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願意在知乎等問答平台上無償作答?


除卻分享觀點的快樂,我其實還有三個答題的初衷:樹立靶子,期待大家能幫我來糾正一些我自己看不到的狹隘;暴露並自省自己的無知和膚淺;以及克服自己不敢答題的怯懦。

很多人一直以為自己在獨立思考,其實只是在獨自偏執。但作為思考和偏執的主體,我們自己很難區別此二者,正所謂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而把自己的觀點曬出來,其實就是借別人的眼睛做鏡子來檢視自己的觀點。

更進一步,每個人都有無知的短板,每個人都有膚淺的衝動,但最怕的就是無知時不自覺自己的無知,膚淺時看不到自己的膚淺。我曾寫過很多讓自己蒙羞的答案,可以說,每一次都是一個深刻的教訓,讓我懂得一點人生的道理。我也遇到過很多批判我的評論,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我沒有一一回復,但也在盡我所能去分辨那些善意的批判,他們每一條都如同一記響鞭抽在我蠢蠢欲動的無知和膚淺上,將它們從虛榮的雲端抽回到現實的地面。在知乎答題這些年,我更見識了很多獲得了極高讚譽卻又黯然離場的知友,他們能夠獲得那麼多支持定然是有不俗的才華,但是他們在這之後或是急於變現,或是走上歪路,白白浪費了這樣一個能夠持續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然而無一例外的是,在他們沉淪之前,他們答案的評論里都有過很多知友一針見血的批判,因為那些知友都曾是他們的鐵杆粉絲,對於他們心態和文筆的變化都能見微知著。我一直深深警惕著這種沉淪,因為它們的誘惑是非常現實的,我很害怕某一天自己會剋制不住。

與這種誘惑相併列的,卻是一種不敢答題的怯懦。因為被關注的次數多了一點點,就覺得肩負起了某種隱形的義務——但很多時候,我卻並沒有能力去履行這種義務,卻將它看得過於重大,以至於壓垮了我答題的念頭。後來我想,其實這種怯懦說穿了,還是在害怕暴露出自己的無知和膚淺。其實哪怕答得不好,自然會被冷落,或者會被批判得狗血淋頭,那時再好好學習和反思不就行了。放不下,自然拿不起。

以上是我答題的三種初衷,它們和分享的快樂合在一起,給予了我在知乎這個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勇氣和慾望。


我在知乎上是個閱讀者,只有幾條很一般的回答。我站在我的角度上去理解這個問題並沒有太多的東西,因為我回答的少,不過我很樂意去回答,但是我知道的少,不是個大佬。知乎的確有許多不如意的地方,經常被嘲諷的知乎小管家,逼乎,剛分享你剛編的故事等等,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是獲得了不少知識,雖然我只是個三本學校學生,學習能力一般,但是我喜歡獲得知識的那種快感,它不能強壯我,不能讓我畢業直接有個好工作,但是它讓我看見了我接觸不了的世界,我從遊戲里接觸了火車,在知乎上了解了火車, @Enzo Jiang Enzo大神是我鐵路的領路人,我大多數的鐵路相關知識和知乎er都是從大佬的回答中看來的。 @馬前卒 比較健康同志是我在知乎上關注最早的知乎er,以前是小說中常見其名,而不知其人。對於督公給了我一個很有意思的映像:我們共產黨人勇於發出我們的聲音。
後來也關注了許多奇奇怪怪的人,認識了李讖 ,算是交了個好朋友吧...吧。
再到了後來 @共青團中央 團中央來了,作為一名共青團員,身負著班級團支書的重任(並沒有多少事),不來找團團水一水,怎麼能表示自己的共青團員身份呢。
一方面知乎也是個輿論陣地,你不來就等於丟給了敵人,另一方面,知乎和虎撲天涯沒什麼不一樣,都是群年輕人開拓出來為了明天而奮鬥的地方。
知乎里很受大家喜歡的大劉有個作品,《鄉村教師》,我很久之前看的,也許是記錯了,但是我一直記著的是,鄉村教師無畏的讓知識傳承下去。無私,無畏才使人類存活並發展下去。我們一直保持著這種天性。


1.好為人師。2. 講解的過程是形成自己思路的過程,寫作是思考的過程。3. 寫出好東西後自己看著很爽,會時不時回來再看看,說是為自己而寫也不為過。


答案在沒有寫出來之前是不存在的。並不是「知道的人把腦子裡的答案寫了出來「, 而是」通過寫答案而整理歸納了自己的思想「。如果說自己的腦子是一個零件堆。那寫答案就是組裝的過程。是看著零件堆比較爽還是看著產品比較爽?


