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智庫工作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最開始又是怎樣進入智庫的?
謝邀。
總體的感受是「原來政策是這樣制定的」。
在細講之前,先說明一下,在智庫的體驗會根據國家(中國、美國還是其它國家)、職位(高級職位還是低級職位)、領域(宏觀政策還是具體細分行業)有明顯的不同。我自己曾經在美國華盛頓的一家智庫任職,做經濟政策方面的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本科(美本文理學院)畢業就入職,級別上算是最低級的了吧,僅高於實習生,2014年離職。我所講的以下這些顯然不會是全貌。
先講講我自己的個人經歷和體驗。
日常工作主要圍繞政策研究展開。由於是在經濟政策部門,我們日常研究的課題包括「應不應該提高最低工資」、「資本利得稅怎麼改革」、「房產交易市場是否存在泡沫、如何監管」等等。我自己主要的工作包括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建立回歸模型或者其它數理經濟模型、整理報告、編輯文章、組織研討會等等。主要都是跑腿工作,給比我們高一個級別的研究學者打打下手。當然,如果你有專門的技能,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帶一些項目,比如我帶過一個通過分析Twitter數據預測選情的項目和一個用旅行商模型(TSP)安排募款路線的項目。這些屬於比較少有的情況。
我們的產出有多種形式,有的是學術論文,有的是報刊專欄,也有專門的政策報告。可以面向民眾,也有面向政策制定者(主要是參眾兩院)。面向民眾主要通過大眾媒體;面向官員的話有很多方法,有的是作為政策專家通過參加政府的政策聽證會,有的是我們自己組織研討會邀請專家、官員和企業界大佬來一起探討,有的就直接靠私交……
寫文章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是最日常的工作;政策研討會也經常辦,我們這些研究助理會負責整個活動的組織和策劃;偶爾也會去參加聽證會,給出席聽證會的我們智庫的學者做助手。
通過這些工作,我們經常可以觀察甚至參與到一個政策的制定過程中。以最低工資為例,作為民眾我們平時基本只能通過媒體報道得知政府決定提高還是不提高最低工資。但是通過在智庫的工作,可以了解到這中間涉及哪些考量因素、任何政策的變動會導致怎樣的變化(比如就業率、經濟增長等等)、有哪些重要的利益相關方、訴求不同的各方如何溝(si)通(bi)、政策制定者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有哪些顧慮和需求、整個提案如何發展以及如何最終通過或被否決,等等。每個政策的制定都有背後的故事,都有背後的政治。在智庫的話就會看到得更多一點,明白「原來政策是這麼制定的」。
其它方面:工作朝九晚五,沒什麼加班。工資不高,大概是全美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水平。食堂飯菜不錯(這並不是沒有理由的——賣個關子,見文末)。
再說一下對行業的觀察和所見所聞。
先說一下智庫的組織構成,以我工作過的智庫為例,其它華盛頓的大智庫也基本相似。前面提到我們這些助(cai)理(niao)都是給研究學者打下手。這些中層級別的研究學者是智庫的主力,絕大部分都有博士學位,有不少是退休教授或者兼職教授。文章都是以他們為第一作者發表,研討會都是他們主持,聽證會都是他們出席。然而他們並不是智庫里最大牌、最有影響力的人。
最大牌的人都是那些真正把智庫當作「旋轉門」使用的人,也就是把智庫作為與政界商界過渡的跳板的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前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卸任之後去了布魯金斯學會,小布希任內的副總統切尼卸任後掛名於美國企業研究院(AEI)。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些人是智庫的門面,也是真正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一個政策的走向有可能就取決於這些人的一頓晚餐、一場對話。我工作時候的老闆——經濟政策部門的主任(director)——曾經多次給共和黨做過經濟政策顧問,據說小布希當政那會兒大量機密的經濟政策郵件都來往於我老闆的郵箱,搞得大家很緊張,糾結了一陣要不要升級一下網路安全系統什麼的,後來不了了之。由於當時中美政府並不特別友好的關係,我老闆去中國出差的時候還被查過水表,這是題外話了。
或許是因為這些人的關係,讓外界對智庫的看法大都圍繞於「神秘」、「高大上」、「肯定上面有人」等論調,甚至和各種陰謀論聯繫在一起。空穴來風事出有因,智庫給外界留下這些印象不無道理,但這些解讀也都比較片面。對於在智庫的大多數人而言,這只是一份正常的工作,和研究機構或許多NGO的工作內容很相似。你看我一個外國過去的小本不也一樣進去打了一圈醬油,碼了幾行代碼么。《紙牌屋》里說的好:
Proximity
to power deludes some into thinking they wield it.
