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中國人難以自覺,外國人卻能輕易看出的中國現狀或問題?

請不要說老生常談的,請說那些真正被中國人自己忽視的問題,或對同一問題卻和中國人的普遍看法大相徑庭的觀點,以體現「旁觀者清」。

相關問題:有哪些外國人難以自覺,中國人卻能輕易看出的國外現狀或問題?


各位回想一下平日里走在街道上,能看到多少殘障人士呢? 但你知道14億人口的中國,有接近1億人屬於這個群體嗎?(很多小夥伴質疑這個數據,數據源於2010年的中國殘聯2010年末全國殘疾人總數及各類、不同殘疾等級人數。考慮到還有未被統計到的,應離一億的數字不會差太遠,如果有更權威的數據,歡迎在評論區提出,但如果只是僅憑自己感覺在質疑,那其實正說明了我這篇文章將提到的問題

1/14的比例,哪怕我們再打上個對摺,算只有一半會影響生活,當1/30的比例好了——
意味著每天百萬級人流量的上海南京路,應該怎麼也能看到三四萬名行動不便的人士。
意味著你乘坐動輒有兩百人一節車廂的地鐵,應該怎麼也能看到十來位需要關愛的人。
意味著你從家裡去超市的路上,應該能頻繁看到輪椅、拐杖、墨鏡伴隨著一些路上的行人。
意味著在你的三百人大課室里,應該有不下十位特殊的同學。

然而並沒有。 你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很少碰到他們,與1/14這個比例相去甚遠。

這麼多的人,他們明明存在,他們都在哪裡?

這就談到了題主的問題——一個國人自己很容易忽略的問題: 我們有著天下無雙的基建能力,卻沒有在城市中為殘障人士建設多少實用的便利設施。 於是這群需要勇敢生活的人,多數卻由於出行不便,不得不被困在了醫院、康復中心和家裡。 困在了低矮的屋檐下和幽暗的陰影中。

我們的「無障礙通行」和「無障礙空間」,基本還停留在概念之上,或者僅僅是效仿西方國家做了,卻有表無里,沒有從一個殘障人士的真正需求出發。
我也知道,這是社會發展階段的問題,但是我們首先必須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多人尚未重視的問題

這些最需要無障礙設施的人,會碰到這樣的「盲道」:

碰到這樣的「輪椅通道」:

碰到這樣的「無障礙衛生間」:

早在1998年,建設部就下發了《關於做好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的通知》,接近20年過去,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巨大。
在我第一次到英國時,就詫異於街上殘障人士的數量之多,他們大大方方地逛著街,他們自己推著輪椅、拄著拐杖,和同行人自然地聊著天。
那時我才驚覺,原來我在國內看不到他們,是個極其殘酷的假象,他們多數被隔離在社會之外,受著特殊卻無奈的照顧。
這不是幾個呼籲、幾個口號可以掩蓋的,也不是讓大家在公交車上多讓個幾個座,在人行道上多扶幾個人過馬路可以解決的。
在歐洲,這是靠著暢通無阻的盲道,靠著幾乎是天然存在的無障礙空間,靠著隨處觸手可及半人多高的盲文,靠著每一個較高台階下的自助升降梯和斜坡實現的。

如果在國外生活久了,我相信回國後一定會發現這樣鮮明的對比。

這是在著名的倫敦雙層巴士,許多國人聽說過它的上層景觀,卻不知道它的下層也暗藏玄機。(圖侵刪)

巴士的一側可以在靠站後降低高度,使整個車身傾斜過來,放出斜坡,幫助輪椅便利地推上去。車內的空間非常寬闊,便於輪椅通行,也有專門的輪椅停靠區域,旁邊的扶手半人高,方便輪椅上的人固定位置。

倫敦的計程車也是同理,車座可以旋轉,後門可以放下摺疊式斜坡,方便輪椅上車。

除了公交車和計程車,蛛網密布的倫敦地下鐵也處處是便民設施,電梯按鈕上的盲文、台階旁隨時可啟用的升降平台、招手即來的志願者,種種便利之處就不一一列舉了。
據報道,倫敦所有8500輛公共汽車和超過22000輛黑色計程車上都配備了輔助輪椅等車工具,有66座地鐵站擁有升降梯等便利設施。這對於一個多數交通設施都已經建成多年的古老城市來說,也算是一個很不容易的成就。

相比而言,始終在建設當中的中國,是否也能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在這方面多花一點心思,多做一些規劃呢?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著手處理這些問題,遠遠比城市已經基本建成、公共設施已經基本齊備之後,再去升級改造要來得容易得多。

誠然,這些年來,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已經越來越注重相關問題,這樣的設施也越來越多見。
但是根據調查,相關便利設施的使用率還偏低,這一方面是宣傳普及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切實存在的問題。
「無障礙出行」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完美的無障礙出行,應該能讓殘障人士朋友從出家門開始,到辦完所有事情回到家裡,整個過程一路都能做到基本的暢行無阻
而當他們在路上碰到被電動車堵住的輪椅斜道,碰到被行道樹擋在一半的盲道,碰到因年久失修而無法使用的地鐵輪椅專用升降梯,碰到被處處拒止的導盲犬禁令… 只要碰到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他們就無法繼續,他們就只能折返或多花許多工夫,三番五次之後,他們就又只得失望地退回了家裡,留下了街上無人問津的「便利設施」。

我們的社會發展得如此之快,以至於很多人開始覺得復興的實現已經近在眼前,迫不及待地嘲笑歐美,覺得歐美的社會運轉效率低下,公共設施簡陋失修,民眾普遍民粹而反智。
然而,這個問題卻是實實在在的,歐美人能輕易發現,我們卻常常無法察覺的現實問題。
的確,這是發展的問題,但就和霧霾、和水污染、和地溝油、和農民工子女問題一樣,這是必須正視,必須承認其存在,必須著手去解決的問題。 這些問題,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而然地消失,而只會隨著社會文明的愈發進步,變得越來越沉重,遭受越來越多的質疑。

願「出行」這個最基本的權利不再是一些普通人奢侈的心愿,願每一個「我們」都享有沐浴在陽光下的自由。

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

非常感謝各位小夥伴的贊!非常開心很多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相關見聞。
另外也想對評論區里反駁我的一種主要意見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這種意見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濟發展萬能論」。主要的觀點為「只要經濟發展好了,這些問題可以自然解決」,延伸論點包括「現狀只是經濟能力不足導致的」、「現在呼籲這些純屬空談誤國」等等。

我是學經濟學出身的,且欣賞「經濟學帝國主義」,即認為經濟學有能力解釋大多數社會學現象和問題。但是,我對於這類「經濟學沙文主義」思想卻充滿警惕。
即使微觀上經濟學擁有強大的解釋力,宏觀上經濟發展也看似是很多問題的根本,但這絕不代表除了經濟問題,其他問題都不是問題,都沒有探討的價值。

經濟的發展,從來不必然代表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從來都是靠我們一個個具體的人,去切實推動的。的確,沒有經濟增長的基礎,可能就很難找到這些一個個願意去推動的人,但是所有人作壁上觀的態度,只會讓條件看起來永遠不成熟

