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伊比利亞半島沒有統一?
這也許要花許多的篇幅吧,我就來講其中的一個片段,一個縮影。讓我們把歷史倒回到1383年的秋。
這一年,有一個人死了,他叫費爾南多(Fernando)——他是葡萄牙的王,費爾南多一世。他的祖先其實是勃艮第公爵,而這個勃艮第家族可以上溯到休格·卡佩(Hugh Capet)——法蘭克人的王。那個年代,許多貴族的子弟,或不是長子,或本身就是私生子,並沒有繼承父輩土地的權利,他們只能從軍,在遙遠的地方建立功業,爭取獲得分封。費爾南多的祖先,就是這樣來到了伊比利亞的,在這裡參加到「收復失地」的運動中,打擊異教徒,也為自己的子孫攻佔土地。費爾南多的十世祖(如果我沒有數錯的話)叫亨利(Henrique),他投奔了效力於卡斯蒂利亞和萊昂國王,因為赫赫武功,被封為葡萄牙伯爵。而他的兒子阿方索(Afonso Henriques)獲得了王的頭銜,並把這個頭銜傳給了我們的費爾南多。
但這並不意味著費爾南多統治的葡萄牙,就是一個今天意義上的獨立國家。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伊比利亞密布著許多王國(Kingdom),這是說,這些地方的統治者們都有王的頭銜。在漫長的收復失地的戰鬥中,這些人並肩作戰。當年萬里覓封侯,現在,他們都是王了。彼此之間,或有著歷史悠久的封建臣屬關係,或有著錯綜複雜的聯姻。一個王國的王,很可能是另一個王國王位的繼承人……上圖中,黃色的部分,並不意味著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這是一種極為鬆散的同盟,許多人,因為曾經的封建義務、現下的婚姻關係,以及對未來的判斷,圍繞在了卡斯蒂利亞王國周圍(Castile,其實就是「城堡的土地」——Castle-land,Jorden, 2001, 164)。這個王國,之後會和東面的阿拉貢王國(Crown of Aragon)聯合,組成今天的西班牙。但那是1492年的事情。在那之前,沒有人知道伊比利亞的許多王國會這樣組合。骰子還在上帝手裡,凱撒還在盧比孔河對岸,一切還都有可能。
是的,我們在1383年的秋。
費爾南多的王國(全稱是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和當時伊比利亞最主要的政權卡斯蒂利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行將就木的費爾南多,最終,決定與卡斯蒂利亞聯合。他的孩子中,只有一個還健在,她叫比阿特麗斯(Beatriz),她是個女孩。思來想去,費爾南多把她許給了卡斯蒂利亞的國王胡安(Juan)。按照約定,婚後,兩人將共同擁有葡萄牙王國,他們的孩子,將繼承卡斯蒂利亞與葡萄牙的全部——如果他們有孩子的話。如果他們沒有孩子呢?那麼,葡萄牙王國將作為卡斯蒂利亞王國的附庸:誰繼承了卡斯蒂利亞,誰也擁有葡萄牙。
似乎,塵埃落定了。一個大卡斯蒂利亞會統一伊比利亞半島的西部。如果是這樣的話,今天的歐洲地圖會很不同。也許加泰羅尼亞是個獨立的國家,而葡萄牙卻不是。可是,這一幕卻沒有發生。
因為我們在1383年的秋——多麼漫長的秋啊。
比阿特麗斯只有十一歲,一個王國的命運落到了一個少女的身上——這樣的事情在歐洲並不少見。一百年前,一個的困境出現在蘇格蘭的瑪格麗特女王身上。瑪格麗特很快就死了,享年八歲,之後就蘇格蘭陷入了動亂——這場動亂最終引發了歐洲的一連串變故,英法兵戎相見,法蘭西與蘇格蘭、英格蘭與葡萄牙,他們各自走到了一起,開始了一段「姻緣」。回到我們的主人公:比阿特麗斯還活著,活得好好的。沒有人能質疑比阿特麗斯的繼承權,她是葡萄牙王位唯一的繼承人。但她需要一個監護人。老國王費爾南多想好了,他選了他的妻子蕾歐娜(Leonor Telles de Meneses)。大業落到了她的肩上:
