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剩女問題」?為什麼許多優秀的中國女性,還找不到對象?
剩女,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是指已經過了社會一般所認為的適婚年齡,但是仍然未結婚的女性,廣義上是指27歲或以上的單身女性,很多擁有高學歷、高收入和出眾的長相,但也很多自身條件較差。多數剩女擇偶要求比較高,導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而變成「剩女」的大齡女青年。
剩女_百度百科
相關問題
面對媒體的「剩女」等侮辱性稱號,女性該如何維權?
前些天,在「2025 年時中國將有 3700 萬單身漢」的數據靠譜嗎?有什麼解決辦法? - chenqin 的回答 里,我提到了在性別比例懸殊的情況下,有七分之一的2000年出生的男性要單身到死。
結果有很多朋友說,找不到老婆的男性是底層男性,而在社會頂層,「剩女」才是更嚴重的問題,比較典型的回答見這裡「2025 年時中國將有 3700 萬單身漢」的數據靠譜嗎?有什麼解決辦法? - 匿名用戶的回答,裡面有一句話說出了一些人的心聲:
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越往社會上層,適婚女性多於適婚男性情況就越嚴重。
適婚女性多於適婚男性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先來看從2010年人口普查數字里算出的未婚率:
上圖是本科學歷的男女未婚率,可以看到女性的未婚率首先下降且快於男性,26歲時,女性的未婚率已經達到54%,而此時男性仍然高達70%。但男女的未婚率最終都趨近於0。從40歲開始,男女未婚率均穩定在1%到2%之間,兩者幾乎沒有差別。
上圖是研究生學歷的男女未婚率,此時女性的未婚率隨年齡的下降仍然快於男性,但在34歲後,男性的未婚率開始低於女性。從40歲開始,男性的未婚率穩步下降,最終低於1%;女性的未婚率則在1%到3%之間波動。
但就拿研究生來說,雖然女性的未婚率在34歲之後高於男性,可是這並不意味著適齡未婚女性數量就遠多於適齡未婚男性,看看絕對數量:
從上圖可以確定的是,完成了研究生教育的適齡未婚男性和女性數量也並沒有什麼差別,在絕大部分年齡段,未婚男性的數量仍然要高於未婚女性。因此,即使在最高學歷上,相比起「剩男」來說,「剩女」的問題也並不突出。所謂「剩女」,更多的是跟學歷稍低的女性相比,學歷最高的女性的未婚率稍高一些——但也只是一些而已。
上圖可以看到,高中、大專和本科學歷的女性的未婚率最終都穩定在了1%以下,唯一高於1%的只有研究生學歷的女性。
看到這裡,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女性的學歷從高中提高到研究生,只有研究生女性以1%到3%的未婚率略高於研究生男性,且其總未婚規模仍然超出男性的未婚規模。那麼,這到底是否構成一個值得整個社會進行大討論的「剩女」話題?許多人對「優秀的女性找不到對象」條分縷析,可是明明有同樣數量的優秀男性,他們也沒有找到對象,為什麼沒有人拋出一個「剩男」話題來「幫幫」他們呢?
這個問題,我今天似乎找到了一部分答案,在此僅供拋磚引玉。
上圖,是2010人口普查中小學文化人口的未婚率。可以看到,小學文化程度的男性的未婚率比起女性來說要高得多,在22歲時,女性的未婚率已經下降到了40%以下,而男性的未婚率仍然高達72%。在30歲,女性未婚率已經下降到5%以內,未婚男性卻仍然有四分之一。
上圖是沒上過學人口的未婚率,男女未婚率的差別更加顯著了——32歲的男性仍然有一半未婚,到了50歲時仍然有三分之一的男性單身。而32歲的女性的未婚率只有8.9%。
低學歷男性的「剩男」現象,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內容,這不是1%的未婚率,而是到了三十多歲仍有50%的未婚率。事實上,許多婦女拐賣案件的根源正是此圖。
上圖是40歲以上男性未婚率和教育程度的關係,可以看到在長期未婚率上,大專、研究生學歷的未婚率要低於初中未婚率,更要遠低於未上過學的未婚率——男性教育提高,未婚率顯著降低。
而如果用女性數據來畫這張圖,我們將發現另一番情景:不管受到什麼程度的教育,女性的長期未婚率都低於5%。且隨著教育提高,未婚率最低的反而是未上過學和初中兩種學歷——女性教育提高,未婚率不降反升,雖然原本就很低。
這一系列對比可以得出的一項結論是:在降低長期未婚率這個目的上,男性接受教育的作用要比女性大得多——受教育少的男性,幾乎沒法找對象。受教育越多,脫單越容易。而女性不僅不存在這樣的情況,結果甚至還可能相反。
於是,一些人可能開始採取這樣的思維方式:我讀高中,我讀大學,我找對象越來越容易了。可你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為何未婚率反而上升了?你為什麼和我們不一樣呢?是有哪兒不正常嗎?
對此,我的理解的問題根源,正是底層的「剩男」問題太嚴重了,從當前數據看,就已經嚴重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按照我在「2025 年時中國將有 3700 萬單身漢」的數據靠譜嗎?有什麼解決辦法? - chenqin 的回答的計算,90年出生的男性有六分之一會保持一輩子單身,從數量上來看,差不多是所有未上過學人口、只上過小學的人口再加上四分之一的初中學歷人口。這導致一些人產生了「往上爬=更容易婚嫁;不努力=找不到對象」的思維定勢,因此他們會將高學歷時未婚率反而上升——儘管只上升了一點點且絕對數量不多——的「剩女」作為一個反常現象。
一個人面前擺著「珍饈」,他不僅不動筷,而且還把菜給倒了。此時,一個從小豐衣足食的人可能視若無睹,但一個從饑荒里爬過來的人可能已經怒火中燒——你知道我有多努力才能和你吃一盆菜嗎?知道這盆菜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嗎?你看不起這盆菜就是看不起我你懂嗎?
我猜想,一些人對「剩女」問題的熱情討論甚至是大加鞭撻,可能正是來自這種情緒。
事實上,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學歷高低和結婚與否,其關係從來就不是固定的。
上圖是美國從1940年到2010年的女性結婚率,可以看到在40到50年代,學歷最低的女性是結婚率最高的那群人,而學歷最高的女性結婚率才剛剛超過50%。而在70年過後,這種形式完全反了過來,學歷最低的人結婚率降低了40%(部分來自低學歷人群的高離婚率),而高學歷的結婚率開始排名第一。這上下幾十個百分點的結婚率變動,也不過如此,我們又何必揪住這1%的未婚率提高,來創造一個「剩女」話題呢?
