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個我覺得還挺有腦洞的問題哈,未來人類的科技會不會止步不前?

最近這兩天阿爾法狗挺火的,不少人都開始想像未來機器人統治人類的那一天了,可能是我書讀的不多所以一直都有一個疑惑就是未來科技會不會滯緩甚至是到了某一階段就永遠止步不前了呢?因為我覺得現在的人被科幻電影和一些科教片影響挺深的,未來也許不會有蟲洞沒有星際迷航也沒有機器人遍地跑呢?

——一個文盲的小小疑問


謝邀。當然有可能。不但有可能停滯,還有可能倒退。參見怎樣看待天涯網友 資水東流 的技術停滯的文章? - 袁嵐峰的回答和未來一百年,可能出現哪些改變世界的發明? - 袁嵐峰的回答。文明升級靠的不是漸變而是突變,沒有可控核聚變大家都要掛掉。

梵高《星空》下面是資水東流相關的幾段原文,見技術大停滯第三版(由於博客字數限制,新開一文繼續連載中):

7 寂靜星空所隱含的恐怖前景
7.1 大寂靜和費米悖論
7.2 細思恐極的三種情景
   7.3 宇宙大篩子
   7.4 一根小火柴

8 反思和總結
   8.1 復活節島的悲劇
   8.2 冷靜不代表悲觀
   8.3 研發需要範式革命
    8.3.1 從中心極限定理和大數定律說起
   8.3.2 現行科研體制的弊端

7 寂靜星空所隱含的恐怖前景
上面論述了這麼多,可能很多人仍然認為,技術大進步的停滯,你有證據嗎?在國觀第一版帖子中,很多從事技術工作的網友給出了各自領域的類似結論,但這些觀點可能文科類畢業的網友難以理解,因此,再給出兩個間接證據。
  第一個是歷史上的,古代中國文明的停滯。
《全球通史》上談到,古代中國文明所處的地理環境很特別,西北的沙漠,西部的青藏高原,西南的熱帶密林,北部的冰雪苔原和東部的大海,讓中國文明和其它同層次文明很難進行大規模交流,相比之下,地中海和印度洋周邊的交流就頻繁得多,因此,古代中國文明和其它各大文明的隔絕程度在亞歐大陸上首屈一指,導致中國文明和他們之間的差異遠大於其餘文明彼此之間的差異(滅絕的美洲文明除外)。
從原始社會到古代社會的轉換過程中,農業,馬匹,車輪,冶金,文字所代表的第一次技術革命,把人類從蒙昧時代解放出來。而古代中國文明,尤其是秦漢以後的中國文明,在東亞區域內遙遙領先,中國文明很早就進入了一種技術停滯時代。1000多年的歷史中,由於中國文明所固有的結構特點,中國文明始終沒有開啟大航海時代和工業化大門。空間極限和技術停滯最終導致唐代中期以後,中國文明開始陷入馬爾薩斯困境,治亂循環一再出現。按照一位網友的說法,技術停滯以後,緊接著的是技術擴散,周邊的蠻族在軍事技術上縮小了與中原王朝的差距。因此,唐朝以後的蠻族政權,其戰鬥力和難纏程度遠超之前的匈奴和突厥。
細讀歷史會發現,唐以後的歷代政權,都在加強農業化和中央集權制度上力度加碼,滿清的僵硬科舉制和軍機處就是最後的產物。收盡天下之權和財,階層固化,確保中央穩固,這和近代技術爆炸的理念是背道而馳。如果沒有外來介入(西方擴張),中國文明會被困死在自己的範式牢籠中,直至農耕環境徹底崩潰為止。

 第二個是空間上的,從費米悖論推導得出的。
   1950年,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宇宙中存在技術遠遠超出人類的外星智慧文明,那麼,為什麼我們還未能觀察到這種超級文明?這個問題現在被稱為費米悖論。
  過去半個世紀,大量的觀點被提出來解釋費米悖論,最近國內比較有影響力的是劉慈欣的「黑暗森林」理論。
 個人觀點是技術進步並不是大眾所認為的加速進行,可能某些技術門檻過高,導致絕大部分文明無力越過,無法進行星際航行。