反駁我的這一類觀點,其實都基於一個非常荒謬而不自知,殘酷而不自覺的,看似敘事宏大,實則完全不自恰的邏輯:即任何一個個人都是無力的,任何一個個人的呼籲都是無謂的,但是由個人匯聚起來的群眾,卻反而會在某種神秘力量的作用下,去推動社會的「自然發展」,讓所有社會問題「自然解決」。

遠的不說,就說電信詐騙,在把一個準大學生騙的家破人亡的悲劇發生之前,大家總有虛假的安全感,想著事情反正不發生我頭上,我就等著它自然解決
請問,它隨著經濟的發展,自然解決了么

我實在很想問問——
沒有任何一個個人發聲的話,群體到底藉由什麼發揮力量?
如果通過呼籲,使電信詐騙的規模之大、罪惡之深、與每個人關係之緊密早點被人們察覺,來避免一個大學生死亡的悲劇這樣的呼籲有沒有價值?
如果通過呼籲,使殘障人士無法出行的現狀早日擺在大眾面前,爭取能提早10年解決相關問題,爭取能多造福幾千萬的人這樣的呼籲有沒有價值?

那些喜歡宏大敘事的人們,能不能請你們想想,早呼籲一時,多呼籲一分,也許就能多拯救,多幫助一個人?

這個人不是冰冷的一個數字,他是和你我一樣的人。願你們能夠明白。


中國大部分的夜店不是玩樂場所,而是裝逼的聚水潭。

----哇你看那個胖胖的男人有多貴的手錶,還有坐在他旁邊的網紅臉,卧去,看他們有一群服務員邊點煙火邊倒酒,好酷好帥好爽好NB!
6666666!!!! 吃喝嫖賭真爽,好羨慕,好崇拜。----

呃,no. 他們顯擺的原因是因為內心有缺點。首先說一下自己心路歷程。剛到中國的時候很傻很天真,出去玩的時候,一到夜店就成香餑餑,大家都要請我喝點酒,本來以為他們這種行為是出於熱情,到後來才發現這就是裝逼們的手段,而我自己也上鉤了。(補充一下:當然其中有幾位肯定是好人,我說的是大部分吧。)「你看我有會說中國話的老外,特牛逼,倍兒有面兒!喝一個干一個走一個!」

唉。。。。時間長了發現他們並不是想交朋友,純粹是為了顯擺而做的。

我喜歡出去玩是因為我喜歡跳舞,我喜歡交新的朋友,我喜歡跟老友交心。他們呢?他們的樂趣建立在你的嫉妒上。你覺得他們醬紫好玩嗎?

夜店又悶又擠,音樂又吵又難聽!連我這個具有較強節奏感的鼓手都無法跟那種BAMBAMBAMBAM的電子音樂跳舞,除非你正在中風,否則我堅信你也不喜歡!再說,這些ZB不是在開開心心的跟周圍的人玩耍,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集中於排場不排場?!

酒瓶上的煙花扎眼不扎眼?!

是什麼品牌呢?!

幾分鐘前曬了的自拍有多少人點贊?!

定位咋沒發出去?!

難道這叫玩嗎?!?!?! 給我一千美元我才願意在三里屯某個夜店裡跟這些ZB呆一晚上。

我知道肯定有人已經知道這件事,甚至有人比我更了解,我就是來吐槽一會兒。好,吐完了。

--樂樂--


來源見水印

這個回答沒啥內容就過千贊了,實在是心中有愧,給大家推薦知乎幾個不錯的回答,和一些其他我認為不錯的書籍微博,一起學習
上海如果少一千萬所謂的「外地人」會怎麼樣? - chenqin 的回答
如何看待上海外來常住人口 2015 年首現負增長? - chenqin 的回答
大量外來人口湧入,對流入地的勞動力市場有怎樣的影響? - chenqin 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694510/answer/77232047
海德沙龍的微博
自由選擇 弗里德曼
被掩蓋的經濟真相 托馬斯·索維爾
謝謝


企業廣泛漠視員工權利,而員工習以為然。很多嚴格屬於職場性騷擾的事情,比如說騰訊年會之類的,在中國習以為常。很多在公司願意發聲反對,維護自身權益的女性,反而被視為擾亂職場秩序的罪魁禍首,被以各種理由開除出單位,比如說歡樂頌里的邱瑩瑩,以及知乎某位人事部大V。


謝邀。

春節期間看了七八部NHK和日經的紀錄片,其中有一部是講得是日本人眼中的、目前中國家庭的三大難題,並希望由此展望日本的未來。看完之後對照身邊的例子,不由自主冒出一句なるほど。

可怕之處在於我們的「見怪不怪」四個字。這些怪事真的對國家沒有影響嗎?

難題一:結婚。

講了城市的「剩女」「超拜金相親」與農村無法娶到妻子而花錢買東南亞老婆的現象。

中國目前有2億5000萬未婚人口,遠多於日本人口總數。其中大城市男女比例為1:4.

上海有家介紹機構,專門安排未婚美女與富豪相親,很多姑娘的年齡都在30歲以上,由這家公司用蘭博基尼送到相親現場;男性富豪(離異或者繼承家族產業)在繳納數量不菲的中介費後,可以同時「面試」三名女性,要求往往是漂亮、膚白、處女。

不過片中的例子沒有成功,受跟拍的那位美女要求必須是年收入百萬以上的,而相親對象還沒有完全繼承家產,暫時達不到。而男性富豪卻因為三個人長得都不夠漂亮、達不到自己的標準,嚴正要求中介公司再給介紹幾個更漂亮的。

不過片中也分析了,這種原因在於中國大城市的房價是一般居民年收入的30倍以上,導致很多女性不得不考慮對方的資產情況。

然後是農村大齡單身男性通過中介機構,花錢購買來自東南亞的女性作為妻子。在語言不通、幾乎無法交流的情況下,孩子已經順利出生。片中受採訪的男性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看的時候我一直震驚於,在我們苦苦追求真愛,要身心俱配的同時,世界上居然還有這樣的婚姻。

難題二:產子。

講了中國產婦赴美產子給當地居民帶來的困擾,以及為何要把孩子生在美國。

中國孕婦已經在洛杉磯等美國城市形成聚落了,「孕婦村」很多。

片中接受採訪的中國夫婦直言不諱——因為擔心中國未來的國內穩定,可能會有內亂。

主持人也提到了國內食品安全和空氣污染的問題,也是重要原因。

當然,能夠出國生孩子的孕婦,家境、社會地位等等毋庸贅述。

難題三:養老

講了北京河北交界處「睡城」每天早上都會有老年人替自己子女排隊擠公交,把子女送上兩小時車程之外的單位後,呆在家裡為子女看護小孩兒。

提到了中國目前「倒金字塔」結構的人口老齡化現狀,使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不得不住進養老院。當年是一家六口圍著「小皇帝」轉,未來將會是一個中年人擔負至少二人的贍養任務。

片中提到國內養老院的環境和服務普遍比較一般,很多老年人都不願意住進去,但是又沒辦法。日本一家養老院的負責人把管理模式帶到了中國,還受到了中國全國醫療會議的表彰。相比國內約束老年人活動的管理方法,這家養老院採用的是讓老人可以在園區內自由走動的方式。

