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事物,您知道有哪些叫法?大概在什麼地方?或者有什麼緣由?
比如荸薺它可以叫地梨,鳧茈,茨菇(慈姑)等等,那這些名稱之間有什麼聯繫么?
即使叫荸薺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調,這是語言的音變現象么?
然後還有其他類似的么?
可以看看《事物異名別稱詞典》
或者《事物異名校注》
或者《事物異名錄》
更新一下:剛看到這個問題也問到了方言的問題…
可以看看《漢語方言辭彙》還有《漢語方音字彙》《古今字音對照手冊》以及知網上的論文哦
作為前貼吧重度用戶,我來搬運幾個地理吧里的月經貼吧,簡化加工一下。
題主:你們那兒管這個叫什麼
2樓:這是牙齒嗎?
3樓:嘎拉哈,小孩的玩具
4樓:嘎拉哈、東北這邊的
……
之後我知道了這個東西全國各地的各種叫法:
嘎拉,骨把兒,拐,拐拐,羊拐,羊拐骨,骨子,螺絲拐拐,羊骨頭兒,chuǎ啦,asikh,比試,咕嘟,抓籽籽,骨仔……
你們認領吧
原貼地址:http://tieba.baidu.com/p/2834211743
———————混個縣—————
回復有:
玉米,苞米,包穀,棒子,苞粟,大黍,玉樓,潘忒,玉交則,六穀,土豆,玉留,保路,棒頭,米粟,尼尼,棒豆,玉蜀黍,苞蘆,珍珠米,玉蕉子,苞米棒子,玉茭,粟米、苞菇棒,玉麥,包須,棒食,薏仁,金洗,米米子,番麥穗,老棒怪……
馬鈴薯,土豆,地蛋,洋芋,洋番芋,洋芋子,山藥蛋兒,土豆,洋山芋,洋芋艿,地豆子,芋頭,冬薯,洋梅番薯,番薯,氂牛蛋,洋芋頭,瓜瀆……
(怎麼覺得知乎越來越貼吧了呢
原貼在這:http://tieba.baidu.com/p/2500681304有空再搬
去看楊雄寫的《方言》吧。裡面各種這樣的例子
《現代漢語詞典》欽點的紅薯的七種叫法!這些名字的並存不是因為「音變」。它就是因為不同地區的人因為地理條件限制無法充分交流,而給同一個東西起了不同的名字。
廣州話里,荸薺 (but6 cai4)一般稱為馬蹄 (maa5 tai4-2),茨菰 (ci4 gu1)又寫作慈姑 (ci4 gu1),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題目描述里這句話有誤。
比如荸薺它可以叫馬蹄,慈菇???
荸薺(馬蹄),又叫「鳧茈」 (fu4 ci4)長這樣。
用馬蹄 (maa5 tai4-2)做的廣式糕點,叫馬蹄糕 (maa5 tai4 gou1)。請留意「蹄」字變調。
茨菰(慈姑)長這樣。
家裡如果買了慈姑,一般用來做菜,或者做慈姑餅。
慈姑的蒂dai3,一般很長,粵語里使用「慈姑蒂」[ci4 gu1 ding3(異讀)]象徵小男孩的小JJ,也就是象徵著男丁。
- 我個新婦生亓係慈姑蒂。(我的兒媳婦生的是帶把的。)
新婦 [san1 pou5(白讀)],常訛寫成「新抱」「心抱」。
這個答案解釋荸薺和慈姑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僅此而已。
玉米,河南南陽叫苞谷,濟南叫棒子,欽廉叫黍苞。還有個玉蜀黍不知道是哪裡的方言。
舅族五霸:實魯,室魯,室里,轄剌,掃剌;
北面七雄:敵魯,覿魯,的魯,迪里古,敵烈,覿烈,迭烈。
契丹語博大精深,我等南人望塵莫及霧霾在香港也稱為煙霞。
同時《煙霞》--容祖兒也是一首很nice的粵語歌
地瓜 涼薯與紅薯
南方基本叫地瓜,北方室友以為是紅薯,學名好像叫涼薯,我們家又叫紅薯是紫蘿蔔
張家口有個民謠:山藥土豆馬鈴薯,玉米棒子玉蜀黍
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邏輯問題。這種同一概念用不同語詞來表達的現象被稱之為同一概念。
如果要解釋概念,一般我們會給它通過下定義的方法來解釋它。下定義的方法是「屬加種差」,即利用被定義內容與所屬的大類中其他概念的差別將其劃分出來的方法。定義有四大類型:性質定義,發生定義,關係定義,功用定義。總之,同一個概念根據不同定義的特徵就能被不同的語詞概括......
