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


首先說非常贊同 張運 的說法,就是法國人對一戰德國人施里芬計劃的印象過於深刻,以至於認為德國人會復刻一戰的方案(事實上德國總參謀部的確這麼做的),問題是德國偏偏出了一個不按照常理出牌的曼不群,以及欣賞曼不群方案的小鬍子元首,法國人因此就悲劇了。

馬奇諾防線不能為法國失敗背鍋,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其實解放了法國的機動兵力,只是法國人過於僵硬的計劃不但沒有善用自己的機動兵力,反倒將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之。

先看一下一戰德國人是怎麼打的

所謂的施里芬計劃,規模空前的右翼大包抄行動,橫掃法國如卷席

實際操作中被削弱了右翼的德軍越進攻越疲軟,最終止步於馬恩河,右翼包抄最後打成了平推,馬恩河奇蹟挽救了法國

一戰德國是右翼大包抄,越過比利時,從法軍左翼包抄,意圖實現一個規模巨大的魯騰型會戰,把法軍主力聚殲於以巴黎為中心的大口袋之中。

法國人吸取了一戰的戰訓,就是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進軍比利時,主要是基於兩個理由,第一把戰線推進到比利時可以縮短戰線寬度,不給德軍從法軍左翼包抄的機會。第二是避免重蹈一戰法國北部慘遭蹂躪的悲劇,把戰場推進到比利時境內,要蹂躪就蹂躪比利時吧。所以法國的人作戰計劃就是右翼依託馬奇諾防線死守,左翼以最快的速度推進到比利時境內,法軍的機動性越強,動員能力越強,就可以越快的進入比利時,把戰線推的越遠。

法國人的盤算不錯,德國參謀部也和法國人預料的那樣食古不化,如果雙方都照劇本打,法國主力和德國主力就好像兩扇安裝在同一根門軸上的大門互相對撞,而對撞點正好在比利時境內。如果這種正面硬肛的作戰打下來,什麼坦克飛機都之類的技術兵器都未必能夠輕易撕開對方的防線,一戰式的消耗戰(更準確的說是盟軍法萊斯口袋以後在荷蘭和比利時與德軍打成的正面懟肛的消耗戰模式)很可能換一個戰場重演(這次禍害比利時吧)。可惜德國偏偏出了一個曼不群,還有一個欣賞曼不群的小鬍子。最後就打成了這樣。

曼不群的計劃:中心突破,用突擊箭頭將英法聯軍從中間撕成兩半

最後實施的結果:應當說超乎預期,英法聯軍的「配合」超乎想像,如此龐大的軍團一頭扎入比利時以後再轉向面對後路包抄的德軍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在德軍箭頭以南,法軍已經無法拼湊出像樣的機動兵團來解救被包圍的軍隊


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人從阿登方向進攻的方案實際上一個中心突破的思路,從法國人左右翼的結合部中間突破,然後不顧兩邊直奔大海,把法軍切割成兩個部分。這個方案風險非常大,如果法國人不配合,不是以儘可能高的效率和速度把主力都丟進比利時這個德國人準備的大口袋,而是留有足夠強大的機動兵團充當預備隊,那麼德國人突向大海的箭頭很可能會被法國人攔腰斬斷,包抄不成反被圍。但是曼不群和小鬍子就是這麼狗屎運,就是這麼開掛。戰爭開始以後法國人按照編好的劇本以最快的速度動員自己的機動部隊,然後就拚命往比利時開進,意圖儘可能的把戰線遠離本土,阻擋德軍的進攻浪潮,完全沒想到德軍會來中心突破的戰略。其結果就是法國人越努力,德國人越成功,法國人的機動性越好,動員效率越高,送入德國人口袋的部隊就越多。。。。等英法聯軍明白過味道,想著反擊德國人穿插箭頭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晚了。

結果大家都清楚了,就是法國人依靠自己的卓越的勤奮與效率最終把大部分機動部隊都送入了德國人的口袋,等德國人切斷法軍的時候,法國人已經搜刮不出足夠的部隊來保衛巴黎和廣大腹心地區了。畢竟二戰時代雙方機動能力都遠好於一戰時期,幅員狹窄的法國在德軍機動兵力的快速進攻下,法國人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在後方重建自己的部隊,果斷投降就成了最有利的選擇(論投降的時機和方式的選擇方面,二戰各國里法國說第二,沒哪個敢說第一的)。

總結一下,法國就像一個右手持盾(馬奇諾防線),左手持劍(機動兵團)的騎士。而進攻的德國人則看起來是雙持彎刀的遊俠。當法國人拿盾牌抵住德國人左手的彎刀,高舉寶劍企圖格擋德國人右手揮過來的彎刀的時候,沒想到德國人突然從嘴裡吐出一根毒針正中法國人的咽喉,KO!