因為不少學霸是在給其他同學講題的過程中鞏固自己學霸地位的--我將此稱之為知識的馬太效應。

好比那些富翁,不停的消費、投資、捐獻,仍然還是富人,而且越來越富有。

自己明白一個知識點,和把它用自己的語言完整的、有效的轉述給別人,並讓別人理解,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做到後者,標誌著你對該知識的理解站上了新的高度,可以稱之為融會貫通。

經評論區同學提醒,在此補充一個理論:學習金字塔理論 @sdtruck,與我所謂的「知識的馬太效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如上圖,該理論指出,「學習保持率」的關鍵,在於參與學習的主動程度:

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後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
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
第四種,是「示範」,採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
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
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最後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而「教會別人」幾乎是主動性最強學習方式

這就是高質量答案的輸出者在知識上得到的回報。

往期回答:

為什麼 1992 年出生人口 1875 萬,而 2010 年高考報名人數只有 957 萬?
是否真的存在天才? - 知乎
如何增加一個人的自信? - 知乎
邊工作邊考研怎麼安排時間? - 知乎
哪一刻讓你終於意識到了和對方階層(階級)不同? - 知乎


我覺得有但不僅限於以下幾個原因:(排名不分先後,但是因人而異)

0。首先我們必須老實承認,為人師,給人答疑解惑的確感覺不錯。誰要是不承認那就是胡說八道。你想,有個人有問題,誠心求教,你正好有這方面知識可以解答,你把所學知無不言,提問者必然很開心,一些重禮節的還會專門發信道謝。這種被人感謝的感覺,誰不喜歡?其二,為人答題解惑還能培養自我認同感,這點很多人不在意,但是心理學上其實非常重要。人總要承認自己的價值,或者需要自己的價值在更多的平台得到體現。比如平時上班,你作為公司員工的價值得到體現,但是有時候你也會發現,自己在別的地方也能體現價值,比如知乎。個體價值不僅僅是作為某個商業集團的一枚螺絲釘,在更複雜更廣泛的層面也得到了體現。從這個角度看,答題,扮演知乎答主的角色,是很多包括我在內的知乎用戶作為社會性生物,所需要的一種行為。


1。寫作是一個好習慣,有助於把閱讀過的東西固化成自己的認知。我們都有當學生的時候,即使是一個很普通的學生,在高中的巨大學業壓力下也都基本能做到半年內把一門學科的基礎教材進行初步吸收,進而應對考試。而這種技能在我們離開學校走向社會之後大多消失了,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失去了寫作的習慣。很多人看不起那種跟百度百科內容大同小異的回答,認為其臨時抱佛腳現學現賣。我倒覺得這樣很好,遇到問題自己能先嘗試在百度百科的範疇內自己解決是一種非常有建設性的習慣,至少好過屁大點事兒都提問的伸手黨。即使有時候特別想強答某個題而去提前補課,我覺得也是極好的契機。(複製粘貼黨除外)

當你了解了這些知識後,用鍵盤敲一遍出來,它們就已經「進口轉外銷」成為了你自己的儲備。知乎上無論是幾十萬粉的大V還是三無用戶,每天大量閱讀信息者都不乏其人,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能量產回答的高質量答主,除去很多人由於各種原因無法當答主以外,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把輸入過的信息提煉後再輸出的訓練。這種訓練機會離開學校後並不多,得自己找,比如答題。


2。經常答題可以儘可能幫助自己回憶以往所學,並運用到問題解決中來。最典型的就是歷史,如果不通過對一些歷史話題的思考和表達,也就沒有機會回憶起曾經看過讀過的東西,這些東西就大多永遠浪費掉了。少有能夠成為永久記憶的。更極端的例子比如我們生活中九成以上的問題其實都可以在不超出高中教材的範圍內找到答案,從交通問題,地理問題,到城市發展,國家經濟重心規劃,乃至國防軍事部署。我們在大學之前的教育中所用過的教材,都已經給出了初步答案。只是它非常凝練和宏觀,具體細化到某一個問題的解答上,往往需要自己繼續思索琢磨。