靠近政策制定的權力並不等於我們(智庫)有這個權力。
更重要的是——這也是我寫這篇回答的初衷之一——大家或許需要對智庫的社會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而不是把它僅僅看做門客聚集之地。在美國,智庫是政界與商界之間以及決策者與民眾之間的潤滑劑。複述一段我在以前一個回答里(國內智庫行業的發展情況如何? - 符號的回答)提到過的對智庫角色的描述:
美國智庫,上可以與政府要員往來密切參與政策制訂,中可以和大學、研究機構聯手開展政策和社會科學研究,下可以向民眾普及政策、傾聽民眾呼聲,還可以接受企業捐助然後向其提供政治政策顧問。因此,美國智庫可以遊走於政府、民眾、企業之間,彼此之間都是互有往來。
舉幾個例子吧。如果政府的經濟政策不管用的話,第一個站出來說話的往往是智庫。一個政策的推行,都會有一大批專家學者虎視眈眈,不會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科班出身的他們比政策制定者的嗅覺要更為靈敏。當然,站出來說(si)話(bi)的一般都是對面黨派的智庫(民主黨的政策不好使那麼站出來的就多半是共和黨的智庫)。你可以說這是黨派鬥爭,但這至少讓我們大家都對這個政策的好壞兩面看得更清楚了一些。
再說說和商界的關係——君不見,現在矽谷的Google等科技企業給智庫的捐款數量已經超過高盛等金融巨鱷了。為什麼程序猿要給智庫捐錢?因為智庫是個中間人,懂得怎麼跟政策制定者打交道,可以幫助他們推動與政府的關係,溝通他們的訴求。Uber要克服政策監管的問題,少不了在這上面花錢花工夫。就連中國企業也有跟華盛頓的智庫合(juan)作(qian)的——前一陣子有家中國大企業被美國政府追得很緊,各種監管條例和訴訟纏身。吃一塹長一智,它現在經常找智庫幫忙,在監管者面前說說好話,現在的日子和之前相比過得頗為滋潤。
習大大幾年前說要發展中國的智庫,近年來國內湧現了不少官方和民間智庫。中美體制不同,美國的智庫運作近百年,在社會中有它自己的獨特位置。中國的智庫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還有待大家的思考和探索。
回答一下樓主「最開始怎麼進智庫」的問題——這其實應該算是另一個獨立的問題了吧。最簡短的回答是:校招。但問題本意可能是「怎麼樣才能進智庫」。如果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個人覺得最好的途徑是去名校讀一個和公共政策有關的博士學位(比如經濟學、社會學、國際關係或者公共政策本身),中美都是這樣。這是最正常的、最普遍的去智庫工作的途徑。旁門左道的方法就是要麼自己原本位高權重,把智庫當做旋轉門用;要麼有一技之長,比如碼得一手好代碼或者燒得一手滿漢全席,都有可能被智庫錄用。滿漢全席這個不完全是開玩笑——智庫成天招待各方權貴,你以為那裡的廚師很好當么?
