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的文科話題評論區的火藥味要比理科話題的濃很多?

比如歷史話題(尤其是二戰時期)回答下的評論區……火藥味濃厚
而相對來說物理或者數學的話題撕逼就沒那麼多
這是文科和理科在某種方面上的差異嗎?什麼導致了這種差異?


我是兩方面都看的人,所以還算是有感觸。

首先,一個理科話題,越專業的問題,關注的人是越少,一個很好的答案也就拿個十幾個贊。大部分就個位數。人都不夠,怎麼撕逼,來來回回就那麼幾個人,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大家關係自然融洽。因為理科是有「可見」門檻的,比如我這裡談論泛函分析的問題,你一個高數都學不好的人湊什麼熱鬧?普通人也基本保持了敬畏心,因為數學符合和術語是遠離日常語言的,看不懂自然不說了。但是很多文科問題給人一種,「這問題,我上我也行的」錯覺,這裡不是說文科沒有門檻,而是文科容易給外行人沒有門檻的錯覺。即使是文科中的專門術語,也很日常,比如經濟學中的「成本」,很多人就理解成會計成本了。他就錯了千里萬里,但是還是感覺自我良好,讓人哭笑不得。特別是歷史類,誰沒聽過百家講堂啊,誰沒和計程車司機扯犢子過啊,老子知道一點,雖然我連年月日都拎不清,也敢上來就扯。

第二,理科話題,特別是數學和物理類,很多問題本質上都是「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誰先達到戰場,誰先得分,就這樣簡單。

第三,一個比較開放性的問題,比如怎麼看待「傅立葉變換」這種問題雖然是回答可以有很多,但是判斷對錯的標準很簡單,很客觀。你怎麼「撕」?最多問問:這個說法來自哪一本書,用的什麼定理。如果你錯了也只能認,然後改正,非常簡單。有什麼好撕的呢?反過來看,文科很多問題的回答很難說「百分百對」,它們很多問題的是非判斷也沒啥公認的標準,內容充實,考據合理又怎麼樣?明天考古一出土新證據,你馬上嗝屁。經濟學理論也不好做雙盲對照實驗,只能間接找證據。不同經濟理論可以對一個現象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釋。不然,為什麼中國在很多經濟學口中平均每年崩潰一次。

第四,理科問題不涉及屁股問題,就算是一個人渣說的,只要他做對了問題,我也得捏住鼻子說他對。文科問題就不是了,比如你推廣某人權/民權理論,別人挖出你私生活不檢點,大家就質疑你的理論有問題。比如,你基於經濟學原理覺得火車票應該漲價,大家就罵你,說你何不食肉糜,說你替資本家說話。比如,你討論歷史的真實是什麼,就會涉及到你的屁股在哪裡的問題?你說二戰日軍比中國強,你就是漢奸走狗;你說明朝這裡不好那裡不好,狗屁,人家明明天子守城門,人家君王死社稷,你是滿清走狗。罵人這事情吧,只要有一方不理智,另外一方就很難理智了,一方開撕了,另一邊很難忍住,於是就越撕越激烈。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句話和大家共勉


知乎用戶中文科話題的研究者偏少,造成生態圈不健康;

在知乎,文科領域提及的問題,基本上在學術界都有所涉及,部分問題有唯一正確答案;部分問題有多個觀點;部分問題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如果是這個領域內的研究者,按照學術共同體的研究成果答題,基本上是能形成共識的,存在的學術爭議觀點做一個學術宗攬式的觀點也就罷了,觀眾們也都能理解。

假定一個領域內研究者人數不足,首先這個領域就形成不了「爭議限止於學術」的氛圍,沒有學術作為超觀點的共識邏輯,很容易變成噴子互噴。其次不能形成正確看待文科問題的價值觀念,譬如有些人總以為「文史本身離真理太遠了」,這就是離學術共同體太遠造成的,文科本身也是範式科學。第三圍觀者不能判斷某個答案的對錯,卻有參與爭論的熱情。

以及知乎特有的問題,知乎在有影響力之前,某些問題下存在一些非專業性答案,甚至形成了一些大V,當他們的的答案被更專業的答案迭代的時候,假定當年的大V還在活躍,也容易發生爭論。

