武器全部只能擊中鏟子,而鏟子也很好的吸收了這些能量,近乎毫髮誤傷。這導致Warhead可以被Bite Force安心的從場地這一側推向另一側,遊走於機關與護欄之間,Warhead則表現了各種雜技動作,直到轉盤停轉。
停轉之後Warhead就更是死路一條,首先轉盤被Bite Force的前鏟掛住,這樣對於Bite Force來說方便極了,直接推向鐵鎚,之後Bite Force則使用了自己前方的鋼叉,也就是夾子的下半部分抓住Warhead拖行,最後還來了個過肩摔。等到這一切的折磨結束之後,比賽也接近尾聲,Warhead就在不少人目瞪口呆的表情下以3-0的判決輸掉了比賽。
我記得有彈幕說Bite Force的取勝在於「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其實Bite Force並不快,履帶設計不是為了速度,而是為了抓地力。實際上Bite Force依靠的是可靠的設計以及合理的戰術獲得了勝利,這算是讓我開始關注它的起因,但是讓我對它更感興趣的原因不只是這個。
最主要的原因是反應遲鈍的我在賽後才發現隊長Paul Ventimiglia很眼熟,後來才想起他就是原先09年博茨大戰專業賽冠軍——Brutality的設計和駕駛者。。。。當初他還在WPI讀大學,現在已經帶領著自己的公司來參賽了,真是時過境遷,說實話他變化有點大,我真沒認出他來。。。所以後來一想以這麼大的優勢贏Warhead也很正常,要是新人隊伍也不會有這麼高的戰術執行效率,原來是衛冕冠軍啊。。。。順便一說Paul是博茨大戰發展賽出身,高中時期就參賽眾多,這一點電視上的主持人沒說謊。
附一張最早Paul高中時參與發展賽的照片:
3.極其掙扎的第二輪——對陣Hypershock(16進8)
由於坑爹的製作方選擇在首輪跳過四場資格賽,因此大家對Hypershock的印象很淺,很多人甚至直到第二輪比賽開始才知道居然有這麼個玩意參賽。不過它的實力一點也不含糊,前方的轉輪設計在輕量級和中量級賽事中都有廣泛引用,而且非常成功,同時隊伍還做了一對液壓鉗子來抓住對手。雖然第一輪隊長Will Bales的父親和他弟弟搞的機器人Mohawk上來就被KO了,不過從中依然也可以看到那個轉輪威力所在。所以對於Bite Force來說這場比賽肯定會不容易,實際上對上賽事中的絕大部分選手,Hypershock都會很難纏,所以其實根本不是什麼菜雞的問題,Bite Force這次簽運有點差,遇到了一個難以對付的對手。
而事實證明了Hypershock不只是難以對付,幾乎是難以戰勝。Bite Force磁力履帶設計所帶來的推力優勢在這場比賽中不知為何幾乎完全消失,上來就被Hypershock推到Pulverizer那裡來了一頓痛揍。隨後Hypershock又啟動了轉輪,Bite Force直接被打上了天,大頭朝下落地。要命的是Bite Force的旋轉武器應對套件還導致它難以自救,如果不是Hypershock好事的想把Bite Force送上Screw求得快速KO(可以理解,格鬥機器人一大準則就是能KO得越快就越好),Bite Force真的連自救都有問題。到這個時候為止,即使比賽進行到結束,Hypershock也有決定性的優勢。
不過隨後故事情節突然急轉直下,Hypershock賽前使用的老爹的速度控制器似乎依然難以保證不出問題,Hypershock出現了和第一輪最後一樣的故障。瞬間青煙四起,這意味著它出現了嚴重的故障,失去了行動能力的Hypershock終於被Bite Force抓住機會推來推去,並最終在護欄旁邊被裁判倒數計時,即使Bales大吼Paul掀翻我來讓裁判誤以為他有行動能力也無補於事。Bite Force就以這樣奇怪的進展KO晉級。