舉個例子,我們中學地理學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這個東西劃分了中國的南方北方,750毫米降水區,水稻和小麥主產區,亞熱帶和溫帶。這個東西我相信高中時都會背,但是畢業之後幾個人還背得出來,若是還記得清楚,又怎麼會搞錯中國的糧食產區分布以及某些省份是南方還是北方?鄭州的地理位置到底有什麼特殊的?若是還記得中國鐵路系統四中四橫知識點怎麼會問出這種問題?但是退一步講,也不怪我們都忘了這些東西,因為實在生活中沒有機會讓我們有需求去回憶這些東西,自己在家沒事翻中學課本打發時間?有毒吧!當然是要有一個動機才行,比如答題。


3。經常寫一些結構完整主旨鮮明的文章有助於鍛煉邏輯表達能力。中文是個很文學化的語種,不過中國的修辭學和邏輯學教育卻相比落後。我也是上過小學初中的人,也看過諸如3000篇精品作文一類的作文選。也學過書上的範文格式,也套用過作文選的句子,一路上學上到大學,發現都是些沒用的東西。除了堆砌不明所以的形容詞,就是一串接一串的排比句,是不是再來個押韻。寫寫散文還可以,但是碰上議論文,通通傻眼。我初中開始就已經看不慣所謂「範文」的詭異文風,這種東西確實能博某些一天要批5000+作文的閱卷老師眼前一亮,因為朗朗上口用詞文雅,頗能給他們疲倦的大腦解壓。然而其內核,論點,論據全部模糊不清。這是中國中學教育的瘸腿。

我從小到大寫過最多的作文題目是「記我的一次xx」,「一次最讓我感動的xxx」,「給我一雙翅膀,我能xxxx」這種抒情文或者記敘文。而對當今社會解決問題描述問題最常用的議論文,學校並沒有給出足夠的訓練,以至於我們很多成年人一旦需要寫東西,馬上眉頭緊鎖不知道從哪兒下筆。說實話,這一點還真不如托福作文的五段式,看似簡單粗暴,但是邏輯清晰頗為實用,我到現在還經常用這種文章結構。

第一段:擺論點,第二段:論據1,第三段:論據2,第四段:論據3,第五段:總結收尾。

傻吧,傻,直白吧,直白,但是結構清晰論點論據明確。我們很多大學生連這種對觀點的基本陳述都還做不到。所以,學校沒有訓練好的東西,要從其他地方找機會自己多訓練,比如答題。

4。答題不只能幫提問者,還能提供給答主一個對議題表態並影響他人的機會。人都有表達欲,這也是基本人性之一,網路空間的表達也是表達,而在互聯網時代,這種表達成本非常低。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公共知識分子(不是「公知」)不再值錢的原因,因為發聲變得更容易,門檻也更低。藉助一些技巧,普通人也可以成為公共知識分子。很多時候並不是答主們熱心前來幫你答疑解惑,而是他們發現他們對你的問題有一套成體系的認知和意見,這時候他們就會借你搭的這個戲台,把這個戲唱一出。

這也是知乎的特點之一,知乎問答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求助和受助的關係,它上升為一種話題的經營模式。回答者可以為社區吸引流量並影響輿論傾向,而提問者則可以通過問題來改變社區的氛圍和風格。這是一個回答者和提問者相互對立和互利的二元關係。知乎問答的「觀點表達」如何體現呢?看那些爭議性話題就好了,答主未必一定幫你,他們也會批判你,諷刺你,沒準還會損你。這就是知乎社會除了「問答職能」以外的另一個重要功能,輿論的「表態平台」。從這個角度上講,意見表達反而是很多包括我在內的答主的剛性需求,怎麼表達?比如答題。


5。互聯網時代流量是利潤,所以很多答主答題也算是經營自己的一份產業。除去眾所周知的迷濛老師,還有各種公眾號,代購號,團購號,宗教團體,政治團體,業餘愛好團體通過答題來獲得影響力,進而拓展自己的各項業務。無論你是賣衣服的,賣香水的,賣書的,賣充氣娃娃的還是賣葯的,獲得更多粉絲總能給你帶來更多盈利變現的機會。

