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AT&T 850 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集團?

ATT將以850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其目的是什麼?時代華納如何淪落至此?蘋果為何之前也展示收購興趣?


很多人看到這個交易,都會想到 Verizon 收購雅虎,但是其實兩者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先來看看 ATT 心裡打的什麼算盤。


在基本業務方面,ATT 分成了四大板塊:商務解決業務(Business Solution)、娛樂集團業務(Entertainment Group)、消費移動業務(Consumer
Mobility)以及國際業務(International Business)。


從 2015 年財報來看,雖然商務解決業務依然佔據業績的最主要部分,其次是消費者無線業務,比例最低的是娛樂集團,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商務解決業務收入佔比從 2014 年的 54% 下降至 49%,消費者無線業務佔比從 28% 下降至 24%,娛樂業務則從 7% 上升到 17%。

(ATT近三年不同業務占營業利潤的份額情況

一旦收購時代華納能順利完成,未來 ATT 從電視和媒體服務中獲得的收入將佔據 40%。毫不誇張地說,這確實是一次根本上的業務轉型。


對 ATT 來說,這種轉型也是一種無奈。美國移動通信市場上有四家全國性運營商。從用戶規模、市場份額等綜合實力來看,Verizon 排在第一,其次是 ATT、T-Mobile 和 Sprint。競爭太激烈,去年 Sprint 還是第三。Verizon 一直是 ATT 的主要對手,當年 ATT 計劃收購 T-Mobile 超越 Verizon,遺憾被美國反壟斷部門叫停。


即便競爭已經這麼激烈,電信運營商的地位卻在不斷被弱化。GSMA 在最新發布的數字生態系統經濟效益報告中指出,2015 年全球互聯網經濟價值接近 3.5 萬億美元,但連接服務提供商(即電信運營商)的佔比只有 17%(5770 億美元),而且還在下降。

(來源:http://www.gsma.com/publicpolicy/wp-content/uploads/2016/09/GSMA2016_Report_TheInternetValueChain.pdf)

運營商的收費模式從過去的從語音、簡訊服務為主轉向流量收費為主,但由於行業競爭的原因,運營商從流量上也很難賺到錢。加上這一輪 4G 網路升級完成,ATT 和 Verizon 的無線運營商業務的增長空間已經不大,甚至出現下滑。


更可怕的是,Comcast 和 Charter 等傳統有線電視服務商也計劃提供移動無線服務。對了,還有 Google Fiber 和 Facebook 無人機互聯網接入項目。Google 和 Facebook 這些新貴比
ATT 離用戶和經濟更近,並且獲得了資本更多的青睞,市值都超過了 ATT,而且還處於上升通道。


另一方面,傳統的有線電視服務正在被年輕用戶拋棄,用戶更熱衷於網路視頻,電信運營商們也不再甘心被管道化。為了尋求新的增長點,ATT 和 Verizon 兩家無一例外都選擇了內容生產領域,這樣能夠打通上下游。


但是,ATT 現在手頭的選項已經不多。之前在競購雅虎核心資產時失敗;迪斯尼市值高達 1500 億美元,買不起;維亞康姆和 CBS 被 Redstone 家族牢牢把持。時代華納就成了少有的一個選項。


再來看看時代華納的境況。

關於時代華納,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 2000 年與美國在線的合併,當時這樁總額 1640 億美元的史上最大併購,結果卻不盡人意。收購完成僅一年後,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出現了 990 億美元的創紀錄的凈虧損,市值也從 2260 億美元急劇縮水至 200 億美元。


在接下來的 8 年時間裡,時代華納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將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有線等業務剝離。如今,時代華納早已不是巨無霸型的傳媒巨頭,而是一家提供精品內容的生產商,旗下擁有 CNN、TNT、HBO、華納兄弟電影和電視工作室等。


但就像幾乎所有內容生產者難逃的宿命一樣,以廣告收入為主的時代華納也面臨著收入結構單一、增長緩慢的困境。過去3年,時代華納的凈利潤幾乎零增長。最新一個季度收入甚至下降5%。


為了應對困境,時代華納也在付費訂閱、流媒體播放等領域做了廣泛嘗試,例如 HBO Now。對於時代華納來說,需要依靠像 ATT 這樣更大的「靠山」來維持內容生產的巨大投入,以及收入模式單一、行業變化趨勢帶來的不確定性。

(HBO NOW 登陸 Apple TV)

在收購時代華納之前,ATT 還將美國衛星電視服務商 DirecTV 收入囊中,成為全美最大的付費電視服務商。合併時代華納後的大型公司既能製作內容,又可以通過手機、寬頻用戶和衛星電視終端將內容發布出去。在傳統的無線運營商業務之外,ATT 將能向用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業務。


而對於 Verizon 來說,對美國在線和雅虎的兩筆收購,意圖更多的則是打造在線廣告業務。Verizon 曾經表示,希望在在線廣告業務上與 Facebook 和谷歌站在同一個競技場。


