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上海金融市場在與新加坡和香港的競爭中具備了哪些優勢?存在哪些劣勢?
同時它們會有哪些關聯性?
1,目前香港與新加坡岸金融的發展狀態;
2,上海自由貿易區的開放,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
3,大陸目前仍然是黨指揮經濟,從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有提出:不走邪路,不走老路,控制總量、增加流量、盤活存量,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想就以上問題和三點補充,請教知乎上各路高人,還望不吝賜教。
斗膽試答,但願能為之後的金玉提供一點角度。
上海的金融市場有著在岸和(將來可能會伴隨著自貿區而發展的)離岸市場。在資本賬戶並不完全放開、人民幣並不完全自由兌換的情況下,內外有別是可以預期的事情。有一些因素可以影響這兩個市場的發展:法律基礎、政策基礎、基礎設施、經濟基礎。
法律基礎。新加坡與香港出於歷史原因,使用英美普通法。這樣的法律基礎和社會的法治精神,讓商業和金融交易中的各方能夠對自己的權利有更高的自信,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於當地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有利於和英美金融市場的接軌。新加坡和香港作為世界領先的金融市場,作為亞洲時區的主要交易中心,可以無縫與英美對接形成24小時全球交易的一環,與共同的法律基礎是分不開的。——關於離岸市場,還需要補充的一點就是,投資者可能願意將一部分美元資產置於美國之外,從而將貨幣(美元)風險和國家(美國)風險分離。對上海可能要發展的離岸市場,這個因素也應該有所考慮。
政策基礎。比如稅負成本,從稅務的簡明程度到公司與從業者個人稅負的高低,都會對金融機構布局產生影響。比如監管體系,金融機構准入、資本要求、披露要求、報告要求、對風險控制指標要求的嚴格與繁複程度、居民與非居民業務的限制、資金流動的自由程度、與海外其他監管要求乃至會計準則的接軌程度、在岸與離岸市場的相互滲透等等,都會不同程度上影響一些金融業務的開展。在這一點上,上海自貿區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對於上海可能發展的離岸市場而言,由於在岸與離岸市場會同時存在,這二者的互動、滲透都可能產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如果說貿易項下的資金流動還可以控制,資本項的(哪怕是有限度的)開放,如果時機不當、管理不慎,都可能造成「雖然只開了一個小孔,但大量的資金瞬間把這個小口撐大」的問題。
基礎設施。與國際通行實踐接軌的高效的清算系統、資金和金融資產高度的流動性、支持大宗商品和貴金屬的結算倉庫、安全的信息網路等等硬體設施,交易平台、會計、法律、公證、仲裁、經紀、信息服務,以及高素質的人才、成熟的行業自律等等軟體。優質的基礎設施是有效地進行金融交易的支持和保障;而優質基礎設施之所以存在,也是因為有活躍的金融市場的存在——規模效應使得對金融基礎設施的投資變得成本不再高不可攀。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但是對於有志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上海而言,這個領域是最容易橫向比較的,所以在法律、政策等等與國際接軌之時,有時業務在哪裡執行,就是取決於哪裡最有效率。
以上三點,可能更多地影響了成本收益分析中的「成本」一邊:作為金融機構,我能否進入這個市場發展,我是否必須進入這個市場才能為這個市場當中的客戶提供服務,在這個市場發展的成本如何。在這些因素上,各個金融市場的監管部門都在努力,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盡量推進當地金融市場的建設。
而與經濟基礎有關的因素,則更加決定了潛在的收益。與這個市場相關的實體經濟,會產生各種金融產品的需求——從而推動金融市場的產品發展、創新、增加供給,同時也產生眾多的金融產品的客戶。在這一點上,新加坡、香港作為區域樞紐,有著大量的資金流,而開放的市場也讓市場參與者的業務擴展到新加坡、香港以外的地區。這些因素為其發展提供了助力,同時一個成熟的、開放的金融市場所帶來的滾雪球般的集聚效應也是不容小覷的。上海背靠祖國大陸,快速發展而又正在轉型的經濟、快速增長的財富、金融產品的發展空間巨大,這些都是無可替代的優勢。
所以,上海的優勢顯而易見——背靠吸引人的中國經濟,有著豐富想像空間的政策環境,積極有為的政府推動。而上海需要做的也還有很多——軟硬體基礎設施,以及一系列困難的法律和政策決定,要在控制風險和發展市場方面取得平衡,在政府推動和市場選擇之間取得平衡,在衝擊現狀和倒逼改革之間取得平衡,在中國主體性和開放之間取得平衡。在離岸市場的建立上,因為要真刀真槍地面對國際競爭,建設國際領先的基礎設施的投資就更加高昂,要作出的這些決定就更加困難。
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市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業已形成的集聚效應。在與國際接軌的行業實踐方面,它們有著各自的優勢(兩者可能在具體的一些金融產品、以及客戶組成上各有千秋)。但他們始終不是中國政府,面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開放和變化,他們的角色更加是應對變化(比如新加坡的離岸人民幣清算,比如香港與內地之間的基金互認),而不在一個駕馭變化的位置上。
至於是否存在競爭,對於亞洲經濟的體量而言,其實還是為時尚早。上海有著豐富的「題材」讓人慾罷不能,但如何最好地發揮這樣的優勢,儘快建立可以幫助中國更上一層樓的基礎設施,而又將風險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這些問題不僅考驗著決策者,更考驗著每一個參與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人。很多中國人從來沒有想明白過,金融中心其實和 實體經濟 並不完全是 相輔相成的關係。
在有的時候,就是 一種尖銳的矛盾。企圖 運用 甚至 玩弄金融原則的政府,必然被其反噬。金融的獨特原則,是民粹當道的政府永遠無法企及的。
比如 香港、要發展科技行業、要就業、要出口,就要降低房價,但是會摧毀目前的金融地產循環體系!所以會有 八萬五 大遊行和董建華下台。
比如 倫敦、要製造業 要就業、要出口,就要降低英鎊匯率,但是會損害倫敦 目前的金融中心地位!所以倫敦城是此次脫歐最反對的城市。
再說上海,如果能擺脫束縛,一心一意搞金融。我相信是可以排除法律、政策障礙的,但是中央允許嗎?