就我個人而言,這一場絕對是Bite Force在本屆比賽里最危險的一場,如果Hypershock撐到比賽結束,Bite Force都極有可能出局。不過它贏了,有的時候運氣還是挺重要的,當然實際上也不能說太走運——畢竟Bite Force根君Paul所說的,在動力上也出現了故障。
那麼為什麼我在這一集播出之後口胡呢?一方面是根據一些預告片段,這意味著Bite Force鐵定會走得挺遠,另一方面Bite Force連這種差不多是最苦手的境況都撐了下來,那之後的挑戰也不是大問題。大家可能覺得是弱雞,其實耐力才是最難能可貴的東西,Paul自己也說從比賽中倖存下來才是最難的。所以我覺得——Bite Force有能力奪冠。
4.緊張卻穩操勝券——對陣Overhaul(四分之一決賽)
終於遇到一個非旋轉類對手了,Bite Force的抓舉套件終於能用了,這將是隊伍在本屆比賽第一次使用,很多人就此說這讓比賽很無聊——不過針對不同選手進行進化本身就是格鬥機器人中非常常見的現象,尤其是近幾年來。不信,就去看水管工大叔和比利王吧。Bite Force已經算是很保守的了,而且面對旋轉武器不做針對就去當肉盾,建造者自己也不會願意的,不是么?
由於之前和Donald Hutson的Lock-Jaw的撕逼事件(實際上雙方在維修區就解開誤會了),Overhaul的名聲在本輪已經在部分觀眾眼裡下降到了極點,配合Charles Guan意義不明的貓耳,這種負面態度更加嚴重。不過仔細看了前兩輪比賽的人應該都能發現,面對非旋轉類武器的時候,Overhaul非常非常難纏。因為它的設計合理而且駕駛技術相當不錯——這一點和Bite Force很像。也預示著雙方的這次對決一定非常艱難,實際上在八進四中Overhaul對陣其他的非旋轉武器也會給對方造成很多麻煩,它根本不是「菜雞」,況且想想Lock-Jaw團隊這個在09年錦標賽拿到亞軍的專業隊伍最終還是輸給了他們,戰鬥力能差么?所以評價選手實力的時候還是得看實戰表現,雖然我也挺不喜歡這隊的,但是得承認他們的作品實力相當不錯。
那麼Bite Force的優勢在哪裡呢?我之前也說到過,就是磁力履帶設計所帶來的更好的推力。雙方連武器設計都是類似的,那麼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誰也抓不住誰,那關鍵時刻就得拼動力,而在這一點上的優勢會起到近乎決定性的作用,事實也是如此。
從比賽一開始,Bite Force就利用自己履帶的力量將對手死死頂在牆上,Overhaul拼盡全力卻難以逃脫,雖然這個過程被很多人以豐富的想像力腦補成了某種場合。不過實際上這也屬無奈之舉:雙方太類似了,駕駛也都很好,結果自然是武器難以抓住什麼機會。這種情況拼什麼,自然只能拼動力,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就和Witch Doctor對陣Tombstone時的刺刀見紅一模一樣,只不過不那麼直觀——但是也不至於叫」菜雞互啄「。這個過程中Bite Force還意外的差點掀翻Overhaul,其實如果掀翻了那結果就和第一輪最後一樣,Overhaul會因為無法自救被KO,不過鑒於當時情況混亂,能壓制住對方已經難得了。