至於知友提到的蘋果,其實幾個月前,他們也曾經接洽過,商談併購的事情。因為蘋果也在打造自己的網路電視服務,而且已經開始做原創節目。不過那次談判沒有取得實質進展,蘋果也還在關注時代華納與 ATT 的交易。


by 紀振宇 (想和在矽谷的他聊聊?關注騰訊科技微信公眾號「qqtech」,回復「紀振宇」即可獲取郵箱)


首發智合。
併購專家解讀年度最巨交易:ATT收購時代華納! 2016-10-24 張偉華

作者 | 張偉華

來源 | 智合法律新媒體


2016年年度迄今最巨交易在昨日宣布: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將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向時代華納公司(Time Warner)股東每股報價107.50美元收購時代華納公司;持有時代華納公司股票的股東收到的每股107.50美元對價,將由53.75美元現金對價和53.75美元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股票對價構成。

股票對價的部分設置了在此類交易中常見的雙向Collars機制:如果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股票均價在交易交割日之前一段時間裡低於37.411美元,則股票對價部分將調整為1.437股;如果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股票均價在交易交割日之前一段時間裡高於41.349美元,則股票對價部分將調整為1.3股。

交易完成之後,除了拿走的現金股價部分,原來時代華納公司的股東將持有14.4%-15.7%區間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股權(視上文Collars機制的結果)。交易現金部分的融資將使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自有現金和貸款——為了這筆超級巨型交易,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已經備好了400億美元的過橋貸款承諾。

在經歷了2015年史上併購交易額(5萬億美元)和巨型併購交易數量最高峰(100億美元以上的巨型交易達到65件,500億美元以上交易達到10件,全球跨境併購交易額達到1.57萬億,占所有併購交易額約1/3)後,2016年併購交易額和巨型併購交易數量均有所下滑:截至今年9月,全球併購交易2.37萬億美元,為近三年來最低點;其中跨境併購交易額9000億美元,占併購總交易額約40%。

在ATT宣布併購Time Warner之前,早些時候宣布拜耳對孟山都660億美元交易2016年宣布的最大併購交易。如果我們算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併購時代華納這筆交易用企業價值(enterprise value)而不是股權價值(equity value)的話,這筆交易算上時代華納的債務,達到了超千億美元的超級巨型交易界限-1087億美元。

這筆交易的看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交易的邏輯

從兩家合併公司的表態來看,交易具有極強的商業邏輯。時代華納所生產的內容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渠道,將使得兩家公司極大的增強在媒體和傳媒行業的領先地位。

視頻的未來在於移動端,而移動端的未來也來自於視頻。牛逼的內容生廠商和廣泛的渠道商的結合,將有效地結合兩者長處:合併後的兩家公司將提供更多更優內容,以更為方便快捷的方式提供給終端用戶,用戶的選擇和體驗有更好的多樣性,對於廣告的定製也有了更多的優化。

交易將打通媒體內容和傳播,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Randall Stephenson的話來說:消費者一個較大的痛點在於,為內容付一次費但並不能在所有設備上進行觀看,這筆交易將解決這個問題。

從財務的角度看,這筆交易的第一年將給每股營收帶來增長,交易完成後3年里每年成本的協同效應將達到10億美元,從分紅角度看,也將給股東帶來長期的好處。


監管機構的態度

全球大型併購交易的推動來自三個主因:一是行業整合;二是獲取新市場份額;三是融資的利率低。

巨型交易帶來的行業集中和整合往往會帶來監管機構的警惕,由於全球因為監管機構反對或其他原因而撤回的併購交易達到了6920億美元。看看過去一年多全球失敗/放棄交易中如下的公司名單:長和、輝瑞、哈里伯頓、史泰博、霍尼韋爾、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中國國家電網公司……都是一些耳熟能詳,大名鼎鼎的世界級公司。

他們所放棄/失敗的交易,有的是遭受了政府稅收政策變化,有的是被反壟斷機構告上法庭阻止,有的是目標公司反對,有的是國家安全審查機構的否決,不一而足——其中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莫過於政府監管機構對巨型交易的監管加強。無論是反壟斷機構還是國家安全審查,對於可能對競爭產生妨害或者敏感行業的收購趨嚴。

儘管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時代華納公司高管對於獲得監管審批自信滿滿,認為兩家公司業務重疊較少,但是美國的政界和媒體已經發出了不同的聲音:比如特朗普就明確表示,如果他當選總統,他將不會批准該交易;退出和希拉里競爭的桑德斯也呼籲政府阻止該合併交易,他認為這筆合併交易對美國民眾或意味著更高的價格和更少的選擇。

由於交易的細節尚待進一步披露,這筆交易中關於監管審批風險的分配必然是交易談判中的焦點。


交易監管審批風險的分配

在巨型交易中,如何控制政府監管的審批風險?

