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收購 Whole Foods 對於美國零售市場會帶來哪些影響?為何相關公司股價紛紛下跌?

新聞背景:http://cn.reuters.com/article/amazon-whole-foods-retail-idCNKBS19909D

「這對於零售行業的各方面影響巨大--不只是銷售食品雜貨的零售商,所有業者都會受到震動,」Gordon Haskett的分析師Chuck Grom說。

亞馬遜收購消息在整個金融市場引發強烈反響,數十家超市、食品生產商、支付服務提供商和購物中心在美國股市的市值總計縮水至少350億美元。

食品雜貨商Kroger(KR.N) 股價重挫9.2%,沃爾瑪(WMT.N)跌4.7%,表明投資者擔心亞馬遜可能拓展Whole Foods的產品組合併降價。


亞馬遜收購wholefoods,對美國食品零售商(grocery stores)的影響就是,利潤率和銷售量都可能在未來下降,所以主要的食品零售商股價紛紛下跌,包括沃爾瑪,克羅格(Kroger),好市多(Costco),等等。


首先,亞馬遜為什麼要收購wholefoods?

亞馬遜目前主要有三大業務,起家的在線商品銷售業務(electronics and other general merchandise),媒體業務(media),以及雲服務(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業務。


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亞馬遜最賺錢的業務是針對中小企業的雲平台服務 (Amazon Web Services)。2016財年,這項服務,雖然只佔亞馬遜總營業收入的不到百分之十,卻貢獻了74%的運營收入(operating income)。如下圖所示,亞馬遜的雲平台服務的市場份額早在2015年就超過了30%,全行業第一。

媒體服務(media)指的是類似Netflix的在線視頻服務(over-the-top service)。今年獲獎無數的電影Manchester by the Sea就是亞馬遜出品。藉助亞馬遜的Prime會員服務,媒體服務最近幾年保持著接近百分之十的營業收入增長。


亞馬遜的Prime 會員服務指的是,你交99刀每年的會員費,就可以享受兩日送達(two-day shipping)服務以及其他售後服務,某些地區可以同日送達,除此之外,還可以免費享受Amazon Video,Music,Book和一大堆小服務。單獨的Amazon Video服務每月需要$9.99。


大家可能會笑,兩日送達有什麼可標榜的,京東上午下單,中午就送來了!


國情不同!美國人力成本貴,而且人群居住地不集中,許多人分散地居住在城郊(suburb)的獨棟房子,是沒法一個快遞員上一趟樓送好幾家的。只能是UPS的郵遞員,開個小車,每到一家,下車把快遞放你家門口或者信筒里,再開車到下一家接著送,效率低,成本高。


這也就是傳說中困擾著所有美國在線零售商的「最後一英里送遞」(last-mile delivery)問題。


意思是最後一英里的運送,雖然距離短,卻經常要佔到整個運輸成本的30%左右。因為從生產商到分揀中心(fulfilment center),可以通過各種交通工具,批量運輸降低成本,但是從分揀中心到單獨的消費者,卻無法避免高昂的人力成本和低效的運輸。


即使亞馬遜也未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全國建了50多個效率極高的分揀中心(fulfilment center);購買飛機,提高倉庫之間的運輸效率;嘗試用無人機(drones)來運輸;甚至嘗試直接建立配送隊伍,和Fedex, UPS搶生意。但是,我們知道,亞馬遜除了企業雲服務的所有其他業務加起來,貢獻了營業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是卻只佔運營收入(operating income)的四分之一。

不管怎樣,在Prime會員服務的幫助下,亞馬遜的老本行,在線商品銷售業務(electronics and other general merchandize)在最近幾年保持著恐怖的30%左右的年營收增長率。美國零售業,一片哀鴻遍野,從梅西(Macy"s), 到Michael Kors,Ann Taylor, Bebe,J Crew,甚至沃爾瑪,Best Buy,都被打的措手不及,要麼紛紛關閉實體店節約成本,要麼匆匆上線線上商場,亦步亦趨的開展線上銷售。


再看亞馬遜的股價,扶搖直上,五年翻了將近五倍!

高股價往往意味著投資者對企業未來增長的高預期,如果企業無法在未來實現投資者的預期,股價一定會撐不住。


現在,亞馬遜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尋找第四增長點?


