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的兩顆原子彈,還是蘇聯出兵東北?

美國的原子彈貌似是公認的促使日本投降的原因,但是部分歷史學家更認為是蘇聯出兵東北造成了日本放棄了抵抗,接受《波茲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他們注意到日本高層對美國登陸日本本土有了充分的準備,要儘可能拖延住,增加美軍傷亡,最終想有小條件投降,但是對於蘇聯出兵東北毫無準備,認為蘇聯在3個星期內就可以攻入日本的本州島,所以是蘇聯出兵觸發了高層放棄抵抗的決心。


促使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是歐洲反法西斯戰場上德國的失敗。

促使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是蘇聯出兵東北占絕對大頭,原子彈佔個小頭。

原子彈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一個十分巨大的加速作用,但不是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

作為一個國家,日本雖然不太正常,但也能理解既然米英鬼畜已經平推掉了德國,那麼推翻日本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從45年6月開始,日本已經開始在謀求結束戰爭的方法了。而更早一點,在45年1月份日本跟美國的接觸就開始了——不過因為開出的停戰條件略沒數,導致羅斯福乾脆沒搭理這些人,而日本方面也死活不承認這事的存在,所以麥克阿瑟只能看著自己手裡四五十頁的投降條件默念一句MMP。於是戰爭繼續。

這裡有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那就是咱們死扛到底,不投降行不行?

恐怕是不行的。首相近衛文麿在45年2月的《近衛上奏文》里就分析了這個問題,那就是咱們死扛到底的話,說不定底層人民實在忍不住就赤化了,到時候大家一起掛路燈,英特納雄奈爾就一定要實現。你猜天皇看到這玩意是什麼心情?

就算是再有血性的主戰派,也沒法拿天皇的腦袋打賭。大家當時的想法無非就是參照1905年的日俄戰爭經驗,與米英鬼畜盤腸大戰一番,然後造成敵人巨大傷亡後大家體面一點的結束戰爭。45年6月木戶幸一寫了《控制危機局勢的計劃草案》,就明確提出日本已經快沒有繼續進行戰爭的能力了,而這個論斷基本上被所有高層都接受了,然而大家也表示無條件投降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無條件投降!所以就日本而言,他們始終在尋找一個「有條件投降」的機會,至於什麼一億玉碎,什麼本土決戰,都不過是扔在天平上的一塊砝碼罷了。

然而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蘇聯會怎麼看這事。

當時由於《蘇日中立條約》的存在,日本跟蘇聯之間的關係竟然還詭異的維持在和平狀態。雖然4月5號蘇聯通知了日本條約到期後不再延長,然而病急亂投醫的日本還是將希望寄托在了讓蘇聯保持中立並進行調停上面,東鄉提出來一個很有意思的構想,這個構想是什麼呢?

那就是蘇聯大兄弟,咱們廢了日俄朴次茅斯和約,你來給我做調停人怎麼樣?

朴次茅斯和約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特殊地位。
俄國將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屬的一切權益、公產均轉讓給日本。
俄羅斯政府將從長春至旅順段的中東鐵路支線及其所屬的一切權利、財產,包括煤礦,均移讓給日本。日、俄兩國可在各自霸佔的鐵路沿線每公里駐護路兵十五名。
俄羅斯宣布取消在東北的一切有違機會均等主義的權益。
俄羅斯將北緯五十度以南的庫頁島及其附近一切島嶼並該處一切公共營造物及財產之主權,永遠讓與日本。

蘇聯表示你怕不是石樂志——1905年的這份破和約簽訂的時候咱們什麼情況?現在什麼情況?你還一個庫頁島就完事了?

不過由於蘇日中立條約的有效期到46年才結束,所以日本人覺得自己還有時間。一直到45年6月6號開「國體維護和領土防衛」會議的時候還他們試圖想辦法讓蘇聯人調停,在日本人看來:

蘇聯應當清楚地知道由於我們保持中立的緣故,早就因為戰勝德國而欠了日本人情。而將來蘇聯幫助日本維持其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會變成他的優勢之一,因為在未來美國將會變成他們最大的敵人。——《日本帝國的衰亡》

日本人的邏輯很可能是假如自己體面的結束戰爭,那麼日本戰後依然是有影響力的大國之一,所以日本的支持那必須是分量很重的一份大禮。而且日本表示我也不是謙虛,要不是我當年保持了中立,你斯大林能不能扛得住小鬍子你心裡還沒點數么?這人情你不還?

於是在這種2B的氛圍中,日本人繼續嘗試著跟蘇聯接觸。而蘇聯人在幹嘛?蘇聯人一方面曖昧的跟日本人表示中立條約雖然被廢了(不再續約)但還有效呢,你們也不要太著急了,一方面跟盟軍這邊討價還價。所以說,斯大林實際上是在待價而沽。

所以這段時間裡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在莫斯科什麼進展都沒有,但是佐藤明確的告訴蘇聯,我們就是想找個有條件投降的道道,你要什麼好處,咱們慢慢聊:

天皇陛下已經注意到一個事實,也就是目前的戰爭每天都帶來更加龐大的罪惡並犧牲交戰國人民之生存的權利。他發自內心渴望戰爭可以很快終止,但只要英國和美國堅持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大日本帝國別無選擇只能夠動員所有的力量,來為祖國的榮譽和存在奮鬥到底。——《覆亡:日本軍國主義帝國的結束》

同時由於過分迷信蘇聯,日本甚至拒絕了瑞士、梵蒂岡提出的居中調停意願——我們大日本帝國是個大國,爾等番邦小國,豈有為我等大國調停的能耐?走開!都走開!你們這些不自量力的傢伙!

於是就在這種自以為是的氣氛中,7月26號,波茨坦公告發布了。中美英三國要求日本馬上無條件投降。

日本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然而在巨大的刺激中,日本人的工匠精神發作了!外務省發現哎我去,這公告……這公告只說了武裝部隊的無條件投降問題,沒提要天皇退位的問題啊!而且蘇聯人竟然沒簽字!這裡有事啊!

實際上,天皇的問題是因為美國人堅持想讓天皇退位,然而英國人考慮到自己家裡還有個國王,不太贊成這事,所以最後在文本里有所保留才形成這樣一個東西的。但日本人就覺得這東西實際上不是在談無條件投降!是在暗示自己!有威脅的暗示!