還有一個原因,知乎是有些話題是政治問題、觀念問題,這種問題極容易形成交鋒,卻總會被誤認為是文科話題。其實這類話題遊離於學科之外,很難訴諸專業性來解決。


第一,文科話題和理科話題是一個難度係數么?
比如你談中哲就妖魔鬼怪,你談海德格爾大多數人就小心翼翼的
你談古典文學各個都是高人,遍地大俠…你談談基礎點的訓詁都啞了
你談詩歌人人都是當代詩人。
你想找個人討論胡安·拉蒙·希梅內斯一個個都成了星際韓宗看不到題目…
你談創作學一大堆人指導你人生經驗,
你哪怕談茅盾文學獎作品都能半年沒個回復。
上面說到這些其實放在文科公共教育也都是個愛好者水平。非常粗淺,【高中二年級優秀閱讀】水準基本能愉快聊天。

【真正這些問題有回答的,你看了吵架么?】
不,以知乎大多數人水平,大概這輩子不會去討論這些玩意
因為你在文科討論里說「麻煩先把xxx看了再說,會被舉報【不友善】。

而且【管理員真會刪】
————
第二,我們假設有人一直致力於科普或者說炫耀專業知識 你會發現
別人會用豐富的江湖名氣打敗你
科學家最讓人文專家羨慕的地方在於
【江湖名氣】和【專業能力】比文科緊密。
你認真討論文科問題會進入牛馬陷阱:你談科研、他跟你談影響力。你談糾錯、他跟你談人品。你談事實,他跟你談情懷。
再不就是循環論證陷阱:
你舉例子,「這是真的嗎」
你舉真實性,「還有更靠譜么」
你舉權威性,「這個我還是信不足」
最後還有「我不管」
比如我有印象的幾個問題:【金庸史學水平如何】
列舉:史料偏差、金庸茶館(金庸學研究的組織) 文獻 、基礎史料錯誤
xxxxx
群眾:你們這些人學的這麼多對傳播中國文化有用么?再說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blablabla

【如何評價南懷瑾的訓詁功底】

列舉:訓詁學…xxx…
群眾:南師做學問和你們這種掉書袋的xxxx不一樣,【訓詁有用么】

【如何評價xxx這本書】

某【讀書】愛好者:這就是書商的陰謀,書的質量不如xxx
專業研究者:版本、發布日、評價系、影響力、專業研究資料
群眾:【你列舉那麼多幹什麼,我覺得這本書是老外吹起來的他就是吹起來的】

【如何評價xxx的文學地位】
這種問題撕逼更多了…你談文學性他說你學術腐敗…
你談海外研究他說你偽造文獻
你貼文獻它說一家之言。

那我只能鄙視你看盜版書了
「你這麼喜歡他怎麼不買書啊,才300多,我買了正版還不能bb兩句么」

————
第三,鍵政局和掌上外交部
你非要把這個歸為文科我有什麼辦法。
在一個有【和諧詞】和【和諧詞】及【和諧詞】的地方討論政治…剩下的只有情緒了

總而言之
「池淺王八多,遍地是大哥」

文不起,文不起(拱手)


理科大多數情況下是事實判斷,真相只有一個。

而文科很多情況下涉及價值判斷,經常出現「屁股決定腦袋」的情況。


我不認為知乎上討論的是「文科」,絕大多數是和社會學科相關的社會議題,僅此而已。

理工科和社會關聯度沒有那麼高,但是即便是如此的情況下,我隨便也可以扯一個讓知乎高潮的理工科話題,比如說

PHP是不是最好的語言?

實際上如果真的上升到學科討論,任何學科門類真討論起來枯燥又乏味,只有行業內部人可能還有點興趣,旁人是提不起一點點興趣的,就以文科的法學中的刑法為例,知乎上一談到社會上發生的刑事案件,刷刷的上千條討論,可是真的談論到「刑法」本身,而不是具體案例的話,那麼請問誰對下列話題感興趣?

刑法的作為和不作為競合
加重構成與量刑規則的實質區分
法益保護和比例原則
不純正不作為犯的問題
轉化搶劫中暴力的認定問題

你以為真的有人對這玩意感興趣?知乎眾對這玩意感興趣的程度還不如扯一扯PHP到底是不是最好的語言。

而實際上只要理工科牽扯到社會議題,就變成這樣

12306 外包給阿里巴巴、IBM 等大企業做是否可行?