憑心而論,法國人是敗在戰略上的,而非戰術上的,在想定的戰術方向(在比利時正面肛德軍)法國人打的並不差,在技術兵器方面法國人也並不落後於德軍,雖然沒有集中使用坦克導致法軍突擊能力不足,但是法軍摩托化程度更高,因此部隊機動性不錯。但是在錯誤的戰略指導下,法軍機動性越好,就送人頭越快(排著隊的往德國人的口袋裡鑽)。如果法軍的機動性低下到一戰時期的標準,德國人的大穿插也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法國人還有大量的部隊在後方沒有機動到比利時的口袋裡去呢。

解釋一下為嘛法軍被突破以後為什麼不能反擊而是迅速崩潰:

第一,龐大的軍隊突然轉向是會導致巨大的混亂,當年威廉二世在總動員以後曾經一度後悔,想停止行動謀求和平,但是被小毛奇拒絕,因為這樣會導致德軍的大混亂,從而給法國人可乘之機。所以法國人發現德軍意圖以後再轉向是需要時間的,而當時法國人最缺的就是時間。而且法國人戰略部署的確有很大問題,因為沒有預料到來自阿登方向的進攻,法國人的確沒有準備足夠的戰略預備隊,所以導致德軍箭頭以南缺少足夠的機動兵團。馬奇諾要塞區的法軍配置完全是依託要塞打防禦戰的,所以機動能力不足,難以及時抽調到中路來填補缺口。


第二,德軍的突破給法國人的心理造成巨大打擊,後路被切斷以後不僅意味著失去補給(沒有補給的現代軍隊是無法持續作戰的),更意味著軍隊被合圍。在戰爭迷霧作用下,法國人也無法真正了解德軍的實力,所以雖然德軍裝甲縱隊的陣型已經拉的非常稀薄的情況下(很多時候步兵根本無法跟上裝甲部隊的推進,裝甲縱隊後面有大批無人駐守的區域丟在那裡),法國人既不知道這些情況,也難以做出正確的局勢評價,同時大量法國部隊在恐慌情緒的感染下放棄陣地逃亡或者輕易投降。都加劇了法國軍隊的崩潰,這個時候就算有一些先知先覺的人士(比如說戴高樂)試圖力挽狂瀾,發動反擊,但也無法阻止法軍大勢的崩潰。德軍閃擊戰對法軍心理上的打擊遠大於實質的打擊,突然在法軍背後出現的裝甲縱隊,各種謠言,手足無措的指揮官,都只會讓基層官兵士氣頓消,無心繼續作戰。


相比於法國,幅員遼闊的俄國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二戰時期的軍隊的機動速度還不能讓德軍在俄國人重建部隊以前就攻入俄國的後方核心區(烏拉爾、西伯利亞),所以俄國人可以不斷在後方重建部隊,然後再投入戰場,最終把戰爭拖入德國人最不擅長的,也最不喜歡的消耗戰之中。所以閃擊戰可以打垮法國,但是打不垮蘇聯。

類似的情況還有中國戰場,中國戰場一樣幅員遼闊,而且日軍的機動能力還不如德軍(中國惡劣的道路也無法支持摩托化部隊的高速行軍),所以國軍雖然可以一敗再敗,雖然外援近乎斷絕,但是總能在後方重建部隊,哪怕這些部隊質量再低劣,一樣可以源源不斷的開往戰場抵消日軍的技術和訓練方面的優勢。

==================================================================

說句題外話,德軍後來阿登反擊試圖再次復刻法蘭西會戰的經典戰略,但是今非昔比,德軍的箭頭已經遠不如當年犀利(相對而言),盟軍軍力之厚重更是當年英法聯軍難以比擬的,所以小鬍子的垂死掙扎不可能避免的失敗了。但是就反擊初期的效果而言,盟軍顯然是吃虧不長記性的主。


一戰之後法國和英國因為死的人太多了對再一次的歐洲大戰很懼怕,所以實行綏靖政策對德國一再忍讓。 寄希望於德國滿足後會止步,英法的底線是波蘭,但是在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後在西線還是搞什麼靜坐戰,說明英法是真的不想和德國之間發生戰爭。
法國搞馬其諾防線也是在戰略防守的思想下搞的,法國人沒想到德國會從阿登高地進入法國,而且法國保證了比利時的獨立,如果還在法比邊境修建的話外交上也說不過去。馬奇諾防線內的士兵和設施都成了擺設,如果把修防線的錢來建設軍隊,也許抵抗的時間會更久也說不定。
另外就是戰術思想已經落後於時代了,德國有閃電戰,蘇聯有大縱深,可是法國可能是因為一戰勝利了加上自認為馬其諾防線固若金湯所以還停留在一戰水平,法國的坦克和飛機並不比德國的差甚至更好,但是使用上有問題。當時的法國不是沒有人提出機械化部隊的思想,提出這個的就是以後法國的總統戴高樂,但是沒有被重視。
還有就是法國的戰略縱深從二戰的角度來看還不夠寬,在面對閃擊戰時很難做有效的反應。對比蘇聯,德國兩個星期突進了600多公里,但是蘇聯反應過來就開始反推了。
總而言之,法國的士兵和兵器都不差,但過於相信馬其諾防線,沒有有效抵禦閃擊戰的方法,戰術水平落後導致其迅速失敗。