但是在最後一分鐘里,Bite Force的一個小小的遲疑卻被Overhaul牢牢抓住,並藉機舉起了對手,甚至在比賽結束的時候還將Bite Force掀翻。很多人就認為Overhaul該贏了,怎麼麻省理工隊每次都這麼「走運」云云。但是關於這最後的反擊,其實看上去雖然聲勢浩大,但實際上的實際得分幾率卻並不大。首先Overhaul的反擊和之前Bite Force的壓制不同,是用武器抓住並舉著對手不鬆手,這在博茨大戰中並不算主動的進攻或者控制,雙方死纏在一起對雙方都沒有什麼得分優惠,因為看不出來是誰控制誰,但對於Overhaul來說當時已經沒有時間,只能拚死一試;之後Overhaul掀翻Bite Force時一直在頂著對手,如果想要造成倒數計時並KO是需要在對方不干涉的情況下判斷出來的,所以Overhaul也沒有直接翻盤獲勝的機會。那麼根據整場比賽的表現來看,Bite Force贏得毫無問題。
最後雖然裁判們得下場觀察雙方損壞來決定勝負,但最後的結果依然是3-0,Bite Force以一邊倒的優勢獲勝晉級,我認為這完全合理。
5.幸運,但絕非只靠運氣——對陣Ghost Raptor(半決賽)
實際上正如之前所說的,Ghost Raptor的開關問題讓比賽從一開始就沒了懸念,Bite Force直接展示了自己的設計用途,這一點連Paul都在賽後說了出來。不過即便如此,這也不意味著Bite Force就是一個靠運氣走到現在的選手,不信,就看我之前的解釋吧。
Ghost Rpator和Bite Force有點類似,都是賽前不被大家看好的選手,但依靠著驚人的適應能力和均衡性走到了現在。但是Ghost Raptor由於戰勝很多人心中的奪冠熱門(我沒覺得)——Icewave而出了大名,同時也帶來了賽前魔改是否合理這種問題。至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在之前也已經說過了,而且組委會在第二屆還會進一步鼓勵適應性設計,我認為這無可厚非。那麼既然在之前都設計了非常有效的針對套件,這次Ghost Raptor怎麼沒有什麼奇形怪狀如上次的除冰器一樣的東西呢?
原因就在於Bite Force並不像一些旋轉武器一樣擁有極為明顯的優勢和弱點,他是一個均衡型的選手,並不極端。不極端也意味著不會擁有突出的優勢和弱點,沒有突出弱點,自然也就無法作出針對性改造。最終Chuck想到的也只是改進舉升器前端,來試著挑斷Bite Force的履帶而已,而這對於駕駛極好,靈活性上佳(注意不是速度上佳)而且推力強勁的Bite Force來說也很難做到。所以即使在賽前,Bite Force的獲勝機會都要大於Ghost Raptor。
而Ghost Raptor的故障則從根本上決定了比賽的結局:沒有作出多少抵抗的它很快就被抓住,送到各種機關上,然後掀翻,被送上Screw,KO。Bite Force的確在這一輪比較走運,不過這可不是說它就是個靠運氣的「弱雞」。
6.真的靠的是簽運?——對陣Tombstone(決賽)
終於說道決賽了,不過在這之前我發現很多人到了決賽都還說Bite Force是「冷門」,我覺得挺難理解的:一路已經走到決賽了,難道還能算是「冷門」?而且我覺得大家似乎從第二輪開始就忘了Bite Force被派發的種子排位了:三號,僅次於Tombstone和Icewave。結果就被莫名其妙的說成是冷門選手,這是怎麼回事。。。還是說覺得Bite Force還是所謂的「菜雞」,不應該進決賽
還有說Bite Force簽運好的,那麼難道同樣進入到決賽的Tombstone簽運就不好么?前兩輪遇到的對手完全讓它幾乎不受損傷(Ray Billings自己也承認了),可是大家都沒說什麼,就覺得「電風扇無敵」。我從一開始就說旋轉武器在現在的格鬥機器人中不算強勢,但是大家都不認為,我也說過前兩輪Tombstone對付的都是對它很難造成威脅的類型,大家還是似乎沒聽到,實際上如果第一輪Beta可以出戰的話,Tombstone的命運都很難說,所以我一直在說Tombstone這次簽表很不錯了,讓它能幾乎沒有戰損的進入到四分之一決賽,這對旋轉武器至關重要,因為多輪比賽下來旋轉類受到的衝擊和負擔遠高於其他類型。