看著國內養老院把老人捆綁在床上的鏡頭,深深感慨在那裡為人的尊嚴竟然全無痕迹。

片中有很多中國子女對著鏡頭感慨,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之前根本無法下床,而到了這裡之後居然可以行走了。

其中有一個細節:國內養老院普遍用的都是我們習慣上的推拉門,而這家養老院引進了日式橫拉門,既節省了空間,也方便了輪椅進出。

片中提到一個「未富先老之牆」(未富先老の壁),這個也是我目前最擔憂自己與同齡人的事。

以上三大難題如何解決,是對包括執政黨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嚴峻考驗。

百度一下「中國家庭三大難題」,能看到。


在何偉的 中國三部曲里提到一個問題 。

在北京郊區農村的一個普通的家庭聚會。一家十幾口人帶著個一歲的孩子。 當然 還有 何偉這個美國人。

然後美國人張大嘴巴看這些中國人如何不依不饒的逗這個人孩子玩耍。 捏臉,做鬼臉,用筷子沾酒,給孩子嘗。。。孩子非常可憐,害怕, 嗷嗷大哭,而這些喝醉酒的大人們興緻缺越來越高, 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孩子的母親看到大家都在逗自己的孩子,並不勸阻,反而很高興。

何偉在這裡寫道 :「 我真為這個可憐的孩子感到難過, 沒有人關心他的感受, 只是被大人們當作一個玩具。 這在美國是無法容忍的。」


再加一個。在旅店住, 半夜警察叫醒 查身份證


現在在荷蘭。一開始覺得他們的社會福利麻痹民眾,讓大家不思進取放棄革命之類的。但是後來在微博上看大家的評論,中國人現在「笑貧不笑娼」的心態實在是過於嚴重了。對於一個正常的社會,一個人的收入超過了平均已經說明他很幸運了,除了個人能力以外家庭背景,社會機遇一定都不錯。這樣的人在西歐很多人還是很懂得感恩的,高收入者交50%的稅也就抱怨兩句最後還是明事理地交。可是在國內高收入者對於社會底層人士的歧視令人髮指,彷彿貧窮就是原罪,自己的富裕是極其自然合理的,完全沒有任何感恩之心。
還有一點,中國人對於交稅很麻木,能逃就逃;政府收稅也很狡猾,各種間接收稅。最關鍵的是中國老百姓還是對於政府如何花錢很麻木,覺得反正我也管不著,只要不給貪官拿到口袋裡就行了,效率啊公平啊很少有人關心。而在西方很多納稅人很關心政府的預算,因為感覺政府如果浪費稅款是切膚之痛,對於政府的監督也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我沒有細看每個答案,我也不是外國人。

前幾天,偶然看到電視上在播一期關於導盲犬的節目。聽說,我國現在有一百多條導盲犬。

我當時就哭了。


安全帶。

無論是任何影視劇,在我所涉獵的美國電影,英劇,美劇里,上車必系安全帶。然而我國這塊,別說劇作中對觀影者產生潛移默化影響了,即便輿論影響也不夠。

可能北上廣這樣的城市,司機必須系安全帶這個抓的嚴,可其他的一些城市即便計程車司機不系的我也見過。我知道如果不系安全帶被查到會扣分,可即便是二線城市,我依舊看到有司機不系安全帶,可看到有人查又匆匆繫上的情況。

再說乘客。

很多人覺得乘客不需要系安全帶,而且普遍有覺得多此一舉的想法。有的汽車不系安全帶會一直提醒,我們甚至發明了安全帶插梢,寧願買一個一直插上去,也不願意上車的時候提醒乘客系安全帶。而我們自己,也多數覺得小題大做忽視這點。而安全帶也不局限於小轎車。我坐上海的南梅線(上高速的公共汽車)時,那安全帶就跟假的一樣,觀察過幾次,全車人只有我一個人系安全帶。還有幾次坐車,自己系安全帶還被友情提示不用系。。。評論里也有朋友遇到過。

再說輿論影響。

酒駕現在查的非常嚴格,輿論導向也把酒駕的人歸於沒有責任感,對別人不負責任的人。可系安全帶個點卻一直不受重視。我甚至在小城鎮上系安全帶被別人嘲笑。而一些車的后座竟然有安全帶沒有安全帶插座。。。

相比其他國家,咱要比就比好的,都不用提生活中,即便歐美在這方面的文化輸出普及就做的很到位。不管是追兇還是表白,不管拯救世界還是俠盜飛車,只要上車,必然有鏡頭是拍到人家系安全帶的。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另外抬杠系安全帶生還率不如不系的知友我就不說什麼了。特殊情況和一般情況本身都是存在的,真覺得不系安全的話就不系吧。我話只能這樣說了。

但我在這裡還是期望各位開車的朋友,坐車的朋友,上車要系安全帶哦~

在這裡強調一下,畢竟答主也不是上帝,並沒有去過世界每一個角落,更不清晰每一個具體地方的交通法規。我只是結合自身的經驗認知來進行一個善意的提醒。如果有人非要舉反例來說明我的答案描述了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現象,我也無言以對。本身人在印象認知的時候就存在差異性,也是在這種差異性中不斷犯錯和學習的。所以你要是實在想抬杠,點了反對後就離開吧,謝謝。


結婚一定要買房子,哪怕再窮再苦,把爹娘的棺材本錢拿出來,再貸上幾十年的款,也一定要買個房子。
不然就不叫家……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戶籍制度。

對於一個外來人口而言,你不買房,你在這個城市裡就沒戶口,你結婚後生的孩子,上學都困難。

然而這些事情,你很難對一個歐美的朋友解釋清楚。


既然題目點名了是「外國人」發現的問題,那麼應當以外國人的看法來回答這個問題。最近讀完了彼得·海勒斯(中文名何偉)的《尋路中國》,我將他在中國遊歷時(絕大多數場景發生在2001年)看到的感想整理如下:

  • 交通篇:

1、 頭幾次,我開的捷達車發生了刮蹭,心頭十分難受。後來又發生過四五次類似的刮蹭,也就習以為常了。我撞別人的車,別人也撞我的。如果發生了刮蹭,我們就把車停在大街上解決問題。在中國,每個人都這麼做。


2、 在中國,這個轉型期來得太快,很多駕駛員使用道路的方式直接沿用行人使用道路的方式——人們怎麼走路,就怎麼開車。他們喜歡扎堆前行,只要有可能,總是緊緊跟在別的車輛後面。他們不大使用轉向燈。相反,喜歡依賴汽車之間的身體語言:如果一輛車貼著左側行駛,那麼你可以推測得出,它即將進行左轉彎。此外,他們還長於即興發揮。他們可以把人行道作為超車道使用,如果能夠快那麼一點點的話,他們可以在環島交叉路口逆向行駛。如果在高速公路上開過了出口,他們會直接開到路肩上,往後倒,然後立馬右轉下道。每當交通擁堵時,他們喜歡從邊上擠過去,跟他們排隊買票時的做法如出一轍。收費站也可能十分危險,因為多年排隊的經驗,使人們形成習慣,總在不斷地估量什麼才是最佳選擇,並以此快速做出判斷。駛近收費站時,駕駛員們喜歡在最後一刻變換車道,因此事故頻發。駕駛員們很少查看後視鏡。擋風玻璃上的雨刮器則被視為妨礙視線,車燈亦然。