(1)事前判斷非常關鍵

交易能否獲批?管理層應當謹慎評估交易可能的監管風險。

(2)做好計劃

一是交易中的合規計劃。比如在反壟斷審查較為嚴格的法域下,「搶跑」的行為是被嚴格禁止的,因此交易雙方在交易的早期階段就開始交換和競爭相關的敏感信息可能會違反的發壟斷規定,尤其需要注意。

二是交易中的政府遊說工作計劃。要聘用好相關的政府公關顧問、媒體顧問等進行協助;第三做好所謂的獲批計劃:願意剝離多少資產來獲得反壟斷機構審批?監管機構提出何種審批就超越了最大壓力承受點?需要考慮清楚。

(3)在交易文件中做好對政府審批的風險分配

是否要在交易文件中承諾採取hell or high water的義務去獲取政府審批;

在交易文件中約定好獲取政府審批機構的條件:比如在反壟斷機構要求剝離資產的情況下,所能忍受的剝離資產的最大限額等;

在交易文件中約定好政府審批相關的反向分手費,這筆交易的反向分手費的數額估計將在這一兩天進行披露,數額不會太低。

(4)做好和監管機構的積極溝通工作

在巨型交易中,要打消監管機構關於反壟斷方面的擔憂並不是動動嘴皮子的事情,還需要有實際行動:比如提出的減輕措施、尋找到潛在的合適買家。對於政府監管機構來說,不僅僅要看到實際的行動,還需要看到可行的且其認可的合適第三方買方。

(5)監管機構的態度問題

美國司法部反壟斷頭兒Bill Baer曾經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There are some ideas that should never get out of the boardroom. 有些交易的念頭壓根兒就不應當從董事會的會議室里蹦出來。 巨型交易,尤其是涉及到稅務倒置、行業排名靠前公司的合併或者涉及到國家安全的行業併購,交易的審批風險就大。

近來各國的政治動向也給全球併購交易帶來影響:比如英國脫歐之後,梅姨的上台給對英併購帶來不確定性。傳統上英國是對外投資最為友好的國家之一了,但梅姨上台後的表態可能預示著會有一定變化;比如基於特朗普的言行,市場的預期是其當選米國總統對併購帶來的影響的負面性,超過希拉里阿姨。

讓我們拭目以待這筆巨型交易的命運。

· 作者介紹 ·


張偉華,跨境併購專家,曾被Legal 500評為亞太地區最佳公司律師之一,國資委特聘「涉外法律人才庫專家」。著有《海外併購交易全程實務指南與案例評析》一書。另新書《併購大時代:資本的謀略與實戰》也即將上市。作者運營有跨境併購研究實務公眾號:Unclehome(uncleleslie),歡迎關注討論跨境併購交易中的實務問題。


歡迎跨境併購實務公眾號:unclehome
另外,剛發布的交易細節表明:反向分手費令人吃驚的小:5億美元,看來是雙方認為監管風險不大,5億雖然叫RTF,其實質就是cost reimbursement;時代華納在更高報價交易達成時需要支付的分手費17.25億美元。


ATT就是個渠道,把自己當渠道的人,去買內容是有點奇怪的。身為渠道,不是希望自己可以輸送的商品越多越好嗎?如果買了一家,那其他家還想跟你玩嗎?這道理,我一開始時怎麼都想不通。

但很快的,我想通了:別去想ATT是做什麼的,只要想一件事:這是一家產業前景面臨極大挑戰的公司,這也是一家擁有極大現金流的公司,這更是一家擁有豐厚資產的公司(光那頻譜資產就不得了了)。既然如此,花錢買一個有還有未來想像空間的公司,還有可能為公司賺錢的工具,有何不可?

關於這樁併購案,很多報導,說的都是ATT要如何善用時代華納的資源;但在我看來ATT最應該做的事,就是別把ATT的電信本業與時代華納的內容事業扯上太多關係。因為,這關係是沒有用的。

近年來全球電信業者都遇到成長瓶頸,紛紛展開各種併購,試圖尋求出路。電信業者遭遇的經營問題困境,無需多談,光一個剪刀效應就夠嗆。全世界的電信業者都是同樣的問題,即使是自詡為在未來三到五年仍可持續成長的中國電信業者,也同樣面臨已經看到的營運困境,至於其他地區規模較小的電信業者自然更是如此。不相信?去看看賣東西給電信業者的那些電信設備商這幾年有多慘就知道了。電信業者遭遇的問題,不是5G、6G、7G就可以解決的。

ATT是家認真的電信業者。相較於全球其他電信業者,ATT在新技術與新應用的動作上,都領先群雄。早在五年前,ATT的物聯網事業部門早已開始做起生意;四年前ATT啟動整體網路改造計劃「Domain 2.0」,在那個還沒有太多人理解「SDNru定義網路」的時間點上,ATT就已開始動作。三年前,5G還在應用情境定義階段,ATT就已開始著手進行5G技術測試計劃。

這是一家不能說他不努力的電信公司。

但儘管如此,身為電信業者,ATT能夠打敗這個產業的宿命嗎?單靠電信技術升級、電信服務擴充,就能夠扭轉命運嗎?如果可以,那我們就看不到過去這幾年這麼多電信業的跨領域併購案出現。

近年來大型電信業者的併購案——

  • ATT

2015年,ATT斥資485億美元買下美國衛星電視服務業者Direct TV,跨入付費電視市場;2016年,885億美元買下時代華納,跨入娛樂內容製作市場。

附帶一提,買Direct TV與買時代華納基本上是兩件事,大家別搞混了,不是看到都跟電視有關就覺得一樣。

  • Verizon

2015年,Verizon花了44億美元買下AOL,跨足互聯網服務市場;2016年宣布要以48.3億美元買下Yahoo。說實話,Verizon買的東西感覺都好軟,買那麼多Internet,而且是PC時代的Internet,這樣真的好嗎?

