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的「衣服」一意如何演化來的?

「服」現在主要有三類義項:

  1. 委身順從;
  2. 近身伺候;
  3. 衣物。

第三類意義如何產生的呢,還衍生出了「制服」這樣的歧義。


「服」從凡從卩從又,像以手 (又) 使跪跽之人 (卩) 托盤 (凡) 侍奉,是「服務」是「服」的本字。

「服裝」之「服」為同音假借,本字為「康熙字典 的解釋|康熙字典 的意思|漢典「 」字的康熙字典」,從其後起異體「箙」也能看出二者的關係。

康熙字典 的解釋|康熙字典 的意思|漢典「 」字的康熙字典古文字像箭朝下插在器中,下方箭鏃、箭身在器內,上方箭羽在器外,本義為「盛矢器」之象形,再擴大為「服裝」。

康熙字典 的解釋|康熙字典 的意思|漢典「 」字的康熙字典為「僃 (『備』之傳統漢字) 」之聲,上古之部合口進入中古脂韻合口是一個規律性變化,其與「備」的關係可類比「旭」與「軌馗」等。

本人目前使用其增繁字「鞴」表示「服裝」之「服」(計算機上使用GBK範圍內的字,方便閱讀,避免小字集字體無法顯示的問題) ,手寫則直接書寫上方鏈接中的本字。

==========並不想當噴子的分割線==========

在回復中看到有人提「韝鞴」,就順便說說「韝鞴」。「韝鞴」即今之「活塞」,曾經有某個作家認為這是個很好的翻譯,因為

「韝」字意義是革制的皮套,引申成皮製的鼓風機,也就是風箱;「鞴」字就更精妙了,它的意思是:水受壓而噴涌而出。唐代皮日休的《通玄子棲賓亭記》:「源內橐籥鞴出琉璃液。」一鼓一壓,正是活塞工作之象。徐壽文化水平太高,用這兩個字來譯piston,真是用典貼切,古今妙譯里也排得上號。

不知是否為了出驚人之語,隨便查了查字典就想了當然。實際上,「韝」字本義是射箭時保護胳膊的皮套,跟鼓風機毫無關係,也無法引伸出來。

反倒是「鞴」才是真正的「鼓氣皮囊」(長得可能像大號的洗耳球) ,即古代的手工「鼓風機」之一種,而不是什麼「水受壓噴涌而出」,這個意思是在實際語境中的用法,脫離語境則約之過細,不過是由「鼓氣皮囊」轉為動詞「靠氣壓擠出」而已。

「橐籥」則似乎是更像風箱的一種工具,「橐」為外殼 (有訓詁稱「櫝」,則當為箱匣狀的堅硬物體,不像是皮囊靠形變來鼓氣) ,「籥」為氣孔。「橐籥」用於冶器時調節火力等。

因此,這「一鼓一壓」實在是曲解,遑論「鼓」與「壓」是同一個方向,哪裡「正是活塞工作之象」。實際上,「韝鞴」系德語der Kolben之音譯,並非來自英語。譯者可能從「鞴」字獲得靈感,但「韝」實在是湊上的同偏旁字,倒是頗有古人喜歡給連綿詞統一偏旁的風致。

倒是由於印刷錯訛,「鞴」在重新排印時,容易被排印成形近字「韝」。因此,網路上某些含「韝」詞條釋義多為同「鞴」。無力具體考證其出處,不過大概都是來自某一兩本書的訛誤。有心人可按圖索驥,找找到底是哪本書的問題。

「來,眼睛別暈,先扶著牆把晚飯吐出來,然後把這個字複製到word里,放大三倍字型大小」也實在有嘩眾之嫌。從「冓」或從「康熙字典 的解釋|康熙字典 的意思|漢典「 」字的康熙字典」之字常用字甚夥,何必驚怪如斯?

另外,表示「韋囊」的「鞴」為「步拜切」,音bài,是個純粹的後起形聲字,以「革/韋」表示皮具。而上方「服」之異體,則是累增字,為「服裝」之本字累增了「革/韋」來註明材料。二者屬異源同形字。


不是現代漢語,《故訓彙纂》引《周禮》鄭玄注「服,謂衣服及宮室車旗」。

還有更多懶得引了,上圖,頁面最右邊一列就是。
我猜測服是量詞轉換來的。


推薦閱讀:

夏朝各種 有X氏,是什麼意思?
用「命」表示壽命的由來是什麼?
如何區分「於」和「於」?

TAG:古漢語 | 漢語辭彙 | 漢語詞源 | 訓詁 | 漢語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