然後大家就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不過你討論歸討論,人家給你發公告了,你是不是該回應一下?

於是日本人做出了一個極具藝術性的回應——鈴木說,你們的這個波茨坦公告啊!我們要「黙殺する」

美國人懵圈了:「黙殺する」啥意思?

嗯,按照最糟的那個意思來吧。

黙殺する一般可以被翻譯成無視,但是也可以被翻譯成「藐視處理」——翻譯成後者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拒絕了。所以美國人拍板了:扔原子彈吧。(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後來還拿這事舉例子說明搞好翻譯的重要性——搞不好是要挨原子彈的啊親!原爆投下は、たった一語の誤訳が原因だった!? - 學術英語アカデミー)

於是在日本人急切的開展爭論、並熱切的期待著蘇聯的人回應,以及十分欣慰的以為盟軍理解了他們的意思會等他們商量出一個結果來的時候,核爆了。

由於陸軍馬鹿與海軍馬鹿分頭都搞過威力巨大之決戰式原子彈,因此他們對原子彈的威力和存在性都沒什麼問題。然而他們質疑的是,美國人扔的那玩意到底是不是原子彈?如果是的話,這玩意能有多少?這個問題看似荒謬,然而也有其道理——之前東京在大轟炸中承受了相當於廣島數倍的傷害,不過偉大的日本人民不也挺過來了么?要是只是一種新式炸彈、或者雖然是原子彈,但並沒有多少的話,咱們為什麼要怕?只要堅持再堅持,就沒有什麼困難能難得倒偉大的日本人民!

所以8月6號核爆,大家誰也沒慌,組織調查團去調查真相去了。

海軍軍令部總長豐田副武上將信誓旦旦:就算是原子彈,他頂天也就一顆!這只是技術性調整,沒什麼可怕的!

8月8號,東鄉跟天皇彙報這事的時候,天皇還表示

敵已使用此種武器,則戰爭之繼續更不可能.為獲得有利條件起見,不得喪失結束戰爭之時機.關於條件,當有協商餘地,應努力迅速結束戰爭.可轉告鈴木首相。——《昭和の動亂》

然後8月9日凌晨,蘇聯宣戰的消息傳到日本了。

這下大家都慌了——MB斯大林你這濃眉大眼的不按套路出牌啊!

所以為什麼8月6、7、8三天帝國高層沒火燒屁股一樣的在一起開會討論艾瑪核爆了真可怕大家趕緊投降?一個是還不確定到底是不是原子彈,另一個就算是原子彈,又能怎麼樣呢?咱們早就商量好了要有條件投降,挨了原子彈對這個決策基本上沒什麼太大影響啊!

然而蘇聯這一出兵,問題就大了。

日本最後的調停希望沒有了!

文官都覺得必須馬上停戰,保留天皇就成。

而武官則表示要最終決戰,讓蘇聯人看看大日本帝國的勇氣,然後由咱們自己處理戰犯,解除武裝。

然後就在雙方拉鋸的時候,消息傳來——長崎也核爆了。

上午10時30分日本政府召開軍事參議官會議,其中在這之前與天皇討問過後的鈴木表示日本不可能繼續進行戰爭。東鄉茂德則說日本可以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條文內容,但是同盟國必需保證天皇的地位。海軍大臣米內大將則表示必須儘早提出相關的內容請求,否則日本政府將不能獲得更好的待遇籌碼。上午11時後不久,會議中隨即傳來消息指出九州西海岸的長崎市也已經遭遇美軍博克斯卡投擲第二顆原子彈胖子。等到會議結束時,軍事參議官會議大致分裂為3人對3人的場面。鈴木、東鄉以及米內贊成東鄉所提出以《波茨坦公告》為基礎,另外向同盟國提出1個附加條件的作法;而阿南、梅津美治郎和豐田海軍大將則堅持同盟國必須進一步修改《波茨坦公告》的內容,並且要求由日本自行解除武裝、自行就戰爭罪行來進行懲處,而同盟國部隊也必須承諾不會佔領日本本土。

海軍馬鹿倒戈一人。

然後阿南表示自己得到情報,米國鬼畜有核彈百枚,足可夷平東京。但我大日本帝國陸軍就是不慫,除非答應老子自行解除武裝自行處置戰犯,不然咱們剛到底。

文官表示你們這麼搞,國體打沒了天皇怎麼特么辦?

天皇自己當然是贊成文官決議的,然而他自己沒法說這種話。而善解人意的文官表示既然天皇已經決定「終戰」這事了,咱們還因為達不成具體條件而麻煩他老人家再親自聖裁一次合適么?開御前會議!

於是9號半夜,御前會議召開了。

然而竟然還特么談不妥!

於是後半夜兩點,大家終於忍不了了。

鈴木表示天皇你自己來吧,我特么整不了了。

天皇表示氣死偶了,你們這些渣渣。最終做出了決策。按照後來人的回憶,天皇是這麼說的:

我已經認真考慮此時國內外的情況,所得出的結論認為繼續戰爭只是意味著國家的毀滅和全世界流血的延綿和殘酷,我不忍心無辜的人必須再受苦更久的時間了。……那些主張繼續展開敵對行動的人告訴我,在6月底前新成立的師團將被配置在(東京以東)的要塞陣地,準備迎戰試圖登陸的侵略者們。但現在是8月了,許多防禦工事仍還沒有完成。……有些人說,民族生存的關鍵在於本土的決戰。但過去的經驗表明,計劃和實際效果之間一直抱持著差異,我不認為差距到九十九的事件可以獲得改善。也由於這只是事件的外表樣貌罷了,我們如何能擊退侵略者呢?……不言而喻,我無法接受看著勇敢和忠誠於日本的戰鬥人員被迫解除武裝,同樣我無法忍受為我忠實服務的人們因為煽動戰爭的罪名而受到懲罰。然而,時間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本人強吞下我的眼淚,根據外務大臣的概述基礎上宣布接受同盟國的建議。————《覆亡:日本軍國主義帝國的結束》

如果我們重新審視二戰的整個歷史進程,我們會發現:似乎一切都在1945年的歐洲戰場上被決定了。德國失敗之後日本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失敗已經不可避免,然而他們依然幻想著能有條件的結束戰爭。原子彈與蘇聯的出兵最終粉碎了日本人的夢想,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人是心甘情願的接受這一切的,就在天皇做出投降決定的同時,他也做好了戰鬥到最後的準備:

同一天,裕仁則通知其他皇室成員宣布他決定向同盟國投降。之後他的叔叔朝香宮鳩彥王則詢問說如果國體將不能保留的話,是否意味著戰爭將會繼續進行,對此天皇只表示:「當然。——《昭和天皇獨白録?寺崎英成御用掛日記》

所以咱們捋完了整個事件的過程,回過頭來再看看這個問題:

日本為從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必須投降的?