謝邀。這其實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最關鍵的原因:人能通過婚姻獲得的東西更少了。
假設婚姻是一個市場。一男一女能通過這個市場獲得的產品正在減少。
比如:1. 性。隨著社會的發展,性被慢慢的從婚姻當中剝離了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存在。越來越多的人並不需要通過通過婚姻去獲得性了。這點對女性尤其明顯。
2. 生育。隨著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越來越多的人不需要通過子女去養老。這點在社會保障健全的國家尤其明顯,直接表現就是生育率的大幅度降低。與之同時的,社會對非婚生子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
3. 獨立性。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相對越來越疏離。人越來越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而不是一個家族的附屬部分。
類似的點還有很多,但是他們的指向其實都相當一致,社會的發展和觀念的變化逐漸把很多東西從婚姻中剝離了出來。因為婚姻能帶來的東西逐漸減少,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婚姻的吸引力也在逐漸下降,婚姻也越來越難提升一個人的生活質量。自然而然的,願意走進這個市場的人會減少。
但是,在婚姻這個市場裡面,對男女的價值定位卻並不相同。
一般來說,一個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獲取財富的能力會逐漸提高,也就是說,他的吸引力會變得更大;而與之同時,一個女性,由於社會制度和觀念的一些限制,賺錢的能力上升並不明顯,可是同時體現女性吸引力的外貌和生育能力卻會出現下滑。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會被掛上「剩女」的頭銜被區別對待。
這樣的對待的並不正確。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積極的東西,社會的主流發展趨勢是男女的逐漸平權。女性的社會地位也會隨之逐漸提高。在婚姻市場上,女性的地位自然也會隨之上升。所以長遠來說,「剩女」這個略帶歧視性的辭彙也會慢慢退出我們的視線。目前多數人沿襲的擇偶標準是:男選女,生物價值為主、社會價值為輔;女選男,社會價值為主、生物價值為輔。
於是剩女的困境由此而來,比如在社會上幹得還可以的30多歲單身女士,到了擇偶的時候她還會要求男人的社會價值不能低於自己,但滿足條件的單身男人更有可能去找20歲的女人(生物價值更高),並且他們也能夠成功,因為20歲的年輕男人在30歲的成熟男人面前毫無競爭力。
剩女問題的解決可以從兩方面期待,一是男性不再只是看重女人的生物價值,二是女性不再要求男人的社會價值必須高於自己。
比如在西方社會,男人普遍認為30歲左右才是女人魅力的巔峰,這其中的審美標準顯然加入了不少性格閱歷因素。而中國男人的可悲之處是性壓抑的時間太長,青春時對異性的生理需求很少能得到真正滿足,所以年輕漂亮的女人對他們來說總是一個未了的心愿,於是一旦事業有成就馬上要先把這個夢給圓了,因此這種饑渴狀態的男人你又怎麼期望他們去欣賞女性的內在美?
而中國的女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也太深,當然其中原因也是我們的生存環境太惡劣了。比如一個30多歲的男服務生,放中國的話大家就會覺得這是個loser,但放美國的話也許就是個正常職業。所以一個30歲的女白領跟一個30歲的男服務生談戀愛,在中國比在美國承受的壓力要大很多。甚至即使女人自己過了心理關,男人還不一定願意,因為許多中國男人覺得在收入比自己高的妻子面前抬不起頭,所以他寧可找個比自己社會價值低的。
分析了一圈,看來更多還是取決於男人的作為,如果男人能在獲得社會意義上的成功之前先實現個體的成熟,有錢的不淺薄,沒錢的不自卑,那剩女們或許就有救了。
由於中國的女性在經濟上的獨立早於心理和觀念上的獨立,所以相比西方剩女,中國剩女還有三個心結:1,作為結婚對象的男人社會價值不能比自己低。2,結婚是人生必須的。3,不該讓父母的操心。。。。而我想說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一天大家可能會發現,這三點全都不重要。
=================================================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平台
http://weixin.qq.com/r/OnWGnq-E9vKJrev99yAo (二維碼自動識別)
交流更多溝通知識——阮琦,《魔鬼搭訕學》和《魔鬼約會學》的作者這帖不知為何又被關注起來了,難道又到了一年一度剩男剩女大甩賣的季節? :p
之前太羅嗦了,既然有那麼多人看到我還是提煉+補充一下吧。
自身外貌、事業、家庭條件優異的女人要求對方有房有車有學歷又高又帥,少有人都能做到。於是她們剩下了。這就是社會傳達的信息。可是這真的是剩女們要求的條件嗎?
一定要高學歷嗎?學歷只能證明一定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求知,這裡含納了好多:有疑問精神、有獨立思考能力、尊重知識和不同文化;越懂得求知便越謙遜、寬容。有高學歷的人也不一定做得到,只不過做到的概率大一些罷了---因為接觸學科越多思維方式越廣,也越有可能看到自己知之甚少。但說到底,只要真正懂得求知的人就夠了。但是究竟是懂求知的人多還是高學歷的人多呢?當然是後者--至少在同樣高學歷女人的生活圈裡。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見識。一個男人不論讀了多少書,多會求知,但若沒有走過太多路,那他對事物的理解方式也必定是有局限性的。而那些「優質剩女」或許在國外上學工作過,或許依然全世界飛,她們的朋友和工作上接觸的人或許來自五湖四海。大多女人會希望另一半比自己見識廣,就算女人無所謂,男人呢?
懂求知、有見識,這就是最最重要的因素了(當然這在每一對男女間都有程度上的調整),但符合這兩條的已然很難找到了。
外表其實順眼就行,很多時候一個人換髮型、換裝束就煥然一新了。我身邊的「優質剩女」沒有一個是苛刻挑外表的。
有房有車更不是什麼大問題。真正的「優質剩女「自己可以搞定這些,自己家也不缺這些。對她們來說最不看中的莫過於房子和車了。而且國內的高學歷高薪貌美女士,她的生活圈是怎樣的?往哪兒認識那麼多沒房沒車的男人才是個問題呢。再說在國外生活的。老外30歲以下有房的是極少數。住公寓方便又省事,還不會被房子拖住向其他地區發展的腳步。沒車的人也很有可能是因住大都市開車不方便。這年頭零首付都能買到車,車啊房啊的根本就不是事兒。
除了上述幾點以外,還有些重要的實際問題,例如:
與父母相處的方式能達成共識嗎?對錢的觀念能達成共識嗎?
對生孩子與否能達成共識嗎?
互相支持對方不可割捨的愛好嗎(如果有的話)?