  • 日本軟銀

2016年,軟銀宣布以320億美元買下ARM,跨足半導體與物聯網市場。這個併購案真的是放大招,我相信沒有人能完全猜出來孫正義後面還有什麼布局。

我相信過了幾年(其實不用太久,這年頭事情變化的速度總比人醒過來的速度快),當我們回頭來看這些併購案,其中有些案子,現在就可以預言,就是一場煙花的燦爛而已。因為這其中不乏「想賣的人太會賣,想買的人太想買」的交易案,而想要與需要之間的差距,可能比我們想像都更遠。

ATT購併會成功嗎?不能免俗的,現在很多人在討論ATT併購時代華納之後的成敗機率。我想從幾個點來看這件事,這裡面,有幾件怪事,也有幾件事不怪。

首先,時代華納跟ATT在一起之後會更好嗎?

要討論這個問題,不要忘了,時代華納之前就被買過一次(正確時間點是2000年),那次,被買的金額是1640億美元,買家是AOL,是的,就是後來被Verizon用44億美元買掉的那家。當年的AOL是一家什麼公司?想想現在的Google、Facebook,1992年上市的AOL,當年差不多也是這樣風光。

而時代華納與AOL在2009年分道揚鑣,有人說這是史上最慘烈的合併案,兩家公司都因此受傷慘重。

AOL是ISP、是互聯網業者、擁有廣大的個人用戶、有網路廣告平台、有新興媒體事業;對於時代華納這樣的娛樂內容製作商而言,AOL之於時代華納,理論上來說是很好的渠道、很好的平台、很好的工具,可以讓時代華納的內容創造出更高的價值。但是我們都知道結局是什麼。

AOL和時代華納的失敗合併案,證明渠道加內容就能勝出的單純假設過於天真。

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很熟悉?ATT之於時代華納,是不是也是渠道,也是平台?所以,時代華納與ATT在一起會更好嗎?又或者,ATT會因為時代華納而更好嗎?

再來,如果時代華納不是賣給ATT,是賣給蘋果呢?

在2016年的6月份,有一個傳聞說蘋果曾經透露希望可以收購時代華納,而那時可能已經開始與ATT談的如火如荼的時代華納CEO Jeff Bewkes在接受訪問時說,蘋果只是說說而已,並不是認真的。

只不過,如果用渠道平台的角度來看,不像ATT身為電信業者還有實體基礎建設覆蓋範圍(Coverage)的限制,蘋果的iTunes的覆蓋不是更大嗎?不是更有發展空間嗎?

有媒體報導說,蘋果不買的原因,是因為考慮到跨行業別的差異太大,這不是蘋果擅長的領域。說實在話,我覺得這理由有點瞎,因為,蘋果想做的事,沒人攔得住,除非他不想做。

再說,蘋果過去一直在影音節目內容服務上遭遇瓶頸,幾乎沒有大的內容製作商想跟蘋果合作,兩邊都是習慣大口吃肉的人,怎會願意小口喝湯就算?如果蘋果買了時代華納,就有機會進到這個他一直進不去的小圈圈裡,有了可以與其他內容製作商等業者談判的籌碼,畢竟一塊肉換一塊肉,大家至少還有機會談談。

如果是蘋果買了時代華納,說實在話,那戲可就精彩了,我們可以等著看蘋果會怎麼去搞這個產業,這絕對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世紀大戲,這打開的不是潘朵拉的盒子,而是一窩滿天亂飛的馬蜂。

我相信,如果是蘋果買了時代華納,這新聞會比ATT買了時代華納更重要一百倍。

最後,ATT還有什麼戲法可變?

關於這一點,讓我再用一個久遠的故事來說。

2006年,Google以16.5億元買下YouTube。當時的時代華納CEO Dick Parsons說,時代華納美國在線也希望把YouTube納入旗下,但不會出這麼高的價格,我們不會去冒這樣的險。當時Dick Parsons還說,「YouTube 這樣的網站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有可能飛黃騰達,也有可能一敗塗地,對於時代華納來說,這絕不是一次好買賣,不過Google似乎甘之如飴。」

那個時候,沒有人看好Google買YouTube的決定,就連也想要買的時代華納也說,Google就是有錢,他們的目的就是買下所有能帶來大量流量的網站,不管是不是能獲利。

這樣的評論也對也不對。Google是有錢沒錯,也可能有點任性,但Google確實知道買下YouTube之後要拿來怎麼用。如今再回頭去看YouTube的收購案,如果不是Google買了,YouTube或許就是一個人魚泡沫而已。

同樣的,回頭來看ATT以854億美元買下時代華納的決定,ATT擁有像Google一樣的魔術戲法嗎?