從45年初的時候日本高層就基本都意識到自己必須投降了,而這跟原子彈和蘇聯出兵都沒關係,純粹是國際大勢。

原子彈有沒有促使日本投降?

有,加速了這個過程,但並沒有使日本人馬上就做出投降的結論。

蘇聯出兵東北有沒有促成日本投降?

有,蘇聯出兵東北馬上斷絕了高層最後的幻想,使得高層馬上開始討論投降的細節問題,最終使得日本做出了投降的決定。

以上。

更多歷史類回答:

喪心病狂劉老濕:促使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的兩顆原子彈,還是蘇聯出兵東北?

喪心病狂劉老濕:古代被戴綠帽子的皇帝或國王有哪些?

喪心病狂劉老濕:跟情商低的人聊天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喪心病狂劉老濕:求科普一下電影《敦刻爾克》歷史背景和戰爭背景?

請問史記·刺客列傳的太史公結語中的那句俗語『天雨粟,馬生角』該怎麼理解?

喪心病狂劉老濕:菜場小販出身的關羽、張飛,為什麼都這麼厲害?

喪心病狂劉老濕:用雨雪水泡茶,在古時是否被上流階層視作風雅之舉?

喪心病狂劉老濕:有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故事?

更多故事類回答:

如何以「面壁者唐納德·特朗普,我是你的破壁人」開頭,寫一篇短篇小說? - 知乎

為什麼宋朝的皇帝好像沒什麼特色? - 知乎

喪心病狂劉老濕:如何寫一個反俗套的武俠故事?

喪心病狂劉老濕:有哪些講無限循環故事的作品?

喪心病狂劉老濕:有哪些情節多次反轉的故事?


首先沒有抨擊題主的意思,但這個問題……其實沒太大意義。

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出,既不是原子彈也不是蘇聯宣戰,而是戰略轟炸摧毀了日本的軍事工業、潛艇戰切斷了日本的一切進出口貿易導致的日本戰爭潛力被摧毀以及面臨壓倒性的美國力量的綜合狀況。否則你能想像「蘇聯出兵東北」或者「原爆投下」單獨作用能導致日本投降,或者接近投降的狀況嗎?顯然完全不可能。

當然,我猜題主的意思是「原爆投下」和「出兵東北」這兩根壓死駱駝的稻草那一根更重。這個問題除非

你能鑽進裕仁和六巨頭的大腦里,否則是得不出明確結論的。不過,就我個人而言,直接促成日本投降的,與其說是什麼「原爆投下」或者「蘇聯出兵」,不如說是「伯恩斯回答」

首先看一下時間軸:

5月中旬的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六巨頭會議),鑒於德國投降的局勢,開始準備「和平工作」——主要內容是邀請蘇聯媾和。在這一時間點上,首相鈴木貫太郎、外相東鄉茂德以及海相米內光政實際上都認為日本已經撐不下去了。然而為照顧軍部三巨頭(陸軍總長梅津美冶郎、海軍總長豐田副武以及陸相阿南惟幾),還痴人說夢地提出了「南滿中立化」、「保留朝鮮」以及所謂確立「日滿華體制」的方針。之後就是找到蘇聯駐日大使馬利克進行漫長的扯皮。

6月6日又召開了六巨頭和軍需相豐田貞次郎參加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鑒於嚴峻的內外形勢以及日本的軍需狀況,這次會議又搞出了一個「戰爭指導大綱」——主要內容是在高唱「本土決戰」之餘,將戰爭目的確立為「護持國體」和「保衛皇土」,又暗示要「靈活行動、完成戰爭」。

6月8日的御前會議,六巨頭彙報了戰爭形勢和「戰爭指導大綱」後,裕仁天皇顯然非常不滿。於是內大臣木戶幸一「體察聖意」,在裕仁的認可下(想也知道是裕仁授意的)弄出了一個「收拾時局草案」,主要內容是明確同意佔領區獨立、軍隊投降,並且要求在「護持國體」的前提下與英美媾和。可以看出,裕仁此時的條件已經很接近後來的投降條件了。

6月18日,裕仁天皇首次主動召開了六巨頭以及軍需相、樞密院議長參加的會議。通過木戶的工作,軍部雖然仍然叫囂「本土決戰」,也同意了「在蘇聯斡旋下對英美媾和」的方針——畢竟蝗國的面子是很重要的。

之後就又是漫長的對蘇工作和扯皮,包括準備派遣近衛文麿作為「特使」赴蘇聯媾和——此時蘇聯方面則用各種官僚手段(「特使任務不清」云云)拖時間打掩護,波茨坦公告和「默殺事件」也是這個時候鬧出來的。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內閣、財閥界已經認為必須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條件了,但軍部還在夾雜不清地反對。

8月6日,廣島原爆——此時日本抱著希望糾纏不清地跟蘇聯扯皮。

8月8日,在聽取了赴廣島調查的仁科芳雄一行的意見後,鈴木會同外相東鄉直接上奏,要求第二天召開六巨頭會議。

8月9日0點,蘇聯對日宣戰。

8月9日上午10:30,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召開。鈴木開宗明義地說必須接受波茨坦公告,其他人也都同意了,但軍部又提出了「護持國體」、「自主懲辦戰犯」以及「佔領時間儘可能短、地點儘可能小」的三項條件。於是就從大本營一直扯到了內閣。最後鈴木於當晚11點再次奏請天皇開御前六巨頭會議。