不過有的時候各式軟廣硬廣也確實很煩人,但是商業社會,無可厚非,願者上鉤吧。從這個角度來看,很多商業性答主對於漲粉是存在客觀上很強的需求的,出於經營自己影響力的目的,這些答主必然會非常敬業。怎麼體現敬業呢?比如答題。


6。知乎這種影響力較大的互聯網社區,本身就是很多公關活動的陣地。公關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商業公關,和有經濟色彩的民事公關。比如某些企業偷工減料被拆穿,怎麼贏回消費者信賴?來答題「現身說法」呀!做手術被病人家屬打,大夫們一肚子委屈,來知乎鳴冤啊!戀愛一個月喜當爹了怎麼辦?來提問下再決定原不原諒她!老闆黃鶴吃喝嫖賭帶著小姨子和工錢跑了?看看知乎er能不能人肉得到他。

除此之外還有政治公關。比如某些引起廣大反響的熱點事件,如何及時澄清事實?如何避免誤會?如何闢謠?無藥可救棄療之後如何降低公眾影響?對於搞事的境外組織,他們還要考慮怎麼撬開中國國民的嘴掏出點東西來,怎麼拋磚引玉拔出蘿蔔帶出泥?怎麼活用雙引號來給某些新聞煽風點火。這些都需要在互聯網社區上製造話題,並用有效的手段來引導輿論,比如答題。

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我這只是一部分。但是我覺得這應該是比較重要的幾點了。總之作為提問者,在明白答主為你答疑解惑的同時,也要認清自己的提問同樣給了他們一個發表意見的機會。這都是相互的。

恩。


是這樣。


我窮的只剩下知識了(是真的窮)

如果我有錢,我一定隔三差五的出去捐個款,沒啥,就是圖開心。

儘管現在只能盡微薄之力,但是這種事情,讓我滿足,讓我開心,讓我覺得我不是一個無用的人。

(我的夢想是這樣)

————但是我現在沒錢,所以就傳遞知識嘍————

來到知乎,忽然感覺似乎,我也不是那麼的一無是處啊。

自己學習的東西,似乎對別人有點幫助,比如辟個謠,科普點知識,或者有時候也做個遺傳學指導。

所以,我就開始在知乎上回答問題嘍。

這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

等我有了錢……算了……還是不等了……沒希望了


36氪搞了一個付費專欄,把我拉去湊數,每個月要投入十個小時以上,收入還不如雞湯號知乎上發篇軟文。所以,不是想「無償」,是「有償」不了,只好「無償」。


我走過彎路

我有過空檔期,我有過失業的痛苦

我有過痛苦的經歷

同時,我看到過成功的人怎麼規劃自己的職業路線,看到過各種職業路線的可能性

那麼,作為一個佛教徒,我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讓別人少走彎路,儘可能的讓更多的人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儘可能的讓大家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而且,我不喜歡收費,一來,我願意無償分享,二來,我一直覺得,這種時候拿錢,就是在折自己的福報

就這麼簡單,所以我願意無償分享

有人說,這是好為人師

其實只要有人從我的經歷和回答中,哪怕只是獲得一點點收穫,我就很滿足了

如果你因為我的回答而獲益,你開心,我也開心

做人么,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我的回答數是贊同數的兩倍,但這不是我棄答的原因,儘管有些邀請很無厘頭,當我無法分辨提問者是不是此刻需要一些安撫,建議時,依然全力作答。
我希望我的一絲絲力量,一點點自作聰明的搞笑,都能掀起提問者內心一點小小的波瀾。

盡我認知,然後拉起一個是一個。


認真答一下這個題,

16年底開始知乎,目前70k贊,

我主要是財稅類答案為主,順便軍事史哲,


由於財稅類問題比較冷門,受眾太小,

就蹭熱度答了一些非專業的話題。


主要答題動力是:

增加自己的見識和實務能力,消除大家對稅收的誤解和誤會


生活中遇到案件適用稅法覆蓋面窄,很多東西不用就忘記了。

很多人認為稅收是洪水猛獸,那是很片面的。

回答其他類問題動力,主要是吸引關注。

同時,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我看過一篇專訪說的很好,

專訪的是會計之真神chenyiwei,

他也是在論壇上常年回答網友難題。

專訪是這樣說的:

美帝國父 本富蘭克林說過:
Two things are inevitable in one"s life,death and tax.
世界上,死亡和納稅是不可避免。

適當的財稅知識,對工作和生活十分有益。

所以,打個廣告,本答主還有有些乾貨的,而且不推公眾號,

個人資料試看,建議關注一波。 O(∩_∩)O


在私有制社會裡面待久了,總有些人會忘記我們的祖先,忘記為什麼大家可以共享一些東西,忘記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形成一個群體,分享食物,分享水,分享住所。


分享本應該是人類作為種族的天性,只是有些人在歷史的螺旋演進里迷失了自己。


像我這種人,主要是日常生活太枯燥了,所以上網秀下限刷存在感

(相關回答 為什麼我向朋友推薦知乎,但他們都不重視我的建議呢? - 知乎 )


這個問題,想來我是夠資格強答一發的

來知乎到現在,分為兩個時期,小透明期和V期

最開始是聽說這裡的老哥老姐,水平高姿勢多三觀正個個都會寫乾貨。帶著憧憬,我抱著小魚乾來了。當了很久的小透明伸手黨,我以為我在盡情的汲取知識和答主們各自的思想

但日子一天天過去,我有天突然發現,在這裡並沒有學到什麼,因為我能看得進去東西,都是在:

求同

潛意識裡我都只是在看和我三觀相符的答案,對其他的答案沒有什麼感覺,特別有反對感的還要偷偷點個反對,心裡說句,切!

這就好玩了,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只是在找世界上另外的「我」而已,或者說與我有相同點的人

小透明期,卒.

接下來發生的故事,時間線上你們都能看到了。V期的我把知乎當成了戰場,一個實驗田。以各種文風和方式,找出最適合我的那一種,讓我對自己能力比較準確的認知,我是體驗流派的崇拜者

自己愛聽愛看,經歷多,就從體驗和經歷類問題下手以一篇坑人經歷砍下萬贊和6000粉絲,不錯的贊粉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055251/answer/134755811


接下來的幾個月,除了日常生活和學習,我空餘的時間有不少都傾注在知乎上

在研究了許多大V和優質答主,和多種風格的回答之後,我得出自己精準的定位和最佳的吸粉方式

趣事+爆照

在寫了幾片高贊趣事回答之後,我發現點贊很多卻沒人關注,研究後得出:在經歷和體驗類回答,很多人是發圖不留種…呸,看完不點關注的,大家笑完就過去了,這時我的對策改了,把原來的簽名

我叫花花,陳大花的花

改成了

國服第一段子手,人美胸大歌甜

段子趣事讓更多人看我,頭像和介紹讓更多人關注我

現在的套路就比較清晰了…

作為新時代的媒體人,在知乎無私分享的目的就是實驗各種自己想做的事,體現能力

同樣的,我亦有我的操守。不污染時間線,從不搶答任何乾貨類問題,在那些問題下面,需要的是更多的專業答主

至於很多人提到的盈利問題,我個人做事不太喜歡沾錢,不缺錢花,挺有錢的。如果有天接廣告,會很明確的說是廣告,然後拿出廣告費搞點抽獎娛樂什麼的小活動,畢竟要掙錢的話,知乎這個投入收入比差太多了

說起來,知乎不該想想如何留住乾貨大V嗎?誰不要吃飯的,光知道打壓廣告和私人公眾號,為什麼不想想找個合適的辦法讓大V盈利~


在整潔的街道上散步,看到地上有一團廢紙,順手撿起來扔進垃圾桶。

需要理由嗎?不,最初的動機,就是看到地上有一團紙。你說環衛工人撿廢紙有工資,你撿紙又沒錢賺,那你為啥要撿?這……我……或許是閑的,或許是看到廢紙掉在整潔路中央難受,或許……隨便吧,反正那有一團廢紙!我有能力撿起來!於是我就撿了!