有個報導說,ATT可能會推出觀看時代華納內容,免收流量費的服務,但這將可能違反網路中立性與操作壟斷問題。不過,我不認為ATT會這麼做,因為這對ATT沒有任何好處,對時代華納也是。所有捆綁式協同的想像,在這樁合併案都不應該被提出,因為這已經被證明是失敗的作法。

但ATT所擁有的龐大用戶基礎,是可以被活化利用的,大數據的珍貴之處,不再於只是數量龐大,而是可以找到一個數據應用的出海口。時代華納會是ATT大數據資產活化的出海口嗎?可以通過ATT的數據分析,為時代華納找到更精準的內容題材嗎?可以有更精準的營銷廣告搭配嗎?

當然,這只是我胡思亂想的可能,但只是要強調一點,當所有人都在把ATT收購時代華納,當成載體與被承載內容的結合時,其實我們應該鬆開被綁住的頭腦,誰說被渠道帶動的一定是內容業者?

現在這個市道,唯一怪的,就是一點都不怪的事,記之慎之。


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位置比較尷尬。

要理解ATT,你看看中國移動。中國移動無疑提供了移動時代的基礎服務。不過,我們在談論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時,談的往往是手機硬體(蘋果華為小米)、操作系統(安卓iOS)、應用軟體(微信微博地圖支付)。

在移動互聯時代,運營商其實還有更多擴展的可能,但這些可能性均被互聯網公司瓜分。

ATT之前以671億美元收購DirecTV,成為北美最大付費電視服務商,目前看情況不算太差。現在要收購時代華納,850億美元1.5個百度的體量。這一加強式切入角度如何呢?這可能是一種切入姿勢,畢竟現在的人內容消費的需求越來越高。時代華納擁有的時代雜誌、CNN、HBO都是優質內容源,與DirecTV具備整合可能。

對中國而言,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今日頭條都在打造自己的內容優勢。尤其是視頻,已經越來越受重視。這些公司也受投資人熱捧,今日頭條估值躥升到不可思議的100億美元。

而中國移動依賴原有服務,用戶增長和營收在放緩,市值也被騰訊超過。已有業務放緩後,下一步往哪走?切入移動互聯網的其他前景業務,才有更大可能性。

還有一點,如果5G在幾年後到來。在那個光速時代,現在的內容資產是否有10倍升值空間?


互聯網時代下,消費者享受內容的方式和渠道與之前有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你叫非線性也好,叫碎片化也行。
傳統的電視,電視渠道商主要是用不同的內容把一天的24個小時填滿了,好給廣告主交差(要錢)。付費用戶越大,腰桿越硬。收入也越高,有並且有年度訂閱這一個穩定的收入。
但是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用戶可以極為方便的有選擇的看想看的東西,不想看的我就不看,比如10塊錢看個冰與火之歌,但是別的我不想看,也不想付費,而這個是很容易實現的,美其名曰精準付費(我自己編的),這種情況下,你讓消費者訂閱全年權益,很可能大部分人不願意,因為事實上他們看東西比較隨機,或者說規律是,跟著最火的走。
這種情況下,廣告主也會有變化,他們可能不願意單純投一個頻道的廣告,而是願意有目的的投放,追著最火的東西投放,別的他們也不願意花錢。
新時代下的渠道,要有好的內容,才能吸引用戶,因為渠道的多樣化和用戶觀賞內容的碎片化,分散化,渠道只能想辦法去掌握內容,另外在渠道上也要創新,需要有更高效,面更廣,更豐富的渠道推送(不是精準)。