7.1 大寂靜和費米悖論
來做這樣一項粗糙的估計:銀河系直徑約為10萬光年,一個高度智慧的文明,即使以千分之一的光速的速度飛行,也只需要一億年即可橫穿銀河系,這個時間遠小於銀河系的年齡(100億年)。因此,比人類早出現的智慧文明,如果向外傳播的話,到今天應該早已遍及銀河系甚至整個宇宙了。
其中一個可能的實現方式是馮·諾依曼自動機,一種可以自我複製的機器:外星文明向外發射許多微型自動機,遇到合適的環境比如行星和衛星,彗星等後降落,採集原材料並製造出下一代自動機;然後以降落點為出發點,繼續向外擴張。這樣的自動機如果有5%的光速,在50萬年內就可以探測完銀河系大小的星系。如果銀河系內有文明比地球領先哪怕50萬年,人類也應該已觀察到該智慧文明。
  到今天為止,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已經取得長足發展,在太陽系以內,所有行星和多個重要衛星都有飛船去勘察,對於小行星和彗星人類也發射過專門的探測器去進行研究;對太陽系以外的星體,人類一直在聆聽來自它們的無線電信號;人類甚至可以直接用望遠鏡觀測比較近的一些恆星,從恆星的光強和光譜中發現繞它們運行的行星,分析行星的大小,結構,大氣成分,表面溫度等信息。所有這些搜尋行動至今都沒有發現外星文明的跡象。
  用一位科學家的話說,宇宙充滿了大寂靜,幾千年來人類不斷通過各種手段都未能發現其他外星文明,感覺浩瀚宇宙就像一片大荒原,除了人類,啥也沒有,一片寂靜;
  稍微按常理推想就可發現這樣大寂靜的現象是非常不合理的:地球產生地球文明的條件並不苛刻,時間也不長,宇宙那麼大、產生的時間那麼長,怎麼可能只有一個地球產生了文明?從概率上來說,這是極不可能的,整個宇宙人類一枝獨秀的概率無限趨近於零。

7.2 細思恐極的三種情景
費米悖論有多種解釋,其中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是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觀察能力。
為什麼無法觀測到外星文明蹤跡?因為人類太弱小。很多人認為人類科技文明才大約300年歷史,而具備稍好觀察能力也就是幾十年的時間。宇宙如此之大,這麼短的時間段內,觀察不到蹤跡是很正常的。畢竟人類文明才能初步到達大氣層以外,所能具備的觀測手段在宇宙層次可能極其原始。
但反過來想一想,人類可能因為手段有限沒有發現外星人,但為什麼外星人沒有發現人類?或者說,為什麼外星人沒有毀滅地球人類?
目前公認的地球最早文明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距今大約5000年歷史。如果存在大量能夠自由航行於恆星際的文明,他們的觀測手段應該遠超目前人類的技術水平,在5000年的信史中,為什麼沒有外星人或者外形探測器的造訪記錄?人類可以鄙視古人的技術水平,但不能低估古人的智慧,古代文明只是技術積累有限,古代人的大腦和思維能力可並不比現代人差。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並沒有留下遵循理性規則的記錄,表明有外星文明的存在。
有網友把這歸咎於「動物園保護計劃」(地球被外星人設定為動物園)。認為所有的外星文明都能遵循同樣的規則,只是一廂情願的美好設想。
而費米悖論的另外一種流行解釋,就是能夠存在文明的行星很少。
美國天文學家法蘭克·德雷克(Frank Drake)於1960年代在綠岸鎮提出的一條公式,用來推測「可能與我們接觸的銀河系內外星球高智文明的數量」。德雷克公式
N=Ng×Fp×Ne×Fl×Fi×Fc×FL
意思為:
銀河系內可能與我們通訊的文明數量=銀河系內恆星數目×恆星有行星的比例×每個行星系中類地行星數目×有生命進化可居住行星比例×演化出高智生物的概率×高智生命能夠進行通訊的概率×科技文明持續時間在行星生命周期中占的比例。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少學者認為地球是一個特殊存在,類似地球這樣的存在可能在宇宙中獨一無二。也就是說,德雷克方程的前面幾項相乘後,數值小到微乎其微的地步。但最近天文學的進展給了這種觀點致命一擊。
NASAa€?s Kepler Mission Discovers Bigger, Older Cousin to Earth
北京時間7月24日凌晨0點NASA公布了一則消息,天文學家確認發現首顆太陽系外位於「宜居帶」上體積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代號為「開普勒-452b」),這是人類在尋找太陽系外「第二地球」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開普勒-452b」的發現使已確認的系外行星數量增加到1030顆。
天文學家表示,迄今發現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名稱為Kepler 452b,這個跟地球的相似指數為0.98。這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接近地球的「孿生星球」,有可能擁有大氣層和流動水。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開普勒452b上面有生命,因為開普勒望遠鏡只負責照相,沒有辦法近距離觀測行星,這需要後期技術手段跟進,可能需要把工具送入軌道內。
首先要說明一下,發現這東西的望遠鏡叫開普勒,以「掩食法」搜尋系外行星,在2009年發射之後發現了上千顆系外行星,幾乎把已知的系外行星數提升了一個量級。必須指出的是,「掩食法」只能搜尋宇宙空間中極小的一部分區域,掩食法能發現的只是行星軌道平面正對著地球的那一小部分,並且對於恆星光照強度還有很苛刻的要求。但就在這麼小的區域內,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開普勒望遠鏡只工作了幾年,掩食法確定一顆行星很耗時間),在距離地球並不遙遠(考慮宇宙
尺度)的距離內,就發現了大量的行星,其中有不少行星和地球所處環境類似(除了上面提到的開普勒-452b,還有Kepler-186F等)。
可以合理推測,如果時間更長一點,或者在掩食法所不能觀測的區域內(成百上千倍於可觀測區域),潛在的合適行星數目會是一個天文數字。
地球的特殊性在持續下降中。