*說一下和比利時的問題吧。很多答主覺得,法國之所以把戰場選擇在比利時,是因為對一戰中德國人進攻方向的深刻印象。其實這並不全對。
法國將「未來」對德戰爭的戰場選擇在比利時,其實涉及到一個戰爭成本的轉嫁。
法國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在整體戰爭潛力上弱於德國,人口沒人家多,工業也沒人家高大全。法國人清楚的意識到,德國終究會再一次站起來,而且帶著對法國的仇恨以及強大的戰爭能力。根據一戰的經驗,這時候玩進攻是不大可行了(尤其是1936年萊茵蘭重新軍事化之後,法國基本放棄了採取攻勢,突入德國本土的想法),所以法國採取了更傾向於防禦性的戰略,這樣,可以花費較少的成本,抵消掉對方在加強軍備方面的努力。
法國的工業大都分布在東北部,如何在保護自己的工業,讓他們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下被動員起來。另外一個問題是,按一戰的經驗,就算純防禦,單憑法國也不一定擋的住德國,怎麼辦,找盟友,找誰,法國人想到了一堆但有一個國家永遠排在第一順位——英國(你在我心裡是最美)。但問題是,怎麼保證英國在下次戰爭中參戰,和法國站在一起。
於是乎,法國就採取了這樣的戰略,在法德邊境,修防線(其實防線最初是要點式,但最後隨著法國越加的傾向於防禦性戰略,還有隨著一年兵役制帶來的法軍素質的嚴重下降,還是修成了線式),而在東北方向,直接把戰爭成本轉嫁給比利時,在德比邊境上,利用比利時修築的比較成熟的工事,迎戰德國(當然總體還是採取守勢)這在法國人是個一舉兩得的舉措,一方面,與馬奇諾防線一道,給法國本土充分的動員時間,順便還能把比利時的工業能力拉到自己一邊來。第二,假設德國真的會進攻比利時,利用英國的恐懼(低地國家港口被占,本土安全會受到威脅),英國會因此參戰。
然而事情正在起變化,36年,比利時解除了和法國的盟友關係,又中立了。得了,要是德國再打比利時,法國沒法第一時間進入比利時了。但法軍依舊相信德國會取到比利時進攻法國。於是……那好,沒法在德比邊境作戰,那就在德比開戰後,依舊進入比利時,但改成了比利時中部,依託埃斯特河建立防線,也就是E計劃(後來開戰後,甘末林選擇將防線前移,改為依託杜倫河。防線靠前靠後的主要區別有三,首先是能否將更多的比利時城市保護進來,在戰時利用它們的人口與工藝能力,其二是幾何形狀,杜倫河更圓一些,有利於防守方做內線運動,三是軍事上的風險,杜倫河較法軍更遠,開戰後,法軍要花更長時間機動到預定位置,留給法軍準備防線的時間更少,開戰後的情況確實如此,法軍雖然到達了防線,但很多法軍是在「半成品」野戰工事中作戰的(刨坑沒刨完,德國人就打過來了))。
先寫這些,反正,法軍在開戰後選擇比利時,是戰前謀划了很久的事,主要是為了轉嫁戰爭成本,至於阿登缺口,這真TM是個謎


首先法國的快速崩潰跟馬奇諾防線關係不大,法國不是過於依賴馬奇諾防線,而是必須需要馬奇諾防線彌補國家在地形和動員能力上的劣勢。法國相對於德國屬於低地國家,地形相對低洼,尤其是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無險可守,必須有一個綿亘防線為依託。德國也有齊格菲防線防禦法國的突襲。
馬奇諾防線確實沒有防禦住德國,但這不是馬奇諾防線的錯,如果沒有馬奇諾防線呢?德軍就可以長驅直入,連路都不需要繞了。

現在進入正題。波蘭被蘇德瓜分之後。德國開始制定入侵法國的黃色方案,黃色方案其實是一戰史蒂芬計劃的翻版,核心思想是從比利時北部突破,右鉤拳迂迴英法聯軍側翼。英法也是按照德軍這個意圖進行戰爭布置的,就是將主力部隊部署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接壤的地區同德軍正面決戰。英法在動員能力上比德國差,人口數比德國少,兵員素質上也差一些。但是裝甲部隊的質量和數量都是強於德國的。如果按照這個劇本導演下去很可能又是一戰的重演,打成僵持戰。

這個時候A集團軍群的參謀長曼施坦因提出了他的構想,就是從馬奇諾防線的延長線色當地區突破將法國防線從中間切割一分為二,之後,可惜陸軍總參謀部並沒有採納,並且將曼斯坦因從A集團軍群參謀長的位置下放到步兵軍做軍長(他本人一直希望指揮一隻裝甲軍)。