9日晚的會議上,軍部三巨頭(陸相阿南惟幾、陸軍總長梅津美冶郎以及海軍總長豐田副武)仍然堅持三項條件,而外相東鄉則要求只以一項條件——護持「國體」,當然就是天皇制——向盟國求和。僵持不下之下鈴木恭請「聖斷」,天皇採納了東鄉的議案並怒斥了陸海軍一通。

於是次日向盟國發信提出了條件。

接下來就是12日00:45,外務省收到了著名的「伯恩斯回答」:天皇及日本政府的權力須服從於盟國最高統帥的命令……日本政府的最終形式由日本人民決定。向來喜歡摳字眼的日本人又是一通扯皮,軍部照常反對,而政府傾向於接受,但也提出再發信云云。然而很顯然裕仁準確理解了盟軍公告的含義,制止了政府的進一步行動,並召見了杉山元、畑俊六以及永野修身三位元帥,爭取軍部的理解,防止出現不穩跡象。

14日御前會議,裕仁裝模作樣「揮淚」了一番,強調「從復文來看,不如說對方是好意」,正式接受了波茨坦公告。

那麼總結一下要點:

1.在美軍的巨大壓力下,主和派和主戰派的分野其實很早就以明晰,並且到最後立場也沒有太大變化。所不同的是中間曾一度對蘇聯抱有幻想——但這種「幻想」多少出自真心,多少是維持面子以及主戰派立場的借口就不得而知了。

2.裕仁比較早地接受了只以保持國體為目標媾和的條件,中間盟國的各種手段影響的是他對軍部施加壓力的強度。

3.日本走完投降的最終一步是由伯恩斯回答完成的,美國人隱晦地表達了接受天皇制的意思,裕仁也明白了這一點,於是在軍部的反對下強令軍部投降。原子彈和蘇聯宣戰影響的其實只是中間過程的速度。

4.開始和結局其實早已確定,「對蘇交涉」、「原爆投下」、「蘇聯宣戰」等事由,與其說是什麼「原因」,不如說只是各方採取行動的「借口」而已。

其次我個人非常懷疑所謂的「遷都滿洲再戰」計劃的嚴肅性和真實性,還請有材料的人士不吝賜教。「遷都滿洲」是一份經過了參本部/課一級嚴肅討論並形成了完整計劃(遑論上報大本營和內閣),還是某個參謀的狂想?希望有材料的人士能拿出完整檔案材料或者可信回憶錄。

關東軍當時的狀況已經相當糟糕,精銳部隊已經盡數調往太平洋。最後面臨蘇聯進攻危險時,急忙現地動員了一批,其所屬部隊列表如下:

第1方面軍 第3軍 第79師団 第112師団 第127師団 第128師団 獨立混成第132旅団 羅津要塞司令部

第5軍 第124師団 第126師団 第135師団 第15國境守備隊
第1工兵隊司令部

第122師団 第134師団 第139師団
関東軍第2特別警備隊

第3方面軍 第30軍 第39師団 第125師団 第138師団 第148師団
第2工兵隊司令部

第44軍 第63師団 第107師団 第117師団 獨立戦車第9旅団 第108師団 第136師団 獨立混成第79旅団 獨立混成第130旅団 獨立混成第134旅団 獨立戦車第1旅団
関東州警備司令部
第22野戦高射砲隊司令部
関東第1特別警備隊

第17方面軍 第58軍 第96師団 第111師団 第121師団 獨立混成第108旅団
第12砲兵司令部

第120師団 第150師団 第160師団 第320師団 獨立混成第127旅団
第12工兵隊司令部
釜山要塞司令部
麗水要塞司令部
第12野戦輸送司令部

第4軍 第119師団 第123師団 第149師団 獨立混成第80旅団 獨立混成第131旅団 獨立混成第135旅団 獨立混成第136旅団 第34軍 第59師団 第137師団 獨立混成第133旅団 永興灣要塞司令部

大陸鉄道司令部
関東軍鉄道隊司令部
朝鮮鉄道隊司令部
鉄道第19連隊
鉄道第20連隊

關東軍所屬的師團,早一點的59師團原來是屬於華北日軍的治安師團——無直屬炮兵,師團下屬兩個旅團、各有五個大隊。剩下的幾乎都是1944年7月和45年1月下令臨時編成的百字頭師團,裝備和戰鬥力比早年的「蝗軍之花」不知低到哪裡去了。

深知部隊低劣程度的關東軍,甚至在制定計劃的時候,破天荒放棄了在耗費巨資的龐大要塞群和蘇軍決戰的想法,準備退到滿洲東南山區抵抗

關東軍東正面抵抗計劃

關東軍北.西北正面對蘇抵抗計劃,注意右上角圖例,日軍準備退往圖門-長春-大連的三角山嶽地帶同蘇軍作持久抵抗。

關東軍對蘇作戰指導綱領(1945年7月5日),注意紅線部分

蘇軍尚未開打,關東軍已經準備主動放棄滿洲的精華地帶、平原地區了,梅津美治郎對天皇的奏報也說「現在的24個師團僅相當於過去的8個師團」。難以想像這樣脆弱的地帶,這樣孱弱的軍隊如何能成為抵抗的基石?

PS:老冰或者薩蘇的東西就不用拿出來了。這倆的書錯誤、誇大其詞甚至無中生有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了,不少還流毒甚廣。

PPS:1945年內蘇軍大規模登陸北海道是完全不可能的,至少也要等到46年開春甚至夏季。這和兵力對比沒有關係,水文條件、氣象條件、港口狀況以及登陸艦的匱乏和損耗(占守島戰役)決定了任何師級以上配備坦克和重炮的作戰行動都非常困難,遑論更大規模的行動。當然,日本人知不知道這一點是另一回事


絕大部分人都忽略了東北對日本重要的戰略意義。「滿蒙生命線論」是日本自20年代至戰敗為止的最重要戰略理論。日本對東北的投入在很多方面甚至超過本土,這些投入在戰後被中國繼承,這也是戰後東北成為中國最發達的工業基地的原因。在決定「一億總玉碎」後,今吉林通化一躍成為了帝國最後的大本營,天皇與帝國高層按計劃也將在之後遷入通化掩體,繼續領導戰爭。