3、 在開闊的道路上,似乎每個駕駛員都剛剛從衚衕里解放出來——突然加速,展開競賽,而最驚悚之處,莫過於超越其他車輛。在山坡上,他們要超車;在彎道處,他們要超車;在隧道里,他們要超車。如果被別人超了車,他們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反超那輛車,就好像在比賽一樣。根據我的判斷,這是駕駛員考試題中唯一一道三個選項都正確的試題:第77題超越其他車輛時,駕駛員應該:A)從左側超車。B)從右側超車。C)兩側均可,視情況而定。


4、 漢語讀音有聲調,也就是說,一個簡單的ma音,在陰、陽、上、去四個聲調時,會有不同的意思。反過來,一個簡單的喇叭聲,至少能夠表達十種不同的東西。一下短促的「畢」聲,用以引起注意。連續兩聲「畢—畢」表示憤怒。如果是一陣特別悠長的「畢————」聲,那代表著駕駛員遇到交通擁堵了,他已經沒有邊縫可鑽,正巴不得路上所有的人和車統統消失。如果有「畢————————」聲回應,說明他們動彈不得。另有一種略帶口吃的「—畢—……—畢—」聲,代表著駕駛員除了痛苦就再無別的感覺。還有一種事後才摁一下的「——畢」聲,這一般是新手們的做法,他們通常反應遲緩,還沒來得及摁喇叭,剛出現的狀況就已經自行化解。也有一種基本的、短促的「畢」聲,這只不過是在告訴別人:我的手依舊放在方向盤上,因此這個喇叭可以繼續作為我神經系統的擴展。


5、 中國人招車有自己的動作:手臂前伸,手掌朝下,上下拍動——就像在輕輕拍打手下那隻看不見的大狗。對我而言,這很新奇——在北京,沒有行人隨便招手搭車,在河北也沒人要我停車。


6、 駕駛課程到處都有——這項技能培訓受到政府的嚴格管控。國家的法律規定,每個想成為駕駛員的人必須先行註冊進行課程學習,費用由自己承擔,而且課程一般要達到五十八個小時。在中國,讓自己的父親在停車場上教你開車是不允許的。再說,停車場並不多見,而且多數父親自己也沒有行車所需的駕照。


7、 開課單位叫作公安駕校,讓我觀察的那個班的上課老師叫唐教練。「教練」這個詞跟足球教練、體操教練那幾個字是一樣的,不禁讓人聯想起嚴格的軍團訓練。那正是在中國駕駛汽車的本質特點——體力活。


8、 我問唐教練,為什麼單邊橋那麼重要。「因為很難,」他這樣回答我。這就是中國的駕校課程里隱含的哲學命題:如果某樣東西從技術的角度看起來特別有難度,那麼它必定就是有用的。

  • 人情篇:

1.
(婚禮)人們送的都是現金,這是中國婚禮的傳統做法。


2.
(在兒童醫院,)每一個寶貝起碼有兩個大人陪同,個別的甚至有父母以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大隊人馬陪伴著。在中國的城市裡,小孩子變成了一種非常畸形的中心人物——孩子越小,大人們圍著他轉得越近,彷彿是一顆顆大行星圍繞著一個小太陽在軌道上運轉。可是這樣的親近關係絲毫不利於紀律的形成,等待抽血的大廳里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呵斥和叫喊。


3.
(餐桌上)魏子淇把二鍋頭倒進幾個酒杯里。一盤接一盤的菜端上來了,每端上一道菜,都會激起大家對菜品進行新一輪點評。在精心準備的中式宴席上,談話是不會有間歇的:只要有飯菜,大家就不缺少談話的內容。


4.
對那些沒有讀過多少書的進城務工女性而言,幹什麼工作完全憑長相而定。長得端莊的女孩子,多半會在理髮店或者餐館找到活;長相一般的,就只能當服務員,或者進工廠當工人。對長得好看的女子來說,找工作要容易得多,不過,也可能會遇到陷阱。多數髮廊是做一些常規的服務——美髮、化妝、洗頭,以及簡單的按摩——但也有一些起著娼妓前台的雙重作用。在我看來,王燕的家人把她爺爺送來跟她一起住,可能就是為了防止她遇到麻煩。


5.
對中國的男人們來說,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像香煙那樣有抓住「關係」這個東西的神韻。香煙是一種信號燈——在一個很多東西都不需要言說的世界裡,跟香煙有關的任何手勢都代表著某種東西。你此時敬煙,便會彼時收煙,一敬一收這個過程就建立起了某種層次的溝通和交往。有時候,沒有敬煙和收煙代表著彼此之間有隔閡。城市人跟農民無話可說,因此很自然地不會收下農民敬過來的香煙。即便是兩個生意人之間,其中一個為了體現出優勢,尤其是他如果帶了更好牌子的香煙,也會拒絕對方遞過來的香煙。總的來算,中國生產的香煙品牌超過了四百種,每一種香煙都有自己的身份特徵和象徵意義。在北京周邊,農民們抽的是白盒的紅梅。一般的城裡人口袋裡可能裝的是紅塔山。中產的創業者喜歡中南海這個牌子。帶點洋味兒的生意人喜歡炫耀手中的三五牌香煙。暴發戶喜歡把中華香煙當成大米一樣拿在手裡把玩。熊貓是最珍貴的物種,也是鄧小平最鍾愛的牌子,政府配額制使得它難以尋覓,一盒就要一百多塊錢。如果你手裡拿的是熊貓牌香煙,那你多半是個自命不凡的傢伙。大多數人並不擔心香煙會給他們的身體帶來危害。在南方的溫州市,我曾經遇到過一個三十多歲的生意人,他把抽煙當成是職業中的一個步驟。我問他會不會戒煙,他像看一個瘋子那樣看著我。「不會!」他說,「我知道,這對身體不好,但我很年輕,感覺不到它產生的作用。況且,這對我的生意很重要。如果要跟某人拉上關係,那就得請他出去吃飯,就要跟他一起抽煙喝酒。」