你還真以為理工科不撕逼?理工科不撕逼的前提是這東西已經有了確實的定論,但凡只要有一點點懷疑的地方,撕逼的一樣火藥濃烈。

知乎就是一個發表觀點的地方,不要把他當成學術期刊。


因為中國語言文字上的優越性,導致了大部分辭彙在片語構詞法上的簡單易懂。

此外還包括了,圡共自80年代以來大力普及高質量教育,導致大量文科辭彙得到普及的助力。

換句話說,這導致了中國的外行也能熟練使用他們並不理解的概念的那些辭彙。

相對來說,由於理科的專用辭彙較多且較不普及,容易產生「每一個字我都認識,連起來是什麼意思完全不懂」的內行效果。不懂裝懂較為困難,並且容易暴露。

文科又特別缺乏精確的評判硬指標(理科話題往往在精確定量數字下分出勝負),專業人士自身尚且有學派之爭本就綿延長久。在不懂裝懂很容易、網上車軲轆抬杠更容易的情況下,這必然導致了文科的火藥味比理科濃的多。


為什麼人們更願意討論高考語文作文而不是高考數學壓軸題?


以我自己學習的領域為例。中文系。文學理論。
之前回答過一個問題,關於網路文學是不是文學。我看了下問題描述里的相關問題,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什麼是文學?」,對這一問題大家各執一詞,卻都有所偏頗。有些人還做出了「文學」這個詞沒有明確定義的結論。
然而這個問題在我大一時候學習的第一本教材開篇就有提到並給出了答案。
「文學是含話語蘊藉的審美意識形態。」
雖然文學的定義繁多且不斷變化,但說「沒有定義」還是不對的。
從這點上可以看出,大多數人對於文科的了解還是不夠的,對一些專業的概念的定義往往出自自己的樸素判斷。
南大的周憲老師曾經說過,文學理論和自然科學(理科)相比,有不同的學科特性。具體體現在自然科學追求絕對的真理,比如一個化學反應的公式,是這個就是這個,不是就不是,不容許不同的解答。而文學理論相反,它允許不同解答的存在,並且很難推倒已有的理論。
比如說同樣分析《紅樓夢》,用馬克思主義、浪漫主義、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學派等不同流派學說去分析,得到的結論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但是這些分析只要能自圓其說自成體系(注意自成體系自圓其說),那麼便是正確的(圓不了的自然不算)。但不是唯一的。
文學理論沒有「唯一性」。哪怕是我之前提到的文學的定義,也有各式各樣,我挑的只不過是國內認同度比較高的一個解釋而已。
因此伊瑟爾稱自然科學為「硬理論」。文學理論等類似學科為「軟理論」。
軟理論允許的解答的多樣性導致很多人會用自己的樸素觀念去對學科問題進行解答,如果足夠嚴謹,那麼可能沒什麼大問題。
但這種樸素觀念驅使的分析很可能並不成體系,無法自圓其說。礙於回答者本身的視角、學識等限制,他可能無法意識到這個問題。這也導致很多文科問題下的回答看上去好像有道理但總感覺有什麼不對。
同時,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軟理論」的特性,而是抱著「硬理論」的思維去解答並看待別的回答。
「哎呀你這個說的不對!我覺得就是怎麼樣怎麼樣的!」
分析問題者的既有知識框架不同,對軟理論的分析肯定不同,但抱著硬理論的回答需要「唯一性」態度去看待軟理論的分析…
這樣…就吵起來了。
再舉一個例子。
暑假裡去看朋友,他是讀法律的。和我聊天時他說到這樣一個情況,有爭議的案件往往都是刑法案件,而有爭議的民法案件很少見。
為什麼?因為刑法涉及樸素的善惡判斷,人人都可以插一嘴,相比之下民法里專業辭彙太多,普通人根本看不懂。
同樣的道理。很多文科相關問題爭議不休,就是因為有人用自己的樸素價值判斷代入了本應該更專業的學科討論之中。
說到底,軟學科的性質導致文科相關專業的門檻看上去很低,就像有爭議的刑法案件一樣,人人都可以說幾句。
但,專業的東西就是專業的東西,樸素的判斷是無法取代的。
以上。


各位方家把該說的都說得差不多了,在這兒,小弟列出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在小弟認為是頻繁發生的。

個人認為,存在大批量的人文類學習者、從業者,尚缺乏對自身知識系統的正確認知,以致於對人文類學科及議題缺乏基本的尊重。

此經驗的總結,並非只是從網路得來,亦是日常生活中接觸所得。

這裡可以提出一個問題:

人文類學習者,或研究者,比如一名文學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乃至於博士生,能對文學類的大多數問題,乃至於基礎問題,進行合理的回答嗎?