了解這個背景後,我們不妨看一看具體的時間節點(均為UTC+9):
8月6日 0815時 廣島原子彈爆炸
帝國高層沒有會議
8月7日 帝國高層沒有會議
8月8日 帝國高層沒有會議
8月9日 0000時 蘇聯出兵東北
8月9日 1030時 首相鈴木召開最高戰爭會議,外務大臣東鄉報告蘇聯參戰事宜,建議日本投降
8月9日 1102時 長崎原子彈爆炸
8月9日 2350時 天皇出席御前會議,做出「聖裁」,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

可以看出,在廣島遭遇核爆後的三天(6日至8日),日本內部對於 這次襲擊沒有做出任何反映。直至9日蘇聯出兵東北,滿蒙不保,才召開最高戰爭會議討論投降事宜, 而會議開始的時間在長崎遭襲之前,主題也並不是原子彈轟炸,而是蘇聯參戰。直到中午,與會高層才得知第二顆原子彈的消息。

會上,首相鈴木、外相東鄉、海軍米內三人出於戰略考慮支持投降。陸軍阿南、參謀總長梅津,軍令部豐田主戰。兩位文官支持投降,米內的海軍已然打光,不得不支持投降。而陸軍以及大本營仍然抱著玉碎的想法。

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在缺乏優秀戰略家又充斥著忠君武士道思想的日本,投降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的決定。從之前太平洋守島戰中日軍的表現來看,日本人並不怕死,而且不怕丟島。在島嶼一個個被佔領後,下一個島的守軍士氣並不會受影響,繼續玉碎式的防守。失去了中途島我們還有瓜島,失去了瓜島我們還有硫磺島,失去了硫磺島我們還有琉球。由此推及本土,作為島國的日本,失去九州還有四國,失去四國還有本州,失去本州還有北海道,失去北海道還有滿蒙。只要精神象徵天皇還在,武士們就還能再戰下去。

而當時原子彈所造成的傷害,並沒有比東京大轟炸時的燃燒彈大。3月9日、10日的東京大轟炸造成近十萬人死亡,十萬人重傷,四分之一的東京被疑為平地。而廣島的原子彈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數為7萬,至45年底共14萬左右,摧毀了相當於東京十分之一的土地。帝國中心的東京遭遇數小時的燃燒彈轟炸和連續數日的慘烈大火尚不能讓日本投降,仍然叫囂著「七生報國」、「決戰本土」。

可見即使遭遇核爆,瘋狂的日本帝國也及有可能依託滿蒙與美國繼續周旋。

在8月9日稍後的內閣會議上,全員簽字同意投降。晚間御前會議召開,天皇在10日凌晨決定投降。此時,在忠君武士道思想影響稍輕的文官當中,日本戰略上的失敗已經成為共識。但在日本仍控制滿蒙的2月至7月,造成的傷害不亞於廣島、長崎原子彈的「東京大空襲」都沒能讓文官集團集體屈服。在得知滿蒙不保之後,「滿蒙生命線」戰略的徹底破產,使得內閣與天皇的意見達成一致,壓倒了軍方的主戰派。

我們不能否認原子彈巨大的威力對日本帝國造成的壓力,但原子彈所造成的只是皮外傷。這點從美國對原子彈的運用方式也可以看出,在戰爭結束之前,當量相對於今天來說不大的原子彈是介於戰術武器與戰略武器之間的。甚至直到朝戰時,麥克阿瑟也在考慮是否要用原子彈。可見當時原子彈地位遠沒有今天高。

而蘇聯出兵東北釜底抽薪對日本的打擊絕對就是戰略級的了。被掐斷生命線的日本已經無力掙扎。


有幾個答案寫的很好,我整理一下日本投降始末的時間表供大家參考。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美國、英國和蘇聯在雅爾塔簽訂《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

1945年4月5日,蘇聯提前廢除《蘇日中立條約》。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開始了進攻柏林。

1945年4月30日,蘇維埃的紅旗插在了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同日希特勒自殺。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蘇聯也獲得了蘇德戰爭的最後勝利。

1945年5月15日,日本宣布1940年德意日簽訂的、代表法西斯結盟公約失效。蘇聯對此未作出任何表示。隨後日本外務制定《日蘇談判要領》,爭取蘇聯以中立的立場成為對日本有利的調停者。

1945年6月,日本願意以橡膠、錫、鉛、鎢等戰略資源交換蘇聯的石油。還願意放棄在蘇聯水域的捕魚權等,蘇聯駐日本大師馬立克未予答覆。

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在波茨坦舉行會議。

1945年7月21日,日本外相東鄉電示日本駐蘇大使佐藤,請求蘇聯充當調停者以結束戰爭。日本無論如何都不會接受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由美國起草,英國同意,蔣介石未出席。美、中、英聯合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7日,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召開內閣會議。

1945年7月29日,鈴木首相發表聲明,意為藐視忽略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6日9時,美國向日本三菱重工基地——廣島,投下原子彈。

1945年8月7日16時,斯大林命令遠東蘇軍於9日零時進攻。

1945年8月8日,蘇聯撕毀日蘇條約。17時,蘇聯對日宣戰,並加入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9日零時,蘇聯集結150萬大軍進軍東北。

1945年8月9日10時,美國向日本另一重工業基地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

1945年8月11日晚,溥儀出逃通化。日本失去偽滿洲國最後的退路。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投降。

1945年8月15日正午,裕仁天皇發《終戰詔書》,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夜,蘇軍進攻佔受島。

1945年8月16日,蘇軍擊潰關東軍主力。

1945年8月18日,蘇軍付出巨大代價並佔領占守島。同日關東軍下達停止抵抗命令。

1945年8月19日,關東軍向蘇軍投降。

1945年8月22日,蘇軍佔領旅大地區。

1945年8月26日,日本官方撥款5000萬日元,由東京警視廳牽頭成立"國家賣春機關",向佔領軍提供性服務。

1945年8月28日,蘇軍佔領擇捉島。

1945年8月28日,美空軍在東京機場降落,英美軍開始登陸日本,實現對日佔領。

1945年8月底,蘇軍佔領東北全境。

1945年9月1日,蘇軍佔領國後、色丹兩島。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在密蘇里號簽署投降書。

1945年9月5日,蘇軍佔領齒舞島。

1945年9月9日,日軍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華民國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