光說了條件,還沒說性格。
的確有一類剩女是女強人,氣焰很盛,有些男人吃不消。
更有一類是從小害羞,不怎麼敢和男孩說話,也不了解男孩。總覺得接觸過的還是這類的「剩女」居多。
還有一類就是晚熟而已,之前就是沒走這根筋。
另外心理上,女人長期充實、獨立會導致不強求,對於男性這種控制不住荷爾蒙的物種來說,太隨緣真不是好事,本來能留的被放走了。但這樣的女人很多又會說:他怎樣怎樣我也不想他留。那就是了!她們心態上嫁不嫁無所謂,有沒有對方都能活。而且一部分心理是---都這年紀了我急什麼,又不是24,加把勁兒就出去了。
男女之間往往還有很奇妙的錯位。很多男人認為矯情的類型往往比他們一開始覺得容易交往的那型在生活中要通情達理。遇大事才知道什麼叫識大體,什麼叫一哭二鬧三上吊。思維和求知慾的強大程度與遇事矯情程度並不成正比。很多時候女人以為某男認定她了,考慮各種深遠問題時男人只是荷爾蒙使然要把她追到手而已,其他壓根沒想,等到他想了的時候可能也晚了。男女也總是會被對方的才華吸引,那種仰慕可以讓一個人投入一切,可真正開始相處才知道生活方式徹底無法磨合。懂得求知、有見識、有外貌、有經濟條件的男女會自認為自己喜歡的是某一型,但他們不一定足夠了解異性甚至人性,所以也不容易正確判斷對方表現出的樣子是否就是骨子裡的他/她,人們都太愛演了。總之類似的種種不定因素很難捕捉。有時真是只能靠緣分和運氣了,經驗也很重要。
綜合起來真的很難找到合適的人,但不是因為社會上宣傳的淺顯原因,反而恰恰是非物質因素搗的鬼。因種種原因沒結婚的人大有人在,都是自然的存在。這世界上能繁殖的男男女女很多,我不會自大地說,生孩子是我作為女人的使命和對世界的貢獻。我縱然有千千萬萬的毛病,但沒有結婚不是其中之一,它只是個事實。我們沒有結婚卻也沒有等閑,我們在為社會創造各式各樣的價值,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更何況,沒結婚也不等於仇婚、抗拒男人、反對交往嘛~ 更何況,大家真的以為男人認為超過一定年齡的女人就通通過保質期了嗎?Too simple too naive! 人格魅力是可以跨越一切鴻溝的東西!年齡永遠是藉口(之一)。
上述所有兩人之間的問題又只限於剩女嗎?每個人多多少少早晚會面對這些問題。我可不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假想:或許剩女(還有剩男)只是在婚前考慮並磨合上述匹配性的問題,而多數人是在婚後面臨這些問題,然後再磨合或無法磨合。
那麼接下來不可避免的問題是:現如今離婚率是多少?我就不去做這個統計了。相信數字是不容樂觀的。我們假設剩女剩男是不幸福的,假設離婚的人是不幸福的,而有婚姻的是幸福的。那幸與不幸的比例是怎樣的?然後脫離這樣的假設,單純尊重一個人的幸福感,那麼這幸福感與婚姻又有沒有必然關係?最近讀的一本書里說道,即便幸福感和婚姻有關,那麼誰是因誰是果都不一定。
說到這裡,我甚至懷疑剩女這個命題是否具有意義。現在問題可能會變成:家庭不和睦的原因是什麼?人們感覺不幸福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不幸是未被重視的心理原因、不合格的父母以及人格、價值觀教育的缺乏導致的,更不要提獨立思考能力---在這個系統中不被打壓就不錯了,不會思考、不懂求知導致不懂自己、不懂別人、不懂人事還枉然自大。而偏重經濟發展的社會又促使我們想要風光得體,於是往往虛偽而美好地開始,真實而醜陋地結束。而誰又能說剩女問題從根本上不是同樣的社會原因導致的呢。
---------------------------------------------------------8/1/2014貼上今天華爾街日報的文章節選。有點陰謀論的感覺了,不過很有意思值得思考:
「洪理達(Leta Hong Fincher)在《剩女》一書中令人信服地論證道:一場精心策劃的國家運動引導女性結婚併購買婚房,而這通常會阻礙她們發展自己的事業和獲得財務獨立。官方媒體經常通過詆毀女人的事業成就和列舉單身的種種可怕之處來批評那些選擇晚婚的女性。它們向年輕的中國女性所傳達的信息是:如果她在大學畢業後不很快成家,那麽到了27歲就會成為人老珠黃的剩女。
雖然多數社會都看重婚姻,但沒有那個社會像中國社會一樣將婚姻與房產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根據中國的習俗,結婚必須買房,而不是租房。中國城市的住房自有率超過85%,甚至在北京這樣平均房價是年均收入22倍的城市也不例外。這遠非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映,而是由婚介公司、房產代理商和官方媒體共同精心炮製出來的一種社會期待。這些機構都是中國政府炮製軟措施的渠道,而這些軟措施的目的是確保社會秩序和支撐充滿泡沫的房地產市場。」
(摘自《中國的反「剩女」運動》)
11.15更新:
答主最近比較忙,明天有一場毫無把握的考試,下周忙季開始,預審之後盤點、年審,焦頭爛額,所以很少有時間刷知乎了
作為一個知乎小透明,看到自己隨手寫的一個答案能引起大家廣泛而熱烈的討論,一下子兩千多贊,真的嚇壞了,誠惶誠恐,甚至有點不知所措
大家的評論我都看了,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觀點,也有不少過來人給了我很中肯的批評建議,因為時間原因,我會在空閑時間盡量回復大家,可能會拖的久一點,還請見諒
對於之前的答案補幾點解釋,原答案不做修改:
1.後來自然是不打算繼續了,所以這個故事沒下文。雖然第一次見面有試探的可能,也許姑娘本身不是我認為的那樣,但愛情本身需要百分之百的信任,百分之九十九都不行,第一印象不好,很難重新建立信任
2.nj是南京的意思,個人資料也里可以看到我是南京某四大的小朋友,在知乎有我很多同事朋友熟人,再說下去就要被人肉了
3.其實答主的家境也並不是像我描述的那麼差,在二線城市也是可以付首付或者全款的,但這是建立在花父母養老錢的基礎上。也許他們不會拒絕,但我真的不想這麼做啊
4.個人在吃穿用度上確實比較簡樸,和家庭教育有點關係,加上我初一就開始住校,十幾年都是一個人生活,窮日子過慣了,難免會過度勤儉節約,有些生活習慣真的是很難突然改掉
有人提醒我麻辣燙黃燜雞並不健康,我是知道的,只是偶爾吃一下,文中只是做個比喻而已
5.如果有人看我以前的答案,會發現我以前還是談過兩段戀愛,追過幾個女生的。校園內外的戀愛真的是太不一樣了,學生時代看臉和成績,畢業之後看收入和家境。我也不想張口閉口階層啊家境啊,但我逐漸看到,家庭的富裕程度真的對下一代的思維方式、待人接物、行為習慣、甚至自信與否,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甚至包括我所供職的公司里,同級別員工的每天午飯預算多少,就足夠劃分出不同的社交圈和人群。階層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不容忽視
6.家境相同,同等收入水平的女性比男性花銷大,這一點評論區基本達成共識了。我的這個相親對象家境其實和我差不多,現階段收入也相當,至於以後的收入,考慮到跳槽問題,並不好預測。這些背景介紹我之前沒有詳細提及
熱度好像過了,希望大家在評論區牽手成功哈(??ω??)?
————————分割線——————————
昨天剛經歷了一次相親,同事介紹的,心態崩了
nj會計師事務所和某大銀行管培生,社會地位應該是差不多的對吧,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
妹子喜歡歷史哲學,好,這個我懂,聊的很來,奉陪
我還給她看了我寫的詩,她琴棋書畫都略知一二,恩我家教也是有點小資的那種風格,我一度以為找到了知己
照片p過,真人微胖,我感覺也不錯,挺有眼緣
然後去吃飯的時候,妹子點了個她常去的地方,我請,一頓吃了快八百,我看到菜單臉就綠了,一下幹掉我三天工資。要知道我平時吃黃燜雞時,為了省三塊錢,都不敢同時加豆皮和海帶的,第一次見你就這樣對我???
