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具有「求也取也」這個釋義的是「索」還是「?宀索」(U+21A61),這個字是麥韻還是陌韻?

已知「索」字作為「繩索」釋義時,使用蘇各切,心母鐸韻,這是「索」字在粵語里sok3音的來源。

求香港粵語中「索」字在表示搜索、探索、索取這類釋義時出現saak3音的來源,查閱韻典網、小學堂及康熙字典,暫時沒能得到合適的答案。又發現有「 」(?宀索)字,異體字字典網站看得不太明白。

現問:具有「求也取也」這個釋義的是「索」還是「 」(?宀索),這個字是麥韻還是陌韻,即「索」字粵音saak3的來源


謝邀

從反切上看,似乎是對岸網站歸錯類了?
山責切入麥二是沒問題,不過山戟切應當入陌三,類推廣州話sik1。


謝題主邀。
《切韻》/《廣韻》:索,蘇各切是唐入。索、「?宀索」 ,所戟切/山戟切是庚三入,所責切/山責切是耕入。
《原本玉篇殘卷》:索,蘇各反是唐入,所格反是庚二入(後圖即爲殘卷的截圖)。
《宋本玉篇》:對索字收了兩次,收在部首索部的索字,反切是先各/所格,應該是沿襲玉篇本來的讀音。收在另一部首的索字,應該是新增的重複字頭,搬了廣韻的蘇各切/山責切。對「?宀索」字,則收了一個奇怪的反切式白切,這個式白切可能對應於廣韻的所戟切,其反切規則可能是相當於在韻圖體系裏莊章已經合併成照母的基礎上用照三上字拼庚二入。
《經典釋文》:西各1/息各1/息洛1/桑洛2/素各1/素洛3/悉各17/悉洛1/悉落1/素1/色白10/色百4/所白20/所百8/所伯2/□1。也是唐入與庚二入。
就是說,在繩索的意義方面,自然就是讀唐入。但在搜求的意義方面,玉篇-釋文體系裏讀庚二入,切韻系韻書讀耕二入或庚三入。這相當於是兩派很相近的音系在具體單字上偶然出現了口音性質的單字定音差異。
至於字形方面,「?宀火又」和「?宀索」其實是都用了「宀」的「偏旁黨」。「?宀火又」在後來寫作「叟」,再加手旁得到「搜」。就是說,「?宀火又」「?宀索」即「搜索」,是「偏旁黨」現象。即,這個搜求意義的寫爲索、「?宀索」都可以,關鍵是讀音要讀二等。
至於現代北京音爲甚麼不分讀索的一二等兩個音義,則是後來的演變了。按中古的切韻-玉篇-釋文體系,這兩個意義就應該分讀一二等的。其實就像穫獲本來也是這樣的一二等關係,在北京音裏也剛好合併了。


索字作「求也取也」之意的時候,其含還是 索 字,而非」(?宀索。據古漢語詞典中第三意求取之意。

《韓非子》-孤憤篇中:求索不得,貨賂不至。 《莊子 外物》中 :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此二例子雖近「尋找,探求」 不過按照古文人的引申,是可以作為「渴求,索取」之意的。

而香港粵語索字讀法多變可能是各代的傳承與取捨。

漢代楊雄《揚子法言》:「擿埴索塗,冥行而已矣」者,音義:「擿埴,他歷切;下宮職切。塗,山責切

北宋《廣韻》則又有變化:盡也,散也。又繩亦姓出燉煌蘇各切,又所戟切,六。

而清《康熙字典》中又捨棄了所戟切:【廣韻】蘇各切【集韻】【韻會】昔各切,$音盻。

還有在某些方言中,索山啦切。

就歷代各種地域融合交匯,音種產生諸多變化。而香港又多懶音,故同字不同音,老一輩的使用者口口相傳來的多音,在近代香港人慣用懶音的時代慢慢乳水交融,有的消失,有的訛用,有的多用了。

至於韻部,索字即並存兩韻之間,又無諸文獻證其化用,就隨便把他當為兩韻任一韻即可。


上古索是鐸部字。在中古,鐸部二等字主要讀入庚陌,所以山戟切(陌韻)更合規律。不過宋代庚陌、耕麥已經亂掉了,所以有山責切(麥韻)也不奇怪。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漢語中很多以 uan/üan 結尾的音,都有「圓」的意思?
表「等候」義的「等」的本字是「待」嗎,為什麼?
京劇韻白的聲調調值是多少?崑曲呢?
唐朝的時候詩歌的讀音是哪種方言?
如何正確誦讀律詩?

TAG:音韻 | 訓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