企業不行了,銀行家要抽貸款,天經地義。但是 政府允許嗎?
房子下跌了,銀行家要拍賣房子,天經地義,但是人民答應嗎?
天下之大,可是,夏洛克要找一個能按合同割一磅肉的地方,不被人當作吸血鬼的法院,還真不多。
從歷史上看,金融中心 都是小國、小城。從歷史上的 威尼斯到 阿姆斯特丹,到如今的 倫敦和香港。都是一個 不管不顧 其他人死活,只講法律原則的地方。上海解放前為什麼是金融中心,因為其他地區軍閥混戰,資金流進租界最安全,黃世仁們躲在租界放債收租也最安全,不會被楊白勞們批鬥搞死!
德國經濟一直很強,但是法蘭克福始終取代不了倫敦,甚至比不上瑞士;日本經濟一度也很強,但是東京也是取代不了 香港和新加坡。為什麼,無非還是狠不下心來,「民族「」企業家一哭窮失業工人一鬧事,政府就打壓金融業!
唯一的特例在於 紐約。唯一的金融中心與經濟大國的經濟中心合一的地方。但是如果我們細看,會發現 美國各州的 許可權特別大,三權分立又進一步保障了私有制,這為紐約的銀行家在 實施法律原則的時候,提供了足夠的保障。
即便如此,也有 佔領華爾街之類的事情發生。何況,如果紐約是一個獨立國家,說不定金融業會更發達
倫敦金融城也保留了極大的獨立性,從中世紀開始就是個國中之國,倫敦金融城市長 是金融家推選的, 不同於普選的倫敦市市長。
不敢想像,在中國地產下行、地方債危機的時候,中國銀行業在處理不良貸款抵押房的時候會遭遇多大的困難,中國政府會給金融屆多大的支持?
佔領陸家嘴 只是最好的可能;打擊投機倒把,把上海的金融家全抓進去才是王道。
哦,股災時候已經這麼幹了。
中國經濟體已經開始減速運行,從今夏可以看出,全國高溫,但沒有一處「電慌」,可見工業活動減弱之快。結構調整剛開了個頭就停止了,最困難的時候遠沒到來。從中國撤退剛剛開始,李超人不是第一個,肯定也不是最後一個。上海趕末班車,生不逢時啊。
上海的法制基礎不如香港和新加坡, 這點任重而道遠...