讓人細思恐極的第三種情景,外星探測器在哪裡?
如果說資本原則在所有文明中都存在,載人航行經濟上很困難,那麼無人探測儀器成本應該很低。人類載人航行只能夠到達區區38萬公里外,但旅行者1號已經到了地球外200億公里。短短几十年,人類前前後後已經發射了很多探測器。
首先表明本人對宇宙文明的一些基本觀點:
  1 宇宙是平庸的,宇宙太大,恆星繁多,絕對不單是地球能進化出文明。
  也許有人說地球軌道離太陽近10%,或遠10%,人類都要滅絕,因此人類文明很特殊。但個人認為,不能用現在人類的身體結構來認為其他智慧生物的身體結構應當與人類類似。在其它種族認為惡劣的條件下,進化出來的智慧物種應該是適應其環境的,他們反過來可能認為地球很惡劣。
  2 智慧生物的認知能力應該可以輕易的區分自然和人工。
  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人(即使是未開化的原始人或未曾見識過現代文明的人)在原始深林里走著,忽然撿到一塊手錶,看到指針在有規律的轉動,一定知道,這塊表不是天生的,不是大自然構造的,一定是某個智慧人創造的。同樣,人類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區分其它智慧文明的造物,而其它智慧文明,絕對可以判斷人類發射的造物不是天生的。
  3 任何文明都有探索的慾望。
  外星智慧生命或許已經由於自己的原因導致了毀滅。這些原因可能包括核戰爭,生物恐怖主義或者文明的逆向淘汰。但就算如此,他們的一部分技術成果應該還會保存下來。這並不是科幻,而是現實。事實上我們人類已經這樣做了:即便有朝一日人類作為一個種族徹底滅亡,我們至少還將有5個人工探測設備遊盪在星系之外,述說著曾經的人類文明的故事
  人類文明在未來肯定會繼續向宇宙發射探測器,數目還不會少。
  宇宙天文數字的恆星,天文數字般的文明,只要能進化到比人類目前這個技術水平高一籌,發射成本大幅降低,發射的探測器數目會把宇宙塞滿。
那外星文明為什麼不見蹤跡?

7.3 宇宙大篩子
美國學者Robin Hanson對於費米悖論做了深入研究,寫了一篇關於宇宙智慧文明的論文《大篩選,我們在其中走了多遠?》。大致意思如下:從宇宙的外觀上看,宇宙處於大寂靜(Great silence)狀態,沒有發現任何生命和文明的跡象。由此可以推知,能夠在宇宙中大規模擴散從而長久延續下去的文明極其稀少,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那就有一個推論:
在宇宙中的無生命物質和可持續擴散的智慧文明之間有一個巨大的篩選機制(Great filter,也有人翻譯為大過濾器),智慧文明通過這個篩選極其困難。可能有許多層篩子,比如進化出可複製的細胞是一層,製造工具是一層,避免核戰爭毀滅是一層等等,作者列出了九層可能的篩子,逐層進行了分析。
大篩選,像自然篩選一樣,人類之所以無法發現其他文明,一個更合理、更可能的解釋是某個篩子特別難過,能夠通過的宇宙文明將變得極少,絕大部分文明都在此處折戟沉沙,所以人類也就至今未能輕易發現其他外星文明。
  個人認為,文明層次的劃分可以用群體能到達的距離來標記
  第一級,原始層次,個人體力所能到達的距離大致為100公里,典型就是原始社會
  第二級,藉助初級工具所能到達的距離,最遠為行星直徑,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做到了這一點。這也是農業社會的極限
  第三級,藉助化學能引擎所能達到的距離,最遠為行星所在的衛星,1969年人類做到了這一點。
  第四級,自由航行於所在恆星系內,人類目前還無能為力。
  第五級,恆星際航行。
  人類目前可以說是達到了第三級,傾其所能,藉助化學火箭勉強能到達火星,但其它行星是無能為力的,飛出太陽系更是遙不可及。
  理論上,只要人類能達到第四級,即使最終被困死在太陽系內,但發射無人探測器的成本將會很低,人類在宇宙中會留下大量的痕迹。
  其它文明也一樣。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宇宙如此寂靜?
  個人認為,從目前的理論儲備,技術水平和複雜度發展趨勢來看,難以通過的篩子就是從第三級文明躍進到第四級的關鍵技術:可控核聚變。
考慮到宇宙中的資源分布(絕大部分是輕元素),任何文明在認識到恆星發光原理後,可控核聚變都是解決能源和動力的理性選擇。
可控核聚變的意義無論如何敘說都不過分。
  一方面,任何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的文明,理論上獲得了幾乎無限的負熵流,即使技術層次上沒有再度發生質變,也可以近乎永遠的生存下去,到達此階段的文明,發射無人探測器的成本會變得很低,在近乎無限的文明延續時間裡,最終發射的探測器數目將會達到一個驚人的地步。
  另一方面,如果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文明的航天推進技術就有可能發生質的變化(這也是現在所謂的新能源所不能做到的)。錢學森在幾十年前就指出,有了可控核聚變,宇宙飛船的航行速度將會大大提高,恆星系內航行將變得很容易。人類將會成為真正的第四級文明。而任何能發展到第四級的文明,骨子裡都不缺乏冒險精神,如果有了可控核聚變技術,相信會開始建設恆星際飛船,即使是一去無回,但可控核聚變技術使得生態自循環系統成為可能,飛船能夠維持上萬年,有人探測器將會一代代的出發,飛向茫茫星空。
  如果這樣的話,星空絕對不是現今看起來那麼寂靜。