瀉藥!
根本原因當然是軸心三個主要國家中義大利和德國都相繼投降了,日本其實已經在尋求如何體面地結束戰爭。
按照日本的說法,其實是希望蘇聯方面出來調停戰爭,這是基於日蘇之間的互不侵犯條約,日本認為自己在美國對蘇援助上保持中立,可以換取蘇聯人的幫忙。具體時間我懶得查了,反正當時日本一直在設法通過外交渠道爭取跟蘇聯取得對話,然而……
美蘇之間早就達成了協議,由美國提供物資援助,以換取蘇聯對日宣戰,並出兵東北。
其實羅斯福最初是支持海軍的想法,通過攻勢重返南中國海之後,利用大陸為跳板進攻日本本土,這樣就能避免蘇聯染指遠東地區。
但一方面,老羅撐不到這一天就去見華盛頓了,導致海軍主導的戰略遭到陸軍的反對;另一方面渝湘桂戰役的慘敗,進一步使得海軍方案變得遙不可及。
而美軍陸航方面對此也不再支持海軍,畢竟此時陸航手上已經有足夠的B29前進機場,可以進一步加強對日的轟炸及封鎖。而且原子彈的列裝,也讓陸航手上多了一張王牌,並且成為迫使日本投降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然是蘇聯出兵東北,要知道當年日本有個計劃,就是遷移到東北接著打。

比如說非常有名氣的小野田寬郎

他和部下一直躲在菲律賓,認為日本還會反攻。

朝鮮戰爭開始後,駐菲律賓的美軍飛機、軍艦調動,讓他們誤判日本正在反攻。

日本政府派人去找他們,要他們投降,他們認為日本本土的政府是傀儡政權,東北還有日本政權在戰鬥。

他們通過收音機收聽到日本的各種廣播消息,知道東京奧運會,還聽日本賽馬節目,互相賭馬玩。

還看到前來捉拿他們的,菲律賓軍方故意留下的彩色畫報,上面有日本皇太子結婚的照片

他們還是堅信日本在東北有政權,越戰美軍的調動,又一次給他們增加了信心。

由此可見日本軍國主義當年對東北有多重視。


都不是,高票答案也說錯了,其實根本原因不是德國投降

根本原因是日本國內被美國封鎖了,基本上如東北,朝鮮等各地資源運輸不進去,無法生產武器

其實你要問的是哪一項影響大一些吧!~

實際上是蘇聯出兵東北影響大一些,

因為日本國內一直想把東北三省+朝鮮半島作為主要基本,國內大範圍移民的想法

而可以支持日本當時國內主戰派的主要是關東軍的實力

還很強

到1945年8月9日蘇聯進攻時,日本在滿洲只有24個師和11個旅,在朝鮮有7個師,在庫頁島和千島群島有3個師和1個旅。關東軍總兵力787600人(加上滿洲國軍隊和內蒙僕從軍總共100萬人),坦克1215輛,飛機1800架,大炮和迫擊炮6700門,而且其中四分之三的部隊,即33個師(旅)是7月1日以後才組建或調來的,在滿洲的關東軍中有15個師(旅)只是在蘇聯進攻前10天才拼湊起來的,而且連步槍等武器都尚末發下。總之,日本方面認為這時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只有關東軍的7~8個師和朝鮮駐軍的2個師。

但誰知道蘇聯直接派出150萬多萬部隊,結果關東軍慘敗

這根稻草才是最致命的

而原子彈更多的是威懾力,其實殺傷還不如美軍對大範圍轟炸,特別是日本東京的。

但這兩項都不是根本原因


如果問題是「促使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那麼在投核彈和蘇聯宣戰之間還可以撕一下。

可原題是「促使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根本二字才是重點……

1.大日本帝國的覆滅在當時已成定局。

2.石油奇缺,日本已經開始乾餾松樹來提煉油脂。

3.取得以上戰果的,大頭是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的一系列勝利,其次是中國抗日戰場的一系列勝利――我說的可不是豫湘桂。

4.蘇聯確實是摘桃子的。

結論:根本原因之一是美妖海軍,其二是TG,其三是常公。


個人認為是潛艇、水雷封鎖帶來的物資緊缺,以及戰略轟炸帶來的工農業生產能力下降,促成了日本投降。


促使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是:蘇聯出兵東北!

從時間上看,已經挨了美國兩顆原子彈後(8月8日),一個星期過去了,日本還沒有宣布投降,內部還在爭論,有人甚至懷疑美國的原子彈數量有限,不足以摧毀日本。

蔣介石與蘇聯簽屬《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承認蒙古獨立為代價、換取蘇聯出兵東北。自8月9日起,150萬蘇軍同時自北、東、西三方向對東北關東軍發動進攻。至8月14日,蘇聯已經基本掃清東北,日軍解除武裝,戰鬥基本停止。

蘇聯向柏林推進時劣跡斑斑、罪行累累。如果蘇聯登陸日本本島,那日本政府就不只是為他們建幾坐慰安所那麼簡單了。

於是8月15日,鬼島宣布無條件投降。


蘇聯早就完成進攻滿洲的戰略準備了,但是直到美軍在廣島扔下原子彈,蘇聯才告知日本大使蘇聯要撕毀《蘇日互不侵犯條約》,並一直採取行動使日本政府相信蘇聯會履行條約到1946年4月。蘇聯在雅爾塔會議上接受美英德國投降三個月內對日宣戰。事實上是5月8日德國投降。蘇聯硬是挺到了三個月的最後一天最後幾個小時,1945年8月8日晚上11時宣戰,1945年8月9日0時01分起蘇軍3個方面軍同時向滿洲東、西及北3個方向進攻,蘇聯是非常著急的,因為蘇聯並不知道美國到底有多少原子彈,而美國則號稱有好幾千枚。

從蘇聯公開的資料看,如果沒有那兩顆原子彈,蘇聯的計劃是繼續承認《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而言,如果日本沒了,美英盟軍將可以有更多資源去建設歐洲。但是當原子彈投放之後,日本軍心潰敗,有倒向美國的風險,所以蘇聯很著急的就開動了。

戰爭結束後我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瓜分完日本自明治維新獲得利益後,1948年6月24日蘇聯封鎖了西柏林想要用武力和飢餓使西柏林人民投降,美蘇對抗大幕拉開。但是美英盟軍展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空投行動,1年內進行了278,228次飛行,向柏林提供了2,326,406噸的物資,不僅保證了西柏林的物資供應,還導致物資匱乏東柏林人民紛紛叛逃西柏林,最終以蘇聯修建柏林牆告終。

美蘇間的對抗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才結束。


謝邀,根本原因是太平洋戰場陸海精銳的損失殆盡,是海上交通線被全面封鎖,是鬼畜李梅的戰略燒烤,就像打帝國時代,等到封鎖對方家鄉船運卡牌都點出來的時候,抵抗還有什麼意義?