後來聊了一會,我大概搞懂了,妹子收入基本和我相當,她每個月除了付一點點房租(單位和zf都有補貼)剩下的錢都可以吃或玩了,家裡不需要她照顧,她攢錢的唯一目的就是每年一次的出國游
所以我面臨的人生選擇是:
1找同階層的女朋友,每個月月光,買房全靠家裡,把爹媽的財產剝削大半
2找低一階層的女朋友,個人生活也許能保持現狀,但一定會喪失共同語言和共同閱歷
3不找女朋友,我每個月工資能攢一多半,過幾年創業或者買房或者干點別的想乾的事情
我知道現在獨生子女的家庭,女孩都是小公主。可我寧可每晚吃黃燜雞麻辣燙沒有x生活,也不能和她們每晚開心地吃一百起價的晚餐,過著月光的奢侈生活,把父母往死里逼
這種女孩,說真的,消費習慣不改一改的話,單身真的怪不了誰
好啦,現在你們可以罵我直男癌了如果大家以為,剩女問題是中國獨有的現象,那就大錯特錯了。
實際上,剩女問題,可以說是每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都會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最早出自英國,維多利亞時代。
(以下引自本人在2011年底寫的一篇文章,涉及「剩女問題」的社會化成因,和歷史上早已有過的對「剩女現象」的觀察,相當一部分引用的成文資料,對「剩女現象」的觀察成文於超過一個世紀以前。)
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歷史上的輝煌時代,在這個時期,英國的經濟飛速發展,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各個社會階層出現明顯分野,勞工階層,中產階層,富豪和貴族階層,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濟背景,從而形成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並彼此充滿歧視與偏見,門第觀念根深蒂固,另外一方面,女性地位低下,被定位為「相夫教子」的工具,在家庭中侍奉丈夫,親自或者指揮女僕操持家務,教育子女被認為女性天生的和唯一的使命。這實際上就是女性徹底放棄獨立性,以依附於家庭和男性為生存方式。這種社會的大背景和女性觀,婚姻觀的結合,剝奪女性所有選擇命運的權利,她們留下的唯一出路就是嫁給一個相同階層,經濟條件比較好的男性,功利婚姻成為婚姻的主流。女性所能做的想盡一切辦法學習取悅和吸引男性的技巧,以便將來在婚姻市場上拍出個好價錢,或者最低限度能夠找到買家,順利售出。而如果未能婚配的女性,則被視為「古怪」的,「多餘的人」,面臨無人關懷,無人贍養,更不被理解的悲慘境地。
「一個女人生存的要件就是男人贍養她們而她們侍奉男人。」在這個背景下,為了在婚姻市場上有更好的吸引力,中產階級及以上家庭的女孩從小學習各種女紅,如何操持家務,管理僕人(如果經濟條件可以的話),基本的科學常識等,而這些科學常識的學習,都是淺嘗則止,了解即可。目的在於讓女孩腦子不那麼空空如也,以和他們的丈夫有一定的交流語言,或者在社交場合作為談資,而使他們成為丈夫更好的點綴品。正如後來所歸納的:維多利亞女性 「所受教育的每一個方面,都趨向於某種有用的目的:或是提高她們自身的魅力,或是培養她們含蓄、謹慎、貞潔、節儉的品質,使她們日後能在充任家庭主婦這一角色時舉止端莊。」因此,「優雅」便是她們受教育的最終目標。除此之外,「她們還要學習禮儀、舞蹈、唱歌、繪畫等才藝以及外語、歷史、閱讀、寫作、語法等知識來增加自己的涵養,使自己看起來更加文雅。甚至還要學習如何掌握暈倒的本領來增加自身的魅力,以引起男人的注意。當然,男孩子也需要好的教育,這教育目的則在於培養將來能夠進入寄宿制學校,最終成為能夠支撐起家庭經濟重擔 並和合乎帝國道德準則的紳士。這種對教育的需求催生了家庭教師這一職業,通常由出身中產階級,但實際上因家道中落,父母雙亡或者其他原因陷入貧困的女性擔任,已經處於勞工階級和中產階級的臨界,不過是維持了一些體面。
簡愛作為羅切斯特的家庭女教師,便是低層的中產階級女性的代表。羅切斯特擁有莊園,土地,屬於鄉紳階級,已經進入下層貴族的交際圈子。應該說,兩者在男女地位和階級地位上,相差很大,名義上還有著主僕的關係,這種階級之間的歧視和偏見,全書隨處可見,可以想見兩者結合是不合主流價值觀的。對此,簡愛表現了鮮明的平等意識,並對這種不公平的歧視表達了鮮明的反抗。她認為,在愛情面前,每個靈魂都是平等的,不論男女,不論貧富,不論美醜,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愛情是兩個靈魂的平等的美好的結合,與財產,地位沒有絲毫的關係。這個觀點在當時那個時代是大膽而新穎的,使得當時的讀者震驚不已。在現在社會中,男女平等的思想被視為理所當然,可以用一句不過分的話說,《簡愛》這部作品是促使男女平等這一觀念被廣泛接受的原因之一。
我著重要推薦《簡愛》一書,除了不會因為時間而褪色的普世價值而具有的魅力之外。另外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當下的中國,這本書,令人無不驚訝而又理所當然地,重新具有了時代性意義。
不粗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中國當下的社會,竟然是和維多利亞時代如此相似,都是社會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時期,貧富差距急劇擴大,社會階層分層,相互不無敵意。在兩性關係上,更多的經濟責任被賦予男性(維多利亞時期是要求男人能夠支撐家庭開銷,供養妻子子女以及僱傭僕役,現在中國的男性承擔買房義務)。婚姻的功利化因素比以往大大地加深了(公正地說,婚姻的功利性在任何時代普遍地存在,但其嚴重程度則有所差別)。
表面上看來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很受優待,她們的丈夫負有供養她們的義務。但記住這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女性得到了經濟的扶持,失去的則是尊嚴和平等。經濟不獨立人格就不可能獨立,地位也就無從談起平等。這被從有文字記錄以來的所有歷史所證實。
當婚姻充滿了功利性動機,尋找丈夫或者妻子的過程就變成在市場之間尋找合適買賣雙方的過程。並且這一過程成為女性生活的中心所在,在王爾德的作品《理想丈夫》裡面,切弗利太太就認為「倫敦的社交活動就知道圍著婚姻轉,人們要麼尋找丈夫,要麼躲避丈夫。」可見,尋找丈夫在當時非常普遍,但卻並不是建立在認真考慮結婚對象或者愛情基礎上的。「維多利亞女性將婚姻作為一種目標,對於未婚女性,音樂、繪畫、刺繡,流行小說,梳妝打扮,監督僕人充斥著她們每一天的生活。她們的任務就是找一個丈夫,一個幸福的保障。」對於這些女性來說,一樁理想的婚姻可以改變且保證她們的社會地位,即使不幸福,也至少擁有一個體面的社會地位和舒適的生活條件。但是,沒有平等就沒有愛,同一時期,男人在婚姻中的不忠非常普遍,已婚男性只要有點錢就會養情婦,妻子則要充耳不聞。正如溫德米爾夫人所說,「我聽說在倫敦,一個丈夫如果不出軌是不可能的。」 因為婚姻功利的動機,女性就典當掉了她們追求愛情的資本。
另外一個方面,女孩對於其未來丈夫的物質要求也使她們自己成為受害者,由於這些經濟上的要求,使婚姻在這一時期變得越來越昂貴,對於一個事業剛剛起步的中產階級青年男子而言,與一個相同階級的女子結婚並維持一個與其地位相符合的體面家庭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有些男子採取不願結婚的逃避方法,更多的人則推遲婚齡,直到他能夠供養一個符合其地位的家庭。1861年,有人曾給《泰晤士報》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明確表達了對於這種越來越昂貴的婚姻的擔憂。「現在女孩們被奢侈地、自私地養大,她們也期望在其丈夫那裡得到同樣奢華的生活,那麼除非丈夫的錢財是無限多的,否則,滿足這樣一個摩登妻子的要求很快會使他陷於赤貧。……體面的代價也許太高了。」(註:Trever May, 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1760—1970[M],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87。)過高的索價導致需求萎縮,直接引發的後果就是剩女潮,有一段時期,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45至49歲的女子中未婚女子就佔1/7,而蘇格蘭地區竟高達1/5。英國將此稱為「過剩女子」(Surplus women problem)的現象,所以有人說:「英國是老處女的祖國」(註:Rita S. Kranidis, The Victorian Spinster and Colonial Emigration[M], St. Martins Press, 1999. ),這些現象如此明顯以至於成為顯著的社會問題。「剩下來」的女性大多在孤苦無依中度過了一生。
很明顯,這些維多利亞時代的問題,在當下的中國,又再次重現。正如我引用過的名言——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一切歷史都只是螺旋式的輪迴。例如,現下不少女性(包括丈母娘及社會不少人的認知),需要男性提供住房,或至少首付。這和維多利亞時代要求男性能夠供養一個包括不工作的妻子在內的整個家庭的要求,形式上有差別,實質上則幾乎一致——都是要求男性主要地承擔家庭經濟的重擔,女性則處於依賴地位。而結果,也以歷史早已上演過的方式精確地輪迴:缺乏經濟能力的男性推遲婚期,努力奮鬥,以獲得充分的經濟基礎,而已經擁有經濟基礎,或獲得經濟基礎的男性,則可以以挑剔的口味和眼光,像挑選商品一樣等待女性的獻媚和推銷。大量女性無法找到合適結婚對象而成為「剩女」……
儘管成書於十九世紀,但《簡愛》對於當下的中國,是那麼的具有參考和警醒的意義!
