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會不會是個偽需求?

沒有人懷疑過么?比如,想想得多少年才能讓大部分人習慣放心撒開方向盤,自己低頭去玩手機處理文件?而真到了那一天,交通系統還是不是今天這個模樣?甚至私人小轎車這種東西還存不存在…以及從經濟學角度自動駕駛是否真的划算(比如要有多少個駕駛員工作崗位消失…)

&>&> 本問題已加入 人工智慧 · 自動駕駛 圓桌中,歡迎關注圓桌參與更多討論 &<&<


需求也是分類的,比如個體需求、資本需求、人類社會需求。可以看得出的是,目前關於自動駕駛技術的推進,應該是技術驅動&>需求驅動。

從個體需求上來看,短期內大眾對於自動駕駛技術更多的是處在一個噱頭當中。目前市面上進入L3級別以上的自動駕駛的消費級汽車均以ADSD系統為基礎,配備部分輔助、半自動駕駛的功能來降低駕駛員操作需求。消費者能夠接觸到的相關車型其實也不多,最入門的都是今年新款的E級、5系之類的豪華車。

但是對於資本來說,自動駕駛的意義則比較重大。按照目前的自動駕駛實現方式,以大數據、地圖功能、感測器技術、視覺識別、人工智慧等幾項主要技術協作完成。考慮到近幾年的資本增長點,從2000年初的電子硬體,到互聯網,再到移動電子設備和移動互聯網,目前手機等個人消費電子設備的增長已經到頂,資本必須尋找新的技術增長點。

而剛才提到了幾項實現自動駕駛的協作技術,無論是大數據還是地圖服務,還有視覺識別、人工智慧等都是下一波科技商業化的熱潮。對於資本來說,這幾項技術代表著科技的發展趨勢,也是下一波備受看好的增長率和回報率。所以我們能看到英偉達的股票以250%的增幅領跑2016年,這裡面和老黃關於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技術的戰略部署密切相關的。

說到社會需求的話,這裡就涉及到不同地區的文化、科技、政策等因素了。對於美國而言,現在是資本(華爾街)、技術(矽谷、底特律)均到位,美國政府也成立了自動駕駛委員會以監管自動駕駛系列問題,成員包括通用CEO、谷歌無人車子公司CEO、Uber北美總經理、LA市長等商、政屆精英。傳統的汽車強國德國的話,三大集團不僅收購了HERE地圖股份,也和Mobileye就ADSD系統深度合作,包括CES上大量展出的技術,看得出都在為自動駕駛做戰略布局。
資料參考:美國成立自動駕駛委員會 監管自動駕駛系列問題

大陸地區的話,可以看一下2016中國人工智慧創業公司TOP50,其中從事計算機視覺識別的公司佔比40%,大數據(商業智能)公司數量和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公司數量次之,分別為20%和18%左右。此外還有涉及自動駕駛的(6%),以及圍繞AI相對更專註底層晶元和演算法的、提供人工智慧方案的公司(4%)。
資料參考:榜單丨2016中國人工智慧創業浪潮中最值得關注的50家公司_億歐_產業創新服務平台

可以說,從個人角度來看,自動駕駛無非就是躺著看報紙這種誇張噱頭的東西,當然還有惜命怕死等比較基礎的感情元素。按照目前的發展狀況,傳統車企就自動駕駛的態度還是相對「曖昧」。比如大部分家用轎車只敢停留在L2級別的自動駕駛,這裡面除了成本因素之外,也有著消費者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例如進入L3級別的特斯拉autopilot 1.0系統,除了在指定路況下使用之外,對駕駛員也有諸如手握方向盤等限制,遠不及L4級別的Eye Off和L5級別的Mind off。按照目前自動駕駛級別的劃分來看,L3級別最為模糊,也最容易出現用戶濫用功能導致危害公共安全等情況發生。