7.4 一根小火柴
  人類文明到達現今這個程度很不容易。
  三十億年前,原始海洋中出現了第一個可複製自身的有機分子;
  三億年前, 動物從海洋登陸;
  三百萬年前,古猿人笨拙的走下樹木,靠著雙腿蹣跚向前;
  三萬年前,原始人類開始嘗試著播種,試圖把太陽能固定下來;
  三百年前,牛頓第一次系統的描述科學,瓦特準備改進蒸汽機,
  地球文明通過了一層又一層的篩子,
  1969年,在土星五號火箭的轟鳴聲中,人類認為星空是那麼的近,人類是天眷種族。
  但人類現在可能真的遇到了一個大麻煩。
  回顧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追逐負熵流的歷史。早期階段,如果在某一區域繁衍過度,吃光了地上的產出,就遷徙到有食物的地方。慢慢的,人類走出了非洲大草原。遷徙,是人類文明解決生存壓力的最常見手段。最終,人類遍布全球。
  可是眼下,人類又有壓力了。
  維持現在的工業文明,需要海量般的負熵,人類每年需要的能源是如此巨大,以至於幾億年形成的化石能源在區區數百年里就會被耗盡。而核裂變資源有限,現在只佔人類一次能源消費的很小比例,如果全靠核裂變,就是有增殖堆,能夠支撐的時間也有限。即使人類可以把礦井打穿地殼,獲取深層次資源,但人類是在一個封閉的室內點火,大氣圈內有毒氣體的積累會扼殺人類的未來。
更不要提傳統能源難以提供高速航天所需的動力(有網友計算過,燒光一個地球的物質,化學火箭都難以到達Kepler 452b)。
  有時在想,其他文明的星球上如果石油煤炭要是少那麼一點點,讓他們還來不及點燃反應堆,來不及點燃加速器,對核能了解甚少,那他們的前途將是如何呢?
  按照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新能源還遠不足以替代化石能源,更不要說比傳統化石能源高一個層次。或許人類永遠沒有機會談論「別人」。因為人類極有可能來不及點燃聚變堆。
  人類已經在可控核聚變上花費了將近60年的時間,實質性進展基本為0,全世界聯合起來,ITER的工程進度還一拖再拖。人類科學史上,還沒有一項技術耗費了如此長的時間,看似觸手可及,但就是找不到突破途徑。
  地球文明已經進入一個關鍵點。有網友稱為文明的臨界點!
在黑暗的宇宙森林中,行星上的化石能源是一根小火柴,如果能夠點燃宇宙提供的木頭,那麼將會獲得整個森林,或者說,衝破地球蛋,孵化成功,獲得宇宙廣闊新空間;如果不能,那就會困死在地球上,和那些寂靜的星球一樣,依靠太陽能和地熱維持一個低層次的文明。
  從宇宙大寂靜來看,人類突破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面前的篩子可能就是人類的最終宿命。
  無盡的星空是人類前進的動力,但也可能是人類永遠達不到的目標。

8 反思和總結
在第一版帖子中,針對「反科學」的指責,筆者就說過,帖子的緣起是看到一個另外一個帖子,心有所感而隨手寫的,本來是期望通過寫貼來磨礪自己的思維。但在辯論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
,慢慢有了一些其它想法。其中復活節島的悲劇讓人驚悚,而科技噱頭的橫行更讓筆者感覺到有必要提醒一下大眾:進步沒有想像中那樣容易!把現狀說清楚,擺正好心態和梳理好制度,這是
面對下一級技術台階所必需的準備工作。

8.1 復活節島的悲劇
復活節島,也稱「拉帕努伊」,意為「石像的故鄉」,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偏僻、最遙遠、最孤獨的海島,它距離智利的東面有3000多千米,離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小島——皮特克恩
島也在2000千米之遠。 根據考古,基因,語言,民俗等研究表明,復活節島的居民是從太平洋來的波利尼西亞人,這個已經得到學界的承認。波利尼西亞人是天生的航海民族,依靠原始
航海技術就能跨越大範圍水域。由於某種不可知的因素和幸運(隨機擾動??),小部分人來到復活節島。在這之後,就和外界失去了聯繫,成為一個近乎全封閉的孤立體系。

歷史上的復活節島是一個物產豐富,林木茂密的島嶼。科學家通過孢粉測試證明,復活節島上曾有過高20米,直徑1米的智利酒松。實際上,直到人類定居島上的早期,復活節島一直是被高
大樹木和繁茂灌木覆蓋著的溫帶森林。豐富的資源使得島上的原始居民不勞作便可衣食無憂,因此人口開始膨脹,後來島嶼的居民開始製作巨大的石像,人口的膨脹使得資源得到很大的破壞,特別是製作石像需要砍伐大量樹木,使得樹木開始消失。科學家對爐灶和垃圾堆中的樣本進行放射性碳年代測定顯示,大約在1640年前後,木柴已經被草本植物所取代,即便是酋長家也是如此。