即便如此在四分之一決賽Tombstone依然收到了巨大的挑戰,並且受損嚴重,武器都被廢了,這時候似乎真正覺得Tombstone沒那麼具有統治性的也很少,也許是第一印象太重的原因?何況Stinger這個之前對陣Tombstone勝多負少的還被Bronco義務幹掉了,這對於Tombstone才是天大的好事,否則Stinger如果晉級Tombstone就真的有得可忙活了。
反觀Bite Force,它從第二輪對付的Hypershock開始實際上就都是非常棘手的角色,結果利用耐力和操作等來的勝利就被人說成是「菜雞互啄」,四分之一決賽對陣Overhaul也是一樣。我也覺得這樣看比賽的心態不太正確,有人甚至說決賽也變成了「菜雞互啄」,沒意思。那什麼叫有意思?Tombstone毀掉對手才有意思,別人能夠成功反制並利用戰術勝利就不叫有意思?這樣贏了比賽就叫「菜雞」?我真的不知道這些人的評價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以這樣心態看近幾年的格鬥機器人賽事,那「菜雞」贏的次數太多了,某些人非得氣死不可。
說回到比賽本身,我之前也說過,對陣旋轉武器戰術非常簡單:往死里撞他,撞停或者把武器撞出故障,你就贏了,當然如果你撐不住被武器打爛,他就贏了。這句話不是我的原創,來自於建造者Mark Jorger,他的兒子(已故)Aaron開了一個小的問答專欄叫Ask Aaron,可以在機器人大擂台吧的友情鏈接里找到。這一點在本屆所有的旋轉武器比賽中都可以得到應驗:Warhead被Bite Force撞到武器停轉,所以它輸了;Icewave打爛了全力衝刺的Razorback,所以它贏了;Witch Doctor先於Tombstone武器撐不住了,所以最終Tombstone險勝。本場比賽也是如此,Paul Ventimiglia的駕駛技術非常精湛,配合Bite Force的前鏟和抓地力優勢上來就把Tombstone頂到了護欄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分數;之後的多次衝擊和逼停最終讓Tombstone不堪重負,電池過流起火,也基本定下了比賽的格局
有人說Tombstone為什麼不繞側呢?他繞了,但是旋轉類由於武器本身的陀螺效應會導致難以駕馭,何況Tombstone是一個兩輪機器人,比起Bite Force的履帶來說本身就更難以控制。這絕不是Ray Billings所謂的駕駛「渣」——想想也知道,Tombstone和原型Last Rites從06年左右就在參賽,Ray自己開了快10年能不知道怎麼儘力開到最好么?他儘力了,但是Tombstone乃至旋轉類機器人天生的缺陷讓它不可能在靈活性上佔到上風,更何況對面的Bite Force靈活性和推力還如此的喪心病狂。簡單而說就是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聽著很無賴,但事實絕對如此。
那麼正面對手呢?大家也看到了,即使是追求繞側的戰術下,Tombstone依然在比賽差不多進行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就電池起火了。如果正面衝突,電機、電池以及傳動系統的壓力只會更大,何況Ray Billings這個機器人瘋子為了追求武器效率給Tombstone用的完全是鏈條傳動。過去Last Rites就有過很多次衝擊過多自己壞掉的例子,實際上這次Tombstone最大的改進也不是威力,就是對衝擊的緩解上,即便如此依然容易在多次衝擊下出現故障,這就是旋轉類固有的缺陷。Ray想要避免這一點,所以自然不會正面硬上。不過在比賽過程中Tombstone依然意外的得到了擊中Bite Force側面的一兩次機會,不過Bite Force的機身也比大家想像的要結實得多(不是樂高好吧= =),相當厚的硬鋁,很好的承受住了這幾下,馬上攻擊繼續