6.
好幾個官員陪我就餐,他們要了白酒。爭先恐後地,他們舉起手中的酒杯。「對不起,我今天只喝茶,」我告訴他們,「我下午要開車,所以不能喝白酒。」「啤酒呢?」正是這個問題,在駕駛員試題里顯得有些詭異:212題行車前,駕駛員:A)可以少量飲酒。B)不能喝酒。C)可以喝啤酒,但不能喝別的酒類。「啤酒也不能喝,」我說,「如果開車,我就什麼酒也不能喝。」「你可以喝一點點嘛!」「抱歉,我真不能喝。」「肯定要喝——就喝一兩杯。」跟我一路上遇到的其他幹部不同,今天陪我吃飯的這群幹部最終沒有堅持。說到中國的喝酒-開車,婚宴是最難糾纏的,其次是葬禮。如果在旅途中遇到這樣的事,那就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如果我在白天參加這樣的宴席,就一定要想一個既不失禮節又能夠執著堅持的辦法,因為一端酒杯就等於開啟了閘門。在美國,只要說一聲「我要開車」就夠了——說了之後,就算完事了。但是在中國,這樣的話語正好開闢了一條進行邏輯大討論的途徑,有些甚至讓人很難反駁。喝酒的第一條理由通常是「既成事實」。「你一定要喝,」別人端著滿滿一杯酒,對你說:「酒都斟上了,你不要推辭。」第二條理由是,我開了這麼遠的路程,一定很疲倦。第三條理由,喝過酒後,我可以慢慢地開。他們還會跟你說,美國人是靠右側行駛,那意味著在中國開車沒有什麼不習慣的,稍微喝點酒沒關係。不管怎麼說——第五條理由是——酒杯已經倒滿了。有時候,人們會跟我講,如果讓警察碰上了,他們看見老外開車,已經夠驚訝的,肯定不會因為酒後駕車而抓你。一次,宴會主人問我,「你什麼時候學會開車的?」「大概二十年前。」「看見沒?我們這裡多數人開車才一兩年。有那麼豐富的開車經驗,你當然可以喝點什麼!」這樣的邏輯的確無懈可擊:很難想像,要讓我膽敢在高速公路的匝道上往後倒車,不知要喝多少酒才夠。


7.
在鄉下,做父母的有個習慣,就是盡量不替孩子說奉承話。因此,他媽媽的那種反應幾乎是不由自主的——就像用橡皮槌敲擊膝蓋那樣。她不想寵著小孩,不過,也有點出於中國人的迷信心理,那就是「滿招損」。我唯一聽到魏嘉的父母給他的誇獎是一個形容詞:老實。字典上對這個詞語的解釋是「誠實」,不過要準確地翻譯出來卻並不容易。這個詞有「聽話」的意思,也有鄉下人特有的懂得禮數。「魏嘉很老實,」他的爸爸媽媽會這樣說,那就是他們非常近乎於表揚的話語了。


8.
在上村,基本上所有的男性居民都姓魏,而且這些姓魏的人之間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親緣關係。而女人們的姓氏則是各式各樣的——姓曹的、姓李的、姓趙的、姓韓的、姓袁的——而且多數在北京附近的其他村子裡長大。在中國的農村地區,這是一種傳統:男人繼承一個家庭傳下來的土地,女人則娶自外村。

  • 風俗篇:

1.
生雙胞胎有點像買彩票中大獎——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是唯一可以合法擁有兩個孩子的一種方式。我這套房子原來住著的那對夫婦沒有那麼幸運,不過,他們還是生下了一個非常健康的小男孩,很多人要求的就只有這麼多。其實就連那張畫像上的雙胞胎也不是真正的雙胞胎:不過是把一張畫像複印一份並反著放在一起而已。每天早上,當我醒來的時候,我所看到的是:被PS圖像處理技術編輯過的無名小男孩畫報,又被離鄉進城打工的年輕夫婦丟棄在這裡。


2.
「奇石」這個詞可以用來指稱任何跟某種東西形似的石塊。在風景區,很多人痴迷這玩意。在黃山,你可以找到一些自然形成的東西,被冠上「仙人下棋」、「犀牛望月」這樣的名字。收集者收購的那些小石頭,有時會被雕刻成一定的形狀,或是具有令人不可思議的大家所熟悉的礦物紋樣。對中國人的這種痴迷,我從來沒弄明白過。在河北省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裡,突然冒出這麼多商店,讓我頗感神奇。誰在購買這樣的玩意?


3.
在鹽池鎮,我洗了洗頭,然後沿街溜達起來。這也是一個十分乾燥、被人遺忘的地方,離長城不到十公里的距離。我正走著,一輛摩托車慢慢地開了過去,那人隨後撞上路肩,一頭栽倒在滿是塵土的地上。幾個人圍了過來,可那人根本沒有動彈。「他喝醉了,」其中一個人說道。他們站在那裡看著,那個人終於醒了過來——可他實在醉得太厲害,連話都不能說。有人把他扶了起來,那醉漢想要坐回到車上。「不要開車了,」一個路人小聲地對他說,同時把他拉了回來,可那人掙扎著硬要過去。不一會兒,他周圍聚集了三十幾個人。中國人聚集圍觀的過程,常常出人意料,無法揣測,尤其在鹽池這樣偏遠的地方更是如此。哪怕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只要發生在大街上,也可能引起大家的圍觀。多數圍觀者是被動的,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是這樣的——他們不過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不過,隨著聚集的人越來越多,人群開始擴大的時候,它就可能形成了一定的勢頭。圍觀者可能因為看法各一,從而動武,也可能在轉瞬之間轉過來針對某一特定的個體。事情發展的結局,往往很難預料,因為這得大大仰仗於人群中是否會出現一個能夠起主導作用的人物。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可以把整個事件顛來倒去,使圍觀者付諸行動。在鹽池,如果某個果敢的人站出來,批評騎摩托車的那個人不應該喝那麼多酒,或者厲聲警告他不要惹事,其他人很可能就會跟風而行。可在圍觀的這一群人中間,最強勢的碰巧是騎摩托車的那個人自己,他想著要坐上摩托車。他身上的每一根神經都把他往摩托車上拽——他一言不發,沒有別人的扶持他根本站立不穩,可仍舊十分生氣地把每一個拉他的人使勁地推開。過了一會兒,他那股犟勁好像贏得了圍觀人群的尊敬,大家竟不再堅持反對什麼。到最後,他們乾脆幫忙了。一個人扶著他坐到了摩托車上,另外有人幫著發動了摩托車。還有個人在後面推了一把。那人搖搖晃晃著突然來了個原地掉頭——圍觀人群全都屏住了呼吸——可他竟然把握住平衡,迅速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圍觀人群等待了半分鐘的樣子,仔細地聽著,臉上露出急切的表情。然而,僅此而已——沒有碰撞聲。終於,人群散去,愉快地交談著,往別處踱步而去,去鹽池別的地方繼續找樂子吧。


4.
加油站的姑娘們幹活認真,彬彬有禮,十分友善。可如果要讓她們指指路,你簡直不能抱任何希望。這個問題很普遍——一路上,我得花大量的時間,向別人打聽可靠的信息。有時候,他們的口音也非常難懂,不過,最大的問題,還是沒有幾個中國人出門旅行過。開過車的人就更少了。對於公路,他們知之甚少,哪怕就在家門附近,他們描述起怎麼去某個地方的時候也是一團糟。最好的辦法,是向他們提出「是」或者「不是」之類的問題:「這條路是到中衛的嗎?」如果一個駕駛員只剩下翻開地圖向人請教這一招,那簡直就是糟糕透頂的一件事。這無異於把謎題交到一個小孩子的手上——人們把地圖拿在手裡東翻西翻,在頁面上尋找合適的線路,臉上的表情先是迷惑,接著就是陶醉。一路上,我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問路的時候把《中國地圖》藏起來。


