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反映海峽兩岸人們的鄉愁的電影很少?

台灣的電影好像都是關於日本的更多,比如一一和海角七號等。


其實不少,只是他們懷念的是中國,是去除掉共產黨的中國,

他們把自己被迫離鄉背井的歷史經驗,歸咎於共產黨鬧革命、勾結境外勢力搞陸獨,
在那些鄉愁電影裡,幾乎都可以嗅到反共的味道。

當然,他們可能並不真的反共。
但是在那個時代,國民黨的電影審查部門是不可能讓
沒有反共基礎的鄉愁電影開拍的~


其實不少吧,只是不一定很紅→→


很直白的是,
現今台灣會鄉愁的,都死得差不多了。


其實涉及兩岸題材的電影並不少,譬如侯孝賢的《童年往事》里,外婆總是說阿孝咕,我們要回去大陸那邊,而對於出生成長在台灣的這一代,鄉愁已經不是那麼深刻了。
對於非外省人來講,對岸是因蔣中正或清朝而聯繫起來的,被歷史課本洗了甚久,難免有共通感。更多的人或許是困惑。
就像《軍中樂園》里的那些被派去金門的兵,和左岸作戰,和原來的生活相差遙遠,莫名被牽扯,莫名被外省人訓斥打罵,國父去世要嚴肅不能嬉笑……這片土地被附上太多本不屬於這裡的意義。


說明你看的少了。
客觀來講,這些年是少了,但早些年,絕對不少。


電影《海峽兩岸》

海峽兩岸(庹宗華)_土豆_高清視頻在線觀看

孫志浩原籍河南開封,被抓壯丁,於1949年隨軍到台灣,在家鄉留下比他大六歲的妻子梅姐,以及五歲的女兒桂花。十餘年後志浩娶了台灣籍妻子淑瑛,生了兒子台生。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後,志浩要返故里探望闊別四十年的梅姐及女兒。志浩的探親之行,被淑瑛認為是對他們三十年同甘共苦的夫妻之情的威脅,她唯恐志浩見到梅姐、桂花後,拋棄她們母子。經志浩和台生的勸慰,她才同意全家赴港,與自大陸去港的梅姐、桂花及桂花的女兒曉紅見面。會面之際,志浩與梅姐由於四十年的別離,生活習慣不同等原因,產生了一種陌生感。淑瑛與桂花都在觀察志浩的言談與舉動,而台生與曉紅這對年輕人溝通最快,雖是舅舅與外甥女的關係,卻像一對兄妹。志浩自覺對兩邊都有虧欠,對桂花的物質索取盡量滿足。梅姐豁達、睿智,撫慰了志浩心中的傷痕。在羅湖車站,闊別四十年的夫妻又依依惜別。


14年張國立拍的《原鄉》,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兩岸開放探親之前眷村的故事,很感人也很真實。題主感興趣可以去看看。


老輩滿滿的鄉愁,年輕一輩本來就是當地人


台灣老電影,話劇,連續劇都充滿了那種情緒吧,可能不是太直白。那是上一輩人的事了吧。看看有沒有機會請 @yolfilm回答一下看。另我被 @yolfilm 加黑瞭望解禁。


推薦閱讀:

誰能給我講講當初選希斯萊傑飾演小丑的故事?
如何評價 Hans Zimmer 為電影《星際穿越》(Interstellar) 所創作的配樂?
法國媒體是如何評價《敦刻爾克》的?
在MX4D影廳觀看電影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影評人的專業素質從哪裡來?

TAG:電影 | 兩岸關係與發展 | 台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