只有經濟的獨立和平等(這裡的平等不是相等,不是搞平均,而是指雙方對於家庭的一切都負有共同的責任,不因性別而偏袒某一方),才能換來人格的平等,只有人格的平等,才可能有真誠的愛情。這一切,被歷史多次反覆地證明,成為顛簸不破的真理。
每一個女性都需要這樣一個過程,塑造自己強大內心,以期待真正發自內心的覺醒,使她自信而獨立地面對生活,只有這樣,女性才能獲得最終的圓滿與解放。而在這個塑造自我的過程中,《簡愛》會是一本非常好的心靈指引。這就是我認為《簡愛》堪稱女孩必讀書的原因。而不管男性還是女性,我們也許會,也許不會那麼驚訝地發現,我們在整個世界中尋找幸福的答案,原來這個打開答案大門的鑰匙,其實就在我們內心當中。
本文最初寫作的目的,在於作為《簡愛》的書評,原文鏈接:
女性必讀書—
當然,社會層面(宏觀)上婚姻功利化,物質化並不是剩女現象出現的唯一理由,經濟獨立,受過良好教育,接受現代意識的女性(微觀層面),更多選擇權,擁抱感情,生活自由化。這使得她們也很難找到心儀的男性對象,也是一種原因。
這兩種原因,有獨立的一面,也有相互關聯的一面。他們的關聯性在於,後者所青睞的經濟條件,個人條件較好的男性,往往在婚姻市場上更加搶手,這種搶手,是因為婚姻功利化思潮下對比較優勢的強化,即整個社會都對條件較好的男性形成了更大的需求,從而提升了他們的選擇優勢和價碼,反過來導致原先和他們相當的女性相對脫離了他們的選擇範圍,演變成兩個選擇域無法交集的境地。
香港:根據政府最新統計,到2011年底,適齡未婚女占適齡女人總數39%,適齡未婚男占適齡男人總數47%。(此數據來源網路,未經嚴格甄別,僅供參考)
日本:適齡男女中有71%的男性未婚,25到34歲的生育適齡女性中有半數未婚。
新加坡:有20%的適齡女性未婚
韓國:剩女十年間增加了48萬。(韓國總人口也只有差不多5000萬)
對於這個世界性,社會性的難題,想來沒有什麼好的方法來解決,而且我也從不認為結婚是一個人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它只是一個個人選擇,不應該成為一種「社會評判綁架」。
希望每一個人(包括我自己),能找到自己心儀的另一半。
如果不能,一個人也一樣可以走過美好快樂的人生。
與諸君共勉。
因為社會在快速轉型,人們的觀念在慢慢變化。
換句話說,
今天的年輕人20多歲結婚所需要承擔的壓力遠遠大於過去,將適婚年齡推到30多歲。
但是人們的觀念變化的不夠快,認為的適婚年齡並沒有推遲到30多歲。
另一個原因,和過去不同,今天的中國每個個體的經濟獨立性空前提高,婚姻的意義變化了。人們選擇婚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情感需求,(搭夥過日子的情況少了),而我國的教育讓人們青少年時期的情感經歷較少。而對情感的追求是需要一定的情感經歷的。和少女時代比,大齡的女性時間成本顯然升高了,這也是個 矛盾的事情。
另外,我們正向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過渡,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更多地依賴於自己的思考(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雖然我家長輩們年輕時都沒有這麼晚結婚,但並不妨礙我試試晚些看看會怎麼樣。」)。
那麼這樣看來,問題就好解決了。
對於大齡單身女性,如果想快點找到理想伴侶,就要多花時間積極積累情感經歷找到自己心動的感覺。
對於真的關心她們的人, 不妨轉變觀念,嘗試把 「20多歲就該結婚」 變成 「找到理想伴侶再結婚」。
對於影響大眾價值觀的媒體,不妨更寬容理性地引導大家,不要隨便給某一人群貼上特別的標籤。
更新:已結婚。
想對評論里的各位說聲謝謝,也想對還在堅持著的姐妹們說聲加油,不湊合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也許你的幸福就在下一個轉角不經意的來到,在這之前要堅持,堅定,努力做好的自己才能遇到好的他。
我就是一個「剩女」,馬上的下一個生日就滿28歲了。
我的情況大概是:名牌大學碩士,工作穩定,有北京戶口,有房,搖到號就買車。小提琴8級,獨生女,喜歡讀書。注重精神方面的滿足,追求有品質的生活。
沒有男友寂寞不寂寞?有的時候是真的寂寞。但上一個男友就是「湊合」的,「湊合」的真不難找。關鍵是無法愛上,無法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到後來無法忍受,只能分手,傷人傷己。
與其這樣,還不如單著。
當然,我也有愛慕的對象。但人家看不上我。在北京,你永遠都能找到無數個比你優秀很多的人。我現在基本上不為了認識男生而太參加亂七八糟的活動了,摒除雜念,專心泡健身房,練馬甲線,專心做菜,學英語。想找么?想。想有人陪么?想。正因為想,才更要忍受孤獨,做更好的自己才能找到更好的別人。
我也想過,如果找不到怎麼辦?也許就會一直單著。不會再湊合了。兩個人的結合是為了1+1&>2,而不是為了別人的眼光。這才是對自己負責。這才是愛自己。
第一次在知乎上寫答案,但還是可恥地匿了。
我是個姑娘,在上大學,不算剩女,但是我覺得我將來大概剩定了,不如說說為什麼聊以一樂。
我今年21,大三,在全國top2的學校理工科,將來大概會讀碩士,讀完之後25歲,不出意外的話會成為一個工程師,在擇偶市場上不會受歡迎的職業。我自知長得不美(大概4-5分,特意求了某些情感專家打的),如果按照市場現狀,是不會配得上多好的男人的。
但是是不是要將就呢?我覺得不會,婚姻不是一切,而我想要的東西太多,恰好不需要男人來給。按照我現在的情況和IT業的發展情況,我會有不菲的薪資,足以養活我自己,而我爸媽並不需要我養。我有很多想學的東西,有很多想去的地方,我想要去google或者facebook工作(應該並非不自量力 ),然後換不同的辦公室去不同的國家生活。而如果我有一個男朋友,你以為他真的能陪我轉遍全球?就算有那樣的人,我也自知沒有這樣的魅力。我熱愛哲學,熱愛美食,而且並不在乎一個人從北京的這頭走到那頭。我並不一定需要一個男人,也不一定需要一個孩子,我一個人生活得很好。
然而如果我要嫁人呢?我得有一份相對清閑的工作,好照顧家庭;我不能隨便去哪個國家生活了,因為要考慮我的伴侶;我得用盡努力保持身材,學會做家務,時刻關心和討好另一半;我不能對他要求太高,不能指望他能和我靈魂交流;我畢業的時候已經25了,我得在兩年之內迅速地安定下來。我自知長得不美,可是長得不美又怎麼樣呢?我有權熱愛除了丈夫和孩子之外的東西,我有權熱愛工作,有權熱愛旅行,有權尋找我自己的夢想。我的夢想高於婚姻,尤其是沒有愛情的婚姻。只是兩個人條件合適,你別嫌棄我我也別嫌棄你,這算是什麼呢?配牲口嗎?如果只是這樣,我樂意單著 ,怎麼了?我不是生育工具,我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女人。至於我的基因能不能傳下去,who cares?