(Bite Force的機身,注意加強結構和鋁板的厚度)
當然,Tombstone的進攻也並不是白費力氣,最後Bite Force的前剷出現了變形,卡住了一側的履帶。讓它的行動能力受到了阻礙(儘管已經留有變形餘量也依然如此,足見衝擊的力道)。Tombstone在最後想通過駕駛來將對手推上Screw來實現逆轉,當然這也絕對是不可能的。旋轉類機器人的特性決定了它註定會把注意力放在武器上,行動能力沒法進行太多的顧及,更何況作為一個兩輪機器人Tombstone面對Bite Force的磁力履帶也絕對是沒有勝算的,事實也是如此。所以在最後這一點點插曲的陪伴下,比賽計時走到了零。Bite Force將一個簡單的戰術進行到近乎完美,不論如何都是實至名歸的贏家。
最終的結果也是如此,綜合了損壞、進攻性、控制以及戰術四方面考慮的三位裁判給出了3-0的一致裁決,Paul Ventimiglia成為了博茨大戰史上第一個用兩台不同設計的機器人蟬聯冠軍的人,相當了不起。
綜合來講,Bite Force的冠軍之路,是它的綜合性能的體現,實際上機器人格鬥最考驗的是什麼,就是你的均衡性。看上去沒有亮點的Bite Force依靠著設計合理有效的武器、技術精湛的操控,以及極其強大的可靠性,從第一輪的爆冷出場,到後兩輪的耐力對陣,再到決賽的完美戰術,展現了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擁有相當實力的總體性能。通過了5場完全不同的對決的考驗,當然是實至名歸的冠軍。冠軍不只是要看你以力量壓倒一切,也要看你隨機應變克服重重困難,誰能脫穎而出?Bite Force就是答案。
冠軍戰非常精彩~!
最終的結果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彈幕大神們紛紛噴墓碑操作不好,那其實是墓碑的旋轉武器轉動慣性帶來負面作用,每走一步都要修正方向,直線衝鋒都很難了,何談靈活操作?
最終冒煙也不是單純的機電故障,而是被BF的戰術針對了。BF儘力卡住墓碑的電機,導致電池放電電流過大(甚至卡規則的10s去爭取時間)最終成功耗到墓碑電池報銷。這很可能就是BF的既有戰術。
旋轉系威力雖大,但是容易被針對、改裝難度大、機動性差的缺點在這一季里完全暴露了出來。
然而我最喜歡其實是。。。。witch doctor
個人認為巫醫的體質非常之強悍。。就問一句,你見過巫醫受傷嗎?兩次失利都是因為被掀翻造成的,而整個機體就是個打不穿的坦克。小直徑撞輪的設計也非常巧妙,同時具有旋轉武器的衝擊力和掀翻能力。還是。。。沒有彈回機構簡直太可惜了。
高可靠性、設計均(zhong)衡(yong)、運氣好、戰術正確、且一路走來沒有像icewave那樣被針對。
其實我看好bronco的,然而不知為何對陣tombstone時沒加固側面輪子裝甲。
PS:下一期什麼時候?
1.結構穩固,重心低,車身外部少有暴露在外的死穴;
2.機動性強,機動性太強,這樣一來操作空間就特別大了;
3.設計理念簡單可靠,滿足這點的機器有幾個很突出的,但是少有這種外表沒有高速運動部件的設計;
4.操控好,這是一路過關斬將的關鍵,尤其對於這種操作要求高的機器人來說。
我第一次看墓碑的比賽。
卧槽,這整個就是一陀螺啊!