5.
除了警察的罰款,盜賊是卡車司機們最大的擔憂。「不管你裝的什麼,甚至你的車輛還在行駛當中,那些人都會跳到車上,盜竊貨物,」他說,「河南那個地方最讓人惱火。在河南,如果遇上盜賊,即使叫了警察,他們也懶得過來。我最討厭在河南開車。」


6.
成吉思汗陵的停車場上停滿了黑色的桑塔納轎車,車窗遮得嚴嚴實實。每當看到這一幕,我的心就會往下沉——彷彿看到一群烏鴉停在了寂靜的樹林里。在中國的農村,桑塔納通常是領導的坐騎,如果他們成群結隊出現在旅遊點,一般說明公款旅遊十分盛行。我到達成吉思汗陵的時候,中午剛過,許多領導在午宴上喝得醉醺醺。他們跌跌撞撞地從桑塔納里鑽出來,在停車場上又吼又笑。我跟隨三個搖搖晃晃的男子,跨上台階,來到陵墓入口處。在這裡,他們一行人跟服務人員爭執了起來。服務員是個蒙古人,他根據三十五元的收費標準,要他們購票。這點錢若是換成美元,不到五美元。「你看,這——樣行——不?」其中一個領導嘟囔著說,「三個人一百元。」「三張票應該是一百零五元,」這個蒙古服務員回答道。「給個特價嘛,」領導說,「打個折,就一百元。」「不行。三十五元一個人。一百零五元。」「你看,這——樣行——不?」領導又說,「我給一百。」「一百零五元。」「一百元。」每個人說話都是這樣慢吞吞的,就這樣毫無意義地爭執了整整五分鐘之久。在中國,國營旅遊景點的門票是不講價的,我不明白,那位服務員為什麼竟能如此耐心。後來,我才發覺,他也喝醉了。他倚靠在辦公桌上,整個售票亭都瀰漫著一股酒精的氣味。進了大門,有三座蒙古包一樣的建築,頂上裝飾著燒制的瓷磚,橙色夾雜著深藍色。到處都能看到喝醉的領導們的身影:他們或跌跌撞撞地穿過走廊,跨下台階;或在陽光下坐下來,雙頰緋紅,雙手抱頭;或站在展板跟前,搖晃著身子想讀出那些印著的有關成吉思汗和元朝的文字。

  • 思想篇:

1、 在中國,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邊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後原諒比事前許可要簡單得多。


2、 在中國,迷失方向並非是件多麼糟糕的事兒,因為其他人也不太清楚自己要何去何從。


3、 孔廟也許早就蕩然無存,但重視教育的傳統依然得以保留。即便是最貧困的人也對書本有一種信奉之情——我幾乎從來沒有遇到過對自己孩子的讀書不抱希望的父母親。這跟美國有所不同,沒怎麼上過學的美國人不大鼓勵自己的孩子上學,有些社區幾乎已經說不上還有什麼正規的學校教育。


4、 在中國的學校里,這樣的會議常常是以集體的形式舉行的:所有的家長同時參加會議,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行為表現一一總結的時候,所有的家長都得一同聽著。好學生會受到表揚,壞學生則會受到批評。參加會議的家長之間的社會交際,跟孩子們在班上的社會交際一模一樣:根據所在小組的權力而定。最丟臉的事情,莫過於在學校當眾聽見自己的孩子表現不好之類的話。而表現不好的受到的關注往往是最多的。


5、 ……他們打算在明代城堡附近植樹一千四百公頃,右玉縣百分之二十八的土地面積已經達到水土保持目標,而最終目標是要達到百分之五十三。中國的政府部門對數字十分痴迷,一貫如此。早在帝國時期,各級官僚們便會玩轉數字——到了明代,修築長城的工程量有時甚至測量和記錄到了厘米這個標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正是憑著這一歷史久遠的傳統做法,成為世界銀行十分理想的客戶。中國各級政府可以徵集勞動力,可以製造數據,當然也可以歸還貸款。


6、 中國的警察有時候也許有些粗野,但實際上,他們跟這個國家所有的人一樣,講求實用主義。多數情況下,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不要讓自己承擔任何責任。


7、 我駕車從包頭市中心穿過時發現,那個城市正處於一種虛假的繁榮狀態。城市設計者已經改變了這座城市,到處都在修路,到處都要繞道而行,到處都堵滿了車輛。在整座城市裡,人們試圖用稻草人嚇跑鳥兒的方式來管理交通上出現的新局面,所以,政府有關部門豎立了大量的交警塑像。這樣的塑像放置在各大十字路口和轉盤路段,呈敬禮姿勢站立在一個個底座上。人們給這樣的交警塑上了全套制服,系著領帶,頂著大蓋帽,戴著白手套。每個雕像上面甚至還能看到標示了號碼的身份牌。在包頭,我沒有見過真人警察。這些塑像,甚至有些令人恐怖:狂風吹拂著,沙塵覆蓋著,周圍的沙漠更加說明它毫無意義。可是,他們的姿勢依然筆直挺立,敬禮的手臂一直舉著,很有奧茲曼迪亞斯壯士的派頭——兵馬俑一樣的警察啊。


8、 在山西省的西北部,一段段長城順著黃河蜿蜒而行,有將近一百六十多公里的路程,我是沿著高高的黃土河岸行駛的。當地政府剛剛整修過那一段路,開起來比較輕鬆。慶祝道路整治工程的標語還在那兒懸掛著:「修好道路,脫貧致富」,「護路光榮,毀路可恥」。在中國的農村地區,交通流量不大,很少有私營廣告商投放標牌廣告,這也意味著,駕駛員不會受到可吃、可喝、可購的物品圖形的狂轟亂炸。相反,到處都是政府的各種口號,其用語表現出獨有的特性:用詞簡單,卻很有力度,極盡直白,卻令人費解。「人民擁護子弟兵」(PeopleEmbraceSoldiers)——空曠路段出現的這條標語讓我不禁浮想聯翩。在山西的農村,我在路邊看到過一條標語,只有簡單的幾個字:「自立、奮鬥、堅持不懈、無私奉獻」。沒有更多的細節——不過,你到底還想期待什麼呢?在內蒙古,當地一家電廠提出的口號大玩文字遊戲,我只好把車停下來,才總算弄明白:「人人用電,好好用電,電才好用」。(我想了想,過了一陣才反應過來:「的確如此!」)通常,我會遇到致力於宣傳計劃生育政策的口號,這類口號的用語從無謂的反覆(「女兒也是傳後人」),到主動提出建議(「晚婚晚育」),再到公開的謊言(「生兒生女都一樣」)。駕車西行,那些標語書寫得越來越大。到後來,荒蕪的山坡上布滿了各種各樣的標語口號,這些膨脹的文字彷彿是為了用來填充這空曠的大草原。「人人勞動,青山更綠」——這條標語的文字有十幾米高,擺放在內蒙古的一個山坡上,那兒既非青山,也沒有一個勞動者。在另外一處荒涼得不能再荒涼的地方,幾大塊岩石上書寫了一首詩歌:山間植樹種草農業蒸蒸日上修房造屋養羊建設秀麗山川黃河岸邊懸掛著標語,勸誡農民們不要在道路上碾軋農作物。一時間,我很想知道,當地的這一倡導是否實有成效:進入山西西部以來,我的City Special竟然連一堆穀物都沒有碾壓過。隨後,我去了寺溝村,這個村子在黃河東岸一個很高的地方上,那裡的人告訴我,因為乾旱,今年顆粒無收。他們只能靠土豆,還有政府發放的救濟糧維持生活。我在一個農民家的窯洞里和他交談的時候,村長剛好路過,拿著一摞救濟申請表。表格的標題是「兩缺一無」。村長對這個標題是這麼解釋的:寺溝村村民缺錢缺糧,生活無著落。在我看過的所有標語中,這一條是徹頭徹尾的實話實說,它標誌著北方農村地區可憐的結局——算是黃土高原的苟延殘喘吧。