所以從宏觀角度來看,自動駕駛是對政府基礎建設(路況、交通管理)、車企技術和資本配合、消費者觀念的更新的一項綜合考驗。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生產力在將來肯定會受到約束。從政府的角度來看,自動駕駛屬於人工智慧在單一、專業領域的一次先行試驗,也是對國家生產力提升、資源配置改善優化的一次綜合挑戰。

能夠在自動化這個浪潮中走在前端的國家也會面臨失業率和人員配置的問題。例如剛過去的2016年美國大選,民粹主義的勝利和英國退歐的黑天鵝,這裡面充當票倉的不少人正是因為自動化生產和全球化資產配置而失去了工作機會。

所以緊盯著什麼「女司機」、「特斯拉車禍」這種狹隘的層次來看待自動駕駛的話,那自然是一個很市井的新潮技術,吹過牛就忘了。但是上升到哲學,或者宏觀經濟學角度來看的話,自動駕駛作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先行者,第一次提出了人很有可能是多餘的這個觀念。接下來引用幾句廢話,純當總結了吧。

工作本應該有人類來完成,現在越來越多的工作開始由機器輔助人類完成,甚至部分開始由機器獨立完成。決定也本來應該由人類憑感覺和直覺作出,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決定是建立在演算法和實驗上的。在此過程中,人類逐漸變得無用和多餘,這就是為什麼世界正在發生非常嚴重的變化。

人類渴望對混亂的現實建立起理性與秩序,演算法的判斷力則是建立在計算機海量的儲存能力和迅捷無比的數據挖掘能力之上的。

在資本主義生產的鏈條中,個體人被規訓以機器為模版的生產工具,一切以高效率、準確性、低成本為衡量個體價值的標準,將所有個性化行為悉數抹去,只剩下能夠倍流程化和優化的操作步驟。

無人駕駛不需要任何慾望或者感情就能替代司機,因為按照現實世界經濟系統的設定,司機的工作就是吧人、物從A送到B,廉價迅速即可。

對於一個資本和技術都就位的東西,對於一個由全世界最聰明的一群人在努力推進的技術,我沒有理由認為這是一個「偽需求」。而自動駕駛有一個優勢是目前全世界所有技術、教育都無法做到的,即可以將路上行駛的所有車輛的駕駛水準統一在一個水平,或者之上。

安利一下自己的個人公眾號,RevUP轉速日誌(revup000)


自動駕駛不是需求,是必然的結果。

因為開車整體來說是重複運動,需要一直保持視覺分析和極速反應。這兩點都不是人的長處,同時又是程序的長處。百分之九十九的交通事故說白了就是反應不夠快以及人類因為感性因素犯蠢。

自動駕駛可以消滅交通事故,極大地提高物流效率,光是這一點就是極大的誘惑。就像互聯網消滅經銷商一樣,自動駕駛會把人的精力節省出來做更重要的事情。說白了人工智慧就是為了把沒必然人類做的事情給做了。

它將是物聯網革命性的一步。而且僅僅只是開始。


自動駕駛需求一直存在。
開車對於車主是樂趣,但不是所有車主都有時間開車。
開車的本質目的是出行。出行過程中想娛樂/工作/休息,就是請專職司機/使用專車的實際需求。在沒有僱傭專職司機的情況下,坐在自己的車裡又沒時間開車,即刻啟動的自動駕駛應該是最佳選擇


天,怎麼可能是偽需求??你知道我天天盼星星盼月亮,就盼著以後大街上都是自動駕駛小車嗎??

from一位拿了駕照幾年還沒摸過方向盤膽子極小的妹子


突破和進展往往在舊事物的盲區之外發生,因為那裡幾乎沒有阻礙。
你知道自動駕駛在什麼地方最合適?
礦區,工地。

那麼如果人類開拓地球之外的世界,那麼必定是首先使用自動駕駛技術。由於一開始就不存在 人類自己駕駛,以後發展成獨特的社區,也會成為一個全新的樣本,以後地球上一看啊呀不錯,我們還是跟著學吧。。。