我相信許多人會做出否定回答。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這樣。

舉個例子,按理說一個文學本科生,會學習到許多知識,比若文學史、古代漢語、文獻學基礎等等。

但是,這些都只是通識教育。且不論這點,問題在於,許多人會覺得自己看了某本書,便具備了應有的知識。比如一個文學類本科生看過袁行霈的文學史,上了文學史課程,就認為自己對文學史有了充足的發言權。

這種認知是錯誤的。

且不論教育層面的不足,在學科分化如此專細,學術研究如此精深的現在,因為上了相關的課,看了相關的書,就覺得自己理解了這門學科,且固化自我知識系統,不願意再做認知上的大改變,這是錯誤的。

然而這樣的情況時常發生。

前段時間看見一個回答:

關於音韻學,我是看過唐先生的《音韻學教程》的,我在此回答下提出了一些疑點,後來發現知識水平跟不上,也就在下面評論區對 @路修遠 小朋友說我音韻學沒入門。注意,我本身還是一名川渝人士,也並不會覺得我在此問題上有更高的發言權。

說自己不入門,沒什麼可丟臉的,看書沒看透,也沒什麼可丟臉的。都是向真理低頭,對自己不足處的承認,以及對未知領域的敬畏。

看過和看過,是不同的。

我聽過吳增定老師講尼采,我看過尼採的三板斧——悲劇、查拉圖斯特拉和道德譜系。然而到目前為止,我也不好意思說我有多懂尼采,前段日子還向人請教日神的問題。

然而經常可見的是:

學中文的愛去管學歷史的閑事兒,學文學的愛去對哲學評頭論足,搞中國詩歌的,愛去對艾略特、張棗指手畫腳,搞古典文學的,以為自己懂了文藝學。

當人文專業者不忿於非專業人士站在門檻外喧囂的時候,是否想過自己本身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有多大本事,說多大話。

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許多人並不能認識到自己有多大本事,該說多大話,且文學學習者、從業者,還往往被這樣的標籤裹挾,把「文學學習者」這樣的標籤當做了恣意發言的通行證。

他們往往拉不下這個臉。於是,學問的問題,到最後反而變成了道德問題,為人處世、人際交際問題,身份資歷問題,面子問題。

如此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或許有許多,是多方便因素合力造成的,比如目前的人文環境、教育、考試體制等等,便不在這裡探討了,僅例舉此現象,可備一說。


因為多數人不把人文科學當科學。

很多人都心態都是,想表達感性想法,但是沒有專業知識。於是:這個文科問題中的所有字我好像都能看懂,於是我也來插一腳吧,雖然我沒學習過這個領域,但貌似也能自圓其說。這個理科問題可就不一樣了,這個名詞我沒聽說過誒,這個公式我也看不懂,算了算了,還是去文科問題那裡評論幾句吧。

其實在內行人看來,回答者對於某個文科類領域有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從他回答問題的內容與角度中,是可以一眼看出來的。很多回答非常不專業,或者說根本就是避重就輕,只打擦邊球,不談重點。這些回答,人人都能看得懂,所以人人又都可反駁,於是這個答案就火了起來,收穫一批贊同,並引發一系列「學術討論」。討論來討論去,多數人關注的並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在單純地發泄一種表達欲,並享受這種「理性辯論」的體驗而已。

畢竟,在如今的知乎,真正關注專業知識的人還有幾個呢。

剛答了這麼一題: 王愛國:漢字是否終會消亡?,感受如下:

1.這個問題下面,幾乎沒有語言學角度的分析,抖機靈和煽風點火鼓動情緒的回答反而最受追捧,說白了,多數人能看懂的內容最受追捧。

2.好多人希望我寫專業方面的回答,儘管真心才疏學淺不敢妄言,好不容易憋出來一個,沒人看也就算了,能分辨答案深淺的人占絕少數。emmmm……我還不如去數學類專業問題下面編段子抖機靈去。


准入門檻低,但不代表進入者就有能力討論問題,更惡劣的是還有人懷著各種惡意。
舉個例子,我在一個答案中回答英語中解釋nation、state和country三個被翻譯為「國家」的詞有何區別時。應著寥寥我都無所謂,但有人說「最討厭這種咬文嚼字色回答了」。
沒人抓著你看。
頓時覺得興味索然。


火藥味濃的原因是什麼?是價值觀衝突。而價值判斷恰好是文史哲藝社這類人文學科的核心環節。數學物理能夠造就一個人的價值觀嗎?不能。造就一個人價值觀的是語言,是文化,是社會關係。文科話題撕得厲害恰恰說明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想想看一個價值觀統一的社會有多麼可怕!


補充一個實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378551/answer/233169180

這是Richard Xu的一個回答,他是經濟學板塊的優秀答主。經濟學算是「文科」概念里相當接近自然科學的學科了,像這類題目最起碼要有數理統計的基礎才有可能看懂和討論吧?

這個答案或者說綜述,可以說是很贊了。
但是請看這個答案的評論區:

看到宗教就高潮、看到耶穌就高潮、看到基督教就高潮,覺得自己雖然不懂經濟學但是你說的就是錯的各位,

你們打算什麼時候把Richard Xu這種高質量答主逼走?


理科撕逼太累了。

撕的過程中,教科書、指南、知網、pubmed、有道詞典要反覆打開,各種關鍵詞搜索,各種翻譯,各種組織論據,各種反覆闡述觀點,各種嘲諷,各種罵對方小學生,不亞於寫一篇綜述,想想都好累_(:з」∠)_

文科可以直接跳到…各種嘲諷…以後,是不是舒服多了?沒錯!


物理和數學問題,大多是有正確答案的,當然也有少數問題沒有,但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就很艱深了,大家都不好討論。
文科,以歷史為例。歷史什麼的問題,本來就史料眾多,眾說紛紜,其次就算大家對史料毫無爭議,參雜自身主觀的想法也足夠撕起來了。
其他政治經濟問題,每個人都身在此山中,信息掌握不全面,導致個人對信息判斷並不盡相同,加上再參雜自己主觀意見,也就亂了。


你為什麼不問為什麼語文得滿分的比物理得滿分的少的多?


胡說八……等等,這題算文科還是理科?


天天看新聞聯播,關心的都是國家大事

政治、經濟、軍事、人事、歷史,哪個他們不都是專家

還都是最能撕的那種,反正沒有門檻,比的就是誰更不講道理

理科怎麼撕,但凡有道理的,都是有解的,不懂裝懂會被打臉的呀。(你可千萬別把軍事算成理科了,那可是撕的最歡的領域之一,和看猴子似得...)

再不要臉也會有點的呀..

所以他們只能選擇不討論,不討論自然就沒熱度咯。

所以啊,你以為那些熱的,就算是文科話題了?那是沒門檻啊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文人相輕。

文科題目下的回答,無論是撕逼還是和平相處。

本質上互相之間都是看不起的。

只是有些表露了出來,有些沒表露出來。

還有,文科的門檻太低,是個人能打字就能扯上幾句。

所以,

門檻低,「文人」多,互相輕來輕去,火藥味就摩擦出來了。

越是文鄒鄒的事情,越是能打起來。

自古文人打仗不行,打架可是人才輩出啊。


並不是除了理工科問題之外的問題都是文科問題。

事實上很多吵得很熱鬧的話題也就是茶館侃大山的水平罷了,根本談不上是什麼「科」的問題。


推薦閱讀:

兩個知乎大V在一起是怎樣一種體驗?
知乎er、貼吧er、豆瓣er、微博er你一般自認哪個身份?為什麼?
在知乎是不是一定要先問是不是,才能問為什麼?為什麼?
知乎版權這個 ID 是官方 ID 嗎?
知乎上有哪些被忽視的好問題?

TAG:知乎 | 理科 | 人文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