一個選項是家用人工智慧,比如Amazon Echo和Alexa。另一個選項,就是在線零售業的最後一個沒有攻克的堡壘,食品生鮮(groceries)。繞了一大圈,亞馬遜收購wholefoods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要擴展在線食品生鮮銷售。


那麼,為什麼食品生鮮遲遲沒有被納入亞馬遜的版圖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運輸問題。其他的物品,兩天送到沒有問題,可是食品生鮮,晚兩個小時,令你垂涎三尺的菲力牛排就變味了。即使是亞馬遜,也很難負擔得起生鮮的高昂運輸成本。怎麼辦?


亞馬遜退而求其次,另闢蹊徑,在探索一條線上下單,實體店自取的道路。今年三月,在西雅圖開設了兩個自取點(Amazon Fresh Pickup),如下圖。

自取點,看起來像個加油站,如下圖。

在線上下單之後,選好自提的時間段,開到Amazon Fresh Pickup,會有人把你買好的吃喝(groceries)放到你的後備箱里,如下圖。

這條路真的行嗎?


在中國肯定不行,大爺大媽更喜歡自己去買菜,自己挑,或者直接去早市買,而且城市擁擠,沒法建大型自提站,再說,快遞這麼便宜,為什麼還要費勁搞這個。


在美國,如果真的推廣開,且不增加消費者的額外支出,是非常有可能成功的。經過幾十年的競爭,賣日常生鮮食品的小店(mom and pop shop)幾乎在美國絕跡,大家買菜都去連鎖超市,早市幾乎沒有。去超市,就必須停車,走路,逛半天,結賬,推車,裝車,偶爾還要堵車。去一趟超市至少要二十分鐘。如果能開到超市門口停一下,就有人把你準備買的都放進你的後備箱里,開車就走,別提多方便了。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須有個實體店(brick and mortar store),否則上哪去自提。擺在亞馬遜面前的問題就是,要想賣生鮮,到底是自己建實體店,還是直接買實體店?


想了幾個月後,亞馬遜決定直接買,在市場上走一圈,wholefoods是個不錯的選擇:1)wholefoods不大不小正好。太大的連鎖店買不起,也不會賣你,太小的沒有用。Wholefoods全國460多個店,而且通常位置都很好,都建在中高收入居民集中地區。2)wholefoods股價低迷,已經連續七個季度同店銷售增長(same store sales growth)為負。股價低,股東更容易接受亞馬遜的收購。wholefoods 業績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同業的競爭。wholefoods有兩大標籤,一是健康食品,二是貴,外號whole paycheck。3)亞馬遜自己的供應鏈雖然強大,但是缺少冷凍食品運輸的環節,wholefoods自己的供應鏈會是一個很好的補充。而且,共享供應鏈之後,wholefoods自己的運輸成本也可能降低;同時,藉助亞馬遜的銷售網路和數據處理,自己的銷售額(GMV)也會增加。


總結一下,亞馬遜收購wholefoods,是為了拓展在線生鮮食品(groceries)銷售業務,同時,整合兩家公司資源,結合分析線上線下銷售數據,降低wholefoods的供應鏈成本,增加流量,優化定價和銷售種類,幫助wholefoods重新實現增長。對於已經是一片紅海的食品雜貨零售業,絕對是雪上加霜。


瀉藥。前面有人回答交易的邏輯,我來說說花絮,這個交易後的town hall meeting是我見過的最好玩的之一,掌聲笑聲不斷,無怪乎WFM連年被評為美國最適合工作的地方之一。摘一段共同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的發言,你們感受一下:

So I just— putting it a little bit in narrative form— how did we meet? It was actually mutual friends set us up on a blind date. (LAUGHTER) And— Jason Buechel and Ken Meyer and David Lannon and I flew up to Seattle a little over six weeks ago. And— it— we just fell in love. It was truly love at first sight. (LAUGHTER)

I』m very serious. It』s like we came outta there. We talked for 2 1/2 hours. I think we coulda talked for 10 hours. And— when we huddled together, it was like we just had— we just had these big grins on our faces, like, 「These guys are amazing.」 They』re so smart. They』re so authentic. They say what』s on their mind. They』re not playin』 a bunch of BS games. And it was like, 「This is gonna be so incredible.」 『Cause we were talkin』 about the things we can do together, things that I cannot talk about today and won』t be able to talk about until this deal closes.