至少在高速公路上,絕對有這個需求!
在幾百公里長的高速路上,真的沒有駕駛樂趣可言。
絕絕絕大多數在高速路上的司機,為了「在高速路上開車」如此簡單的任務,需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數個小時,實在是不值。真不如好好睡個覺,看個電影、聊聊天。

而且相比於城市道路的自動駕駛,高速上的自動駕駛更容易實現,路況要簡單很多。

好像沃爾沃就在研發卡車的自動駕駛。如果這個技術達到使用水平,可以省下多少老司機的工錢(開大掛的老司機,工資著實不低),物流成本會有所下降。


是真需求。
不是說現在過的好,有些東西就不需要了。比如沒有網購的時候,我們活的也挺好,但是網購徹底改變了我們。
現在雖然有人開車,但是道路擁堵,而且計程車不好打(受制於拍照,計程車司機意願等等)同時現有燃料一定有用完的一天,未來要麼節能,要麼開發新能源,或者兩者得兼。如果要節能,減少擁堵,節約打車的成本,自動駕駛真的是很好的選擇。
想像一下,在一個社區裡面,根據大數據分析,大概準備多少輛車,然後根據叫車軟體安排車,最後把人安全,高效的送到,真的很理想。又或者長途旅行的時候,可以在車裡做很多事,而不用全神貫注的盯著路況,真的很不錯。
自動駕駛完全替代人力,可能要很長的時間,但總要去開發,不開發永遠不行。即使在路上,也離未來近了一步。


來更新一下吧,有朋友在評論中告訴我說自動駕駛無非是演算法優化什麼的,再次申明一點,關於未來自動駕駛的實現可能性我是沒有絲毫質疑的。但是對於自動駕駛在現階段人和電腦同時控制著車輛在公路上行駛我有很大的質疑。
一,可靠性:在現在這個時代,iphone更新包安裝後都有可能導致設備變磚或者產生一些突發錯誤,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在了自動駕駛車輛上呢?想像下,馬路上的一批車輛在收到了更新包並安裝了之後突然抽風,這是關乎到人生命的事情,而這種事情的試錯成本是大的無法估量的,或者極端點,不允許試錯。我們的技術真的到達了這個階段了么?
二,責任的定性,當一輛自動駕駛的車輛出了事故後,到底是誰該負責任?是車主?是汽車廠商?還是那個自動駕駛的程序?


對於自動駕駛我還是這個觀點:在現階段,自動駕駛並不適合於我們。
----------原答案-------------首先實名反對現在最高贊的「自動洗衣機」舉例。
自動洗衣機是一個在自己家裡完成,自動洗衣時候沒有和他人交互,不會因為洗衣機而影響到別人的,不會引起公共安全問題。所以這和自動駕駛根本就是兩碼事。

再上觀點「在現階段,自動駕駛是個偽需求,高級駕駛輔助功能是真需求。只有當全世界都決定要強制自動駕駛時,這才是真需求。」

在現階段,大街上跑的都是人類駕駛的,那麼人類的大腦中各種突發奇想的思路就會影響到駕駛的具體實現,也就是說一切皆有可能。這時候現階段的自動駕駛無法處理這種情況,而能夠處理這些情況的就是人腦自己。同時如果再能配上一些高級輔助駕駛功能,那麼會幫助良多。但是駕駛的主動權和決策權還是在人類自己手上。或許會說深度學習,但是這種千奇百怪的突發情況在道路安全駕駛上的試錯成本是一次都不能接受的。

而如果哪一天所有的車都強制自動駕駛了,那麼就無所謂了,大家對於預定的情況都有學習的安排。那麼大家按部就班,徹底讓車自動駕駛,也就沒了問題。這時候車的決定權就全部交給了車。


其實現在汽車已經高度自動化了,車載/手機導航已經讓許多新手在路上比過去的老司機更能適應變化迅速的城市建設了。自動變速箱也極大的降低了駕駛的難度,尤其是在城市擁堵路段。此外還有定速巡航、自適應巡航、併線輔助、車道保持、自動泊車等等先進技術。目前的主要問題是路面上經常會遇到突髮狀況,一旦發生,需要快速反應。所以未來自動駕駛應該和交通體制改革並行,比如推進城市全封閉快速路建設。