在政府里的政研系統干一年
在政府外的GNGO干三年【所以不知道完全市場化那種智庫是什麼樣】
感受是
1. 最初因為對國家-社會關係感興趣,感覺這家智庫和我的研究興趣有相近。當然,其它幾個offer更不理想。
2. 政研系統的智庫就是
——寫講話稿。看跟的boss是什麼樣的,兼職多、級別高要寫得越多。可複製性也越低。
——真正搞政策,其實兩眼一黑。因為對其它部門的具體業務工作很不熟悉。畢竟各條線都很專業化。所以工作流程上都是「看菜吃飯」,其它部門的材料有多少自己寫多少。
——領導時間就是北京時間,沒有假期一說。。有次趁書記去國外招商,「一室老小」飛半個中國去某地考察(實際上你懂),結果在杭州半路上接到電話說書記提前回來了。。你懂的。。
——研究也是委託外面的來做。外面的質量也很差。也都沒辦法。
——當然我也知道特會管理的政研大神,聽說是自己已經不寫了,天天傍晚就是吃完晚飯後和下屬散散步,指點下怎麼寫。每年還能組織出一兩本書有質量的研究成果。
3. GNGO的智庫就是
——舔菊吃飯。跟跑業務一樣,在「關係」的基礎上,找屁股站哪些位置的領導要去要錢要項目。
——難以議價。G-意味著市場化水平弱,也意味著參與市場細分水平不夠,於是意味著缺少專業化競爭力,無法在交易中議價(畢竟咱只是G-NGO)。
——看你不起。其實隨著政府官自己的知識水平上來(我就見過,真的在某學科里,讓我感覺關係「通天」——相當於985教授的人脈),加上他們有具體的業務經驗,其實智庫會被視作很沒有實際經驗,不了解其中緣由,缺乏操作性。尤其是我在的這個地方,普遍認為北京的智庫就是大忽悠,講一大圈到處「大路貨」,講得高,都沒用。確實上,服務對象越下沉,這個問題越突出。
——結構同質化。於是跟政府打交道為主,所以很容易自己的管理模式之類也很像政府,官僚化。GNGO也會感覺自己很有地位的想像。
——競爭廣泛。智庫沒有同業,必須和教育系統的大學、各地研究院,以及諮詢行業(各類商業化諮詢公司),甚至和律所(尤其涉及到法治問題)、財所(財政口的智庫服務尤其明顯)競爭,更不要提規劃設計機構。因為,對接政府各個部門,其實就是市場上各個細分的行業,你能說他們不是智庫嗎,但如果你說自己是智庫的話,智庫水平在特定領域能比上財所律所嗎?
一進宮:研究所去學校招聘。
二進宮:在諮詢公司給官方智庫做槍手。
三進宮:個人給一些政府或者融資平台做些事。
「碼得一手好代碼或者燒得一手滿漢全席」
--一個程序猿統治世界的時代....
研究僧還有半年畢業時混到了一個一線城市的社會智庫當一個苦逼的intern。剛進來的時候感覺就像讀研時候的學院,分成了各個專業(課題組),每個組有個導師(主任)帶著做項目。剛進來的時候跟著到處調研、開會,幫忙搜集文獻整理資料,後來做PPT幫忙撰寫報告,半年後畢業,順利留下。看起來像是個比較清閑舒適的體制單位,實則也蠻苦逼的,拉項目,找資料,做調研,寫報告。。。雖然規定是朝九晚五,不用打卡,然而加班是常態,熬夜也是常態。由於剛工作不久,我還不好評價智庫的成果到底有多大的應用性,又有多少水分。反正我就繼續跟在領導後面協助完成一個一個的項目就好了~
啊啊啊我一直想進智庫
先馬,我自己估計進不了,如果有機會圍觀一下我就會來答厲聲老師要是可以回答就好了
推薦閱讀:
※外國人眼中的北京是什麼樣的?
※如何評價浙大經院某女寢霸佔上屆未拆走熱水器,不開門不回信息,並揚言「你不帶走就是默認送我們」的事件?
※女孩身高太高有時有點自卑咋整?
※什麼時候你覺得自己的母校很水?
※你為什麼喜歡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