吃瓜群眾的評價就是
「好....好多錢!!!」


這是一種垂直整合。

誰越靠近用戶,誰就具有更大的優勢。
時代華納有內容,但是只有通過網路才能送過現在以電腦手機為主要接收端的用戶群。

Apple的收購意圖與之接近。

只要憑藉內容,ATT可以獲得每年數量穩定的用戶群,那麼這筆收入也不錯。


吃瓜群眾表示

時代華納有親兒子HBO

1972年,HBO電視網成立,在它出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並沒有製作播出高質量的原創節目。原創節目的出現,是純粹的競爭需要——當影像製品、電影和其他電視節目秀日益普及時,HBO電視網的獨特優勢也就遭受到了挑戰:一方面,在錄像機出現後,好萊塢的片廠把電影製成錄相帶出售的時間要比授權HBO播映的時間早6個月;另一方面,HBO電視網和對手Showtime為競標熱門電影的獨家播映權的爭鬥也非常慘烈。於是,HBO電視網將自己的出路定在加強原創能力,開始轉型。
1980年代初期,HBO電視網開始製作自己的節目。1983年,HBO推出了自己製作的第一部電影,此後,HBO開始以一月一部的速度(全國電視網的電視電影的平均製作周期是18天)製作低成本的電視電影。這使HBO不再為追求高收視率而絞盡腦汁,HBO管理層最感興趣的是「總體訂戶滿意度」(TSS,total subscriber satisfaction),即並不是多少人看了,而是那些觀看的人中欣賞這部作品的人的比率。這種政策為HBO日後製作諸如《血戰太平洋》、《兄弟連》、《黑道家族》、《慾望都市》和《六尺之下》這類介於電影和電視劇之間的全新類型劇集奠定了基礎。
進入21世紀以來,HBO電視網以更大的手筆推齣電視電影精品,2001年,HBO電視網投入1.25億美元製作系列電視電影《兄弟連》,使其成為電視史上最為昂貴的製作之一,成本幾乎是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兩倍,著名演員湯姆·漢克斯和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該劇集的執行監製。《兄弟連》不但創造了收視佳績,而且它的DVD銷售額將近1億美元,並使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向HBO電視網支付750萬美元的重播權費用。2003年,HBO電視網的系列電視電影《天使在美國》獲得了金球獎5項大獎。
2011年,HBO推出號稱有史以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奇幻劇《冰與火之歌:權力的遊戲》,第一季即大獲成功,在IMDB上收穫了9.4[2] 分的高分,獲得收視與口碑雙豐收。隨即在2012年推出第二季,2013年第三季,2014年第四季,第五季於2015年4月12日晚9點開始播出,第六季正在播出。
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已經確定將與HBO電視台再度合作,她將在電視電影《Reconstructing Amelia》中擔任女主角,同時還將擔負起該劇執行製片人的角色。
HBO將改編科幻經典《西部世界》。.

西部世界真的好好看,一個ATT提供流量,一個時代華納提供內容,買HBO會員送流量,想想都贊。


ATT 併購 時代華納集團註定是一場失敗者的遊戲。
理性併購大型企業併購之間往往並不存在 ,如果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那麼就用錢來解決,併購 。但是對於大型企業之間,花錢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是導致其困境的所在。而併購往往是為了掩蓋這種解決不了問題的困境,用壟斷市場,延緩失敗的節奏。
——所以反壟斷調查利於經濟發展,它揭示了併購的困境,給予虛偽併購致命的打擊。
人話來說, 我們會認為,一個企業併購另一個企業,這是企業理性和智囊集團充分分析了各種可能性,精挑細選,長遠戰略的結果,但實際上,它和今天中午隨意決定想吃牛肉蓋飯,還是牛頭麵條的決策差不多。
做為企業領導者,不是無限並行的超級計算機,領導者的大腦也是人腦,也是有限容量的。但是作為各種專家而言,企業領導者或者統治層就是無限並行的計算機。各種信息鋪天蓋地,粉飾最根本的困境謊言,不暴露則已,暴露了往往更快的遭受致命一擊。
這一場併購的策略目標的理論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會各自會陷入困境的本因依舊存在,無法在合併後被解決。

用戶在互聯網和計算機時代的粘度是0~ 或者是8無限大的, 卸載和更換遊戲軟體,APP,網址,即時通信工具,等幾乎是秒換。各種計算終端,從PC,筆記本,手機輪番更換。(當然中國軟體界這種全家桶除外)
所以在IT,互聯網業界的大型併購認為會築起一道圍牆或者門檻,迫使用戶留在城牆內,但事實往往與願景背道而馳。
上一秒似乎難度無限大,8高成本,下一秒,大規模用戶 0 成本的都跑了。
或者,反其道,似乎很容易拉過來用戶,但是用戶就像猴皮筋一樣,稍微降低點成本,又彈回去了。
ATT 併購 時代華納 是老頭子策略, 決策者認為「他們「」依賴並無法擺脫的「產品」就一定是新一代的消費者們也需要的。
但是,這是一廂情願,正如同父母認為孩子必將走自已走過的成功道路,事實是,就是同一條路也會存在問題。
他們認為會留下的,會瞬間跑掉,他們認為會被拉過來的,依舊會粘在原地。
「資源」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關鍵因素,但決定勝負的是企業中的各種大小團隊和搭建團隊的領導者。
而不是一個口號和目標


特朗普:媒體用盡辦法打壓我的選票,打壓美國民眾的聲音。ATT正收購時代華納以及CNN,如果我執政,作為我對抗權力架構的例子,我將不會批准這項收購,因為這會讓權力過於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拋開價格,單看商業戰略,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交易。
很簡單,本身就是資源、優勢互補的二者結合在一起,實現制播一體化競爭能力更強。前者掌握分發渠道,擁有海量終端用戶,後者具備足夠優秀的內容製作能力,基本具備壟斷市場的實力。
這個價格應該不能用「淪落」來形容,對比下默多克此前的報價就知道了。



川普在葛底斯堡的演講說了,他上任後會阻止這筆收購。但是無奈已經晚了,川普也可能選不上總統。
看著這些作為意識形態領域導向器的傳統媒體一一被資本裹挾,還有作為新媒體媒介的谷歌、youtube在這次大選中對希婆和川普的差別對待……………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180975