So— it』s been a whirlwind courtship. Because— little over six weeks after we met on this blind date, we』re— we』re f— officially engaged, (LAUGHTER) as of today. But like an old traditional marriage, where there are all kinds of rules and chaperones, we can』t consummate the marriage, (LAUGHTER) until we』re actually officially hooked up. This is not— this is not a Tinder relationship. (LAUGHTER) I got a feeling I』m off script. (LAUGHTER) But I do wanna communicate, A) I am, like, super excited. And so I also wanna reassure you that we』re keeping our corporate headquarters here in Austin. We』re not gonna be moving out to Seattle.

(APPLAUSE) I』m gonna get a lotta frequent flyer miles flying to Seattle, however. So E-team is staying intact. I』m staying on as CEO. The— we』re— they』re not— we』re gonna evolve.

雙方只用了六周就把交易搞定了。

電商+實體,我覺得未來沒有電商不能幹的事兒。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時候,amazon出了個叫做amazon go的東西,通過感應器和人工智慧檢測你買了哪些東西,所以不需要check out,拿上東西就走。並在他們總部旁邊開了一家實體店。但到目前為止實體店只是在beta狀態,對內部員工啟用而已。Amazon Go

如果這個技術能用到whole foods,就不需要自己再開一系列連鎖超市,跟其他已經形成市場格局的連鎖超市競爭。


謝邀
其實沒什麼新鮮的,目前的傳統零售業本來就競爭激烈形式嚴峻,現在又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手握大數據技術雄厚在線上一統天下的巨無霸競爭對手,如果你是傳統零售的投資者會如何選擇?

亞馬遜進軍線下零售的野心早已路人皆知了,收購前亞馬遜已經自主投資了概念性的書店,好像還有無現金零售店,已經體現出面對傳統零售高出N個級別的思維模式、產品能力和成本優勢,收購WF後直接獲得了足夠的線下經驗和銷售網路,和原來的電商能力可以完美結合,加上大數據這款尚方寶劍,把測試成功的經驗快速複製就是分分鐘的事情。個人認為先不下結論說開闢一個零售新世紀,至少打打傳統零售的競爭對手我是看不到太大壓力。


我特意問了下為什麼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我本來以為會是說,之前看我的回答可以提高姿勢水平之類,或者說想看我如何表演裝逼之類。

結果人家說,是系統推薦的~

心塞,我就不謝邀了,這個回答寫到哪算哪吧。

全食超市(Whole Foods)的東西,在我看來,一個字就是貴,兩個字就是高端,三個字就是不好吃,四個字就是政治正確。

歸根到底,全食超市代表的是對食物的一種文化。

貴的意思,就是裡面的東西貴,因為它一開始成立走的就是本地有機食品的路子,就要走一個差異化。東西貴就變成了高端,因為只有到一定收入水平的人才消費的起,所以它的店面都是在比較好的位置。不好吃純屬個人觀點,政治正確倒是可以講講。

現在我們的感覺是不缺食物,實際上這種感覺來自於食品生產的大規模的高效率的工業化。比如說,牛奶,雞肉,如果按照廣告上的田園牧歌的生產方式,其實根本不可能提供出這麼多食物。

所以食品生產行業,如果用眾生平等的觀點去看,是非常殘酷的一個行業。比如說,如果你真的知道牛奶行業的生產現狀,奶牛的悲慘生活,很多人可能根本沒辦法再去喝牛奶了。

這批人在能力足夠的情況下,就會去追求有機、健康的食物,最好是真的田園牧歌、自給自足的方式生產出的食物。有一個電影叫《食品公司》,可以稍微感受下這個過程。

全食超市的成立,其實就是應這個潮流的需求。全食超市成立之後,如果一直走這個路子,其實應該是一個本地化的食品合作社的性質。這才是它的歸宿。

但是好死不死的是,受這波浪潮的推動,全食超市發現自己上了一艘大船,需求太多了,而供應的人太少了,而且都固守著自己高傲的價值觀,全食超市簡直可以閉著眼睛賺錢,於是它就走上了擴張之路,最後還上市了。