始終覺得自動駕駛可以從商用開始,可以採用封閉式體系和專用道路來解決,相對現在廠商提倡的自動駕駛和非自動駕駛混合的漸變性改革可能更加適合,況且在經濟利益和高效節能以及規範化方面優勢明顯,國內火車發展以及基礎抵不上歐美,短途運力以及成本太高,自動駕駛不失為一個解決辦法。


這問題很大,探討起來,用機器學習的話來說就是很難收斂。
我們可以把問題細化——自動駕駛到底有什麼?
自動駕駛其實已經發展了很多年,最簡單來講,地鐵,飛機,輪船等交通工具都已經有了自動駕駛功能,而不同的交通工具中的自動駕駛功能定義也不一樣,場景也不一樣,需求當然也不一樣。但是他們除了能解放人的雙手之外,還具備比人視野更寬、反應速度更快、某些場景處理更合理。但是輪船、飛機、地鐵等跟汽車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們都可以跟各種指揮中心通訊,以達到更合理的操作的目的。
回到汽車這個話題,汽車其實也具備了一定的自動化功能,或者說是輔助駕駛功能,例如大家熟悉的ABS、ESP、自動擋、定速巡航。毫無疑問,這些功能為駕駛提供了便利,降低了駕駛操作的難度,同時提升了駕駛的安全性。往後面發展,更多的輔助功能,如AEB、ACC、LKA等都會逐漸在社會上普及,這些功能其實已經跟大眾觀念中的自動駕駛有一定的重合度了。同樣的也會給民眾帶來安全、便利。所以自動駕駛的發展過程,其實是伴隨著整個社會環境、技術發展、相關設施建設的發展的。
我相信現在輔助性的自動駕駛功能是強需求,固定場景的自動駕駛是強需求,但是全開放環境的全自動駕駛的需求,還沒到時候。不過未來很有可能會發展成全自動駕駛的社會,甚至只有部分路段允許手動駕駛。但是這個未來有多遠,還真不好說。


先說點不怎麼相關的:
97年5月,IBM的深藍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巴羅夫,當時人們認為圍棋的複雜性遠遠超出了國際象棋,當時電腦的處理速度也遠遠不夠,圍棋可能是人類棋類運動的最後堡壘。結果呢?阿爾法狗/Master吊打人類才剛剛過去。1997年到2016年也就20年而已,科技的進步往往會出乎意料的快,在某些領域也會出乎意料的慢(醫學領域,電池技術等)。
2005年youku剛建站的時候,我對於網上看視頻不屑一顧,在512K的ADSL小水管下看視頻就是給自己找不痛快,現在呢?家裡早就已經不看有線電視了,所有的視頻來源都是網路。
同樣看自動駕駛技術,誰能保證20年後依然是一片藍海,換句話說,沒有偽需求,只有人類沒有發覺的需求。雖然我駕駛技術還算不錯,但還是很期待20年後的自動駕駛汽車,在我累的時候,可以放心的在車裡睡一覺,到了目的地,輕柔的音樂將我喚醒。btw,自動駕駛汽車必須提供手動駕駛功能(這點要求肯定不是問題)。


物流行業是剛需,也可能最先大規模啟動變革的行業。


最理想的交通形式應該是所有車輛全部包含自動駕駛的系統,具體行為可受局部的基站/中心控制,車輛可以與附近其他車輛和基站完全共享信息。這樣就不存在「安全車距」的問題了,車與車之間的距離可以在保持時速 100km 以上的同時減少到小於一個車身長度,不同方向的車緊密地交叉通過,變道留下的空隙很快被另一輛車填滿,道路利用率達到最高,永遠不會堵車。如果可以建立過街天橋/地下通道,或者直接在臨街的大樓之間建立懸空的供行人通過的通道,或者取消人行道讓車流直接進入各種建築,就可以取消路口的紅綠燈,更高的提升交通效率。對於一名乘客來講,就是想出發的時候讓手機/自己家裡/穿戴的電子設備安排行程,然後一出門就會有行駛中的空車停下來接人,然後高速直達目的地。即使時速只有 60km,但因為完全不需要停車等紅燈也沒有堵車,所以耗費的時間就是路程處以速度。這樣大城市從一端到另一端一定在一個小時以內。大多數人會願意放棄私家車(也是自動駕駛),或許那個時候有車這個概念已經模糊不清了,也不是什麼財富實力的象徵了。