9、 就這一代人來說,經濟的土壤跟鄂爾多斯的沙漠一樣,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什麼都在變——規則在變,經商行為在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挑戰也在變。總會有新的形勢需要琢磨,人們來不及辨明方向。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因為他們先做後想。可持續性是一種奢談,沒幾個人有工夫去考慮,尤其在年輕小夥子們可能拋棄故土的村子時更是如此。長遠計劃沒有任何意義:人們的目標就是有錢今天賺,有利今天獲。不然,你就只有被下一次變革的浪潮淹沒掉。

  • 中國農民:

1.
老陳五十三歲,常年的日晒給他留下滿臉皺紋,頭上留著剪得極短的花白頭髮。身上穿著一條深色的警褲,草綠色的襯衫上釘著幾顆軍裝上常見的黃色紐扣,外面套一件軍人常穿的藍色制服,肩部綴著肩章帶,袖口綉了幾道條紋。在中國的農村,人們經常穿著淘汰的軍裝或警服,因為這類廉價的服裝非常實用。不過,這類服裝總是被胡亂搭配,或者尺碼不對,老陳的襯衣袖子長到了他的手指尖。


2.
大世界百貨商場一共有五層樓,裡面陳列的貨品應有盡有,基本上能夠滿足懷柔購物者的全部需求——電器設備、衣物、玩具、書籍,一應俱全。也有農民到那裡去是為了乘坐電動扶梯。他們在那移動的金屬架子前泰然自若地站立著,到了合適的時刻便一躍而上。一旦成功踏上扶梯,他們會緊緊地抓住橡膠扶手,宛若體操運動員握住雙杠一般。等乘坐到頭,他們會穩穩噹噹地跳到地上。成功跳落地面後,他們總會站著紋絲不動,彷彿在等著裁判評判和打分。


3.
他一上車,就高聲大氣地問了我另外一個問題。「你認不認識韓河流?」「誰?」「韓河流!你認不認識他嘛?」「不認識,」我懵懵懂懂地回答道,「誰是韓河流?」「他是我們村的!」那老者又大聲說道,「他到北京打工去了!我在想,你可能見過他!」

在西方,報紙上講述中國的文章總是著眼於巨大的變化和政治的東西,他們甚至也會根據農村地區發生的一些抗議行為,來強調存在著不穩定的風險。但是,根據我的所見所聞,這個國家最大的焦慮卻是極度個體化,極度內在化的。很多人都在探究,他們渴望某種宗教的或者哲學的真理,他們願意跟他人建立起一種有意義的紐帶和聯繫。在把過去的經驗應用到現代的挑戰方面,他們遇到了麻煩。父母親和孩子們分別處在不同的世界裡,他們的婚姻更加複雜——我很少遇到在一起真正感到快樂的夫妻。要人們在如此變化的國家站穩根基,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代俄羅斯男朋友回復
一 .快遞超級快。快到超出他想像。以前在俄羅斯網購,20天收到就非常開心了,海參崴郵莫斯科有時要一個月。剛來那陣子,他天天都在淘寶忙著收包裹。。。

二.飯店多,各式各樣飯店外賣,各種餐飲食品,方便的就像未來社會。有一次他買了個自熱米飯,倒騰了半小時,把水袋放在米飯上又放到微波爐里,差點炸了。。教會他後,他認認真真地拍了個如何食用自熱米飯的視頻放在了網頁上。。。

三.中國人汽車駕駛水平都超級高,都能變道加塞,瞬移躲閃各種瘋狂自行車。車與車靠的超級近,還不吵架不打架。每次坐我車,他都緊張得心臟病發作。。。

四.人人都注意健康,尤其是中老年人。到處是各種各樣鍛煉方式,比如廣場舞,每次看見廣場舞他都特別開心。中國人外表年輕,五六十歲看起來活力十足,很多四十歲的在他看起來只有二十多。。。

五.在中國你想怎麼活怎麼開心,只要不違法犯罪都沒人管你。他以前不在戶外吃東西的,說在俄羅斯戶外或公園裡吃東西別人會覺得你是沒教養的神經病。現在爽了,經常路邊買個芒果冰,冰糖葫蘆,拉我找個石墩子一座就開吃。。。


六.中國人狂愛買。

先這麼多吧,當然他也有過吐槽,比如說中國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有些人隨手扔垃圾,吃飯特別愛吧唧嘴。。。。
不過都被我刷新了,現在吃飯讓他跟著我一起吧唧嘴,看,是不是變得更好吃了!


補充幾個,他發現的:
中國電視基本除了抗日神劇就是古裝劇,以及一些家庭劇。不過中國年輕人挺喜歡看古裝劇的,這是他自己在地鐵上觀察出來的,還說中國人挺了不起的,尊重傳統。

中國家庭特別注重孩子教育,他覺得世界上沒哪個國家像中國家長這樣重視教育的了。
4
中國文字和語言特別神奇。他認為漢語發音語法不是特別難,但是要是學會寫和讀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到了。每次看我寫字他都一臉崇拜,說你究竟是怎麼會寫這些字的?
然後是方言,他感到不可思議,兩座相鄰幾十公里的城市,人們居然說話不一樣,同是中國人,來自不同省份,我竟然聽不懂別人說話。。。。

中國的風景太美麗了,在中國旅遊非常有趣,每座城市的風景,特產,人文都有獨特之處,都有自己的歷史,隨便一說都好幾百上千年歷史。

中國的理髮師為什麼多數是男性))反正他震驚了,第一次去理髮好緊張。。。

中國人非常有生意頭腦,很勤奮。

中國人的外表也是各式各樣,很難也不應該定義中國人是什麼樣的。他說俄羅斯人管中國人叫眯縫眼,然而他來中國後發現中國有很多民族,甚至有俄羅斯族,大部分中國人的眼睛並不小——其實我覺得外國人眼睛看起來大其實是因為眼窩深眼窩大而已,我感覺他和他朋友眼睛都比我小,哼——

中國女生很苗條,俄羅斯女性特別怕胖但是又控制不住身材,中國減肥茶在俄羅斯特別好賣(真的嗎?)說他朋友媽媽來三亞度假,帶了一些中國減肥茶回去,一瞬間就賣光了。
他說俄羅斯人都很崇拜中醫中藥。他爸爸現在被洗腦了,聽別人說的中國有種貼肚臍的神秘的降血糖葯,非要他買。。。。