「視頻的未來是移動,移動電信的未來是視頻」——ATT聲明。

美國電信巨頭電話電報公司(ATT22日宣布,將以854億美元(約合5777.65億元人民)現金加股權的方式收購時代華納公司。如果這個併購案能最終獲批,將成為年內全美最大併購案。這個新聞一宣布,瞬間稱為全美甚至全球財經媒體的熱點。

ATT收購時代華納還驚動了希拉里和特朗普。兩人在異常激烈的大選「廝鬥」中抽出時間,分別發聲明對這樁收購「潑了程度不等的冷水」。

看來,這次ATT和時代華納的確搞了個大新聞。

財小鯨一向喜歡大新聞,今天跟大家談(八)談(卦)這個據稱是今年全美最大的併購案的內幕和前景。

三人小飯局「搞定」大收購

在這樁收購案中,有一個名字不經意間被頻頻提起,就是皮特·切寧(Peter Chernin)。


那麼,切寧是誰?


新聞集團知道伐?就是鄧文迪前老公默多克的那個新聞集團。切寧曾是新聞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全球傳媒業大佬默多克的得力助手,也是在默多克身邊呆得最久的外姓高管,在新聞集團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切寧在新聞集團時,甚至將新聞集團「太子爺」拉克蘭·默多克排擠出局。切寧還是很猛的,非常猛。


切寧能把老闆的公子踢出公司,靠的不是勇氣,而是實力。


切寧1989年進入新聞集團,後來全權負責集團基於好萊塢的電視電影業務,這些業務是新聞集團最主要的利潤來源。《泰坦尼克號》、《貧民百萬富翁》和《X檔案》等大片和熱劇都是在切寧掌舵新聞集團時搞出來的。


所以,切寧深諳公司運營之道,而且對娛樂、傳媒業的發展趨勢眼光精準。


2009年切寧離開新聞集團,創立了切寧集團(The Chernin Group),其控股的公司橫跨電影和電視製作,同時擁有多家高科技公司的股權。2014年,ATT與切寧集團(Chernin Group)共同推出了風險投資媒體業務Otter Media,旨在面向千禧一代推出流媒體視頻服務。

今年8月初,切寧和ATT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蘭德爾·斯蒂芬森,以及ATT的另一個高管一起在馬薩諸塞州的Martha』s Vineyard吃了頓晚飯。

晚飯期間,切寧開啟「三寸不爛之舌」,就行業宏觀趨勢給斯蒂芬森上了「一堂課」,順帶著「安利」了一下時代華納對ATT的重要性。


切寧的觀點不僅讓斯蒂芬森腦洞大開,還把斯蒂芬森變成了自己的「迷弟」。斯蒂芬森在周日的採訪中,仍對切寧在收購案中的「功勞」「念念不忘」。「切寧是第一個讓我意識到時代華納『寶藏』的人。那一刻,我開始意識到,ATT和時代華納這兩家公司是可以一起工作的。」 斯蒂芬森說。

事實上,切寧在「遊說」 斯蒂芬森之前,已經跟時代華納CEO傑夫·貝克斯(Jeff Bewkes)的心腹見過面了。兩人可能已經就兩家公司的合併交換了意見。


三人「小飯局」後,斯蒂芬森和貝克斯兩個一把手又吃了頓飯,正式敲定了收購方案。


隨後,收購案迅速推進。為了保密,談判的早期階段,兩家公司知曉這個收購案的人不超過8個人。ATT還給收購案起了個代號「lily」,時代華納的代號是「rabbit」。


兩個月後,10月22日,ATT宣布收購時代華納。ATT將以半數現金、半數股票的方式,按照每股107.50美元的價格收購時代華納。交易完成之後,ATT首席執行官蘭德爾·史蒂芬森(Randall Stephenson)將擔任新公司首席執行官;時代華納首席執行官傑夫·比克斯(Jeff Bewkes)則將在交易過渡期後離職。

渠道與內容抱團取暖

ATT主導的這出收購,會使公司的債務高達2000億美元。而且,15個月之前,ATT才以480億美元的價格併購了DirecTV 。

ATT「燒」起錢來也是很任性的。

ATT這次「任性」收購的時代華納是全世界有名的傳媒巨頭,旗下擁有HBO、DC娛樂、華納影業、CNN、TNT、TBS等品牌,同時還與CBS共同擁有CW電視網。一句話,是一個巨無霸集團。


時代華納版圖

時代華納旗下電視台

ATT收購時代華納將成為自2011年康卡斯特收購NBC環球以來,內容和分發渠道之間最大的一次聯姻,而合併後公司也將成為康卡斯特的重要競爭對手。

對ATT來說,這筆交易可能會幫助公司找到新的增長領域,目前公司的核心無線業務已經飽和,其市場份額使得公司幾乎沒有空間進行收購。ATT早就已經採取行動轉型,去年以485億美元收購衛星電視供應商DirectTV,開啟了由渠道商向媒體巨頭轉型的第一步。