曼斯坦因利用面見希特勒的機會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將裝甲部隊集中使用,通過比利時南部的阿登山區,直插色當,之後右轉包圍法國北部的英法聯軍主力。阿登山區不適合裝甲部隊的行進所以英法聯軍不認為德軍主攻點會在這裡。而這個計劃的風險在於如果英法聯軍沒有把全部主力都集中在法國北部,而是留有預備隊在南部和馬奇諾防線後,那麼德軍右轉彎後,左翼就完全暴露了。這個時候如果法軍由南向北進行反突擊,德國可能重蹈一戰馬恩河會展的覆轍丟掉戰場主動權。

最終希特勒採納了曼施坦因的計劃,在古德里安裝甲集群的狂飆突進下,法國的防禦體系徹底崩潰,指揮系統失靈,完全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而法國是民主國家,不會為了政府的統治而要求士兵在必敗的情況下進行抵抗。這點同蘇聯不同,蘇軍在被圍後,zw往往強迫士兵戰鬥到最後,所以德軍在蘇聯地區遇到的抵抗比法國激烈的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華麗的分割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戰法國也是民主國家,英國一直挺民主的,美國也是民主國家,死戰到底的例子很多,答主是不是有點過分腦殘了


回復 曹曹
無論是馬恩河會戰還是凡爾登絞肉機都是正面作戰,沒有被圍困,算什麼死戰到底。如果在人數和火炮數量上都有優勢的正面作戰都沒法堅持到底就不要當列強了。你能找到蘇聯在塞瓦斯托波爾、在列寧格勒、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國軍在常德,被圍困、補給斷絕,並且基本上短時間內獲救無望,在必敗的情況下做困獸之鬥,這才叫血戰到底。
所有這樣喜歡罵人又沒有內涵的請回家多看看書,遇到不懂的詞多查查字典,不要一上來就拿無知當無畏。用事實說話不要動不動就人身攻擊,知乎不適合你,還是回去逛天涯吧。


1戰的問題,法國打的跟亡國滅種幾乎沒什麼區別,本土4000萬人口軍人戰死100多萬,最寶貴的青壯年勞動力傷亡接近1半,這種慘烈的人口損失之後雪上加霜的是法國極其坑爹的人口增長率,幾乎是列強倒數第一。
這種情況下國家民心上已經徹底不願意打仗,
國力的透支、政局的動蕩(換總理的速度跟王思聰換妹子一樣)法國也無力再打一次世界大戰


歷史吧,就算不是勝利者書寫的,書寫者也會自覺不自覺的偏向勝利者。一般說法軍迅速潰敗有幾個常見的論調:軍事思想保守,高級將領觀念陳舊,軍事裝備落後等等。

這些話確實沒什麼大錯,但換個角度想一想,一年後對於蘇德戰爭中蘇聯前期的潰敗,人們又會提出關於蘇聯剛進行過大清洗,大量「擁有豐富經驗的」軍事將領被清洗,軍隊缺乏優秀指揮人才。其實心平氣和的想一想,蘇聯大清洗搞掉的各級將領,是不是和法國那些「觀念陳舊的,戰爭思維方式停留在一戰」的老將領們有很多地方都重合呢?
或許歷史的書寫者就是這樣,先看到了德國對法國的速勝,又看到了蘇德戰爭中前期德國的巨大成果,作為歷史的書寫者,他們要從現象推出原因,那麼一些車軲轆話,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場面話自然不自然的就會出現在他們的筆下。
我倒是認為,法國速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戰略縱身,留給法國軍人政客們的容錯率太低。蘇聯在單位時間內丟掉的土地並不比法國少,然而蘇聯人有的是修改錯誤重新組織的空間,而法國人沒有。
從某種角度看,法國人的大戰略雖然沒有什麼出彩之處,但也沒有什麼大的錯誤,一切都以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做到了保守的最好,被譽為失敗的紀念碑的馬奇諾防線甚至也不沒有現在所評價的那麼不堪。
現在一般把馬奇諾防線的失敗都簡單稱為因為政治原因沒有把比利時修在防線外面,然後德國人繞道比利時,最後法國悲劇了。
其實呢,我倒是認為馬奇諾防線不把比利時排除在外是各方面綜合考慮的最優解,馬奇諾防線在戰爭中也完成了他的使命,法國的失敗和馬奇諾無關,真是可以說沒有馬奇諾為法國的失敗起到了最大的效果。
單從軍事角度看馬奇諾防線,防線是干什們的?是抵禦,狙擊敵人的,這是廢話。但從古至今從沒有任何軍事專家會認為防線是無法突破的。防線除了可以拖延敵人進攻,為自己爭取時間之外,另一個巨大的作用卻很容易被人忽視,那就是防線是為了防禦方爭取戰爭主動權的,一般我們都知道,在戰爭中防禦方是被動一放,要把本就是少數的軍隊(要是人數佔優十有八九就去進攻了)分兵防禦各個地點,而進攻方卻可以很大程度上集結優勢兵力任意選擇進攻他們認為的最優地點,這樣就會進一步放大進攻方與防禦方的兵力優勢。
防線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決定決戰的地點,通過修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並大肆宣傳,迫使敵人盡量不去硬鋼這條防線而想辦法繞過去。
針對馬奇諾防線,法國人很聰明的以政治財政等理由(也確實是很重要的原因,不完全是借口)沒有在比利時法國邊境修築馬奇諾防線,這樣的結果是只要德國人不傻,或者在戰術武器上有什麼天頂星科技,就只會老老實實的把主攻方向定在比利時,這樣法國就通過故意留出的這個馬奇諾缺口,為自己爭取到了比利時一國的縱身作為自己的戰略空間。戰爭初期法軍在比利時也確實組織起了比較有效的抵抗,如果法軍能夠在馬奇諾防線正面抗住德國的佯攻,在比利時跟德軍拉鋸個一年半載,戰爭的走向怎麼說還確實難以預料。二戰初期的科技進步相較之一戰末期,確實是成倍的擴大了機械化部隊的戰鬥力和推進速度,但還沒有做到數量級的提高,如果一切按照法軍的設想,上面我說的法國抗住德軍的三板斧,拉鋸個一年半載也並不是什麼天方夜譚。
當然了,最後的法軍潰敗的決定性因素,是法國人在阿登悲劇了,德國人豪賭一把獲得了勝利女神的微笑,正如英國人在新加坡的悲劇差不多,戰役級別的指揮官一念之差,加上戰略空間過於狹小沒有容錯空間,也就是那麼一念之差,千軍萬馬的流血犧牲瞬間變成了無用功。
德國的勝利背後確實有先進的理念,先進理念武裝起來的指揮官和先進的武器們的功勞,法國的失敗背後確實也有陳舊的軍事觀念的影子,但是,這都不是真正決定戰爭勝敗的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僅僅是法國戰略空間太小,指揮官在阿登一念之差……然後就真正的悲劇了