考古研究表明,海豚曾經是島嶼居民的主要食物,但是到了1500年左右,島嶼居民的垃圾中已經找不到海豚的骨頭了,原因很簡單,因為樹木已經砍伐殆盡,已經沒有木材製作大船出海捕捉海豚了。沒有了巨木製造的舟船,倖存者也無法遠航漁獵,他們開始轉向從未使用過的食物來源:人類本身。在復活節島後期廢棄物堆遺址中,人類骨骸隨處可見,有些骨頭被敲碎以便吸取骨髓。島民的口頭歷史中至今仍充斥著人吃人的故事,而對敵人最具攻擊性的辱罵莫過於:「你媽的肉塞了我的牙縫。」

到了1700年左右,由於戰爭,飢餓的發生,島嶼的居民只有2000人左右。但幸運的是,在歷經近千年的隔絕之後,1722年,荷蘭探險家雅各布·加洛文來到復活節島,讓復活節島和外界再度有了聯繫(雖然同來的有疾病和奴役)。但是他隨即發現,這座日後以「復活節」命名的島嶼只是塊荒地,島上找不到一棵樹,灌木和雜草高不過3米。

可能有人說復活節島太小了,註定滅亡。地球看起來很大,但在宇宙尺度上,地球可能還不如復活節島。某位院士評價:「復活節島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孤島,我們地球也是漫漫宇宙中孤獨的生靈。所以說復活節島就是地球的一個縮影。」

 18世紀的某種隨機擾動,讓地球文明開始進入工業社會,人口迅速膨脹,能源和資源消耗急劇增加。復活節島上的居民最終砍光了木材,無力製造大船出海捕魚,更無力遠航到其它的島嶼和大陸,結果被活活困在一個小小的島上。人類工業文明正在以空前的速度來消耗地球上的資源,如果不能在資源和能源消耗的關鍵節點到來之前(比如說,還能承擔得起可控核聚變系統的研發和部署費用),在獲取新層次負熵流上取得重大突破,極有可能被永遠困死在太陽旁的小石頭上。

如若這樣,對於宇宙來說,人類的一切悲歡離合和雄心壯志都沒有任何意義,都註定要煙消雲散。

8.2 理性不代表悲觀:資源有限還是邊疆盡頭?
在第一版帖子寫出來之後,無數人指控筆者散布「悲觀主義」。甚至有網友把筆者比喻成邪教份子,號召推翻現代的工業文明和秩序。尤其令筆者哭笑不得的是,有人指責筆者為計生部門的槍手,宣揚資源有限,人類必須控制生育。種種情緒化的發泄,讓人啼笑皆非。
事實上,筆者一再強調,即使按照現在的速度,地球上的資源也足夠支撐100-200年。以石油為例,陸地上很多地方都沒有勘探,而海洋石油更是前景廣闊。當石油價格漲到一定程度,自然會誘使資本去開發以往認為不值得開採的石油,進而使得石油價格有一定回落,頁岩油的開發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整體上,人類目前只在地球表面活動,而地殼內的資源蘊藏量超乎人類的想像。
筆者寫貼的目的只是想指出:負熵流的獲取成本越來越高,會對人類的社會結構造成重大衝擊。未雨綢繆,人類可能需要改變一些過去300年形成的觀念,不要理所當然的認為技術會永久進步下去。把文明的前途建立在技術持續爆炸的臆想上是很不負責任的。
在資源問題之外,還必須強調的是,技術革命的停滯還會對人類社會構成一個意想不到的威脅。
也許有很多網友會說,既然還有那麼多資源,現代技術能夠達到的水平也足夠大眾過上不錯的日子了,為什麼一定要衝出地球呢?
現代人類社會的很多制度和理念,是從西方傳播到全世界。自由民主和平等,已經成為普世公理。而這些理念,在西方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西方古代的奴隸制,宗教壓迫和等級制,並不比其它文明高尚到哪裡去。溯源自古希臘的很多思想,其實是在技術進步的年代,逐漸開拓新邊疆而培育出來的。
弗雷德里克·傑克遜·特納是美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1893年在芝加哥美國歷史協會年會上他宣讀《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一文,奠定其在美國史學界的地位。簡單點,就是推動歷史的並不是馬克思所說的階級鬥爭,而是地理環境的擴張。必須指出,「邊疆學說」並不單是應用於美國歷史,從1500年以來的全球歷史,某種意義上就是技術開拓新邊疆,拓展負熵流的歷史。
特納在1893年的演講中指出,美國的平等民主制度,個人主義與革新精神,其源泉不是法律理論,不是判例,不是傳統,也不是國家或民族的血統,而是邊疆(也有人翻譯為前線)的存在。
如下一段引用自《趕往火星 紅色星球定居計劃》一書,作者是先鋒航天公司總裁,前NASA工程師羅伯特祖步林,譯者陽曦,徐蘊芸(筆者第一次看到是在為什麼即使在國力並不雄厚的情況下,中國也應該發展航天技術? - 科技,在此加以感謝)。