然而現在的交通模式還是路網信號燈人類駕駛員,由於人類天生的缺點(特性,比如反應慢,會出錯,有脾氣),經常會出現堵車以及事故。現在的自動駕駛還只是朝著替代駕駛員的方向努力,完全沒有觸及車與車之間的信息交流以及全新的交通模式。打個比方,高速路上一排自動駕駛汽車,如果不能交流信息,那麼必須保持 200m 車距,否則萬一前方事故,直到前車剎車才能發現。如果有範圍幾公里的信息交流,前方發生事故,前車急剎車並向周圍廣播,後面幾公里長的車同時開始減速,那麼車距即使只有幾米也是可以保證不會追尾的。


關在籠子里的鳥認為會飛是一種病?


你們不要把自動駕駛的眼光局限在代替人駕駛的方面啊,通過足夠好的系統對接,無人車完全可以當一個人用,自己出去買東西,自己幫你去接人,自己送快遞(現在國內的物流行業服務好全靠人口紅利),你可以上班的路上為他定製一天的工作流,然後回家的時候順手把買到的東西帶走。

可能有人喜歡自己開車,但總有不想自己去做的事情吧。


人們放心把衣服交給洗衣機洗也用了不少年,至今還有少數人不信任洗衣機,但洗衣機絕對不是偽需求。

人類並不喜歡手洗衣服,富人都是僱傭僕人來洗的,窮人才只好自己洗,直到有了全自動洗衣機。

所以自動駕駛也類似,只是複雜度比洗衣機高,需要的時間更長,但是趨勢一樣。

而且洗衣機已經影響了現代住宅內部設計,上下水系統,還有服裝面料選擇,裁剪設計和外觀。

自動駕駛也會改造現有的交通系統。


不是偽需求 但是個人認為無人駕駛應該只會應用在景區遊覽車等比較簡單的路況 上路可能性不大 目前的電子設備,並不是百分百可靠 IOS也有宕機的時候 造價昂貴的導彈也會射偏 不過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技術 而且以下兩點 (個人觀點)

1 如果發生事故導致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誰負責?

2 倫理上的問題 當高速遇到一個人橫穿高速路 兩個選擇 第一撞上去 第二緊急避讓 這個選擇的結果可能不是他死就是你亡 那麼如果交給機器 它做什麼選擇?
如果說上一個例子還能依據法律 那麼下面這個呢?
正常行使中 前面突然串出一個小孩 而另一車道是一個大娘 ( 比如鬼探頭 比如旁邊的車突然摔倒 ) 因為事發突然 已經不可避免的會造成人員傷亡 人類是下意識的動作,機器呢? 不論它怎麼處理 都是選擇了一個人的死亡 那麼他會殺掉誰?就像機械公敵里一樣,選擇對社會更有價值的小孩嗎?


你都敢坐武漢的的士和公交,怎麼就不能信任信任電腦?
至少人家不會主動S型加塞


人工駕駛才是一個偽需求,在你沒有車的時候,你想要的是一輛車,有了車以後你想要的就只是目的地了。沒有人想要一把電鑽,人們想要的只是那個洞。


推薦閱讀:

法國動力集中式高速列車TGV為什麼採用動力集中式而不是更普遍的分散式?
日本新幹線列車是怎樣研發出來的?攻克了哪些難題?
歐洲一些重要的國際機場為什麼不是修在首都城市?
大城市疏解人口能緩解擁堵嗎?

TAG:汽車 | 交通 | 自動駕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