法國人經歷過一戰的慘烈和戰後的民生凋敝,部分人開始懼怕戰爭,執行綏靖政策,而且剛剛從經濟危機中走出來,國力衰減;反觀德國,希特勒上台後,厲兵秣馬,軍力上升,立志洗刷一戰恥辱,而且希特勒的迷惑性高,個人威信夠高,團結了很多德國人,士兵戰鬥意志高。原因其實很多,


一戰初期,法國就鼓吹大規模,集團化進攻,然後自己大量的士兵無謂的死亡。但是當法軍整體轉型成防禦戰後,卻取得了成功。

所以你要是法國將領,估計你也不會擺脫一戰的類型。。也就是利用炮兵掩護,然後加強線性防禦,逐步的殺傷敵軍。

也就是說,二戰法軍的一切軍事行為準則都是以這種思想為基礎的,理解了這一點就好辦了。

法軍利用現代技術的增強,讓防禦工事變得更加強大,馬奇諾防線就是個最好例子。換句話說,無論是法國還是英國,亦或者是荷蘭比利時的低地三國,對於裝甲部隊作戰根本毫無概念,他們就覺得坦克就是個玩具,只有炮兵才是王道。

當然,其實法國也有有識之士要求讓機械化部隊和空軍結合,比如未來的總統戴高樂先生,他根據在波蘭的經驗寫成的備忘錄《機械部隊的誕生》,就強調了坦克與飛機配合作戰的重要性。但是沒什麼用= =

以二戰初期的法國陸軍總司令兼西線盟軍司令甘末林為例,他在西線戰爭爆發初期發布的命令就非常搞笑:我們必須等待敵人進攻,並在由堡壘和戰壕構成的無法突破的延伸防線上遏制住德國佬。

很明顯,這人的戰略思想還停留在一戰= =,實際上波蘭戰役的閃電戰他是看到了的,然後被他自動忽視= =

這是第一點,也是法軍戰敗的最主要原因:整體高級將官的戰略思想極度落後。

接著第二點

西線戰爭在五月十日爆發,當天盧森堡投降,開戰五日荷蘭軍隊就投降,開戰十八日比利時就投降了。

而西線戰爭爆發僅僅兩天,也就是五月十二日,德軍的七個裝甲師就已經抵達了法國色當。

簡單地說,就是戰爭形勢變化太快了,法國人根本反應不過來,這也是因為法軍整體過於僵化,反應極度遲緩。

有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有很多人認為西線戰役,法軍沒怎麼抵抗,實際上是錯誤的,法軍抵抗了,而且反擊的非常猛烈。

德軍渡過馬斯河之後,法軍動用了大批坦克部隊,發動反攻,當時率領法國第四裝甲師的戴高樂先生也在拚命進攻古德里安過長的戰線,古德里安自己也回憶:「已經有兩輛坦克成功攻擊到了距離我指揮部只有一英里的地方。」(真怪不得未來能當總統,也是條鐵血硬漢)