特納繼續闡述自己的核心觀點:「曾經一度,前線打破了傳統束縛,提供新體驗,產生新制度,出現新格局;對美國而言,一直在後撤的前線同樣意味著這一切,甚至更多。」
特納的觀點是一顆智性炸彈,數年間,圍繞這個觀點產生了整整一個學派的歷史學家。他們證明了不僅僅是美國文化,還包括以美國為代表的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都主要是從探索時代(Age of Exploration)開始的。就在那個時代,歐洲開闢了全球移民的大前線。
特納的論文發表於1893年,就在三年前,1890年,美國前線走向了終結:一直以來界定西部擴張最遠端的移民線與從加州一路東來的移民線迎頭相撞。一個世紀以後的今天,我們面對的正是特納提出的問題:如果前線真的消失了,怎麼辦美國所堅持的一切,會怎樣?如果失去了成長的空間,一個平等,自由,創新的社會還能倖存下來嗎?

特納的思想深深影響了美國社會,1960年代,肯尼迪總統推動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時候,就喊出了」新邊疆「的口號,阿波羅登月計劃所取得的很多技術成就,也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國文明為特納的擔心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唐代中葉以後,隨著華夏農耕文明邊疆的固定,沒有了新的拓展空間,華夏文明引來了一個技術停滯年代。春秋時代的封建體系和觀念徹底退出歷史舞台,諸夏變成了一夏,華夏文明開始轉向內省,專制集權日益增加,這反過來抑制了技術的發展。
因此,拓展宇宙空間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可供成長的前線,沒有技術開拓的新空間,馬爾薩斯主義是不言而喻的真理;而在一個封閉的空間,熱力學平衡狀態是所有人的噩夢,人類社會的多樣性會迅速喪失(事實上,人類社會的熵增已經很高)。這兩者結合起來,不一定等到資源耗盡,專制主義和大範圍權利控制會捲土重來(計劃生育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建立在人文主義,科學,自由與進步基礎之上的整個現代文明都必將消亡。

8.3 研發需要範式革命
過去百來年形成的研發機制,目前看來無法應對新的技術台階。問題在哪裡?任何一項機制運行久了,都會劣幣驅逐良幣,導致體系內的熵值增加。很多很多的因素在束縛著人類潛力的釋放,研發機制本身需要一場範式革命。
出於安全性,8.3.1和8.3.2就不詳細論述了,未來如果環境很寬鬆,再把這兩小節補上。技術大停滯第二版中有一些基本觀點,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去看看。
最近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很多人在爭論集體和個人作用孰大孰小。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組委會秘書格蘭?漢森(Goran K. Hansson)對此加以反駁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畢竟,個體才能作出發現,而不是組織。在組織和機構變得愈發重要和有權力的時代,從中辨識出真正具有創造力並改變了世界的個體也變得愈發重要。」


會,不會那才是小概率事件。


謝邀
注意,本答案腦洞非常大,涉及範圍也比較廣,但我呢是個中專生而已,只是開個腦洞,不要認真。

我認為,只要人類解決壽命問題+思維老化問題,就能夠取得突破。

私以為按照目前的進步,就算不能長生不老,也能讓人壽命很長,甚至保有比較年輕的生理狀態。

這個雖然還是非常困難,但目前來看是人類有限生命中能夠學到的知識+組織能力是能夠做到的,也許需要很長時間,但這種醫藥上的投入不存在軍事或者宇宙探索之類的限制,仿製問題雖然也有,但相對沒那麼嚴重。
你看,我們對衰老的研究投入逐年增大,很顯然就人類社會角度來說,是自發的願意實現這一點的。
大力出奇蹟,不長生不老就渾身難受。

思維老化問題反而更加嚴重一些,但是我認為00後或者10後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網路成為了一個公用的私密平台,人類如果從很小時候接觸網路的話,那麼可能和我們這些電視時代的人大不一樣。
這些人會很習慣交流,雖然會形成小團體,但小團體中的人可能會更加不分年齡大小交換意見,而且這些小團體內部會更加友善。
換句話來說亞文化小團體里的人反而會形成一種跨年齡交流,結果年紀大的人思維也能保持靈活。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看得出,很多「段子手」,思維老化速度明顯就慢得多,雖然社會閱歷增長了,人猥瑣齷齪肥胖了,但是思考方式等卻能夠保持相對年輕。