人大常委可以說停就停幾部法律, 而不是通過修改法律來使其適應自貿區未來的發展, 這點非常暴力, 短期影響不大但是長期看問題結症就在這裡. 並且貿易區內的司法制度如何安排也是難題.想多了,上海完全和那兩位世界級大佬不是一個檔次。跟大阪首爾比比吧。
上海自由貿易區是指狹義上的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園區FTZ):即中國在境內設立貿易區域,自己制定遊戲規則自己玩。
傳統的自由貿易區(FTA):是指多個國家一起玩,在國際協議的基礎上多國合作夥伴一起商議制定遊戲規則,按多國共同制定的規則玩。
個人感覺上海自由貿易區產生的效果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
上海 v 新加坡:基本不存在競爭關係,更多的是互補關係。
上海有很多資源和優勢是新加坡根本沒有的,因此兩個城市談不上競爭,因為新加坡沒有東西去和上海競爭。上海的這些資源包括:中國的經濟總量,以及服務這些經濟所需要的金融和其他服務。舉個例子來說,中國的股市總市值目前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圍繞著這些中國企業的各種金融服務都只能在這幾個城市發生:上海,北京,深圳和香港。中國所有的銀行總部,基本不在北京就在上海。所有的券商,基金公司,投資銀行,會計事務所,律師行總部,基本多集中在上海和北京。上海是中國經濟金字塔頂端的一顆明珠,好比紐約之於美國,倫敦之於英國,沒有外國城市可以跟其競爭。
網路上談的比較多的是上海洋山港,以及泰國克拉運河對於新加坡的「傷害」。這兩點所謂的影響都被人為的誇大了。
首先中國港口吞吐量上升到世界第一併不僅限於上海。上圖顯示的是2014年世界上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15個港口,其中有一半都在中國。除了最大的上海港以外,還有深圳,香港,寧波,廣州,天津等。這背後反映的是中國進出口貿易量的急劇增長。事實上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量急速上漲,對新加坡只有利好,因為這也意味著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運量會快速上升。
再來說說大家非常樂衷的克拉運河。支持開挖克拉運河的陣營的主要理由是挖了這條運河以後,國際貿易船隻可以繞過馬六甲海峽,縮短歐洲和亞洲之間的航程,節省國際貿易運費。從地圖上看,這條運河的位置確實不錯,有可能提供上面提到的這些價值。不過如果仔細研究這條運河的成本和收益,不難發現其成為現實的可能性非常小。
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開挖運河是一件費時費力費錢的大工程,誰來出錢?我們假設中國政府出資去挖運河。對於中國政府來說,這不一定是一樁划算的買賣。因為出了巨資最後在其他國家挖一條極具戰略意義的運河,我們有信心一定能保證這條運河為我所用么?要知道美國政府在巴拿馬運河可是有海軍基地的,英國和法國也曾經對蘇伊士運河有過長期的軍事控制。如果中國政府出資,泰國政府會允許中國在克拉運河附近駐軍么?
如果中國對於挖好的運河沒有控制力,那麼出巨資去給別人挖運河可謂這個世界上一樁最傻的交易。要知道如果運河挖好以後,可能得到好處的國家不光限於中國,還有馬六甲海峽以東的日本和韓國。所以到最後的關鍵問題是,誰對於運河有絕對的控制權。在這個問題沒有搞清楚之前,去貿然的談挖運河顯然非常不明智。
其次泰國政府沒有動力去挖這條運河。除了上面提到的費用問題,克拉運河所在的泰國南部,一向以來都有獨立傾向。有了運河,反而給這些反政府力量有了更多要挾政府的資本。同時在東盟內部,至少有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會反對泰國修建克拉運河。泰國雖然不會聽命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但也不會不考慮外交壓力。
退一萬步,即使運河挖成了,對新加坡的影響也未必有那麼大。新加坡的領導人很早就意識到靠在馬六甲海峽這個位置上坐吃山空,不是長久之計,在做中央調控的時候很早就把這個因素考慮在內。比如新加坡政府強調提高港口的運作效率,降低對於過路船隻的收費,發展其他增加附加值的港口業務。克拉運河挖好,只是開啟了競爭。但是要提高運河的國際競爭力,後面要做的工作就多了。
中國和新加坡不是敵人,如果為了「損害」新加坡去專門修一條運河,顯然屬於「損人不利己」的非理性行為。從中國自身的利益出發,專門跑去泰南修克拉運河基本不可能。
回到上海和新加坡的互補性:新加坡的優勢在於她是一個非常開放的金融中心。在新加坡註冊公司非常方便,稅率非常低。新加坡的法律比較透明嚴格,腐敗非常少。國際上主要的大銀行,律所,投行,基金等各種金融機構在新加坡都有亞洲分公司或者總部。因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因此其和歐美國際化接軌的程度更高。這些優勢都是上海無法比擬的,當然上海也沒必要去在這些方面和新加坡競爭,因為本來就是兩個市場,兩個領域。
真的要說競爭,新加坡和香港的競爭才是實打實的。兩個地方提供的金融服務有很大的同質性,幾乎可以互相代替。以過去十年的歷史來看,香港似乎有衰落的跡象。當然,香港和新加坡兩地都是華人的驕傲,假以時日,都有向紐約和倫敦這樣的國際金融中心叫板的可能性。
微信公眾號:伍治堅證據主義。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優勢:社會主義優勢嘛 集全國之力辦大事。
劣勢:沒有完善的可信任的物權制度和契約執行制度,換句話說沒有法治化的市場經濟。
再露骨點:
一個是政府搞金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另外一個大市場小政府。
優勢:錢多人傻好騙
劣勢:賺的是多但不一定帶得走
上海雖然說什麼自貿區搞離岸金融中心。
但其實這個大環境下是挺難的,要發展也估計多是在岸的功能。
和新加坡、香港這些離岸金融中心其實不算是正面競爭。
優勢的話,大陸經濟體量大,一旦法律法規完善,放開金融,上海潛力巨大。
劣勢的話,現在大陸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沒完善,監管的力度很大但不成熟。推薦閱讀:
※如果華為和小米上市,市值的規模大概是什麼水平?
※為什麼 SHIBOR 要提前到 9 點 30 發布?
※麻袋理財怎麼樣?
※家庭應該如何投資理財?
※什麼是影子銀行?影子銀行對經濟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