(人看到自己能做的事,就會想去做,這在心理學上有個說法,是啥忘了,哈哈哈有沒有大牛科普一下 比心.gif)

至於你說因為我撿紙之後贏得了周圍路人的讚許,就越發的走路低頭盯著地上找廢紙撿

因為道德高尚賺得了路過的迷妹的性趣,展開了一段圍繞撿廢紙的愛情

因為撿紙的動作乾淨利落被聘為專業撿廢紙環衛工,從無償到有償變成了專業撿紙工

因為撿紙的動作優美被星探抓去一夜走紅表演撿紙舞

亦或是撿紙撿著撿著掉進了臭水溝濺了一身泥

撿著撿著撞倒了個老人家賠了一大筆

那都是後話了,

最初,就是想撿個紙而已……


吃飽了撐的。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很少能有表演的機會。


謝邀

為什麼人們願意在知乎等問答平台上無償作答?

對很多人(包括我)來說,答案很簡單,為了品牌

我們正處在一個從身份社會到契約社會過渡的過程。

在過去和我們協作的主要是血緣或亞血緣(同鄉、同學)關係,現在和我們協作的主要是陌生人。

血緣和亞血緣關係,有著天然的信任基礎,個人行為由共同的社交圈背書,任何背信棄義的行為也將承擔被既有社交圈拋棄的風險。


陌生人社會則不同,人和人主要依靠契約來建立信任,眾所周知趙國不是一個判例法國家,而且司法成本極高,這也就意味著對多數人來說契約的有效性是存疑的。

當交易雙方既缺乏信任基礎,又缺少監督合約執行的監督手段,雙方就必須反覆試探磨合,尋找其他的增信方式,這個過程極大降低交易效率,提高交易成本。


高成本明顯會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1. 這時候很多人就會回到原有的身份社會中去尋找背書來降低成本,尋找親屬、同鄉、同學進行合作,但是這種方式受限於選擇範圍,性價比並不高;
  2. 另外一些人會尋找權威背書來降低成本,這就是各種代表、委員、行業協會、地方商會的用武之地,類似的MBA、EMBA、總裁進修班也是這個道理。這種方式成本較高,而且近些年頭銜泛濫,背書的價值逐漸走低。

社交媒體,就是在身份背書權威背書之外,創造了第三種增信方式:自我背書


不只是知乎,任何社交媒體,如果一個人用三年、五年、十年的時間,持續提供原創的、有價值的內容,質量越來越高,同時獲得越來越的人認可和支持。

  • 從底限來說
  1. 了解這樣一個人的成本很低,幾乎沒有人能夠常年偽裝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2. 和這樣一個人合作相當於額外增加了增信條件,用自己三年、五年、十年的堅持和投入做擔保,當出現嚴重失信的行為的時候,多了制約對方的方式。

低成本+高信用=競爭優勢

同等收益預期的情況下資本會自動流向成本更低,信用更好的地方。

  • 從上限來說

社交媒體可以說明三件事:

  1. 這是一個勤奮、堅毅的人;
  2. 這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人;
  3. 這是一個願意在沒有明確回報的情況,首先表現誠意的人。

和這樣的人合作,既是眼前的雙贏,也是未來的投資。


這個是要分階段討論的,不同的階段,答題的心態是不一樣的。

第一個階段:

我去年二月份剛來知乎答題的時候,是抱著非常樸素的心態來這裡寫答案的,那就是想回饋大家,畢竟自己在知乎上也吸收到了不少營養,我覺得不能光收穫不付出,於是我也開始寫答案。

我至今還記得獲得第一個贊時的喜悅心情,那是自己努力勞動後的收穫,第一個贊也極大地鼓舞了我的答題熱情,我開始寫第二個、第三個……第一百個答案。

然而那些答案寫完後,大都無人問津,就跟扔進大海的一根針一樣,絲毫看不見蹤影,我也沮喪過,畢竟認真寫出的答案沒人看,的確是一件很泄氣的事。

第二個階段:

我開始在知乎上找那些自己能答的題,有時也會蹭一下熱點,抖一下機靈,但是收效甚微,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題目下面的答案超過一百個,我就不會再寫答案了,因為我知道即使自己認真寫了一篇長答案,也不會有人看,畢竟有過這樣的慘痛經歷,認真寫了一下午,幾千字的乾貨答案,我以為能收穫上百贊,結果一個星期過去了還是零贊。