其實思維老化速度,我覺得一些很複雜的東西反而不好評估,最好的評估方式應該是」講笑話「,笑話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段子也非常複雜,有些段子就是能火,有些就是不行。但無論如何,段子一定是順應人的笑點的,也就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定勢的,而這種習慣性思維定勢,就是所謂的」時代性「。
所以你看,老齷齪鬼講職場笑話,就不容易和講葷段子一樣容易讓年輕人發笑,這是因為在性(開放的)方面,老色鬼和小色鬼的思考方式是大體一致的。
(增加:創新難度也是一樣,小色鬼想出新姿勢比老色鬼難,但也容易出新姿勢,所以互相保持一定的學習就很有必要)
而未來,一個40歲的人講一個特定範圍的職場笑話,也會有很多年輕人甚至小學生都會發笑。
一方面是這些年紀大的人和年輕人屬於一個亞文化集團,需要進行密切交流,人類都是希望自己組織內的人開心的,所以說年長的人會自發的了解年輕的思維定勢。
亞文化集團的利益獲取方式不像現在的集團,大多是以現實利益,或者說是」生存利益「來考量的,從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來看,是上升了的。

甚至可以說,在自己的文化小圈子裡形成一個良好聲譽,會成為新一代人的」自我實現「的目標之一。

所以說我對未來的發展,還是看好的,尤其是醫學等方面的發展。

在人類可以較長生存學會更多知識+思維老化速度降低的情況下,我們目前研究的複雜程度可以上升一個量級。

就好像我們看到科幻片裡面一個300歲的宇航員有30多個博士學位一樣,我們很可能也能做到這一點。
也許我們大多數人300歲還是無所事事,但是我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學習,而且知識的老虎促進我們繼續學習。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更多的金融工具幫助我們,我們需要更安全的交通工具以免tm出門被撞死。

結果就是,我們現在覺得不重要的一些東西,比如行車安全,比如說不知道的旅遊景點。
300多年,交通也越來越方便,成本越來越低,西方什麼國家我沒去過,更何況300年真是風水輪流轉,鳳凰男肯定會變得更多,人類看社會也會越發透徹,投資周期也會變得更長,結果孩子可能會讀100年的學校,這個知識儲備量顯然是很大的——知識當然會老化,所以說在這100年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增加很多進步沒那麼快的東西,讓知識盡量保鮮,就像我們在小學和初中學的東西,長大還能用一樣,比如買菜什麼的。而未來因為需要更強的投資眼光,這時候需要更強的分析能力,就需要更多的基礎學科,很可能我們在20年小學裡面學完微積分,初中學習量子力學,高中學習比利哲學,大學學士學習b站鬼畜視頻製作,碩士學習微博段子手技巧,博士學習高達製作工藝。
基礎物理的進步都是緩慢的,我們100年前的很多基礎物理理論現在還在用,人學會了年紀都老大不小了,也很難結合別的學科了,以前愛因斯坦還能拉小提琴,現在物理狗連女朋友都找不到。
這些問題,會在人類壽命大大延長的情況下得以部分解決。

人類在能接受更長的投資回報的時候,比如說200年,那麼很多人當然會願意投資核聚變,甚至可能是有個人20歲買了股票,結果一直很窮,但是他180歲的時候核聚變研發成功股價飆升,他發達了。

現在我們需要立即開獎的彩票,就是因為我們能夠享受的時間太短。而在我們生存時間很長的情況下,一些我們現在看起來回報周期很長的項目,一下子就變成了一種遠期的彩票。

我們現在看實用核聚變可能要100年以後,我們覺得根本是公益項目,但是我們壽命300年的時候,就和買房期待升值差不多了。

結果就是我們一下子突破了人類基本慾望的瓶頸,一大堆東西變得可行。


所以說費米悖論的大過濾器,也可能是有一點——很多智能生命基因組過於複雜,或者其遺傳結構效率太低,又或者他們初始的壽命實在是太短,比如說只能活10年,結果他們的智能更多的用在記憶道路或者別的什麼上,反而後來更多的進化爪子和跑步速度之類去了。
這樣的基礎智慧生命體是幾乎不可能跨過研發」長生不老「藥物的門檻的,因此技術水平很可能是通過不斷試錯停留在製造火柴的階段,很可能連火槍都造不出來。


而人類的基礎靈長類動物,在合適的生活條件下就有相當的生存周期,而且又是社會化動物,所以說腦子好很有用。


至於仿製和技術擴散的問題,也可以因為全球化而解決。
因為大量高新技術變成了一般的投資,所以說我們目前的國家投入會變成全球開放的募集活動,換句話說類似這樣。
」超強研發團隊,愛的奉獻,80年後即可得到家用核聚變發電機「——淘寶眾籌。

而因為人類長期需求的增加,對於自動化,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會大大提高,而且要求」最高生活品質「的時間會延長,消費能力將會有很強的延續性,這個時候人類的工業化程度很可能會提升一個台階。
結果就是研發當今同樣成本的東西變得成本低廉。
同時,技術擴散也是可以往好處想的,一個問題要分成兩面看,辯證一下。
因為這個東西市場化程度很高了,結果就是全球化,而壟斷也變得既堅固,但也可能被擊敗。像索尼開發出新的隨身聽,結果蘋果搞了個mp3,隨身聽就再高老技術都沒用了。
所以在全球市場條件下,市盈率的空間會更大,融資會更容易,結果賺錢速度極度加快,所以技術擴散被快速仿製的問題反而降低了。