法軍的問題在於配合極差,裝甲部隊的速度又比德國人慢,還缺少無線電,當然敵不過訓練有素,準備充足的德國軍隊。

最後德軍成功切割了法國本土和法國北部的聯繫。

第三點,臨時換將。

68歲的甘末林先上,甘末林不行,換73歲的魏剛。(怪不得戰略思想一塌糊塗,全是老年人)

北部法軍的司令是比約特,比約特掛了,換布朗夏爾。臨陣換將,局勢變得更加混亂。

最後一點,因為法軍用的全是這些一戰老將,必然造成軍事思想僵化,以及對任何會威脅到他們固有軍事思想的年輕軍官抱有敵意。

總結法軍戰敗的原因:

1.整體高級將官的戰略思想極度落後。

2.配合極差,反應遲緩。

3.臨陣換將。

4.迷信一戰老將,不用新人。

這幾點加一起,再加上德軍本身也準備非常充分,戰敗也是情理之中了= =

當然你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居然打了六個星期就投降,怎麼也說不過去的= =輸是在意料之中,但是你能輸得這麼難看,也著實讓人想不到。。。


單純從軍事上看,過於依賴馬奇諾防線。之所以如此依賴這條防線,是因為一戰凡爾登的絞肉成果,於是法軍由進攻萬能轉向防守萬能。一句話,經驗主義害死人哪


1、1對1的話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法國都不是德國的對手。一戰德軍沒能快速拿下法國巴黎那是因為沙俄軍隊在東線分了德軍兵力,以至於西線兵力不足。但是二戰因為希特勒吸取了一戰教訓與蘇聯秘密簽署了互不侵犯協定,所以在與蘇聯共同瓜分波蘭後暫時沒有後顧之憂。當然二戰德軍敗了也是因為兩線作戰,不過這兩線作戰沒法國人什麼事。

2、二戰英法聯軍在軍隊數量、裝備質量與數量對德軍有優勢的情況下速敗固然有曼施坦因計划出其不意的因素,但是失敗的根本性因素在於英法聯軍高級將領在作戰指揮上不及德軍高級將領。坦克作為進攻先鋒矛頭集中使用、空降兵的特種作戰、空軍的地面打擊等方面英法聯軍還是需要補補課的。古德里安部隊在進攻法國前已經進行過模擬演習了。


法國共產黨不抗戰啊


一隻等著地面決鬥的公雞遇到了自高空俯衝的鷹,結果可想而知。

法國的軍隊組織、戰略構想還停留在一戰塹壕戰的基礎上,遇到德國這樣的軍隊和閃擊戰這樣的戰法,已經出了代差了。

話說回來,法國自拿破崙之後好像就沒贏過一場像樣的戰爭(一戰算嗎)。

問:如何稱呼同時舉起雙手的十萬法國人?
答:當然是法國陸軍。
問:怎樣才能辨認出一名法國老兵?
答:只要看看他的腋下就行了,他們那裡被太陽曬得很健康。
問:為什麼在法國有那麼多的林蔭大道?
答:因為德國人喜歡在樹蔭下行軍,
問:為什麼在二戰中德國用了三天時間才征服法國?
答:因為當時在下雨。
問:法國人為什麼會將自由女神像贈給美國?
答:因為她只有一隻胳膊是舉起來的。
問:為什麼法國人總是能在聯合國那裡獲得很多投票?
答:因為他們總是舉雙手。
問:為什麼法國的戰鬥機都被命名為「幻影」?
答:因為它們根本就不存在。
問:為什麼法國人總愛在歐洲迪斯尼樂園裡搞煙火表演?
答:因為每當他們放完炮後他們總是想法子投降。
問:「馬奇諾」在德語中是什麼意思?
答: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問:為什麼我們總說法國外籍兵團是整個法國軍隊中最正牌的部隊?
答:應為它全部是由外國人組成的。
問:誰能跟我說說法國國旗到底是什麼樣子?
答:就是在一面白旗上塗上兩條彩紋。
問:世界上最為簡短的書是什麼書?
答:是有關法國戰爭英雄的書。
問:為什麼法國人在贏得了1998年世界盃冠軍後會歡慶得如此瘋狂?
答:因為那是他們第一次在沒有外部力量的幫助下贏得的一件東西。
問:為什麼法國海軍喜歡使用帶有透明玻璃船底的戰艦?
答:為了能夠更好地看清他們的戰艦。
問:當德國軍隊進城時巴黎市長對德軍都說了些什麼?
答:需要十萬張桌子嗎,先生們?
問:法國人為什麼害怕戰爭?
答:上帝啊,誰不害怕戰爭啊,如果一次也沒贏的話!
問:如何在馬背上阻擋住一支法國軍隊?
答:只要把旋轉木馬關了就行了。
問:作為一名法國人的最大好處是什麼?
答:你可以在戰爭打響的時候就投降然後別人會幫你贏得這場戰爭。
「我寧可在我的部隊的前方出現一個德國師也不希望在我的部隊的後面呆著一個法國師。」---喬治.巴頓將軍
問:如果法國人要專賣掉二戰時期的剩餘步槍,他們的廣告詞是什麼?
答:「全新,從來沒開過火,僅僅被扔到地上一次。

----------------------------------------------------吐槽線--------------------------------------------------

本不想啰嗦的,不過樓下有個沒有幽默感的傢伙一口一個「支持納粹的德吹」 ,不得不吐個槽:

1. 題主的問題是「二戰時法國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德國幹掉?」, 與法國歷史上是否輝煌過有什麼關係?討論法國二戰失敗=認為法國沒有輝煌過?這是什麼邏輯?