(Eu, Leonor Teles)
她是一個美人。判斷一個歷史上的女人是否美麗,有一個簡便的方法,那就是看她多大程度上激起了沒有得到她的男人的厭惡。此日六軍同駐馬,楊貴妃是美的;漢主曾聞殺畫師,王昭君也是美的。這位蕾歐娜也很美——因為她在貴族間聲名狼藉。她的攝政自然遭到了許多葡萄牙勢力者的反對,反對勢力正在以各種方式凝聚起來,組成另一個政治團體。這個團體的中心,是一個叫若昂的人(Jo?o,發音接近於西班牙語Juan……)。他是費爾南多的弟弟,也就是蕾歐娜的小叔。有小叔登場的時候,通常沒有什麼好事——譬如朱棣,而他們確實是同時代的人。朱棣也許可以聲稱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對於若昂來說,這條路走不通。若昂是私生子,所有人都知道他是私生子。他沒有繼承權。但這個時候,已經不要緊了。私生子,和放蕩的女人,人們寧願選擇前者——儘管,前者某種意義上是後者的結果。若昂團結一批反對蕾歐娜的力量。
我們知道,要打仗了。1383年,走過寒秋,凜冬將至。
一方是卡斯蒂利亞的國王胡安、葡萄牙王國的攝政蕾歐娜;一方是還沒有頭銜的若昂。老國王的女婿、嬌妻與女兒,對陣老國王的私生子。前者代表著法理、正統,代表著先王的遺願,對於他們來說,後者是僭越者。似乎,前者佔有。但後者代表著葡萄牙王國獨立與自治的傳統,代表著與強大的卡斯蒂利亞的適當的距離,對於他們來說,前者才是對葡萄牙傳統的背叛。原來,他們也可以有自己的話語。在封建時代,前者是壓倒性的。在今天民族國家的時代,後者是壓倒性的。但我們的故事開始於1383年的秋,封建的時代還沒有過去,民族國家的時代還沒有到來。強弱似乎已有所端倪。
於是,戰鬥打響了。若昂控制著里斯本,胡安的大軍開往裡斯本;若昂打算放棄了,胡安就要圍城。
這時,若昂想逃去英格蘭,這是個不錯的選擇——以後,說不定還能在法蘭西的戰場上獲得些好處。是的,當時英王、法王還有很多貴族在打仗,後來他們的故事被稱為英法百年戰爭。也許,若昂依舊會在歷史中出現,在英法百年戰爭的故事裡,如果他能活到1429年(事實上他活到了1433年),他也許還能遇上聖女貞德的軍隊。反正,葡萄牙和他沒有關係了。也許,都不會有葡萄牙這個國家,我們只會記得卡斯蒂利亞,以及她的統一偉業。
但我們想多了。若昂沒有走成。
以前,我也知道一個沒有走成的傢伙,他叫呂布。他被圍了,本來可以走的,後來有個女人叫他別走,他就留下來,後來他被幹掉了。若昂沒有這樣的女人緣。但許多里斯本的市民希望他留下。於是若昂留下了。他沒有被幹掉。費爾南多把這座城修得太好了——他沒有想到,此刻,他的愛人蕾歐娜會是進攻方。
胡安攻不下,胡安要沒有糧食了,胡安的軍隊中爆發瘟疫了,胡安撤了。若昂勝利了,若昂四處出擊,若昂收復失地,若昂被加冕為葡萄牙的王。那是在1385年的春——那是一個春天,葡萄牙的春天。對於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家來說,這也是資本主義的春天。因為,那些挽留若昂的人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手工業者;他們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新興資產階級。
這個故事差不多講完了,葡萄牙王國,依然屹立在伊比利亞的地圖上。她離卡斯蒂利亞的世界更遠了么?她離現代意義上的獨立國家更近了么?最終的問題是: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呢?