我自知要求太高,索性也不抱著太多希望。你可以說我是嫁不出去,嫁不出去就嫁不出去。如是而已。
自然,我如今還年輕,將來也許會變。然而這是我如今的想法,說說而已。畢竟我算不得優秀的女生,僅供參考 .
這篇答案沉底了很久,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會有人看。感謝評論中各位對我的關心。其實我並不偏激,假如真的有那麼一個人出現,我也不抗拒與他在一起,但如果沒有,我也不害怕一個人行走,不會將就。
上述我自己的想法也許過於個人和情緒化,但是我想表達,一個女生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越高,將就的必要就越小。嫁人不再是生存需要,而是情感需要。她需要被愛,被認可,被尊重,被信賴,亦願意同樣回報他。但是,這樣一對情侶出現的可能,比門當戶對或是別的「合適」要難許多,那麼她剩下的可能性就更大。感謝評論中linda的啟發。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感情生活,也擁有更多情感上的不同狀態可供選擇。在這個時代里,特別是在北上廣等高度發達地區,隨著很多女性獲得了足以獨立生活的經濟收入,人們第一次普遍擁有了選擇情感生活方式的權利。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情感生活狀態的多元化會進一步加劇,不僅是剩女越來越多,勇於出櫃、離婚或者不婚的人也會越來越多。這是一件好事,說明大家有了選擇的權利。有選擇,總比沒得選好。
另外著重說明的是,這些剩女,特別是在北上廣的優質剩女們,很多是主動剩下的。與其像題主那樣說她們「找不到對象」,還不如他們「不願意將就」。我們這一代人,已經無法接受像我們的父母那代一樣,大部分只是將就著過一輩子。這真的是好事,因為這是「愛的覺醒」。
PS:我同樣反對「剩女」這種說法,只是為了回答本題而取用。
剩女是個偽問題,剩男是個大問題。
剩女多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剩男則更多是條件所限的被動結果。
其實和「剩女問題」相對的「剩男問題」一樣嚴重。但被稱作剩女的人口集中於城市,又有這麼個飛速傳播的辭彙專門稱呼,相比起來,剩男人口則集中於農村,所以也就不那麼引人注目。題主,您要是有機會多和農村人聊聊天,尤其是農村的單身年輕男性聊天的話,就會知道他們面臨的,和城市年輕女性面臨的情況非常類似。
總的來說,這是因為中國存在對低學歷女性的嚴重性別歧視,女性權利得不到有效保護。
如下圖所示,除了研究生以上高學歷,每個學歷段下女性的未婚率都低於男性,剩女話題的核心就在於此。如果任何學歷段的女性未婚率都低於男性,那麼也許就不會出現剩女話題,比如知乎上有人關心女性文盲的未婚話題么?顯然人們關心剩女話題,原因是僅僅在高學歷段女性未婚率高於男性。
需要說明的是,不能由剩男問題嚴重,就推出剩女問題不嚴重,恰恰由於剩男問題嚴重,才凸顯出剩女問題很值得思考:為什麼在婚姻市場女性資源如此稀缺的情況下,還有如此多的優秀女性選擇不婚。
樓上 @葉叄一用很簡潔的金字塔圖描述了出現剩女現象的原因:婚姻市場存在著女性高攀,男生低配。也就是說,女生選擇的老公往往比自己更優秀,而男性相反。當優秀男女人數差不多時,如此的婚姻決策,就會使得優秀的女性沒有合適的結婚對象,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婚姻決策時,為什麼女性選擇高攀,而男性選擇低配。
金字塔模型本身是有邏輯缺陷的,因為無論男女大家都應該傾向於婚姻高攀,畢竟這樣有利於自己婚後物質生活,誰也都不喜歡婚後,由於對方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水準。因此男女雙方的高攀婚姻比例應該差不多,或者婚姻市場總體門當戶對,比如在美國男女高攀婚姻各有20%左右的比例,總體上是對稱的。可在中國有37%夫妻中男性學歷高於女性,只有9%的女性學歷高於男性,因此問題的關鍵是為什麼中國會出現女性高攀現象。
分析這個現象,就要從婚姻的意義說起:婚姻作為一種法律契約,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夫妻撫養孩子的義務和權利。因此我們可以從契約的角度,分析撫養孩子的哪些因素可能造成女性傾向於選擇高攀,而男性選擇低配。此時我們可以用類比思維,比如吃宵夜的時候,我們沒必要跑到鬧市區的KFC買漢堡,而選擇樓下的蒼蠅攤;可當我們外出旅遊時,我們往往會選擇KFC這樣容易識別的飯店。如此行為的邏輯非常簡單,自家樓下大家都是熟人,不怕被宰,可外出旅遊就怕吃青島大蝦。外出旅遊選擇KFC,類似於女性婚姻選擇高攀,學歷、收入更高的男生類似於KFC,於是問題就可以轉化為:生育決策時女性擔心什麼,而男性為什麼不擔心(或者相反)。
首先當女生學歷越高、收入越高時,其養育孩子的代價就越高。這因為她們的收入比低學歷者更高,且由於學業的關係生育時間更少,因此時間代價更高。問題在於女性養育孩子的這部分成本是男性無法替代的,因此女性自身決策生育與收入,男性則是通過選擇女性間接決策生育與收入。
根據很多研究都發現,在中國高學歷女生受歧視的程度低於低學歷女性,而男性沒有收到性別歧視,因此女性更傾向於高學歷。比如在農村,女性嫁出去後戶口會遷出,因此本村不會給她分地,同樣其嫁入的村子如果沒有土地調整,也往往不會給其分地。這樣當農業收入的比重越高,人力資本的收入越低時,由歧視帶來的收入損失問題自然越嚴重。因此由於女性學歷邊際收益高於男性,自然會增加學歷的投資,可由於生育年齡的限制、生育成本的提高,高女性不得不降低生育投入,而男性可以通過選擇低學歷女性間接提高生育投資。
其次,男性可生育年齡遠高於女性女性,於是男性離婚後可以選擇再育,而且收入越高的男性再要孩子的可能性更高;同時高學歷女性再要孩子的可能性更低,離婚後高學歷女性選擇帶孩子的比例會更高。我們假設離婚後財產是平均分割的,顯然和有錢男生結婚後婚後財產會分割的更多。由於離婚後女性更多的選擇帶孩子時,而贍養費往往得不到有效法律執行,那麼女性自然傾向於找高收入男性,以提高離婚分割財產收入,降低贍養費損失,男性則由於無贍養費損失而沒有沒有這方面訴求。因此離婚作為一種婚姻談判的威脅手段,男女雙方威脅的可置信性是不平等的。收入高男性的離婚成本更高,這更有利於女性提高自己的離婚威脅,所以當法制化程度低,以贍養費為例等法院判決得不到有效執行時,女性自然會選擇高攀婚姻,減少和渣男打交道的次數,以維護自己的權利。
最後,其實女性權利得不到保護,還導致了性別比過高,女性人口比率降低,比如2001年新婚姻法的實施,使得在第一胎為女嬰的家庭中,第二胎生男嬰的可能性降低了8.1%,同比降低了11.7%。因此剩女和剩男問題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女性權利得不到有效保護,不但使得低收入男性無人可娶,也使得高收入女性無人可嫁,總之希望未來「別拿婦女主任不當幹部」不再是個笑話。·······························································································
這個領域北大趙耀輝是專家,推薦4篇論文:《內生家庭談判力與婚姻匹配》、《高校擴招對婚姻市場的影響》、《高攀的婚姻更令人滿意》、《Divorce,abortion, and the child sex ratio: The impact of divorce reform in China》。
誰說就中國了?