2. 題主的問題和所有的回答里哪句話支持納粹思想了?是鷹和雞的比喻嗎?鷹和雞是德法兩國吉祥物,遠在納粹之前就存在,到現在德國的國徽仍是雄鷹,與納粹何干?

3.德國二戰的確被肢解了,但之前征服了法國本土全境,這有什麼好爭論的?二戰法國軍隊與德軍的差距需要論證嗎?正視這個問題就是納粹粉絲?這是什麼邏輯?

4."一戰被法國爆出翔了..." ,引用你自己的話「回去多讀幾本書再來xx「,你看看一戰法國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戰例,除了保住了巴黎剩下的就是幾次絞肉機了,德國是最終被拖垮的,戰場上並沒有一邊倒的失敗,這也是一戰後很多德國人不服的原因。而且法國一直是和英、比一起作戰(後來加上美),"一戰被法國爆出翔了..." 從何說起?

5. "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是吃乾飯的啊。",再次引用你自己的話「回去多讀幾本書再來xx「,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幹什麼了?游擊隊作用不論(不是法軍),正規法軍除了非洲有點作用,歐洲戰場除了阿爾薩斯一役算是苦戰,剩下的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一路接收了,如第2裝甲師跟著美軍一路推進,最後搶先進入(郊區好像放了幾槍)巴黎(巴頓對此很不滿)。

6."二戰直接無底線地從中立國比利時入境法國",你以為是宋襄公啊,戰爭中什麼叫底線,這種論調只能說呵呵了,何況從比利時入境法國一戰就用過,對於法國而言德軍入侵比利時根本不是出其不意,也不是法國失敗關鍵,阿登地區的A集團軍群才是關鍵,事實上德軍正是想讓聯軍認為德軍的主攻方向是繞道比利時,從而調動英法聯軍北上,為阿登的突擊創造機會,這是二戰常識,而你竟然認為無底線入境比利時是法軍失敗的原因,完全是本末倒置(多讀幾本書吧)。

7."...你們那被閹割了的德國爺爺在哪?回去多讀幾本書再來bb,說知乎有一幫眼界有問題的人,果然也是對的。",我一直認為就事論事,拿出你的觀點和論據才能顯示水平,東拉西扯離題千里靠扣帽子罵大街只能顯示出自己的淺薄。


德國太強,新式武器和新式戰法。
法國沒什麼戰略縱深,也沒有英倫海峽。
另外德國,為戰爭準備了很久(有心算無心)。

不投降,難道用人命去攔小鬍子的坦克不成?
整個歐洲戰場也就俄國能藉助冬天的寒冷、泥濘,和士兵的生命來阻擋小鬍子。
差點忘了,還有大英帝國,這個藉助英倫海峽、皇家海軍、殖民地補給和美帝援助。擋住德國坦剋死不投降的國家。

ps
士兵勇敢確實很贊,但無意義的死亡是愚蠢的。
俄羅斯要不是有冬天這個外掛和數億的人口作為戰爭潛力和國土有非常大的戰略縱深。
話說,俄羅斯二戰結束時,男人也沒剩多少了。

法國要是像俄羅斯一樣死不投降,結果只有一個,全法國的男人死光死絕,法國這個國家消失(不投降,就是真正的亡國亡種)。


1,。麻痹大意

認為德國會接受國際調停

2.無險可守

一個大平原

3.知乎還沒誕生

不然派很多專家去支援法蘭西


一方面小鬍子的機械化跑得比記者還快,突擊水平比華萊士還高,另一方面國運之戰,法雞依舊用一戰的線式國境防線而且沒有戰略預備隊,後果就是小鬍子中央突破,扔掉左翼艹在地里的馬奇諾守軍不管包圍了右翼的重兵集團,而防線後方的巴黎(首都啊卧槽,領導人都在的地方)竟然只能眼睜睜看著無兵可派,而且還無兵可守……