我並不是在說,一個事件改變了伊比利亞的進程——不是這樣的。
我要說的是,十一世紀以來的伊比利亞,這樣的波折與危機、征服與重組,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著。我們至少要記住一個名字:Miguel da Paz。他的出身就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可能會到來:他會成為葡萄牙王、阿拉貢王,以及卡斯蒂利亞王——伊比利亞會在他的名字下實現形式上的統一。然而他卻未能帶來這樣的巨變,他的墓碑上寫著1498-1500。伊比利亞的聯合,至少要往後推遲80年。他活著的七百多天里,已經有人開始思考,統一意味著什麼。他的夭折又一次提醒我們:似乎並沒有一種一以貫之的力量,推動著伊比利亞奔向後來的政治地圖——葡萄牙與西班牙的分立。無數偶然的因素,在歐洲與世界史的大背景下,重新描繪著伊比利亞的地圖。稍有「閃失」,也許,就是另一番風景了。
如果,我們有緣的話,我們再接著講另一個秋天的故事,另一個已然改變了半島乃至世界的秋。
- 主要參考文獻(按相關度排序):
A. R. Disney, A History of Portugal and the Portuguese Empire. (敘述中的主要立場來自本書,及Prof. Francisco Bethencourt的介紹)
Adeline Rucquoi, Histoire médiévale de la péninsule ibérique.
Malyn Newitt, Portugal in European and World History.
Jose Hermano Saraiva et al., Portugal: A Companion History.
M. H. Keen, England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William Chester Jordan, Europe in the High Middle Ages.
- 地圖及世系來自維基。
- 葡萄牙王國相關人物盡量使用葡萄牙文拼寫,其他使用英文拼寫。中文譯名儘可能依照維基百科的對應條目。這當然有很大的問題,但我想也有好處。畢竟,這可以方便讀者使用中文維基來追索相關的人物。
西葡兩國的建國史還是很費篇幅的,請自行了解「收復失地運動」,簡單來說,兩國的建立分別是1143年羅馬教廷的調停確立了葡萄牙的獨立,和1479年斐迪南即位阿拉貢國王與卡斯提爾合併建立了西班牙,1492年消滅半島上最後的伊斯蘭勢力格拉納達,西班牙本土就基本維持到了今天。
然而歷史上兩國曾短暫合併,1578年,年輕的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在征討摩洛哥的三王戰役中戰死,由於沒有子嗣,其正在擔任紅衣主教的叔祖父恩里克還俗繼任王位。1580年,恩里克國王去世,葡萄牙發生王位繼承危機,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趁機宣稱他作為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的外孫擁有葡萄牙的繼承權,發動葡萄牙王位繼承戰爭,派遣阿爾瓦公爵率軍入侵葡萄牙,腓力二世宣布兼任葡萄牙國王(稱腓力一世),葡萄牙及其殖民帝國至此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1640年,葡萄牙發生革命,在英法的支持下,西班牙勢力被驅逐,布拉干薩公爵若昂被推舉為國王(即若昂四世),葡萄牙王國從西班牙獨立,伊比利亞聯盟解體。
?????????????????
兩國沒有統一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是伊比利亞諸民族的向心力不足,葡萄牙很早就遠離了半島的反綠化事業,投身於殖民活動,並且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葡萄牙便沒有聯合的願望。另一方面,隨著兩牙的衰落,葡萄牙背後的英國和西班牙背後的法國之間的角力也使其不能統一。
曾經因為王位繼承統一過,實際上歐洲皇室都是沾親帶故的,因為王位繼承各種分分合合,實際上還不都是一家人。 直到近代因為王權的沒落才結束了這種分合。
題主既然問伊比利亞半島為什麼沒有統一,想必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什麼沒有統一成一體。