分析人士表示,ATT收購時代華納後,即使不考慮協同效應等因素,公司EPS預計增長8%。

此外,收購還會增加ATT的除股息後的自由現金流。到2018年,ATT自由現金流預計將增加30.4%至82億美元,同時,每股盈利將可能增加1.12美元,如果不合併,將是1.04美元。


此外,考慮到時代華納更快速地擴張速度,合併完成後ATT的年收入也將隨之上漲。數據顯示,加上時代華納,2018年, ATT的年收入增幅為2%,若沒有收購時代華納,這一數字為1.5%。

對於時代華納來說,進行合併交易的背景是,當前付費電視分銷商正掀起整合熱潮,而且越來越多的觀眾放棄了價格昂貴的有線電視套餐而轉向更加便宜的在線流媒體服務,媒體公司因此面臨擴張或者和規模更大的實體合併的壓力。

所以,這個收購對雙方來說是雙贏的,這也是能迅速達成協議的原因,因為兩家公司都看到了「聯姻」所帶來的巨大的、獨特的可能性。ATT強調這是一次視頻、內容、移動電信服務的聯姻。「視頻的未來是移動,移動電信的未來是視頻」,ATT在聲明裡指出。

收購前途有點小「搖擺」


ATT收購時代華納的消息公布後,美國「朝野」震動。

特朗普22日在葛底斯堡發表演講時明確表示,如果他當選總統,將阻止ATT和時代華納合併,因為「它會將太多的權力集中到極少數強勢人物手中。」


23日,希拉里競選團隊表示,對消費者來說,有競爭的市場才是良性和健康的。在更多信息披露之前,現在對該併購案下結論為時尚早。希拉里認為監管部門應認真審查該案件。

ATT的CEO斯蒂芬森很樂觀,他認為,併購審批不會有什麼困難,這次併購是產業鏈上下游的併購,ATT併購的是一家「供應商」,而不是競爭對手。所以,此次收購不應該引起反壟斷擔憂。

有分析人士表示,考慮到此次併購規模,監管部門肯定會認真審查。之前與此類似的併購案件——美國電信運營商康卡斯特公司垂直併購美國全國廣播環球公司曾獲得有條件通過,而ATT與時代華納不同,目前並非美國市場上兩家最大的付費電視提供商之一,此次併購獲得監管部門有條件通過的可能性較大。

瑞士信貸分析師則認為,當前的監管環境將給該併購案帶來很大不確定性。這個案子很可能會陷入漫長的反壟斷審查程序之中,最終兩家公司很可能會暫停此次併購。


大肆購買內容版權這種大家都能幹的事情,難以發揮太多1+1&>&>2的協同效應,總體不看好。這裡關鍵在於,買了版權之後怎麼做?之前很多互聯網公司也買視頻內容,你有內容、我也有內容,而且當代UCG內容、新的優質內容層出不窮,和現有的各種資產搭配仍然沒有清晰地差異化措施,那麼獲取時代華納也只是多了一份過去時代曾成功過的資產而已。

時光長河浩浩湯湯,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影響變化的因子還會在未來不斷增加。5G來臨,854億變成85億也未可知。這一個創新的時代,這麼大體量的併購只會遵循大規律,創造新價值的併購會得到正回饋,不創造新價值的併購則將沉寂無聲。

運營商加強B2B業務的創新,進行「信息化+」的業務可能更加有效,例如利用光纜管道資源、BI數據分析平台、視頻攝像頭等既有資產切入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產業,在unbank、semi-bank區域國家利用覆蓋區域的通信網、SMS/USSD操作快速提供Mobile Financial Service等服務,才是有差異化的競爭。


路鋪好了要跑車,電信管道和喬布斯的軟硬生態都建設完畢後就要上內容了,內容是戰略的最後一塊拼圖,大家有了快到停不下來的網速,一大堆iphone,對內容的饑渴更加強烈!對華納來說未必不是一個好生意,賣個好價錢的同時得到一條最優質的高速路,以後都是自家人,走自己的路,讓其他影視公司競爭去吧!


移動互聯網戰略最開始由電信業發起,但最後果實完全被計算機業吃了,這次收購表明電信業還在做最後的掙扎,不甘心只做管道。在內容和傳媒這條路上,傳統企業確實有一定優勢。


這樣高價格的併購等過幾年再來看看就是個笑話。


希望千萬不要又變成外行領導內行,弄廢了華納手裡的那麼多ip。。。


無恥的壟斷。
2年前,ATT合同到期,不但不給折扣,還說要漲價。市場上能選擇的網路供應商本來就不多,DIRECT TV還是ATT家的。無奈轉投TWC。
現在TWC也給ATT了,真TM的火大,這種明目張胆的壟斷美國司法部居然能通過?!
WTF!!


推薦閱讀:

什麼是槓桿收購(LBO)?
合併與收購的區別是什麼?
併購重組中,被併購方賣掉公司成為小股東,同時還作出業績承諾,這是為了什麼?
投行在併購業務中是如何讓潛在投資人競爭的?
投行的併購部門和四大的併購部門有何區別?未來幾年的前景分別怎麼樣?

TAG:互聯網 | 美國經濟 | 企業併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