鑒於市盈率可能會變得很高,所以第一代長生不老的政府機關,需要注意的更多的反而是市場控制的問題,否則金融體系會崩盤,金融玩得好會在特定時期變成比技術玩得好更重要的事情。(大家不把技術放的和今天那麼重要,反而人與人,人與社會變得更加重要,結果就是人類更加了解自己,很可能還會降低自我毀滅的可能)

當然了,這也是有瓶頸的,但這個瓶頸被延後了。

很顯然,在長生不老時代,全球化+按需分配,將會成為普遍現象。

至於這之後,就完全脫離我的想像範圍了,可能人類會進入只怕意外情況,就連幾百億分之一被隕石砸到的風險都會開始擔憂,結果就建立了超高精度遠程防禦體系,而防禦體系還是可能有危險,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把防禦圈拓展到全太陽系。
後來想想伽瑪射線爆炸也很危險,可能地球都沒了,要趕緊開闢二礦或者去偷別人的基地車。


腦洞開完了。


如果把科技體系想成一棵樹的話,牛頓以來這棵樹都在瘋狂向上生長,現在已經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但是,一棵樹不可能永遠高速向上生長,顯然現在的科技樹越往上生長難度越大,速度也越慢。


科技樹生長變慢,我想因素有兩個:
第一個是人性決定的。
人類總是關心眼前的利益,這又是一個民主時代,大眾又總是缺乏長遠目光,所以註定人類能調動起來發展科技樹的資源必然不多,而探索前沿科技所需要的資源只會越來越多才行,,然而遺憾的是人類大部分財富都消耗在衣、食、住、行、玩、醫上了,甚至浪費到內耗上了,比如軍事,,每年全球軍費幾萬億美元,這要是拿來搞基礎科研,科技樹的生長必然可以快速很多倍。
一個事實,人類上一次登月還是40多年前,下一次登月還遙遙無期,也許再過20年?不是人類沒有能力,是人類失去了進取心和勇氣,只在乎當下的老婆孩子熱炕頭,而不關注詩和遠方了。。。。
而且就現實來說,這個地球上某中世紀色彩濃重的綠色反智宗教的人數越來越多,這對科技樹的生長也是一大威脅。。。

第二是因為地球的資源越來越無力支撐科技樹生長的需要了。
也就是說科技樹生長需要更多的養分,但顯然地球相對這棵大樹來說顯得越來越小了。如果能搞定可控核聚變,我們就能在太陽系內任意飛行,那就可以獲取整個太陽系的資源,這是一個正反饋,有了這些資源,科技樹就能長得更高,人類就越有技術實力走得更遠,就能獲取越多的資源發展科技樹。
顯然,首先需要要走出地球,這就需要先把可控核聚變搞定。而且搞定可控核聚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給那個反智的綠色宗教來一個釜底抽薪,斷了他的財路,這教也就枯萎了。
問題又回到可控核聚變上了,,,問題是各國對可控核聚變深刻性上的認識和研發資源上的投入都還遠遠不夠!


不可能。
不考慮世界大戰,小行星撞地球等情況。
現代的科技文明一定會一直進步,只是快慢的問題。科技這東西,不是完全靠天才的,而是靠積累,加上系統的教育,和一整套科研體系。
就現代文明來說,這麼多的,碩士,博士,博士後。還有已經成系統的人才培養,科研體系的完整性,和制度型激勵。想不進步很難。天才會使得科技的進步加快。但是,只要有優秀的普通人,科技一樣會進步。


會,而且已經在停滯了。
就比如航天技術,到現在依舊是上世界60年代的水平。只是因為it技術的迅猛發展導致好像一直在進步一樣。


會,如果發展不出高度發達的人工智慧的話,當人類達到某一科技領域邊沿所花費的時間和人類預期壽命一致的情況下,就應該會停滯不前了


會吧………1842到秦始皇這段時間中國不也沒啥實質性改變???


當然啊,發展出真實度超越現實的vr後還辛辛苦苦爬科技樹榦啥,直接去虛擬世界裡做神仙了


有一天,一個死宅科學家發明了超級屌的模擬人生。
百分百觸感,可控女/男角色。可攻略任何角色。
這機器自動發電,可以給人從外太空抽送營養。
政府干預下,這個科學家又發明了機器人
人類每個月定量完成xx配額交給機器人撫養。
循環…
後來…機器人無聊就給自己開發了點智能程序。
把所有人集中到一個世界裡方便管理。
但程序不完美出了餘數…
有一個虛擬世界的人醒來了
他叫尼奧


首先,誰也不知道人類最終究竟能否理解世界(這是科技進步的前提)。若不能,停止是無法避免的。若能,當人類完全理解了宇宙,那就喪失了進步的可能,停止依舊是無法避免的。


不會,未來的人只會覺得現在的文明落後,需求無止境,追求無止境


如果科技不發展,人類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德國大眾汽車製造廠中一個機器人殺死了一名人類工作人員?
如何看待 Boston Dynamic 2 月 24 日發布的最新 Atlas 機器人視頻?
常州為什麼有那麼多機器人公司?
機器人領域有哪些必讀的書籍或論文或其他讀物?
人形機器人的研究的意義是什麼?

TAG:機器人 | 科學 | 腦洞網路用語 |