一是傳統:
葡萄牙是在西班牙自己還沒有統一之前就已經建國並受教皇認可了的,而葡萄牙獨立N久之後西班牙才統一。在此之前雖有羅馬和摩爾人佔領過伊比利亞,卻沒有伊比利亞國這個傳統,而葡萄牙作為獨立國家與西班牙各王國(卡、萊、阿等)間涇渭分明是所謂「自古以來」並受教皇保護的。
西葡曾有短暫的統一,即菲利普二三四世(葡稱一二三世),起源於葡萄牙王室的繼承危機,結束於西班牙戰亂與外交困境之際,葡萄牙依靠起義再次獨立。而期間西葡雖為共主王國,但財政、語言、殖民地都是各自獨立的。
所以,從傳統上來講,西葡沒可能統一。
二是國力:
葡萄牙在大航海初期,對新航路的控制與獲利均強於西班牙,但財力、武力還不足以鯨吞西班牙。
後來西班牙崛起為歐洲頭號強國,雖有吞併葡萄牙的能力,但葡萄牙一向與英國結盟,以制衡西班牙法國,所以英國是不願看到西吞葡的。
所以,國力與外交手段之下,西葡沒可能統一。
三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
我親身體會覺得西葡差異蠻大的,一個是書報亭擺攤賣AV、GV,把TT當做紀念品的國家,一個是去藥店買TT都不能直接說「我要一個TT的國家」;一個是地鐵上各種裸奔的國家,一個是老太太出門買菜都要穿皮鞋的國家;一個是講起話來手舞足蹈blabla的國家,一個是講起話來不願意張嘴psps的國家,,,統一,太可怕了,,,
西班牙白銀從羅馬就是直轄的,教皇如果讓西班牙統一就被滅亡,讓帕爾馬公爵騎馬入梵蒂岡特權分割西班牙,法國英國讓西班牙統一就輪不到他們發達了
這個問題要追溯的歷史太長了,這一段關於航海與王位的戰爭時代,是我的最愛。
因為很感興趣,所以看了很多書(也不算很多,但看的很入迷,且津津有味)——熊偉大使《天涯海角葡萄牙》、《大國崛起 葡萄牙與西班牙》以及因為是早期的,所以只有影印版的葡萄牙人A.H.德.奧利維拉.馬爾格斯著的《葡萄牙歷史》裡面對於這段時期的描寫大都大同小異,可以說在這段歷史上,有關伊比利亞雙方還是比較統一的。
從哪裡說起呢?
還在被羅馬統治的時候,伊比利亞半島是作為一個省而存在的,這時候可以算作某種意義上的「統一」,但就算這麼說,當時的葡萄牙依舊處於西班牙的管制之下,西班牙在伊比利亞要佔據更大的統治地位。
1179年,葡萄牙王國成立,西班牙主要是統一併且太複雜,這裡暫避不談。1415年,葡萄牙帝國時代開啟,隨著不斷的發現新大陸,15世紀末,葡萄牙帝國達到巔峰,而當時的西班牙帝國也不甘落後,兩個國家高層把地球當成了一個餅,在教皇面前舉行劃餅儀式。以東你的,以西我的,一人一半,我們一起統治世界。
《托爾德西利亞斯》條約就這麼誕生了,早先簽訂另一份條約時,教皇保證了葡萄牙的主權,但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教皇的訓諭就改變了,並且當時的教皇還是一位西班牙人,這就保證了西班牙從托爾德西利亞斯條約中獲得最大利益,從此時開始,葡萄牙開始處於劣勢,兩個相鄰的帝國的海洋統治開始出現高低之差。
緊接著歷史跳到1578年,三王戰爭的慘敗使本就國力不支的葡萄牙經濟、文化、政治上更是一片雪上加霜。這時,西班牙發動了王位戰爭,奪取了葡萄牙的政權,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併。
從此,葡萄牙再次作為一個省份服從西班牙。隨著英國、法國、荷蘭等航海大國的崛起,無敵艦隊被擊敗,再加上因為戰爭,而對葡萄牙不斷徵稅。早期葡萄牙人認為兼并能幫他們恢復經濟,後來發現只不過是被再一次壓榨的奴隸,他們發起了反抗。聖母似乎也在幫助他們,西班牙黃金時代結束,航海帝國的事業與地位走下坡趨勢,並且在1640年,葡萄牙人終於取得了勝利。
礙人財路就是殺人父母,西班牙顯然不懂這個道理,可以說,伊比利亞帝國的分離是必然的。天下大勢,莫不在分分合合間,一個是葡萄牙,一個是西班牙,沒有人比他們之間更親密,卻又最疏遠。
「陸止於此,海始於斯。」最後用這句話結束。了解不深,還望海涵。羅馬帝國曾經統一過,後來西哥特人來了,然後綠教進攻,接下來各種聖戰。。後來桑喬大帝幾乎統一了所有的基督教國家,死後分崩離析,直到西班牙鼎盛時期吞了葡萄牙,後來又吐了出來,然後就是英葡百年聯盟,到現在還存在,其實都是桑喬大帝的後代,何必呢。。。還有 他們沒有中國的大一統觀念 歐洲講究頭銜和法理,像西班牙國旗是卡斯提拉亞王冠加阿拉貢王冠加萊昂王冠迦納瓦拉王冠再加上安達盧西卡大區合併成的,和英國差不多。。說是統一,其實分裂的厲害,歐洲真正稱得上統一的國家大抵只有法蘭西,那是歷代法王勵精圖治的結果。。。伊比利亞和巴爾幹如果沒有很大的機遇,那基本上是統一不了的了。在民族意識覺醒的現在!