然後,矛盾就來了,你要用大規模的經營方式做零售行業,比如篩選供應商、建立中央採購機制、保證供應標準,就一定與追求田園牧歌自給自足式的生活是相抵觸的。

也就是說,全食超市雖然是有機食物文化的倡導者,但實際上,人們越來越清楚全食超市並非真正的有機食物文化,它也許只是比其他工業化的食物提供者好一點,但是並不值得這麼高的價格。

這一點在其他的超市也開闢了有機食物的銷售專區後更加明顯。除了裝逼,我實在是不知道去全食超市是為了什麼。

所以全食超市的人流量在減少,營收都在下降。

如果沒上市,沒事,創始人可以為了追求信仰硬撐。但是你上市了,不好意思,管理層就是管理層,股東追求股價上漲的要求更重要、更迫切。

所以全食超市最終被亞馬遜收購的原因, @韓銳 大神已經講的挺全面了。站在全食超市的角度上來說,亞馬遜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全食超市被股東詬病的地方之一就是運營成本太高,而這一點正好是亞馬遜的強項。而亞馬遜的數據分析能力,也有可能讓全食超市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度和應對變化的能力。舉個例子,全食超市用這些數據可以篩選潛在客戶並且準備針對性的產品和進行促銷活動。

當然上面都是很虛的內容,全食超市進入到亞馬遜的體系之後,最有可能做的事情其實就是降價。而它降價,對於整個市場的衝擊將是比較大的,因為全食超市就是以貴聞名。如果它降價,其他超市跟不跟進?不跟進可能掉收入,而跟進的話,零售市場本來就已經賺不到什麼錢了,再降價還活不活了?

所以相關公司的股價降低這個現象,邏輯上很容易解釋。

137億美金是亞馬遜乾的最大的一票併購了吧?之前亞馬遜花個幾億美金買公司已經是大新聞了,最多一次還是2009年12億美元買了個在線鞋店。

這次一下子搞出來137億美元級別的收購,亞馬遜肯定是下了大決心。

原因我猜啊,馬雲肯定是把「新零售」這個概念好好給美國人忽悠了一把。然後美國人一看,A股這麼慫的市場,沾上「新零售」的什麼三江購物,漲成什麼樣了。

亞馬遜現在這個股價,沾上「新零售」概念,再翻個倍豈不是美滋滋?


影響就是亞麻發了我工資我又都還給了亞麻。一般的生活用品在亞麻網上買,看視頻用prime video,買食物在whole food,收購之後公司進一步回收了我工資(手動滑稽)


旁白人都說這個deal絕了…為什麼就我覺得這個deal 不好??個人觀點請大家輕拍下;1.首先是我覺得supermarket 的競爭力已經很大了,作為wholefood來說,本身已經在競爭中敗下來,輸給了其他一些大廠商,amazon當真能更好地議價??2.有的人說可以把wholefood作為一個分發中心,但是大家去了wholefood都知道首先是他們的門店相對來說豪華,而且地理位置都很不錯(不像沃爾瑪很多super center很偏…)大家沒覺得作為分發有些貴??無論是從capex還opex看… 3.個人理解對於amazon這種企業來說,之前的每分投入都是用來獲得新的客戶,固定支出不高,但現在要用來投入到店面擴張,和運營成本中,剩下的才投入到獲取新的用戶上,從eps角度來說,是不是也有點??個人角度…

我認為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運營難度,電商不一定會打敗全部的傳統行業。推薦一隻神股票叫TJX…


用了兩個月的Amazon Fresh,隔夜把生鮮果蔬送到家的服務,感覺非常好,再也不想去超市買菜了,amazon買菜現在沒稅,所以價格算下來和超市差不多,第一次送來的雞蛋碎了四了,給客服留言,對方馬上退錢,而且還給了10美金禮劵...


推薦閱讀:

為何 2016 年中國會大量收購德國公司,全年總花費已經超過 110 億美元?
為什麼摩拜與 ofo 不能合為一家從而共同得利?
萬達為什麼會收購全球第二大院線 AMC?
在併購業務中,投行都在做什麼?作為什麼角色參與到併購案中?
萬達為何頻繁在全球收購電影院線?

TAG:亞馬遜Amazoncom | 零售行業 | 企業併購 | 美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