國外也很多啊!
關鍵是,
中國的剩女們的爸爸們媽媽門 著急,剩女們的三大姑八大婆很著急,剩女們的左鄰右舍的很著急,還有社會上一些無聊八卦雞婆沒事嗑瓜子的婆子們著急。
因為優秀的女性想找優秀的男性,而優秀的男性只想找年輕漂亮的女性。
——————————————————————————————————
只是隨口吐個槽,別當真。
借寶地吐個槽。
作為一個好些年晃蕩某婚戀網站單身男士(因為之前工作的關係,工作地點不固定,合適的妹子也不多),真心覺得有些女人找不到男朋友都是自己作出來的。
今天看到一個典型例子
某婚戀網站上一個長相大概在7分,身高一米六齣頭,本科畢業,二線城市,年齡29歲的女性。以下是她列出的條件
以下兩條不會考慮,您若恰好符合,就不用發信息了,以免浪費您的時間,請您諒解!
1、離異不考慮,居住地非AA、BB、CC、上海的朋友不考慮(點評:這個比較正常,畢竟異地不合適,這四座城市的人口分別是:600萬,470萬,2400萬,820萬,);
2、身高182-190 (點評:妹子你才163。找180+的。。。。選擇面立馬介紹一大塊。中國男性身高高於一米八的差不多在5%左右的,當然還包括超過1米九的。合適的也就是3-4%的男性人口);
3、年齡25-33歲 (點評:且不說年紀小的不傾向於找姐姐,光是這個年齡分布就制約了選擇:一共是大概是4800萬人吧,佔總人口的3%)
4. 信佛,素食主義者 (統計:上海為例,素食人口為。0.77%)
5. (非必須,但最好是)博士
好,我們來計算下到目前為止的得分情況:
1.四座城市人口為600+470+2400+820 = 4290萬人;
2.男人佔50%計算: 4290*0.5=2195萬;
3.男人超過182-190之間的:2195*0.04 =87.8萬;
4.年齡在25-33之間:87.8*0.03=2.634萬;
5.素食主義者:202人;
統計結果出來了。按照這種粗放式的計算,符合要求的男人大概是202人。
6.如果加上博士的話:2010年為止,中國博士總共培養到了50萬人,如果加上碩士420萬,到2017年。暫且料敵從寬算是X2,100+840= 940萬人,佔總人口的0.7%
因此202*0.007=1.414個人
然而,我們並沒有考慮其他因素:
1。已婚;
2。和尚(當然和尚有些也是能結婚的);
3。同性戀等不愛女人的男士;
4。離異。
等等
因此,綜上所述:根本世界上不存在這個人。那還裝模作樣地找什麼對象呢?你說是吧。可見統計學的重要性,hoho。
當然,這個是相對極端例子。但婚戀網站你可以發現,很多老大難的女生會開出其他一些比這個匪夷所思多的條件(以上那個例子說真心話,單看一個條件,其實都算是正常),比如選擇特定星座的,選擇特定生肖的等等。你說,你既然想找對象,又明知道即使在網上資源也不多的情況下, 也不量力而行,當然找不到對象啦。
-----------------------
有朋友指出,我舉的例子只是一個個體,樣本不足,不能以說明為什麼剩女的問題。的確是這樣的,我沒有做充分的數據調查,也沒有認真去找數據。不過這個例子還是有意義的,而她的意義在於:
即使女生所提出找對象條件,每條都合情合理或者至少不那麼過分。但是每多加一條都有可能讓你的目標人群數量縮小一到兩個數量級。這就是這個例子的意義。無論男女,只要硬杠杠要求一多,找對象基本就是困難戶。
所以找對象的最大核心是找到你最最核心的標準,其他不過是加分項而已。
以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最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
一個女子大齡單身,難免會招來身邊的人非議。
但是覺得最難過的一點是以下這個現象:當有人選擇成為職場女性,年過三十,雖事業有成卻未婚單身,周圍必然有人會循循善誘曰女人的一生終歸是得有個好夫家,丈夫愛憐、子女孝順才是境界;當有人選擇成為家庭主婦,年紀輕輕三年抱倆,旁人又忍不住關心道,女人啊,還是得有自己的經濟獨立,不然到時候年老珠黃下場難料。
我每每驚異: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竟然可以讓每一個選擇都舉步維艱。
換句話說,無論你剩還是不剩,他們都在那裡,不來不去。橫豎,換個其他地方挑刺就行了。
有人甩甩衣袖,風淡雲輕,不屑道人不能活在別人的目光言語里過一輩子。可是事實上,我們真真切切地活在這樣的社會裡,由不得我們逃避。
剩女問題,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演變為嚴峻的社會問題。人類的滅絕,更大的可能是由於資源過度使用壞境嚴重破壞而在未能移民到火星之前而地球崩潰導致,絕不可能是因為一小撮人沒有嫁娶子嗣不繼而人口過少而亡。至於什麼到了20XX年,中國光棍數量將達到XXXX萬的傻逼言論更是荒謬之極,拿這種數據說事的人,你活該光著。
歸根結底,它還是個人選擇問題。
我好奇那些無論是打著人類的責任的大旗號而義正言辭的人,還是打著女人的幸福的小旗號而循循善誘的人,怎麼會有如此多的精力去關心別人的私事,閑話長短。
往根上說,這個社會還沒有發展到容納各種價值觀的程度。
女性在家庭中價值的實現與否,雖然歷來與人類進步息息相關。但一方面整個社會不僅沒有因此給予女性應有的讚美褒揚和保護,卻想當然認為這是女子天性所在;另一方面當部分女子跳出家庭尋找價值空間的時候,這幫人又站出來指責她們拋棄天責。
剩女之所以剩,想必沒有人拿著刀逼著她們剩,或是因為不想將就,或是因為價值觀差異,或是因為看破紅塵,反正都是她們自己的事。你要是覺得女人一生必須得其所歸,那麼便自己經營幸福家庭美滿一生去,何必一定要去勸別人和你一樣呢?就算你真是一腔熱血,古道熱腸,人家也不一定非得領你情。
老提這種問題的人也不知道什麼心態,一千個剩著的人都可以給出一千個剩著的理由。我看大部分剩著的人都過得很瀟洒,倒是戀愛已婚的人,一會兒吵架鬧分手,一會兒小三鬧離婚,一會兒財產鬧糾紛,就不怕剩著的人看了笑話。真是咸吃蘿蔔淡操心。
我想了很久,覺得想清楚自己要什麼最重要。
我見過身邊一些女性爭強好勝,為了事業疏忽家庭,丈夫出軌兒女不器,事業雖有成就,想要彌補家人奈何隔閡已成難以挽回,她們活得很苦卻還是得顧著面子撐下去;也有些女性雄心壯志,撐起半邊天,因為照顧孩子忍痛放棄事業,卻總是強調自己放棄了很多——難道放棄不是心甘情願反而是拿來當籌碼威脅家人的嘛;也有些女性一輩子聽話,小時候聽父母話好好學習,長大了聽父母話考了公務員安穩工作,到了年紀又聽父母話找了個安穩的丈夫,最後卻婚後出軌執意離婚……