好了,上面是我看到題目的第一反應:抄了一點《邏輯學》課本的內容,隨便看一下就可以了。我下面我再從更「語言」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1,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語言習慣,在說同樣一句話的時候總會或多或少的使用不同的詞語,這一點可以通過方言間的使用差異體現出來。
1.1其實第一點的深層原因是不同地區人因為地理環境,民族風俗,生活習慣等的不同而導致思維習慣不一樣,所以會導致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叫法。現在的人還好,以前的情況會更明顯,在小小的中原地區四方對於同一事物也會有不同的叫法。
1、《尹文子·大道》
鄭人謂玉未理者為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為璞,周人懷璞謂鄭賈曰:「欲買璞乎?」鄭賈曰:「欲之。」出其璞,視之,乃鼠也。因謝不取。
2、《戰國策》卷五〈秦策·應侯曰鄭人謂玉未理者璞〉
應侯曰:「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璞。周人懷璞,過鄭賈曰:『欲買璞乎?』鄭賈曰:『欲之。』出其璞視之,乃鼠也。因謝不取。」
譯文:
鄭國人稱沒有加工雕琢的玉石為璞,周人稱沒有腌制的干肉老鼠為璞。有一天,周人懷裡揣著沒有加工腌制的老鼠問鄭國商人:「你想買璞嗎?」鄭國商人回答說:「想買。」周人便從懷裡掏出他帶來的璞,原來是一隻死老鼠。鄭國商人看了噁心,連忙謝絕了。
2,翻譯問題,翻譯是一門藝術,譯者的修養和思維都會對譯名產生很大的影響。翻譯本身就分為音譯和意譯兩大種,能集兩者之大成更是翻譯中的上者。不管是音譯還是意義,都會因為目標語言中存在的同音字和同義字而產生相似但不一樣的結果。
3,邏輯問題,最後還是要回到這個問題中來,因為即使是同一個地方的人也會對同一事物使用不同的叫法。除去第一點的語言習慣因素,不同人受到不同的教育,邏輯思維鍛煉等都會讓名字變得不同。
暫時只想到了以上因素......(打字好累哦~)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看第二自然段。
中國叫MMP,外國叫son of a bitch
我們大太原管五菱之光之類的麵包車叫做…
蛋蛋車…
紅薯地瓜山芋(月)
金瓜南瓜的區分。家裡長南瓜,圓金瓜。但別人有過長金瓜,圓南瓜吧?
菇蔦,紅姑娘,燈籠果
花菜菜花
包心菜 包菜 頭菜 大頭菜 青廿藍?
黃瓜青瓜
記得有個蒜苗 蒜葉 蒜頭 大蒜的故事
還有一件事,無論朝天椒,小米辣,還是燈籠椒都叫辣椒。除了柿椒圓椒曰大辣椒。
。。。。。。。。。。。。。。。。。。。。。。。。。。。。。。
屁股 腚 臀,du?
屌,jiba,雞兒,jj,鳥
我在討論學術……地上的水坑,我們合肥土話是叫做「凹凼」,莊周的逍遙遊寫的「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裡面的「坳堂」也就是指地上的水坑,同「凹凼」。
剛剛還看大家說玉米的說法,我們這邊是luek guek的發音,漢字應該是「六穀」。
餛飩,我們甘肅這裡叫餛飩,然而四川叫抄手,廣東叫雲吞好像。
還有大白菜,我們這裡叫包心菜,而包心菜(cabbage)卻被叫做蓮花菜。
南瓜,我們老家叫北瓜。。。
老家湖北赤壁
中國的「五四」式手槍因為他的性能好,殺傷力大,所以遠銷世界軍火市場
香港管他叫「黑星」,因為他的握把上有顆黑色的五角星
美國管他叫「中國的托卡列夫」,因為「五四」式手槍的雛形就是蘇聯的托卡列夫—33式手槍
不得不說芸薹屬的幾種蔬菜啊。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
(所有圖片來自網路)
我們那裡有叫小白菜的,也有叫上海青的,還有的地方叫瓢兒白,連根菜,小青菜。日語叫做青梗菜,大辭林說來自漢語,不過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說法。不過最令我震驚的是,北方管這個叫油菜。印象中的油菜完全不是這樣啊!
油菜應該是這樣——
應該是這樣——
才對嘛。
你能想像春天在婺源看油菜花,看到一茬茬上海青的情景嗎?
我是想像不出。
阿魯巴。
我大學軍訓時特意問了很多男同學。
天津稱作「樹」。
北京稱作「鋸」。
安徽北部稱作「開飛機」。
黃淮稱作「R杠子」「草杠子」。
東南沿海幾乎一律為「阿魯巴」。。。
後來我遇到一個台灣朋友,他說在台灣可以簡稱「阿」。
大概就是這樣。。。
~
歡迎在評論區補充,評論區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
推薦閱讀:
※「吹牛」,「吹牛皮」,「吹牛B」,「牛B」,「牛」,「牛氣」 等等辭彙和用法是怎麼來的?
※「蛤/蝦蟆」也是類似「窟窿」「坷垃」的分音詞嗎?
※「我」是怎樣成為漢語的通行的第一人稱的?
※為什麼 「玫瑰」的漢字名稱是玉(王)旁的,而不是像其他植物花卉那樣以草字頭或木旁的漢字來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