這攻擊力,這攻擊力,哎喲卧槽。
然后冠軍戰里感覺打不動我們的大鏟車了。
Biteforce雖然沒有Tombstone那麼厲害的旋轉刀具,但整個車身結構極其穩定。
穩定性方面,帶有磁性的履帶與金屬地面吸引力有效地增加了和地面相互作用力和行進過程中地面與車體的摩擦力(相當於在比賽限制重量的情況下,用這種方式類似於給機體進行了額外的『』增重『』);此外整個車體大部分主要零部件(電機、驅動裝置等)都固定在底盤,這樣一來有效的降低了車體的重心;在車體材料上(不是很了解),但可以看出整個車體外殼十分堅固,在與Tombstone對抗的時候並沒有像英國的機器人一樣一挨便碎。可以說Biteforce防禦力真心強大。
在操作方面,Paul的操作也是無與倫比,戰術思路很清晰。一開始在Tombstone刀具未完全旋轉的時候進行搶攻,在其失去穩定性的時候進行持續攻擊,卡住其刀具迫使其電機報廢。可以說Paul作為一名有經驗的選手,在戰術制定和執行方面都無可挑剔。
攻擊力方面,Biteforce沒有像Tombstone和Icewave那樣攻擊力極強的旋轉刀具,只有一個簡單的液壓抬起裝置。雖說攻擊力方面打了折扣,但就穩定性上來講,有效的避免了旋轉刀具車兩個缺陷:1、高速旋轉的刀具攻擊時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對車體自己的破壞(可以說Tombstone和Icewave在攻擊外殼比較堅硬的機器人時殺敵一千自傷五百)2、抬起裝置可以在翻車的時候,進行自行恢復。(Witchdoctor在穩定性,攻擊力,防禦力方面都可以與Biteforce媲美,唯獨沒有這一塊,所以每次翻車的時候束手無策)。總結下來,出於保證防禦力的基礎下,攻擊力方面Biteforce雖不出彩,但也中規中矩,不至於減分。
以上幾點決定了Biteforce在決賽的成功。但明顯在攻擊力方面,Biteforce還可以進一步改進。(個人覺得強大的氣動彈起機器人Bronco如果不是對陣Tombstone的時候錯失掀翻對手的機會,可能是綜合起來最完美的機器人)小時候看過,,請問大家現在在哪裡看呀,想看,
隨便答一下吧
首先,這個比賽最重要的,就是機器人的可靠性了,包括動力系統、結構、重心等等。
我覺得Biteforce最重要的設計就是中規中矩的平板式底盤和履帶驅動。平板式底盤能保證結構一定的穩定性,因為有重量限制,所以把佔大多數重量的電路、電池、驅動電機都放在底盤上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重心。這樣的設計比其他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三角形、無底盤都要穩定很多。 履帶驅動則可以一定程度地保證不會被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卡死。
第二是Biteforce的結構,底盤被設計成一體的,所有拐角都有額外的三角形加固,尤其是武器架,全部為三角形結構。這些都能大大加強穩定性。
對比一下tombstone,tombstone的底盤上方是一塊板。一塊。。板。。打一下都飛起來了。
還有武器,教材里說了:連桿、齒輪、鏈條是比較可靠的結構。Biteforce的夾爪就是個連桿,還是液壓驅動的,力大可靠沒得說。
看看那個MIT做的,電機驅動費力槓桿,那速度快的我都醉了,不被廢掉才怪。。
哭,一下子被劇透了。,
我覺得可能是觀眾覺得比賽不夠刺激吧,不像Bronco和墓碑這種看起來那麼「爽」,所以覺得冠軍名不副實
如果 Bite Force 遇上Bronco,那結果就很可能不一樣了 - - #
均衡系對武力系有消耗的優勢,
掀翻系對均衡系有秒殺的優勢,
武器系對掀翻系有操作的優勢
大概就是這樣。。。
小的時候看得很入迷,後面不知怎的電視上就沒有了。沒想到一直都有啊,不知道現在的機器人是不是比當年碉堡了!
其實我更在意這為什麼叫「機器人大戰」?
不應該是「遙控車大戰」么?
墓碑半決賽那個作死笑死了,對手都輸了還撞,最後斗爆掉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小米MIX2現貨首發一搶而空?
※你是如何從一個米黑變成米粉的?
※如何看待全球只有一台的羅永浩簽名珍藏版Smartisan M1L手機拍賣?
※現在的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迅速,但是很多人說比如機器人越來越聰明,而人卻越來越笨,是真的嗎?
※大疆在國外很出名嗎?外國人對此什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