有很多好問題,我本來想好好寫一個答案,但當我點進去後,一看已經有二百多個答案了,我也就不會再寫了,因為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大V寫的答案才會有人看到,像我這樣關注不過個位數的小透明寫的東西,是不會有人注意到的。

第三個階段:

我很羨慕那些出場自帶二百贊的大V,也很羨慕那些能被大V點贊的答主,有些爆照美女,一篇爆照答案下來,就能有幾百上千贊,而自己辛辛苦苦寫了一百多個答案,累計贊數才剛過百。

這種情況下,是會造成一種心理上的不平衡的,畢竟勞動付出和收穫不成比例,沒有正向反饋只有付出的事情,是很難堅持做下去的,很多答主也是在這一階段心灰意冷的,尤其是那些乾貨答主,當查資料努力寫了一天的答案,最終只收穫個位數的贊時,也就漸漸不想再寫乾貨了。

第四個階段:

雖然寫的答案還是經常零贊,但我還是一直在堅持寫,直到有一天寫的一篇金融乾貨答案火了,我一口氣吃了兩千贊+一千關注者,這篇答案極大的鼓舞了我的寫乾貨熱情,有了這一千關注者,以後寫的答案就很少會出現零贊慘案了。

我開始以寫乾貨答案為導向,在知乎上繼續寫著答案,效果也不算,就這樣漸漸發展到了十萬贊、一萬關注者。

第五個階段:

在我的累計贊數還不到十萬的時候,我是很在乎自己答案的贊數的,跨過十萬這個門檻,在乎的程度也越來越低,一切隨意吧,大家高興就好,但我還是很在乎關注數的,畢竟這決定了自己寫的答案傳播範圍能有多廣。

我依然秉持著寫乾貨答案的目標,畢竟這是我的立足之本,當初自己能火也是靠乾貨答案起家的。

第六個階段:

知乎這裡是一個馬太效應非常嚴重的地方,普通用戶想要通過好好寫答案成為大V,已經非常困難了,而那些幾十萬粉的大V,每天不寫答案都能至少漲百十個粉絲。

在我的關注人數破五萬後,我的寫作思路也越來越廣了,我已經不會局限於一個範圍寫答案了,我會寫自己想寫的答案,有些答案是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有些答案是為了總結自己的學習內容,有些答案是為了寫個段子讓大家開心一下,畢竟學習學累了也需要休息,看個逗樂的段子笑一下,也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至於為什麼願意花時間在這裡寫答案,我覺得對於我來說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寫作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梳理自己思路的過程,我即使不在知乎這裡寫,也會在別的地方寫。

第二、知乎的提問機制很好,有些問題提出來,看到就有一種想寫的衝動,於是就健筆如飛了。

第三、當有一定關注量了,寫答案的反饋機制還是比較好的,一篇好的答案寫出來,會有人點贊、感謝、關注、收藏,還會在答案下寫評論,參與感比較強。

第四、我的確在知乎答題的過程中又有了新的進步,尤其是在金融方面,查資料寫答案的過程,也是自己再次深入學習的過程,理順了很多以前似懂非懂的知識點。

第五、無聊的時候寫個答案打發一下時間也是極好的,說不定還能發現一片新天地呢。

我就總結這麼多吧,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繼續補充~~


因為三大原因。

第一,只有不斷輸出才能更好地檢驗自己的存貨和整合知識與分享、傳播知識的能力。把一個道理講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不斷總結的。

第二,幫助別人能帶來一些成就感和自我肯定。

第三,提升書面表達技巧,看看別人是如何看待同一問題,增長見識開拓思路。


知乎上詩詞圈人不多,過來打開眼界的同時,也給人普及普及詩詞常識。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是對師的提醒。
但很多人說不定給他點撥一下,他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何樂不為?


推薦閱讀:

你們……有沒有……那個……什麼是什麼梗?
如何看待「秘密」這個 App?
如何全方位保護自己的隱私?
什麼樣的內容用戶願意主動分享?為什麼?
如何活躍QQ群?

TAG:知乎 | 社交網路 | 生活 | 心理 | 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