當然是狗毛子了,要是在不投降,領土都得被狗毛子佔光了。

日本不是被原子彈炸怕的,原子彈炸了依然可以叫囂一億玉碎。因為日本知道美國不會對平民趕盡殺絕。

日本是被狗毛子佔領怕了,從北方的庫頁島到下面的北方四島,再不投降,北海道都得GG,北海道是最基本的四個大島之一,毛子佔了就是真的沒了,毛子占的地方結局等於趕盡殺絕。參考現在北方四島及所有被毛子占的地方。

所以日本是真怕了狗毛子了。


直接原因是德國和義大利投降,導致西方世界的正義聯盟中最強的兩個人:蘇聯和美國,能夠騰出手來,全面轉向東半球,幫助亞太國家打擊日本。

根本原因是,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是邪惡的,反人類的。日本帝國不滅,天理難容。


準確的說,「三位一體」核試驗之後,廣島核轟炸之前,美國軍方手中一共有3枚處於戰鬥狀態的原子彈,第四枚的部件的已經準備就緒可以運往戰區開始組裝。當然如果戰爭不結束,橡樹嶺工廠還會繼續生產更多的原子彈出來。
第三枚很可能被投往東京,第四枚可能被投往大阪。

同時這裡記述了共有10名左右的盟軍戰俘在核轟炸行動中死亡,所以「原子彈下無冤魂」是錯誤的。
(狼叔不死,撒花(′∩ω∩`))

————————死理性派分割線————————

(結論先,已經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和蘇聯出兵都不是導致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後續的原子彈轟炸和美軍登陸日本本土的悲慘前景才是。)

1945年8月9日,上午10時30分,在松代大本營里舉行的內閣會議上,與會者已經得知了長崎很有可能已經遭到第二顆原子彈打擊的消息。

在此之前,海軍軍令部總長豐田副武上將則認為即使美國已經生產出1枚,應該也不可有更多資源來製造第二枚原子彈。
而蘇軍此時已經開始入侵滿洲。總理鈴木和外務大臣東鄉茂德兩人一致同意日本政府必須立即結束這場戰爭。但是軍方堅持繼續推進日本的本土防禦方案,堅信「神州不滅」和「北條的時候打敗了北來的蒙古軍,所以東條的時候也會打敗東來的美國軍」。所以會議繼續召開。

等到會議結束時,軍事參議官會議大致分裂為3人對3人的場面。鈴木、東鄉以及米內贊成東鄉所提出以《波茨坦公告》為基礎,另外向同盟國提出1個附加條件的作法;而阿南、梅津美治郎和豐田海軍大將則堅持同盟國必須進一步修改《波茨坦公告》的內容,並且要求由日本自行解除武裝、自行就戰爭罪行來進行懲處,而同盟國部隊也必須承諾不會佔領日本本土。

8月9日下午2時30分,所有內閣成員與大本營開始就投降事宜召開會議進行討論。由於軍事參議官會議本身態度上也出現分歧,這使得無論是東鄉還是阿南的作法也始終無法吸引多數人的支持。
其中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對其他內閣部長表示先前在酷刑的審訊之下,美軍P-51飛行員馬庫斯·明德(Marcus McDilda)便曾告訴他美國擁有100枚原子彈,而「在未來數天內」東京和京都都將會被轟炸。

而實際上美國有可能不得不得在8月19日準備動用第三枚原子彈,並於1945年9月準備投下第四枚原子彈。其中第三枚炸彈則極有可能被選擇拿來攻擊東京,其中在日本之後宣布投降幾個小時前杜魯門與愛德華八世和約翰·貝爾福(John Balfour)進行討論,杜魯門便曾表示「十分可惜,他現在別無選擇只能下令將原子彈投往東京。」

第二次會議時間則從下午6時持續至10時結束,但是各方成員仍然是沒有達成共識。在第二次會議之後鈴木和東鄉會見天皇,鈴木提出臨時召開御前會議的辦法,將時間訂在8月9日至8月10日午夜召開。
然而在經過討論後御前會議仍然遲遲沒有達成共識,最後在8月10日凌晨2時鈴木主動要求裕仁天皇由他來決定之後的作法。雖然當時有關的對話並沒有以文字記載,但從參與者回憶中天皇發表聲明表示:

「 我已經認真考慮此時國內外的情況,所得出的結論認為繼續戰爭只是意味著國家的毀滅和全世界流血的延綿和殘酷,我不忍心無辜的人必須再受苦更久的時間了。……那些主張繼續展開敵對行動的人告訴我,在6月底前新成立的師團將被配置在(東京以東)的要塞陣地,準備迎戰試圖登陸的侵略者們。但現在是8月了,許多防禦工事仍還沒有完成。……有些人說,民族生存的關鍵在於本土的決戰。但過去的經驗表明,計劃和實際效果之間一直抱持著差異,我不認為差距到九十九的事件可以獲得改善。也由於這只是事件的外表樣貌罷了,我們如何能擊退侵略者呢?……不言而喻,我無法接受看著勇敢和忠誠於日本的戰鬥人員被迫解除武裝,同樣我無法忍受為我忠實服務的人們因為煽動戰爭的罪名而受到懲罰。然而,時間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本人強吞下我的眼淚,根據外務大臣的概述基礎上宣布接受同盟國的建議。」

從8月10日清晨起,外務省開始透過瑞士聯邦外交事務部和瑞士外交官麥斯·佳時寧(Max Gr?ssli)來向同盟國發出電報,表示日本政府將願意接受《波茨坦公告》所提到的部分內容。