因為社會價值觀還太單一,仍然天真的認為只有結婚了才算人生成功,衡量他人幸福的唯一標準只能靠婚姻。不能理解結婚還是不結婚是個人自由和選擇,所以才會認為剩女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替跟自己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女孩操心找對象的事,認為所有人都必須結婚,不結婚就是異端不是常態
社會輿論成這樣一方面這反映了大部分人起碼媒體的編輯們人生追求非常低級,價值觀評價系統很簡陋下賤且簡單粗暴,大部分人呈一種無聊無恥的生活狀態,一輩子的終極理想只有動物性的結婚生子和傳宗接代,另一方面還說明國內社會和輿論仍然還不懂個人自由選擇和尊重他人,熱愛對他人的生活狀態和個人選擇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橫加干涉,社交禮貌和教養幾乎為零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看得一大堆剩男剩女,而且其中大部分的人看起來都是那麼優秀,有魅力,漂亮。但是,為什麼這些人就好像找不到對象呢?
在我看來,所謂剩男剩女,是好壞一體的表現,這中表現有兩面:
先說壞的一面:很多人想要伴侶,想要到戀人,想要結婚,卻一直找不到可以在一起的人,找不到合適的人,於是青春就蹉跎了,時間和人生都被浪費了,這應該是也是那些過來人感嘆的一個巨大原因,覺得年輕人仗著有資本,如此不懂憐愛。
但是也有好的一面,就是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按照別人的期望去生活,不願意聽從父母的安排,或者是頂住了社會輿論壓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單身的人反而能快快樂樂地活出自己。自由,瀟洒,甚至有的人脫單了以後,也會懷念自己單身的時候。
但是對於信仰愛情的人而言,找不到對象絕不是件好事情,但是為什麼找不到合適的人?為什麼找不到戀人?為什麼會剩下?那是因為現在的人要求都變高了,而我們自己無從知曉,我們還是覺得自己的要求不高呀!怎麼就找不到合適的。
這種要求已經不是指外在的外貌,財富,家境等條件要求變高了,這些條件對於優質的男人或者是女人而言,已經不是要求了,而是必備的常規條件,除此以外,他們更是會要求雙方的契合度要高,默契很重要,精神交流很重要,三觀要相符。
但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不缺這樣的人:找一個對象,外貌好,我同意,有錢,我也同意,家境好,我也同意,這樣的人真不少,而且堅定果斷,什麼契合度,默契,精神交流,三觀相符,都可以放放,對我好一點就可以。
其實很多時候,某些男女,他們彼此的條件都很不錯,有些條件也相互符合,幾乎快完全滿足彼此的條件,但是,但是,但是只要他們發現一點兩個人不符合地方,很多人就打退堂鼓,或者是持觀望心態,不進不退,最後還是不了了之了,然後自己又開始痛心疾首,怨天尤人。
這些人不是找不到對象,而是找不到心中的完美對象,更不願意為一個不完美的對象做出犧牲和承擔痛苦罷了,即使他們的話說的再漂亮,也掩蓋不了貪婪和恐懼的事實。
====================================================
歡迎大家關注我個人公眾號:GFML233(怪你們過分美麗),有連載、公開課、答疑錄音
http://weixin.qq.com/r/U0VxaQbEr1vQrUIK9xBB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個問題下回答太多,如果有誰發現有和我類似的答案,麻煩提醒我一下,我會去點贊。開頭先說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為什麼有「剩女問題」?為什麼許多優秀的中國女性,還找不到對象?」
這個問題和
「為什麼有「計程車問題」,為什麼許多各式各樣的計程車,還會撞死路人?」
是極其類似的,它們都是偽問題。而對於偽問題,最佳答案便是指出它是偽問題,多說無益。
「計程車問題」是我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而臨時編造出來的,「剩女問題」被編造出來的原因較為複雜,不過谷歌學術上一查一大堆。我個人猜測這種偽問題的編造及其擴張和人們缺少統計學思維習慣是分不開的。
至於中國有許多優秀的女性找不到對象,跟計程車撞死路人一樣,原因都在於中國人口太多,哪怕相對比例非常小的事件,絕對數量也不少。
如果有人仍然堅持認為剩女這種相對比例極少的人群需要用加上「問題」這個後綴組合成一個四個字的顯得很專業的詞,請給出相關靠譜的統計數據。注意,道聽途說不叫統計數據,道聽途說的各種衍生版本也不叫統計數據。網站或報紙給出的調查結果也不叫靠譜的統計數據。專家或者貌似專家的人給出的分析也不叫統計數據。
當然,哪怕是極少數的剩女,也不妨礙「理論家」們去提出各個理論來分析和解釋,畢竟我個人就能從心理學的角度給「計程車問題」提供多種解釋,但有誰關心我剛剛編出來的計程車問題嗎?如果沒人關心,那請平等地對待每一個被編造出來的問題,也不要關心「剩女問題」。但如果有人也關心「計程車問題」,那我可以再給你編幾百個問題。
我和其他朋友的最大分歧在於,他們認為「剩女」的數量以及比例已經達到了統計上顯著的程度,但要反對的是「剩女」這個稱呼對女性的歧視。而我認為「剩女」的數量以及比例沒有達到了統計上顯著的程度,同時也要反對「剩女」這個稱呼對女性的歧視。
參考資料:1.陳友華, 呂程. (2011). 剩女: 一個建構失實的偽命題. 學海, 2, 42-48.
2.http://en.wikipedia.org/wiki/Sheng_n%C3%BC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總是遇見渣男?
※主流群體是不是更接受離異人士而不是大齡剩男/女?
※為什麼社會對於大齡單身女性的容忍度會如此之低?
※90初還有多少未婚的,都什麼心態?
※發現周圍不少女性跟丈夫並不融洽,卻還是堅持要二胎,這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