其實就是平均繼承製的錯,長子繼承主要頭銜,其餘頭銜由其他繼承人均分。玩過十字軍之王的同學都會發現,伊比利亞半島都是一個家族的。
8世紀初,渡過直布羅陀海峽的阿拉伯人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並且展開了對伊比利亞半島的綠化。一些不願意被綠化的西班牙人退縮到北部山區,開始了長達七百年的偉大的再征服運動。自此,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頻頻在伊比利亞半島碰撞出火花,基督徒們也把再征服戰爭當做是十字軍的一部分。
1086年,穆拉比特王朝的蘇丹優素福.伊本應安達盧西亞的穆斯林請求,率軍登陸。後薩拉卡一戰,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六世的軍隊大敗,六萬大軍被三萬穆斯林全殲。此後,抵抗運動一度陷入停滯。1212年,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八世在歐洲各國的支持下,統率聯軍在托羅薩同穆斯林展開決戰。五萬基督聯軍和十二萬伊斯蘭軍進行決戰,大獲全勝。1230年,卡斯提爾王國和萊昂王國合併,統稱為卡斯提爾王國。1236年,他們攻克科爾多瓦,後攻佔塞維利亞,直逼穆斯林最後的據點格蘭納達。而正是靠格蘭納達,穆斯林又堅守了兩百五十多年。
在此之前,在伊比利亞的東北部也出現了一個封建王國——阿拉貢。在半島西南部,則形成了葡萄牙。
與此同時,西歐的民族主義浪潮越來越盛。伊比利亞半島都渴望凝聚為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然而,要想進行統一,首先要進行中央集權,這在當時的西歐仍是極其困難的。其中葡萄牙可謂多災多難,13世紀初國王為了壓制貴族權力,挑起了內戰。之後不但多次與卡斯提爾作戰,還爆發了1245年革命和1383年革命。伊比利亞的另外兩支勢力,阿拉貢王國和卡斯提爾王國也面臨著貴族獨立的問題。為了加強伊比利亞的凝聚力和中央集權,兩個王國通過聯姻走向了統一。事實上,至此為止,卡斯提爾、萊昂、阿拉貢、納瓦爾等國都被聯合了起來,成立了歐洲最早的共主聯邦。
之後新航路開闢,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這兩個大西洋沿岸的國家搶佔了先機,瓜分了整個新世界。這兩個國家忙於斂財,根本就沒有考慮到此時正是伊比利亞統一的最好時機。隨著荷蘭、法國、英國的後來居上,葡萄牙漸漸式微,於1580年被胸懷大志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強行吞併。
但事實上,哈布斯堡王朝對於伊比利亞統一與否沒有絲毫興趣,他們只是純粹想擴張領土。幾百年的分裂使兩國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隔閡,葡萄牙人已經絲毫不認為西班牙和葡萄牙應該是一個國家,於是1640年葡萄牙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經過了28年的戰爭,最終西班牙於1668年和葡萄牙媾和,承認其獨立。
總結一句話:都是MSL乾的好事啊。
這個問題不對,羅馬人曾將整個半島納入版圖,585年,西哥特人擊敗了佔據半島西部的另一隻蠻族蘇維匯人,統一了伊比利亞半島,直到8世紀上半葉穆斯林入侵。
知乎的歷史條目真是。。高中歷史教科書水平
如果樓主真想知道答案,自己去看維基,十分鐘抵得上你在這看一年。
Iberian Union
因為一千多年前的穆斯林征服者並不極端。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2016 法國歐洲杯葡萄牙 3:3 匈牙利的比賽?
TAG:歐洲歷史 | 歷史知識 | 西班牙 | 葡萄牙 | 格拉納達Grana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