而在《終戰詔書》送往東京電視台向全世界播放的前夜,還發生了主戰派的近衛師團襲擊皇宮的軍事政變。

而根據之前大本營從1944年末起開始制定「決號作戰」,1945年夏開始具體部署:在本土集中53個師團、22個獨立混成旅團、2個坦克師團、7個獨立坦克旅團、4個高射炮師團,總計陸軍2,250,000人,海軍1,300,000人。準備10,000餘架飛機(75%是由教練機改裝而成之自殺式飛機)向登陸美軍進攻。日本15-60歲男人及17-45歲女人,共28,000,000人,編成「國民義勇戰鬥隊」,全員參加「1億總特攻」。

1945年初,日本動員全國男性成年,總兵力達713萬人。此時徵兵標準為身高148厘米以上,體重45公斤以上,50歲以上及殘疾人士也徵用上。日軍師團數目擴充至169個。

美國戰爭部部長史汀生的幕僚曾委託威廉·肖克利完成一份報告,其中評估為征服日本將造成170萬到400萬的美軍傷亡,其中死亡40萬到80萬人。而日本方面僅死亡就可達500萬到1000萬人,約4000萬人傷亡,占當時日本本土平民人口的二分之一強。

1945年秋美軍計劃實行沒落行動,本土決戰也包括因蘇聯出軍,要與之在北海道和東北地方陸上對戰的內容。但當時遠東蘇軍並沒有跨越日本海大規模投送部隊的能力,大本營方面也十分清楚這一點,所以防禦的主要方向仍然是面向美軍的九州方向。

在1945年3月時,日本在九州僅有1個戰鬥師團。隨後4個月又從中國東北、朝鮮以及日本北部等其它地方調集了大批部隊。至8月,駐九州兵力已達14個師團及3個坦克旅,共90萬人。

儘管軍部並沒有正式決定在九州防禦戰中畢其功於一役,但他們所投入的兵力和資源事實上已是傾其所有。例如,日本全國的彈藥總量中高達40%被撥給了部署在九州的部隊。

事實上,從1944年開始,為籌備本土決戰而大批抽調關東軍的部隊和武器彈藥儲備直接導致了後來滿洲對蘇防禦戰的迅速潰敗。

所以綜上所述,評價日本方面因為蘇軍出兵攻佔從1944年時已經被大本營放棄了的滿洲而投降完全是異想天開。
而在繼續遭受原子彈的空襲和對美軍本土決戰前途渺茫的雙重壓力下,最後由裕仁天皇本人做出了無條件投降的決定。

參考資料

Frank, Richard B. 沒落行動(Downfall):The End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Empir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9. ISBN 067941424X.

Skates, John Ray. 入侵日本:非核方案(The Invasion of Japan: Alternative to the Bomb).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4. ISBN 0872499723.

Feifer, George. 沖繩戰役:血與炸彈(The Battle of Okinawa: The Blood and the Bomb). Guilford, CT: The Lyons Press. 2001. ISBN 1585742155.


是美國投了原子彈,蘇聯怕這樣日本就投降了,自己在遠東沒有立足之地,立刻出兵東北搶佔地盤,與美國在三八線僵持。


又是蘇武屈原這種梗啊

所以某些李克忠就是堅決不肯承認共工嘍?

蘇聯美國?沒共產黨在敵後撐著,投降前一天還在丟縣城的果黨真以為能堅持到815啊?

啃下一半中國,哪怕東三省真滿洲國化,日本無條件投降也不冤了好么?

啥?果黨接受的是蘇援?

可11區跟羅剎國為了中國土地打仗也不是第一次了啊,最後甭管給誰,都是從中國割肉。

日本吃不下中國的話,蘇聯也未必吃得下,加上美國三家瓜分了,日本就算投降又咋了?

即使反過來,依然是共工啊。


胡說!!日本投降是因為中國 g c d的大規模反攻。教科書里寫的明明白白。


蘇聯出兵東北。

日本也好,德國也罷,都是寧可投降同盟國,也不會投降蘇聯的,奧地利的德軍甚至在德國投降後,為了對盟軍投降而和蘇聯人掐了一架。

美日之間再怎麼打,也是資產階級內戰,是溫和帝國主義和極端帝國主義之間的戰鬥,打輸了的那一方只要願意割肉,還是能保住身家性命、能繼續剝削自家的泥腿子的,雙方打來打去,爭的不過是利益罷了,不涉及(統治階級的)生死。

——而對於日本統治階級來說,死掉幾百萬或者更多的、隨時有可能一向一揆的泥腿子,一方面能讓美國人損失更大、方便在談判桌上為自己爭取利益,另一方面又削減了國內的人口,減少了被推翻的可能,這TM賺大了啊。

蘇聯人一來可就不一樣了,那可是傳說中的共產主義者,傳說中,被這群人打敗的國家,其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可都倒了大霉,別說身家,連性命都不見得保得住,對於統治階級來說,這是生死之爭。

——這時,日本的統治階級發現,繼續逼著泥腿子們和美國人拚命,只會導致蘇聯人有更多機會打到日本列島、把自己掛了路燈。

立即投降就只需要割肉,繼續抵抗就會被干挺,那還幹嘛要抵抗?

法西斯與同盟國之間是資產階級的人民內部矛盾,與蘇聯之間是敵我矛盾,德國也好,日本也罷,更願意對盟國而非蘇聯投降,原因都在於此。


這個題目就非常差!
大勢所趨,這個大勢是綜合體,不存在單獨某個因素。


這題目應該改成:
那個是壓斷日本的最後一根稻草,才有討論的價值。

廢話,當然是出兵東北了。
手上有兵有地,你扔一百顆原子彈,只要兵力還在,日本又不是法國。

兵力=籌碼。
賭徒都是輸光了才離開桌子。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唯物主義史觀?
如果德國提前兩個月進攻蘇聯,日本在西伯利亞拖住紅軍,德國會攻佔莫斯科嗎?
郭松齡,背叛張學良,起兵,為了所謂的民族大義,你們怎麼看?
如何看待「二戰沒有中國,美英俄法必將亡國」的言論?
為何ARVN在越戰中無法做到像朝戰後期韓軍那樣快速整補保持戰鬥力以及有效清剿後方的游擊隊?

TAG:日本 | 歷史 | 世界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