10分鐘前發生的。坐標美國,今天去做義工,幼兒園搞了一個「擁抱和閱讀」的親子活動,很早就通知了。時長半小時,擁抱著你的孩子,聽孩子給你讀他們自己創作的圖書。
全班22個家庭,來了19家。
一共3個中國家庭,一家都沒來。
貌似所有人里,中國家長最忙最勤奮呢,半個小時都抽不出來陪孩子。其他美國孩子父母也是律師醫生老師啊,也不閑啊,有些家裡父母倆人都來了。
老師有些尷尬但禮貌地把所有孩子委託給我,那些爹媽沒來的孩子都面帶失望,別的家庭都依偎著分享這寶貴的半小時,我們像一個小型中國幼兒園故事會。
國外家長不止一次問我,為什麼這裡的中國家庭全部是老人帶孩子?家長每天早出晚歸跟孩子的精神聯繫在哪裡?中國人真的認為工作就比家庭重要嗎?
這個問題我沒法回答。
希望國內情況會好一點。


更新一下關於土耳其裔英國前男友的狀況。好多人吐槽前男友,其實他人還是挺好挺可愛的而且很聰明,只不過當時性格不合。今天上instagram刷到他照片如下

「如畫」!!!看到笑尿了,中文大有長進啊,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他用了兩個月基本學會了北京地鐵站的名字還能認讀。
現在都會說「如畫」這麼高級的辭彙了!
而且還用美麗形容北京的四合院呢~
我想,他已經漸漸融入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了哈哈哈,那麼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給別人給自己一點時間,除了發現問題,也發現美呢?
除了玻璃心,也試圖對於別人的批評與建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呢?

---------------------------原答案分割線--------------------------
講個小故事。

前男友是倫敦來的土耳其裔英國人,當時從韓國仁川搬到北京。

到了北京之後,經常吐槽(已從他的倫敦音翻譯成我的京津大白話):
「為什麼中國地鐵上下車都不讓別人先下自己再上」
「為什麼那麼多人闖紅燈」
「為什麼走在大馬路上有的人說停下來就停下來,就堵在路中間」
「為什麼有人隨地扔垃圾」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

他的十萬個為什麼總結成一句話就是: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沒有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不明白自己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有著一些公共場合的準則需遵守。


為此,我跟他吵過很多次,一開始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後來我覺得他這種∞無盡的抱怨讓我時常跟他說一句話:你要是覺得中國這麼不好,請捲鋪蓋滾回你們倫敦去,不要賺著好多中國人幾倍的薪水在那裡發牢騷。(後來分手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他沒完沒了抱怨,完全看不到他入鄉隨俗想要了解中國國情的意願,文化差異太大還不願意去了解沒法好好聊天。)

當然我那句話也是略帶民族主義情緒的。

現在他還在北京,我來到了紐約,我發現我開始問同樣的問題:
「為什麼紐約地鐵上下車都不讓別人先下自己再上」
「為什麼那麼多人闖紅燈」
「為什麼走在大馬路上有的人說停下來就停下來,就堵在路中間」
「為什麼有人隨地扔垃圾」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

這時我恍然大悟,覺得我的前男友的那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人們沒有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這種無自我意識並不體現在人們所批判的行為,而體現在批判行為本身。


外國人看中國人自是有很多毛病,中國人看外國人也常常帶著偏見或預設。
然而,大家都忘了照照鏡子,看看自己是怎麼做的,看看自己的國家的長相。
對自己的優缺點不自知,只對其他人有好奇心,不利於成長。
作為中國人,我看到中國辦大事的效率,辦小事的拖拉;中國人朋友之間的義氣,職場上的走關係;中國底層人的勤勞刻苦,中產階級的安逸度日……
但這些也不能代表100%的真相。
作為中國人,我看到美國白人天生的優越感,美國黑人在生活上的掙扎;美國基礎建設的落後,美國科學技術的高精尖;美國巨大的城鄉差距,美國城市的高度發達……
但這些也不是真正的美國。

由此,我的結論是,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對一個自己不真正了解的國家、地域、人群進行批判,但是做這件事之前,請先考慮自己對自我以為了解的國家、地域、人群是否真正的了解。如果對兩者都不那麼「懂行」,那麼也許用一種中性的語氣去描述現狀以分享自己見聞是更加合適的,正如樓上許多答主的回答一樣。


謝邀。

說幾個印象比較深的。

1.中國人常說中國人重感情和親情,不像歐洲人(西班牙義大利除外)那樣一個人生活,平時親戚都要常來往,和新認識的人,「兄弟」都掛嘴邊。
往往看到的情況是,親戚撕逼多,朋友離別的時候,大家僅僅簡單打個招呼。。。(應該是比較含蓄)

2.孩子王(熊孩子)很多,孩子是父母的私人物品

3.中國的房地產真的很屌,隨時漲價,房東和租客完全不是平等的。

4.計劃生育很屌,女性地位很高,任何支出都是男生。但是,有時候會覺得還是為了找一個有物質條件的男性而活著。

5.全民撒嬌。。寶寶

6.城市很安全。偏遠地方不知道。


我的美國朋友說,為啥你們這裡的親情都想綁架似的,愛情都像交易似的(他的意思是中國尤甚)


不知道算不算跑題,不過我想說明的是,我們不重視的細節,卻是敵人攻陷我們的突破口。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時敵人就是比我們還了解自己。

也許侵華日軍是最早注意到中國人當中有特殊分煙習慣的。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撰的《華北治安戰》中,有一個章節名叫《民匪分離的要領》,談的是如何識別共產黨人與普通百姓,其中第三條經驗叫做「根據審訊及簡單的談話得以辨別」,其文字描述如下:

「利用審訊,談話的機會,給以紙煙和其他物品,試驗其對物品的『共有觀念』。黨員由於共產意識濃厚,如給紙煙,往往分給他人,並且在吃飯時也有讓人而不爭先的特點。另一方面,由於私有觀念淡泊,有的面對審問人員往往也毫不客氣的索要紙煙。」

如圖。內容來自公眾號大象公會


Abroad, 「Love」 is everywhere, but a heavy word to say.
In China, love is rare, but too many people call it out in their first dating.


行人過馬路沒有路權。
明明是綠燈在走斑馬線,各種左轉右轉車毫不客氣地往前面插,各種措手不及。行人綠燈走斑馬線過馬路還得東張西望,讓路給各種車大王。


公共場合大聲喧嘩。

無論是在赫爾辛基機場的免稅店,斯德哥爾摩的地鐵里,丹麥的餐廳,還是瑞士的少女峰。總是會聽到一群中國同胞們高分貝的喧嘩。當看到老外們用異樣或者略帶生氣的眼光看著自己同胞時,好多次想上前提醒他們一下。
但是我怕和他們會引起爭論,致使更多老外的圍觀,更重要的是我特么怕被群毆!


推薦閱讀:

知乎對你有哪些幫助和影響?
有哪些有故事的著名戰艦?
你有哪些自己獨有別人不會,但絲毫不會給自己形象氣質加分的絕活?
有哪些粵語歌曲的MV很精彩?
美國有哪些方面比中國強?

TAG:調查類問題 | 中國 | 中國現狀 | 外國人 | 有哪些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