簡單說,法國人線式防線被中央突破之後


小鬍子:卧槽卧槽,nmb的古德里安撒蹄子跑尼瑪那麼快,法國佬在後方的巴黎方向再來人反包圍怎麼辦,要死要死

法國佬:卧槽卧槽,nmb的古德里安撒蹄子跑尼瑪那麼快,老子人頭都在國境線上巴黎方向沒有兵,你丫的圍了北部軍團誰來保護老子,投降投降

古德里安:小鬍子這個慫逼,老子把法國人北部軍團圍在敦刻爾克了為毛非命令停下,不讓我趕他們下海去餵魚

法雞巴黎只要留有一個軍估計結果就可能翻個了,拿破崙說誰第一個用完預備隊,誰就該跪了,結果自己老祖宗的思想也不用。嗯,拿帝是科西嘉人……果然法雞想雄起得靠外國人

然後蘇聯人線式防禦跪了,立馬祭出大縱身理論,你坦克突了一條防線老子還有兩條,接著來互相傷害啊,不把你抻進來的嗶頭切了老子不姓蘇


因為法國沒有建法國巨炮


要是往細了講,可以從法國的革命歷程開始講,不過那太深遠了,更為理性的是從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誕生開始,那時法國的共和派經歷了很多鬥爭與艱辛(主要太臭太長),才穩固了政權,但普法戰爭的影響是深遠的,是法國人抬不起頭,再加上德國戰後的囂張挑釁,法國人不得不加強軍備,使一戰的到來有足夠的準備。
一戰就不說了,自己可以查到更詳細的,一戰的勝利,是法國以及其他協約國獲得了大量的賠款,殖民地,還有自信與榮耀,可以說使他們膨脹了,手裡錢多了自然會"作死",在1919到1929這十年里,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領世界的時代,它使法國實力日欲強大,就有膽子裝b說要強佔魯爾區,這時候的法蘭西是最後一次輝煌,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到來,那時候西方國家經濟血崩,法國元氣大傷,加上國家領導人不給力啊,更加劇了人民對這個共和政權的不信任(這也是為什麼德國人來的時候法國人自己多少顯得有些不在乎)。
1933年1月30日,元首上台,法國雞一看就知道不是什麼好鳥,就和德國周圍的歐洲小國簽合約(還包括蘇聯,不過蘇德關係緩和也就黃了),軍事觀念還停留在一戰戰壕戰,導致和拜託凡爾賽之後的德國一比,其實就是個菜雞(雖然表面數據很唬人),之後英法和其他西方國家一而再再而三的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之後的事情讓英法很驚訝,也很後悔,便加強了警覺性,知道德國入侵波蘭,英國人先宣戰,達拉第也不得不宣戰,但等待他們的卻是長達7個月的"假戰",再加上長期對施陶芬計劃的痴迷,是西方國家天真的以為德國人還會在比利時進攻,然而這次元首卻大膽的採用曼施坦因的計劃從阿登地區派遣裝甲部隊(成群的一二號小坦克~),打了個英法聯軍一個措手不及,加上法國東南部法軍戰鬥力感人加上數量頗豐的空軍與坦克訓練不足,實力有限,是得德國人以極快的速度切斷了英法聯軍的退路,創造了敦刻爾克,法國人有在巴黎與南部抵抗了一會以後在以貝當為首的政府簽訂了停戰協定,為了羞辱法國人,元首選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停戰簽字的貢比涅地區的福煦車廂內簽署與停戰條約。之後法國南部和北非就歸維繫政府管了(傀儡政權)。
法國的迅速淪陷是多方面的,我可能講的不全或有些不準,請包含( ̄? ̄)
(另外推薦一本專門關於這方面的好書,附圖)


他要綏靖自毀長城,除非法國國境線一圈都是馬奇諾。


整個二戰出動上接近千萬的部隊 能不懵逼嘛...當時整個西歐除德國外的國家部隊都沒德國多~


馬奇諾防線可以解放法軍主力(無需投入大量兵力即可在正面有效阻擊德軍主力),並迫使德軍將攻擊方向轉向比利時的山區(施里芬計劃),解放出來的法軍機動兵力可以與德軍在境外互懟,遲滯德軍的進攻速度,消耗人員與資源。法軍高層意識到自身戰略縱深有限,想出的這個策略雖說沒啥大亮點(一戰後遺症:只要後方安全,兩敗俱傷最後我也耗死你!),但也並沒啥明顯的缺陷(法軍高層:這回不讓鬼子進村!)。可惜法軍在開戰後不斷犯錯,機動兵力送的太多,無法完成最初的戰略設想(禦敵於境外)。德軍一突破進境內,法軍高層就陷入恐慌(海因茨!說好的回合制呢?)。其實法軍的上層戰略設計,技術兵器以及士兵素質都還不錯,但是將軍事理論轉化成實際戰鬥力的指揮人員的素質仍然停留在一戰的水平,就如同一個大齡競技遊戲玩家,預判挺准,意識也不錯,可惜操作太爛,心理素質極差,外加身體原因,玩不到一個小時就頭昏眼花。


推薦閱讀:

二戰德國海軍為什麼就不能把巨艦集合起來和英國人打一次日德蘭那樣的大海戰?
為什麼日本二戰那麼糾結於戰列艦?
抗戰時期國軍游擊隊戰績如何?
日本戰敗後為什麼只賠給中國雪風?
歷史上有哪些優秀的戰艦設計師?

TAG:法國 | 德國 | 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